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联妙对-析字妙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人天合一了子平过去江南许多地方,男婚女嫁盛行“对轿联”的习俗,以显文明和高雅。即男方先在迎娶新娘的轿门上贴出上联,女方对出下联,新娘才能上轿。

    某日,一书香门第的公子与秀才之女完婚,迎亲花轿门上贴着半副四字联:“二人天合”。女方准备应对的几个文人一看就傻了,琢磨了好一阵儿,也没能对出下联。最后,还是老秀才亲笔写出“一了子平”四个字,贴在轿门另一边,这才打发女儿上了轿。

    这是一副析字联。上联“二人”合成“天”字,“天合”是通用婚联横批“天作之合”的省略,用于此处,非常得体。下联“一了”合成“子”字,“子平”含典,是“子平之愿”的省略。据《后汉书》载,向子平,朝歌(今河南淇县)人,淡泊名利,不随世俗。儿女婚事毕,即嘱家人曰:“当如我死也。”遂云游四方,不知所终。后世因把完成儿女婚事,称为了却子平之愿。此处用以应对轿联,可谓珠联璧合,妙极孤鸿站碛扶橡观泷这是当代联家施子江先生撰写的一副奇联。说它奇,是说从表面上看,只是一副对联;实际上联中有联,里面藏着另一副对联,叫做母子联。

    先看第一联:“孤鸿站碛”中的“碛”,指水边的沙石,即浅滩。“杖橡观泷”中的“杖”,形容树木孤立貌;“泷”,指急流之水。全联意思是:一只鸿雁立足于浅滩,单棵橡树面对着急流。“孤鸿”对“杕橡”,“浅滩”对“急流”,构成一幅古朴幽雅的风景画。

    再看第二联(上联的左偏旁和下联的右偏旁,正好组成另一副对联):

    子江立石大象见龙作者不愧为嵌字联的高手,在这副状物联中,十分巧妙地嵌入自己的名字“子江”,在母联中属于暗嵌,在子联中为明嵌。“子江立石”,表现坚强的意志;“大象见龙”,表现高雅的情趣。母联状物,子联喻人,相得益彰,皆为佳构。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上联“鸿”字拆开是“江”字和“鸟”字,“鸟”字位于“江”字的旁边,故曰“鸿是江边鸟”。下联“蚕”字拆开是“天”字和“虫”字,“虫”字位于“天”字的下面,所以说“蚕为天下虫”。“鸿/蚕”、“鸟/虫”动物对,“是/为”定语对,“江边/天下”方位对,对仗极其工整。上联“平仄平平仄”(“鸿”字可平可仄),下联“平平平仄平”(“天”字可平可仄),平仄极其和谐。堪称是一副十分工巧的析字趣联。

    此联出自清代联家梁章钜《巧对录》。

    有水有田兼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传说这是某秀才为潘、何二姓联姻而作的一副喜联。

    上联“水”、“田”、“米”三字合起来正好是男家姓氏“潘”字,下联“人”、“口”、“丁”三字合起来正好是女家姓氏“何”字。“有水有田兼有米”,表示家庭富有,“添人添口又添丁”,借喻人丁兴旺。这些由两家姓氏析字而来的吉祥词语,用于喜联十分得体。真是天然巧合,令人叹绝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这是一副广泛流传的析字趣联,作者无考。

    上联“此木”合为“柴”,“山山”合为“出”。除去秃岭荒岗,几乎山山皆出木柴。俗语上山砍柴,遣词十分恰当。下联“因火”合成“烟”,“夕夕”合成“多”。每到夕阳西下,村舍中缕缕炊烟袅袅升腾,举目皆见,造句十分合理。

    此联对仗极为工巧,惜前两音步平仄失对。

    妙人免倪家少女混小子孙氏三昆上联是孤悬的“绝对”,下联是今人的应对,作者韩昱盛。

    此联妙在拆合自然成趣,析字顺理成章;首尾拆字以作形容词,中间合字而成姓氏。上联“妙”字拆开为“少女”,“人兒”组合成“倪”姓。下联“混”字拆开为“三昆”,“小子”组合成“孙”姓。“妙人兒/混小子”,称谓对;“倪家/孙氏”,姓氏对;“少女/三昆”,形容词对。堪称字字对仗工稳,处处平仄和谐,巧夺天工,令人叹绝此联另有江西罗来东先生对句“犟小子孙氏强牛”,亦堪称妙对。

    月月有朋门口问夕夕无多一二三从前有个秀才学识颇丰,进京赶考却屡试不中,便决意弃绝仕途,隐居深山,以图清静。但他还是不得安宁:张家请他写贺帐,李家请他撰祭文;这个请他改诗句,那个请他续对联。后来,秀才因病卧床数月,却不见有人来看望。问及家人,回答说:“月月都有人来,只是来到大门口,听说您病了,就转身回去了。”秀才由此感到世态炎凉,不禁苦笑着摇摇头,表示无可奈何。

    秀才病愈以后,又有不少人前来拜访,但都被拒之门外。

    门上贴有半副悬联:“月月有朋门口问;”附言云:“对出下联方可进门交谈。”许多来访者都望而却步,叹息而去。

    数月后的一个傍晚,有三位书生急步闯进大门,家人急忙上前阻拦。吵闹之中,一书生大声叫嚷:“学生已经对出了下联,特请老师赐见!”秀才闻听,急忙走出书房,问道:“下联在哪里?”书生指着西下的夕阳和同行三人,对曰:“夕夕无多一二三。”秀才连声夸奖:“对得好!请进,请进!”

    此联妙在拆字与合字,故又名“拆合字联”。上联“月月”合而为“朋”字,“门口”合而为“问”字;反之,“朋”字拆开是“月月”,“问”字拆开是“门口”。下联“夕夕”合而为“多”字,“一二”合而为“三”字;反之,“多”字拆开是“夕夕”,“三”字拆开是“一二”。全联选词恰当,组句合理,拆合自然,对仗工稳,似佳偶天成。美中不足之处,是上下联音步上的“月”与“夕”(人声)皆仄、“朋”与“多”皆平,声律失对,不无遗憾。

    踢倒磊城三块石劈开出字两重山传说古时候有一座县城名叫磊城,磊城人很有学问,个个能言善辩,尤其喜欢对对子。

    有个新县官偕夫人乘坐轿子,前去磊城上任。快要到达磊城时,忽听前面一片吵闹声,县官落轿掀开轿帘一看,见城门外护城河桥头上,一个童子拦住头前开道的衙役叫嚷:“你赔我城墙!赔我城墙!”衙役怒喝道:“新县官上任,快快让开!”童子仍不让开,衙役举拳欲打……“住手!”县官制止了衙役,问道:“怎么回事呀?”不待衙役开口,童子抢先答道:“小人不知老爷驾到,正在桥头玩耍,衙役不说因由,就一脚踢倒了我垒的石城。老爷,您说这是谁的错?”县官笑着说:“有道是先礼后兵。不宣而战,踢倒垒石,自然是衙役之错。”然后问童子:“小兄弟,本县今日前来上任,能不能给个面子,让我过桥进城啊?”童子上前施礼道:“新县官上任,理当欢迎。我出个对句,请老爷对上再过桥进城,也算是见面之礼。”县官说:“有道理。就请出句吧。”童子遂出句云:“踢倒磊城三块石。”县官听罢,急得抓耳挠腮,一时对不上来。身后夫人小声说:“这好对。”遂向县官耳语。县官大声对日:“剪开出字两重山。”童子说:“对是对上了,不过好像妇人之语,不似大丈夫之言。”县官惊问:“何以见得?”童子说:“‘剪’为妇人常用之物,大丈夫执戟仗剑,何用剪刀?”县官又问:“大丈夫当如何对之?”童子答日:“劈开出字两重山。”县官由衷赞叹道:“久闻磊城多才子,果真名不虚传!”

    此联通过一段虚拟的故事,巧妙地解析了“磊”字和“出”字。三石成磊,两山为出,这是依据象形和会意的造字原理组成的复合汉字。单纯解字,感觉枯燥乏味;有了这段故事,顿觉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这副趣联的下联,有的写作“斩断出字两重山”。“斩断”与“劈开”,意相同而音迥异,“断”字读仄声,与本句音步失替,与上句音步失对,殊不可取。或日“开”字若为左右分开,恐难析两山重叠之“出”字。予日否!既然上下左右同是分开,又有两山之“重”为限,当然是上下分开了。

    岛翔風里,食蟲化鳳人到峪边,辟谷成仙上联“風”、“鳳”二字须依繁体才好解析。因为繁体的“風”字是大框里“虫”头加一横,“鳳”字是大框里“鸟”头加一横,所以说“鸟”飞进“風”里,吃掉“虫”,就化为“鳳”了。“鳳”本传说之鸟,为鸟类之王;故由鸟“食虫”而“化鳳”,虽近荒唐,却不悖理。下联“峪”字拆开是“山”、“谷”二字,字义亦为山谷,即两山或群山之间的狭窄地带;而“谷”字又指“五谷”,即各种粮食的总称。“辟谷”,即不食五谷,道教尊为养生之法。传说华山道士陈抟曾隐居深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来得道成仙。故古欲得道成仙者,多隐居深山行辟谷之法。“人”到了“峪”边,“峪”字除去“谷”(辟谷)字,余下“山”字;“人”字加“山”字,正好成了“仙”字。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无懈可击。

    此联构思之奇妙,析字之自然,造成句之合理,令人扼腕叹绝!作者是辽宁省营口县邱老国相号文痴先生。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上联是流传于广西凤山县的一比绝对,下联是今人沈宝贵先生的对句。

    相传,凤山县有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韦小姐,为择佳偶而出对征婚,写出“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的上联悬于门外。上联一出,前来应对者络绎不绝,然而无不“望联兴叹”,高兴而来,扫兴而去。韦小姐为此饮恨而亡,这半副征婚对联就成了千古绝对。这比出句出得确实蹊跷,它包含了顶针、叠字、重字和拆字、组字等多种修辞技巧。“凤山”为地名,两山相叠为“出”字,十分自然地引来“山出凤”三个字。繁体的“鳳”字拆开来为“凡”、“鸟”二字,又顺理成章地引出“凤非凡鸟”这个结尾。结尾语意双关,一方面是说“凰”,不是一般的鸟;另一方面兼含有韦小姐自诩之意。欲对好下联,首先必须找出能与上联相对应的地名,继之再找出符合上述多种修辞技巧的地名用字,然后才能应工。由此可见,这一“绝对”应对之难,非同一般。

    沈宝贵先生别具匠心,以“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对之,终于使绝对成双,圆了凤山才女的夙愿。“龙口”,市名,在山东烟台市西部,是濒临渤海的重要港口。两口套合为“回”字,自然引来“口回龙”三个字。“龙”字与“宀”(宝盖)组合为“宠”字,而“宠”字去掉宝盖,其“本身”当然就是“龙”了,故又以“龙本宠身”来作结尾。结尾亦含双关意义:一是说“龙”为“宠”字的本身,二是说“龙”是最受宠爱和尊重的动物。“龙”对“凤”,可谓天然巧合;“口口回龙”对“山山出凤”,堪称珠两悉称;惟“龙本宠身”不如“凤非凡鸟”那样直观,需经绕解才能会意。但就“绝对”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韦小姐当九泉无憾矣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相传这是苏小妹与佛印和尚属对的一副析字趣联。

    有一天,苏东坡的挚友佛印和尚来苏家讲经,大谈佛法无边,潜修成佛,说得天花乱坠。苏小妹隔窗听了不以为然,便提笔写出上面半联,命丫鬟送去。东坡接过一看,便知小妹的用意,含笑递给佛印。佛印看了,知是挖苦自己,沉思片刻,反戈一击,提笔对出了下联。东坡看后抚掌大笑曰:“你们二位的‘对联仗’可谓旗鼓相当。妙哉,妙哉!”

    上联“人”与“曾”合而为“僧”,“人”与“弗”合而为“佛”。“曾”者,尝也,“弗”者,不也;意谓:人虽当了和尚,但怕成不了佛。戏谑之意,溢于言表。下联“女”与“卑”合而为“婢”,“女”与“又”合而为“奴”。“婢”者,丫髯也,“奴”者,奴才也。意谓:卑微的女子只配当、丫鬟,而、丫鬟又可称奴才。取笑之意,更加明显。全联遣词恰当,造句合理,十分切合两人的身份。语言幽默风趣,怨而不伤,且是即兴应对,非智者莫属。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瓣,横七刀、竖八刀这是明代才子杨一清考场应对的一副析字趣联。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速庵,明镇江丹徒(今属江苏)人。成化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华盖殿大学士。著有《关中奏议》、《石淙诗抄》。其幼年即以神童闻名遐迩,12岁参加科考时,主考官以此上联试之,小一清稍加思索,当场对出了下联。上联“冻”字拆开是“东”字加两点水,“洒”字拆开是“西”字加三点水,正好像冻雨洒在窗户上“东两点、西三点”。下联“切”字横着(左右)拆开是“七”、“刀”二字,“分”字竖着(上下)拆开是“八”、“刀”二字,所以说“切瓜分瓣”正好是“横七刀、竖八刀”。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堪称析字联中之珍品。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秋,红巾军统帅朱元璋召集文武官员会商攻吴之计。他拟就半副下联,军师刘基(字伯温)对出了上联。

    上联“人中王”为“全”字,“人边王”为“任”字,“意图全任”的后二字由前两个分句拆合而成,表现了朱元璋的宏图大志。下联“天下口”为“吞”字,“天上口”为“吴”字,“志在吞吴”的后二字也由前两个分句拆合而成,表现了朱元璋攻下东吴的决心。不久,朱元璋攻占东吴,并统一了中国;1368年春于金陵(今南京)祭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在位30年,庙号太祖。

    张长弓,骑奇马,罩戈独戟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副析字趣联,作者无考。

    上联“张”字拆开为“长弓”,“骑”字拆开为“奇马”,“罩戈”组合成“戟”字;“张”、“骑”、“戟”皆为复合动词,可以自然拆合成句,全句惟“独”字是衬字。下联“嫁”字拆开为“家女”,“孕”字拆开为“乃子”,“生男”组合成“甥”字;“嫁”、“孕”皆为复合动词,亦可以自然拆合成句,“甥”字为复合名词,拆开为“生男”,加上衬字“日”亦可拆合成句。匹马单枪(罩戈)上阵,当然是“独戟”;嫁女生子(生男),当然叫外甥(日甥)。全联匠心独运,遣词巧妙,顺理成章,堪称析字联中之佳构。

    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一人乃大,大仁大德大明君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对联天子”之美誉。有一天,朱元璋微服出访来到一家茶馆,在一年轻书生对面坐下来,问这书生是哪里人氏?书生答是重庆人。朱元璋便以“重”字为题吟出上面半联,请书生应对下联。书生听这半联出句气势非凡,打量出旬者不像平民百姓,许是朝中的高官大员,便以“大”字为题对出了上面的下联。朱元璋听了连声称妙,遂即起身告辞。须臾,几个钦差拥进茶馆,不由分说,便把书生带进宫去。上了金殿,朱元璋问道:“抬头看看,还认识我吗?”书生抬头一看,正是刚才茶馆里同桌的那位出句者,急忙叩头说:“小人无心冒犯皇上,恳请皇上恕罪!”“呃——”朱元璋说,“这副对子你对得非常巧妙,何罪之有呀?”并且赏赐书生银两,与其结为朋友。

    此联妙在析字、顶针与复字。上联“千里”组合为“重”字,顶针复字为“重水重山重庆府”;下联“一人”组合为“大”字,顶针复字为“大仁大德大明君”。全联析字、复字自然、合理,毫不牵强,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堪称佳构。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这副析字联出自香港故事影片《三笑》。影片依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主编的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唐解元一笑姻缘》改编而成。故事大意是,江南解元唐寅(字伯虎)与华府丫鬟秋香邂逅相遇,一见钟情。为了追寻秋香,唐寅化名康宣,卖身华府为仆,借机巧吟此联,以表对秋香的思念之情。最后二人终于结成恩爱夫妻。

    上联“十口”为“田”,“田”下加“心”为“思”,接着顶针复字“思国思家思社稷”,表现了唐伯虎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思想。下联“八目”为“貝”,“貝”上加“尚”为“赏”,接着顶针复字“赏风赏月赏秋香”,表达了唐伯虎想见秋香姑娘花容月貌的急切心情。全联构思奇巧,选词精确,语意畅晓,堪称妙品。

    或入园中,拖出老袁还我国余行道上,不堪回首问前途这是指斥窃国大盗袁世凯的一副析字趣联。上联传为维新派人物梁启超(1873—1929)所作,时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之际,久未成对。袁世凯死后,曾为袁之羽翼、后来转向革命道路的杨度(1875—1931),因一度感觉前途渺茫,于彷徨之际对出了下联。

    上联让“或”字进入“圜”中,把“袁”字(指袁世凯)拖出来,便成了“园”字。下联说“余”(文言指我)行走在迷茫的“道”路上,“不堪回首问前途”,“道”字去“首”添“余”即为“途”字。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构思之奇特,析字之巧妙,令人击掌叹绝当代联家白启寰先生称此联叫“置换联”,也很有趣。

    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这副析字趣联,传为明代才子杨溥童年巧对县官之作。

    杨溥(1372—1446),字弘济,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建文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

    杨溥幼年家境贫寒,有一天,父亲又被官府抓去修城防,一家老小生活无着,呼天不应,叫地不灵。8岁的杨溥壮壮胆走进县衙,陈述家庭困境,恳求县太爷体恤民间疾苦,放爹爹回家。县官见他小小年纪一片孝心,说起话来条条是道,便说:“州府县城加修城防乃是上司之令,本县岂敢不遵命而行?这样吧,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便可放人。”遂即念出上面的半副对联。小杨溥寻思片刻,脱口对出了上面的下联。县官不失诺言,传令放回杨溥的父亲。

    上联“四口同图”,繁体的“固”字由大小不等四个“口”字组成;“内口皆归外口管”,里面三个小“口”皆被外面的大“口”管着。借喻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下联“五人共伞”,繁体的“伞”字由大小不等五个“人”字组成;“小人全靠大人遮”,下面四个小“人”字全被上面的大“人”字盖着。借喻平民百姓希望得到父母官的爱护。“四口/五人”,数词对;“同图/共伞”,动宾词组对;“外口/小人”,偏正名词对;“皆归/全靠”,偏正动词对;“内口管/大人遮”,主谓动词对。字字对仗工稳,处处平仄和谐,堪称析字联之妙品。

    此联另有一说,是清代才子李调元童年应对塾师之作。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尤妙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传说青山脚下有座白水湖,湖畔有一白姓大户人家。白家无子,只生一女,长得花容月貌,又有文才;年方二八,上门求婚者络绎不绝。白员外决定出对选婿,便在门前贴出上面的半联,言明有能对出下联者,不论贫富,愿以小女许配。那些富家公子不学无术,个个望联兴叹,扫兴而回。有个年轻樵子担柴路过此处,看了榜文,略加思索,对出了下联,做了白府的乘龙快婿。

    这是一副组字趣联。上联“白水”组成“泉”字,“女子”组成“好”字,“少女”组成“妙”字。下联“山石”组成“岩”字,“古木”组成“枯”字,“此木”组成“柴”字。全联构思奇绝,选词精当,析字巧妙,切地、切景、切事,更切合出句、对句者的身份。不足之处是,前分句以“女”对“古”,后分句以“女”对“木”,对应之字错位。若将下联“古木”改作“木古”,或“此木”改作“此古”,则又文理不通。

    槐树无风自摇,恐怕木旁有鬼昙花少纵则逝,只缘日下多云这副析字趣联,上联见《楹联报》(《中国楹联报》前身)1990年5月总第13期“古联征对”,蒋光任撰文;下联为笔者试对,见同报同年11月总第17期“’槐树联‘对句选登”。两年后,这副趣联又被移植到由徐鼎家提供素材、笔者执笔编写的章回对联故事第四回里。第四回的题目是:“巧联木鬼成槐树;妙合日云现昙花。”载《中国楹联报》1992年9月总第39期。

    此联巧妙之处,一是拆字,二是反义词单边自对。上联拆“槐”字为“木”、“鬼”,又在两个分句中分别嵌进了“有”、“无”两个词义、声调完全相反的字以造成自对。下联必须选取相应的字词才可与之成对,而又不能与上联重字。应对难度颇大,所以成了“多少年来无人对起”(“古联征对”语)的悬联绝对。

    应对下联的“昙花”,是梵语“优昙钵花”的简称,常绿灌木,花大,白色,开放时间极短。典见《法华经》:“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后即用“昙花一现”比喻事物难得一见,或一出现很快就消失。

    “少纵则逝”,正好说明了昙花的这一特点。“昙”字拆开为“日”、“云”,故用“日下多云”来解释“少纵则逝”;而“多”、“少”两个反义词,又正好造成了下联的单边自对,与上联恰巧珠联璧合,犹如天造地设。

    试将全联对仗情况加以剖析:“槐树/昙花”,花木名词对;“无风自摇/少纵则逝”,偏正动词对;“恐怕/只缘”,副词(表原因或结果)对;“木旁/日下”,方位对;“有鬼/多云”,偏正名词对;“木旁有鬼/日下多云”,主谓名词对;无一处对仗不工。处于音步位置的字,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个个平仄相反,无一处平仄不协。

    这次“古联征对”共征得七比较好的下联,另六比是:

    芙蓉露出羞色,只因花下藏夫(广东麦贵柱)芙蓉遇雨不倒,方知草下藏夫(广东赵仁淦)仙桃万颗谁守,全凭山畔一人(湖南汪涛)召书代命难违,因为口上存刀(湖南赵谷逊)筮蓍化日占卜,悟思竹底藏巫(广西张超显)沃洲牧马惊跳,只因水畔藏夭(辽宁王白石)(注:沃洲,山名,在浙江省新昌县,山上有牧马坡)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这是一副借用两个历史人物构成的析字趣联,作者无考。

    上联“伊尹”,商初宰相,详见《人名巧对》。国之有相,始自商朝,故日“元宰”,意为最早的宰相。“伊有人”,谓“伊”字有站人旁;“尹无人”,谓“尹”字无站人旁。“有”、“无”两字构成上联自对。因“伊尹”二字只有一个站人旁,故日“一人元宰”。

    下联“冯驯”,人名;“诸侯”,官名。冯驯其人不见经传,大概是个不甚著名的小诸侯。“冯二马”,谓“冯”字由“二”妙字和“马”字组成;“驯三马”,谓“驯”字由“三”字(川字横书)和“马”字组成。“二”、“三”两字构成下联自对。“二马”加“三马”等于“五马”,故日“五马诸侯”。“伊有人,尹无人/冯二马,驯三马”各自形成析字自对;“伊尹/冯驯”,人名对;“一人/五马”,数量对;“元宰/诸侯”,官职对。全联处处对仗工稳,平仄基本和谐,堪称析字联之佳作。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传说有一位才貌双全的相国小姐,立志嫁个满腹经纶的如意郎君,于是写出上面半副对联,声明有能对出下联者可配为佳偶。上联传出后,时过数月,无人能对。后来有一位进京应试的书生,苦思冥想,终于对出了下联,与相国小姐喜结良缘。

    上联“寸土”合成“寺”,“寺言”合成“诗”,“明月”之“月”为“明”字之半;前两个“寺”字、“诗”字为顶针,末尾“寺”字为复字;“明月送僧归古寺”,集古诗名句。下联“双木”合成“林”,“林示”合成“禁”,“斧斤”之“斤”为“斧”字之半;前两个“林”字、“禁”字为顶针,末尾“林”字为复字;“斧斤以时入山林”,集古书名句。总之,此联运用了析字、顶针、复字、集句等多种修辞技巧,可谓是一副综合性的艺术趣联。“诗曰”、“禁云”所引之名句,使联语愈显高雅,非饱学之士莫能为之。

    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但区别彼名此字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适会逢隔省同科这副析字联为清代学者所作。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学士赵礼甫喜与友人联对,一日兴起,以唐初名人出了一比上联。联中“马宾王”,姓马名周字宾王,唐初大臣,官至中书令。“骆宾王”,姓骆名宾王,唐初才子,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唐初四杰。“马”与“各”合成“骆”,“马”、“骆”是两个姓氏;两个“宾王”则一个是名,一个是字。故云“马骆各宾王,但区别彼名此字”。又兼“骆”、“各”二字同韵,更增加了应对的难度。上联出得如此乖巧,难怪一直无人能对。

    事过30多年,到了道光癸卯科(1843年)乡试,清廷派龙主僖任贵州省主考,龚宝莲任云南省主考。一直惦记着上面那半副对联的学士叶廷绾,于是灵感顿生,对出了下联。联中“龙”与“共”合成“龚”,“龙”、“龚”二字是两姓氏,两个“主考”是官名,两人在同一时间不同省份任乡试主考,故曰“龙龚共主考,适会逢隔省同科”。且“龚”、“共”二字也是同韵,与上联对得天衣无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