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快乐人际中成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果戈理说过:“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其他人所没有的某种东西;在任何人身上并不是每一条神经都比别人灵敏,而只有友谊的交往和相互的帮助才会使所有的人都能鲜明地、多方面地看清所看对象。”

    人无法离群索居。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智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它有利于人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人克服困难、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实现人生价值。

    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培养孩子生存能力,这是父母很重要的一课。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容易被娇生惯养,身上普遍存在着高度自我、任性的特点。他们又长期生活在钢筋的世界里,缺乏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尤其缺少和伙伴们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觉,感受不到来自大自然的信息和快乐。父母要明白孩子必须有能力在人群中过生活,必须学会一些基本社会技能,例如怎样让大家认可、获得友谊,怎样善于理解、宽容别人,这些将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关系到他一生的发展。这些能力与态度的养成,越早越好。

    【创设良好的家庭交往环境】

    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

    从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值得家长重视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首先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交往的兴趣和需要,而父母对孩子交往需要的满足则更强化了孩子的这种兴趣,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交往氛围,以父母为中心和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家庭中的大小事,孩子能理解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家庭中有关孩子的一些问题,更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长说了算。

    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家庭氛围,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与别人交往,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伙伴。让孩子在充分善良、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保证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是孩子受同学欢迎的很重要的基础。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亲子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 家长甲:我女儿都四岁多了,哪儿都好,就是太“独”了,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

    * 家长乙:我的孩子见到长辈或别的小朋友不爱打招呼,总躲。

    * 家长丙:我的儿子更出格,在幼儿园里不是招这个,就是惹那个,弄得别的小朋友都不跟他玩,老师还经常找我们家长谈话,真是没面子。

    这些家长反映的是一个常见问题:不合群。如果总是不合群,就会因为缺乏与同伴的交往,而产生孤独、执拗、任性等不良心理,这对智力发展和情感健康都很不利。因此,引导孩子喜欢交往、顺利交往,使他们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家庭氛围不良也是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之一。

    4岁的小亮已经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了,妈妈经常发现他一个人独自坐在角落里,不说话,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亮的妈妈很难过,知道是自己的原因给儿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小亮的父母亲以前总是吵架,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小亮产生了很大影响,小亮变得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除了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食物,让他们学习广博的知识外,更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他们在平等、民主、和睦、快乐、关爱中健康成长。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可以一起做游戏,抛开成年人的架子,与孩子一起唱唱跳跳、玩玩闹闹,共同分享快乐的时光。在与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您可以让他提出游戏玩法,分配游戏角色,从而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规则意识;同时也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些小障碍,如两个人都想玩相同的玩具怎么办?妈妈对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不满意怎么办?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与同伴游戏时的情景。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变得愿意与人交往了。

    俗话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三岁就已定型了。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早在1980年,卡斯比教授就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测试。受测试儿都被问到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测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划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型。其中充满自信型幼儿占28%,良好适应型幼儿占40%,沉默寡言型幼儿占8%,坐立不安型幼儿占10%,自我约束型幼儿占14%。

    十三年后,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他们惊异地发现这些孩子的性格基本没有改变。

    卡斯比教授以此为据认为,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因此,卡斯比教授提倡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务必认真对待3岁以内婴幼儿的各种行为。

    首先,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模仿对象,父母在家庭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定要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这样孩子才会从父母的身上学会关心别人。父母间如果有意见分歧,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沟通,不要大吵大闹,互相指责,这对幼小的孩子极为不利,他们很容易模仿大人的行为,日后与他人有不同意见时,也会采取这种不妥当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许这就会成为他们的沟通障碍。

    总之,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意见。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一个好性格,为日后的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父母给孩子做交往的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孩子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孩子,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还要留给孩子们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作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怎样更好的接人待物。

    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比较内向或冷淡,不太乐于与人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会影响孩子,使得孩子也不乐于与人交往,所以父母平时应尽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和孩子一起外出时,父母应有意识地表现出良好的交往方式。

    如果你是一个开朗的人,愿意与人交往,那毫无疑问地,你能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果遇见陌生的人或事对你来说都会有点难度,敞开心胸去面对别人不失为锻炼自己的好方法。

    小云的妈妈是一个很不善交际的人。一次郊游,小云很开心地坐在妈妈腿上,而同龄的其他孩子在一起开心地玩着。对小云来说,很多人都是陌生的,其他孩子也没有注意到小云的举动。一个和蔼的母亲主动过来邀请小云和她自己6岁的孩子一起玩,可小云则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上了自家的车。

    小云的表姐小兰则充分享受了这两个小时的郊游时光。她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编新游戏。无论小兰是否能再遇到这些孩子,她都已经实践了一些将来会对她有所帮助的生活技能。而小云却只是和妈妈在一起看着别的孩子玩,直到她实在厌烦了,才加入游戏。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所以她玩得很少,几乎完全失去被看作领导者的机会。在生活这场游戏中,小云损失了很多。

    当孩子因羞怯而离群索居、寡言少语时,并不对周围的人构成伤害、破坏;也很少令父母们为此而焦虑;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她是正在严重地虐待自己。父母的漠视、容忍和对此的纵容,致使失去了帮助孩子们的机会。

    所以你和孩子一起在社交场合时,一定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你的孩子看看,你不害怕去见幼儿园的新人或者新邻居。你甚至可以谈一谈向新人做自我介绍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因为这能让他们感觉更舒服自在。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擅长与人交往,原因并非是由于孩子内向,溯本求原,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家长。

    比如,平时父母要热情友好地和邻居、朋友打招呼。要知道,孩子是一个天才模仿家,他会随时捕捉父母的言行举止。特别鼓励爸爸一定要参与到与孩子的交往中来,因为爸爸的性格一般较妈妈更为活泼、外向和豁达,这对点燃孩子与人交往的热情是十分有利的。

    孩子们一般都会成长得比成人们更勇敢、更外向,超过我们,让我们感到骄傲。别用你自己的成见给他们以压力,诸如“你就是羞怯,因为我就这个样子”的说法,对孩子增进社交能力极为不利!

    有些父母本身就不擅于与人交往,平时很少与外界接触,亲戚之间几乎不走动,朋友也不多,对门邻居住了许多年没打过几次招呼,见了陌生人常常不知所措,有人来家里串门通常也就是几句寒暄了事。

    父母在人际交往中的这些做法无疑地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孩子会拿父母做为模仿的对象,孩子会从父母身上渐渐地习得这些行为习惯,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当孩子在外人面前表现得不如人愿时,家长就会说孩子“没出息”、“上不了台面”、“不会与人交往”,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他就会当真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很差很差,从而更加不会与人交往;有些父母经常告诫孩子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讲话,他们会使你受到欺骗,孩子接受了这种观念,在他的脑子里就会形成陌生人就是坏人的想法,他就会增加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安全感,总是对别人处处设防,从而影响和阻碍了他与别人的正常来往。

    教育孩子,无论是社交教育还是其他教育形式,都需要父母,找到一种与孩子相匹配的方式。初为父母,就像一个刚学会开车的人,心情紧张,不知怎么来配合车的运动态式,对待车的态度,往往不是过于紧张就是过于放松,弄得车也会受到伤害,而驾车的人也很累。所以,有经验的司机,往往会顺应车的运动,温和地驾车。

    教育孩子和驾车是两回事,但在精神上,两者却是相通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与人交往或其他方面时,需态度温和,在精神上与孩子相通,在形式上,也需与孩子的性格、爱好等相配合。

    我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如果你想让孩子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以及有责任感,你必须首先是这样;如果你希望孩子说话有礼貌、尊重别人,你首先必须做到这些,即使在你脾气不好的时候;如果你希望孩子爱护他人的财物,把它当作自己的来爱惜,你也首先必须做到。

    总之,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你自己必须首先是那样的人。如果你现在是一个不擅交往的人,那么为了不让交往能力成为那你和孩子绊脚石,从现在开始克服自己不擅交际的弱点,让孩子从你的身上看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吧。

    【让孩子多与同龄人接触】

    父母应该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通过与同龄人接触,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如可带孩子去参加亲子班之类的课程,在学习怎么育儿的同时,也让孩子体验到与小朋友交往的乐趣。即使孩子与伙伴们争吵起来,他还会通过辩解、说理和冲突,了解伙伴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与别人在感觉和处世方法上的差异。这样,孩子在与同龄孩子的接触交往中不仅学会了进攻的勇气、让步的涵养,而且还获得了胜利的体验、失败的教训等。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父母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同龄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暑假,本应给孩子们留下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但有些家长认为学习是孩子假期中主要任务,不让孩子出门玩,孩子除了学习就是在家里整天看电视、玩游戏机。现在都市的住宅结构客观上也造成孩子很少有机会在一道玩,孩子长时间呆在家里,缺乏与同伴交往的实践,容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这些孩子平时表现正常,一旦处于社交情境或集体生活中,就出现异常反应。例如怕见生人,回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表情淡漠,使得孩子难于应付各种人际交往而变得自卑和胆怯。

    儿童教育学家认为,孩子也强烈希望与同龄人交流沟通,仅仅和成年人特别是单单与父母交往,已经不能满足此阶段孩子交往的需求了。此时,就要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参加夏令营,与邻居孩子一起玩,从中满足他们交往的愿望,使孩子的交际能力获得良好发展。另外,多与同龄人接触能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能力,现代社会分工很细,任何人都不能“包打天下”、“万事不求人”,因此,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有的孩子缺乏合作意识,一旦与人相处,很容易斤斤计较,委屈感和挫折感很强。为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与小伙伴在一起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不要把孩子封闭起来,更不要担心孩子分心影响学习。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的生存基本能力之一,暑假里,家长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勇敢地走出家门,让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交往中,结识新伙伴,关心他人。

    独生子女往往被描绘成各种不同的形象,自私、任性、娇生惯养被认为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特点。

    父母的态度直接影响独生子女的个性,如果孩子有兄弟姐妹,情况则有所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环境,是培养这些独生子女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在他们周围,除了成年人,没有年龄更接近的参照对象。如果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总是会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孩子身上。这就造成了“独生子女综合症”的出现。

    的确,没有人能教孩子的父母应该怎样做,但无论他们如何为孩子操心,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尤其是家中孩子在没有年龄差不多的伙伴的情况下。过分庇护孩子、不允许孩子自己拿主意、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些做法对孩子的性格都是有害的。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身边有一位给他系鞋带、给他穿衣服、为他解决一切问题的细心母亲,那么孩子在感情方面很难成熟起来。”应该从小就要求子女学会独立自主。这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做的事情不管不顾,而是应该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学着自己拿主意。这位心理学家还说:“父母应该起到爱孩子、保护孩子的作用,但不能过度。应该让孩子知道,世界上并非只有他们自己。”

    从兄弟姐妹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团结、竞争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以及争吵和和解的能力。因此,让子女多接触同龄人是非常重要的。独生子女有时候会非常胆怯和孤僻,因为他们感觉很孤单。父母应该避免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应该试图使孩子多与表兄弟或学校的同学或各种同龄人接触,让他们共同分享他们的乐趣与承担他们自己的事情。

    亚亚和贝贝为抢玩具发生争斗,结果亚亚被推倒在地,“哇哇”大哭起来。亚亚妈见了非常生气,把亚亚拉回家,限制其与同伴来往。

    这种家长的做法只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慢慢形成内向、懦弱、孤僻的性格。

    亮亮妈对孩子可谓关怀备至,除了上幼儿园以外,几乎不离左右。结果有一次,妈妈要去买酱油,亮亮不敢独自在家,妈妈说一会儿就回来,可亮亮就是不肯,非要跟着去。

    亮亮显然对家长过于依恋,家长在身边就没事,一旦离开其视野范围,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痛苦,不能独立处事。

    由此可见,家长“感情用事”将引起孩子不擅社交,出现交往心理缺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愈发明显,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交往能力并加以培养。

    孩子没有玩伴就不会有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与小朋友玩,不要有过多的思想负担,认为这样吃亏,那样会学坏等。如果发生纠纷,家长要指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孩子的过失,应教育孩子宽宏大量,学会原谅别人;自己的孩子错了,则应启发、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从而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质。

    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培养孩子与人交往,能够逐渐发展孩子的心理能力和社会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们年龄相仿,认知水平相近,交往起来特别投入,他们有种天然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但在游戏中常常出现各自游戏、互不干扰的局面,或互相攻击,争抢玩具的现象,这都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缺乏社会交往经验造成的。因此,教给孩子们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1.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正确的常用语

    父母应该交给孩子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怎样请求别人帮助,怎样向别人表示感谢、表示歉意,等等。孩子不但学会了礼貌用语,而且还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交往行为。

    2.激发兴趣,注意教给孩子主动交往的方法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有意识引导孩子讲述在儿童读物上获知的有趣的事情和在电视、广播中看到听到的新闻;和孩子一起讨论游戏的玩法;利用接送时间启发孩子介绍老师、同学,说说幼儿园的趣闻和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还可以从孩子感受兴趣的事物中选择话题,如“我的玩具”“可爱的小狗”“我喜欢的动画片”等。

    3.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孩子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

    4.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

    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父母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

    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动物园,而自己却想玩娃娃家,此时,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动物园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5.让孩子学会倾听

    理解别人的交往技能——倾听,倾听使我们了解别人,把握双方心里感受的最有效的手段。父母应该交给孩子如何做一个认真地倾听者的一些正确做法,如倾听使目光专注,点头,语言附和等。

    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愿望,教给他们的交往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父母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父母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如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玩具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等。要让孩子知道乐于助人的人就会有很多的朋友。

    儿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现出不恰当的交往行为,往往因为缺乏相应的技能。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分享、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父母可以通过故事及生活中因为交往不当发生矛盾的实例,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帮助孩子初步懂得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道德准则,使孩子学会正确识别交往中问题的原因和特点。

    如教育孩子多考虑小伙伴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要互相商量,游戏时要遵守规则,输了不要赖,想和别人一起玩时,要有礼貌地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吗?咱俩交换玩具行吗?再比如,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的方式,但我们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最好的。当一个小朋友来抢你手中的玩具时,你可以以武力将其推开,可以嚷嚷“讨厌”,也可以去找老师,还可以逃避、放弃,或者是友好的认真地对他说“你别抢,咱们可以一起玩”。当然最理想的是最后一种,通过比较,让孩子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在面对矛盾时,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处理矛盾。当然,这些能力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不要操之过急。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说:小时候妈妈给她讲的一个故事她终身不忘。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女孩走过一片草地,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弄伤了,她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说:“因为你很仁慈,请你许个愿,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一会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来在她耳边悄悄细语一番,然后消失无迹。小女孩果真很快乐地度过一生。她年老时,邻人要求她:“请告诉我们吧,仙女到底说了什么?”她只是笑着说:“仙女告诉我,我周遭的每个人,都需要我的关怀。”

    这位孩子的母亲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孩子学会关怀别人——这正是与他人积极相处、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比仅仅帮孩子找几个玩伴更重要。要教孩子学会宽容。在玩闹、游戏的过程中,小孩子难免会有身体碰撞,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那个小朋友不是故意碰你的,他是不小心。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碰疼、碰倒都很正常。我知道你有点疼,但你很坚强,对不对?”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就会逐渐懂得宽容待人的道理。

    要教孩子学会分享。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交不到朋友,究其原因是不懂得谦让,老是独霸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玩,因此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和别人分享的孩子,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还要教孩子学会赞美,这也是交朋友的一种好方法。赞美是要学习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发现孩子的长处就赞美他,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赞美,也懂得去赞美别人。小孩子还不懂得语言技巧,赞美对他来说有点难,但如果一个孩子想加入到同伴的游戏中,适当的赞美会起到很好的沟通作用,能帮助孩子赢得对方的好感,并交到朋友。

    【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

    交往能力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通过与人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交往、合作,掌握社会规则及语言或非语言性的交往技能来逐步适应社会的一种技能。父母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无意义的消磨时间,所以孩子想出去找朋友玩时,家长就会找出一些理由阻拦,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孩子与同伴的交往。

    父母应该避免自己的家庭变成一个不与外界接触的孤岛,而应该多给孩子创造一个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在与他人相处中感受对方的关心和帮助,同时也学会避免自我中心主义,培养乐于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父母要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学习、工作的。父母要让他从小学会宽容、忍让,懂得理解和尊重,知道倾听和沟通的重要,明白合作和协商的分量,学会让大家认可、让大家接纳。这是孩子迈向成功的很关键的一步,关系到他一生的发展。

    父母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小区的绿地或亲戚朋友家去玩,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他人交往,可以让孩子邀请伙伴来作客,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到别人家作客,多给孩子创造结交小伙伴的机会,千万不要因为嫌吵、怕乱、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拒绝让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对做客的孩子要热情、温和,尽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自主自由的交往环境。

    父母可注意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

    遥遥今年8岁,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一天,遥遥在角落里捏了一个舞蹈小人,一个人在那里摆弄,遥遥的妈妈下意识地把她带到另一个有三人的游戏小组,对小朋友说:你们看,遥遥的小人捏得多好,你们也做了这么多小动物,可以一起表演节目了,遥遥加入了这个游戏小组的活动。

    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做父母的要创造机会,交给他们一些技巧。

    不善言谈的璐璐带来一叠和妈妈去生态园的照片来到公园,正好公园有几个小朋友在玩耍,妈妈马上把照片拿给大家看,小朋友们争相观看,羡慕地向璐璐问这问那,璐璐则滔滔不绝地向小朋友介绍起照片上的人和景物。

    父母作为幼儿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师,在他们的一生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爱交往,会交往,可以通过在各种机会、各种途径、各种活动中有效互动促进孩子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

    交往能力是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儿童的交往概念就很难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难发展。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交往,感受交往的快乐。如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朋友聚会,增加孩子成长过程中与同伴的交往。孩子如果长时间独处,会产生莫可名状的孤独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状况可能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以愉悦孩子的身心,也为孩子提供了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样,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孩子接受和模仿。孩子可能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尽管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不免会发生一些小冲突,但正是这些“茶壶里的风波”使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等。孩子有喜爱游戏的天性,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要想参与就必须约束自己行为,否则会遭受排斥,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幼儿的情绪控制机制。

    另外,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松弛紧张情绪,渲泻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发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王女士的儿子今年6岁,在家里很能说,但一到幼儿园就变得十分胆怯,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其实,她儿子的“窝里横”并不说明他在家里就是勇敢的,只表明孩子觉得家里很安全,可以随心所欲而已。孩子这种表现与家人的娇惯有很大关系。如不顺着他,他就又喊又叫,直到顺了他的心意为止。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满足自己意愿的模式,这就是娇惯的结果。

    而孩子在外面独立自主的能力弱,这说明家庭没有提供孩子更好的成长机会。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勇气和毅力不是靠家长鼓励和教导出来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锻炼的结果。6岁的孩子应逐步完成社会化过程了,父母应积极为孩子创造社交锻炼的机会。

    比如有事情需要电话告知亲友,可以让孩子打电话转告和传达,以此初步锻炼孩子和陌生人沟通的能力。一些社交场合可以带着孩子参加。并告知孩子社会交往的常识和规范,引导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逐渐增加其与陌生人交往的复杂程度和时间。父母与孩子外出时,无论是行走、乘车还是进行简单的社会活动,可以适当放手,给予孩子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可从中体验到快乐,形成自信。

    总之,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机会,可“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同时父母要挤出一些时间参与孩子的活动,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

    【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交往态度直接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家庭,父母孩子要经常一块游戏、娱乐,在这种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从小就会有一种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而孩子在外遇到的挫折和苦恼,也会因有这样的家庭温暖而很快愈合。

    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家长必须经常与孩子一块游戏、玩乐,为孩子创设交往的机会,比如让孩子邀请好朋友来自己家玩或去朋友家玩,让孩子有机会和各种人交往,并体验交往的乐趣;让孩子多听故事,有意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故事中也会有很多教孩子怎样解决问题及如何和小伙伴相处的方法、道理等。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成人的经历和态度影响着孩子的交往态度倾注期待与激励的情感,形成孩子乐意交往、主动交往的心理倾向。

    小红是北京人,小雪的爸妈都是在北京打工的。一天,小红对小雪说:“你家穷,爸爸不让我跟你玩。”这就是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交往态度。

    社交能力是人和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调相互的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它侧重在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可以说是现代和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核心。做家长的应该鼓励孩子与人接触,而不是用歧视的限制眼光孩子交往。

    李超今年上三年级学生了,他性格内向、孤僻,上课从不发言,老师叫他时,他也不吭声;课间总是一个人缩在课桌前,根本不和同学往来;家里来了客人,自己就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李超的父母已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离婚,他和奶奶爷爷住在一起,奶奶身体不好,爷爷同时还要照顾一个不满三岁的小孙子,他的父亲在浙江打工很忙,极少有时间回来照顾家里,母亲是偶尔回来看望他一下。李超因此很少有机会与家人外出玩或与同龄孩子在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呆在家里,年纪越大反倒越怕与人打交道,他的奶奶曾几次来找老师交谈,流着泪地说道:她的大孙子感到在学校孤独、没有朋友,不想上学了,甚至还曾想到过自杀。

    这是典型的由于家庭背景造成的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为此,父母必须从培养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于是李超的老师及时了解情况,创造了一个接纳与爱的气氛,尽力缩短双方的距离,减弱孩子的戒备心理。多少次,老师把他抱在膝上,搂在怀里;多少次,老师利用和创设一切情境,不厌其烦地鼓励他开口说话;又有多少次,老师牵着他的手,引导朋友和他一起游戏……渐渐地,老师信任和鼓励的态度使孩子情绪放松,消除了怕交往的心理障碍。

    对于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要使他可以与人交往,需要时间,需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更需要成人的关爱和鼓励。交往,在他们心目中成了一件向往的事情,一种美好的感觉。

    无数事实证明:积极的交往心态能产生改变世界和改变自我的力量、能产生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力量、能产生赢得健康和幸福的力量;积极的交往心态能使人创造性焕发、不知疲倦、信心倍增、受人喜欢;积极的心态是获取健康、幸福、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自卑的小冉,不敢与同学交往,她说自己长得不漂亮,同学老是笑她丑,都不喜欢和她玩,即使和她说话,大多也是在挖苦她不好看,有些话很伤她的自尊心。小冉觉得自己在班上很没地位,也没有好朋友,想找个能说心里话的朋友都没有。

    而小鑫跟小冉一样年纪,因为皮肤黑,长得也不怎么好看。父母给她取了个外号“黑牡丹”。可在班上,欣欣从来不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而自卑,她成绩好、文艺方面也突出,和许多同学都是好朋友,最后,她考上了华师一附中。

    同样的学生,因为心态不同,结果也截然不同。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积极地交往心态。家长要多赞扬,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多看自己的长处,不要用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即使是弱点,也要把它转化为强势,自信主动地与他人交往。

    小杰今年10岁,不愿与同学和父母打交道。双休,小杰上街买书,爸爸妈妈说陪他一起去,小杰丢下一句“不用”转身出门,留下父母面面相觑。在班上,小杰不愿和同学讲话,一心只顾自己。小杰说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因为同学开口闭口都是上网玩游戏,而自己喜欢画画。在小杰眼里,同学都那么“庸俗”。

    孩子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如果是因喜好不同,父母应开导孩子,即使兴趣不同,还是可在其他方面找出共同爱好,或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许多孩子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轻视他人,他们常自以为是、自夸自大,不愿和别的孩子交往。这时要告诉孩子,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应多看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切不可孤芳自赏。父母应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和事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能斤斤计较。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孩子积极地交往心态,既不能不自信,也不能过于自信,过于自信就是自傲了。这种心态也不利于孩子的交友。过去人们只认识到,“知识是力量”、“智慧是力量”,而没有认识到积极的交往心态是力量,而且是巨大的能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