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迷茫,所以叫青春-追忆逝去的青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辛夷坞

    看着电影《老男孩》如同是在看自己的故事,其中黑色幽默的情节,让人止不住地发出“哈哈”的笑声,可是,笑着笑着却哭了,如同孩子一般,眼泪止不住地流。

    王太利和肖央的寻梦之路也是不平坦的。

    1993年,24岁的王太利第一次从山东老家来北京,兜里揣着500块钱。关于那时他说道:“就是想学唱歌,当歌星,也不知道去哪儿学。我背着大牛仔包,从北京站一直走,由于是旅游旺季,走到东单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宾馆住。第二天不知道干吗。”

    先是住6块钱一晚上的大学宿舍,后来租100块钱一个月的房子,冬天就穿着衣服睡在门板上,裹紧被子还是冻得要命。好不容易找到了老师的门,老师却只让他唱了一唱,并没有教他。“因为我唱得不好。”

    500块钱很快花完了,王太利只好回家。过一段时间又来了,这回他上唱歌培训班,专业系统地学习唱歌,花完钱回家,反复几趟。

    做大型机床设备生意的父亲觉得王太利不务正业,想让他回去做生意。可是王太利说:“那生意挺赚钱,但我不喜欢。我喜欢音乐,要做出样子证明给我爸看。”

    1996年,肖央从河北承德来到北京,报考中央美院附中,却落榜了。不顾家人的反对,16岁的肖央决定在北京复读一年,和三个同学合租一间几平方米的房子,有一人不得不睡在柜子上。

    第二年肖央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广告专业。“当时看到杜尚的话,大概说人最大的艺术品是自己的人生,我决定不当画家,学电影去。”

    2005年,王太利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这天他在中央美院的食堂吃饭,想起手头有一个广告要拍,随口问了一下饭桌对面的男孩:“你有没有同学会拍广告什么的?”男孩想了想:“我认识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肖央,他会。”就这样,大四的肖央得到了第一个拍广告的机会,而王太利则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他少年老成,扎实。我们合作得特好。”

    从2007年起,王太利和肖央就合作拍摄MV,先是《男艺妓回忆录》,后是《你在哪里》。“筷子兄弟”这个名字是在拍《男艺妓回忆录》俩人一起吃饭时想到的,意思是中国特色、朴素、不分离。

    2010年4月,筷子兄弟进行了“11度青春系列电影”的拍摄,他们拍摄了那个关于迈克尔的故事。前半段是热闹恶搞,后半段是现实和梦想的撕扯。每次肖央和剪辑师改完,两人看样片时,眼泪都在眼眶中打转。

    肖央说:“其实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特幸福,前几代人根本没法比。一面临社会,压力就太大了。一平静从容,就怕被时代抛在后面。同学聚会,可能15年前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想写诗的,当科学家的,画画的……现在都只在意一件事——挣多少钱。这种价值观影响我们越多,对青春的怀念就越多。”

    青春正能量

    青春时代的梦想和经典电影或歌曲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会更显珍贵。还记得当年吗?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万丈豪情,可是时过境迁,坚持梦想的人还有几个?

    很多走过青春年华的人,都在感叹现实的无情残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相忘于天涯。其实,残酷的不是现实,而是膨胀的欲望,是它鲸吞了曾经的梦想,蚕食我们当初的纯真。这对于还拥有青春的你,是否是一种启发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