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特有的意识能动性的重要品质即是意志。意志指自觉地确定目标,根据目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力量,计划得再好,都是空的,只有意志坚强者才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意志和行为是紧密联系的,意志表现在行为中,所以受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为,称“意志行为”,心理学简称为“意志”。人的意志行为有四种特点:
1.意志行为是一种自觉确定目的的行为。
2.与克服困难相辅相成。
3.行为由大脑调控,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4.这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
意志行为并非一种单一的能动的克服困难,它必然伴随着人的认识与情感的参与。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意志行为中目的确定是否正确,取决于人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而人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有助于意志行动的完成,消极的态度和情感则有碍于意志行为的进行。
人的意志品质贯穿于意志行为过程中,从积极方面来说,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从消极方面来说,包括依赖性、冲动性、顽固性、执拗性。青少年意志品质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成才。
在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要力求克服或消除消极的方面、发扬积极的方面,这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意志品质发展有一定的年龄特征。从发展的自觉性特点来看,自觉性是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的品质,具有自觉性的人相信自己是正确的,能以极大的热情和力量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同时又能吸收一切有益的建议。小学生的自觉性尽管比学前儿童高,但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肤浅,自我支配能力较差,主要根据成人的要求来评定是非,采取行动。进入中学,主体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不断增强,能将行为的目的性与外界要求相谐调;但有的青少年却形成了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前者指容易接受别人的思想和行动,轻易地改变或取消自己的决定,即缺乏主见、盲目行动。而后者表面上看很有主见,似乎是独立地采取和执行决定,实际上很多行动目的缺乏合理性,以自己的愿望代替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盲目拒绝他人的意见,自以为是。
从发展的果断性的角度来说,果断性是指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品质。具有果断性的人有内部的动机斗争,也能在需要的时候当机立断,即使危及生命也敢作敢为,在不需要立即行动或在情况有所变化时能立即停止或改变自己已经执行的决定。果断性以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前提。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表现的果断性往往与舍己救人、敢于负责等优秀品质相联系。小学生的果断性是与其自觉性和认识能力相互联系的,他们做决定与父母、教师的要求相联系,在外界影响下易发生改变。而中学生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和自觉性的提高,行动目的比较深刻而全面,尤其是高中的学生,能及时做出有根据的决定,能考虑行动的目的、达到的计划和方法;但有的青少年也会形成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前者指做决定的犹豫不决,思想分散,不能克服思想、情感上的矛盾,在各种动机、目的、方法之间摇摆不定,并往往怀疑自己的决定,无信心达到确定的目的,在必须采取决定时又会随便选择。后者是指对任何事物总是不加思考,凭着一时的冲动做出决定。
从发展的坚韧性的角度来说,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够在行动中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品质。小学生由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较弱,注意的范围比较小,所以坚持的持久性比较差。其坚韧性主要是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任务,一旦任务完成便对任务本身失去兴趣,兴趣广泛多样,缺乏专一性。而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和毅力得到加强,能坚持完成各项任务。但有的青少年发展出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顽固、执拗。这是对自己的行动没有深刻的认识而一意孤行。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从表面上给人的印象是有坚持性,实际上他只相信和承认自己行动“正确”,不去考察客观条件的变化或别人的正确意见,做事时开头显得精力充沛,一遇困难就灰心丧气,不能坚持,往往半途而废。
从发展的自制性的角度来说,自制性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或迫使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有较强的组织和纪律性。另一方面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表现出应有的忍耐性,情绪一般比较稳定。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弱,易受暗示,可塑性大,情感不稳定,所以自制力比较差,如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或干扰别人听课。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虽然情感进入“暴风骤雨”阶段,但控制和掩饰情感的能力在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很能控制情绪、约束言行。但是与自觉性相比,中学生心理仍处于未成熟阶段,在行动之间容易动摇不定,特别是自制力薄弱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对言行的约束力较差,易受外界的引诱或干扰产生冲动性的行为,甚至出现违纪行为。
综合以上的分析,分析青少年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可以知道意志品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统一在自觉性这一总的特点基础上进行运作。
青少年的身心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会遇到种种问题,每一次的挫折都是对他们意志的一次考验、一次洗礼。当今青少年意志力之脆弱、承受挫折能力之差,已是学校、家庭、社会之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青少年自身认识到的弱点。给予青少年锻炼成长的机会,培养他们优良的意志品质,应是大家一致努力的方向。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增强责任感,明确目的。一个人目标远大,才会胜不骄、败不馁,再接再厉。在生活道路的每一个阶段,可以设置一个可接受的、具体的、具有一定困难度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逐渐实现目标。每个阶段目标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以“高目标、小步子”的方式,使人的行动在大小目标的导向中前进,只有大目标,易使人感到高不可攀,引起沮丧,放弃目标,最终无所事事;只有小目标,使人只看到眼前的得失,缺乏生活的意义。只有大小目标结合才能使人在不断进取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高度的责任感使人增添克服内外障碍的力量,克服懒惰和不良的习惯,形成坚韧性和自制性的品质。
2.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青少年如果对他所属的集体有归属感,那么他会很重视集体的意见,按照集体的要求行动,在行动中他会关心别人,不损害集体,并表现出自己的才智、决断力和自制力,获得集体的赞赏,而赞赏又可以成为一种推动他更进一步的动力,锻炼了自身的意志力。另外,集体中的榜样力量又是无穷的,可以激励他完成目标的勇气。
3.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青少年参加家务劳动、第二课堂活动,如公益劳动、军训、冬夏令营、社会实践等以及体育、生产劳动都可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家长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讲清活动的社会意义,并安排一些经过努力而能克服的困难任务,最后再要求参加者自己总结。
4.增强自我培养意识。青少年的自我鼓励、自我培养意识很关键,只有发自内心的要求,严以律己,主动地克服困难,才能有效地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就要求青少年善于掌握自己的目的和计划,做到切实可行并坚持到底;还要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赞赏和自我批评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突破重点,如常常盲目从事的人多培养自己的自觉性,对国家和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胆小、易被暗示的人应多培养自己勇敢、果断的品质;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人应多培养自己的控制力;缺乏毅力的人则着重提高自己的坚韧性,避免做事情只有3分钟的热度和怕吃苦。
不良意志品质及其调节方法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青少年而言是很重要的,意志坚强的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的干扰,战胜困难和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迎接人生的挑战,而意志薄弱的人往往被消极情绪所控制,被困难和挫折所击倒,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意志过强的人往往独断专横,缺乏自知之明,脱离社会,变成孤家寡人。
青少年因身心变化、性格养成及成长背景的差异,意志发展状况不一样,有一部分人存在着意志薄弱或过强的缺陷。一个明显意志薄弱的人,其心理表现是:遇事缺乏决断,模棱两可。遇到困难,绕道而行或知难而退。
有了心理矛盾会比一般人产生更多的情绪障碍和身心反应,如忧虑、灰心、焦躁、失眠、胸闷、缺乏食欲、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人生态度消极、只求无过、与世无争、思维迟钝和贫乏、社会行为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意志力。
比如有的年轻人才20岁就变得老成世故,大有看破红尘之态,这是未老先衰的心态,能慢慢消磨一个人的意志。
对这种情况来说,除了在认识上提高,了解坚强意志与自信心的重要性之外,可以运用以下三种心理训练法:
1.运用体育训练法:任何运动项目,都需要人坚强的意识力去达到。体育锻炼法可以培养人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的意志。《灌篮高手》之所以大受青睐,很大原因在于这个动画片满足了青少年锻炼自身意志力的心理需求。
2.运用成功和失败交替训练法:成功使人增强信心,有助于增强意志力量,失败使人丧失信心。家长、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成功和失败的情景,加以心理适应和自我锻炼。
3.运用自信和恒心训练法:青少年在自我训练中,可以有意志地鼓励、鞭策和约束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心,向设置的目标坚定地冲刺,不断在实践中消除趋乐避苦、苟且偷安的惰性心理。
意志薄弱使人碌碌无为;意志过强使人独断专横。秦始皇是历史上最典型的意志过强的人物。一切重大决策以他个人意志为转移,说一不二,性格暴烈,情绪变幻莫测,苛政暴戾,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确,意志过强也是一种心理缺陷,专横霸道如果表现在一般人身上,其影响和危害尚不突出,而在有权势的人身上,则其危害非常严重,对于这种人可以有两种纠正法:
1.深化认识法:认识此种现象的危害性,通过自我认识、自我磨炼,不断纠偏扬正。只有这样,才能将自我的过分自信改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既自信又尊重他人。
2.自我反省法:采用写日记或临睡前三省自己心理行为的方法,扬长避短,改善不良的意志品质。林则徐为官清正,但他个性极强,动辄大动肝火,为了救国爱民,改正不足,他在卧室中高悬“制怒”的座右铭,并经常自省三思,取得很好的效果。
青少年不良的意志品质常见的表现有:惰性、冲动性、优柔寡断、缺乏恒心、依赖性强等。
惰性是一种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的精神状态,是青少年想要改正而又难以改正的一个问题。惰性的形式多样、轻重不一,如轻微的犹豫不决、极端的懒散拖延等。这种习性促使人产生内疚感、受挫感、困扰感和自我击败式的情绪,甚至使人理智衰退。任其发展,人的情绪性格会变坏变怪。青少年常感无力自拔,这主要是他们常想得多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解决的方法有:
1.承认自己的惰性,不找借口。
2.从行为上约束自己,如多行动少空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我加压并努力完成;不原谅自己的偷懒,力争今日事今日毕;想到做到,勇于承担后果;养成规律的行为习惯,并利用同伴、日历、日程安排、备忘录等帮助提醒,以强化自己的意志行为。从认知和行为两个角度不断训练自己,可改惰性。
冲动性指青少年在其初中阶段,由于情绪的爆发性特征,表现出外在行为的冲动性和不可约束性,即自制力较低。这种冲动性还由于社会经历短,意气用事,导致对他人和社会的攻击性,甚至违纪和妨碍社会。事后青少年往往悔不该当初。解决的方法是:
1.遇事先思考,考虑周全后再做处理,遇到委屈时更应三思而后行。
2.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批评,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尤其是情绪冲动时,少做决策或延后决策。
优柔寡断指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面临选择时的犹豫不决、患得患失、顾虑重重、反复无常的情形。这种人缺乏自信,不敢承担选择的责任,有时迫于某种压力,则听天由命或凭运气行事,失去许多好机会。这种人一般成长环境中缺乏“自我”培养,凡事不是我要做什么事情,而是被要求去做什么事情。另外,父母、教师的要求有时缺乏一致性,评价缺少客观标准,这强化了学生拿不准的行为倾向。解决的方法为:
1.培养独立、果敢的个性,遇事不退缩,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条件,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2.要理解有所得必有所失,不要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选择。
3.不断“充电”,学会科学决策,以减少心中的不安全感,避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发生。
缺乏恒心即不能持之以恒,很多青少年常立志、立大志,却不能立长志、有长行。背外语单词、练健美、读世界名著,往往是开头热情十足,坚持不了两天便以鸣金收兵而告终,即俗话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解决方法有:
1.树立明确目标,特别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会让人有行动的勇气和动力。
2.目标切实可行,并安排小步子进行,不断增强自信心。
3.培养兴趣。有的少年看动画片或课外书非常的专心,而上课却小动作太多,说明他对正规学习有抵触情绪,不感兴趣。
4.做事切忌拖拉。
5.对自己做的事,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自己一定会坚持到底,而不是虎头蛇尾。
依赖性强的青少年表现为,一是生活上依赖父母长辈,这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独生子女往往被当成“小太阳”,凡事被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上学放学接送,陪读,独立性没有得到培养。西方青年17岁便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在某些青少年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二是学习上依赖老师,不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而是过分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学习主动性差,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一旦脱离教师便不知所措,这主要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有了依赖性,青少年凡事便没有了自己的主见,遇事不知怎么办才好。解决的方法:
1.家庭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存与发展训练,提高素质。
2.有意识地在生活中磨炼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
3.培养自学能力,尤其是培养创新意识。
参加夏令营能带来什么
86位上海少先队海岛吃苦夏令营的小营员们在团市委参加第一次预备会议时便先学会3句夏令营铭言——“太好了”、“我能行”、“请让我来帮助你”。他们认识到懂得吃苦才能体会快乐,心理健康的人心态是积极的。
因此当老师问“踩到牛粪怎么办?太阳晒黑怎么办”时,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太好了!”
尽管吃苦夏令营只有几天活动,但参加者均有所获益,也正是由于只有几天且大多是寓教于乐的活动,所以它不能代替真正意义上的吃苦。英国有一位学者,将独生子女送到我国河北某地农村过艰苦生活,目的是为了让她在艰苦的环境锻炼意志,接受考验;斯巴达是古希腊都城,在孩子生下后,斯巴达人就教他忍受饥饿、寒冷等肉体折磨,大冷天让孩子在房顶站立,炎热夏天训练孩子在烈日下奔跑、格斗,这种军事教育闻名一时,也使斯巴达人成为勇敢善战、骁勇剽悍的民族。让孩子从小知道吃苦的滋味,日本人、美国人的育儿方式也体现了这一精神。
我们的家长从小到大吃过不少苦头,怕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有缺憾、走弯路,于是采取包办代替的方式,几个大人围着“小太阳”转,帮孩子盛饭、洗碗、洗衣、叠被、打扫房间,甚至帮孩子做作业,邻居孩子有什么也一定要买什么给他,久而久之,孩子需要的一切都不费吹灰之力,形成了懒于动脑动手的习惯。遇到问题没有独立解决的能力,只有一个办法:去找爸爸妈妈。家长将什么都送给孩子,唯独吝啬将磨难这笔“财富”送给孩子,其实,青少年有一种自我动手、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不少家长忽视了它,无意中抹杀了它。有的家长在孩子参加完军训、公益劳动、远足、野营等活动后看见孩子瘦了点、黑了点,心疼得不得了,回到家里赶快进补,不用干一点儿活,待遇反而更上一个台阶。这比不送去吃苦还要糟糕。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会感到痛苦,但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都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家长除了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磨炼孩子的意志,让他们承担家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学校和教师更应转变教育观念,从智育第一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还要改革中小学过死过严的管理制度和一灌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学校和教师在行动上对学生有一种过度的安全保护心理,唯恐出了问题对家长不好交代,所以不敢让学生到比较艰苦的地方或险境中去,这就影响了学生独立生存能力的发展。教学只要求学生吃透教材,听从老师,很少有动手动脑的机会,这也影响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果有条件的话,尽可能选派素质较好的教师去进修、培训,尤其是参加心理学培训,在日常学习中更好地科学管理学生;请资深的心理学教师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训练课,有针对性地让青少年坚强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