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不为诱惑放松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律,其自我约束的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自律,才能在将来控制更多的资源,更多的人。缺少自律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原因的干扰,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的成绩,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一个孩子长大以后,要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发展,获得成功,不被淘汰,就应该从小培养自律的能力。

    【多讲规则的用处】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对孩子多讲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例如,人们要镇守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1.家长要以身作则

    如果是共同定出来的规则,当然大人也要遵守。在孩子能自动自发照着规定做到时,请立刻给予肯定,孩子会越来越知道该怎么做。只有当每个孩子都重视起规则的时候,才能显示规则的权威性。

    2.注意第一次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容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儿童种种坏的习惯都是由于开始学的时候,他们的教师或父母没有留意去指导他们的缘故,以致后来一误再误,成为第二天性;所以要教小孩子教得好,必定要在第一次的时候教得好。

    3.不要有例外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就可能破坏已成之习惯。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单是知而不行,单是理论而无实践,样样事情都不会成功。

    5.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

    林女士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自律的内容很多,守法、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从很小的时候起女儿的手绢之类的东西就会自己洗了,当然免不了洒了满地的水,现在,她的内衣、袜子一般都自己洗,有时还会帮林女士洗一些小东西,这样不仅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还增强了动手能力。上学以后,她的书包林女士只在一开始帮她整理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全部由她自己整理了,并且书包一直是她自己背,在她看来这些事情是她应该做的。有的时候带她去买东西,由于交费要排很长时间,她就有些不耐烦了,林女士回来后就给她讲道理,告诉她遵守秩序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美德,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就会乱成一团,排队时拥挤、大声喧哗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国民素质的高下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虽然她不是很明白,但是她记住了:一个人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每次上公交车的时候,女儿都会按秩序上车,林女士想这就是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现。有时看到成人随地丢垃圾、吐痰,她就会非常气愤地对我说:“妈妈,这个人怎么这样啊?”林女士对女儿说,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改掉陈规陋习,改掉不文明的习惯。

    楠林是个居住在瑞士的华人,瑞士人极讲规则,以至刻板,这是世界公认的。她说,她的女儿在中国出生,六七岁就来到瑞士,接受的基本上都是瑞士教育,从她女儿身上就可以感受到瑞士人的规则意识和认真的态度。

    楠林去年9月回国探亲,从中国买回了一条小狗。按照瑞士法律,养狗需要到宠物协会登记,并交纳80瑞士法郎(合50美元)的费用。

    楠林想今年只剩下不到2个多月的时间,能省点钱就省点,就都一直没给小狗办领养证。可是她女儿却不这样认为,觉得按照规章制度给小狗办证是理所应当的事。面对女儿纯真的要求,楠林觉得省这笔钱很惭愧。

    说起对孩子的规则教育,楠林认为瑞士很有自己的特色。

    这里没有政治课,但孩子们却都很遵守规矩,热爱自己的国家。在小学低年级时,瑞士老师就对孩子们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但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等。孩子们容易学,也容易模仿。

    在瑞士小学,学校要求每个孩子都准备一双干净的鞋子放在教室,孩子在户外活动后回到教室,必须换上干净的鞋子,以保证教室的清洁。在教室门口,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格子,上面贴有姓名,他们进教室时,都会将自己的外衣和杂物整整齐齐地放在格子里。所以,每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整洁和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重要,不文明的习惯会截断交往的桥梁。所以,父母们应该把教孩子自律视为一种责任,多给孩子讲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更好的去适应这个世界。

    【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在幼儿园。”“您在幼儿园都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从幼儿园学到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也说明从小养成的遵守规则的习惯会追随人的一生。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无它,则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展开。规则秩序有两种不同形式,其一是没有明文规定,只是人们在长期的公共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与行为习惯,一些约定俗成、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乘车购物顺序排队,在影院、图书馆不大声喧哗,在公园不折花,不向水面抛掷脏东西,以至进入会场、影院放映厅前要放轻脚步……其二是有明文规定,这就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公约、规则、规章、纪律。如交通规则、公园游人须知、商店的服务公约、学校学生守则、考试纪律等,它通常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有的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衔接。

    希望孩子成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是,采取怎样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对于父母来说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有的父母希望能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有的父母希望能给孩子一些感受挫折的机会,还有的父母则千方百计地找老师、找学校,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使孩子受到额外照顾,让孩子能吃到“偏饭”,得到老师或其他方面更多的关照。因而,不少父母为讨好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给老师办事、送礼,甚至教孩子怎样去“笼络”老师。

    不按规则行事,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危险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既需要自由,又需要纪律和原则。纪律是一种以严格的形式体现的爱。我认为,守纪是父亲赠给孩子的最充满爱心、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礼物之一。执行纪律不同于惩罚,惩罚是你对孩子做的事情,而执行纪律则是你为了孩子才做的事情。惩罚可能滋生怨恨,而执行纪律却能使孩子吸取教训、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能培养出讲究道德、成熟稳重的好孩子,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王女士从小就要求孩子要遵守规则。执行起来有些难度,当今生活好了,谁家的孩子都不想让他的嘴闲着,整天零食不断。孩子在家还好,出外看到的就是人家的孩子拿着雪糕、辣片、巧克力等等。大人可以不瞅不看,可孩子难控制自己。起初,王女士就跟孩子讲“随便吃零食对牙齿不好,容易招虫,还容易拉肚子等。”然后,领孩子离开诱惑源。但有时也不这么简单,记得一次接儿子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几个卖雪糕的人不停地“雪糕、雪糕,冰凉甜脆的雪糕!”让儿子实在是拿不动腿,使劲拖着王女士要买根雪糕吃。当时天也不热,若买下这一次,以后可能天天要你买吃的。因为幼儿园的孩子都吃,他吃自然也是正常的。但是,王女士坚决没给他买。回到家里,再次告诉他雪糕只是解馋的,不能解饿,只有妈妈做的饭菜才能管饱肚子,还有营养。儿子欣然接受:“妈妈我以后不再让你买雪糕了。”“好孩子,天气热时你表现得好,爸妈肯定会给你买的!”从此以后,孩子再也不拖着你要买零食吃。每日三餐吃起饭来又香又甜,从不挑食、不偏食,身体健壮。

    吃得饱了,睡得自然就香。睡觉,也要有规律地睡,按时睡,定时起,星期天也不准睡懒觉,也是王女士家的规矩。有时孩子中午不睡午觉,玩起来什么都忘。于是,中午睡觉前让他们躺在床上,王女士给他们讲故事,在故事的陶醉下,一会儿就进入梦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是女儿小时候挂在嘴上的一句顺口溜,可能也是老师的教诲吧。于是,在她4、5岁时就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天洗完脚,自己洗袜子。从不知咋挫能洗的干干净净,再到后来洗出了创新。一天晚上,她洗完袜子,把两只袜子分别放在暖气管子上水管、下水管各一只,王女士问她“为啥要这样晾袜子?”她说“我想看它明天早上能走到一起了吧?!”王女士听后心里很高兴,多有创意的想法啊!

    从洗袜子、刷鞋,到洗衣服做饭,一切都从不会到熟练,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规矩。

    从不要零食、不挑捡衣服好坏到不乱花零钱,以至节俭一滴水、一度电,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地形成了。

    从尊老爱幼到遵守交通规则,一切都铭刻在意识中,变得理所应当。

    这样的孩子懂得了自己应当在自己的年龄段,要承担责任,遵守规则。他们从内心深处记住了“守规矩,成方圆”的道理。

    按规则办事是地球公民学会共处的基本准则。如果每个人只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公共规则,不考虑他人的意愿,这世界必定永无宁日,也必定危及每个人的利益。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于孩子社会化是必要的。

    【学会自我控制】

    放纵与任性的人是很难有什么作为的。人之初是完全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这时儿童几乎完全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3—4岁后,才逐渐发展起自律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健全人格的一个方面,孩子有了自我控制能力,才会有健康的心理,规范的行为;才能有稳定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不会心猿意马,走马观花。他们能与同学友爱相处,不闹无谓的纠纷和矛盾。

    但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很薄弱,不会思考自己的问题,不善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表现出:唯我独尊不把家长,老师,学校纪律放在眼里,我行我素,习惯强调自己维护自己的心理,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孩子喜欢吃巧克力,有的父母会把它藏起来,尽量不要孩子发现。可是一旦被孩子拿到,可能就会吃个没完了我们不如换一个方法。把10块巧克力一次给孩子。然后告诉孩子多吃的坏处,和孩子商量好一天只能吃两块。孩子答应了,就要求他按规定去做。开始时,孩子可能不能遵守,家长不要斥责。要继续鼓励,做对了就表扬。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有所进步。

    明明4岁,平时就是个电视迷,从周一至周五,每天只要从幼儿园回家,就会熟练地拿着遥控器,趁妈妈做饭之际,看上一个半小时电视。晚饭后,通常还会看上一段时间卡通片才肯在妈妈的督促下洗澡睡觉。到了周末,她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每次都要爸爸妈妈带她外出才肯罢休。如果恰巧这一天爸爸妈妈没有时间带她出门,那么电视就几乎要从早开到午睡之前……

    快要放暑假了,妈妈想,如果让明明整天看电视,不就要变成沙发土豆了吗?于是,她就为明明拟了份“电视协定”:每天保证1小时画画或者做手工,保证1小时游泳,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如果不能按规定活动,就缩短看电视时间……然后交给爷爷奶奶督促完成。

    第一周过去了,明明以各种理由,譬如外面太热,红蜡笔用完了,甚至用坐在小椅子上屁股疼等理由压缩游泳和画画的时间。当然,看电视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填补空余时间的活动。如今,暑假过半,明明由于每天长时间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整天精神萎靡,懒洋洋的。此外由于每天消耗不掉精力,又转化成无理取闹的动力,常常会制造出各种事端来发泄情绪,消耗体力……

    自我控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往往需要我们在其过程中克服相当多的困难,其中最难的就是战胜自己的惰性,一位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时,就有这样的体会:

    我从小对数理化的学科竞赛非常感兴趣,觉得那是思维的体操,是能力的体现。可是由于我上的中学教育不是很好,只注重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对竞赛没有培训,于是我只好自学。可是竞赛的题目完全没有老师的指导,自学起来真的很难,就拿数学来说吧,一道题目的答案往往就是一个弯拐不过来,往往是一个地方自己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而只要别人一说出来就会发现其实很容易。可见在没有人知道的条件下自学竞赛的东西真的很困难。

    高一的我一直希望能够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上获得一个名次,甚至梦想着能够凭竞赛的优异成绩保送进入清华。于是我给自己定下学习计划,每天早上5:40起来,这样可以从6:00开始看书,看一个小时到7:00再吃饭去学校。这对我平时习惯了早起像打仗一样的人真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我也是做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因为冬天的被窝实在是太暖和了,外面又漆黑的,真不愿意起来。

    爸爸看到这种情况就教育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计划,做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与否就看你的毅力。他还采取了强迫措施,要我听到闹钟必须起来。当时我不太理解爸爸的做法,非常不情愿。每天做梦到最精彩的时候突然被闹钟打断了,真想不理闹钟把这个梦继续做完。由于是冬天,好不容易起来后外面一片漆黑,洗漱用的水也是冰冷的。终于在桌子边坐下来,面对的又是让人郁闷的硬骨头,一道题目往往要想半个小时以上,有时候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就困了。当时心里也常常动摇,觉得完全自学真的很难,很多不明白的没法解决,前面一片黑暗,想过放弃。可是这样坚持做下来不到半个月也就养成了习惯,以后起来也不觉得很辛苦,觉得是理所当然应该起来做点自己的事情了。每当想退缩的时候,只要不断提醒鼓励自己,就一定能够坚持下来,完成目标。最后我在联赛中获得了省级二等奖,虽然和很多清华的同学比起来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个奖,也没有起到保送我进清华的作用,可是毕竟是我们学校好多年来第一次在全国数学联赛中获得的奖项。

    由此可以发现,只要你努力过,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情,无论外部条件怎样不利,上帝总会让你收获的。

    古人云:“幸福的人并不是能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情绪的自我控制是一个人的必备素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有力良好的控制能力,孩子就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对周围的干扰无动于衷,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困难,使他们能够在将来的生活中平静、和谐地与人相处。

    【让孩子到生活中去磨练】

    在父母过度的保护下,孩子按照父母提供的模式生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自律。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很难把握。这样,家长虽然给孩子充分的“爱”,却不知自己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孩子。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权利的剥夺,无意之中破坏了教育孩子的一切成果。

    正象人们常说的“只有下水去游,人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在困难的境地里,孩子们才能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孩子们只有在可能碰青膝盖、划伤皮肤、心情紧张、遭到拒绝的环境中生活过,他们才能学会避免扭断脖子、摔断脊梁和终生的紧张不安。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是对孩子自律能力发展的直接障碍。

    家长应该认识到,虽然被娇惯和纵容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未必完美,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如果家长想培养有能力的孩子,那么家长在吃饭时只应该叫孩子一次,然后自己就开始吃了。如果孩子还不过来,那么家长吃完后照常把东西都收拾了。当孩子过来问“我的晚餐呢?”,家长应该象什么都没发生,象平常一样带着爱意对孩子说:“亲爱的,刚才吃饭的时间,你没过来;现在你过来了,可是我们都已经收拾完了。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你今天的晚餐在那里了。”这时,家长千万不要为孩子将要挨一顿饿而担心,千万不要为孩子的晚餐做任何事,饿一顿没关系。

    如果家长有勇气这么做,如果家长仍然很平静,对孩子仍然很关心、很支持,那么几天后,他们就会看到自律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并发展。这么做,是对家长智慧、爱心、耐心的考验,孩子最早可能会有各种反抗,当他们最终看到家长的决心是坚定的,他们就会在自律的路上跨出重要一步。

    在纽约港繁忙的曼哈顿码头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一边用毛巾擦去汗水,一边开动吊车把集装箱从货轮上卸下。这位年轻人工作卖力、认真,是码头工人们一致公认的,谁又知道这位年轻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管理系高材生,他家资产近百亿美元,是世界著名的大富翁,离码头不远的一幢巨型摩天大楼是他父亲的财产。这一切,周围的工人们一概不知。

    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家长做得不能令人满意,比如:1993年举办的中日夏令营,有中日两国的孩子参加,中国孩子娇生惯养,嫌背包重,一路走一路把背包中的东西扔掉;吃东西东挑西拣,浪费惊人;睡觉时不会架蚊帐。有个孩子感冒发烧,中国家长赶忙用汽车将孩子接回去,而日本有个孩子发烧严重,教练让他休息,他仍然跟上队伍行军不掉队。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要独立地去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最重要。爱与独立并不矛盾,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强大生存能力的人。才是真爱的体现。

    爱孩子,并不意味着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和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养料,才是最重要的。爱孩子,不能剥夺他发展自己的机会。因此,父母不能过分地管束孩子,让孩子在广阔的天地里去锻炼、去实践、去学会如何应付危险的局面。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克服困难、迎接人生各种挑战能力的孩子。

    总的来说,家长对孩子的爱要有足够的严格和理智,从而使孩子能够忍受临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须的痛苦,从而为孩子将来的人生道路做好准备。正如中国的亚圣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智,困乏其体肤……”,其实,就是不降大命于斯人,就是一个普通人,他(或她)也必须任受、克服生活中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所以明智的父母不会纵容、娇惯自己的孩子,从而让他们尽早了解生活的真象,提高自律能力。

    【延迟对孩子需要的满足】

    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欲求过分,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为了满足孩子马上喝水的要求,父母把热水从保温壶倒进大碗,又从大碗倒进小碗,最后还不断地用嘴吹,试图让水尽快凉下来。为了立刻满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5-6个容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孩子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如果父母被动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一半的满足。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完全要靠父母的帮助,饿了,渴了,他们往往急不可待地表达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婴儿用大声啼哭表达吃奶的要求,就很正常,因为此时孩子的表现是真实需要的反应。但是半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可以跟孩子解释:牛奶还在微波炉里,等1分钟就好。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听多了,他们会理解的。孩子哭,就让他在那里多哭几分钟,不用过于担心。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尤其是当他们学会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后,父母就更应该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具有耐心,懂得等待,利用等待培养抵制诱惑和欲望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设法让孩子懂得: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会产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蒸鸡蛋羹,琳琳闻见香味跑了进来。

    “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还没有蒸好,再等5分钟吧。”

    “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3岁的女儿不答应了。

    “琳琳,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你如果饿了,就先去吃块面包吧。”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

    妈妈了解女儿的心理,知道她自控能力差,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欲望。为了让她明白什么是等待,妈妈把她带出了厨房,不再理她了。

    过了5分钟,女儿又跑了回来,焦急地对妈妈说:“5分钟到了,我要吃蛋羹。”

    这时蛋羹的确已经蒸好了,但为了使女儿有耐心,妈妈并没有立刻给她,而是让她再安静地等一会儿。

    “再等一等,蛋羹虽然蒸好了,但它现在很烫,你不能吃。”

    “不,我不怕烫,我现在就要吃。”琳琳哭闹起来。

    “琳琳,你要学会‘等一等’,如果再这样纠缠,我就不给你吃了。”

    女儿生气了,一下子冲出厨房,跑到自己房间里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蒸好的蛋羹放在了餐桌上,对女儿说:“哇,蛋羹好香呀,现在可以吃了。”

    看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知道她还在生气,也并不理会,继续做其他的事。就在此时,琳琳悄悄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琳琳的妈妈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有些父母只让孩子等自己,不能让自己等孩子,这往往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从而不愿接受父母的要求,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家长应该学习一下下面丹丹妈妈的做法。

    有一天丹丹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公园去玩。”

    妈妈当时正在写一篇论文,就对女儿说:“等妈妈把文章写完后再去。”

    “不,现在就去。”

    “丹丹,这篇文章很重要,妈妈必须写完它。你先玩一会儿玩具,等会儿我一定带你去,好吗?”

    过了大约一刻钟,女儿又来催促:“妈妈,还要等多久?”

    当妈妈告诉她还要再等一会儿时,丹丹便一声不吭地走了出去。

    妈妈写完论文之后去叫维尼:“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妈妈带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这个故事我正看了一半”,女儿捧着一本书,模仿着妈妈的口气说道。

    因为终于完成了论文,妈妈也很想马上出去走走、放松一下。但此时,这位妈妈却很有耐心,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起了女儿。

    最后,等到丹丹读完那个故事,母女俩才一起出门。

    在西方的圣诞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布置圣诞树。来自美国的杰克,他在节日来临的数天前,就将礼物包好,放在树底下。全家每个人都有礼物,但是通常要等到圣诞节这一天的清早才允许打开礼物。杰克的孩子不到3岁,他知道他的礼物在哪里,他会跑过去,看一看,很高兴地跟大家说:这是给我的!但他不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这个孩子不简单,但他家每年都是这样过节的。他一开始也哭闹过,要求马上打开礼物包,但爸爸妈妈很坚决:哭闹也没用,这礼物你要到圣诞节的早上才拿得到。礼物反正在那里,也不会跑,总归是你的。但是父母会帮助孩子度过这难熬的几天,比如,帮他倒计时,或让他每天去摸一摸礼物。总之,原则是原则,孩子必须遵守,但父母也想尽办法让等待变得不那么痛苦。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就变得有耐心,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了。

    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先经历痛苦、战胜痛苦,从而增进享乐的感受、提高满足的意义。孩子良好的自制力不可能一下子就形成,家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在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教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一个自律的人,是一个能够自我反省的人。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反思的习惯。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不断地调整精神信息系统接受信号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以确保信息系统不出现紊乱。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

    小明有一个贴身“秘书”兼“保姆”。早上,他奶奶已叫他起床,他赖床差点迟到了,就责怪他奶奶没早叫他起床。他忘记带红领巾和校章去学校,被值日生扣了分,他中午回来大发脾气,说奶奶不提醒他。

    奶奶就他一个宝贝孙子,那隔代爱浓的她一味安慰孙子,保证以后一定提醒。

    小明在书房做功课:“我渴,奶奶!”“奶奶,到我妈房拿本字典来!”

    奶奶二话没说,立刻照办。小明的妈妈王女士多次劝她不要这么惯孩子,她一句话就噎得王女士没话说:“你们这么大还不是把这个家丢给我?做了多少顿饭?尽了多少责任?”

    有一个周日,王女士趁奶奶去买菜,在家训练小明洗他的红领巾和运动鞋,刚洗了一半,她就回来了,心疼地说:“他这么小,天这么冷,培养什么责任?乖孙,让奶奶来!”本来小明就懒做事,现在更是骑驴下坡趁势了,扮了个鬼脸就去看卡通片了。

    王女士一直在寻找机会,让小明学会自责。

    机会来了。上段时间奶奶的母亲病重,她得去照顾一周。恰好那周的周六小明得回学校参加“华罗庚”的第二轮选拔赛。周五晚小明还像平时那样,踢完球回来接着看电视、看课外书,快11点才睡觉。

    第二天,王女士硬着心肠不叫醒他。当他的班主任老师打电话过来,他赶到考场,已迟了29分钟。结果可想而知,第一轮选拔赛前几名的他这次排到了40名的决赛圈外。

    沮丧万分的小明责怪王女士没叫醒他,错失了决赛的机会。

    王女士说:“你自己得学会自责。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参赛,为什么不早睡?你总习惯依赖别人提醒你做属于你的事。小明,我提醒得你一时,提醒不了你一世!你得学会自己提醒自己!不会提醒自己的人,他永远都失去人生各种好机会!”

    从此以后,小明做错事会自我反省,不再推卸责任。而且是他错了一次,极少错第二次。

    许多孩子往往比较冲动,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经历比较单纯,能够预见到的后果往往与成人能够预见的不一样。这时候,父母可适当指导孩子,如果孩子无法跟成人一样思考,父母不妨让孩子尝试一下,结果肯定会出乎孩子的意料,这时,孩子就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9岁的时候,有一次,父母带他去商店。大卫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一双带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欢,就吵着要父母买下来。母亲同意了,但是父亲不同意,因为这是一双木头做的鞋子,不适合孩子穿。

    大卫哭闹着执意要买。父亲想了想,就对大卫说:“我可以答应给你买这双鞋子,但是,你要承诺,买了以后你必须穿这双鞋子,否则我就不给你买。”

    大卫想着可以买自己心爱的鞋子,高兴地答应了。

    谁知,鞋子买回来后,大卫才发现穿起来会“喀哒喀哒”作响,非常不舒服。如果长时间穿这又鞋子,脚会很累。现在他才知道父亲之所以不让自己买这双鞋子的原因,自己确实太虚荣了,现在穿这双鞋子简直就是受罪。这个时候,大卫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只要能不穿这双鞋子。

    聪明的父亲看出了大卫的想法,他对大卫说:“孩子,我并不强迫你去穿这双鞋子,但是,你要学会反省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许多父母往往喜欢替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这种行为是非常不对的。这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使他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做错事的后果从而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