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忌讳-忌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欲去登门叩访某人,往往会礼貌地先打电话去,告之来访的原因以及时间,并问对方是否方便接待。若对方以种种理由婉辞,则不可贸然去打扰。这叫“忌门”。

    在我国的民间禁忌中,“忌门”是此中的一种。何谓“忌门”?即家中有特殊原由,不便外人上门叩访,便在门上饰以标志予以谢绝。

    时至今日,当我们住入宾馆,每间房中往往备有“请勿打扰”的硬纸牌子。需要安静地休息时,便将纸牌子挂在门外的把手上,别人也就会理解地却步而退。这是“忌门”在现代生活中的余风流韵。

    一代丹青巨匠齐白石,从故乡湖南湘潭北上,尔后定居北京。他的天赋、勤奋和创新,使得他的国画名满天下。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具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的人。当日寇侵华,北京沦陷,他说:“(我)深居简出,很少与人往还,但是登我门求见的人,非常之多。敌伪的大小头子,也有不少来找我的,请我吃饭,送我东西,跟我拉交情,图接近,甚至要求我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叫我去参加什么盛典,我总是婉辞拒绝,不出大门一步。他们的任何圈套,都是枉费心机。我怕他们纠缠不休,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干脆在大门上贴一张字条,写了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齐白石老人自述》)。

    以“心病复作”为由,谢绝来人骚扰,是齐白石的“忌门”之法。

    1940年初,齐白石又在大门上加贴了一张“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的告白,说:“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之,恕不接待。”他还申明:“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在“绝止减画价”的下面,加了小注:“吾年八十矣,尺价六圆,每圆加二角。”另外又申明:“卖画不论交情,君子自重,请照润格出钱。”他就是用这种方法,拒绝敌、伪上门纠缠、讹诈。

    齐白石的“忌门”,何其大气凛然,又何其巧思睿智。

    “忌门”的民俗习惯,在我国流传久矣。有学者考证,应源于上古时代,家中有了病人,正请巫师消灾驱邪,怕病灾延及亲朋好友,便禁止外人来家。因当时往往把生病与鬼神纠缠联系在一起,为避免祸及他人,便有“忌门”之举。古俗中,还有上朔不会客的记载:“堪舆书云‘上朔会客必斗争’”(《风俗通义》)。所谓“斗争”,即指会造成彼此的不和。

    除汉族之外,苗、佤、瑶、藏、彝、侗等民族,也有“忌门”的风俗。

    “人家‘忌门’时不许进入。有病人而忌门的标志是一把小草;小孩出天花时忌门的标志是门口挂一把小草或草圈,底部绑一条红布”(吴实良、马飞《中国民间禁忌与传说》)。表示“忌门”的标志,还有许多,如:树枝、鞋、旗、竹笠……

    一个村镇,或一条街,某家有亲人逝去,正办丧事,为防吊唁的人走错门,丧家门上贴上白纸,左邻右舍贴上红纸。春节时,某家正在居丧期间,为阻止耍龙灯、玩狮子的队伍入门,造成不应有的欢乐气氛,也在门上贴白纸。这些都是民间的“忌门”行为。

    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小说《八千岁》,主人公八千岁是个吝啬鬼,对钱看得比命还重,亲手写下两个字条贴在店堂里:“僧道无缘”、“概不作保”。意思是僧人道士来化缘,决不布施;也不为任何人作保,免得既费财又麻烦。这也是“忌门”之法:“这些和尚走到八千岁门前,一看‘僧道无缘’四个字,也就知趣地走开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