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独特的方式影响他人的时候,人就会对其进行认识并产生态度体验。每个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不尽相同,并不是单纯反映客观事物,而是采用两极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即当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时,就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甚至破坏人的需要时,就产生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需要是情感赖以产生的内部基础。由于需要的不同,可将人的情感这一广义的概念分为狭义的情绪、情感和情操。
情绪是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的情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人的情绪受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的影响而表现出社会性,所以比动物的情绪体验更高级一些。而且人的情绪还表现出情境性和偶然性的特征,这种体验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变和消失。
情感是人所独有的,是在人的社会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态度体验,其特征是稳定、持久、带有一定思想倾向性。可以说情绪和情感又是相互依存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形式,情感是情绪的内容,任何一种情感,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情绪过程,就很难就其性质和特点加以判断。
情操是一种高级情感形式,它在人的社会精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了社会、集体与人的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将之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按字面来理解,情操是情感与操守的结合,操守即人的坚定的行为方式和品行,它被高尚而且稳定的情感控制着,所以情操比情绪、情感更复杂,与人的思想、世界观、个性等密切相关,比一般情感具有更高的概括性、稳定性和倾向性,在人的行动和心理中起核心的定向和调节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感情、情绪等发展比较剧烈的时期。青少年情感丰富,好胜心强,易于激动,容易急躁,重友情,讲义气,常感情用事。他们的情感发展是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的:儿童进入小学后,情感的兴奋性表现仍很明显,往往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自我的调节控制能力较差,这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不平衡所致。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小学生的情感内容丰富了、深度加深了,但仍以直观性和直接性的体验居多。而进入中学,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情感的兴奋、冲动等特征趋于稳定,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有较大的发展,情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社会性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得到完善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相比,自我调控能力较差,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他们往往容易受情境支配,情绪的波动性较大,不够冷静,甚至意气用事。而大学生力求将情感投入社会,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正义与非正义、善良和邪恶、高尚与庸俗等涉及社会意识、人生哲学的重大问题,会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引起相应的体验,他们的情操迅速发展,道德判断、追求真理、美的欣赏达到较成熟的地步。
青少年时期所出现的情感挫折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体验。应试教育中家长亲友的高期望值和严格要求、学校教师的重智育轻情感教育,使得他们面临着各种不如意,经历着大大小小挫折的冲击。他们的情感是紧张的还是脆弱的,直接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发展。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的情感问题比较突出,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往往不知如何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只好以逃避来掩饰情感的脆弱。如学习压力太大,便表现为焦虑、恐惧;成绩不好,便不能容忍失败;一旦受到批评或责备,往往以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又如有的人家庭发生突然的变故,像亲人去世、父母下岗等,常常长时间沉浸于悲伤和沮丧中,连性格也从外向变为内向,多疑、封闭,不与人交往。由此看来,对青少年进行认知教育的同时,情感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
情感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关系密切。消极的情绪不仅降低学习效率和热情,而且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消极情绪主要有两种: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因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因一点小事而怒不可遏或激动不已;也包括反应过于迟钝、麻木、冷漠等。范进中举是狂喜而疯的典型例子。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忧、悲、恐、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很长时间沉溺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情绪的每个变化,都能引起人们生理上的变化,如面部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变化。
总之,人的情绪无处不在,消极情绪无处不害。青少年应充分认识自己的情感、情绪特点,掌握好自己的情绪,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情操,以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怎样控制消极情绪
情绪问题在青少年中非常常见,其中有许多是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特别是临考时有的同学脾气差,情绪失常,爱吵架,有的出现过敏症状,如掉头发或起荨麻疹,有的出现腹泻、尿频症状;还有因学习方法不当,过高的外界期望或青春发育的困惑不安而造成的神经衰弱;有的因家庭的突然变故或家庭的不完整而变得性情忧郁、敏感、多疑和悲伤;有的人很羞怯而退缩,或因抑郁而自虐,或因各种原因而诱发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乐观、积极的情绪使我们的生活、学习充满活力,悲观、消极的情绪则令人焦虑和抑郁。青少年如何驾驭自己,学会调节和控制消极情绪,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
1.运用理智调控法。理智调控法有四个步骤:
(1)直面现实,承认消极情绪的存在,但有的同学不愿承认,如考试考砸了,别人劝其振作精神,他却认为痛苦是应该的。
(2)弄清原因,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苦恼、忧愁、愤怒,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得到正确的认识。
(3)三思而后行,一个含义是考虑后果,在挫折面前应该以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来调控情感。比如忍不住要动怒,冷静地审察情势,以决定发怒是否合理,后果如何,有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再一个含义是学会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也许就心平气和了。
(4)采用辨证思维法,即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积极看问题,会使人在任何困难面前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成为生活的强者。正如巴尔扎克所言:“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却是一个万丈深渊。”凡事只要换个视角,便有另一番景致。
2.运用宣泄调控法。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宣泄是直接针对引发情感的刺激来表达情感,比如当与人闹矛盾时,要敢与对方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以消除误会。当此法于人于己都不利时,可用间接宣泄让消极情感找到释放出路,比如将自己的郁闷、不快汇入笔端,在纸上或日记本上宣泄,既可以自我安慰又可以理清心绪;也可以通过写信或谈话方式向亲朋好友倾诉,从他们那儿得到同情、理解和帮助,正如培根曾说的:“如果把你的苦恼和朋友分担,你只剩下一半的苦恼了。”有的同学担心内心活动说出来于己不利,因而对谁都不愿吐露,将自己关在狭隘的感情圈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有损健康的。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模糊的,他人点拨几下,会使你茅塞顿开。当然也可以与诸如上海电台“相伴到黎明”谈心节目或心理热线联系以释放自己;还可以大哭一场。痛苦流泪是一种心理保护法,一个人遭到极大的委屈或极度悔恨、极度伤心时会情不自禁地失声痛哭,哭过之后压在心头的悲哀、委屈、悔恨就会减轻,心情也好起来。哭可以令人长寿,美国化学家布鲁纳1957年发现,动感情的眼泪和洋葱刺激而流的泪,其化学成分不同,后者所含蛋白质甚少。
美国生物学家福雷也发现,一个人悲伤时流的眼泪与感冒或风沙入眼而流的眼泪,化学成分也不相同。心理、病理学家认为,泪水的排出对身体是有利的,因为泪水中含有一些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剧和消化不良的生化物质。女子情感比较丰富,容易流泪,这成了女性比男性长寿的一个原因。而男性从小受到传统的“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教育,虽有刚毅、坚韧的美誉,但也背上自我压制的十字架,使男性在世界范围内因心理压抑、精神紧张而造成的心身疾病大大超过女性。福雷指出男性常见的胃溃疡可能是由于强制不哭造成的。
间接宣泄还可以是对着旷野大吼、放声高唱、跳迪斯科、跑步、打球或洗澡等方式。但任何宣泄方法都必须适时、适地和适度,有的人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对着引起自己不快的对象大发雷霆,甚至采用违反道德和法律的攻击行为,这种直接方式的发泄常会引起不良的后果。还有的人胡乱发泄,迁怒于人,找替罪羊,这都是不可取的。
3.运用外界力量调控法。比如运用环境调节法。环境对人的情绪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整洁素雅的房间,光线明亮、颜色柔和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昏暗、狭窄、肮脏的环境,使人憋气、不快。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人的心境平和欢畅,喜欢结伴踏青;而阴雨绵绵、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节则让人沮丧不快、兴致索然。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改变环境,可以消除不良情绪,像重新布置一下居室,使之明亮宽敞,或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美景,呼吸新鲜空气,散散心,令自己胸怀旷达、身心欢娱。事实上,全世界每年约有10亿以上的人到环境幽雅的旅游胜地观光游览,以调节情绪。
还可运用转移调节法。如果能把令你烦恼的事情忘记,这再好不过了,但情感问题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所以应积极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余怒未消时,可以用看电影、听相声、打扑克、下棋等正当活动来松弛;脑力活动过度兴奋或思绪纷乱时,听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盛怒时可拼命干活,或从事激烈的体育运动,让自己累得精疲力尽,气恼心情会平复下来;无聊时投身到集体中去,在欢乐的气氛中开心起来。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可以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法,如用“冷静些”、“不能发火”、“我一定会考好”、“镇定”、“三思而后行”、“制怒”
等语言或条幅来保持情绪稳定,当然这可以体现在自我放松训练中;还可以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如升华法、幽默法、补偿法、合理法等来获得内心平衡。当然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更是不可多得的办法。
怎样把握好异性交往
青少年时期,伴随着生理出现一系列变化,青少年的心里也出现了变化,尤其是表现在异性交往上。起初,少男少女会强烈地意识到性别的差异,并本能地疏远异性,儿时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成了陌路人。在同一教室、操场上,男女生也有各自一方领地;随着年龄的增大,男女生的界线开始逐渐消失并开始相互吸引,大家开始寻找机会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同时渴望交往。所以青少年在青春期情感发展中就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彼此之间的向往和依恋。德国作家歌德在他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中说:“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正是反映了处于性觉醒活跃时期的青少年的状况。青少年以一种浪漫异样的心理审视男女之间的神秘关系,呼唤友谊,憧憬爱情。尤其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独生子女增加、学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青少年更渴望异性的友谊。很多同学认为:和异性同学交往更开心、更能得到尊重和承认,且可以学到在同性同学中学不到的知识,还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欣赏。
异性交往是身心发展后的必然结果。异性间的交往不仅可以消除两性之间的神秘感、好奇心,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帮助青少年较为正确地了解异性世界,并在异性世界中去认识自己,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群体认同感和平等观念、责任心等,为日后的择偶、成婚和家庭生活进行早期准备。
所以青少年应学会与异性进行健康的交往,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善于与异性交往的青少年往往不是“死读书”的孩子,他们有较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合群性,能注意观察和学习异性同龄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有较好的风度,兴趣爱好广泛;具有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敢于和善于自我表现。如果一个人的异性交往受挫,或是过分封闭,患了“异性恐惧症”,则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所以教师、家长也应善于引导和支持青少年在较大范围内健康地与异性交往。
异性友谊使少男少女变得更具活力,大幅度提升了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和激励性。但是,他们最感困惑的便是如何把握友谊和爱情的界限。
爱情和友谊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爱情和友谊都源于彼此的好感。爱情和友谊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表现,人与人之间在性格、气质、志趣、人品之间的相互吸引,使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相处愉快,喜欢进行情感交流。其次,爱情和友谊来源于对对方优点的敬慕。友谊和爱情的产生刚开始往往是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不具有的长处,并认为可以补充和完善自我才乐于与之交往的。
爱情和友情又有着明确的不同点。第一,敬慕的指向不同,友谊多是对志趣、爱好、人品的爱慕和尊重,而爱情除此之外,还倾慕异性的音容笑貌,即对异性朋友的长相、神色、服饰、动作产生极大的兴趣。第二,有否排他性。
友谊、亲情都不具排他性,而如果有意无意总想两个人待在一起,极力避开熟人,说明友情正偏向爱情。第三,有否冲动性。友情很深的朋友,时间长了会希望见面谈谈心,但爱情的冲动性表现在一种不顾一切、持续不断的接近欲望,即使无话也愿守在对方身边,依依不舍,即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体验。第四,有否参与性。爱情使人追求彼此的同一性,所以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心目中的异性形象模式去要求对方,如评价对方哪种打扮好看、哪种姿态优美等,而友谊则不追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很多中学生并不认为他们需要那种成熟意义上的爱情,而是需要介于友谊和爱情之间的那种感情。但实际生活中这个尺度很难把握,一不小心便会“忘记”原来的需要,或无力让自己再回到这一中间状态。所以青少年早恋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早恋学生的比例在增大,恋情行为也成人化。早恋让家长担心、教师头痛,对青少年而言也有许多弊端:一是严重干扰学习。青少年时期正是求知识、学本领的大好时机,过早误入爱河,很难集中精力和时间去学习。二是不利于身心健康,青少年的意志尚薄弱,情感的冲动性、偏激性比较明显,早恋不仅影响智力发展,而且还会因为来自各方面的阻碍、压力而造成情绪困扰。一旦失恋,更经受不起感情的打击,引发一系列身心问题。三是孕育着失身或失足的危险。青少年对人的评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情感又好冲动,自制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出格行为。
爱情由友谊发展而来。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理想状态是追求最佳的人格发展途径。交往的第一阶段是团体交流,一群并不固定的男女生在一起交往,旨在认识更多的异性;第二阶段是固定小团体交往,但交往对象并不一一对应,旨在从异性世界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第三阶段是对象固定的约会,人们在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另一半;第四阶段是正式确定恋爱关系,这是结婚的前奏曲。交友的阶段性是以人格的发展为依据的,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后才进行下一阶段的交往。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取决于他们只能进行第一、二阶段的交往。花季的年龄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春天,“春天就该忙春天的事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