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社会,没人再把你当孩子
从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不仅意味着你离开了单纯而美好的校园,也意味着你正在接受一场成人礼。从此以后,你需要独立而成熟地应对社会中错综复杂的人和事,不要奢望别人依旧把你视作孩子,不要奢望别人依旧对你百般呵护,不要奢望别人依旧处处包容你的缺点和过失。
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父母温暖的怀抱、师长深切的关爱,同学间纯洁的交往将有可能自此化作回忆,你将与这些美好的过去渐行渐远,需要直面的是沉重的工作压力、严苛的单位管制以及残酷的生存竞争。因此,当你步入社会后,千万不能再把自己当成孩子,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角色和人生定位,要以成熟的心态面对纷纭复杂的世界,要以更为勇敢的心态接纳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成败得失。
有的人误以为自己已经非常成熟,以为自己在步入社会前早已经做好了一切心理准备,以为自己早已调整好了心态,以为自己有能力和信心迎接一切挫折和征服一切困难。然而,现实生活往往会给你当头棒喝,告诉你盘算中的事情与现实是有差距的。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喜与乐,但有更多的艰辛与困苦。步入社会的你,应该尽快主动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适应你。
然而,现在有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更有甚者,还以过去的人生经验应对现在的生活,天真地以为自己能够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还有一些年轻人心态不够成熟,以为自己年龄小,进入社会后即使犯了错,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同情和谅解。结果,他们往往在为人处世中出现事事不顺、时时受阻、处处碰壁的局面。说到底,就是这些人太傻太天真了,切记一点,步入社会,没人会再把你当孩子的!
马晓军在国内一所重点大学里面读的是中文专业,因为成绩突出而很受各位老师的宠爱。大学毕业后,他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到一家杂志社工作,进一步释放自己的文字情结。
虽然之前有不少公司打来电话,但是都被马晓军一一拒绝了。在等待了漫长的一个月后,他虽被一家杂志社所聘请,但没有约定具体的工作方向。上班的第一天,当主编找他谈话时,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专业对口”,而且娇气地提醒主编要“充分注意到我的特长”。他像孩子一样反复央求主编,只有让自己到编辑部去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可是,主编并没有因马晓军的强调和解释而改变想法,仍然安排他到了市场部去锤炼。为此,马晓军觉得很不开心,他觉得主编拒绝自己,实际上是大材小用、埋没人才。但木已成舟,他无法改变什么,只能带着这种不良情绪进市场部工作。
由于情绪受到影响,他工作时特别不积极,从而给部门经理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没过完试用期,马晓军就被经理辞退了。在马晓军离职的时候,部门经理以过来人的身份跟他说了一句掏心窝子的话:你现在已经步入社会,老想着别人把你当孩子一样宠着怎么能行呢?
曾有一项毕业生调查报告显示,每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中,有一半多会出现“社会不适症”。他们像马晓军一样,尽管大都对未来充满跃跃欲试、展翅高飞的决心和理想,但由于角色转移不到位,依然用孩子的心态去迎对这个世界,以孩子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人群,难免会产生心理错位,难以适应已经发生改变的环境,进而倍感紧张,失望感、焦虑感接踵袭来,工作迟迟难有起色。
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坚持自己的梦想没有什么错,但是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懂得适时转变自己的观念和姿态,不能够太过死脑筋,冥顽不化地以过去的人生经验来对待现在的生活。毕竟理想与现实还是存在差距的,年轻人步入社会后,正确的做法是尽量顺应环境,在与新环境的磨合中,寻找一个价值的平衡点,在向自己的梦想靠拢的同时,向现实做一些妥协。只有这种能够放下身段的人,才更具有韧性。
除此之外,步入社会的你,对于人际关系尤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千万不要像孩子一样抱有天真的想法,以为每个人都能接纳、喜欢自己!
尼采曾经这样说过:“人不过是一把泥土。”的确,任何人都需要摆正心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心理定位。尤其对于一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位得太高,以为所有的人都会围着你转。要知道,你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稚嫩的孩童,你已经告别了一个能够轻易获得别人谅解的年代。
在成人世界里,人际关系更为复杂,由于彼此间存在种种利益纠葛或竞合关系,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呈现多样性,所以必须明白一个处世原则,那就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因为这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依然耽于幻想而又缺乏人生阅历的年轻人们,赶紧醒一醒吧!整日幻想自己是周围人眼中的宠儿的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企图将周围人当成受你支配或耍弄的想法是要不得的。已步入社会的你,要准备好接受属于这个阶段的全新法则,以一种更为成熟的处世方式融入新的环境,不幼稚、不自恋、不任性、不想当然、不我行我素、不以自我为中心……要以一颗平和的心对待人生旅途中的人和事,以平凡人的姿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如果你是男生,跟孩子的那种做派说再见吧!请记住一些告诫:告别网恋,多关注家人介绍的对象;周末有带朋友泡午夜场的钱,不如给母亲买点水果买点菜;多赚点钱,不要让自己过得太寒酸;穿着假名牌,不如一身便装,但求干净整洁;N个酒肉朋友,也比不上一个与你肝胆相照的真哥们……
如果你是女生,也跟孩子的那种做派说再见吧!请记住一些告诫:告别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白日梦,你的脚没那么小,穿不进那水晶鞋;偶尔和妈妈一起下厨,永远比和姐妹淘在一起胡吃海喝来得开心;不要以为自己吸烟很有魅力,对皮肤不好,而且显得很风尘;假如你还认字,那么经常看看书,提升一下自我修养;永远不要认为别人的老公比你的好,因为他们爱的不是你……
“步入社会,没人再把你当孩子”,如果你能够意识到这条人生智慧,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已经赢取了一个处世宝典。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狠一点,采取实际行动给自己举办一场成人礼,割舍孩童情怀,抛弃童稚心态,以全新的姿态和成熟的心态迅速融入这个社会,去迎接人生的另一场伟大战斗。
别拿无知当个性
时代在变,潮流也在变,当下“追求个性的张扬”成为社会主要潮流之一,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盲目地追求着“放荡不羁”“桀骜不驯”,自认为自己很有个性,但是实际上任由自己不加约束地拿无知去张扬,最后出糗的还是自己。在《有话好好说》这部影片中,李保田在片中说过这样一句深刻的话“年轻人,别拿无知当个性。”在老一辈看来,年轻人躁动、不安,不读书、好冲动,需要教育;在年轻一辈看来,上一辈已经是“过去式”了,时代是属于我们的,爱咋咋地。年轻人这种过度自我、始终保持的强硬态度,最后只会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地位。
有句老话讲“初生牛犊不怕虎”,现在看来,初生的牛犊并不是有勇气而不怕虎,只是因为其无知,无知者无畏。牛犊还不知道老虎是怎么回事,老虎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威胁,不怕是由于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不是因为它不怕,而是它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很多人在社会中我行我素,不懂得包装自己。喜欢对任何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完全无视他人的感受,总是保持着一副无所顾忌的心态。以这样的姿态出现无非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显示自己的个性。其实,这样做不仅仅是无知的表现,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年轻人具体会在哪些无知的方面体现自己的“个性”呢?
一、唯我独尊
由于现在的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长辈们的宠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很多人即便是步入社会,依旧颐指气使,要求众星捧月的待遇,以一种“狂妄”的姿态在工作和生活中生存,以为自己这样做很有个性,瞧不起那些会看眼色和脸色的人。其实,这种自寻苦吃的行为最为低级和无知,根本无法在社会上行走。
二、愤世嫉俗
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充满了对社会的厌恶感,整天抱怨生活的不公平,社会的衰败和自己的可怜。对自己孤芳自赏,对世事冷眼旁观,但是还喜欢妄加指责。常常以自己的世界观为标准,批判他人都是俗不可耐,而自己则是这个世界中最有个性的人。
三、放荡不羁
穿着奇装异服,打扮也十分怪异。也许不是十分前卫和潮流的衣服,仅仅是居家服或睡衣,也能嘴里叼根烟,说着恶心却自认为很有哲理的粗口话。以自己和常人不同来标榜个性,追求完全没有束缚,自认为潇洒,其实不过一介草莽。许多人常在嘴边挂着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自以为这样,无论做什么都可以称之为“个性”,其实也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句名言的意义。
李岩是一个颇为“个性”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他一直觉得自己的专业素养50年内无人能及,他也喜欢读一些生活古怪的科学家和名人的事迹。他在书中读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还穿过睡衣逛街。于是自己也穿了一件睡衣,还保持了胡子拉碴的形象。他为自己这样个性的打扮兴奋不已,居然就这样去上班了。
单位的主管看到李岩穿成这个样子,很不高兴地批评他对工作太随意了。可是李岩却说自己穿成什么样子主管没权利管,只要自己工作做到位了,就不应该被批评。而且,爱因斯坦穿成这样也没影响他研究相对论,也没影响他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但是,在主管看来,李岩这个样子实在不像一个正常人,而且穿成这样来上班,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扰乱了办公室的秩序。后来,主管找了一个理由把李岩给开除了。
个性这个词有着它自己独有的性格,绝不是靠几句话、几身打扮就能够体现的,更不要拿“放荡不羁”当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的体现,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表现。一个真正有个性的人在坚持做自己的同时,又能够保有较高的素质,而那些不懂得约束自己“个性”的人,往往才是最无知的。
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披着羊皮的狼”这个故事,狼非常的聪明,它不会在自己身处一片白茫茫的羊毛大衣的环境下,身披一袭富有个性的狼毛外套,这样一眼就会被认出来。狼有自己的个性,并懂得伪装自己,或许我们有些人现在还能记得狼不小心掉进了猎人的陷阱,然后伪装成狗摇尾乞怜的故事。狼有个性,也有棱角,但是它懂得“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的道理,他们有个性,但是不无知。别再拿无知当个性,苏格拉底说,最聪明的人是知道自己无知的人。那么,拿无知当个性的人恐怕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愚笨的人了。
放纵就是毁灭自己
如果有人问你,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是谁?也许你会回答说是竞争对手、自然条件、金钱……或许答案有很多种,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因为过度纵容自己的胆小、怯懦而放弃梦想,会纵容自己的缺点,任凭缺点阻挠自己前进的脚步。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世间之事,都是物极必反,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一定会使自己走向高兴的反面——悲哀。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得了难治之症,终日为疾病所困。为了能够早日痊愈,他花了很多钱看医生,都不见效果。他的管家听人说原处有个小镇,镇上有一种包治百病的湖水。富翁听说后,十分高兴,急急忙忙地赶过去,跳到水里去洗澡。谁知洗过澡后,病不但没好,反而加重了。
富翁每日都为自己的病忧愁,他再也不能不顾时间熬夜玩乐了,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喝酒吃肉了。生活一下子变成这样,他困苦不堪。有一天晚上,他在梦里看到一个精灵向他走来,很关切地询问他:“所有的方法你都试过了吗?”
富翁非常恳切地点头答道:“试过了。”
“不”精灵摇摇头说,“过来,我带你去洗一洗从来没有洗过的澡。”
精灵将富翁带到了一个清澈的水池边,然后对他说:“进水里泡一泡,你很快就会康复的。”说完,精灵就不见了。富翁迫不及待地跳进水池,泡在水里。等他从水中出来的时候,所有的病痛竟然真的消失了。他欣喜若狂,猛地抬头,却发现水池旁的墙上写着“抛弃”两个字。
这个时候富翁从梦中惊醒了,梦中的情景让他幡然醒悟:原来自己一直以来任意纵容自己,导致自己受害,甚至让自己毁灭。于是他就此发誓,一定要戒除一切恶习。他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先是让苦恼从心中渐渐消失,不合理的生活习惯也渐渐修正,没过多久,他的身体也康复了。
上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意的纵容自己,就会让自己如同感染了某种恶疾一样,难以康复,甚至让自己走向毁灭的道路。只有改变这种纵容的习惯,“抛弃”某些东西,一个人才能够浴火重生。
放纵自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很多人在无形中就已经开始了纵容自己的行为,但是却完全没有发现自己的慢性危害。那么纵容自己既然如此可怕,具体表现有哪些,我们又应该如何剔除呢?
1.放纵自己的懒惰
有些人先天懒惰,因为缺乏自觉性,所以无可救药。而有的人则属于在特定的条件下出现惰性,比如,在长久工作后出现反弹式惰性。眼睛看着早就应该去做的工作,却犯懒而一动不动。明明知道自己耽误或影响了工作的进程,却依旧放纵自己这样下去。当一个人沉浸在这种惰性中,危机也就相伴而生,除了本身的能力无法增长,还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2.放纵自己的缺点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缺点并不是无法矫正的。比如,嗜赌成性、好色、贪财等。如果你不愿坦诚面对,尽力地节制自己的缺点,而是纵容自己一错再错,只能是自取灭亡。
3.放纵自己的安逸和需要
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但是安逸和危机是一对双胞胎。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一个人沉浸在安逸中而不做危机思考,或者贪图安逸而逃避问题,那么必将麻烦缠身,被麻烦所困。
4.放纵自己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本来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不论有无满足欲望的条件,便纵容自己的欲望,这绝对不是好事,因为这将使你失去清醒,模糊你真正追求的目标。有句话说:“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那犹如一滩旋涡,会将你转入无底深渊,真正的青春应该学会掌握方向。”不错,别让欲望害了你,别太放纵自己的欲望滋长。
5.放纵自己的情绪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提出“情绪决定未来”,他觉得成功就是20%的智商加上80%的情商,人的情绪真的会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任由喜怒哀乐等情绪随时爆发,不仅不能传播正能量,还会让自己变成一把利剑,刺伤自己身边的所有人。
张强是一家公司做课程讲解的培训员,主要培训一些客户的企业管理和公司的一些运营制度等项目。由于他总是放纵自己的性格,脾气急躁,不能自我控制,导致他即便能力强,也得不到领导的重用。
这次是他再一次的以一个新员工的态度去工作,因为他又进入了一家新的培训公司。刚刚培训的第一天,学员非常多。张强显然有些照顾不过来,公司派遣了几位实习的员工帮忙处理一些事情。由于张强的培训课讲得很精彩,第二天学员爆满。但是这一天由于公司其他的人也在忙,实习生又多数都不是很上手,张强显得有些筋疲力尽。
到了晚上学员都散去以后,经理过来向张强要学员登记表,但是其中有个学员居然在两个培训班里面都出现了名字。这件事其实是这位学员自己花了一份钱,但是听了两个班。这件事其实应该归分组的登记人员管理,可是却偏偏出现了疏漏。
经理的火气一下就爆发出来,朝着张强大喊:“我要你来干嘛的?一个学员都弄不明白,吃白饭的你?”听到经理的质问,张强很生气,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本来就不是自己的责任,而且就算是自己的错误,经理也不应该这样说自己。于是张强反驳道:“在公司里面都是这样没有人权的吗?你这样乱吼,哪里像个领导?”结果两个人吵架升级,开始乱扔东西。结果总经理只是将经理做了降级处分,而给张强却是开除的处分。
放纵自己的缺点,纵容自己的脾气,是一种对工作和生活不负责的态度,它往往会让我们走向被动甚至万劫不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纵容自己就是毁灭自己,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改变纵容自己的毛病,时时警策自己,让自己的言行更积极。那些能取得成功的人士,就因为他们永远不会纵容自己,他们总是不断地反省,永远地自律。所以,在社会中他们往往是胜利者,因为他们先战胜了自己!
试图把自己强加于人很愚蠢
在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人,自己最容易犯错误,或者是自己都办不到的事情,还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做到。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自己为基本准则,然后去评论他人的是非对错。其实,早在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谓是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的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这样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试图把自己强加于人很愚蠢,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永远也不要强求别人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迫他人做自己都不愿意或者做不到的事情,不会有好的结果,反而会遭到他人的嫉恨。有句话说:“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拿别人难为自己,也不要拿自己难为别人。”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当你难为别人的时候,你就要准备有朝一日,别人也同样来难为你。
现在很多人都十分的缺乏忍耐之心,同时也缺乏包容之心。我们不能左右别人,但是我们也不能让别人左右了自己的思想,一个人要活出自己的心态,自己的人生。既然我们无法阻止自己对别人的生活品头论足,那么也要接受别人评价我们的生活。因为在任何时候,你如果真心的能够理解到了别人,那么别人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你。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去拜见甘地,母亲对甘地说:“我的儿子非常喜欢吃糖,医生说这样对他非常不好,但是却没有人能够阻止他。我的儿子非常地崇拜您,只有您能够制止他。请您帮帮我的忙吧!”甘地对这位母亲说:“你们下个月再来。”
一个月后,母亲再一次带着小男孩来到甘地的面前。母亲苛求道:“甘地先生,请告诉我儿子不要再吃糖了。”甘地看着小男孩说:“小朋友,你不要再吃糖了。”小男孩点点头。
小男孩的母亲疑惑地问:“为什么您上个月不说这句话呢?”
“因为上个月我也吃糖”甘地回答说,“我自己必须先戒掉吃糖的习惯。”
其实作为人,我们应该懂得互相尊重。不要总是自己做不到还要求别人必须做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应该强行地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对方。在人际交往中,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关爱的气氛,就是把别人当做自己一样去尊重,去关爱。自己不想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他人。
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有个农夫养了一只大狼狗,然后让狗看好鸡群,免得可恶的狐狸们来吃鸡。尽管狐狸们很狡猾,但是有了狼狗的守护,它不敢贸然去吃鸡,它又馋又怕危险,简直伤透了脑筋。
一天晚上,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农夫忘了关鸡笼子。狐狸们在鸡窝不远处徘徊了很久,趁农夫一家包括大狼狗呼呼大睡之际,成功潜入了鸡群,然后大开杀戒,把鸡窝搞得满目狼藉。最后,狐狸们“酒足饭饱”之后,带着几只鸡走了。
第二天早上,农夫起床后发现鸡笼子里“尸横遍野”,鲜血淋淋,顿时火冒三丈,他抄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大狼狗,嚷嚷道:“该死的畜生,你怎么能让狐狸进入鸡笼子吃鸡呢?你昨晚干吗去了?难道昨晚你死了吗?”
狼狗很惭愧,也很委屈,它答道:“你是一家之主,鸡被狐狸吃了,这件事你也脱不了干系,连你都不留心照看鸡笼是否关好,只顾睡大觉,又怎么要求我看护鸡笼子呢?”
狼狗的申辩句句在理,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一个失职了却不承认错误的人,有什么资格去斥责别人不坚守岗位?身为企业管理者,你所处的位置就像农夫,尽管你下面有忠诚的“狼狗”,但是不要忘了,你是领导者,下属犯错、失职有你的一份责任,而且如果你自己都做得不够好,你就难以让人信服。
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人如果不讲道德,却要求别人讲道德,这不是霸道吗?即便你是老板,是领导者,你这种要求也会激起民愤。我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那么别人自然会“心悦诚服”地学你。
在生活中不要用那种不合理的要求来要求你的另一半,你首先自己要做到,否则,你没有资格。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还要强求别人做到,首先这就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又怎么能够拿来合理公平的理论呢?这其实就是一种故意制造麻烦的行为,老祖宗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样怎么能服众呢?在你限制一个人不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做到。
及时反省,抑制住一步登天的冲动
人的一生漫长而曲折,任何成就的取得,任何功名的创建,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努力。这种日积月累的煎熬,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我们身边大多数人都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渴望不劳而获、一步登天。的确,突如其来的财富、成功,总是令人惊喜,不需付出太多就能收获本就充满诱惑。问题是,这种想法等于白日做梦。许多时候,一口吃个胖子的想法总是危险的。能够按部就班去行动过,善于忍受做小事、抓细节的人,才能有大的作为。
欧洲战神拿破仑之所以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击败了一个个竞争对手,与他不分事情大小都追求精确和完美密不可分。1805年,拿破仑下达了从英吉利海峡东岸挥师多瑙河的命令。在整个行军、布阵的过程中,这位统帅逐一过问了各个环节的执行细节,甚至超出了一般军官的管理范畴。当时,这一做法给全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家在统帅的感染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行军路线、出发时刻到时间控制,从将官到士兵都做了精细的准备,确保了军队完全按照预期的计划出色执行,最终夺取了胜利。
总结成功者的经验可以发现,不厌其烦地把细节做到位,能够自始至终把小事做好,才会迎来好的结果。工作中取得越大的业绩,越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而一步登天的想法往往害人害己。问题在于,付出的过程需要百倍的艰辛,而这最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股狠劲,是无法坚持到最后,取得非凡业绩的。
李东三年前进入一家合资企业,成为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两年后,他的销售业绩惊人,在公司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一举取代了当初的销售总监。原来,李东进入公司后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每天提高1%。他相信,只有每天不断地进步与突破,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而那个销售总监一直忙于琐碎的日常事务,缺乏远大的发展目标,终于在“干杯”声中虚度了时光,丢掉了总监这个宝座。
长城不是一年垒成的,而是多年修建的结果。面对速成速决的诱惑,怎么能不抑制住自己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呢?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更要懂得“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在日积月累中增长才干,历练应有的胆识与胸襟,为日后发展做好准备。
由平凡走向卓越,需要艰苦的付出;而突如其来太过容易降临的功名利禄,则很少有人能够承受。正所谓,一步登天的机会并非人人都能驾驭。如果不能掌控自己的欲念,无法控制好言行,很可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招来祸患。
想当初,汉朝兴起的时候,功臣受到封爵的有一百多人。到了武帝太初年间,只过了百来年,后来仍然为侯的只有五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许多家族都犯了法,丧了性命,最终失去了爵位。面对一步登天的尊荣,真的不是常人可以驾驭的。对此,《菜根谭》里有这样的论述:“人情反复,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意思是说,人间世情反复无常,人生之路崎岖不平。在人生之路走不通的地方,要知道退让一步的道理;在走得过去的地方,也一定要给予人家三分的便利,这样才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这个世界上,人们的贪念总是异常强大的,而本领总是很小。于是,许多人在小利面前贪心过剩,结果一朝马失前蹄,就是身败名裂。当自身能力、智慧不足的时候,想一步登天获取财富、权威,其结果很可能是因无法驾驭而贻笑大方。因此,做人不可太贪心。当获得一定的成果后,懂得收敛自己的贪欲,见好就收,别让巨大的贪念毁了今后的前程,这是为人处世需要深刻领悟的道理。
正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做人做事都会急功近利,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等被大象踩在脚底下时,才蓦然醒悟,可惜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其实,成大事其实并没有什么秘诀,一个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狠下心去行动,能够忍受住时间、挫折的考验。不强求是获得心灵快乐的一种方法,能够顺其自然并尽力而为的人才能体验到幸福的滋味。
不贪不恋,诱惑越大越要沉得住气
人生有欲望是正常的,这也是人生之本的内在原动力。人有了欲望,才会有人的理想、信念、追求,才会有科学的发展,有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建树。所以说,人生离不开欲望,但是如果对于欲望,追求过度就变成了一种贪婪。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人的欲望无止境,当已经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然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适可而止,不贪不恋,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对于诱惑,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不贪不恋,诱惑越大越要沉得住气,要远离贪婪,适可而止。人生的富足不在于你拥有的多,而在于你欲求的少,知足者常乐。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众多诱惑,而那些贪婪的人往往很容易被这些诱惑所迷惑,甚至难以自拔,最后却因自己的过度贪婪导致人生的失败!因此,面对诱惑我们要沉得住气,追求利益要做到适度,贪婪是要不得的,凡事要适可而止,只有保持和谐与平衡,才是长久的成功之道。
二战后,德国某个小镇上,有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寻找战争中被人们丢下的财物。他们在各个街道上四处寻找,在这个废弃的院子里,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后来,在另外一家破败的店铺,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于是农夫便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只选了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而那个商人却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背负在了自己的肩上,沉重的货物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
可是,走了没多远的路程,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这时农夫又将布匹扔掉,只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而商人却因背着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没有机会拿到那些银器。
就在此时,天有不测风云,开始下起大雨了,雨水把商人身上的布匹和羊毛全部淋湿了。可是,饥寒交迫的商人仍舍不得丢弃这些货物,突然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早已拿着银器一身轻松地跑回家了。后来,这位农夫变卖了所有的银餐具,生活逐步富裕起来了。
可见,过度的贪婪,让商人反而失去了价值更高的银器,最后还在泥泞中挣扎不已。而农夫面对那些货物经受住了诱惑,做出了最恰当的选择,让自己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说,贪婪不一定是好事,懂得取舍,能挡住诱惑则一定会拥有更多。
事实上,过度贪婪到极限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只有适可而止,才是成功的处世之道。古人曾说:“福德享尽,则缘必孤。”也就是说福德并不是无止境的,福德就像银行的存款,如果将福德享用尽了,以后就没有了。因此,我们要善于存下福德的种子,让它长久地流传下去。我们只有凡事适可而止,争取在恰到好处时适时而变,进入新的发展层次之中,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只知进而不知退,灾难与祸害可能就接踵而至。
但是古往今来,没有贪念的人几乎找不到,因为人性的弱点使然,总有一些人既贪心又不知足,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一味地、没有止境地贪下去,后果必定会给人们带来痛苦或是悔之晚矣的结局。因此,一幕幕悲剧就在这些人的贪欲中不断上演。
有一个流浪汉在路边捡到了一条狗,就在他抱着狗准备回到自己的桥洞里的时候,看到墙上有一张寻找狗的告示。原来有一个富婆,养了一只非常名贵的狗,突然有一天不慎把狗丢失,她焦急万分,到处寻找,还贴出告示:“如果谁能找到狗,并且把它送回来,可以奖励两万元酬金。”
流浪汉发现自己捡到的这条狗正是告示上所提到的,于是他抱着狗按照告示上的地址寻找过去,然而没想到他又在一个街角看到告示上的酬金涨到了3万元。原来富婆看到两天过去了,狗还没有音信,以为捡狗的人是嫌酬金少而不肯还狗,于是当天就在告示后面又加上一万元的说明。
那捡到狗的流浪汉心中窃喜,不免心生贪念:我先不还狗,说不定酬金就会继续上涨。于是他就又把狗抱回了自己的住处。而流浪汉则每天都要到市中心的告示牌旁张望,果然那位富婆爱狗之心急切,不到一天就又把酬金涨到了5万元,后来又涨到了6万、7万……当富婆把酬金涨到8万元的时候,流浪汉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跑回住处去找狗,可谁知,那条狗已经被饿死了。富婆是不可能出8万元买一条死狗的,由于流浪汉的贪婪,他的发财梦就这样破灭了。
可想而知,这个流浪汉,自己都填不饱肚皮,他哪里弄钱买这上等的狗食呢?况且他也不知道这条名贵的狗吃什么。看到自己的8万元钱就这么泡汤了,流浪汉气急败坏地在狗身上乱踢乱踹,后悔没早些时候送还富婆的狗。
这就是贪婪酿成的后果,假如,流浪汉没有产生贪念,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沉住气,早些把名狗送还主人,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一无所得的地步。所以说,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切不可贪得无厌。
人生在世,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面对诱惑,要把握好一个度,你就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反之,你若过犹不及,得寸进尺,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结局。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毁坏了的机器。”因此我们谨记:做人要把握分寸;做事,要掌控尺度。做人,要心无边行有度;做事,要进有招退有术,在诱惑面前,能沉住气,不贪不恋,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使你痛苦的,必将令你强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当石墨和钻石相遇时,石墨非常生气,认为同样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为什么钻石总是那么坚硬无比、光彩照人,被千万人追捧,而自己却乌漆墨黑,而且非常脆弱。钻石笑着解释说:“那是因为我承受过巨大的压力、高温的打击,而且还经受了长时间的打磨。而你一开始就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没有接受痛苦的考验,自然不会和我一样坚强夺目。”
天神宙斯曾经对奥林匹斯山的众神说:“谁承受了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谁就成为了最强大的人。”事实就是如此,那些最顽强最强大的人物,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受住了生活长期的磨练,而是经受住了许多非人的痛苦,我们只看到了他们的力量,却没有看见他们背后留下的伤疤。事实上,那些吃了最多苦,那些经受过最多磨难和痛苦的人,往往会成为最强大的角色,因为生活在给予他们伤痛的时候,也留给了他们克服伤痛和改变生活的能力。
德国著名钢琴家贝多芬被很多人称为“乐圣”,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绝世地位和他一生的悲惨与不幸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由于生活的不幸造就了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大师。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人士,所以从小他也被当成钢琴家来培养,家里人都希望他能够成为莫扎特那样的天才,可事实上尽管天赋异禀,可是他没有莫扎特那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氛围的熏陶,所以那时并没有赢得太多的名声。
那时候,父亲为了让贝多芬成为神童,常常强迫他练习钢琴,不仅如此每次当贝多芬弹错时,都会遭到严厉的处罚,最常见的就是被父亲打耳光。这种苦难的生活给贝多芬的童年蒙上了阴影,但是也使他更加独立,更加坚强,而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痛苦生活的摧残下,贝多芬的生活很悲惨,但是音乐上的才华却与日俱增。
在17岁的时候,贝多芬见到了莫扎特,而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的曲子后,大为惊叹,这位音乐天才当着众人的面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的话激励了贝多芬,他更加渴望留在莫扎特的身边学习音乐。可是不久之后,贝多芬的母亲去世,而他的父亲又是著名的酒鬼,所以他只能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而正是由于生活苦难的折磨,使得贝多芬更加坚强,他对于生活的反抗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音乐中,那种不屈不挠和汹涌澎湃往往让人振奋,这时候,他的音乐和钢琴演奏越来越炉火纯青。可是当他渐渐名扬欧洲的时候,苦难再一次缠上了他,从26岁开始,贝多芬的耳朵就成天嗡嗡作响,这显然是耳聋的先兆,到了中年时期,他便失去了听力,丧失听力对于一个钢琴家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但是贝多芬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屈服,而是专注地投身音乐世界之中。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苦难的抗争,他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英雄交响乐》。此后虽然他的健康一直恶化,婚姻生活也遭到不幸,但是他仍旧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结束了自己悲惨而传奇的一生,当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可是在三天之后的出殡日,维也纳所有的学校都自动停课为他哀悼,还有两万名群众自发地护送棺柩。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在他的墓碑上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都会遭受生活的打压,有些人会选择逃避,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可只有经受生活挫折考验的人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而且当一个人经受的痛苦越多,他对于生活的体验和领悟就越深,承受能力就越强,他的能力也自然会越来越强。正因为如此,当苦难向你靠近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去逃避,不要总是想着如何求助,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就气馁,而要沉住气,勇敢挺起胸膛承受住各种打击和磨难,因为这些打击、压力和痛苦是生活对我们的一种磨砺和考验,是提升我们自身能力和潜力的工具。当你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时,你对于生活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也会增强,这些挫折实际上是成长中最有营养的物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在斗争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一个人想要成为钢一样坚强的躯体,想要拥有钢铁一样顽强的意志,那么就要懂得去承受磨难,就要懂得沉住气去体验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锻炼中不断茁壮成长。因为只有接受痛苦,才能够将痛苦转化成为最强大的动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