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全知道-调适篇——你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你的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的标准

    下面的10项心理健康标准,也是比较受大家所认可的。

    1. 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 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超负荷地工作,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生活理想和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导致产生心理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 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因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环境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环境。

    5. 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充分发挥个性能量。

    6.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

    7.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 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人有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发挥和满足,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更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情合理又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更无益于心理健康。

    ■    人人都可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调适

    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种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要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再次要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最后一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而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1.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2. 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二是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学会一门艺术,无论是唱歌弹琴、写作绘画,还是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3. 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最后,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方案行动,从而既能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 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失衡。

    5. 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的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    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终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在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不如他人的现状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唯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有的少女甚至为了满足物质的欲求而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

    总之,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加以克服。

    1. 提高自我认知

    提高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 做到自尊自重

    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丧失人格。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的机会。

    3. 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

    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4. 正确对待舆论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不要因此影响自己的进步,而应该将其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只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如果一定要比, 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    为何觉得自己不如人?——自卑心理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负性情绪,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自卑的人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害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咎为自己的错误;自卑的人过于自尊,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而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缺陷或挫折引起自卑,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生理缺陷,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等社会环境缺陷,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情场或商场失意、当从出丑、被人嘲弄等生活挫折等;二是出自一种不如他人的主观感觉,与事实并不相符。

    如何防治自卑心理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改变认识,培养自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其优缺点。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可以试试这样做: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好的事情,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做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用心去捕捉,将捕捉到的好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对于自身的一些生理缺陷,如相貌丑、身高矮等,自渐形秽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充分发展和发挥自己其他的优点以弥补缺陷。要知道,生物学上有个“生理补偿”的概念,即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不妨这样暗示自己:“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我并不比你短半截”。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也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2. 培养良好的性格

    要改变内向、孤僻等性格缺陷,培养良好的性格。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对别人要求太严。即使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一得之见、一技之长,也不能因此看不起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别人不会特别哀求于你,相反,会因之瞧不起你。有怪癖的人要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不过要记住,改变性格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的,要有一种恒心、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3. 要正确地与人相比

    自卑心重的人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定会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过别人,同样,自己也不会事事不如别人。

    4. 增强心理素质

    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

    5.    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

    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如果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只会使自己越来越自卑。

    ■    为何觉得生活“没劲”?——空虚心理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以此来打发时间、摆脱心理寂寞。严重的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况而空虚。

    (1)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的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标,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2)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如何矫正空虚心理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社会认知要现实

    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发展方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并改造现实。

    2. 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并为之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奋斗,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努力和奋斗,难够空虚度日。所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 要改变懒散的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也会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的习惯,从劳动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 要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5. 要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能使空虚者获得智慧、汲取力量,使空虚的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摆脱狭窄经验的束缚,从而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要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确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6. 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7. 丰富自己的生活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琴棋书画,让自己忙碌起来,生活丰富起来,就会找到心灵的寄托和活力的源泉。

    ■    有的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私心理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法律、道德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由自私衍生的。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件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私看做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各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人的自私心理。缺乏满足个人需求的资源,是自私的本质原因。病态文化的积沉和社会控制不严,是客观原因。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及他人的依赖与索取性也高,但缺乏责任感。

    可尝试下列方法调适自私心理。

    1. 自我反省

    依据社会公德与规范的客观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 回避性训练

    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从而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纠正。

    3. 为他人服务

    多一些利他行为,通过利他行为改变心态。有些人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改变了一心只考虑自己的自私心理,净化了心灵。

    ■    有的人总想投机取巧——浮躁心理

    浮躁,是指轻浮、不安分、脾气大、见异思迁、做事无耐心、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等不良情绪体验。浮躁是一种普遍的不良心理表现,其主要特点有: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动、冒险。

    浮躁心理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原因。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原有社会制度和结构受到很大冲击,每个人都面临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感到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于是患得患失、焦躁不安、迫不及待等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二是个人原因。个人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我国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的人较早获得成功,有的人却迟迟没有什么进步,于是攀比在所难免,往往形成浮躁心理。

    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与我们所倡导的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精神相对立,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极为有害,必须加以克服。

    浮躁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如下。

    1. 做到知己知彼

    比较是个体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但比较要做到“知己知彼”,要从个人的能力、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进行合理的比较,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才不致产生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浮躁心态。

    2. 遇事要善于思考

    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随波逐流,盲目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等社会不良之风。站得高才看得远。

    3. 要有务实精神

    做事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更要有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

    ■    有的人疑心特别重——猜疑心理

    《三国演义》中曹操错杀无辜好友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滥杀无辜。

    曹操就是一个猜疑心理特别重的人。猜疑心理是一种由主观推测而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的复杂情绪体验。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猜疑心理是人际关系的蛀虫,既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又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猜疑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错误的思维定势。喜欢猜疑的人,总是以某一假想目标为起点,以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依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进行循环思考。这种思考从假想目标开始,又回到假想目标上来,如蚕吐丝做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死死束缚住。二是相互间缺乏信任。一个人对别人越缺乏信任,产生猜疑心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三是不良的心理品质。猜疑心理重的人通常也是狭隘自私、自尊心过强、嫉妒心强烈的人。四是受流言蜚语的影响。听信谣言,也会产生猜疑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克服猜疑心理呢?可参考以下建议。

    1. 培养理性,防止感情用事

    猜疑者在消极的自我暗示心理下,会觉得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天衣无缝。“疑人偷斧”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遇事保持冷静,多观察、分析和思考,克服“当局者迷”的认知误区,是消除猜疑的重要途径。

    2. 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会与周围的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当我们充满信心地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

    3. 加强交流,拉近心理距离

    了解是信任的基础,信任是感情的纽带和猜疑的坟墓。和他人之间应该加强交流、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会有效地消除猜疑。

    4. 完善个性品质

    加强个性品质的改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胸怀,提高精神境界,冲破封闭思维的桎梏,排除不良个性品质的消极影响,可以有效消除猜疑。

    5. 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寻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说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困扰,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

    ■    有的人待人冷漠——孤僻心理

    孤僻心理是指因缺乏与人的交流而产生的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孤僻的人一般为内向型性格,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接触、待人冷漠,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办事喜欢独来独往,但也免不了为孤独、寂寞和空虚所困扰。心理上的孤僻并不等于一个人独处。孤僻的人不管是置身于人群,还是独居一室,都同样孤僻和冷漠。

    孤僻会使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严重的还会厌世轻生。

    孤僻心理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使孤僻心理在青年人中比较多见。青年人正处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准成熟状态,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开始建立,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常常委屈地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第二,缺乏事业心。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般不会孤僻。第三,性格特点。内向型性格的人容易孤僻,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强,内心深处有比较强烈的抗拒感,往往对外界事物和周围人群表现得很淡漠,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第四,幼年的创伤经验。父母离婚、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体验,从而产生消极心境,进而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第五,交往挫折。有些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自然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如何消除孤僻心理呢?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完善个性品质

    孤寂封闭的性格,是在生活环境中反复强化逐渐形成的。具有自我封闭性格的人,兴趣狭窄、清高孤傲,难以融入集体。要努力克服孤傲的心理、增加心理透明度,以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人交往,吸纳别人的长处,享受、体会人际交往的情意和欢乐。

    2. 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孤僻者一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要么总认为自己不如人,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要么自命不凡,认为别人不配与自己交往。孤僻者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还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的烦扰。

    3. 培养健康情趣

    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有效消除孤僻心理。利用闲暇潜心钻研一门学问,或学习实用技术,或写写日记、听听音乐、练练书法,或种草养花养宠物等等,都有利于消除孤僻。

    4. 学习交往技巧

    看一些交往方面的书籍,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丰富了知识经验、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会重树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可以从先结交一个性格开朗、志趣高雅的朋友开始,处处跟着他学,并请他多多提携。

    5. 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

    一个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不会孤寂;一个为事业而忙碌的人,也不会孤僻。因此,只要树立了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拼搏,孤僻自然就会被热情所埋没。

    ■    话未开口脸先红——羞怯心理

    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人们总以为那是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会自然地克服。然而根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所做的调查,在抽样调查的1万多名成年人中,约40%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或曾经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而且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羞怯心理较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话未开口脸先红、话语低沉心发跳,遇到困难宁可憋在肚子里,也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羞怯心理会影响人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适应社会环境。

    羞怯心理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的感应性反应。人在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最旺盛,激素分泌较多,遇到外界刺激时会打破体内的平衡而变得紧张,表现为冒汗、脸红、心慌等感应性反应。

    (2)自卑心理的影响。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交往,是因为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出错。

    (3)成长中的环境影响。如果在童年、少年期交往中曾经受到过他人的训斥、嘲笑或戏弄,心里会形成阴影,以后进入类似环境或新环境就会表现出胆怯。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羞怯心理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缺点,也必然有优点。不必为自己的某些短处而自惭形秽,要看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摆脱与人交往的自卑阴影。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感到羞怯,但羞怯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多的往往就是一份勇气。

    2. 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是克服羞怯心理的良药。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知识储备丰富自然会增加吸引力,使人际交往轻松自如。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掌握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

    3. 做个有心人

    这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做个有心人,记下你感到不安的事情,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从而预先做好克服它们的准备。比如去面试,也许你担心交谈当中自己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你不妨在交谈前先猜想对方将怎样提问,把要回答的话想好,甚至自言自语地进行不懈的练习。这样就能临场不惧,应付自如。

    4. 加强交往能力的锻炼

    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善于在关键时刻表现自己。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

    5. 保持松弛

    松弛是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羞怯的人常常过于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常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应尽量用玩笑或幽默来自我解脱。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应注意的人或事上,你就会渐渐忘记自己的不自在。

    6. 学会微笑

    人际交往的身体语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摆脱窘境,可以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可以化解朋友间的误会,同时微笑还可以减少羞怯的感觉。

    ■    有的人喜欢吹毛求疵——完美主义心理

    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追求完美过于僵硬、不懂得变通,就成了完美主义者,他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完美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如下表现。

    (1) 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2) 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

    (3) 神经紧张得连一般工作都不能胜任。

    (4) 因为有些事情还不完善而寝食不安。

    (5) 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

    (6) 对别人吹毛求疵,人际关系糟糕。

    心理学研究证明,完美主义者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开始的时候,他们担心失败、辗转不安,于是妨碍了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遭到失败之后,他们就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出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想的只是如何避免尴尬。完美主义者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又怎么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很不如意。

    如何克服完美主义心理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接受“瑕疵”

    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劳而无功。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事情不尽如人意,即便失败,但那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那才不枉活一世。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不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

    2. 正确认知自我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也不必过于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将成为你做事的障碍。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兴趣,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要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就行了,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

    3. 设定短期合理目标

    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绩。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充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

    4. 学会放松和排解不快情绪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会是太难的事。

    ■    恨人有,笑人无——嫉妒心理

    所谓嫉妒,一般是指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对某种利益的(潜在)占有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的嫉妒者,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一是进攻性。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二是指向性。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因为曾经“平起平坐”或“不如自己”的人,如今成功超过了自己,于是产生抵触和对抗。三是发泄性。大多数嫉妒者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如言语上的冷嘲热讽、行为上的冷淡、人身攻击等。四是伪装性。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者千方百计地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

    嫉妒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关键在于你怎样处理。轻微的嫉妒使人意识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他人学习并超越的动力,促使人去拼搏、奋进。我们应该将嫉妒的消极心理转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以自己之优势胜过对方之劣势。但是,如果面对嫉妒导致的焦虑和敌意,觉得别人使自己难堪,由此而产生痛苦,甚至向他人发出攻击性的言行,就会成为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人间悲剧。

    产生嫉妒的一个原因有二:一是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嫉妒;二是在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嫉妒。如果别人的价值比重增加,就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从而就会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尤其是比较对象和自己不分上下或不如自己时,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别人的不满或嫉恨,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或认为对方之所以成功只是由于外部原因,通过诋毁对方达到自我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即使控制自己不表现出上述行为,但是原来无拘无束的交往气氛也会变得紧张起来。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疏远、紧张乃至冲突的事例很多很多。

    如何克服嫉妒情绪呢?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充分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

    嫉妒是社会生活的腐蚀剂,腐蚀人的品质、损害人的事业、形象和身心健康。要克服偏激、增强自信,待人力求不受个人心境、情绪的干扰。

    2. 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

    简单地与别人比较往往会导致片面的看法。研究表明,自我价值确认越是倾向于社会标准(通过周围的人、社会流行观念等),就越容易引发嫉妒;越是以自己的思考、内在的准则为参照,就越能减少嫉妒。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的方面很多,而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又不尽相同。所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的价值是不准确的。人生更重要的事是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

    3. “想开些”

    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所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就可以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

    4. 自我驱除

    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当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5. 减少自己嫉妒心的同时,学会如何消解别人的嫉妒心

    在与人交往时,尤其在不如意者和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应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经常去谈自己得意的事情,也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成绩;应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一些不足和苦恼,避免引起他人心理失衡,以赢得更多的朋友。

    ■    为何感到处处不如意?——悲观心理

    人人都会有一点悲观情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悲观太甚,就有麻烦了。有的人长时间感到悲伤、忧郁,有很凄凉和痛苦的感觉,常常唉声叹气、焦虑不安;感到处处不如意,遇到亲友、同事不想打招呼,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看见别人高兴、嬉笑,自己反觉更加痛苦,而且自卑感相当严重;甚至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有自杀的念头和行动。这样的人悲观心理很严重,已经严重妨碍了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加以克服。

    严重悲观者还可能出现一些躯体症状,如失眠、头痛、头晕、心烦、胸闷、腹泻或便秘、乏力,性欲下降、月经不调等。

    此类人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内向、孤僻、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抑郁质或胆汁质气质等。

    他们为何会如此悲观厌世呢?他们大多经历过生活不幸、工作困难、事业挫折等明显的精神创伤,具体地说,如亲人死亡、车祸、夫妻分离、失恋、考试失败、失业、生活困难、工作条件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等。

    如何克服这种严重的悲观心理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乐观、悲观对照表”法

    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张“乐观、悲观对照表”:在一张大白纸上划一条竖线,分成左右两栏,左边写上乐观,右边写上悲观,然后把它贴在床头;每天睡觉之前,把心中乐观和悲观的感觉如实地写在表的左右两栏,全部写完以后,把悲观的部分用黑笔一个个地划掉,同时把悲观的感觉从心中赶出去,然后看着乐观的部分,出声念一次,这样心中就会和这张表一样,充满乐观的感觉。

    有时虽然会发现悲观的因素占多数,但这也无妨,只要你有勇气把它划掉,你就能够战胜它,同时还能增加你的自信。掌握了诀窍,不写在纸上也可以,“写”在脑中、在心里也有效。

    2. 医学治疗

    对严重悲观厌世者可行心理治疗、社会治疗、药物治疗、运动治疗(坚持每天运动,时间为20~30分钟)等。

    3. 笑疗

    可以尝试每天大笑三次,方法是看喜剧、听相声等,很快便会有悲观情绪减轻的感觉。

    ■    有的人“有仇必报”——报复心理

    所谓报复心理,是指当人们受到强烈破坏性刺激后,产生的某种与对方行为相对抗的“以牙还牙”的反应性心理。

    报复心理是有某种积极意义的,它可以变成个人或群体进步的动力,促使自己由弱小变得强大。但无论如何,报复心理都是具有破坏性的,是一种不健康心理,是心胸狭隘、道德修养差的表现。报复心理不仅会对报复对象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伤害”,而且有害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存在报复心理的人,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对别人怀有一种戒备和防范心理,很难与人相处。有时报复了别人,自己的良心也会不安,甚至自责自惩。这种人自我意识卑劣、行为极端、瞧不起别人,也不愿与人交往,因此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实,报复心理是自卑心理的极端表现。为了维持心理平衡,无法从行动上去实现某种欲望,于是便从心理上自我发泄,诅咒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比自己地位高的和曾经给自己带来不幸的人,都怀着一种惩治的心理,有时甚至采取诽谤、侮辱、侵犯人权、违法乱纪等不正当手段进行报复。严重情况下,会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甚至对社会都深怀敌意。

    如何克服严重的报复心理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会换位思考

    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回避,也不能“以暴制暴”。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尽量减少矛盾的产生,减轻报复心理的折磨。

    2. 认识报复心理和行为的危害性

    实施报复者,短暂的快意之后,到头来是“众叛亲离”,还要整天担心遭到报复;被报复者,虽然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和帮助,但所受的伤害始终是一个心理阴影。所以说,报复行为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没有胜利者。报复心理是要不得的,它会让你的内心越来越狭隘,身心疲惫。

    3. 学会宽容、感动与关爱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要仇视他人,试着去发现他人的优点,试着从小事里学会感动,你会发现别人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恶,社会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昏暗。学会关爱他人,你必然会收到爱的回报;宽容了他人,你也善待了自己。我们的心就像一个容器,当充满爱的时候,哪里会有怨恨的容身之处呢?

    ■    有的人总喜欢和他人“对着干”——逆反心理

    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那些内容。这就是逆反心理在作怪。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出于维护自尊的目的,对他人的要求偏偏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常与要求者“顶牛”、“对着干”,常做出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常有如下多种表现:对宣传做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声喝彩;对思想教育蔑视对抗;等等。

    逆反心理的产生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尤其是在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于是逆反行为就出现了。

    2. 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

    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他们正处于性格形成和自我认识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满足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青年人不会满足于适应社会,他们还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因此他们往往有意采取逆反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 施教者的不足

    施教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更容易引发受教者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4. 不良精神刺激

    有的人遭受过种种挫折,受到了不良精神刺激,逆反心理变得十分严重。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如果谁说爱情美,他们就会大加否定。

    逆反心理虽然算不上一种变态心理,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会使人(尤其是青少年)出现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使人出现犯罪心理。所以,很有必要施以防治。

    5. 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升华自我

    提倡自我教育,要求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会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经常思考自己、主动设计自己,并自觉能动地以实际行为努力完善或造就自己。

    6. 自我完善,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生活阅历

    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径。广闻博见能使我们避免固执和偏激;一个广闻博见的人,会很理智地处理问题,而不会一味逆反。

    7. 运用社会力量,提高素质培养

    要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生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迷失方向。

    8. 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人们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个风气败坏、腐败盛行的社会里,人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百依百顺”。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对防治人们的逆反心理大有裨益。

    9. 培养想象力

    逆反者通常缺乏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想象力。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么我们就会变得狭隘、短视和愚蠢。逆反心理使我们无法进行正确的思维和判断。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十分有必要,它有助于开阔思路、摆脱偏执。宽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可以通过自我思维训练来获得。

    ■    莫说能撑船,小肚如鸡肠——狭隘心理

    狭隘是一种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狭隘者常常表现为:吝啬小气,斤斤计较,吃不得亏,会想方设法弥补“损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评,不能受到一点点委屈和无意的伤害,否则便耿耿于怀、伺机报复;人际交往面窄,追求少数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只同与自己意见一致或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

    形成狭隘心理的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家庭因素。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与狭隘的产生有很大关系,如有些人的狭隘心理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另外,优越的生活环境、溺爱的教育方法往往使子女任性、骄傲、自私,受不了半点委屈,容不下“异己”分子,十分狭隘。二是认识水平。有些人阅历浅、经验少,容易把事情想得过于困难或复杂,加之对自己的能力估计不足,对事情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容易紧张、焦虑、心胸狭隘。心胸狭隘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加以克服。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积极的生活目标

    人活在世,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潜能,为社会做贡献,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当一个人把眼光放在大事上,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积极的生活目标时,他就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眼光就从狭隘的个人圈子里放出去。抛开“自我中心”,就不会遇事斤斤计较,“心底无私”才能“天地宽”。

    2.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情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人相处应热情、直率,善于团结互助,融“小我”于“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的了解与沟通,更透彻地了解别人与自己,开阔心胸。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愿结交意见相歧或强于自己的人,那你永远只能在你的小圈子中徘徊。

    3. 积极应对挫折

    人生在世,困难挫折在所难免,痛哭流涕时有发生。一味地焦虑、忧愁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对身心健康有害。我们要学会以解决问题的方式积极应对挫折:遇到挫折,冷静分析原因,想想应该如何解决,选择最好的方法,然后制订计划贯彻执行。如此,你就会在行动中发现到自己的进步,哪有时间伤心悲叹?

    4. 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拓宽兴趣范围,多参加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使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学习中的新鲜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5. 开阔视野,拓宽心胸

    在闲暇时,不妨走出校园、家门,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它的博大、美丽。大自然会让你感到自己的渺小,培养豪迈气概,有利于走出狭隘的内心世界。

    ■    总提当年勇,老想昔日好——病态怀旧心理

    怀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比如思念故乡、故人的怀旧,“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等等,能激发人的爱国热情;回忆过去的美好经历,可以使人心情舒畅。但是,如果因为怀旧而否认现在和将来,生活在今天,而志趣却滞留在昨日,一言一行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那么就成了病态怀旧。病态怀旧心理通常是不能适应环境的表现和结果。

    病态怀旧心理有以下明显的症状。

    (1) 沉溺于对过去的追忆。依恋过去的事情、友人或恋人以及经历,不厌其烦地重复述说,将过多的时间放在追忆上,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2) 对现状不满。

    (3) 追忆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反复出现的时间和频率都较高。

    病态怀旧心理往往是由不适应造成的,而他们又不肯承认根源在于自己,而是将挫折合理化,把原因和责任全推给环境或变化。但这样会造成更大的挫折和不适应,继续强化怀旧心理,逐步扩大与环境、条件或事物的隔阂。

    有病态怀旧心理的人很难与时代同步,这有碍于他们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应进行适当的调节。病态怀旧心理的自我调适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增强自信和心理承受力,消除不适应,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让病态怀旧者知道此心理疾病的危害,要求其积极接受治疗;让其保持适度的紧张,不得逃避;树立期望,建立信心;获得家庭的支持、提醒;教给他们适应的方法,通过对适应技巧的学习可以迅速填补空白,逐步改变观念;将治疗计划明确写在纸上,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计划。

    2. 积极参与现实生活

    积极获取社会信息,参与改革的实践活动,了解并接受新生事物,学会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顺应时代潮流。

    3. 寻找最佳突破口

    立即接受一个新鲜事物是有困难的,不妨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突破口。

    4. 发挥怀旧的积极性

    正常的怀旧有一种寻求宁静、维持心灵平和、返璞归真的积极功能,积极功能越强,病态怀旧心态就会越弱,因此,要提倡正常的怀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