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88法-微笑是心灵结出的最美丽的花——快乐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习惯1.培养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好习惯

    兴趣,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动力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够令孩子的学习从自发走向自觉。

    陈宇华,1972年生,原籍中国,1978~1984年就读于长沙市48所子弟小学。1984~1990年随父母由湖南到福建厦门就读厦门一中。1990年以厦门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0~199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92年以当年大陆惟一的本科生被录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1992~1995年就读于美国斯坦福大学。1995~1997年就职于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香港分公司。1997~1999年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1998年就职于美国高盛投资银行香港亚太区总部。1999年就职于默多克新闻集团北京分公司。2000年1月创办华有德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陈宇华小时候也并不是特别爱好学习,陈宇华的父母后来回忆说。大家都夸宇华聪明,父母倒觉得,小时候她和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无论从智力上,还是对学习的兴趣上。

    像大多数家长一样,在宇华一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给她买了许多的书,像什么《唐诗300首》,《幼儿数学》,《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一有空闲的时候,就给她灌输,但是她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大的兴趣。往往是父母一边讲,他一边玩,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根本不感兴趣。“宇华,给爸爸背背昨天教你的那首诗,好吗?”“……”宇华摆弄着玩具。“鹅,鹅,鹅……”爸爸提醒道。“……”宇华还是不理,把玩具举起来,突然说:“爸爸,我要好多好多的玩具!”

    父母也没办法。看看人家小孩,说:“来,给叔叔阿姨背首诗!”小家伙就摇头晃脑地背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父母听着,十分羡慕。宇华连“鹅鹅鹅”都不会背。父母也不知道该如何办,甚至有时候想,这孩子是不是有点笨呀?

    那时候,他邻居家有个小孩,就是爱玩,学习成绩非常差。虽然管得特别严,但成绩一直就是上不去。她的父母气极了,就逼她学习,结果逼也不行,照样地玩,就打她,谁知道打也不行,那小孩还挺倔,一边嚎叫,一边一个劲地喊:“我就不爱学!我就不爱学!打死我我也不学!”听了这小孩的话,不光她爸妈生气,宇华的父母也生气:现在这些小孩,到底想干什么?学习条件这么好,还不爱学,他们爱什么!

    宇华倒是挺喜欢小汽车的,整天拿着个小汽车摆弄,可这有什么用?“爸爸,汽车为什么4个轮子?”一天,宇华举着小汽车问。“4个轮子才稳当呀。”爸爸一边看报纸,一边随口说道。“那,三轮车为什么是3个轮子?”“……有3个轮子,也就稳当了……”爸爸有些不耐烦,因为他正在看一条重要新闻。“那,自行车怎么只有两个轮子?”爸爸放下了报纸,有些吃惊又有些尴尬地看着宇华,宇华正睁大眼睛看着他。父女对视了一分钟,爸爸才缓过神来。

    从宇华乌黑但充满了疑问的大眼睛里,爸爸像是看到了什么!“这不就是几何的几个基本原理么?”爸爸的脑子里像有个小火花跳跃了一下,当然,这只是实际生活中的几个小小的疑问而已,但正因为是实际的,不是比教学上的理论更鲜明、更活泼吗!爸爸知道该如何做了,像是大梦初醒一般!“好孩子,”爸爸一把把宇华扯到怀里。“来,爸爸给你讲!”爸爸就用最浅显的话,认认真真地给宇华讲着。令爸爸感到特别高兴的是:这次宇华竟然一动不动,昂着脑袋,老老实实地听着爸爸的话,既不乱讲话,也不做小动作了。调皮、不爱学习、不会背“鹅鹅鹅”的宇华,现在多么像一个好学生啊!

    这件事情给父母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前听这句话,父母还不太相信,兴趣?她根本不去学习,哪里来的兴趣?她哪里知道学习的兴趣?难道,只是吃啊,玩啊这些兴趣?现在,父母明白了,兴趣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中,课堂上,更多的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从此,父母也开始发现,宇华原来是个非常爱学习的孩子:她老是在不停的提问。“爸爸,为什么天是蓝的?”“妈妈,为什么海水也是蓝的?”“为什么喝的水,洗脸的水,却没有颜色?”以前,父母会觉得烦,总是要么胡乱说说,要么搪塞不理——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有的东西父母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大人的虚荣心在作祟呢?看来得好好看看《十万个为什么》了。后来,父母就把一切地方,都当作了宇华的大教室。

    就这样,父母认真地对待宇华的各种问题,能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一面让她自己考虑,一面自己补习各种知识,然后再告诉她。宇华的“求知态度”得到了认真地回答,求知热情也就更加高涨起来,不断地提问,也在不断地获得知识。

    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让孩子从学习中不断感受到乐趣。对未知的探索、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我们旅游爬山一样,登得越高就看得越多越远,从而充满着获得知识的愉快。当孩子尝到这种乐趣之后,即使管得严些,孩子也容易接受了,因为孩子从中感到了快乐。

    2.让孩子从努力中不断体验到成功。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如果只是一味地苦读,尝不到一点收获成功的回报,时间长了势必会厌倦。因此,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和成功,我们都应看到并给予适当的表扬或鼓励,哪怕是一句“今天很不错”的话。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自己激励自己再下苦功夫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3.要帮助孩子在奋斗中不断瞄准新的目标。带孩子登山,我们总会常常指着前面某一处说,加把劲爬到那里歇一会儿。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寒暑假,父母都应该帮助孩子定出应完成并且努力后能完成的目标来。如今天作业争取8点前做完,这次考试力争平均分数达到80分,比上次高2分等。让孩子学习有目标,有奔头,这样不仅让孩子从目标完成上感到的压力而转为动力,更能让孩子从努力超前或超质量完成目标中常常体验到成功,为以后攀登更高的人生目标打好基础。不过在目标设置中一要防止要求过高,孩子努力了也完不成,他又何必去努力呢;二是不能随意在孩子已完成目标后再加码,让孩子感到我努力了反而会有更多的作业在等着我,与其如此,不如慢慢做。

    4.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的实践,可以使孩子切身感受到知识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如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鼓励孩子参加数学兴趣小组,多做数学趣味题,就会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习惯2.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助产婆。”

    吴静贤,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孩子,从北京大学毕业,拿到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拥有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这与她的父母从小培养其勤奋学习的习惯分不开的。

    吴静贤是一个勤奋的女孩。她看不起那些守株待兔,凡事总想不劳而获的人。她信奉一条原则:99%的汗水加1%的天分才会成功。小时候,父母就用“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来教育她。上高中后,她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

    静贤上学时每节课都上得心惊胆战的,总怕老师叫自己回答问题,要是自己回答不上来,挨一顿骂可是太丢人了。

    于是,静贤和同学们就都在这种状态下存活着,像一头头勤奋的牛,没有思想。惟一的特点就是整天忙忙碌碌,晚上回想一天的收获时,却发现是一片空白。

    静贤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早晨5点多起床,要在6点半之前赶到学校上早自习。早上的一、二节课,都是在半睡眠的状态中度过的,为了不被老师呵斥,提心吊胆,书挡脸,手托腮地小睡一二分钟是她最惬意的时候。

    中午赶回家吃饭,吃饭后不敢睡午觉,总怕晚上写不完作业而一定要在中午抓紧时间。每堂课都在不停地记笔记。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时候,除了死记硬背和见过的题目之外,一律不会做。“如果照此下去,自己不但考不上大学,很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爸爸妈妈对自己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如果考不上大学,他们该是多么难受啊!我一定要摆脱这种被动的状态,制定一套自己学习的方案。”

    静贤下定了决心。她为自己制定了一个时间表:

    早晨5:30起床、洗漱、吃早饭

    6:30早读,然后按学校安排上课,课间要到室外去散散步

    12:00午饭、午觉

    下午1:30起床、上学

    2:00上课

    晚上5:30放学后跑步20分钟回家

    6:10~7:00预习英语(要记住新单词和读熟课文)

    7:00吃晚饭

    7:30自学数学和其他科目(其中,一定要注意查清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

    9:00复习前一天学习的知识

    注:每周末,要总结一次各科知识点,并把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在一个本子上,并且一定要注明当时做错了的原因。

    逐渐地,这套学习计划成了静贤的习惯。这期间,静贤经常为了理解自己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而又一定坚持自己的时间计划,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于是,老师的批评在所难免。

    后来,静贤常常在老师讲例题时作一些补充,把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终于,在期终考试中,静贤名列全校第一名。当同学们以特殊的眼光看静贤时,静贤却认为自己不过是走了运,而且是走了大运才考到第一名。

    然而,班主任却没有忽视静贤在学习中的明显进步。他仔细研究了静贤的试卷,发现静贤解题的许多方法都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他问静贤平时是如何学习的,静贤就告诉了她自己的学习方法。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勤奋学习的习惯呢?我们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的耐心。可以让孩子长久地做某一件事,以此锻炼孩子的耐力。

    2.教育孩子有责任感。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有明确目标,力争今日事今日毕,不要等明天。

    3.珍惜时间的观念。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对父母也许有用:

    ①制定一个时间表,在家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什么时间放学回来,什么时间休息、睡觉,复习功课用多长时间等等,要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忙而不乱。要教育孩子认真遵守,持之以恒。

    ②时间安排要有张有弛。不要把时间全部都安排在学习上,连星期天也不准许玩。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安排玩耍的时间,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③要充分利用最佳时间。儿童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比起成人来,容易疲劳。他们记忆力好,但不宜进行过长时间的学习。一天最佳的学习时间,是在上午9~11点,下午3:30~5:30,但在中午应让孩子有2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

    ④晚上做作业,复习功课,但不宜时间过长。时间过长,会影响孩子入睡。

    ⑤要及时检查对时间的使用。有了一个时间表,可以使孩子学习、生活有秩序地进行,但要注意及时检查。

    习惯3.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的最大“敌人”就是注意力涣散。只有聚其精,会其神,才能其专心,致其志。

    比尔·盖茨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加之家庭的引导和培养,使其长大后能长期痴迷于计算机。孩子好奇心强,可能对许多事物都有兴趣,但往往很难专注于某事,浅尝辄止,结果一事无成。有的父母也存在浮躁心理,喜欢攀比,见别人的孩子学啥,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学,恨不得天下所有的知识都要孩子知晓,所有的技能、特长都要孩子掌握。这只会造成孩子看起来什么都会,却无一技之长。孩子可能对很多事都有兴趣,但往往很难能够专注于某事——未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永远只能在目标的外围徘徊,很难达到非常高成就。

    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有过类似的笑话。据他的女儿回忆,有一天,时间已很晚了,李四光还没有回家。女儿来叫他回家吃饭,谁知他却一边专心地工作,一边亲切地说:“小姑娘,这么晚了还不回家,你妈妈不着急吗?”等到女儿再次喊“爸爸,妈妈让你回家吃晚饭了”时,他抬头,不由地笑了,小姑娘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宝贝女儿。

    我们也都听说过,我国大数学家陈景润一边走路,一边想他的数学问题,不知不觉中和什么东西撞上了,他连声说对不起,却没听到对方反应,抬头一看,原来是棵大树。

    为什么这些大科学家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原因十分简单,因为他们一心想着自己热爱的科学上的问题,对他们所思考的科学问题反应清晰,对于这些问题之外的事情一点也没考虑,没有在意。这就是他们闹笑话的原因。

    只有聚其精,会其神,孩子才能取得成功。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则与父母的教育、教养的态度和方法分不开的。正所谓成功孩子的背后总会站着伟大的父母。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和开发他们的智力,第一步就要注意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注意力,养成专心致志的习惯。要不然,其他的训练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而无功。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对任何一种劳动,尤其是脑力劳动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的儿童,不但完成作业比较快,而且完成得比较好,效率高。那些作业马虎、粗枝大叶的孩子主要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没能仔细地看准习题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而且,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娱乐。

    2.给孩子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屉柜子最好上锁,免得他随时都可能打开,在没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去清理抽屉;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如地图、公式、拼音表格外,不应张贴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女孩的书桌上也不应置镜子,这会使她有时间顾影“自美”或“自怜”。更不能允许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

    3.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作业太多,可以分段完成。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在旁边“站岗”,这不是长久而行之有效的办法,因为长期如此,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此外,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情绪有很大关系,因此父母应该创造一个平和、安宁、温馨的学习环境。声音嘈杂的环境,杂乱无章的屋子,不正常的家庭生活,所有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着孩子注意力。同时,父母应该了解,能否集中注意力也与孩子的年龄有关。研究表明,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分别为:5~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所以,如果想让10岁的孩子60分钟坐在那里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4.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专心做好一件事。常听有些父母说:“我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做作业动作慢,一边写一边玩。”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某一时间内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他们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允许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动作慢,不允许孩子休息,还唠叨没完,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5.对孩子讲话不要总是重复。有些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总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反复听好几遍。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漫不经心的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无法遵守老师的要求,自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父母对孩子交待事情只讲一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6.训练孩子善于“听”的能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习惯4.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认真是一种态度,认真学习就是要一丝不苟。只有认真,才能够克服掉马虎的毛病。

    李欣奕是一个17岁的高中女生。她甚至从来没有跨出过国门一步。但她却接二连三收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并授予她全额奖学金。她在学习英语方面认真的习惯,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

    欣奕的小学时光是在一所普通学校度过的。那所学校离她家特别近,透过欣奕家的窗户就可以看到教室的桌子。欣奕不用像同楼的其他孩子那样,早早起来赶去很远的重点小学上课。欣奕可以把美梦持续到7点半,踩着铃声去上学。

    有一天,当欣奕刚在课桌前坐稳,老师很严肃地捧着一叠卷子踱入教室。没听说今天要考试。卷子发下来,原来是一份调查问卷。那是欣奕平生第一次填调查问卷,她感觉自己的笔特别沉重。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想不想出国,为什么?

    在此之前,欣奕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是这张卷子引发了欣奕的思考,它给她某种启示。欣奕最终选择了出国。她的理由是学习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为祖国服务。

    当时,在全班30多个同学中只有2个选择出国。一个是欣奕,另一个是在业余体校的女孩,她想出国参加比赛,为国争光。

    放学回家,欣奕向妈妈说了自己的选择。妈妈非常高兴,夸欣奕和那女孩有志气,鼓励欣奕将来出国念最好的大学。从此,出国念大学成了欣奕最好的梦想。欣奕并不羞于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梦想,亲友听了往往一笑,就像听说一个小孩长大要当科学家一样。其实对于欣奕而言,这也不过只是一个遥远而美好的愿望,但是美好的梦想产生的地方就是梦想开始萌芽的地方。

    欣奕的妈妈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她觉得学习外语一定要早早起步,像真正地掌握一门语言一样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兴趣特别重要的性质。学习外语也不能学成光会读不会说的“哑巴”英语。欣奕是如此学习外语的:她开始学习外语的时间比一般人要早,而且注重应用与消化吸收,而不是一味地盯着生硬的语法。

    小学毕业了,欣奕如期收到了市重点中学人大附中的录取通知书。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漫长而没有作业的暑假。欣奕和妈妈不谋而合,想到了学英语。妈妈在中关村一小的海淀外语学校为她报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学习班。选择这个班实属偶然。欣奕曾经多次在中关村参加竞赛,细心的妈妈在接欣奕时发现了这个班,她了解到他们的辅导内容对欣奕非常适合,于是就要了一份相关的介绍,后来她就为欣奕选择了这个外语学习班。

    欣奕第一次参加社会上的外语班,兴奋而好奇。班里学生年龄最长的已有23岁了,最小的只有10岁。老师是个白皙文雅的大女孩,在北大任教。她对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她在课上带领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的内容,并没有更多地涉及语法的问题。有时候她高兴了,还会给大家讲一些有关外国和外国人的故事,特别生动有趣。

    她开始讲课进度比较慢,有几个同学就向老师提议说讲得太慢了,她也就立即接受意见加快了进度。老师并不把这些学生当外人,连她自己的事情,准备考研究生的计划也告诉他们。她还带同学们去家中看原版的动画片,片中的英语对白欣奕基本上听不懂,但是那精彩的画面吸引了欣奕,使欣奕学英语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欣奕上午去辅导班上课,下午在家自己听课文磁带复习,她的单词量迅速加大,简单的阅读,对话也可以对付了。欣奕没有强迫自己去理解烦琐枯燥的语法和时态,而是举一反三,只管怎么说,不管为什么这样说,像幼儿初次学母语一样,在以后的学习中欣奕始终保持这种方法。回想起来,那本《新概念英语》,真是十分经典实用的教材,它奠定了欣奕的外语的根基。

    当这个轻松愉快的英语班结束时,有同学建议庆祝一下。老师慷慨地捐资20元,同学们也都是纷纷尽力而为。各自出了几块钱。大家在教室里庆祝了一番,开了一个英语晚会,给大家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

    欣奕在这个班最大的收获,就是她开始喜欢学英语了。趁热打铁,欣奕又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外语系举办的《新概念英语》第二期周日班,继续学习巩固英语。

    酷暑天,北大的教室里满满坐了200人,其中有北大的学生,也有外校的学子,还有一些看上去年龄非常大的人。欣奕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英语的热情。

    四级班课程分语法、听力、阅读3部分进行,分别由3个老师讲授,讲阅读的同时兼讲一些写作。老师有时当堂测试,欣奕做完题偷眼看看旁边,发现自己的准确率甚至比他们还高一点,这顿时给她增加了不少信心。

    不料,欣奕的雄心壮志却在顷刻间化为泡影。由于名额已满,在四级考试马上就要到来的时候竟然没有报上名。仿佛一盆冷水泼在火热的心上,泪水立刻从欣奕的眼眶涌了出来。英语老师安慰欣奕说:“没关系,下次考六级。”

    欣奕暗自发誓:“六级也不考了,我要直接考托福。”

    欣奕学习英语的窍门概括起来为4个字:认真、灵活。

    认真这个词在同学们眼里已经成了陈词滥调。欣奕感到,认真是一种精神境界,认真是一丝不苟、高度专注,是全身心的投入,当你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刻,就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欣奕给自己制定了跳跃式的计划,不断订出更高的目标,暂时理解不透,没有关系,继续前进。知识,尤其是语言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当你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前面不理解的地方,就会恍然大悟。

    其实,熟练性、记忆性的学习不一定占用很多整块的时间,常常不断地利用零星时间持之以恒地学,效果更为显著,结合跳跃式的学习方法,使欣奕感到花的时间不多但学习效果很好。

    从初三开始,欣奕用在英语上的时间不比别的同学多,只有每天英语课上的40分钟,英语作业也免去了。上高一后,欣奕利用英语课的时间做托福和GRE的题,效率很高。这与欣奕以前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单词量越多进步越快,学习起来越轻松,形成了良性循环。正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习惯,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培养孩子一丝不苟的精神。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需要严格要求,大了也不晚。养成了马马虎虎的坏习惯,再改起来就困难了。

    2.鼓励并耐心对待孩子的提问。孩子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说明孩子认真思考了,有主动求知的欲望,父母应该高兴才是。

    3.培养孩子灵敏与活跃的思维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对知识的学习也由靠吸取和累积变成了运用和创新。这就需要孩子认真思考。

    习惯5.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一篇关于家教的文章对家长来说,会有极大的启发。文章指出:教育孩子时,培养和训练与灌输和说教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后者却像“行政命令”一样生硬僵化,不会被孩子发自内心地接受。同时,文中给出了好的建议:培养孩子的刻苦钻研的习惯,可从让孩子参与简单有趣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做起。

    肖长河买来4盒积木,自己先用这数百块积木搭了一座15层的高楼,然后推倒让他的女儿再搭。他坐在跟前仔细观察,以表明他仍在参加游戏。“你能搭15层吗?”他用诱导的语气问女儿。他的女儿看到他的楼房很壮观,便来了精神:“怎么不能,兴许我搭得更高。”他不失时机地鼓励:“那好,我要看你的楼是不是更高。”他的女儿便聚精会神地开始“工作”,可是第一次她只搭到6层就倒了,第二次也只是到8层。第二天,她已能搭到10层。第五天她搭到了13层,可接下来的日子就停滞不前了。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推倒重来,超过爸爸的信念鼓舞着她不懈地努力。

    有一天,肖长河问她:“超过我没有?”她歪着头惋惜地说:“没有,可是我努力了呀!”肖长河赶紧趁热打铁:“你说得对,也做得对,虽然暂时还没有成功,可是你努力去做了,终有一天会成功的。你不甘心,说明你有毅力;搭积木你能做到这点,说明你做别的事也能这么做,包括你的学习。”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毅力培养,他的女儿渐渐养成了做任何事都坚持不懈的好习惯,她的学习成绩也很快有了明显进步。

    今天,大多数父母都懂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生活中,许多父母想方设法、省吃俭用,为子女添置设备,让孩子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英语……比起出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人而言,现在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特长、更强的能力。也正是由于现在的父母对早期教育的重视,我国出现的神童、天才,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常见于媒体的许多报道往往会使人们对这些神童、天才的能力感到吃惊。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去做音乐家、演奏家、书法家、舞蹈家。许多孩子可能根本对音乐、对书法、对舞蹈就没有什么兴趣,父母的强迫反而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甚至引起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因此,音乐、书法虽然可以成就孩子的身前身后名,但并不适合所有孩子,父母们不可期望值过高。如果孩子对音乐兴趣索然,不怎么“知音”,就该允许孩子另有选择,切勿牛不吃草强按头。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一对年轻夫妇勒紧裤腰带,四处筹款,为儿子购置钢琴后,便如监工一样督促孩子苦练,剥夺了孩子所有游戏时间。逐渐地,孩子视弹琴为无尽无休的苦役,有一天用刀剁下手指,作为对父母苦心的答复。另有一户人家,孩子虽未自伤,却利用一个机会,挥锤砸毁了钢琴键盘。

    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很多天才、神童,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并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当他们对某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就会集中精力钻研下去。

    每位父母都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发现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专心在某一领域开拓,刻苦钻研。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要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孩子一旦对成绩灰心失望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循序渐进才能使他们树起自信心。例如孩子的语文成绩好但数学差,就让他先做语文,后做数学;做数学的时候,首先让他做些简单的题目,增加信心后,才去做那些较难的。

    2.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孩子学习有进步了就要给予赞美,这样能起到非常大的鼓励作用。不要过分批评他的错处,因为这样会影响他的情绪,而导致更大的错误。

    3.做功课时间不宜过长。在做功课期间要有充分的休息时间,让他舒展筋骨、放松一下精神状态。如果功课做得好,可以适当给他小小的奖励。

    4.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如果环境条件允许的话,空出一间房来做孩子的书房,让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自己的“小天地”。在不受干扰的环境里学习,他会更专心。

    习惯6.培养孩子虚心好问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谦虚的品格。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只有如此才能把学习搞好。

    司卫东生于1970年10月。198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在著名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处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6月赴美,现为宾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博士后。

    当卫东进入小学高年级时,爸爸观察卫东,发现他喜欢唱歌,喜欢听歌,可是哪一首歌他都唱不到头;他喜欢看足球比赛,可自己并不好动;一台收音机让他拆坏,不能还原;但是他喜欢看书,性格好静,因而爸爸认为他搞理科比较合适,于是爸爸便根据这个大的方向来激发他对科学的兴趣。

    小卫东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就能够促使卫东产生兴趣。爸爸从这一点出发,注意在家教中引起卫东的好奇心,而每一次好奇心的诱发又都是以身边的科学为内容的。

    坐火车时,爸爸问卫东:“卫东,你看这车窗外的树为什么往后跑呢?”“因为火车在往前开。”卫东回答。“那你再看看远处,远处的那些树木是往后跑还是往前跑呢?”啊,远处的树怎么会朝前跑呢?整个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轴在转动。“爸爸,这是怎么回事?”于是,爸爸给他讲解了一番,引发了卫东对运动现象的浓厚兴趣。

    在教卫东学骑自行车时,爸爸问:“我要把一个箱子从外屋推进里屋,这摩擦力是好是坏?”“不好,推起来费力。”卫东回答。“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的摩擦力是好是坏?”卫东回答不了了。爸爸就解释说:“自行车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那么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推动自行车往前,所以人在车上踩脚蹬子,就可以往前行驶。”“那这个摩擦力是好的了。”卫东说。“不全是好的,前轮跟地面的摩擦力又是不好的了。”

    他们回到乡下,爬山钻溶洞看钟乳石的时候,爸爸就对他讲山、讲水、讲古迹;进城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他们也不坐,而总是站在最前面看司机怎么开车;洗衣服,爸爸也把卫东喊过来看看,再用手指在漩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告诉卫东龙卷风形成的道理……

    这样一次又一次利用卫东的好奇心,进行诱发。终于使卫东初步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由浅入深”,把他产生的兴趣巩固下来。

    培养孩子虚心好问的习惯,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做功课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让孩子依靠父母解决。最好是做一些提示、反问,鼓励他独立思考,放弃依赖心理,因为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2.培养孩子谦虚的品格。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只有这样才能把学习搞好。

    3.要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当孩子发现书上有不懂的问题,问为什么时,父母要耐心回答,还要称赞他能虚心好问。有的孩子学习上怕苦怕难,一遇到难点就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怎么做。这时不能直接告诉他答案,要鼓励他自己动脑筋去想,要启发他,自己去解答问题。

    习惯7.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基本原则。

    好的习惯一生受益,坏的习惯有害终生。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更要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翻开马睿的个人档案,一长串骄人的简历跃然纸上。1989年,12岁的马睿考入耀华中学智力早期开发实验班。1993年,16岁的马睿被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微生物系录取。1997年,年仅20岁的马睿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录取,从事“信息传递基因表达调控”理论研究,攻读该专业的硕士学位……马睿这个三代单传的独苗苗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1977年,一个普通的男婴降生在天津市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父母希望他将来聪明,就给他起名叫马睿。对孩子早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发,将惠及孩子的一生。表扬、鼓励是对孩子的安慰,它会使孩子萌生自豪感,化作巨大的动力,从而更加努力地完成任务。马睿的父母始终注意从正面引导、保护孩子的这种原动力,多鼓励、少批评,不给孩子泼冷水。

    为了提高马睿的解题能力,老师和父母想方设法地进行训练,引导他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同一道问题,把已知条件改成未知条件,从而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和深度,提高了孩子的应变能力,开拓了思路,锻炼了技巧。后来马睿在小学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参加了数学特长班的学习;在一次外语测试中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被挑选到实验小学参加英语特长班的学习。通过两个特长班的进一步训练,马睿的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经市教育局推荐,12岁的马睿报考了市重点中学天津耀华中学智力早期开发实验班。当马睿手持两个证书报名填表时,就引起老师的重视,他是当时惟一持有双证报名的学生。经过考试、面试、智商测试,终于从近千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被耀华中学录取。除去父母以外,教师是孩子们受教育最直接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班里的任课教师都是年富力强的教师,他们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中午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课余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同学们有些话是不愿跟父母讲的,但是可以和实验班的老师讲;父母在与教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内心世界,配合学校一起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4年的实验班的生活紧张而有乐趣,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培养了孩子们的各种基本素质,锻炼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马睿先后参加了班里组织的支农劳动、学军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等,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孩子学以致用,要养成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做作业时,父母不要陪着做。但孩子做作业时,父母不要看电视,不要大声讲话,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还要养成孩子做完作业后主动检查的习惯。父母可以在孩子检查后再检查,发现孩子有错再叫他检查订正。每天早上父母做饭时让孩子读15~30分钟的书。如果早上来不及,下午放学做好作业再读。要养成晚复习早预习的习惯。要养成孩子每日看课外书的习惯。要养成学了就用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读课外书,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认识能力。学习了新的知识,一定要用,这样才能掌握的牢固。

    父母在具体的操作上,不妨参考以下做法:

    1.抓作业。对此父母可以同孩子“约法三章”: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后出去玩;做完习题,必须检查,看看有无错误;对老师改出来的错题、错字、错句,必须认真订正。

    2.抓学习态度。要求要具体,比如,专心读书,按时完成作业,不粗心大意;对有兴趣的要学,对有困难的也要学;书写要工整、准确等。

    3.抓技能要求。比如,做习题、写字要又快又准确;写作文有格式、有内容、有语言,包括字数的要求;手工、图画要熟练等。

    4.抓能力要求。比如,复习、预习、念书、心算的能力;观察、记忆、思考的方法等。

    习惯8.培养孩子与父母一起学习的好习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学习不辍,孩子势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朱云忠,33岁,香花小学音乐教师。当初中毕业时,为分担家庭困难,忍痛放弃大学梦进了中师。工作后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自学,这时,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一张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凭,而是为了活得更有神采,为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他参加声乐进修,为的是做个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老师;他参加公共关系专科进修,是为了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广告、文案、主持使自己生活得绚烂多姿,教养儿子,也是他学习的重要内容。

    学习自己吃饭。儿子小时候曾因被小调羹戳伤过,因此吃饭用手拿,挑食厉害,动作拖拉,外婆满屋子追着他喂饭。朱云忠坚决让儿子使用勺子自己吃,严肃得像个警察,把在一旁看得心软的妈妈赶进房间。等儿子含泪吃完后,才笑笑拍拍他的肩膀:“对,这才像个男子汉!来,拉拉勾,自己吃饭多能干!”

    学习看书。动物、植物、日常用品、世界名著、安徒生童话,看得懂、看不懂的,儿子都爱看,当然看的同时还要父母为他讲解,朱云忠认为儿童早期的阅读父母指导是必要的,仿佛教会他使用开门的钥匙一样。

    每晚给儿子讲故事,这是他们家雷打不动的习惯,宁可自己每天两小时的自学时间挪后,以至挤掉宝贵的睡眠时间。因为给儿子讲故事这个任务还真不简单,故事不能重复、不能遗漏,还要创编,由儿子命题,或者儿子开个头,爸爸口头作文,稍不留神便让儿子抓住把柄推倒重来。为此,他常常光顾少儿图书柜,与儿子一起研究“奥特曼”和“宇宙大战”,留意各种新式武器、车辆、玩具,晚上看新闻时,父子俩会饶有兴致地评论上好一会儿。越是与儿子讨论“十万个为什么”,越是要翻找大量教育学、心理学著作,而且时时将育子感悟记录下来。

    家中添置了一台电脑,爸爸在上面打字,画画,妈妈可以查到许多资料,玩扑克牌,那么儿子呢?每每外出做客或参观回来,爸爸就让他把感受讲下来,输入电脑,一会儿就打印出一篇文章,配上儿子的插图,这样一张张积累起来就是儿子的大作了!

    爸爸要声乐考试了,按键听音还得儿子帮忙,稍有走音儿子的小耳朵就听出来了。“从儿子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小孩的眼光、小孩的感觉真值得大人回味。无邪的童真、无畏的探险、奇妙的创造是我们大人应该对他们肃然起敬的,孩子,真是一本讲不完、读不透,需要我们不息探索的教科书。”

    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要稍差一些,身体素质欠佳,所以下一步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全民健身早锻炼,卫生包洁制”,让孩子每天跑步,喂小金鱼,打扫家里桌面,学习擦地板,在幼儿园里做好值日生工作,还要多看到同伴的进步,在集体中学会忍让和等待……

    这是朱云忠家长的学习心得,“父子同学”这份生动的案例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恐怕远不止于此。

    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说到做到。父母必须参与孩子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做会向他们表明你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非常关心。你不必具有一项特长或是用许多业余时间帮孩子们做什么。多数老师欢迎家长陪伴孩子们郊游,与其他家长通通电话以及打印孩子的学期特别报告等。常常向老师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2.开诚布公地交流。找出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询问、观察孩子正在学习什么,得到这些确实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得知孩子在课上学习了些什么内容,并且留了什么作业。

    3.帮助孩子做到有条理。帮孩子建立学习计划,并把所有的作业都标在日历上,如此,孩子就会提前做好。

    4.全家共进晚餐。父母要花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研究表明,全家在一起用餐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那些全家一起用餐的孩子的识字能力较强。用餐时的谈话越生动明了,越有助于孩子对词汇的学习,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就强。

    5.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不要给他们太多的压力。许多时候家长只看重分数。如果孩子是个全优生却不能告诉你他为获得这样的好成绩都做了些什么,那么这时父母还要对他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他们一些启示,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与其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不如问他:“你认为在哪儿能找到答案呢?在字典上还是在因特网?”

    6.对孩子持有较高的期望。一种鼓励孩子为他的未来着想的方法是设立家庭目标。家长写一份自己家本年度应取得哪些成就的任务书,其中包括孩子应取得怎样的进步。对孩子持有较高期望并让他们知道这一点,能鼓励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不断进取。

    习惯9.培养孩子乐观放松的好习惯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乐观地面对人生,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对于我们年轻的父母来说,保持乐观的情绪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满意、高兴、喜悦、爱慕的积极情绪体验;反之,就会产生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学会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达尔文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是进化论学说的奠基人。他对子女的教育也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达尔文出生于1809年,22岁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以生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环球旅行,历时5年。在此期间,他饱览了各地的大好山河,收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和地质方面的资料,为他对生物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842年达尔文到伦敦定居,开始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的写作。时间对于这位科学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为了保证他的写作,他的妻子特意制定了一条家规,那就是在爸爸工作的时间,谁也不能去打扰爸爸。可是,他并未因此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每逢星期天,他都要非常乐观地陪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做游戏。他们有时漫步在乡村小路上,边说边笑,有时来到伦敦的动物园,去观赏那里的珍奇动物。每天晚上,他总是兴致勃勃地为孩子们讲故事。每当他讲起他乘贝格尔号环球航行时的所见所闻时,他总是那样的兴奋。这些海外奇谈,使孩子听得十分入迷。

    达尔文时刻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并且注意父母的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每当他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那么乐观,从不对孩子发脾气。他说:“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他的三女儿曾说:“父亲在他一生中,从没有对任何孩子说过一句生气的话,而我们也从没有不服从他的念头。”有一次,还未满4岁的儿子,想找父亲玩,他似乎忘记了母亲所订的规矩,在父亲的工作时间,敲响了书房的房门,怯生生地张开了小手,掌心上放了6个便士。他想用这种方法来让父亲同他一起出去玩球。正在工作的达尔文,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小家伙对爸爸说:“走吧!上街去,我给你买糖吃。”望着孩子天真可爱的神情,他立即放下了手中的工作,毅然陪同孩子到花园一起做游戏。在回来的路上,他边走边说:“这一次我陪你玩,以后在我工作的时候,可不能再来约我了啊。”小家伙点了点头。

    培养孩子乐观放松的习惯,就是任何困难情况下都应站在孩子一边,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以更好的心态战胜一切。

    培养孩子乐观放松的性格,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父母要做乐观的人。父母在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怎样以身作则,或者用其他方法来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心情,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自信,奋发有为,夺取事业和人生最终的成功。孩子的情绪受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

    2.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除了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首先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现在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如此,才能教会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保持乐观。

    3.克服消极心理。在努力营造乐观氛围的同时,父母还应注意自己教导孩子时的心理,注意一些消极心理现象对孩子的副作用。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当孩子在幼年和少年时期,父母的言谈举止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父母的积极心理现象,可以促使孩子乐观积极,奋发向上;反之,父母的消极心理现象,也可能会给孩子以消极影响。

    习惯10.培养孩子在乐观的家庭气氛中学习的好习惯

    生命不是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繁花茂叶。它又似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

    作家罗兰的一段话,精辟地说明了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她说:形成一个孩子的人格与观念的,决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或教师的言论,更是环境中的每一房舍,每一草木,每一方寸的风沙,每一个同伴,每一点滴的生活琐事和每一项课内或课外的活动。这些不但是他们日后回忆的资料,更是织就他们生命的色彩与素材。自然平易的环境形成开朗的人格,褊狭竞争的环境形成斤斤计较的性格。其重要性绝不是几册书,几行笔记,一些分数,一个名次或榜上虚荣所可比拟的。

    假如孩子在适当的赞扬中生活,他学会自尊;假如生活中充满关怀,孩子心中自然会有爱;假如在平等中生活,他也就学会公道;不断得到鼓励,必然会建立自信;生活中缺乏爱,他也会冷漠;假如常常受到羞辱,他自然也就卑微;若总是得到不恰当的夸奖,必将陷入忘乎所以的自负;耳旁听到的总是埋怨,他也就学会了责怪;常受骗的孩子,也定会去骗人;常遭训斥殴打的孩子,也会对人粗暴;常受辱骂的孩子,难有文明语言。

    父母表达感情的方式、反应,左右着家庭氛围的不同类型,可能是和谐友善的或对立独裁的;严厉古板的或自由放任的;井然有序的或杂乱无章的;幽默风趣的或冷嘲热讽的;充满生气的或死气沉沉的,等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氛围个性。正常、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感情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做父母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常常保持心情开朗、愉快,可以感染子女及周围的人,使他们也觉得人生充满了和谐与光明。要知道,快乐与痛苦都是会传播的。

    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父母的责任。在一个自由度比较大,比较民主的家庭里,父母不仅鼓励孩子敢于说话,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孩子提问题,敢于争论,甚至向父母提出质疑和挑战,鼓励孩子对习以为常的做法,提出新的改进办法。这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也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与社交能力。

    家庭气氛应该是这样的:

    1.平等。家庭是一个整体,家中发生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知情权。中国的父母大都喜欢把爱埋在心里,喜欢含蓄,但是如果我们不说出来,我们又如何能让孩子理解和体会到呢?别把爱只埋在心里,把它放在嘴上。如果有工作上的快乐,建议父母以通俗的方式讲给孩子听,不要认为孩子太小,他理解不了,或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而怕他伤心。那样做孩子始终会觉得自己游离于家庭之外,家里的事都不知道,他会有一种孤独感。家庭成员之间是真正的平等的关系,每个人之间不因年龄的大小、不因地位的高低,作为一个人互相尊重,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2.理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碰到让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克制自己的冲动,不要任其发泄。如果实在不能保持常态,可以对家人说一声“希望自己能够单独呆一会儿”,待自己能够冷静地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的时候,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3.开放。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很开放地谈自己的想法,父母尤其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如此,家庭成员之间才不至于积下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当一个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其他的人才能够很好地理解他,真正达到一种默契,成为心心相印的一家人。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大师,特别以画奔马而驰名中外。可他的成长却离不开他父亲的苦心培养与正确引导。很少有人知道,徐悲鸿也有过画虎像狗的时候。

    徐悲鸿的父亲叫徐达章,是一个自幼喜欢画画,刻苦自学成材的一位乡村穷画师。他的书法、绘画、篆刻、诗文在江苏宜兴一带颇有名气。这位画家,家里虽穷,才华出众,却不羡慕荣华富贵。他在一方印章中镌刻的“闲来写副丹青卖,不用人间造孽钱”,就是对自己为人处世的概括。这种思想和品德,给了幼小的悲鸿以深刻的影响,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依然傲骨挺立,乐观豁达地对待生活。

    徐悲鸿6岁时,跟父亲读书。一天,读到书中庄子刺虎的故事,便萌发出画一幅百兽之王图的念头。可惜他所住的地方,无法见到真正的老虎。这天,他找人画了一只虎,便悄悄地描绘了下来,拿去给父亲看。徐达章见到后,就问这是什么?徐悲鸿高声地回答说:“老虎。”徐达章大笑起来说:“这哪是一只老虎,倒像是一只狗。”徐悲鸿真不知说什么是好,差点哭了出来。徐达章见儿子难过的样子,便安慰道:“你要想学画画,成为一个画家,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画画是要用眼睛观察实物的,你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怎么能画出老虎来呢?”徐达章的这番教导,使小悲鸿明白了画画的道理。

    徐达章的教育方式,可能是我们现在的父母最常用的方式,即对孩子指出方向,指明途径,让孩子按此去做,肯定不会有什么失误的。但这种方法也使孩子的情绪受到些许影响,它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可以用先鼓励再修改的方式,使孩子从心理上能接受,不至于“差点儿哭出来”。当然,给孩子以具体的方法指导在有些时候还是必需的,这有助于孩子少走弯路,更好地保持乐观情绪。

    具体在行动上,有几个建议,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来试试看:

    1.尽量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轻视烦恼。教育子女尽量正确对待所遇到的挫折、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委屈,教育他们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那样,以微笑面对人生。

    2.随时保持思想的愉快,永远以微笑面对生活。多想一想个人奋斗的目标,多树立一些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相比之下,就会觉得眼前的困难和挫折是不能算什么的,力争永远乐观。

    3.唤醒愉快的记忆,养成快乐的习惯。多帮助孩子回忆一些快乐的时光,冲淡眼前的不快,恢复平时乐观的心情。

    4.学会倾吐和交流,保持快乐的心境。要学会坦诚地接纳自己,高矮胖瘦都是上天的赐予,要坦率地面对现实,采用认真的态度和切实的方法。最后要勇敢地原谅自己的一些过失。

    习惯11.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好习惯

    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的孩子,总是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容易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

    父母注重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由于家家只有一个孩子,单元楼房的出现又隔绝了人与人之间、家庭之间的交往,父母一般也不放心孩子自己出门玩,孩子们与外界接触的时间更少了,现在不少孩子变得孤独、不合群。孩子的天性本应是活泼开朗,对于孤独的孩子,父母是可以帮助他们改变的。

    王志纯1978年12月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王启坤是湖北化工研究所的副所长,妈妈张柳青是武汉一位知名作家,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父母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小志纯在无忧无虑、快乐活泼的气氛中度过了欢乐的童年。

    孩子出生的第二天,王启坤就从商店里买来各种彩色气球、小摇铃、一捏能发出声响的梅花鹿和大公鸡等,并把气球挂在蚊帐上,把小摇铃、梅花鹿、大公鸡等放在孩子的枕头边。几天后他们就有意识地让孩子观察彩色气球,训练她的视力;不时地摇动小摇铃,捏梅花鹿、大公鸡,训练他的听力。由于孩子出生时身体非常结实,小眼睛特别灵活,不到20天她就能把脸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还能直盯着蚊帐顶上的彩色气球看个不停;当把她轻轻抱起来时,她竟能有意识地用小手去指气球了。

    当时王启坤夫妇俩工资收入很低,生活比较清苦,但给孩子买书却毫不吝啬,宁肯吃咸菜过上十几天,也要花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给她买成套的《世界著名童话故事》、《世界著名神话故事》、《世界著名寓言故事》等书籍,还订了许多画刊。《孙敬修爷爷讲故事》中的那善良、聪明、拟人化的动物以及诚实、勇敢、乐于助人的孩子,成为她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榜样;她5岁时开始写童话,7岁时发表的《小水滴和大铁钎》,深受小朋友的喜爱。5岁时王志纯在爸妈的指导下就开始啃“大部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中国通史故事》、《世界通史故事》、《凡尔纳选集》、《三剑客》、《十万个为什么》等,她反复读了多遍。正是由于她早期的阅读古典文学的魅力才使她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取得了令同龄孩子羡慕的成绩。

    王志纯虽然进入了哈佛大学,但她并非是人们想像的那种埋头苦读的“书呆子”,实际上她是十分爱玩的,至今仍然如此。集邮、下棋、画画、欣赏音乐等等,她的爱好十分广泛,有时甚至达到着迷的程度。对她的这些爱好,张柳青从来不限制,只是在必要时给予适当调控。

    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我们给父母们的建议是:

    1.创造和睦友爱的家庭气氛。父母常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和关心,可以缓解孩子对人的冷漠;父母多与孩子一起游戏娱乐,每天多留一点时间给孩子,与孩子交流感情。在和父母一起游戏娱乐中,孩子能学到一些与人交往的知识和技巧,特别是能体验到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会更轻松,也增强了与他人交往的信心。

    2.鼓励孩子与同学同伴交往,是改变孩子孤僻性格的重要途径。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如带孩子一起到邻居家串门,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去同学家、邻居家玩等。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其感兴趣的活动,让孩子在与同伴的游戏、外出游玩中获得乐趣,对转变孩子孤僻,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大有好处的。

    3.多和孩子交谈。父母应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闷闷不乐时,无论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鼓励孩子表达心境。但父母切勿强迫、勉强,而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高兴,父母也很难过。他们愿意帮助自己,从而自觉自愿地说出缘由。父母应耐心地倾听孩子讲述,然后“对症下药”。实际上,很多悲伤一经讲出,很快也就消失了。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孩子很固执,不肯轻易表达或者无法确切地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时,父母得想一种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拿出他平时最喜欢的玩具、图书,把他的小伙伴请到家中与其一起玩;或带孩子去动物园、郊外散步。这些新颖、强烈的刺激无疑会分散孩子的注意,使其在获得新的乐趣的同时,自然忘掉过去的不愉快。

    5.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伤悲。孩子的个性各不相同,因而悲伤时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由表现他的伤悲。孩子在哭泣时,父母千万不能要求孩子憋住,甚至可以不要去劝阻,因为一个人尽情哭过以后,感情可重新恢复平衡。当孩子痛打“娃娃”或砸玩具时,父母的任务不是去指责,而是设法通过言语或行动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孩子得到父母的暗示,自然会停止“暴力”,如果孩子仍不愿与父母交谈,希望单独思考,那么父母也就不要在一旁唠唠叨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