阿德勒心理学经典-攻击性性格特征(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虚荣心与野心

    若个人以获得认同作为自己最强烈的欲望,那其心灵就会因该欲望的刺激呈紧张状态,其心底就会不断明确追逐权力与优越感的目标。为朝该目标进发,其将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对成功的期许由此将贯彻其生命始终。这种人将终日思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时常忧心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是否恶劣,对于生活本身却不再留意,这必将导致他无法跟上实际生活的节奏。他受这种生活方式作用,不光在行动的自由方面大不如前,还得到了一种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即贪慕虚荣。

    一般说来,人们都会给虚荣加上种种巧妙的掩饰与多变的面具,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尽管也许人人都贪慕虚荣,但将这种虚荣对外公开,在任何人看来都不是聪明的做法。在虚荣的掩饰面具中,有一种是谦逊,谦逊的实质便是虚荣。此外,虚荣还有如下面具:因为虚荣而拒绝接纳他人建议;因为虚荣而要求获得大众认可且不知餍足,之后凭借这些认可谋求个人利益。

    超过某种限度的虚荣会导致个人做很多无意义的事,导致其拒绝探究事物实质,只留意外在表现,并导致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只考虑自身(其对他人的想法最多不过是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从而引发巨大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危险是最终导致个人跟实际生活脱节,导致个人对人们相互之间不可避免的复杂关联感到无从理解,导致个人跟实际生活间的关联被歪曲,并导致个人将自己应该履行的人生职责、世界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全都抛诸脑后。在阻挠个人自由发展方面,虚荣堪称最恶劣的一种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人或事,贪慕虚荣之人的想法都是:“这能给我带来怎样的利益?”

    人们在进行自我描绘时,时常采用一些更美妙的形容词,比如理想远大之类,以跟贪慕虚荣的坏名声划清界限,为虚荣、骄傲等贬义词做出掩饰。回想一下,我们听多少人得意扬扬地提及自己拥有何等远大的理想。同样被如此应用的还有斗志昂扬、积极上进这两个词。若对社会有利,斗志的价值必定能得到人们的认同,这是很自然的。然而,实情却是,努力、精力、斗志、上进等褒义词,大都是为了帮虚荣做出掩饰或装点。

    通常情况下,虚荣之人做事情都不愿遵从规则,更有甚者,会时常故意打扰别人。例如部分虚荣心无法获得满足之人,希望别人也遭遇失败,于是费尽心机为别人制造障碍。孩子也会贪慕虚荣,只是这种虚荣还未发育成熟。贪慕虚荣的孩子有如下喜好:在危险中展现自身勇气,在比自己更小的孩子面前展现自身强壮。这方面有个典型案例,便是很多孩子时常以残酷的手段对待动物。从某种程度上说,部分孩子已丧失自信与勇气,因此会为满足虚荣心,尽可能以种种匪夷所思的小事作为手段;会为满足自身对优越感的渴求,从人生主要战场来到小角落中,在这里,其能做主角而没有任何顾忌。这种人就包括不断抱怨生活艰难、命运残酷之人。他们不过是为了说明自己原本一定能变成大人物,但前提是自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且没有那么多悲惨的经历,所以才不断发出怨言。即这种人既想满足自身虚荣,又不想迎战现实生活,因此只剩了一种选择,就是不停地寻找理由,编造种种美妙幻想。

    跟贪慕虚荣之人保持友好的关系,对普通人颇具难度。在批评、评判贪慕虚荣之人这件事上,普通人同样无从着手。犯错误后,贪慕虚荣之人通常会推卸责任,无论何时都是别人的错,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但对与错在实际生活中也许并不重要,所有人都要达成自身目标,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最重要的。贪慕虚荣之人完全不会想到奉献一事,只会抱怨连连或不断找理由宽慰自己。我们能看出这种人心底隐藏的迂回曲折的真实思想,其为维持优越感,宁愿做出牺牲一切的努力,及其想要保护自身虚荣的意愿。

    部分人会就此提出如下不同意见:现在人类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全都以伟大的理想作为必要前提。实际上,这种看法错得离谱。完全不虚荣的人是不存在的,即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贪慕虚荣的,且虚荣断然无法让人采取任何行动,能够造福人类社会,或赐予人们力量,能够取得了不起的成就,这便是我们的观点。社会感是人们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独一无二的推动力。连天才创作的作品的价值,都以拥有社会感为必要前提。过多的虚荣融入作品的创作中,只会让作品的价值与作用遭到贬低,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天才作品一定只包含极少量的虚荣。

    但任何人都无法在社会整体环境的作用下完全避开虚荣,不受半点影响。这牵涉到人类文明的疼痛点,揭示了很多人终日难以摆脱痛苦与折磨的原因,因此单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已经很难得了。贪慕虚荣之人以追求外在的光鲜,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所以不管是跟他人友好共处还是跟实际生活相适应,对这些可怜的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这种人只关注自己的声誉,对其他人或事毫不关心,所以他们通常极易跟其他人发生争执,对此不必感到半分惊讶。我们发觉部分人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是人类社会众多复杂矛盾的根源。这表明应先掌握如下关键技巧,才能尝试发掘个人复杂的人格:判定其到底有多么强烈的虚荣心,其虚荣心会在什么事上展现出来,其虚荣心目标如何达成。这些能帮我们找出,虚荣对社会感的损害到底有多严重。虚荣与为人着想这两种性格特征截然相反,无法共存。原因在于,个人受虚荣驱动,断然不会向社会规则臣服,也断然不会为人着想,顾念其他人的感受,这是很自然的。

    贪慕虚荣之人的命运,取决于其虚荣心。虚荣心刚刚萌芽,便被迫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改头换面之后,再兜着圈子追逐自身目标,因为社会生活是虚荣心的强大对手,无论何时都无法将其击败,虚荣心的发展始终受源自社会生活的抗议威胁。贪慕虚荣之人一直在质疑自己有没有达成目标的能力,外在表现便是犹豫且缺乏自信,青春年华就在其犹豫不决之际悄悄流逝了。但贪慕虚荣之人却会在老去时找到种种理由,表示自己之所以与展现才能的良机擦身而过,全因局势的逼迫,并因此发出怨言。

    一般说来,虚荣会沿着如下路径发展:首先,贪慕虚荣之人会找到一个位子,在那里普遍规则极少会约束他,这样他便能跟常见的生活拉开距离;随后,他会观察别人的生活,眼神冷漠且缺乏信赖。他好像把其他人都当成了自己的仇敌,所以对于这些人,他只有进攻与防守这两种应对策略。这导致他在从自己的多种想法中做出选择时,常常左右为难,好像其中每一种都有其依据。他因这种反复、谨慎的思考产生误会,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其实却在这种思考中丧失了良好的时机,跟社会生活断开了关联,并将个人务必要担负的责任丢到一旁。

    我们能通过更深刻的观察找到虚荣背后潜藏着什么,并找到一种征服所有的欲望,该欲望的表现有很多种。贪慕虚荣之人的一切言行、装扮、讲话方式、社交活动,都展现了其虚荣,即贪慕虚荣之人的虚荣印迹与强烈野心(为追逐优越感,这种人通常什么方法都能利用),在其全身上下都得到了展现。如果全部表露出来,这种强烈的虚荣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厌恶,所以有充足智慧且对个人无力对抗自己故意疏远的社会生活有认知的贪慕虚荣之人,会为掩饰自身虚荣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部分人据此为避免自己的虚荣心太过明显,做出了谦恭乃至邋遢的假象。有个讲述一名演讲家在演讲时穿着破衣烂衫的趣闻。“来自雅典的青年,你袍子上面所有的破洞,都成了你的虚荣向外眺望的窗口!”苏格拉底这样跟他说。

    坚信自己没有半点虚荣心的人看见的只是表象,一般情况下,虚荣都潜藏在人们心底。由始至终,贪慕虚荣之人都想成为身边人关注的焦点,想让身边人都听自己的话,在评判自己所在的社交圈子的优劣时,会以自身在其中占据的地位为依据,这些都展现了其虚荣。而部分贪慕虚荣之人却始终远离社交圈子和人际交往,拒绝他人邀约,迟到,除非主人费尽心机恭维自己,否则不去他家,等等,都是这种人躲避社交的手段。实际上,这些做法全都源自他们的虚荣。另有部分贪慕虚荣之人参与社交,仅限于一些特殊状况,他们把这种习惯视为一种骄傲与突出的长处,因为这让他们看起来如此特立独行。但这种独特的姿态却刚好展现了他们心底强烈的虚荣,若能认真思考一下,就能得出这种结论。反过来还有一种虚荣的表现,就是部分人对参与种种社交活动怀有极为强烈的热忱。

    以上表现绝非不值得重视的细节,其在人类心底扎根极深,是对人类心灵活动的真实表现。这种表现其实证明了一个人社会感匮乏,极易危害社会。也许只有大文豪的高超文笔,方能形象、细致地描绘出形式多样的虚荣心,在这里我们只能尽全力将其框架大概描绘出来。

    一切贪慕虚荣之人都以超越全世界的人作为自己的愿望与目标,只是该目标终其一生都无法达成。自身无能为力的感觉,是其确定这种目标仅有的依据。我们也许能据此推导出,所有拥有较强虚荣心的人都没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部分人也许能明白,自身的脆弱无能是虚荣心的源头,可只有这种认知是毫无价值的,除非他们能借机认真进行自我反思。

    贪慕虚荣之人通常会显得很幼稚,因为虚荣往往带有一些天真的成分。人在童年时期其实就已有了虚荣,这种虚荣源自多种刺激,例如部分孩子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承受重压,他们不堪忍受,据此产生了自己很微不足道且遭到忽略的感觉,这便是他们十分贪慕虚荣的原因。此外还有一项关键元素,即家庭环境。有些家庭的孩子极易形成目空一切的态度,可见其父母必然也是这种姿态,好像卓尔不群的“贵族”,且为此非常骄傲。但实际上,这种态度背后潜藏着如下隐秘的念头:在他们看来,自己跟其他任何人是不一样的,自己的家庭比其他任何家庭都更优越,并有更高贵的操守与血统,这种高贵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他们必然要享受一些特殊的生活待遇。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确会把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确定为追逐特殊的生活待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特殊行为模式。但通常来说,这种人很难达成该愿望,因为生活不允许,而且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会怯懦后退,最后过上了隐居避世的反常生活,因为他们对这种特殊待遇的追逐,只会引起其他人的仇恨与轻蔑。他们若能闭门不出,便不用直面真实的生活,不用对其他人承担责任,继续孤芳自赏,更加坚信自己必然能在某种条件下,达成出类拔萃这一目标,他们的傲慢姿态便是借助这种方法,持续培育、加固起来的。

    这种人还包含部分有着很强的能力与很大的成就且十分骄傲的人。这种人的能力客观说来的确有些价值,可惜都被他们用来自我欣赏了,真是浪费。要让他们积极跟社会合作,往往颇具难度。他们总是罗列出大量完全不成立的借口,例如他们也许会罗列出某些从时间上说根本不现实的事,会为说明别人没资格跟自己合作,吹嘘自己的所做所学所知,说这些都是其他人没有的。为了给自己不肯合作辩解,他们还会罗列一些完全站不住脚、缺乏实际内容的借口,例如他们可能会感叹,一切事情都能变得让人满意,但前提是所有男人都能成为男子汉,所有女人都能摆脱当前这种状态。很明显,要达成这些心愿是不可能的,无论其本身多美妙都是一样。可将这种人的行为总结为,为避免思考被自己浪费掉的宝贵光阴,而为自身懒惰寻找等同于安眠药或是麻醉药的托词。

    对于外界,这种人存在强烈的敌对情绪,且从来不在乎其他人的痛苦与哀伤。拉罗什富科对人性有透彻的了解,他评价这种人“面对他人的痛苦,完全不为所动,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语中的。这种人就是借助这种方法,才能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一般说来,他们都会通过尖锐刻薄的批判态度,把对社会的仇视展现出来,他们怀有巨大的怨恨,整个世界都无法让他们满意,无论何时,他们对世界的态度都是评论、挑剔、批判、讽刺与责备。每个人都应承担如下职责,将渣滓找出来,对其进行抨击,这是很自然的。可我们绝不能只满足于这样,还应进行自我反省,向自己提问:“我是不是在否认了那些渣滓后,吸收了某些精华,列出了某些有价值的提议?”

    贪慕虚荣之人总是玩弄种种伎俩,贬损他人,抬高自己,且总是言辞恶毒,毁谤他人的个性。在这件事上,他们经常能轻而易举地达成目标,因为他们已在无数次磨炼中积攒了大量经验。其中的确有不少人很聪敏,思维灵活,反应敏捷,应对自如,可聪敏跟其他一切事情一样,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能同时给人带来很多利益和一些损害。有个很典型的案例,便是上述言辞恶毒之人,他们的所有智慧都用在了对他人的捉弄与损害上。

    这种人基本都有一种性格表现,即总是毁谤或贬损别人,所谓否定情结就是如此。该情结说明,对其他人的价值发起进攻,便是贪慕虚荣之人的目标所在,即贪慕虚荣之人就是为了从对其他人的否定或是贬损中得到优越感,才会有否定情结。这说明对贪慕虚荣之人而言,大众对其他人价值的认同便等同于在羞辱他们的人格。我们从他们的这项特征中能得到很多重要发现,尤其是能清楚发现软弱与无能为力的感受,在贪慕虚荣之人的人格中有多强烈、稳固。

    虚荣心是任何人都无法彻底消除的缺陷,既然如此,我们就算不能在短期内铲除这种自古便深深扎根于人们内心的事物,也能对此处开展的讨论进行有效利用,为自己制定坚决避免自身发展被虚荣阻碍的行为规则。能做到以下这点,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避免自己的视线被这种危险、恶劣的习惯遮挡,避免自己的心思因其迷乱。我们再三突出虚荣心造成的恶劣影响的原因是,我们认为所有人都应主动跟别人合作,这是理所当然的,也是自然规则对人类的合理要求。我们并非想借此宣传独特论点或自身的独一无二。在现代社会,虚荣心每天都在引发失败,引发社会对贪慕虚荣之人的强烈批判,这让我们觉得很遗憾,而且虚荣心在现代社会中,能刺激产生异常清晰、愚蠢的矛盾,这些便是现代社会更重视合作,不能只追求个人虚荣心获得满足的原因。总之,当前的时代是对虚荣心的抗拒最为统一的时代,我们在这种整体环境中,虽然无法消除虚荣心,但最低限度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将虚荣心对外展现出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能据此赋予虚荣心一种能增加公共利益的发展方向,哪怕依旧不能消除虚荣心。

    为深入阐释虚荣心的源头,接下来列举一个案例。一名年轻的女士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孩,自幼便受尽宠爱。母亲终日照料她,不管她有何种心愿,母亲都会帮她达成。这个身体柔弱的小女孩被这种无微不至的照料宠坏了,产生了近乎无穷无尽的欲望,不停地罗列种种要求。忽然有一天,小女孩发现母亲每次生病都会表现得傲慢且随意。没过多久,小女孩便由此醒悟到,生病也能用作一种手段,有很高的价值。

    她因此对普通人不堪忍受的疾病不再持抗拒态度,身体不好在她眼中并非糟糕的事。在这方面,她经验丰富,能随心所欲地生病,当她很想要什么东西时,就更是如此了。可惜她的需求太多,最终,长期身体虚弱导致她真的得了慢性病。这种疾病情结在孩子和大人身上都非常常见。在这种人看来,疾病能赋予自己更多权力,吸引所有家庭成员的注意力。借着这种机会,他们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身体不好的人有很大概率会借助这种方法获取权力,这点必须要承认。最初就是这种人因家人对自己身体的种种关怀而获利,因此首创了上述方法。

    这种人会受这种思想驱使,采取种种小伎俩,以达成自身目标。例如少进食让自己的脸色变得很糟糕,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马上为“病人”精心烹制美食。时常被人如此悉心照料的人,极易产生如下想法:希望家人永远在自己身边无微不至地照料自己。通常说来,这种人都无法单独生活,并对他人的关怀与照料怀有十分强烈的欲望。他们觉得达成这种心愿很简单,只要让自身处在危险或疾病中就行了。

    我们以移情作用作为对换位思考某件事或某个情境的能力的称谓。作为移情作用的代表,梦将该作用的基本特征完全表现出来了。我们做梦时会产生一种感觉,好像真的出现了一种情境。移情作用还有一种表现,就是疾病情结。在掌握了这种取得权力的手段后,有疾病情结的人就能想象自己的身体不舒服,这种想象毫无难度。任何人都看不出他们的行为是谎言、对真相的扭曲和想象,因为其本身往往十分精妙。对某种情境的换位想象,的确能让人觉得自己就处在那种情境中,对于这点,我们心知肚明。例如想要有恶心或是恐慌表现的人,也许真能像恶心或是身陷险境时一样,呕吐或真正感到忧虑。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创造”某一症状的人,若长期坚持这么做,就有很大概率真会出现某种症状。以当前探讨的年轻女士为例,她曾表示自己有时会忽然感到恐慌,“那是一种让我害怕到简直要中风的恐怖感受”。又如有些人时常会对一件事产生相当真切的想象,导致心理真的失去了平衡,其他人想说他们只是想象或假装都不可能。一定要让身边人都觉得自己生病了,最低限度也是得了神经症,这样才能成为生病方面的专家。所有有这种感觉的人,都一定会支持这位“病人”,向他提供帮助与照料,忧心他的身体健康。某个人的疾病确实会让所有身体健康的人承受重压,毋庸置疑,所谓生病方面的专家便是为获得掌控其他人的优越感,而为他们制造压力,且没有任何顾忌。

    由于公共生活规则要求所有人都要关怀自己的同类,因此很明显,疾病情结背离了该规则。上文中提到的生病方面的专家有一项重要特征,我们已经看到了,即伙伴的情绪如何,他们完全不放在心上。这种人完全不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不仅如此,他们总是会侵害他人利益。他们之中的部分人也许能借助努力拼搏、强大的教育与知识背景,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表现得亲和友善,受人喜爱。然而,这种人最多只会做出关怀其他人的幸福的假象,自恋与贪慕虚荣才是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

    刚刚提及的年轻女士同样如此,她对家人的关怀,表面看来已到了极致。一般情况下,母亲都会把早餐送到她床边,如果母亲迟了半个小时,她就会紧张不已,为让自己放心,她会逼迫丈夫起床去查看母亲那边发生了什么情况,母亲为此渐渐养成了每天都准时为她送早餐的习惯。她的丈夫也有相同的遭遇,作为一名生意人,他要跟合作伙伴交际往来,有时必须要耽误一些时间,可妻子每次都会因他迟了数分钟到家而紧张,全身哆嗦,流汗不止,简直要支撑不住了,还会发出痛苦的怨言,说自己心急如焚,可怜的丈夫只能逼迫自己准时回来,就跟自己的岳母一样。

    很多人可能会抗议,年轻女士并没有真正取胜,因为上述行为并未让她真正获益。但有几个关键点一定要留意:一、我们对这名年轻女士的描绘,只是她所有状况中极少的一部分;二、对她身边人而言,她的疾病必然是传递危险的信号,随时都在告诫人们要谨慎,要给予她小心翼翼的照料,即在她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疾病。她很容易就能让自己生病,以此控制了身边所有人。她对掌控这些人怀有强烈的欲望,她的虚荣心将因该欲望的达成,得到大大满足。试想她将如何拼尽全力,用尽各种方法,以求达成该目标。我们若能了解她的欲望有多强烈,她为该愿望做出了何种牺牲,就能确定在她的生活中,上述态度与做法都是必不可少的,她将时刻处在焦虑不安中,唯一的解决方法是其他人都甘愿且恭敬地遵从她的心意。然而,除了要求丈夫按时归家外,婚姻还有很多构成。在掌握了借助忧虑强行达成自身意愿的方法后,年轻女士将在其他所有事情上,继续推行这种强制性方法。表面看来,她似乎非常关怀其他人的幸福,但是有种显著的前提,即所有人都务必要服从她的意志,就潜藏于这种关怀背后。可据此推导出,她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虚荣心获得满足,才去关怀其他人。

    这种精神状态极易严重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已不再是当事人最关注的事情了,其最关注的是一定要让其他人全都遵从自己的意愿。例如有个六岁的女孩,只关注所有在她脑子里随机出现的怪诞想法能不能变成现实,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她的一切行为都流露出了这样一种欲望:打败自己的伙伴,彰显自己的权力,即征服成了她一切行动的动机。母亲非常想讨好她,曾做好了她最爱吃的糕点,想给她意外之喜。母亲把糕点摆在她面前,对她说:“我知道你最喜欢吃糕点,给你拿过来了。”小女孩却将盘子一下推到地上,在糕点上狠狠踩踏,同时大叫道:“我不要你给我,我要,只因为我想要。”她根本不接受这种好意。母亲还曾问她,午餐时喝咖啡还是牛奶。小女孩在门口站着,说:“她说咖啡,我要牛奶;她说牛奶,我要咖啡。”声音很低,却十分清晰。

    这个女孩能把自己的思想直接、清楚地描绘出来,很多同类型的孩子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可能所有孩子都有这种性格特征,不过程度不一。他们还会为达成自身意愿,倾尽所有力量,没有丝毫犹豫与吝惜,哪怕到了最后,这种刚愎自用的行为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益处,更有甚者,也许会让他们承受痛苦与折磨。大人对孩子太过纵容,是孩子这种刚愎自用性格的主要成因。而在现在的成人中,相较于愿意为其他人提供帮助的人,希望不受任何约束、刚愎自用的人要多得多,这是什么原因?由于社会总体环境相当于给这种刚愎自用的做派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只需观察社会总体环境,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部分人虚荣至极,无论其他人提议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不想做,他们甚至坚定地拒绝做最正确且切实关系自身幸福的事。这种人还具备一项特征:提出抗议时,态度非常急切,常会打断其他人正在说的话。另有部分人会因虚荣变得非常执拗,会强硬地提出抗议,哪怕内心是认同的。

    只有在家里,人们才可能不受任何约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这种可能能否成真,依旧要由具体状况决定。人类社会有一项确凿无疑的规律,就是人们要彼此交往、沟通。很多人会在人际交往中,以礼貌、和善的态度对待初相识的人,可通常用不了多久,这种友谊关系就会难以为继。部分人能得到身边所有人的欢迎,但有时他们也不想跟其他人往来过密,更有甚者,有不少人连家门都不想出,只在家里活动。比如我们的这位病人,在家庭之外的地方,她凭借美丽的容貌获得了极好的名声,几乎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但每次外出,她都盼着能早些回去,她的身体为了帮她实现这个心愿,总会出现种种小小的不适,这可真是凑巧。例如她会在宴席中无缘无故头痛,只能及早离开。她在家里能感受到毋庸置疑的权威,而无论在何种社交场合,她都无法拥有这种感受,这便是她有上述表现的原因。让自己的虚荣心获得满足,这个问题在她的人生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她能如愿解决该问题,仅限于在自己能完全掌控的家里。为此,她为了能及早赶回家想尽了法子。她的病情不断恶化,之后发展到在任何陌生人面前都会感到焦躁且激动,甚至发展到没勇气去戏院,最终发展到不能外出,只因她能掌控一切的权威感受,会在外出时彻底消失。她最迫切想要得到的安全感与权威感,会在她离家后,特别是当她在路上行走时消失,这点显而易见。她据此表示,若没有“大臣”陪伴,自己就厌恶出门。简而言之,终日被关怀、照料自己的人围在中央,便是她最喜欢的生活。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这种生活模式在她幼时便出现了。

    相较于其他孩子,她作为家中年纪最小、身体最虚弱、最多病的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宠爱与照料,这是很自然的。在家庭中,她饱受宠爱的地位不可动摇,为保持这种地位,她原本必然会付出毕生努力,不计任何牺牲,但她的行为方式却跟真实生活产生了矛盾,且无法消除。所有人都能看出她的忐忑与焦虑,这太显而易见了。这只表明她在满足虚荣心这件事上犯了错,即她为解决该问题,选择了一种不适合的方法,最终当然不会取得预想中的结果,而她做出这种选择,是因为她不想直面真实生活,也不想遵从社会生活规则。她因该问题受尽折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最终只能向医生寻求帮助。

    我们治疗这名病人的方法是,帮助她把努力建造了这么多年的思想体系展示出来。她自然会抗拒,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她来求医只是一种表象,继续像过去一样掌控家人,且不必像路上的行人一样做出巨大的牺牲,饱受折磨,才是她真心迫切想要得到的,其实她并未准备改变什么。在我们看来,她一直不明白所有事都有好与坏两个方面,因此她才会在虚荣心的满足上,执意只想得到好的方面,摆脱坏的方面。

    极度膨胀的虚荣心会变成人的重负,终其一生,人都很难卸下这种重负,其全面发展也会因此遭遇障碍,最终彻底失败,这便是该案例有力证明的结论。若只关注利益或好的方面,病人便无法明白这点。可惜很多人都执意相信,野心作为一种性格特征相当可贵,而野心准确说来便是虚荣心。他们最终会因野心失去希望与平静,对此他们却并不了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