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苏秦-合纵亲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周显王三十六年的时候,苏秦来到了东方的赵国,当时的赵国国君赵肃侯对苏秦倒是没什么意见,觉得苏秦能说会道,是挺伶俐的一个人。但是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却不大喜欢苏秦,觉得苏秦那套只不过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因为当时奉阳君是国相,朝中大权掌握在他手里,所以赵肃侯也没有办法。苏秦也觉得在赵国待下去没有什么前途,还是出去另寻他路吧。

    苏秦认真研究了一下时事,认为赵国北面的燕国倒是一个好的去处。燕国在战国七雄当中地盘最小,实力最弱,而且它的强邻齐国和赵国早就有把燕国吞并的野心了。当时在位的燕国国君是燕文侯,为了能够在列国争霸中占有一席之地,燕文侯立志要求贤兴国。他任命郭槐为军师,筑起了一个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大张旗鼓地实行招纳贤才的战略。苏秦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心想我苏秦大小也算个有学问的人,应付燕文侯还是绰绰有余的。

    苏秦来到燕国,果然受到了空前的礼遇。燕文侯对苏秦十分重视,亲自到郊外去迎接,还盛宴款待了他。苏秦感动得泪眼婆娑——出来这么久了,还没有一个人像燕文侯这么看得起他的。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报答燕文侯的知遇之恩,苏秦决定倾其所能,为燕文侯出谋划策。酒足饭饱之后,苏秦对燕文侯说:“大王,就让我苏秦给您谈谈天下的局势吧。”燕文侯说:“先生也知道我们国家的情况,国家小,人口也不多。我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可是我们燕国实在是太弱小了,我自从当上这个国家的国君之后,天天想着怎样才能不被敌国欺负。既然先生来了,还望先生赐教。”苏秦摆摆手说:“大王这番话真是灭自己的威风,长别人的志气,我倒和你的想法不太一样。你们燕国地盘是小一些,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你看燕国东边是朝鲜和辽东,北面有林胡和楼烦。西面是云中和力原,南面是滹沱河和易水。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也有千余里;士兵虽然不多,但是还有个十几万;况且武器装备还不赖,据说有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国库里的粮食可以供给好几年。南面土地肥沃得不得了,北面的土地盛产枣子和栗子,人民即便不从事农业生产,光靠枣子和栗子的收入,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大王,你看燕国是不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地方啊?”苏秦的一番话,让燕文侯听了心里乐滋滋的,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国家还是很有优势的。苏秦看到燕王乐呵呵的样子,觉得自己这番话可是没有白说,接着又说:“我看到燕国人民安居乐业,近年来也没有什么战争发生,心里羡慕得不得了,这在如今这个时代还真是不多见。大王,你知道为什么燕国没有战火吗?”燕文侯摇摇头说:“这个寡人倒是没有想过。还请先生继续讲下去。”苏秦说:“燕国没有遭受外敌入侵的主要原因是有南面的赵国作为屏障。很早以前,秦国和赵国打过五次仗。秦国只赢了两次,而赵国却赢了三次。秦国和赵国打得不亦乐乎,所以无法顾及燕国。现在秦国的野心是想吞并天下,燕国自然是秦国吞并的对象,但是秦国想吞并燕国的话,却并不容易啊,他们要越过云中、力原等地,还要经过代郡、上谷等地,等攻到燕国的城池已是疲惫不堪了。况且燕国方圆几千里,秦兵分兵占领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这是秦国迟迟没有攻打燕国的原因。所以我认为秦国并不是燕国首要的敌人。”燕文侯连忙问:“秦国这么强大,连赵王都怕他们,先生竟然说秦国不是我们燕国的首要敌人,难道还有比秦国更可怕的敌人吗?”苏秦点了点头说:“当然有了,比秦国还要可怕的敌人不是他国,正是你们南面的赵国啊。赵国在你们燕国的南面,和你们的国土接壤,赵国要是想攻打你们燕国的话那还不是举手之劳吗。只要赵王一声令下,不到十天。赵国军队就会开到燕国的边境,然后渡过易水和滹沱河,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能够直逼燕国的都城。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远在千里之外,而赵国攻打燕国是近在百里之内啊。”燕文侯点头称是,连忙问:“先生说得太有道理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可是以我们燕国现在的国力,别说是和秦国抗衡,就是赵国来我们也不是对手啊。”苏秦又摆了摆手说道:“大王你多虑了。我认为现在燕国和赵国共同的敌人都是秦国,只要大王肯和赵国合作,合纵亲善,然后再联络中原各诸侯国共同对付秦国。到那时中原各诸侯国团结得就像一家人,别说是赵国,就是秦国也不敢拿燕国怎么样啊。”燕文侯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对苏秦说:“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燕国实在是弱小,南面有强大的赵国,西面有强大的齐国,齐国和赵国都是强大的国家,我们哪个都不敢得罪。要是依照先生的意见能够让燕国免遭外敌入侵,使我国人民能够永享太平,寡人愿意听从先生的安排,与赵国结为友好。”于是燕文侯供给苏秦许多车马,金银、布帛、让他去赵国游说结盟的事宜。

    这是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这一次去的时候赵国的奉阳君已经去世了,奉阳君的哥哥赵肃侯掌握了实权。而此时的赵国正受到秦国的威胁,赵肃侯听说苏秦从燕国带了厚礼来求见,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出宫迎接。赵肃侯诚恳地对苏秦说:“先生上次来我们赵国,因为我弟弟的缘故,让先生受委屈了。现在我们赵国正受到秦国的威胁,先生说我该怎么办呢?”苏秦拱了拱手,对赵肃侯说:“天下的人,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头百姓,没有不仰慕大王您的仁慈的,因为您仁慈大度,所以他们都乐意接受您的领导。以前你弟弟奉阳君主持国事,他嫉妒贤能,您又不大理事,所以很多人不敢在您面前讲实话。现在奉阳君死去了,您又比较随和,没有国君的架子,所以我才敢跟您谈一下我那些不高明的看法。”赵肃侯被苏秦夸赞得心里乐开了花,连忙说:“烦请先生赐教。”苏秦也毫不客气地说:“国家的根本大计在于选择正确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恰当,国家才能平安无事,否则必然后患无穷。大王恕我直言啊,我觉得赵国现在的外交政策都不太妥当啊。现在赵国怎么也算得上是山东一带的强国了,谁都能看出来就连秦王也怕你三分。我不明白既然秦国的实力和赵国不相上下,为什么大王要向秦国称臣?我认为大王您是不应该这么做的。”赵肃侯听了,沮丧地低下头叹道:“我也不想这样,可是秦国太强大了,先生没有看到天下的诸侯没有不怕秦国的吗?我也是没有法子啊。”苏秦摇摇头说:“大王,你这样说是有些道理。虽然说仅凭赵国一个国家的力量,难以和秦国抗衡,但是我们可以把个人的力量转化为集体的力量啊。我仔细地研究过现在的局势了,你看中原各国的土地加起来要比秦国大五倍,军队的数量加起来也比秦国的多十倍。这些诸侯国要是能够团结起来,把秦国作为共同的敌人,秦国一定会被打败的。可是你看,中原那些诸侯国却没有一个国家是这样去想,这样去做的。他们只想割让一些本国的土地给秦国,只为了能够保住本国一时的平安。但是秦国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它不会满足于这小小的一点好处。今天这个国家割让给秦国一点土地,明天那个国家又割让给秦国一点土地,这样下去,秦国只会越来越强大。中原各国被秦国一一吞并的危险也就越来越大,早晚有一天秦国会把这些国家全部吞并掉的。”赵肃侯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苏秦接着说:“当前山东一带没有比你们赵国更强大的了,赵国领土有两千多里,军队有几十万,武器装备也很先进,有战车几千辆,战马几万匹,粮食供给能够维持好几年。而且地理位置也相当优越。你看赵国西边有常山,南边有漳河,东边有清河,北边有燕国,是一个三面都有险可守的国家。至于北面的燕国,本来就是一个小国家,不值得害怕。在秦国看来,能够和他们国家相抗衡的国家只有你们赵国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王你想过没有,这些年来秦国为什么没有大规模进攻赵国呢?仅仅是因为你们赵国实力强大一些吗?”赵肃侯捻着胡子,沉思了好长时间说:“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苏秦摇摇头说:“自然赵国强大,秦国不敢轻举妄动,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国害怕在他们攻打赵国的时候,韩国和魏国在后面暗算自己。因为一旦秦国国内兵力空虚的时候,韩国和魏国趁火打劫,率兵攻打秦国的话,那么对秦国来说,亡国都有可能啊,没有比这种情况更让人担心的了。这才是秦国迟迟不敢大举攻打赵国的原因啊!”赵肃侯听了连连点头称是。苏秦接着说:“既然大王也认为是这样,那么可以说韩国和魏国算得上赵国的天然屏障了。但是大王你想一下,要是这两个天然屏障被秦国吞并的话,距离秦国攻打赵国的日子也就不远了。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中间既没有大山阻挡,也没有河流拦截,秦国会像蚕吃桑叶那样一点一点地把这两个国家的土地吞并掉,直到靠近他们的都城才停下来。到那个时候,韩国和魏国再也无法抵挡秦国的进攻了,必然会向秦国投降的。秦国一旦没有了韩国和魏国暗算的后顾之忧,那么战火就必然集中地落在赵国的头上了。”

    赵肃侯听了,脸上的汗都冒出来了,连声问:“那么先生认为该怎么办才好呢?”

    苏秦拱了拱手,说:“我听说尧帝身边的助手还不到三个人,舜在占有天下以前,只有巴掌大小的一块地盘,大禹统领天下以前只有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商汤和周武王所带领的士兵不过三四千人,战车不过几百辆,战马不过几百匹,但是最后这些人却被拥立为天子,统领天下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要想称霸天下,并不在于君主手里拥有多少部队和武器,也不在于拥有多大的地盘和多少臣民,而是在于这些君主能不能掌握征服天下的道理。秦国土地虽然辽阔,但是土地毕竟有限。而中原各诸侯国的土地加起来要比秦国的国土大五倍;秦国的军队人数虽然很多,但是中原各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加起来比秦国的军队要多十倍。要是这些诸侯国联合起来,把秦国作为共同的敌人,那么秦国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猖狂。可是现在这些诸侯国的国君却没有一个这么想,他们放着尊贵的面子不要,反而一个个争着向秦国称臣,这实在令人感到惋惜啊。大王你想想,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叫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哪种情况更让人觉得舒服呢?”赵肃侯笑着说:“当然是打败别人,叫别人向自己称臣感觉舒服了!”

    苏秦站起来高声对赵肃侯说:“既然大王不想被别人打败,也不想向别人称臣,那么大王就应该早下决心,联合中原几个诸侯国,共同对抗秦国。我认为英明的君主不应该优柔寡断,也不应该听别人说三道四。现在秦国还没有吞并其他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王应该赶紧号召天下的君主在洹水边上举行结盟仪式,和他们互换人质,宰杀白马,并且订立一个人人都要遵守的条约。条约可以这样写:‘要是秦国攻打楚国,那么齐国和魏国就要出动部队援助楚国,韩国就负责断绝秦国供应粮草的道路,赵国就渡过漳河待命,燕国就守在山北面的地带。要是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那么楚国就负责切断秦国的后路,齐国就派出部队增援楚国,赵国也应该派兵渡过漳河给予支援,燕国就派兵驻扎在云中。要是秦国攻打齐国,那么楚国同样负责切断秦国的后路,赵国渡过漳河给予支援,燕国也要派出部队支援楚韩魏赵等国。要是秦国攻打燕国,那么赵国就据守常山,楚国把军队开到武关,齐国渡过渤海进行支援,韩国和魏国也要派部队到燕国去。如果秦国攻打赵国,那么韩国就要派出精锐部队开到宜阳来,楚国把军队开到武关来,魏国把军队开到河外,齐国派军队渡过清河,燕国更是要派精锐部队进行支援。诸侯中要是有违背条约的,就要联合其余五个国家的军队共同去讨伐它。只要你们六个国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老老实实按条约办事,共同对付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侵犯山东一带的国家。这样君主和臣民们就可以共享太平了。”

    赵肃侯听了,兴奋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在朝堂上来回地踱着步子,激动地对苏秦说:“先生你看我年纪轻轻的,料理国家大事的时间还不长,对于天下的局势不太清楚,也没有一个人能像先生这样给我分析形势的。像先生这样一位尊贵的客人,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一心一意为了保全我们的国家而出谋划策,安定各诸侯国,我真是感动得不知道用什么词来表达内心的谢意了。我愿意一切听从您的安排,尽快安排结盟事宜,还请先生再到别的诸侯国去做做那些国君的思想工作,到时候我号召起来也能够轻松些。”苏秦说:“这个大王尽管放心,我自然会把他们说服的。”

    临走时,赵王给了苏秦一百辆车马,一千斤黄金,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苏秦带着这些东西,去游说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去了。

    苏秦离开赵国,来到了韩国,见到了韩国国君韩宣王。苏秦对韩宣王说道:“大王啊,我有一事想不明白,韩国北面有巩县、城皋这样坚固的城池,西面有宜县、商阪这样的要塞,东面有肖水,南面有经山,国土面积有九百余里,武装力量有十几万,而且你们部队的武器装备是天下最先进的。我听说你们国家制造的强弓劲弩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比得上,不仅能射出六百米之外,而且力气大一点的士兵可以让箭镞射穿铠甲。贵国生产的宝剑也是无可比拟的,平时宰杀牛马就如同切块豆腐似的,和敌人打起仗来能够砍断他们穿的铠甲铁衣。而且韩国的士兵个个英勇无比,穿着坚固的铠甲,佩带着锋利的宝剑,扛着强弓劲弩,打起仗来无不以一敌百。韩国军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大王又英明神武,却为何要向西方的秦国俯首称臣,使国家蒙受耻辱,大王也因此被天下人笑话,我真的不明白大王为什么这样去做啊!”

    韩宣王竟然被苏秦问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苏秦打断了韩宣王,径自说道:“大王既然向秦国屈服,秦国一定会向你索要城池,你现在把土地奉献给它,可以换得一时的安定,可是秦国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明年他们又会再向你索要土地。给它吧,你们国家的土地就那么多;不给它吧,你以前的外交努力算是前功尽弃了。况且秦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们一定会三番五次地来找你们的麻烦。大王的土地有数,可是秦国的欲望没有尽头,拿着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无尽的贪欲,这样一来,用不着发生战争,土地早被人给侵占完了。我听到老百姓有句俗话叫做‘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现在大王拱手向秦国称臣,来换取表面上的尊贵,以臣子的身份去侍奉秦国,这和作凤尾有什么区别啊?凭着大王的英明神武,拥有这么强大的军队,不去作一个昂首挺胸的鸡头,反而去作一个任人摆布的凤尾,我苏秦都替大王感到惭愧啊。”

    听了苏秦一番讽刺挖苦的话,韩宣王气得脸都变色了,他猛地抽出宝剑,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抬头望着蓝天,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听了先生的话,我才发现我活得实在是太窝囊了。我尽管没有什么出息,但是大小也算是一国之君。我一定要堂堂正正做人,绝不能向秦国低头。今天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教育我,我愿意听从先生的安排,听从赵王的号召,联合其他诸侯国君,共同对抗秦国。”

    苏秦离开韩国后又只身来到魏国。一见到魏襄王,苏秦就开始发问:“大王啊,我有一事不明白,想来向你请教。你看你们魏国的国土,南面有鸿沟等地,东面有无胥等地,西面有长城为界,北面有河外守护。这些地方的名声虽然小了点,但是田地房屋十分密集,连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没有。想你们魏国,人口众多,车马成群。整天人来人往的声音就轰轰隆隆的,那声势就像三军士卒那样多。我私下里琢磨你们国家的力量不会小于楚国吧。可是那些主张连横的家伙,却希望魏国能够伙同虎狼一样的秦国来侵略别的国家。如果大王这样做的话,势必会引起天下诸侯对大王的怨恨。大王却不管这些,一味地向秦国俯首称臣,还大言不惭地说魏国是秦国的东方属国,为秦王建造帝王的宫殿,接受秦王给你的赏赐,还每年都去祭祀秦王的祖宗。大王啊,我真的替你感到惭愧啊!”

    魏襄王听了苏秦的一番话,半天没有说出一个字来,额头上的汗直往下流。苏秦接着说:“我听说周武王仅仅带领三千士卒,依靠皮革蒙着的三百辆战车,在牧野打败了商纣王;越王勾践带领三千名疲惫的士兵,在干遂活捉了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强大吗?还是因为他们拥有的士兵多?都不是吧。实际上是他们能够充分发挥士兵的积极性的缘故。我听说魏国现在的军事力量是非常强的,由步兵、先锋队这些精锐部队组成的士兵数量大概有几十万,战车有六百辆,战马有五千匹,这些兵力远非周武王和越王勾践所能比拟。可是大王却听信左右群臣的话,只想以臣仆的身份服侍秦国,图个一时半会的安定。但是大王你想啊,如果你向秦国称臣的话,秦国必定要你们魏国奉献上土地,以此来表达你们对秦国的忠心,但是秦国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早晚有一天,你们魏国的土地都会献给秦国的。这样秦国不需要动用武力,而你们魏国早已亡国灭种了。所以大王,你要看清楚一件事,群臣中凡是要求大王向秦国称臣的人,都不是忠臣。你想啊,作为臣子,想依靠割让自己国君的土地,来保住自己的高官厚禄,而不去考虑它的后果,还能算得上是忠臣吗?《周书》上说:‘错误的东西一开始就像是一根很细小的丝线,如果不及早砍断的话,等到蔓延开来的时候,就没有办法了。毫厘大小的时候不早砍断,等到长大,就得用斧头啊。’凡事在事前不考虑成熟,事后就会有大祸降临。大王要是能够听从我的建议,和中原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被秦国亡国灭种的危险就不会存在。我此番前来正是奉了赵王的委托,向你献上这个不太成熟的建议,要是大王觉得我说得还在理的话,就希望你能够听从赵王的号召,参加六国的盟约大会;要是大王觉得我说的是无稽之谈,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吧。”

    魏襄王思考了半天,才说;“先生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我虽然没有什么能耐,但是也不希望将来做个亡国之君,让魏国百姓戳我的脊梁骨啊。以前咱们也没有机会相见,所以直到现在才能够听到先生如此高明的教导。既然赵王也同意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先生放心吧。我愿意听从先生的建议,等候赵王的号召。”

    苏秦说服魏襄王后离开魏国,继续向东来到齐国。苏秦见到齐宣王,先是对齐宣王夸奖一番。苏秦说:“大王啊,在你的英明领导下,齐国可算得上是一个东方大国了。齐国南面有太山,东面有琅琊,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这算得上是一个四面都有天险可守的国家了。齐国的土地在天下各国中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了,大概有两千多里吧。据说齐国的军队有几十万人,国库里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三军将士个个英勇无比,进攻时像离弦的箭一样,没有人敢抵挡,撤退时像风雨一样很快就能消散。如果需要招募军队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仅仅在你们的都城临淄就可以了。我私下里计算过,临淄现在有常住居民七万户,每户人家不少于三个男子,这就是二十一万啊。不需要从外地征兵,仅仅临淄的兵源,就能有二十一万。再说我看到你们临淄实在是够繁华的,吹竽鼓瑟的,弹琴击鼓的,耍猴卖唱的,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我来的时候,看到道路上车辆是轮子挨着轮子,人多得是袖子贴着袖子,我在东周的时候,就听说临淄繁华得不得了,说要是临淄的老百姓把袖子都连起来,就能遮住整个天,临淄的老百姓要是都擦把汗,那就像下场雨一样。当时我还以为是在胡说,今天我来到临淄,亲眼看到了这种场面,真的是瞠目结舌。只是我不明白的是,齐国人民个个家庭富足,老百姓的精神状态也很饱满,我看大王也像个英明的君主,为什么大王就甘愿向秦国称臣呢?”

    齐宣王说:“先生,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当今天下,人人都知道秦国最强大了,没有谁敢跟秦国过不去的,你没看见连韩国和魏国都怕秦国怕得不得了啊。我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啊。先生反而来批评我,真是没有道理,我没有错啊!”

    苏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大王,你对天下局势是一点不了解啊。韩国和魏国之所以害怕秦国,是因为它们的边境和秦国接壤,国界相邻,很多事就很难办了。要是它们打起仗来,双方出动军队,力量也差不了许多。不用超过十天结果就很明显了。要是韩国和魏国战胜了秦国,那么自己的兵力也要损失一半,韩国和魏国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守卫它们的边境了。如果韩国和魏国不能战胜秦国,那么亡国灭种的危险马上就要到来。因此韩国和魏国把和秦国作战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但是秦国要是想攻打齐国的话,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秦国背后紧挨着韩国和魏国的土地,要想攻打你们齐国,就得越过魏国的通道,经过一系列天然的屏障,翻越大山,跨过河流。车辆不能并排行走,骑兵也不能两匹马并行,麻烦得不得了。只要齐国率领小股部队扼守险要的地带,再多的秦兵也无法通过。再说秦国也不敢大举进攻你们齐国,原因在于怕韩国和魏国趁它国内兵力空虚的时候,在背地里暗算它。所以别看秦王整天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其实他根本不敢拿齐国怎么样。”

    “如果大王想不到这一点,只想和韩国或魏国那样,一味地依靠向秦国称臣,来换取一时的安定,那真是一个最愚蠢的方法。你的这些臣子们也没有一个能算得上是忠臣的了。现在大王要是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的话,就放弃向秦国称臣的打算,和中原各诸侯国结成联盟,把秦国作为共同的敌人。这样大王既不用忍受向秦国称臣的耻辱,又可以使齐国人民安居乐业。我这次前来就是受了赵王的委托,向你表达这个意思的。要是你觉得我说得有点道理,就不妨听从我的建议。赵王到时候会号召中原的各路诸侯参加盟会,希望大王能够参加。否则,大王您会后悔一辈子的。”

    齐宣王说话也不含糊:“先生,你看我常年居住在这遥远偏僻的地方,天天看到的除了大海还是大海,长这么大了,还没有到过别的国家,对于天下的局势也不太了解。我那帮臣子们只知道天天拍我的马屁,还没有谁给我出过如此高明的主意。现在先生千里迢迢来到我们齐国,而且连赵王都采纳了先生的建议,那我就更没什么话可说了,一切听从您的安排就是了。”

    苏秦离开了齐国,去西南游说最后一个诸侯国,也就是楚国。苏秦见到了楚国国君楚威王,一番寒暄之后,苏秦说:“大王啊,楚国算得上是天下很强大的国家了,而大王您算得上是天下最贤明的君主了。楚国西面有黔中,东面有海阳,南面有洞庭湖,北面有经赛州,国土方圆有五千多里,武装部队有上百万人,战车据说上千辆,战马有上万匹,即便是从现在开始国家颗粒不收,国库里堆积的粮食也能够支撑十几年。这些都表明楚国在大王的治理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现在大王竟然想着要向秦国称臣,我认为一点道理都没有啊!”

    “对秦国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你们楚国了。唯一能够和秦国争霸天下的也只有楚国。秦国强大了,楚国就弱小,同样,楚国强大了,秦国也会弱小。你们楚国和秦国,就像是水和火那样,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存在。所以我认为,大王你向楚国称臣,妄想能够换取你们楚国的长治久安,那无异于痴人说梦。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一个像虎狼一样的国家,素来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所以秦国可以说是天下诸侯国共同的敌人。现在天下诸侯国的国君们都想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我这次前来,是受了赵王的委托,希望能够听一下大王您的意见。要是大王愿意和各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亲善的话,那么不仅可以免受向秦国称臣的耻辱,而且还能保住楚国的大国地位啊!”

    “我听说君主要治理国家就要在祸乱发生之前有所行动,为的是防患于未然。要是等到祸患降临了,才去想着治理,那就来不及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地考虑这件事情,早作打算。要是大王能够听从我的建议,我愿意叫山东各诸侯国每年向你进贡礼品,接受大王你的领导,朝奉你的宗庙,并且诸国联合部队也愿意听从你的指挥。韩国、魏国、赵国、齐国、燕国。一定会在你的英明领导下,让天下百姓永享太平盛世的。大王,你是一个明白人,要是按照我的意见,你称霸天下的事业就很容易实现,要是不按照我的建议,等到秦国吞并了天下诸国,再来对付你们楚国的时候,恐怕你连后悔都来不及啊!”

    楚王朝苏秦拱了拱手说:“我们楚国西面和秦国接壤,所以秦国一直都有夺取巴蜀和吞并汉中的野心,这我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我也知道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早就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所以向秦国屈服我心里也是不愿意的。我也想过和韩国、魏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可是我对它们两个国家实在是放心不下啊,要是到时候它们两国背叛我们楚国,去讨好秦国的话,我们楚国就要遭到灾祸了。这件事弄得我躺在床上也睡不好觉,吃东西也感到没有胃口,一天到晚不得安宁。现在先生的意思是要我们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联合起来,订立盟约,共同对付秦国,这样我也不怕有哪个国家背叛我们楚国了。这也是我一直想做但没有去做的一件事。我愿意按照先生的安排,参加六国诸侯的结盟大会,这样不仅我国的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我也能够安心治理自己的国家了。”

    得到了楚国国君的允诺,苏秦的任务也算完成了。

    没过多久,赵王就通知天下的诸侯,要他们到洹水边来集会,商讨结盟事宜。苏秦代表赵肃侯早早地来到洹水边,搭起一座高台,等待四方诸侯的到来。燕文侯先到,接着韩宣王也来了。又过了几天,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陆续赶到这里。苏秦与各位诸侯相见,大家就天下的局势进行了商谈,并对结盟订约的事情达成了一致。各国诸侯都认为,楚国和燕国虽然是资格比较老的国家,但是现在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就该按照国家实力来重新排一下大小。即楚国第一,齐国第二,赵国第三,魏国第四,韩国第五,燕国第六。因为楚国、齐国和魏国的诸侯们已经改称为王,而赵国和燕国的国君还称侯,苏秦觉得这样称呼起来不太方便,所以提议六国国君一律称王,因为这次集会是由赵王牵头的,就让赵王作为东道主,居主位。楚国因为实力最强,居主宾位。这些提议,得到了与会诸侯的一致认可。最后苏秦拿出事先写好的盟约誓词,让各位诸侯过目,盟约内容就是按照苏秦当年给赵王提出的建议制定的。苏秦对这些国君们说:“我们这些中原大国,加起来可以说是地广兵多。秦国倚仗自己国力强大,想蚕食诸国的土地,妄想称霸天下。以前仅靠我们一国的力量,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现在我们中原六国终于联合起来了,就应该患难与共,把秦国作为我们共同的敌人。现在盟约大家已经看过了,要是没有什么意见的话,还请各位大王签个字吧。”五国国君看后都表示没有意见,于是纷纷在盟约上签字。苏秦与诸位大王歃血为盟,共同拜告天地及六国祖宗,发誓说要是一国背盟,其余五国共同讨伐。宣誓仪式结束后,五国国君出席赵国准备的晚宴,在晚宴上,楚威王端着酒杯激动地说:“今天我们六国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从此天下就能平安无事了,我们各国的黎民百姓也能永享太平盛世了。这都是苏秦先生的功劳。先生可谓功高盖世,德被千秋啊。我提议由苏秦先生担任我们六国纵约的‘纵约长’,并且兼任六国国相的职务,以此来监督各国能够认真地履行盟约。”楚威王的建议得到了诸国国君的一致认可,都说:“楚王说得有道理,我们愿意由苏秦先生担任我们国家的国相。”

    就这样,苏秦被公推为“纵约长”,六国诸侯都把各自的相印交给了苏秦,委托苏秦管理六国臣民,监督各国认真地履行盟约。苏秦也因此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担任过六个国家丞相的人。当时在场的一位史官写了一首诗,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这首诗是这样说的:

    相要洹水誓明神,

    唇齿相依骨肉亲。

    假使合纵终不解,

    何难协力灭孤秦?

    苏秦从洹水集会上回来,北上向赵王汇报本次集会的相关情况,中途要路过洛阳。这一路上车辆马匹势如长龙,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苏秦的人多得数都数不过来,那气派比国王出行差不了多少。周显王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清扫道路。并派文武官员到郊外进行慰问。苏秦的妻子和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苏秦一下,都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子:“为什么嫂子先前对我那么无礼,现在却这么害怕?”嫂子吓得弯着身子把脸贴在地上说:“那是因为叔叔你现在位高权重啊!”苏秦听了深有感触地说:“同样是对待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们就这般敬畏我;贫贱的时候,却又那么鄙视我。真是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可见一斑了。要是当年我没有出去游说列国,而是守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只想着能够养家糊口,安分守己地做个老百姓,我又怎么能够佩戴六国的相印呢?”于是苏秦拿出了一些钱财,分给同族的人和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借过别人的钱作为路费,现在苏秦百倍地偿还给他们,还报答了所有曾经给过他好处的人。

    苏秦在洛阳逗留了几天,就又踏上了回去的路。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很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苏秦心想既然六国盟约已经签订,就应该给秦国一个下马威,让秦国对目前天下的形势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于是苏秦派人把六国合纵的盟约送到秦国,秦人看后果然十分害怕,秦国军队躲在函谷关里面竟然不敢出来,这样的局面整整持续了十五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