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言生说禅壹:经典禅语-空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前面,想把这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说:“放下。”

    梵志立刻把左手里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里的花瓶放下来。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梵志不解地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叫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对待观念,没有什么分别心肠,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

    梵志这时才了解佛陀让他放下的真义。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放不下。如果我们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样能够放下,便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而禅的宗旨,就是要我们对一切既要提得起,更要放得下。

    因此,法演禅师示众说:“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

    即是空的形象表述。人要安身立命,第一步必须空。

    参禅的第一步是空,只有清除情尘欲垢之后,心境才能空明澄澈。

    既从空中来,还向空中去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惜春听说妙玉坐禅走火入魔后,默然无语,因想:“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魔缠绕。一念不生,万缘俱寂。”遂口占一偈云:

    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

    既从空中来,还向空中去。

    大造,指佛法。佛法无边,能造大千世界,故云。无方,即无常。住,住相,指迷恋于现实世界。诗意谓现实世界并非永远不变,万事万物时刻流转,何处是应当迷恋不舍的立脚点呢?无中生有,有复归空。我们既然从“空”中而来,自应再回到“空”中去。对于尘世的一切,都应当舍弃。惜春后来果然遁入空门,过着“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的出家生活。

    四大皆空

    《维摩经·问疾品》中说:“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非我。”

    四大指地水火风,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和人之身体,均由四大组成。五蕴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广义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小乘佛教认为人是五蕴的暂时和合,唯有假名而无实体。洞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即可对生命持超然的态度。

    《圆觉经》:“要经常这样想:我如今的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头发、牙齿、皮肉、筋骨等,属于地大;唾液、脓血、痰泪、精气、大小便等,属于水大;人的体温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一朝四大离散,我们虚妄的身体在什么地方?”

    禅宗汲取这种观念,主张看破四大五蕴和合的人身,以获得心灵的解脱。禅师告诫学人:

    “你们要参禅么?须是放下。放下个什么东西?放下四大五蕴。”众生由于妄执有我,以至沉迷物欲,堕入生死轮回。殊不知色受想行识五蕴不过是虚假的和合,其中并没有实在的主人。组成人身的地水火风四大,如同海市蜃楼般的虚幻不实。

    心空及第归

    唐代的庞蕴居士,师从马祖学禅,呈偈马祖,称赞其禅风之盛说: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选佛”意为选择成佛作祖的高僧。庞蕴的偈子意为:四面八方的人都集中在这里参禅悟道,学习无为的禅法。这里是选择成佛作祖的高僧的地方,只要心空,就能考试合格被录取,归去另立山头,独自开宗立派了。

    唐代的丹霞天然禅师,早年研习儒书,准备到长安应举,途中寄宿一店,遇到一位禅僧。

    禅僧问:“施主行色匆匆,准备到哪儿去?”

    丹霞自信地说:“选官去。”(考取进士,弄个官做做)

    禅僧说:“选官哪里比得上选佛?”(参禅悟道,被老师选中,成佛作祖)

    丹霞听了,感觉禅师出语不凡,当下便问:“我应当到哪儿去选佛?”

    禅僧指点他:“如今在江西弘扬禅法的马祖道一大师,是天下公认的禅宗大师,能够使人解脱生死的苦恼,获得彻底的觉悟。那里是选佛场,你到他那里,必定会有所成就。”

    天然听了,就改变初衷,直奔江西,参见马祖,后来成了一代名师。

    选佛场里的考试,与别处很不一样。只有“心空”,放下人生的一切执着,才能及第成佛,开山作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