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为成为领袖做准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体育运动心理中心主席安德逊教授认为:领导人不是天生的。他同运动员、学生、军校学员和公司经理在一起工作过,他确信领导人是造就出来的。那些管理机构、领导社团和带领体育运动队的男男女女,都是父母有意遵照一些简单的规则而培养出来的。他们还是孩子时,父母就培养了他们的领导意识——坚强的精神和独立的思维。没有今天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不会有明天的领导能力。

    【倾听孩子的梦想】

    听听孩子的梦想。女儿宣布她想成为一名专业斗牛士或儿子说他要成为一名电影特技演员,对他们的未来,父母有什么打算脸上不要显示出来,不要说“姑娘不能干那个”或“那是个危险的工作。”可能未来的斗牛士会改变她的主意,学习法律;有主见的人也许会变了主意,去做生意。此外,不管他们的梦想对你来说是多么希奇古怪,还是应该鼓励他们的。在人们眼中,一个领导人应该是有远见的,能把自己的东西向其他人解释清楚,并能影响他人跟着自己走。但是第一步就是梦想本身。

    现在请你来做一个测试: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对你说,他想上天到月亮上去看看,或者他说他梦见自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时你会怎样对孩子说?

    一般的家长恐怕都会认为孩子真的是在说梦话,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只有少数几个高明的家长才会相信孩子,并积极鼓励孩子去为实现梦想而奋斗。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童年是个多梦想的时代。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孩子在做梦、追梦的时候,会产生强劲的力量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这一意义上说,梦想就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人生若是没有梦想,那就如同远行的船只失去了灯塔,飞翔的小鸟折断了翅膀。而一个人要是有了梦想,就等于有了一种动力在支撑,他在前进的征途上就是遇到了千难万险,也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

    因此,一个人有了梦想,如果能被人理解和呵护,如果能得到积极引导和大力鼓励,那么,他就会自信、乐观地朝着心中的目标迈进,梦想的星星之火,就有可能燃成燎原之势。在他的人生的历程中,即使不能美梦成真,也必定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大有作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子从小就生得呆笨,人们都喊他“木头”。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到国王给他颁奖,因为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他把梦告诉了唯一相信他的妈妈。他妈妈说,假如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当上帝把一个常人认为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时,就是真心想帮助谁完成这个梦。听了妈妈的话后,这“木头”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最终成了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就是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还有一个叫恩瑞哥·卡罗素的意大利男孩,10岁的时候在恩波利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梦想能成为歌星。有一天他把梦想告诉了他的音乐老师,但是,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很难把音唱准,你的歌声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就别做这样的美梦了。”回到家里,他把老师的话告诉了母亲,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对他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的……”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都可能没有凯尔泰斯·伊姆雷和恩瑞哥·卡罗素那样幸运,他们在向大人叙说自己的美梦时,遭遇的往往是不屑一顾,或者冷嘲热讽,甚至被斥责为痴心妄想。结果,他们心中那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就很有可能被这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

    当孩子在垃圾堆里捡拾彩色卡片的时候,我们也许觉得他们幼稚可笑。但有谁知道,孩子捡起的可能会是一段精彩的卡通故事,一位心仪已久的崇拜偶像,一个超越时空的美丽梦境。我们的阻止也许断送的将是一位科学幻想家,未来宇宙的探索者。

    当孩子在院子里拨弄蟋蟀的时候,我们也许觉得他们十分无聊。但是有谁会想到,在那个美丽的动物世界里,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交流,构建着他们的知识空间,编织着他们美丽的童梦。

    当孩子在大人说话时,想要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我们也许觉得他们是无稽之谈,会粗暴地呵斥。但是有谁知道,那可能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对于未来投注的第一束目光,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家与生活的第一次对话。

    是啊,我们往往会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孩子按照设定的程序去行动,按照设置的理想去追求。然而这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却束缚了孩子天真浪漫的个性,涂改了他们五彩缤纷的向往。于是,在没有自然、没有梦想、没有自我的世界里,我们的孩子丧失了探索、好奇的激情。我们在培养大量人才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生活的失败者。

    孩子们需要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对生活积极进取的态度,是对人生深深的企盼。一个人可以失败,可以遭受挫折,可以忍受孤独和不幸,但不可以失去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鸟儿失去了双翼,船儿失去了双浆。对孩子来说,梦想更是有着无穷的魅力,有着巨大的牵引和激励作用。梦想能使孩子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创造不辍,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领导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在孩子跃跃欲试某些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勇于探索,并且要细心呵护孩子的各种大胆想象。因为这些都是作为领导所需要的才能。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团队领袖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给予充分的鼓励。倘若孩子失败了,要安慰和继续激励;如果成功了,要加以肯定和赞赏。这样孩子从此就会信心倍增,不断创造成功。若自小开始家长就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那孩子长大了自然越来越优秀。

    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因5岁的儿子把金表拆坏了而狠狠揍了他一顿,陶行知知道后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打没了。”此话很有道理,因为孩子好多东西都不明白,都觉得很新奇,想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去看个究竟,在探索过程中损坏一些玩具或其他物品在所难免。如为了想看清鸡蛋里有没有小鸡,会一个接一个地打开它;为了想看看录像带里有没有影子,会把带子拉得满地都是。碰到这种情况,切不可大动肝火,出为父母的责骂会使孩子以后的探索活动缩手缩脚,探索精神的火苗会被熄灭。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探索活动横加干预,这也是不明智的。例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泥沙和水,但有的父母怕孩子玩得浑身太脏或搞湿了衣服,便禁止孩子玩这些东西,然而,泥沙和水之所以对孩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在孩子的手中可以下变万化:泥沙可以挖洞,也可以堆山;可以满地撒开,也可以聚成一堆;干了容易飞扬,湿了却成一团,而且干湿的重量、体积各异。水可以装进不同的容器;“可以载舟,亦能瞩舟”;可以是点点滴滴,也可以是一束水柱,甚至汪洋大海;可以成冰,亦能成烟雾;利刃无法断水,泥沙却能分开它,泥沙和水的各种变化,正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玩泥沙成水的过程,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取感性经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中能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又如,孩子都喜欢走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路,那因为这些变化的路面走起来能给孩子不同的感觉,不像平坦的大道那样单调乏味,能满足孩子的探索需要。可见,对孩子来说,他们的不少活动都是探索事物的过程,只有让孩子充分自由活动,才不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

    孩子有时候会有些大胆的想法,千万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加以打击,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孩子积极去探索。因为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初看起来似乎“怪诞”的念头中通过探索而实现的。例如电话发明家贝尔,当他发现电流接通和断开,螺旋线圈会发出噪声这一有趣现象时,曾设想到用电传话。好几位电学家对他的想法付诸一笑,可是当时著名的电学家约瑟夫·亨利对他进行关怀和鼓励:“干吧!年轻人,你有一次了不起的设想!”当贝尔胆怯地说不大懂电学时,老科学家又鼓励他:“掌握它!”多年后,贝尔回忆说:“没有这几个令人鼓舞的大字,我是决计发明不了电话的!”可见,鼓励对探索、发明有多大的作用!

    有个小女孩在雨水淋湿的地里挖出一块石头,她跑过去对父亲说,“爸爸!瞧这块我挖出来的石头!”他用不赞许的目光看着她:“你把这儿搞得乱七八糟!”她的脸耷拉下来,不高兴地扔掉手中的战利品,走进屋里。他应该这样说,才能有利于培养孩子:“这块石头真漂亮!洗干净石头,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了。然后我会给你一把泥铲和一副手套,你会找到比这更漂亮的石头。”

    孩子崇拜和模仿那些愿意去探索、敢于挑战的人。可是,做父母的却常常教育孩子不要太冒险了。一个小学老师说,有两个男学生到她的班上来,他们俩阅读能力比较强。她问他们是不是想参加一个更高级的阅读学习班。一个迫不及待地同意了。另一个选择初级阅读班,可悲的是,他的父亲支持了儿子的决定。

    父母总是希望自家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成为领袖人物。然而,有些孩子却唯唯诺诺、不敢大声发言。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法造成的。作为家长应当要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说的就是要对孩子放一只手,有些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尝试着解决。这和刘少奇同志教育女子的“管放法”不谋而合。他说:“对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情,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这样可能孩子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既管又放,对立统一,刘少奇同志简单明白的几句话,说出了教育子女的辩证法。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964年夏天,王光美在河北省新城县蹲点,为了锻炼15岁的女儿平平,刘少奇特地写了一封信,派平平去送给王光美同志。此前,他嘱咐秘书,不要给孩子买车票,不要送她到火车站,不要通知王光美同志去车站接孩子,一切问题让平平自己去解决。

    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原谅孩子的错误,重在指导他们汲取教训,不再重犯这类错误(偶尔重犯也在所难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缺乏理解,无端指责,甚至非打即骂,容易使形成自卑感和无能感,以至形成消极型的人格特征。

    【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有创造力的人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创造出新的东西。创造、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重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是领导必备的一种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现在的社会属于能创造、会创造的人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加强对其创造力的培养,对其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让我们来看看老卡尔·威特是怎样培养儿子的创造力的,他在著作《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

    在创造力方面我鼓励儿子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题。不论儿子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耐心地给予解答。

    在儿子1岁多时,如果拿着某种材料或玩具聚精会神地玩,而不是拿起来就扔掉,我们就及时夸奖他,并和他一起,启发他尽兴地玩。如果儿子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方法玩玩具,我们不光夸奖他,还要鼓励他多想出几种方法来。

    儿子2岁时,他的母亲每天像上课一样讲故事给他听。他的母亲还有一套吸引他不断听下去的办法,就像报纸上连载小说那样,他母亲每天讲到“且听下回分解”的地方就打住,下面的故事情节则让儿子自己去想象。儿子不得不为此而挖空心思,并对可能的情节做出各种猜想。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儿子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才接着讲。如果儿子自己猜中了,我们就高兴地欢呼,如果儿子没猜中,他母亲就夸奖他说:“哎呀,我儿子编得比故事本身还好呢!”儿子的创造力就在这种训练中不断培养起来。

    不少人以为,只有父母具备很高的创造力,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其实,许多美国父母都很平常,是一般的工人或家庭妇女,并不一定有什么创造力,但他们能以很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

    让我们从一件日常生活的小事来看问题之所在。例如,一般来说,如果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又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不但不会骂孩子,反而会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有的家长甚至会鼓励孩子再拆一次,自己重新装一次。有个美国家长对我说过:一个闹钟不值多少钱,但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中国的孩子如果拆了家里的闹钟会怎么样呢?就算能装回,恐怕也没有几个孩子敢告诉父母的,除非是欠骂!拆后装不回,那就更成问题了。孩子拆家里的闹钟,中国家长有几个不骂孩子?

    许多家长把不该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大把大把地花,眼睛都不眨一眨,但在孩子拆闹钟的问题上就看不开了。无非不就是个闹钟,能值多少钱呢?要花多少钱才能买到孩子的创造力呢?孩子的创造力是无价的。看不到孩子探索精神的价值,就看不到培养创造力的价值。

    史蒂芬·葛菜恩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成就。有个报社记者曾经采访过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使他能够超乎凡人?结果,他的回答大大出于记者的意料。他说,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应与他两岁时每每遇到意想不到事发生时,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关。紧接着,他向记者谈起了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趁着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想自己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有抓住,牛奶瓶子掉在了地上,摔得粉身碎骨,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看上去真像是一片牛奶的海洋!

    母亲闻声连忙跑到厨房里来,面对眼前的一片狼藉,她相当沉着冷静,丝毫没有怒发冲冠的样子,更没有对他大叫大嚷,也没有狠狠地教训或惩罚他,而是故作惊讶他说:“哇!罗伯特,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损失已经造成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以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

    听母亲这么一说,他真是高兴极了,立即在牛奶中玩起来。几分钟后,母亲对他说道:“罗伯特,你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当你制造了像今天这样又脏又乱的场面时,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于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你懂了吗?”他抬起头看着母亲,眨巴眨巴眼睛,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啊,亲爱的,那么下面你想和我一起把它打扫干净吗?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呢?”他选择了海绵。很快,他们就一起将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

    然后,他的母亲又对他说:“罗伯特,刚才你用你的两只小手去拿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那么,你还想不想学会如何用你的小手拿大牛奶瓶呢?”看着他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神,他母亲继续说:“那好,走,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小罗伯特很快就学会了,他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瓶子顶部、靠近瓶嘴边缘下边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他的手中滑掉。他真是高兴极了,笑逐颜开地对母亲说:“真是棒极了!谢谢妈妈!”

    说完上面的故事,这位著名的科学家继续说:“从那时起,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想问题、多提问题,勇敢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孩子新颖独特的想法,父母要给予特别的赞赏,哪怕他的想法很幼稚甚至错了,也要先肯定孩子的创新精神,再耐心地告诉他错在哪里,引导孩子学会有目的、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想要成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必须要承受比别人更多的责任。因为权责是统一的,有多少权力就需要承担多少责任,不想承担责任,只能失去权力。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责怪孩子,如这样说:“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讨厌!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这样做,孩子怎么可能有责任心?细想一下,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

    一位12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把球踢到了邻居家的窗户上,结果,邻居家窗户的玻璃被砸碎了。邻居索赔12美元。当时,12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借你12美元,一年后你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里根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像里根的父亲那样,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责任,看起来似乎有点儿“残酷”和不近人情,其实这才是父亲深沉的爱。一般来说,当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最有利时机。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责任,而不是由父母大包大揽。

    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的时候,他就喜欢哀叹自己的“不幸”,抱怨别人的“无情”,在诉苦中历数自己的努力以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其实,所有的抱怨都是在做无用的减法。

    老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傍晚,卡尔在外面兴致勃勃地模仿古代骑士。他用一根长长的棍子代替宝剑,独自和虚拟的强盗作战。我看见他的剑法绝妙极了,或是刺,或是砍。在这种玩耍中,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英雄。我很乐意看到他这样,儿子的这些游戏非常有利于开发他的想象力,也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忽然,他“呀”地叫了一声,但马上愣在那里。原来,在“激战”中,卡尔一“剑”砍去,将邻居花园中的一束花砍倒在地,花瓣和枝叶在半空中飞舞。我保持住冷静观察他,看他怎么处理这件事。

    卡尔看了看邻居的房门,并没有人出来。他也没有发现我正在看着他。当他正想转身“逃跑”的时候,我叫住了他。

    “卡尔……”

    这时,儿子知道这件事已经无法逃脱,慢慢地向我走来。

    “你知道你犯了个错误吗?”

    “知道。”儿子小声地回答。

    “那你应该怎么办呢?”我严肃地问他。

    “不知道。”儿子低下了头。

    “儿子,听我说。你应该立刻去敲邻居的门,向他们道歉。”

    “可是,我并不是有意的。”卡尔似乎还在辩解,他并不知道道歉的含义。

    “卡尔,你要记住,人们犯下错误,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有意的。但错误已经犯下,你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邻居没有看见是你干的,但他们确实受到了伤害。你应该去道歉,人不能伤害了别人就逃之夭夭。你不是在扮演古代的骑士吗?骑士是勇敢的人。”

    “爸爸,我明白了。”说完,卡尔像一个真正的骑士那样敲开了邻居的房门。

    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该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岗位,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父母可通过鼓励、期望、奖惩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职责,培养责任心。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层次的责任心难以确立,将来走上社会也难以向社会层次的责任必过渡。

    让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引以为荣。有位10岁的小女孩,她负责倒家中的垃圾已经5年了。在她5岁那年,她突然对倒垃圾产生了兴趣,一听到收垃圾的铃声就提着垃圾桶去倒。父母为了支持她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对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扬,夸她能干,还经常在外人面前称赞她。这样就激发了孩子主动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习惯,把这项劳动看成一种责任。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有的家庭要求家人洗澡后把换下的衣服放进洗衣机,可8岁的王刚经常忘记,妈妈让他用本子记下洗澡后该做什么事,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从此以后,王刚再也没有忘记把脏衣服放进洗衣机,他为自己的进步感到自豪。可见,当要孩子记住做某事时,与其大人经常提醒,还不如让孩子自己记下要做的事情,这样孩子也慢慢地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让孩子对自己某些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设法补救。如小孩损坏了别人的玩具,一定要让孩子买了还给人家,也许对方会认为损坏的玩具没多少钱,或认为小孩子损坏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赔偿,但家长应坚持让孩子给予对方补偿,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造成不良后果,就该由谁负责。当然,父母在家中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负责任,才能让孩子有模仿对象。

    孩子的责任心来自于家长有意识地培养,而家长无意识的行为却正起着反作用。明智的父母一定要分清楚谁应该来承担责任,是孩子承担的就应该让孩子来承担,如果孩子年幼还无法承担,父母也需要让孩子明白这是他的责任。父母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具有责任感,从点滴小事中寻求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机会,用科学的、易于孩子接受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鼓励孩子战胜困难】

    有些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曾经承受着苦难。领导往往是那些善于克服困难,勇于面对苦难的人。困难总是无处不在的,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永远替孩子去解决困难,而应该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困难。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成长的,被家长过多过细的照顾保护,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觉性和独立性差。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吃饭把饭撒在桌子上,马上就批评孩子,然后连忙给孩子喂饭,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感到自卑,从而失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困难”,尝试一点点生活的磨难,使孩子明白人人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

    一次,玲玲的父母带她出去玩。在爬一个小土坡的时候,她显得有些害怕,不时回头看爸爸妈妈。爸爸有意想让玲玲锻炼一下,因为他知道虽然这是玲玲第一次爬坡,但是她是可以自己爬上去的,所以没有上前扶玲玲;但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玲玲摔下来,又怕他磨破小手。母亲一会儿看看孩子,一会担心地嘱咐他一声,一会又让爸爸爬慢些,玲玲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了,最后还是让爸爸抱上去的,没有达到尝试爬高的目的。

    本来这个任务孩子是可以胜任的,但是由于妈妈的担心使孩子失去了认识和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在孩子遇到一些可以自己战胜的困难的时候,父母应该自己克服的机会,别忘了,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风筝,他们终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将来他们会成为能翱翔在天空的雄鹰,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将来的立身之本——独立生活的能力!

    居里夫人是我们全世界女性的骄傲。她那种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着实令人折服。她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全国闻名。在当年那些出类拔萃的“神童”里,就有今天的微软全球副总裁、IEEE最年轻的院士张亚勤。但在当时,全国大多数人都只知道有一个叫宁铂的孩子。二十年过去了,宁铂悄悄地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了,而当年并不知名的张亚勤却享誉海内外,这是为什么?

    归根结底,是他们抗挫能力的差别导致了今天的差距。因为成长过程过于顺利,致使宁铂很难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学毕业后,宁铂虽然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弃自己的希望。因为他太害怕失败了。而张亚勤在挫折面前勇于进取,不怕失败,从而铸就了他今日成就。

    困难和挫折,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一所最好的大学。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与渴的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食物和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一个孩子,如果他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就品味不到成功的喜悦,没有经历过苦难,就永远感受不到什么叫幸福。

    俗话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轮曲糅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这里,欧阳修借比喻说明,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砺,才能立业成才。雄才们大多经过逆境的种种磨难。他们面对逆境,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叹;他们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逆境,成为强者。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对孩子来说,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产生消极反应,往往会垂头丧气,采取退避的方式。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要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学会克服困难,就要让孩子不畏艰难。同时,对孩子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是信心的来源。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一切顺利,但是困难和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因此,当孩子面对挫折的时候,父母更应看重孩子的心灵,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挫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

    【让孩子学会挑战自我】

    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就要有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就要有带领团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信念。一个从不想或不主动挑战自我的人,一个只知道“跟着感觉走”的人,很难去征服世界,很难创造辉煌的人生。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生活必须经常做自我超越,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正如音乐必须不断改变主题和旋律一样,一曲完成再来一曲,决不倦怠,决不沉睡,自始至终,保持清醒。”确实如此,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成功需要不断挑战自我。

    一年一度的暑假又到了,除了安排孩子独自前往北京旅游,张先生还特别希望利用暑假让他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能因为自己的喜好,所以,便选择了他也喜欢的游泳项目。

    一年级时,张先生就给孩子报名参加旅游训练班,看到不少的小朋友通过培训班的学习,学会了游泳,而张先生的孩子,除了煞有介事地做几个岸上标准动作,其他的,还只是在水中扑腾的份。

    张先生想,一年不行,两年就行了吧!想不到,二年级的培训班一结束,张先生的儿子还是这个水平。真是气人,比他小的都学会了。

    第三年,张先生也下河陪他游了。小时候,张先生就学会了游泳,尽管是狗爬式的,但至少能够在水中浮起来。于是,张先生一边向教练请教,一边陪儿子学习,儿子还没有学会闷水,学会仰泳,张先生已经会了。好在,因为张先生的鼓励,儿子总算闷着头,能够漂上两米了。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四年级的暑假又到了,张先生真是担心,孩子会不会依旧学不会闷水,这次倒是简单,张先生跟孩子说,你要学会挑战自我,必须学会换气。第一天,他的头总算仰起来换气了,当然,他只是做了一个换气的动作而已,但至少已经进步。到了第二天,他能连着两次仰头了。在多次的尝试后,他终于艰难地学会了换气,而且能游出几米远了。最后,他能够通过10多米了。对于他还说,真是莫大的成功。尽管这时候,许多和他一起学的同学已经能游到对岸甚至是深水区了。

    五年级了,张先生要求他继续挑战自我,做到不间断地游完游泳池的宽度,大约25米吧!几天下来,他果真做到了。张先生非常兴奋,还请他吃了肯德基,自然,他也为自己的挑战成功而高兴。

    今年,他已经是个即将上初中的小小伙子了。第一天,张先生已经感觉到了他的力量,他非常轻松地游完了25米,第二天,张先生又要求他挑战自我,他非常乐意接受50米的挑战,自然,他成功了!他自己也非常兴奋,随后,他便游向了深水区。尽管我不太放心,但他告诉我,不尝试怎么知道不行。是的,他成功了,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他获得了力量,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尤其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挑战自我,挑战自己就是直面自己、解剖自己,就是磨练自己。

    “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父母希望女儿能够有坚强的意志承受极限的考验,在刘亦婷10岁的时候,爸爸对她进行了一次残酷的训练,让她来挑战自我——捏冰一刻钟!

    以下是刘亦婷记录此事的日记:

    晚上,爸爸从冰箱里取出一块冰,这块冰比一个一号电池还大呢。爸爸说:“婷婷,你能把这块冰捏15分钟吗?你办到了,我就给你一本书。”

    我说:“怎么不行,我们来打个赌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钟,那你就得给我买书哦。”爸爸满口答应了。

    爸爸拿着秒表,喊了一声“预备,起”,我就把冰往手里一放,开始捏冰了。第1分钟,感觉还可以;第2分钟,就觉得刺骨的疼痛,我急忙拿起一个药瓶看上面的说明,转移我的注意力;到了第3分钟,骨头疼得钻心,像有千万根冰在上面跳舞似的,我就用大声读说明书的方法来克服;到了第4分钟,我感觉骨头都要被冰冻僵、冻裂了,这时我使劲咬住嘴唇,让痛感转移到嘴上去,心里想着“忍住,忍住”;第5分钟,我的手变青了,也不那么痛了;第7分钟,手不痛了,只觉得冰冰的,有些麻木;第8分钟,我的手就完全麻木了……当爸爸跟我说“15分钟了”的时候,我高兴得跳着欢呼起来:“万岁!万岁!我赢了!我赢了!”可我的手,却变成了紫红色,摸什么都觉得很烫。爸爸急忙打来自来水给我冲手。

    我一边冲,一边对爸爸说:“爸爸你真倒霉啊!”爸爸却说:“我一点儿也不倒霉,你有这么强的意志力,我们只有高兴的份儿!”

    这,就是我赢书的经过。你看,多不容易呀!

    父母如能教会孩子挑战自我,无疑等于给了他们智慧与胆量,给了他们能力。孩子懂得挑战自我,就能够促进孩子掌握提高和自我完善,使他们赢得一种内在的力量,从而推动人生走向成功。正如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我们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自己。“要让孩子的人生更有价值,就应该让他们切记:挑战自我!

    超越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只有有超越意识,一个人才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每一位希望孩子能够成功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让孩子学会激发自己的信心,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也带领他人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