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改变你的一生:培养中学生最好的情商-降低焦虑感——有效控制压力,不要苛求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焦虑对你的破坏比想象中大

    由于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多中学生难免会产生种种焦虑。偶尔焦虑,并能很快缓解的同学,并不用太担心;但是,如果发现自己总是处于一科焦虑的状态中,总是在担心一些还没发生的事情,总是因为焦虑而导致做事急躁、心情烦闷,而且还感觉自己没有合适的办法来排解这种状:况的话,就需要好好注意一下了。

    因为焦虑是一种烦躁、急切、提心吊胆、紧张不安的心境,它可以使人感到似乎大难就要临头或危险迫在眉睫,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危险或威胁,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此不安。也就是说,焦虑的特点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可能有些学生现在处于轻微焦虑的状态,没觉得这种情绪对自己有什么伤害。需要知道的是,焦虑其实是一种对我们的身心伤害很大的情绪,这种状态通常伴有生理变化,表现有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皮肤苍白、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和呼吸变深、尿意频繁或小便次数增加等。如果我们总是让自己处于焦虑的状态中,就会发现,自己慢慢地也会产生这些生理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的。如果焦虑的状态持续在六个月以上,就有可能向焦虑症的方向发展。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由于心理焦虑的广泛存在,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2005年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竟然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本·沙哈尔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说道:“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

    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时候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候。但是,我知道我不能因为我的焦虑而影响到我的教学质量,我从心理上克制自己,并且多在人多的地方说话。这样,当时间长了,我上课的这种紧张和不安感自然而然就消除了。”

    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反思“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大大丰富,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就连本·沙哈尔也曾经不快乐了30年。

    他在哈佛从本科读到博士,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承认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是我的经历引起了我对积极心理学的兴趣。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更重要。通过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让我受益匪浅,因而我想做一名教师,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

    2004年是本一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这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焦虑。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这位辅导员写道:“我快崩溃了。”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

    哈佛校长见到了这封信后,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由此可见,在哈佛焦虑的学:生人数之多。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不止一位学生说:“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他们总会时常不明原由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很多人为此看心理医生,吃治疗心理方面的药,甚至休学,但似乎并没有什么功效。

    即使是最优秀的哈佛学生也会受到忧虑的煎熬,所以说,焦虑不仅仅会打乱我们正常的思维,让我们因为焦急而犯一些低级错误,时间长了更会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一个情商高的人,必须具备很好的心情调节能力,在自己焦虑的时候,多给自己暗示,其实没什么,那些危险也许并不存在;即使存在,我们慢慢来也一定能解决。不要让自己总是处于焦虑的状态中,焦虑可不应该是充满阳光的中学生们该有的情绪。

    当你真的感觉自己有些焦虑时,一定要找出产生“焦虑”的根源。

    “焦虑”一般产生于“不确定的状态”,而减少“不确定”的方法就是必须逼着自己“做决定”。一旦下了决心,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之后就要勇敢地“放手去做”。做任何事情都会面临挑战,有时出现紧张是很正常的,不要过多地去想结果。一般,我们最害怕的事往往也最能从中获取成就感,所以不妨用正面的情绪来看待这些事情,并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暗示,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

    同时,还要多结交些性格开朗的同学、朋友,多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心事,在愉快的聊天声中,他们的意见或想法就能够帮助你减少压力,从而避免由此而产生的焦虑。

    学会肯定自己,不要过分苛求

    “完美”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词。很多人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完美,其实,世界上哪有完美呢?任何事情都会有更好的可能性存在。我们可以追求完美,这样可以让我们能够得到更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必苛求完美,苛求完美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久而久之还会挫伤我们的自信心。

    尤其是中学生,在学业上,在生活中,都应该明白,完美的状态可以永远存在你的心里,而你真正应该追求的,只是一个更好的状态。

    苛求完美是给精神套了枷锁,沉重的包袱使人忘却身边存在的快乐和真实。知足者常乐是一种洒脱,把一切烦恼与逆境都看作过眼烟云,让它在一笑间消逝,这就是生活的另一种完美。没有刻意的要求,也没有瑕癖的失落,一切事物都还原到真实。于是,完美的并不是事物,只是愉悦的心境。我们知道,花儿虽艳却迟早要败,燕舞虽美却秋来南飞,同样的道理,过于完美的生活只会让生命失去色泽,失去社会的真实,失去意气风发的自我。相反,那些稍有残缺的事物,却会因为某些缺憾而成为永恒的经典,成为真正的完美。

    中学生的生活,需要简单与真实美。在生活的每一刻,在对待每个人、每一件事情时,应当保持不苛求完美的心境。同样,对待自己时,更应如此,很多时候,苛求完美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如果你对自己足够自信,换个角度,就会发现,你值得自己肯定。下面就是一个令人深思的小故事:有一位出色的画家,他每画完一幅画后总是感觉不够完美。

    这天,他画了一副自己认为还不错的画,想听听大家对这幅话的评价如何。于是,他来到超市门口,将自己的画摆在了显要位置,在画旁边放了:纸笔,并声明,谁要是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就可以用笔勾出来。

    到了晚上,那幅画上已是一片狼籍,几乎所有地方都被指责得一无是处。回到家后他气得倒在床上,想想自己果然还不够完美,所以换来了如此下场,失败呀!他的心情十分沮丧。

    后来,画家的朋友告诉他了另外一种验证的办法。于是,画家又画了一副相似的画。

    几天后,画家半信半疑地再次来到超市门口,他仍将画摆在显要的位置。画家将笔纸摆在那里,并且声明:“谁要是觉得我的画有哪笔漂亮,就用笔勾出来。”

    结果,到了晚上,那幅画又被人勾得一塌糊涂。不过,这次画家可高兴了。他似乎觉得,自己画的画充满了优点,完全值得人们肯定!通过这两次不同的待遇,画家不禁在心里感叹:“原来,不论做什么事情,哪里会有完满的状态呢?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不错了。”

    所以,亲爱的中学生朋友们,一定要在心底告诉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尽心、心力地去做,那就是一种完美,就是一种成功,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一个肯定!不管别人的评价如何。

    懂得肯定自己的人,一定是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的人,也一定是情商高的人。因为他们知晓,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的做事方法、自己的努力,都是别人无可取代的。所以,无需苛求完美,无需自己虐待自己,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肯定自己,给自己一个自信的微笑,然后,面对各种难题.从容应对!

    经常与家长沟通,适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中学生总是在感慨,自己与父母交谈时缺乏共同语言,觉得父母很少关心自己,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心里的真正想法,觉得父母有时候很独断,不考虑子女的感受。其实,在抱怨这么多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方式和我们的父母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呢?其实,世界上最疼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只要大家都怀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父母和子女之间就没有任何障碍不可以跨越,也没有任何疙瘩不可以解开的。

    相信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当你想去看电视的时候,爸爸说:“看什么看,还不如看多点书!”当你偷偷地把日记找出来,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却发现日记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人看过;当有异性同学打电话给你的时候,妈妈在旁注意地听着,过后还不断地问这问那,一副怀疑的样子;当你告诉妈妈,自己考了90分时,妈妈却说:“为什么不考100分,这么容易满足!”于是你觉得很扫兴,觉得父母根本就是无法沟通。

    但是,我们同样又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很多在中学时代怨恨过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等到自己长大为人父母之后,反而能够很好地理解当初自己父母的种种言行了。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不管怎样不和谐,有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那就是父母爱孩子的那颗心。

    其实,中学生和父母出现难以沟通的现象,绝不仅仅是个案。在很多时候,往往在于我们自己在这个阶段产生了轻微的变化,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察觉而已。一般来说,处于11~16岁之间年龄段的中学生,正是与父母间关系的疏远期,同时心理上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时的少年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自我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约束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但是,父母每天和我们相处,难以察觉这些细微的、埋在我们心底的变化,所以,他们还会将我们当成是以前的孩子,相互之间会产生沟通上的障碍。

    所以,在讲如何和父母沟通之前,我们先必须要有一个认识:父母也是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缺点;而且大多数父母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儿女的期望值很高,也许会常常拿你和其他更出色的同学比较,责骂你没出息,不争气……有些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不太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期望,但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在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从哪些方法去与他们沟通。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消除叛逆心理。有一位学生曾经这样对我说:“父母总是嘱咐我多穿点衣服,我偏不穿。”我问她:“那你不觉得冷吗?”她说:“冷,本来我是打算穿的,但因为妈妈叫我穿,我就不想穿了。”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有类似这位同学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很感情用事的想法,宁可冷,也不听父母的话穿多点衣服,这不是逆反心理在作怪吗?这些同学做一件事只是为了与妈妈作对,而不根据客观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甚至不管对不对。许多同学一听到父母的话就顶嘴,假如能想一想父母说得对不对,用解释说明或幽默的自嘲取代顶嘴这种偏激的方式,效果一定要好得多。

    第二,当有想法、或者对父母有不满时,不要将感情埋在心底,而是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和父母多沟通。比如,当父母偷看你的日记或在旁听你的电话时,如果你对父母大吵:“为什么不尊重我?”反而会使父母觉得你将他们看成外人,会很伤心,你可以用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不满是有道理的”。如果父母偷看你的日记,偷听你的电话,你可以先装作不知道,在他们下次听电话时凑过去装作听的样子,或者装着想看父母日记的样子,当他责备你的时候,你便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让他们感同身受,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了。又比如,当你与父母发生冲突或误会之后,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送上一张小卡片,在为他们祝福的时候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为他们点一首歌,并讲出自己的心里话,那么大部分家长都可以接受。

    总的来说,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同时能够多换位思考,我们与父母的沟通一定能够有成效,甚至更可能和父母亲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在校住宿的中学生,更加需要注意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由于住宿,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大大缩短,就更应该珍惜每一次交流的机会。要相信你自己的沟通能力!要想提高情商,先将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处理好!

    既要会把事情看重,又要会把事情看轻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伟人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克敌制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学会把事情看轻,便是要求你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时,要“在战略上蔑视敌人”,而不至于被吓倒而不敢前进;学会把事情看重,则是要求你在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时,要正视压力,努力寻求方法解决困难,最后获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看重与看轻的结合,很适合运用于我们面对所有充满压力的事情的时候。来看看下面这个成功者的故事。

    1968年的春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这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因为这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但是,这些并没有让舒乐博士放弃他的梦想。他懂得在面对巨大压力时,要把压力看轻,也就是从战略上藐视它,以减轻内·心的负担。

    另一方面,罗伯·舒乐博士也明白应当适时将事情看重,从战术上重视它。于是,罗伯·舒乐博士从战术上制定了一个实现梦想的规划:首先就是寻找一笔700万美元的捐款,不过等于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或者卖掉一万扇窗,每扇700美元。于是,他为自己的规划确定了具体措施一在寻求捐款的同时以每扇窗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了一位富商,他得到了第一笔100万美元的捐款;第65天,一对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第二笔1000美元的捐款;到第90天的时候,一位被罗伯特·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开出了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到第8个月的时候,一名欲捐款者承诺如果罗伯特·舒乐的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他将支付剩下的100万美元。第二年,舒乐博士又以每扇窗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全部售出。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来的。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得到怎样的启示呢?那便是你面对一份压力时的应对策略了。面对压力时,你首先要学会把事情看轻,从战略上藐视它,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的心理情绪。接着便要学会把事情看重,从战术上重视它,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计划来解决问题。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项学习上或是生活上的压力时,首先便要摆正心态,缓解压力。然后再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来解决它。这样,无论是提高成绩还是完成爸爸妈妈交给的任务,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应对。

    切不可被压力吓到,或是在完成任务时马马虎虎地对付。总而言之,面对压力,你既要会把事情看重,又要会把事情看轻,才能在应付压力,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化逆境为坦途。

    不同性格之人的.威压全攻略

    上面说到了关于焦虑的害处;说到了和父母沟通的问题;说到了不要苛求自己;说到了要学会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所有这些,都是从一个目的出发的,那就是希望所有的中学生能够减轻压力,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总的来说,减压很简单,亲爱的中学生朋友,当你想要减压时,可以试试以下方式:如经常保持微笑,困难时要积极求助,保持高度的自信心,丰富生活,凡事量力而行。另外,要有目标和追求,乐于助人,保持幽默感,学会理解和宽恕,学会倾诉和倾听,学会说“不”等等。

    其实,在我们所有的烦恼中有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怎么烦恼也没用的既成事实,其余的209/6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象,还有10%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压力源犹如烛光,压力感受便是烛光下的阴影。越是走向烛光,阴影的面积越小;越回避,阴影的面积越大。

    所以,压力来临时,勇敢:地挑战它,你就能很快的轻松起来;一味地逃避,只会让你身上的压力不断加大,直到最后它将你压垮。当然,不同性格的人在减压时,其所适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下面就给不同性格的人一些不同的减压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性格内向的学生减压方法

    (1)利用声音发泄来减压。声音减压分为内在的声音和外在的声音。

    内在的声音减压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心理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暗示作用可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特别是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可以完全受语言暗示的支配。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如果有哪一句话可以令你增强斗志,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成为你的首选暗示用语,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地用能够让自己放松的话暗示提醒自己。

    (2)听爱听的音乐减压。音乐暗示法则是外在的声音减压招术。优美动人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皮层,能给神经系统一个良好的刺激。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文字信息进入大脑,选择的暗示音乐应该是不带歌词的纯粹的音乐。

    尤其是对那些要应对考试的中学生来说,如果有哪一首乐曲可令你舒缓焦虑,激昂斗志,那么这首音乐就应该成为你的首选暗示音乐。

    (3)调节身体状态来减压。最简单、最有效、最容易做的就是深呼吸法。最好是自己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然后,双目微闭,要让你的呼吸过程非常缓慢,从鼻腔慢慢吸气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腹部鼓起来了,吸到极致的时候,保持3秒钟,然后慢慢地通过口、鼻呼气。反复这样做,并在做的过程中,暗示自己:我平静而缓慢地呼吸,我感到很安静、很温暖、很放松,我全身的各个部位都感到下沉和放松。在缓慢呼吸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觉,以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

    性格内向的学生,大多不太爱和别人交流,不愿意麻烦别人太多。

    所以,采用上面三种方式,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来缓解压力,这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达到自我满足的状态。如果你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妨试试呢。

    2.性格外向的减压方法

    (1)运动减压。适当的运动便是消除大脑疲劳、改善情绪的有效一招。性格外向、热爱运动的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慢跑、散步、打球、做体操等形式锻炼,但一定要避免剧烈的运动项目,以免受伤,更不要为此使体力过度透支。

    (2)大声唱歌。性格外向的学生,在减压时,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个痛快。比如说大声唱歌,这样有助于情绪的宣泄,可以让内心积压的压力得到有效的排泄。

    (3)向信任的人倾诉。外向的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有压力时,可以向自己信任的人倾诉。只要能够坦诚地倾诉出来,压力就会顿时小很多。

    当然了,每个人会有不同的习惯和喜好。如果你觉得上面的方法对你来说,都不合适,那么,你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诸如写日记、看电影、睡觉等属于你的方式哦!总之,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能够少一些压力,多一些快乐和开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