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力量决定一切-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把孩子成长所需的外在因素看作一种物质钙质,他们成长所需的更为关键的内在因素可称为一种精神钙质。这种精神钙质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道德观,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在精神环境。

    【把道德扎根孩子心中】

    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学校发出倡议“为四川小朋友献一份爱心”倡议后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一个孩子最后送上两元钱,老师同样表扬他是个充满爱心的孩子。谁知他却说出这样一句“妈妈说别人要是都捐我就捐。”妈妈的潜台词就是:“别人要是不捐,咱也不捐”。之前在这个孩子身上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开学初保险公司到校宣传学生参加保险。当时这孩子就用手遮住嘴巴,伏在同桌耳边窃窃私语:“这是在骗人钱的,不能相信他们。”老师听了心中不由得一振:小小年纪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现在看来事情并不简单,这些话语都是孩子的父母平时灌输给他的,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在道德的路上刚开始走时就发生了扭转。

    孩子的心灵原本是纯洁善良而美好的,是无私的,是不设防的。但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大人们那些“教育”深深地影响着。让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被爱;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我们的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起着影响作用。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让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更关乎国家和社会未来的长远发展。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只有道德修养提升和践行道德实践,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

    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遵守道德是自己的义务,是自己的素质展示,是自己的价值实现。做一个有道德的孩子不仅是荣耀的,更是幸福的。作为家长培养孩子道德形成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是望子成材的,而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因此,让孩子具备优秀的品格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

    抓好品德教育,就要从品德形成的起步点开始,达到先入为主,以便一开始就在孩子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良好的、深刻的痕迹。起始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孩子出世来到人间,第一次喜、怒、哀、乐,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等都发生在家里。不论父母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都在父母身边接受最初的起步教育。父母的教育好比在白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怎样构图,涂什么颜色等,这对孩子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家庭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对一个人将产生终身的影响。

    家庭品德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般认为2~7岁是一个人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时形成的一切都非常的牢固,并将作为“第二天性”。实践证明:对一个不良个性及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个优良的品质要困难得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既要抓早,又要抓严,讲究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承认品德的可塑性,关键在教育。教育时要启发孩子认识自己,树立模仿榜样,加强集体观念,养成文明礼貌。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是贯穿于整个一生的,所以教育工作也是长期的、重复的教育过程。

    培养孩子品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和公共财物。而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人物,让他们懂得这样做的道理。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教育孩子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参加力所能及的值日活动。同时,要培养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美的基础是诚实善良,善良是美好心灵的核心。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把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爱扩大到爱同伴、爱集体、爱社会;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为别人做好事所带来的欢乐。

    根据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在家庭中开展品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之中

    孩子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具体形象的特性,既好奇又爱模仿。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是从浮浅的表面现象开始的,并逐步到比较深入的本质的理解,而且常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因此,通过讲故事、看电影、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但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和针对性。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选择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很多父母很重视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因此,子女可以从父母的模范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取很多有益的营养。

    2.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

    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家里的环境和气氛的好坏对孩子道德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陶冶孩子的良好情操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要形成团结友爱、民主活泼、勤奋好学和勤俭朴素的好风气。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进程中是第一位的,每一个父母应该从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孩子品德的培养,让道德植根于孩子的心中。

    【品行端正是成功的一半】

    古语讲“先修身而后求能。”客观地指出了人的修养、品行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最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那么品行端正就是成功和幸福的源泉。行得正,站得直,才能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孩子心灵是幼稚的,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好人坏人之分。我们应该经常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给孩子讲正反两方面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做“好人”的道理,做个“好人”。首先尽量要杜绝我们大人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影响孩子。例如:赌博,抽烟,喝酒,渉黄等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一些社会上不良的行为,例如偷窃,坚决严禁发生。对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气,例如打人,骂人,欺负弱小等等,要给予纠正,杜绝发生。在公共行为上,教育孩子遵纪守法,遵守公共道德。例如,走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保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瓜皮果屑等等。从小养成他们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呢?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慎情

    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往往是随情所欲,不能自我调节控制,导致教育的间断或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感抵触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如:有一位家长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就能细心地解答,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不予理采,甚至是一顿大骂,这样使孩子不能把心中的问题及时请教家长,并疏远了孩子与家长的感情,孩子的发展受到阻碍。再如:有的家长喜欢音乐,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就非要孩子在音乐上有所发展,孩子不乐意也学不好。

    2.慎微

    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的过错时,容忍度过大,认为这是小事,没什么大不了,听之任之。俗话说得好“针大的小孔,能吹起斗大的风”,小错不制止,就会发展成大错。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如:小冬7岁时拿了家里的2元钱自己花了,后来母亲发觉后认为2元钱没有什么大不了,就没有认真地进行教育。日后孩子就逐步发展,先是从家里拿3元、2元的,到10岁时就拿几十元、上百元,还拿邻居家的钱。而这时家长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也无济于事,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说明孩子的发展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家长一定要注意,一旦孩子有了过错,再小的事也要进行教育,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才不至于步入歧途。

    3.慎言

    语言疏导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法宝,然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是耐心说服,而是大骂一通,使孩子不能接受,造成无效的教育。在教育时,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据、言出必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同时,也切忌唠叨,没完没了,只要孩子认识到位了就要及时收兵,也不可旧事重提,打击孩子的自信。如:小刚本是一位品行、学习都比较好的孩子,一次偶然与同学发生纠纷,他的母亲对他就骂个不停,以后且三头两日说一遍,小刚越听心就越烦,与母亲产生了对立情绪,也不好好去读书学习,诱发了“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最终成了问题儿童。

    4.慎武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时,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简单的武力压服,尤其是父亲为多。武力往往是开始几次是见效的,往后打得越多孩子的问题也越多。当你举起手打孩子时要慎之又慎,“有压迫就有反抗”,孩子小不可能与你对阵,但在心理上决不服的,会产生更为更劣的行为回报。有一个孩子在校几乎是天天打架,一了解他在家里也是经常挨打,这样的孩子很难发展成品行端正的好儿童。

    5.慎富

    国外普遍提倡“再富也要穷孩子”,而我国目前的家长是“再穷也要富孩子”,农村尤其严重,家长存在一种补偿心理,认为自己小时候生活得太苦,现在条件好了别再让下一代也受苦。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孩子身上是零花钱不断。这样的孩子只会享受,不会发奋进取,认为财富来得太容易了,而且钱多是坏事之根,孩子有了钱就会干出各种不应该做的事情来,一旦长大成人,家长断绝财路,为了继续享受,就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近看了一篇报道,儿子杀死自己的“富”母,其根源就是母亲是富商,孩子小的时候给钱、物太多,造成如此悲剧,令人心痛。作为家长一定要记住:“再富也要穷孩子。”

    一个品行端正的孩子,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外,都比较容易得到大人的喜爱、赞扬与奖励。这些能使孩子充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激发他的进取精神,加强和巩固他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成功有莫大的帮助。我们的家长们,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孩子取得的一点分数成绩,孩子的人生之路很长,我们要给予他们成功的力量,就从培养孩子的品行开始。

    【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长期、精心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克服片面发展的思想,从体、智、德、美几方面综合培养,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成才铺平道路。

    当孩子犯了小错误,就应“随时确认”,及时给予批评警告,正所谓“堵蚁穴而保千里之堤”。有时,孩子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孩子犯下小错误,当父母的不能立即纠正,一旦孩子犯下大错误便后悔莫及了。父母们应该知道,尽管小孩的判断能力比不上大人,但是他们区别好与坏的能力还是有的。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在他的意识里,他会感觉到自己做了错事。此时,父母应当及时抓住孩子“我犯错误了”的心理,立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行为上的纠正,这样,孩子就会不犯或少犯这一类的错误了。

    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早期培养,对纠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和错误思想重视不够,觉得孩子年纪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变好。其实这种“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的思想危害极为严重。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大,模仿能力强,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好时机。可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合理,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又不注意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这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年幼的孩子常常把一些小画书、小玩具之类的小东西拿回家,这些东西有的是别人送的或自己拣的,但有的是拿别人的。虽然孩子知识少,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家长如果对此不闻不问,不及时纠正,就会养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今天的小偷小摸行为很可能发展成明天的大偷大摸行为,常言说得好“小偷针,大偷金”。

    生活中还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小错总是不能正确对待,如果碰上心情好的话,甚至还要表扬两句。等到孩子把小错变成大过时,他们又变得异常愤怒,严厉地责罚孩子,殊不知这些教育孩子的观点、行为都是相当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行为,当然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要赏罚分明,孩子做得好要给予奖励,但孩子做错事时也一定不能姑息,哪怕只是小错误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

    由于对孩子的品行发展的忽视而酿成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警醒了,对于孩子品行的培养,千万不能忽视。

    据对少管所在押少年犯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决不能姑息孩子的任何细小错误行为,要坚决把孩子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及时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使孩子产生一种过失感、内疚感、羞耻感,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会逐渐明确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认识,克制自己的错误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有这样一位家长,对孩子根本不管不问。当学校找到他告诉他孩子被拘留了,他竟然说:孩子进拘留所是对他的锻炼。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他们搓麻将、看黄色录像,从不管孩子,也不回避孩子。某校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班主任家访时发现他在地上睡觉,原来家长经常外出打麻将,根本不管孩子的生活。另外一位家长看黄色录像,从不回避孩子,结果家长违法,孩子也被拘留。

    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有的父母是个体户,无暇顾及孩子,这些特殊的环境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重重地打上家庭的烙印。个体户整天忙着赚钱,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也许因为自己有钱,就给孩子买很多高档的玩具,给孩子雇保姆、请家教,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子就像是一块未曾雕刻的璞玉,如果你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很美的艺术品。反之,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孩子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人见人爱的“工艺品”。小的时候,人们不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

    【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

    你的思想行为不仅仅影响了你自己,错误的行为还会给别人带来影响。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是孩子形成道德观的基础。所以,作为父母首先就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多想着别人、考虑别人的感受。孩子头脑里形成了这个概念以后,再培养他其他的道德观就有了依据,会让孩子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如何做人。凡是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而一旦涉及到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他就一定要管。

    一次,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他手里。

    他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他接着又举例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冬季的一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他就在背后提醒:“怕把尾巴夹着了吗?”

    这样次数一多,他再不用这么长的句子,只要喊:“尾巴!尾巴!”孩子就自觉地把屋门带上了,并渐渐养成了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

    围绕开关房门这件事情,他还多次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

    孩子毕竟是孩子,正在成长之中,有时难免以为自己有特殊的权利,可以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因而常常也就无所顾及。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想方设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不能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要让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父母可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先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的权利。比如,父母的书本不能随便乱翻,想要看一下,先要说一声,看完之后要放回原处。由此推及尊重他人。

    为了孩子将来更好地立足社会,父母必须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尊重他人”的引导和教育,多方面、多角度地让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并且逐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一位年轻的母亲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我身体不舒服,便对女儿说我很累,要回去休息。可是路上看到有两个老人正非常吃力地抬缝纫机,我忍不住上去帮忙。回家后,腰都直不起来了,只好让女儿帮忙揉揉。我从来没有对女儿说过要怎样对待年纪大的人,但女儿总是很有礼貌的对待老人,主动帮老人拿点东西。那天,9岁的女儿居然会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很吃惊,我从来没有刻意教给她这句话,但同时也感到很兴奋,这也许是自己潜移默化的结果吧。

    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都会有强烈的道德感。华盛顿大学的斯托特兰德博士通过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去想象别人的感受或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有效培养孩子具有道德感的方法。

    1.转换角色为对方感觉

    当兄弟姐妹之间、孩子与朋友之间、甚至你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要求相关的人停下来想一下,如果转换角色的话,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然后要求每个人假设是对方来谈谈这个问题,这可以用于任何情况之下来帮助孩子理解相关人士的观点。

    2.设身处地

    2岁的欣欣总是弄不明白自己忘记告诉妈妈她在哪儿,妈妈会多么着急。直到有一天,妈妈跟她说:“假设你是我,为我设身处地想一下,我不知道你在哪里,天黑了,我会说什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欣欣想了想,真的从妈妈的角度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想想,会说什么和有怎样的感觉。于是,她马上跟妈妈道歉,并保证以后再晚回家,一定给妈妈打电话。她以前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从未考虑到妈妈的感受。从此以后,欣欣做其他事情,如和小朋友玩、和同学一起做值日,都会先考虑别人的想法。

    3.想象别人的感觉

    帮助孩子识别别人的感情就是要求她能够想象别人对某个特定情况的感情。帮孩子移入他的受害人的感情。给做事不客气的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是帮助他明白他的行为对别人有什么影响。假如孩子收到长辈寄来的生日礼物,而回复了一张感谢的卡片时,你可以引导孩子,让他想一下,当长辈收到这封小小的感谢卡片时会是怎样的感觉,让他假扮一下长辈,让他读读卡片上的话,让他也来感觉一下。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把握住别人的需要与感情。

    爱孩子的父母们,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就让我们先从培养他们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开始。

    【培养道德观从身边小事做起】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的道德教育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去引导,使孩子们的道德观能健康地形成和完善。对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不能因为是小事而置之不理或纵容,孩子的道德教育件件都是大事,件件都是要事,每一件都有其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后果。因此,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要鼓励,对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则应该及时地给予纠正。

    最近,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的和几十位孩子开了一个聊天会。聊天会没有一个固定的内容。中心是怎么做一个好孩子。

    孩子们很会说,也很敢说,观点对立的地方也不少。比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是不是坏习惯,就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个坏习惯,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的感受,理由是外国人在公共场所就不会大声喧哗的;另一种意见反驳说,中国的文化背景与外国不同,中国人长期以来习惯于这样说话,没有什么不好的,外国人也有我们认为不好的习惯,比如说笑起来声音很大,擤鼻涕很响,我们感到很恶心;还有一种意见是什么事都要看情况了,大声说话好不好也要看情况,如果听话的人耳朵不灵,你就必须大声说话,这是对的;如果周围很安静,大声说话打破宁静就错了。

    孩子们的意见使老师很意外。他们很有主见,很明事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远远超过了大人的预料。

    可在现实中,老师看到的情况却不完全如此。很多孩子在很多时候是不太分得清好坏、对错的。在日常生活中,令人担忧的太多太多了。

    这个学校门前是繁华的东坡路,门左边有一条斑马线,是专门为学生过马路设计的。但每天上下学,不少孩子不走斑马线,有的还是在大人的陪伴下穿马路。说孩子们不遵守交通法则吗?他们个个都懂,人人都会说一大套道理,他们甚至懂得这样的行为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路边买了棒冰,棒冰纸随手一丢。他们不懂得环保知识吗?他们懂。他们会编各种故事、童话,说明环境对人类的生存是多么重要,他们会出小报宣传环保知识。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大早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突然发现他忘了挂红领巾或忘了什么学习用品,于是大声哭闹,指责长辈:“都是你们不好……”是他们不懂得尊敬长辈的道理吗?他们懂。在课堂上,他们会自编自演尊敬长辈的小剧,令听课的大人们感动不已。

    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问题在父母的身上。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作业做错了,孩子成绩考差了,全家都很忧虑,调动各种教育手段——棍棒、物质、言语、柔情……千方百计,苦口婆心,似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这是天大的坏事,以致有些孩子因此离家出走,因此而轻生……学习成绩差一点真有那么严重吗?学习差的孩子真是坏孩子吗?也许我们很多大人都会说“不”,可是你的孩子一旦学习成绩不好,您会不上火吗?相反,如果您的孩子过马路不走横道线,您的孩子坐公交车抢坐位,您的孩子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您会觉得难堪吗?也许您不会,还会觉得您的孩子蛮灵光的。

    问题就在大人并不很在意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没有很认真地把这些问题和孩子们的做人联系起来想过。有一位孩子从英国转学回来,他妈妈很担心地告诉老师,她的孩子学会坐公交车抢坐位了。老师却不以为然,这不说明孩子适应中国的生活了嘛!孩子的妈妈说,这样的孩子在英国会被认为没有教养的,回英国后学校可能会不收的。我们老是觉得外国人素质好,埋怨同胞们没素质。最关键的是我们谁也没有在行动上把素质当回事,尤其没有把孩子们的道德素质当回事,认真地去关注、去实践。

    因此,我们做家长的要关注下面这些小事:

    1.要求孩子一定不做自己知道是错的事

    例如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在公园践踏花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些事孩子都知道是错的。孩子犯了这些“小错”,我们一定不能以为孩子年龄小而原谅,要表现出很在意的样子,有必要给予严厉的批评,以表示父母重视的程度。

    2.要求孩子认真做到自己知道应该做的事

    例如对人要有礼貌,借东西要还,饭前要洗手,书写要工整……孩子都知道应该做到这些事,做到了应该表扬,坚持做了要好好夸奖。告诉孩子,坚持做这些小事是很不容易的,能一辈子做到这些小事,是一个了不起的好人。

    3.要求孩子做好自己承诺的事

    孩子很会保证,我们做大人的一定要孩子保证前仔细想想,自己的承诺能不能做到,不要轻易承诺。一旦做了承诺,就必须做好。例如孩子说明天一定早起,第二天,家长无论如何也要让他按时起床。他答应只看20分钟电视,我们决不让他看21分钟。

    4.决不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现在的孩子见识多,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看到别的孩子有电脑,就要求爸爸妈妈买电脑;看到广告中有新鲜的玩艺,就要尝尝鲜。这一类要求,我们一定不答应。不论孩子怎么闹,都不退让。

    孩子的品德,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培养一个品德优秀的孩子也需要我们的一片苦心。我们每一位做父母的都用心来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从身边的小事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就会更美好。

    【做孩子的道德楷模】

    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 当着孩子的面,家长在大庭广众之下吵架;

    * 当着孩子的面,家长随地吐痰;

    * 本该由孩子自己排队的地方,家长带头加塞、拥挤。

    遵守社会公德,这是孩子在学校反复接受过的教育,许多家长也是不厌其烦地在孩子面前反复说教。但言传不如身教。一百句苦口婆心的说教,不如一次具体的行动。家长们在孩子们面前的不道德行为,足以毁掉孩子们受长期教育培养起的道德情操。

    满客的公共汽车上,中年男子一边悠闲地抽烟,一边饶有兴趣地给孩子讲故事。同座的女士不停地用手驱散弥漫过来的青烟,中年男子置若罔闻。女士终于忍不住了,很有礼貌地劝男子把烟灭掉,中年男子却说:“我吸自己的烟,与你何干?”他的儿子也附和:“与你何干?”打了胜仗的男子得意地摸着儿子的小脑袋,却不料招来众人的指责,其中一句最有力:“你要给自己的孩子做榜样!”

    上海市曾对近千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父母素质大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31.5%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缺乏魅力,语言粗俗,思想平庸;75.8%的孩子认为父母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这样的结果,难道不应引起每一位家长的反思吗?

    马克思曾说过:“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孔子说:“欲教子先正其身。”每一个孩子生下来时都是一张白纸,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好的举动,自然会留下好的示范作用;不良的举动,则会留下坏的示范作用。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讲的就是这个理。

    一位年轻母亲经常告诫不满10岁的儿子说:“过马路,一定看红绿灯,绿灯亮了才能走。”一次,这位母亲送儿子上学,要迟到了,在一个红灯的十字路口,没有车行驶,母亲牵着儿子的小手,准备过马路,儿子用力拽着母亲,用愤怒的眼神看着母亲,不让母亲走。

    母亲奇怪极了,问:“宝贝,你怎么了?”儿子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对面的红绿灯。母亲明白了,她懂得了这“红灯停,绿灯行”的文明原则已然在儿子纯洁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那天母亲乖乖地等到绿灯,才又牵着儿子的小手从容地穿过了马路。从此,她再也没违反这“红灯停,绿灯行”的文明守则,因为她知道,会有一双小手,指着红绿灯,瞪着水晶般的眼睛生气似的看着她。

    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说过,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和“一流”学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这句话阐述了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榜样的教育胜于言语的督促。

    美国家庭情景剧《成长的烦恼》讲述的是居住在纽约长岛的杰森一家的故事,它以轻松而又不回避严肃问题的态度演绎了这个家庭中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剧中杰森麦蒂夫妇对孩子的那种透着幽默的启发式和非强制教育,让人忍俊不禁,往往能让人在大笑过后深思其中蕴涵的教育哲理。

    小本恩参加了学校的冰球队,在球队里他经常受到球队教练儿子的欺负。但是教练对此却不管不问,还经常故意刁难本恩。小本恩回到家里气愤地表示:“我迟早要给教练和他那倒霉儿子一点颜色看看”。

    为了化解这场危机,父亲杰森决定去学校找教练谈谈。在冰球馆里,杰森见到了教练,但是事与愿违,杰森与这位教练话不投机,吵了起来,最后,两人竟然打了起来。

    依靠武力解决问题的杰森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他甚至拒绝了妻子麦蒂的责怪。但是第二天,小本恩竟然红肿着眼睛回到了家里。原来,“虎父无犬子”,小本恩在学校里又同教练的儿子干了一架,为此还被老师罚站。望着虽然受了伤,但是却兴高采烈,感觉自己无限风光的儿子,杰森这才意识到自己昨天的行为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孩子。于是,他决定带儿子去向教练道歉。虽然,那位脾气暴躁的教练表现的很没有风度,他再一次向杰森举起了拳头。但是这一次,在儿子面前,杰森没有还手。

    回来以后,小本恩很不高兴,认为自己的父亲今天表现的很窝囊,没有了昨天的英勇。杰森告诉儿子:“报复并不能消除仇恨,宽容才可以广交朋友。”而这时,教练也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场危机也终于过去。通过这件事情,小本恩也明白了“以暴制暴”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何尝又没有扮演过杰森的角色。当我们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不能耽误了明天的功课时,我们是不是在熬夜看着球赛,红着眼睛去进行第二天的工作?当我们大声的斥责孩子将房间搞的乱七八糟,衣服书籍到处乱扔乱丢时,我们是不是将手中的烟头随手丢到了车外?当我们要求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对路口那位年老体弱的乞丐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当我们要求孩子团结同学,友爱他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为了那些所谓的利益与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同时,也是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一个习惯,我们的一个举动,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

    年幼孩子的心灵是敞开的,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对他来说,一切东西都是他的榜样——行为方式、体态姿势、言语、习惯和品格等。当我们把脏东西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当我们随处乱丢垃圾,孩子也会乱丢杂物。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论我们说多少,往往不如我们亲自做一件事对孩子更有说服力。

    余秋雨说过一件事,在欧洲,即使没有车,也无人闯红灯。他曾问过一位老人何以如此,那位老人说:“我不能保证,在对面的窗户里没有孩子的眼睛。”正是这种高度的榜样意识,使欧洲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塞·约翰逊说:“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中我们在注重用言语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的行为习惯也在默默地影响着孩子、感染着孩子。要让孩子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我们就必须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从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做起,时时刻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更有说服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