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又名针绣、扎花、绣花,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以绣迹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刺绣以覆盖面料形成花纹为特点,绣成高花,有凹凸感,由于多为妇女所作,古籍中称为“女红”。
中国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玉器、陶器和织物而诞生。刺绣是绘画的姊妹艺术,因此,《周礼·考工记》便将刺绣隶列在绘画之内,认为“五彩备,为之绣”,从而首肯刺绣的艺术地位。最初的刺绣又和美丽的丝织锦缎并列,统称为“锦绣”。这又从另一层面表明,刺绣的实用和审美结合的工艺文化性质,以及它的源远流长。
中国纺织工艺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养蚕缫丝织帛的出现,也在稍后的新石器时代,即距今约七八千年。《皇图要览》记载:“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伏羲和西陵氏都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神话传说中西陵氏之女、黄帝之妻是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记为“先蚕”(蚕神)。
缫丝织帛是刺绣的前提,相传刺绣起于唐虞之世。据《尚书》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周代帝王以十二章花纹为其礼服,皆以画或绣的方法做成。《诗经》中有“素衣朱绣”、“兖衣绣裳”的记载,叙述了当时贵族穿绣有红花纹的衣服,帝王的礼服下裳也绣花纹。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已很精美,如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战国楚墓出土的对风对龙纹刺绣。
周代已有“画绣职工共其职也”的说法。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徐二州(今山东)有“千里桑麻”“冠带衣履天下”之称。随着纺织印染业的盛行,刺绣工艺应运而生,并得到相应的发展。据《史记》载:“楚庄王有爱马,衣以文秀,置之华屋之下”,可见当时染织刺绣品在上层社会中已经较为流行。
汉时刺绣已达到很高水平,生活中应用广泛。山东以织绣著称,妇女善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谢绍治《五杂组》也提到“汉时女工常以刺绣用线多少计日之长短”。这都说明楚汉时期中国刺绣艺术愈益发展,刺绣品也为贵族、富商普遍享用了。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长寿绣残片。
唐宋刺绣更为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针法多变,色彩华丽。白居易《秦中吟》道“红楼富家女,金镂刺罗襦。”刺绣运用广泛,除了绣衣、被、帐帏等生活用品外,还用于宗教的刺绣佛像、经书,这就必须改变、创造新针法,提高刺绣的表现力。宋代专设“文绣院”,为皇宫绣制御服和装饰品。相传玄宗时,宫廷中为杨贵妃一人织造奇锦、刺绣衣裙的工人多达700余人。除宫廷设置的专门机构外,在广大民众之中,无论城市或农村的妇女们,多数都勤习刺绣,自绣自用。
元、明以来,刺绣的规模较宋代大大扩展,刺绣技艺也更臻完美。元代盛行织金锦,刺绣亦增加盘金、平金技法。
明代刺绣工人以民间绣工和广大家庭妇女最为普遍。他们大都是自给自足,也有作为家庭副业或小型作坊制造出售的。
明、清时,刺绣发展到鼎盛时期,民间涌现出不少著名的绣品。崛起的顾绣为全国之冠,它总结了唐、宋以来的技法,并有创造发展。尤以韩希孟作品最佳,如“洗马图”等。苏绣继承了顾绣的传统,成为别具一格的名绣。民间刺绣在江浙、湖南、广东、四川、北京等地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形成了不同地方的刺绣名品,被称为四大名绣而驰名中外的有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各少数民族地区刺绣更是普遍流行,苗绣、彝绣、侗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使我国刺绣更为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国的刺绣展品被誉为“东方明珠”,受到世人高度赞赏,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贸易往来中影响日深。如山西临汾“双龙戏珠”,绣工精美,色彩富丽堂皇。贵州苗族刺绣“人骑龙袖口”,为上衣袖口处装饰。图中形象夸张,重意而不重形,以红色为主调,感觉热烈跳跃,率意大胆,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如今,中国刺绣遍及全国各地,每一地区产品又各具地方特色。如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双面绣金鱼和小猫等,由以往的两面形象一致提高到鱼身或猫身的颜色大体相同,而细部的眼和脚的颜色两面各异,又不露丝毫交接痕迹。目前又发展到双面异色异样绣,使作品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随着时代的进步,刺绣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历来刺绣是由手工一针一线绣出,但近年来机绣技艺改进提高很快,制作一般日用绣品又快又好,较复杂的纯欣赏屏障之类,均能按照画稿要求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这对繁荣刺绣工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材料上近年来上海等地采用玻璃纱、特丽纶等化纤材料或以尼龙色线代替丝线,绣品也很别致,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透明感。刺绣的用途包括:衣着、歌舞和戏曲服装、枕套、台布、被面、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其中多数为出口商品。
苏绣
苏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已有刺绣服饰出现。宋代已专门设立绣局,并相继出现绣品和丝线生产销售的坊巷,如丝线巷、滚绣坊、绣衣弄等。明代苏绣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而影响全国绣品的技术水平。清代是苏绣发展的重要时期,绣庄林立达150家,绣工4万人。苏州被誉为“绣市”,当时出现了一批艺术家如沈寿等人,首创仿真绣而誉满中外。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苏州地处江南,临近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
宋代以后,随着江南经济的繁荣,绘画与刺绣相互影响,促使刺绣技艺竞相媲美。据记载,当时苏州有一条“绣线巷”集中了不少专门为刺绣制作花线的作坊,能染制八九十种色泽的花线,加上每一色区分各种深浅层次,合计达700种之多,真是万紫千,红各色俱全。
苏绣针法细腻,近五十种,讲究花线粗细特点和丝理变化,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根据需要,有的可将一根花线劈为1/48加以应用。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
苏绣品分两大类:一为欣赏品,一为实用品。欣赏品多以名画为稿,所谓“色丝鲜丽,一如图画”,因而又称“画绣”或“绣画”。如根据郑板桥墨竹为稿绣的条屏,黑白灰丝线绣墨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其作者名为名门闺秀,因此又称此类绣品为“闺阁绣”。实用品如绣衣、垫帏等。花纹结构多为程式化,具有严谨的装饰美。
苏绣秀丽典雅,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褐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句话。可以说苏绣技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整个说来,产品仍以室内装饰用品为主,除一部分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外,还远销日本、意大利、摩洛哥、新西兰、美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湘绣
湘绣的发源地是长沙。长沙自古为文化名城,也是中南重镇。它地处湘江尾闾,多姿而秀丽的湘江纵贯其间,西倚岳麓山,东北则是浏阳河冲积平原,境内江湖密织,山岳连绵,山川形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历来为蕴秀滋华之地。
湘绣是以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总称,并以精美的作品流传各地。田自秉在《中国染织史》中说:“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但自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人们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绣初以绣制日用品为主,后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以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中的后起之秀。
湘逐渐增加绘画性题材的观赏品。它的发展过程少不了一批画师的参与,一批优秀绣工的涌现。湘绣优美自然,善借鉴国画长处,又不完全模仿,充分发挥刺绣特长,追求刻画形象的生动逼真,有“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传统湘绣极讲究绣针、绣线和针法,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针法体系。针法以参针为其特色,善于表现物象的立体形态和渐变色彩效果。绣线掰丝若毫发,有“羊毛细绣”之称。并以英仁液蒸发处理绣线,使之光洁平整而便于操作。
蜀绣
以成都为中心地区的蜀绣,历史悠久,西汉的《蜀都赋》和《绣补》就有咏颂蜀绣的记载。晋时常璩《华阳国志》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誉为“蜀中之宝”。清时蜀绣已形成专业生产,成都市内已有很多绣铺、绣线铺,既绣且卖。遍及四川民间的蜀绣,农村“家家女红,户户针工”。清初艺人们又吸取了顾绣的长处,以及长针刺绣而后扎针的民间绣法。多少年来,蜀绣逐步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等特点。
蜀绣艺术特色在于淳朴明丽,富有民间特色。采用成都地区纺染的各色散线或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的绸缎上。由于选料精良、制作认真,成品工精、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出品多为衣裙、被面、枕套、帐幔、鞋帽等实用服饰品。
绣品保持浓厚的地方特色,题材多选用花鸟鱼虫。绣晶“松鼠、蝉、蝶”是绣衣的挽袖部分,松鼠神态生动,以留水路的方法表现了鼠身的绒毛;蝉、蝴蝶、葡萄用参针,表现出色晕变化;枝干卷须用钉金绣,线条流畅。“芙蓉鲤鱼”是蜀绣著名的传统产品,仅一条鲤鱼就要用三十余种针法。
粤绣
粤绣相传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明清以后更加盛行。粤绣亦称“广绣”,是指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绣品,也泛指广东近二三百年来的绣品。《存绣堂丝绣录》介绍明末清初的粤绣说:“铺针细于毫芒,下笔不忘规矩”,“其法用马尾于轮廓处施以缀绣,且每一图上必绣有所谓间道风的飞白花纹,所以成品花纹自然工整”。根据现存粤绣作品分析,它的针步短,色彩浓艳,花纹生动写实。雍正、乾隆时期曾大量行销欧洲和中东各国。早在1915年的巴拿马赛会和1923年的伦敦赛会上,粤绣就曾获得很高的评价。
粤绣在明代中期已形成独特风格。据称,粤绣初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其特点鲜明,一是所用绣线多种多样,用孔雀毛捻缕成线使绣品金翠夺目,用马尾作勒线绣以勾勒轮廓。二是用色明快,色彩浓郁、华美艳丽,常用红绿相间,盘金钉银,具有南国民间艺术的装饰风格。如“凤凰图”在黑底上以钉金绣成,具有璀璨夺目的效果。三是构图丰满,纹样多为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四是粤绣多为男工绣制。
现今粤绣,大件绣品如被面、屏风,小件如荷包、扇套、绣花鞋等,多作写生花鸟,照民间习俗而富于装饰味,并常用凤凰、牡丹、松、鹤、猿、鹿、鸡、鹅等为题材,混合组成画面。妇女衣袖、裙面,则多作满地折枝花,铺绒极薄,平贴绸面,有的只用翠蓝一色,风格独特。总之,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粤绣,在国际上以及港、澳侨胞中,备受欢迎,经久不衰。
甘肃民间刺绣
甘肃的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的特色。甘肃民间刺绣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要算庆阳地区(即陇东)。庆阳刺绣融合各地刺绣技艺,又具有自己的风韵。
据《庆阳府志》记载: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中游流域的庆阳地区,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极复杂的经历。2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据范文澜《中国通史》所述:犬戎以犬为图腾:羌以牛为图腾,黄帝族以虎、罴、貔、貅为图腾。或许由于这一带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明底蕴,当其他地区的古文化被后世文化层层覆盖而淹没时,这里却有幸地由于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交通闭塞而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直到现在,昔日繁荣昌盛时代所遗留下来的艺术传统及其质朴而深厚的形象气质仍像深海里的蚌珠一样发出熠熠的光芒。这里的民间刺绣品和众多的民间艺术一样既保持了原始的神秘力量,又具备着青铜时代的威严,它们隐约印记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并显示出真正属于劳动者自己的纯朴天真的素质。我们通过用于嫁娶馈赠的枕顶绣花所隐喻的男女结合生子纹样,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极严肃的生殖崇拜和阴阳相和生万物的哲学观,透过一些兽形枕和鱼娃形的小孩耳枕、蛙形枕,也可感到人们寄托于各种图腾神及瑞兽身上的避邪纳福的古代巫文化观念。
众多的绣品多属实用型,有服装、坐垫、鞋面、鞋垫、袜底、香荷包、钱包、扇袋、肚兜、枕顶、童帽等,以及结婚时的绣枕、新娘子的穿戴,从那些桃红色的鱼莲肚兜、腰上挂的藏针用的小针扎子,到新娘送给夫家的烟袋、耳套、袜跟绣片等等无不绣上多福多寿、夫妻和睦、连生贵子的图样。这些稚拙生动的形象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阴阳符号,还有那脚爪上吊着大、小铃铛和各种小动物的大螃蟹以及五毒簸箕等等。不能不说它是东西方文化融合或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痕迹。甘肃庆阳刺绣“螃蟹”,造型夸张别致。
陕西民间刺绣
在中国民间艺术宽广繁盛的苑圃里,陕西民间刺绣是特别惹人注目的一畦,它万紫千红、争奇斗妍,显得格外璀璨缤纷。陕西民间刺绣的一大特点是实用与审美结合,如绣品裹肚、遮裙带、围嘴、披肩、荷包、落发夹、绣花帐檐、袜底、鞋垫等等,它们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陕西洛川遮裙带,其中双头动物视为求子。各类刺绣在广阔的生活领域中,伴随着衣、食、住、行而发生和发展,并发挥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逢年过节,婚娶喜事、生老病死,或是馈赠礼品,或是日常穿戴,都需要使用。所有用品又都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用中见美、赞心悦目,包含“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所以说实用与审美结合就如鱼离不开水那样难舍难分。
如陕西千阳县的刺绣和布制品“百家衣”,曾于1986年,在西安市美术家画廊举办的艺术开发展览会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对它颇感兴趣。“百家衣”是千阳农村传统的童装上衣,是用色布块和绣片拼合的儿童坎肩。百家衣早先是很多家庭捐布拼合,但并非百数,而是借百字寓意着长命百岁,取其美学意识渊源。千百年来千阳的母亲们,带着生活中的愿望,精心缝制百家衣。在几十代人不断地用色布块拼合中,创造了中国民间特有的实用与审美并存的“色彩构成”艺术。一旦它出现在旅游市场就与西方人的现代审美意识,产生了对应与共鸣。民间美学意识与强烈的现代美学意识交融激荡,耐人寻味。
山西民间刺绣
山西民间刺绣历史悠久,遍及各地,其中以晋南最为突出。晋南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纵贯其中,东临太岳,西控黄河,南屏中条,北襟幽并,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勤劳淳朴的人民,是汉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
晋南民间刺绣千百年延绵传承,不断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完整的体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构图严谨,针法多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中国气派。晋南刺绣“八仙”,色彩丰富,古色古香。
在色彩的运用上多采用强烈的对比色,如大红大紫,大蓝大黑作底色,所绣花纹则采用淡雅色,在对比中求得协调。也用浅淡的色调作底色,纹样有清雅之感,并常用青、绿、蓝、紫等冷色相配,但并不单调,偶尔在冷色调的花纹中点缀一点红色小花,这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手法更显得绣品雍容华贵。有些绣品也用金银线或全部用金线盘绣衬底,那就更加金碧辉煌、华美至极了。
在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铺针绣、平针绣、缠针绣、散针绣、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等,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和品种,使用不同的针法,各得其趣,从而取得天真烂漫、端庄朴素、“贵在神似”的一种稚拙之美,一种朴实而不娇媚,健康而不浮华,造型单纯而不单调,变形夸张而又似曾相识的亲近。因此受到广大观众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赞扬。
西南地区民间刺绣
西南地区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那里的山山水水孕育着各族人民生生不息,刺绣之花也常开不败。广西壮族自治区“盘瑶盛装”,刺绣的部位装饰图案较集中、细密,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绣出复杂的方形、菱形、条状等图案。湘西侗族妇女刺绣服,纹样繁而不乱,绣纹的点缀使服装别致而典雅。湘西瑶族妇女刺绣服,袖口与下摆的刺绣纹样排列井井有条,色彩亮丽,与上身黑面形成强烈对比,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云南彝族“钩尖绣花鞋”,传说此种鞋曾搭救过新娘,所以彝族姑娘出嫁时便穿一双钩尖绣花鞋,以求路上平安,一生美好。
贵州是西南地区的代表,简称“黔”,在中国的西南角,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山国”之称。贵州也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历年来的出土文物表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在数十万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贵州的远古文化。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品品种繁多,其中尤以苗族妇女挑花、刺绣为最普遍、最具民族特色。黔东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也是保持苗族社会特征和文化特点最完整的区域。这里刺绣纹样形象夸张,想像丰富,具有远古神秘色彩和特殊涵义。如人祖纹、龙纹、鹡宇鸟纹、蝴蝶妈妈及神奇怪兽等。如贵州台江“蜈蚣龙围腰”,以蜈蚣龙为主纹样,下面三层另有蝴蝶、小蜈蚣龙等,造型飞舞张扬,是苗族绣品的传统典型纹样。贵州苗族鱼纹刺绣,以补绣铺垫大的色块,画面装饰性较强。苗族妇女素有“善歌舞,巧织绣”的传统。多数妇女从小就会刺绣,她们的服装袖口、衣领、胸襟、下摆、厚肩、裤脚、裙腰、裙沿、头巾以及手帕、被袋无处不绣花加彩。如苗绣“蝴蝶袖口”造型简洁,色彩含蓄雅致。据调查,苗族妇女服饰竟达130种之多。表现技法、针法多种多样,最为突出的针法是皱绣、辫绣、堆绣以及补花加瓣绣、蜡染加瓣绣等。她们绣制一套节日盛装,往往需要几年时间,可见苗族妇女对刺绣艺术的追求已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总的说来,苗族刺绣纹样丰富、神秘,色彩浓艳华丽,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苗绣艺术表现手法简朴传神,不受自然形的束缚,在造型上大胆变形、夸张,天真烂漫,充满着幻想。蝴蝶翅膀长在鸟身上,虎身有鱼鳞,动物的腿处理在脊背上;有鸟形的花,也有花形的鸟,似鸟又似花,写真与装饰,现实与想像融为一体。其组织结构严密、有序,左右、上下、主宾、大小、疏密、粗细、动静对比恰当,点、线、面构成元素处理得体,因此花纹的视觉平面效果既单纯又丰富,呈现出淳厚、粗犷的民族性格和特色。
新疆民间刺绣
新疆,古称西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刺绣有自己的特点。如哈萨克族刺绣壁挂,构图大气,纹样精致,色彩丰富。
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维吾尔族人热情开朗、诚挚淳朴,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富有田园风光的住宅,光彩夺目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彩色斑斓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使凡是到过新疆的人惊叹不已,耳目一新。各种各样的刺绣品,以其鲜艳的色彩、精美的图案、独特的式样,向人们展示着他们的豪爽、粗犷、勇敢的异域性格,乐观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刺绣技艺十分发达,应用范围极广,其中尤以刺绣花帽最具特色。在天山南北,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人人都有佩带花帽的习俗,它不但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而且也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花帽图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制作方法和特点可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串珠片绣、格子架绣、盘金银绣、十字花绣、钩花刺绣、扎绒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绝大部分花帽是将分别以手工纳绣好的四瓣一顶为中心,拼连缝合,套模成型,最后镶黑绒边沿则成为一顶立体花帽,并可折叠便于携带。花帽的图案纹样构图多变,款式新颖,一般是四瓣相同的单独纹样,从顶部看则形成一组四面对称的适合纹样。
在维吾尔族中,绣制花帽的能工巧匠多是老年的妇女和年轻的姑娘,他们大多是利用饭后茶余的空闲时间,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施展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制作各种各样的花帽。她们根据群众的喜爱,经过概括提炼、夸张变形,融针法技法为一体,而制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情趣的工艺美术品,给人以醇美的享受。值得指出的是,维吾尔族花帽图案不但保持和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和风格,而且广泛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纹样,这在北疆地区是极为常见的。正是由于各民族间长期的交流融合,彼此兼收并蓄,不断充实和创新,才使得维吾尔族刺绣花帽在祖国刺绣艺术百花园里开放得更加灿烂夺目。
民间挑花
挑花是最普及的刺绣工艺,挑花工艺是以纺织品经纬线为骨架,纹样和构成上必须受到90度、45度的羁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纹样与构成,其形式感和装饰性极强,并产生强烈的力度美。从挑花实物来看,挑花一般与浮绣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少著名的民间挑花存在。
汉族民间挑花
汉族挑花多为素色,具有明快清新的韵味,挑花与人生礼仪、民风民俗关系密切,并成为传达男女情感表白爱情的信物。强烈的构成形式和装饰性的纹样处理具有的独特美。
四川民间挑花
四川挑花源远流长,这朵艺术之花是人们在简单的编织缝纫中,随着生活的需要,一步步培育出来的。如“挑花锦袋”,展示了古朴的民族工艺仍是现代都市的一种时尚。川西是四川最富饶的地方,拥有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挑花刺绣就集中在川西成都四周的几个县,其中郫县最为突出,早有“挑花的故乡”之称。
明代中叶,棉织工业发达,提花织布兴起,但民间挑花仍在人们生活中不断应用。据川西的老人说,远在明末清初,特别是清康熙至光绪末年这一段时间,是四川挑花兴旺的时代。挑花不仅装饰仕女们的衣装,还出现在许多饰物上。挑花工艺制作工具简便,不需绣框、绣绷、绣架,可随身携带,在田坎院落,有空就有挑花。不分年龄大小,女孩七八岁就能制作,正如四川民间称为“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四学鞋”。
四川民间挑花千姿百态,万象皆花,其图案造型非常重视图案化语言的处理。挑花通过手不一般的“心灵”和“眼睛”,把生活中的素材按照主、客观的审美观念加以熔铸,创作出使人赏心悦目,使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都得到满足的形象。处理自然造型时,思想不羁,驰骋自由。例如常见的蝴蝶和凤鸟,有的凭借简练的针脚,仅20来针便挑出一只小蝴蝶,不到50针便挑成一只小凤鸟。有的则细致入微刻意加工,不惜千针万线挑就一蝶一凤。挑花长巾“刘海戏蟾”,精致素雅,充分显示了四川挑花所具有的高雅品味。
陕西民间挑花
陕南汉中等地的挑花艺术,历来颇负盛名,据西乡县志记载:“女工之刺绣,其精妙不在苏绣、湘绣之下,世多珍品”。其挑花品类繁多,纹样简洁夸张,风格古朴厚重。
陕西民间挑花有称“架花”或“十字绣花”,它的针法是每针拉一对角线,严格按平纹布的经纬纹路,每两针架成一个十字,利用十字花来构成纹样,并由小小十字组织出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彩色挑花方巾“凤栖牡丹”。构图饱满,色彩调和,具有装饰性。挑花“迎亲”,黑色底衬托出五彩缤纷的彩色挑花。陕南挑花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作为礼品馈赠外,一般是自绣自用,不仅妇女儿童使用,有的地区连男人的裤口、鞋帮、袜底、披肩等,也都缀饰挑花。陕南挑花构图严谨,形式多样,从组织结构来看,真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主要有团花、折枝花、角化、边画、四方连续等。艺术风格明快雅洁,自由活泼,秀丽婀娜,格调高雅,耐人寻味。
少数民族挑花
少数民族挑花更是五彩纷呈、多彩多姿,强调色彩对比,厚重而艳丽。丰满的构图形式,几何形符号化的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饱满的外在形式巧妙地融为一体,独具风采。
苗族挑花
苗族挑花主要集中在黔中地区,贵阳花溪苗族挑花是刺绣艺术中的又一奇葩。花溪苗族妇女的服饰几乎全都是挑花装饰。历史上这个地区是以蜡染作服饰,但人们不满意这种单纯的蓝色花纹,便在蜡染上加绣挑花,因此,早期的花溪苗族挑花是在蜡染花纹上加绣,是挑花与蜡染结合的绣品。至今,黔中的大方县和织金地区仍保持了挑花与蜡染结合的服饰,花溪则发展成单纯的挑花,并形成独特的风格。
花溪挑花中老的挑花一般采用黑或深蓝为底色,用白丝线挑出图案大块面,犹如蜡染具有的蓝底白花效果。然后在上面用鲜艳的桃红、大红、中绿、中黄色作点缀,即是典型的花溪挑花。
而新的花溪挑花底色不再是单一的深色,常用白、红等色作底,随之上面挑绣的彩线变化更为丰富。在白底上挑彩花,颜色更为明快,新花的纹样、题材更为广泛,不仅几何形花纹,还将动植物花纹加以处理变化形成新的纹样。
羌族挑花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古羌人曾经历民族迁徙,现聚居于岷江地区。羌族挑花大多绣于服饰上,其中以满襟黑色围腰最能体现羌族挑花构图特点,围腰上另绣一块缀满挑花的绣片,围腰系带上挑绣二方连续花纹,图案中心采取“升子印”(方形图案),四周配上圆形图案被称为“火盆花”,两边配以带穗的“牙签子”、杉树纹。“火盆花”象征以火塘为中心的图案,因为羌族火塘是最为神圣的角落,纪念着神灵祖先,因此每家必有火塘,并且烟火不断,称之为“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盘常点万代灯”。火盆花象征人丁兴旺、世代延续,含有古老历史的文化意蕴。羌族挑花精巧细致,纤花、纳花清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挑花色彩以黑白和蓝白居多,也有少数色线挑绣的,对比强烈,绚烂夺目如五彩虹霓。挑花用线多用棉线,显得朴素大方,具有民间生活气息。如“蝶恋花”,强对比的色相与明度使规则的挑花纹样呈现出活泼气氛。
瑶族挑花
瑶族刺绣历史悠久,《后汉书》中就有瑶族先民“好五色衣”的记载,“用五色绒杂绣花卉”的精湛工艺,挑绣出的花纹为世人所称赞。瑶族挑花长帕,均采用是字文、米字文。湖南隆回花瑶的围裙由挑花绣成,黑或蓝底上用白线挑绣对称图案,内容极为丰富。如“双蛇缠树”图案形象夸张、气势磅礴。日月星辰在瑶族挑花中较多,“日月星辰尖角飘带”两个圆形纹样,一为红、黄、紫色线绣出光芒四射的太阳,一为月亮,旁边配以星纹。瑶族挑花多为服饰,如瑶族挑花围裙“哪吒闹海”。时至今日,身居美国的瑶族同胞,虽然受美国现代文明的冲击,但每逢民族节日仍要穿着挑花、刺绣的民族服饰参加庆典。每逢瑶族青年结婚时仍按瑶族传统打扮新娘,披上高高的多层挑花头帕,以表达对远隔重洋故土的怀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