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皇帝既爱品茶又爱微服南下,游览江南美景。他早就知道洞庭湖的碧螺春是茶中珍品,于是每下江南,都不会对碧螺春等闲视之。这位大清皇帝又是尝,又是评,品完一杯碧螺春,不禁吟道:“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作为茶中珍品的碧螺春是如何名扬天下的呢?
咱们还是先从它的来历说起吧!碧螺春名字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西洞庭山上有一个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有一个叫阿祥的小伙子。他们一见钟情。但好景不长,太湖中出现一条恶龙,想娶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拿着鱼叉,潜到洞庭湖底,同恶龙搏斗,最终杀死了恶龙,但自己由于失血过多,也昏倒了。
碧螺姑娘将阿祥搀扶到家里,细心照料。可是阿祥的伤势始终没有好转。一天,姑娘采草药,看到山顶有一棵小茶树,虽然是早春,但已经发芽了,她用嘴含着每一片新叶,以体温促使它成长。至清明前后,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身体居然一天天好了。阿祥终于得救了。就在两人陶醉在幸福的爱情中时,碧螺却倒在了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来。阿祥悲痛欲绝,就把碧螺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并且品质优良。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佳茗命名为“碧螺春”。
细品碧螺春茶,一酌淡、幽、香、鲜、雅;二酌绿、芳、醇;三酌碧、郁、甘,顿时使人心清气爽,仿佛置身于美丽洞庭,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美妙仙境。
这么好的茶,不想名扬天下都难啊!
乾隆赐名“铁观音”
乾隆皇帝在洞庭湖大饱口福后,又到了福建,优哉游哉地酌起青茶极品铁观音。这铁观音可是他熟识的茶呢,就连“铁观音”这个茶名都是他当年御赐的。
相传,乾隆年间,安溪人王土让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他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为“南轩”。王士让常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南山层石荒园间有株奇异的茶树,便将茶树移居于南轩的茶圃,悉心照料,茶树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枝繁叶茂,圆叶红心,用这种茶叶泡茶,品起来芳香醇美,沁人心脾。
几年后,王士让奉召入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品茶后,觉得这种茶叶味道不凡,便转送内廷,乾隆饮后大加赞誉,于是亲自询问王士让此茶的来历,乾隆见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因此,赐名为“铁观音”。
杏花村里有美酒——汾酒
唐朝杜牧经过汾阳时,写过一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此以后,诗以酒传名,酒以诗飘香。诗中提到的酒便是汾阳杏花村的“汾酒”。
汾酒是中华民族古老酒文化的奇葩,是名符其实的“千年佳酿”。
汾酒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经有过三次辉煌:南北朝时,汾酒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被载入二十四史,从此一举成名;唐朝时,杜牧的一首《清明》诗吟出了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从此扬名天下;1915年,汾酒又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为国争光,从此闻名中外。
汾酒工艺精湛,源远流长,它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有余香、回味悠长而鼎足酒界。
我国的国酒——茅台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对茅台赞不绝口。汉武帝刘彻饮之盛赞:“甘美之。”北宋诗人黄庭坚,饮之则叹曰“殊可饮”。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更是为此写下“万顷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茅台酒为何有如此魅力,让千古英雄回味无穷呢?
茅台酒被誉为我国的国酒。贵州茅台酒产于我国贵州省遵义县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茅台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故“酱香型”又称“茅香型”。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
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
自古至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名片,在醉人的芳香中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人墨客与“杜康酒”的不解之缘
杜康酒可谓是千古美酒,因杜康始造而得名,有“贡酒”、“仙酒”之美誉,为历来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
曹操赋诗《短歌行》曰:“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甫也曾有诗:“杜康频劳劝,张梨不外求。”词豪苏轼留下醉语:“如今东坡宝,不立杜康祀。”“竹林七贤”中阮籍和嵇康最爱杜康。诗人阮籍“不乐仕宦,惟重杜康”,听说步兵校尉衙门藏有杜康三百斛,便潇洒地甩甩衣袖,辞官而去。刘伶也对杜康情有独钟。他痛饮美酒,只觉得天旋地转,全身不听使唤,结果这一醉就是三年。“刘伶醉酒”传为世代佳话。
然而,后来这种流芳千古的美酒,突然间销声匿迹,连它的酿造方法也失传了。
后人为了发掘杜康酒的酿造工艺,涉伊河,溯杜水,走访民间酿酒世家,广采传统酿酒经验,博览史书文献配方,遍访名酒,探索工艺。最终,选用二泉之水,以优质小麦、高粱为原料,集传统酿造与现在工艺的精华,终于制成了“清澈透明、柔润芳香、醇正甘美、回味悠长”的浓香型杜康酒,使失传已久的千古佳酿再一次飘香神州大地。
龙泉井里有佳酿——泸州老窖
泸州老窖号称中国第一窖,珍贵稀缺的粮、曲、水是酿造泸州老窖酒的“三绝”原料,泸州老窖酒的酿造,是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贯华夏之慧根,酿人间之琼浆。泸州老窖的酿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理念的凝结。关于泸州老窖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古时候,在泸州城南的凤凰山下,有一户姓舒的人家,只有一对父女相依为命,靠打柴度日。
一天,父亲打柴回来的路上,突然发现半山腰有一股清亮的泉水。他捧起泉水就喝,顿时感到全身十分舒服。他正想继续赶路,忽然山泉中出现一条红色大路,他就顺着红色大路走去。
天已经黑了,女儿见父亲迟迟没有回来,便出去找他。夜色很浓,伸手不见五指。这时,一团萤火虫飞来,她跟着亮光走去。突然,她走到一座宫殿里,在里面找到了父亲。父亲告诉女儿,因为他救了三太子变的小青蛇,龙王特意请他们过来,表示感谢。饭后,父女二人起身告辞,龙王让三太子捧出一罐美酒,父女二人再三推辞不得,只好收下并致谢。
路上,父女俩经过井边时,突然酒罐落入井中,老父亲赶紧一抓,没抓到酒罐,只抓了一些水,一尝和仙酒如出一辙。从此,他们便用此井水酿酒谋生,这口井也起名为“龙泉井”。“龙泉井”水酿出的酒味美醇甜,很快,这种美酒传遍泸州,人们叫它“泸州老窖酒”。
中华大宴——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顾名思义,满族和汉族的大宴席。它取材广泛,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堪称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至于它的出现年代,根据它的名字便可略知一二了!
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这道大宴既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善于烧烤、火锅、涮锅,又有着汉族的烹饪特点,扒、炸、炒、熘、烧等皆备,菜品口味也极丰富。
满汉全席是清朝官场上盛行的一种满人和汉人合坐的全席。满汉全席有“六宴”,即: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
满汉全席最好的公开使用场合,是科举考试结束后地方官吏宴请主考官的时候。主人是地方上最高官员,客人是钦差大臣;主客之间往往又是“门生故旧”,因此满汉全席上的菜点都是极其精细而丰盛的。入席时大小官员一律顶戴朝珠,身着公服。筵席的场面、规模、等级、陪宴人员的职位、供应筵席用的烹饪原料及果、酒的品种和数量等,都极其讲究。宴前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座。客人入座后由侍者上进门点心。进门点心有甜、咸两种,并有干、稀之别。进门点心之后是三道茶,如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后才正式入席。满汉全席一般起码108种菜,约3天才能吃完。
名扬天下的天津“狗不理”包子
天津最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要属“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具有个大皮薄、色白面柔、馅料鲜美、肥而不腻的特点,因此它名扬四海,经久不衰。那么“狗不理”包子是什么时候成为名吃的呢?
清咸丰年间,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有一位少年,叫高贵友,他从小脾气倔强,因此父亲给他起个乳名叫“狗子”。狗子14岁时来到天津刘家蒸食铺做小伙计。专管做包子,他肯吃苦,爱琢磨,又心灵手巧,很快就能单独做包子了。后来他开了一家包子铺,叫“德聚号”。狗子还苦心琢磨,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包子方法:用骨头汤做水馅,用精面半发面做皮,一两做四个,做馅的猪肉要七成瘦、三成肥的头等肉,十斤肉配生姜一两、上等酱油二斤半、净葱一斤二两、骨头汤八斤四两半、上等香油一斤二两、味精六分七厘等。包子皮用特殊制皮方法,一斤面擀四十张个皮,每个包子要有十五个以上的摺。蒸包子时掌握好火候,蒸出的包子不塌馅、不流油,皮薄、馅嫩,有咬劲,满嘴香。
德聚号开业后,生意兴隆。当时狗子一个人做包子,又卖包子,忙不过来,便让顾客自己付钱,自己拿包子。一些熟顾客知道高贵友的乳名,开玩笑说:“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一传十,十传百,时间长了,这话就成了“狗不理包子”。久而久之,“狗不理”成了德聚号的代名词。
据说,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吃过“狗不理”包子连声叫绝,随即进京入宫将包子奉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了包子后大悦,夸赞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
北京全聚德的烤鸭
现在,一提起去北京旅游,人们必然要做的三件事便是:登长城、逛故宫和去全聚德吃烤鸭。历史悠久、别有一番风味的全聚德烤鸭早已名扬天下,世人皆知。
全聚德烤鸭店的创办人杨全仁本来是以经营生鸡、生鸭为生的小贩。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他用辛苦积攒的钱买下了前门大街一家濒临倒闭的“德聚全”干鲜果铺,开始经营烤鸭和烤驴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到店里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改为‘全聚德’,新字号才能让众人皆知。”
杨全仁一听,也觉得新开店铺要换个名字,改成‘全聚德’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请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全聚德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开张了。
杨全仁将全聚德烤鸭店经营得蒸蒸日上。他的烤鸭从饲养、开生到炙烤均有独到之处。全聚德选的鸭子一律是北京填鸭,饲养期一般是40天。全聚德的鸭子,开膛是将刀口选择在右翅下,且一寸多长。遮住刀口,这样使得鸭子整体着色一致。杨全仁悉心研究烤鸭方法,创出了挂炉烤鸭,并一炮打响。
最后出炉的烤鸭,色泽枣红,味道香甜,外焦里嫩。鸭子从炉子里烤熟后,还要经过烤鸭师傅们最后一道绝活才能进入食客口中,那就是片鸭。相传,片鸭高手要把一只鸭子片出108片,并且片片皮肉相连。
慈禧太后与百饺园的饺子
饺子可谓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人们(尤其是北方人)逢年过节或者一家团聚时,总要美美地吃顿饺子,一副很惬意的样子,使人不自觉想起一句俗语:“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然而,最好吃的饺子还得说是天津百饺园的饺子!
天津“天津百饺园”的饺子品种最多,约有229种,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十大系列,有素馅类、水产类、野菜类、保健类、海鲜类等,各个都是薄皮大馅,现包现煮。其中有一种如小指肚大小的饺子格外显眼,它形如珍珠,馅鲜味美,被誉为“太后火锅”饺子。相传,慈禧太后最爱吃这种饺子。
清朝光绪年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出逃路过天津杨村时,感到有些饿,细心的太监为了讨太后欢喜,私自给御厨们下了一道菜单。命令他们做一种太后从没吃过的,可边吃边做的御膳。不一会儿,一盘用太后平时最爱吃的童子鸡胸脯肉,加上作料调馅包好的饺子端了上来。这些饺子如珍珠般大小,晶莹剔透,美不胜收。这时,太监在支起单风紫铜火锅,小心翼翼地倒进高汤,点燃下面的木炭。在夜幕下,不断跳动的火焰如同盛开的朵朵菊花,因此又称“菊花火锅”。太后颇为兴奋,连连赞好,“太后火锅”饺子也由此得名。
苏轼与“东坡肉”的不解之缘
在杭州,有一道名菜叫“东坡肉”,它的名字很特别,使人不由想起大文学家苏东坡。事实上,它与苏东坡之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呢!
相传,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大文豪,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对美食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从烹调中得到无限的乐趣。为此,他还写了一首《食猪肉诗》。当时,黄州人几乎都知道苏轼爱吃猪肉,并擅长做红烧肉。苏轼第二次去杭州时,他做的红烧肉一下子闻名全国。
苏轼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被贬黄州以后,宋哲宗又把苏轼调回杭州任知州。苏轼知道每逢梅雨季节,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因此,他上任之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并且利用这些洪水浇灌庄稼,使得杭州的粮食年年丰收。
杭州的老百姓非常感激这个贤明的父母官。他们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年底,纷纷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并烧的红酥软烂,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并且把他送来的红烧肉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乾隆帝与松鼠桂鱼
苏州不仅有古老的园林,还有一些有名的美味佳肴。其中有一道菜叫松鼠桂鱼,据说这是乾隆帝最喜欢吃的一道鱼菜!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扬州,微服走进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放有鲜活的元宝鱼(鲤鱼),执意让随同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那个时候,神台上的鱼是用来敬神的,吃不得。但因乾隆执意要吃,堂倌无可奈何,便与厨师商议如何处理此事。厨师发现鲤鱼的头很像松鼠的头,而且想到本店招牌的第一个字就是“松”字,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决定将鱼做成松鼠形状,以回避宰杀神鱼之罪。这道菜做好后,端给乾隆皇帝吃。乾隆细细品尝后,感到此菜肴外脆里嫩、酸甜可口,赞不绝口,便重赏了厨师。紧接着,苏州官府传出乾隆来松鹤楼吃鱼的事,因此菜的鱼形似松鼠,故名松鼠桂鱼,从此松鹤楼的松鼠桂鱼闻名天下,流传至今。
传说中的烤乳猪
在广州,有一道誉满中外,堪称一绝的名菜——烤乳猪。这道菜在旧京食馔中应算是“阳春白雪”,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上,但现在平常老百姓都能吃上了。相传,烤乳猪的出现,比尧舜禹的出现还早!
很久以前,在河岸边住着一家三口:猎人、他的妻子以及儿子火帝。火帝稍大后,父母每日上山猎猪,火帝就在家饲养仔猪。有一天,火帝偶然拾得几块火石,便在圈猪的茅棚附近敲打玩耍,忽然火花四溅,茅棚着火,引起一场大火。火帝不但一点也不担心、害怕,反而感到很开心,惊奇地听着柴草的噼啪声和仔猪的号叫声。待那些猪停止号叫了,这场由火帝引起的火灾也自行熄灭了。就在此时,一股闻所未闻的香味自被烧过的废墟中飘散而至。火帝找来找去,惊奇地发现这诱人的香味发自皮烧焦、肉烤熟的仔猪。那诱人的色泽、馋人的香气,早已令火帝垂涎三尺,他意外地尝到了香美的滋味。
天黑了,火帝的父母狩猎回来,见猪棚化为灰烬,仔猪全被烧死,正要问个究竟,却见火帝呈献上一道美味菜——烧乳猪。父亲不仅没有责备儿子,还高兴地喊道:“儿子发明吃肉的新方法了!”据说,人类最早得知动物烧熟更加美味可口便是从此时开始的。后来人们对烤乳猪的烤法和烹技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世间一道绝菜。
王致和与臭豆腐
“王致和”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它的产品受到很多消费者的青睐。其实,“王致和”的创始人王致和是靠着做臭豆腐打出名堂的!
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它原名叫“青方”,起源于清康熙八年。当时,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叫王致和的人,开了一间豆腐坊,每天都做很多豆腐。没想到,有一天豆腐全剩了,而且由于天气太热,豆腐都发霉了。王致和舍不得扔掉,就把这些豆腐置于后院。数日后,他看到豆腐长了黑毛,又有臭味,就往这些豆腐上撒了一把盐。又隔了几天,他到后院去,看着这些豆腐觉得实在可惜,用手抠开一块,只见豆腐露出白瓤,他又尝了一口,真是闻着臭,吃起来香啊!于是他把这东西拿到集市上去卖,没想到大受欢迎,遂取名为“青方”,并从此做上了臭豆腐的生意。没过几年,他的臭豆腐便名声在外了。
“油秦桧”与“炸油条”
油条这种油炸食品,早在我国宋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并且这种食品的来历还与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秦桧息息相关!
南宋年间,卖国宰相秦桧害和他的妻子一起害死了岳飞。消息传开后,百姓们个个不服气,酒楼茶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那时,在众安桥河下,有两个小吃摊:一家卖芝麻葱烧饼,老板叫王二,一家卖油炸糯米团,老板叫李四,这一天,两人议论起此事,很是激愤,就做了两个面人,并把两个对背的面人扔到油锅里,表示对秦桧夫妻的愤恨,并称这是“油炸桧”。掏出来,尝尝还真好吃!这种食品一经问世,引来食客无数。
起初,“油炸桧”是背对背的两个人。但面人要一个一个捏起来,做一个“油炸桧”,实在很费工夫。后来,将面切成许多小条,然后拿两根,扭在一起,放到油锅里去炸,这样,大大提高了“油秦桧”的效率。这时,仍然叫做“油炸桧”,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秦桧”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食品,并且人们根据它的形状,把它叫做“油条”。
葡萄酒是神赐的佳酿
葡萄酒历来被奉为上等美酒。相传拿破仑每次出征前必定要饮上几杯葡萄酒,滑铁卢一役,他因未饮葡萄酒而心情不佳,导致失败。在中国古代,文人也钟爱葡萄酒,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翰就曾吟出“葡萄美酒夜光杯,语音琵琶马上催……”的千古佳句。那么葡萄酒究竟源于何时何地呢?
最早酿造葡萄酒的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大约4300年前的苏美尔国王乌鲁卡基那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留下的锲形文字中就已经有了“栽培葡萄”的记载。在苏美尔人的锲形文字里把葡萄树称为生命之树。
无独有偶,埃及人也将葡萄树视为“生命之树”,认为葡萄酒神是神灵赐予的佳酿。在埃及神话中,代表王权的女神伊希斯就是由于吃了葡萄而怀孕,生下了众神何露丝。可见,葡萄被视为生命和充满活力的象征。
在古埃及遗留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酿制葡萄酒的场面:人们把采摘下来的葡萄果实放入桶里,光脚踩踏压碎葡萄,再将葡萄汁封进酒坛发酵,这便制成了最初的葡萄酒。最初的这种制作方法不伤果皮、果柄和葡萄子,可以减少加工过程中带来的苦涩味道,所以现在仍有一些国家沿用这种方法。
那时候,贵族们对于葡萄酒特有的芬芳心醉不已,苏美尔和埃及的那些贵族常常用葡萄酒祭祀诸神和祖先。于是,葡萄酒逐渐被附上了宗教意义,成了专供统治阶级享用的饮料。在古埃及,葡萄酒还等同于财富,它常被用来作为酬金支付给金字塔的建造者。
在古埃及的一些壁画里,我们还会看到人们在节日庆典时一起欢聚。这时,女人也一样有权喝葡萄酒,甚至有画面描绘一些女人偶尔喝得太多,以至于呕吐。
远古的大众饮料——啤酒
啤酒是一种大众化的饮品,尤其是炎炎夏日,喝上一杯冰镇啤酒,人顿时会神清气爽。殊不知,啤酒在远古时代,已经是一种大众化的饮料了。
大约5000年前,古人用麦芽煮粥喝,喝不完便倒掉,那粥在屋外经自然发酵,居然成了芬芳的液体,一喝即刻感到有一股使人陶醉的香气。人们从中受到启发,开始有意识地制造这种琥珀色的美味液体,这便是人类与啤酒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3000年,波斯一带的闪米特人不仅会制啤酒,还把做法刻在黏土板上献给农耕神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蓝色纪念碑”上就记录着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事迹。但那时啤酒中并无满杯的泡沫,15世纪后酿造啤酒时才加入酒花,19世纪发明冷冻机,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处理,从此,有泡沫的啤酒便出现了。
下午茶的新时尚——美式鸡尾酒
现在,美国人常常在下午喝点口感新奇、色彩缤纷鸡尾酒,这种习惯逐渐代替了过去喝下午茶的风气,并且成为一种饮食习惯。鸡尾酒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呢?
相传很久以前,一艘英国船只驶入了墨西哥尤卡里半岛的坎佩切港,停靠后水手们来到一家酒吧喝酒。水手们看到酒吧的酒保手拿一根漂亮的鸡尾形无皮树枝正在调制一种混合饮料。好奇心促使水手们向酒保询问这种饮料的名字,酒保却以为他们在问树枝的名称,便随口答道“考拉德?嘎窖”,就是西班牙语中的“公鸡尾”。于是弄巧成拙,鸡尾酒的名称就这样流传开来了。
鸡尾酒可以说是一种想象力的杰作,它是以朗姆酒、金酒、龙舌兰、伏特加、威士忌等烈酒或是葡萄酒作为基酒,再配以果汁、蛋清、苦精、牛奶、咖啡、可可、糖等其他辅助材料,加以搅拌或摇晃而成的一种饮料,最后还加上一些装饰物,如薄荷叶、柠檬片等。鸡尾酒素来非常讲究色、香、味、形的兼而有之,并且还有一些个性的名字,如“自由古巴”、“忧虑的星期一”、“红粉佳人”等,所以人们又往往习惯性地将其称为“艺术酒”。喝鸡尾酒,其实就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或寻找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彻底享受美好的生活。因此鸡尾酒被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所喜爱。
源于拉丁语Aguavitae,意思是“生命之水”,并且人们还给它一个美称——“葡萄酒的灵魂”。这个称谓使人感到诧异,为什么会有如此称呼呢?
我们还是从它的由来说起吧!相传,在15世纪时,荷兰有个船长往家乡运送葡萄酒,因路途遥远,船载重量有限,他将葡萄酒用蒸馏浓缩后使液体减少一半的方法,原打算到达目的地后再兑水,这样就可多运一倍的酒。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浓缩后的葡萄酒味道比以往更加醇美。当地人把这种经过蒸锅浓缩后的葡萄酒叫做白兰地,荷兰语的意思是再浓缩过的葡萄酒。这也便是人们称白兰地为“葡萄酒的灵魂”的原因。
大约在16世纪前后,荷兰就开始用葡萄酒再蒸馏的办法生产白兰地了。后来,这项技术传到很多国家,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美国﹑秘鲁﹑德国﹑南非﹑希腊等国,其中以法国的白兰地最为著名。
大众饮料——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从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各国人的喜爱。虽然后来出现了众多的饮品,甚至一度被模仿,但是它仍然拥有全球40%的市场。它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要归结为它那独特的口味。
可口可乐诞生于19世纪末。相传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城有一家药店,药店的药剂师约翰?彭伯敦是个相当有创意的人。他喜欢调制混合饮用补品,而且一直在试制一种不含酒精的可口美味的饮料。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配制出了一种大多数人非常爱喝的饮料,他为它起名为CoCa-Cola,即“可卡可拉”。
其实约翰?彭伯敦为这种饮料所起的名字,包含了它的主要成分,即来自南美洲的两种果汁,“可卡”和“可拉”,约翰?彭伯敦将其组合起来,并在生前对此配方秘而不宣,临终前才将发明权出卖,不料此饮料很快风靡全球。在可卡可拉传入我国时,人们将其意思加以变通,翻译成了“可口可乐”。
神奇的咖啡
当你累了或困了时,来一杯咖啡,身心的疲惫顿时会被抛向九霄云外,接着你会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或工作中去。咖啡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这种奇异的果实又是怎么来的呢?
咖啡中营养价值丰富,如烟碱酸含有维生素B,烘焙后的咖啡豆营养价值更高,它含有游离脂肪酸、咖啡因、单宁酸等。因此咖啡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并能够消除疲劳。
据说咖啡是在中世纪开始流行的,约在1587年,有一位回教徒阿布达尔?卡笛写了一部叫《咖啡由来》的书,其中记载说在13世纪中叶,有一个族长叫雪克?欧玛鲁,因罪被人从摩卡流放到欧萨布,当时他饥饿疲惫,濒临死亡边缘,这时看到一只鸟正在啄食一种红色的果实,它显得精神百倍。由于他饿到了极点,便把那些果子都摘下来煮汤吃,结果他发现那些果子所熬的汤飘散着迷人的香气,他喝完了全部的汤,竟然解除了所有的疲困,精神百倍。于是,他便摘下了好多这种果实,看见有疾病的就送给他们熬汤吃。最后由于他四处救人行善济世,故乡的人便原谅了他的过错,让他回到他的故乡“摩卡”,并推崇他为“圣者”。欧玛鲁的终生用那神奇的红豆子济人行善,同时在他行善的过程中,将咖啡带到了各地。
神秘、传奇、贵重的松露
有一种菌类食材,与任意食物搭配都能达到“惹味”的效果,传说拿破仑吃了这种珍馐后,还“一举得子”。但它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你可能会疑惑:同是菌类,草菇、香菇不也很好吃吗?而且价格也不贵。它凭什么那么贵呢?
这种菌类食材叫做松露,它是一种生长在地底下的蕈菇,它的味道有点像蒜头和麝香。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食用松露了。但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和松露共生的植物有枯萎或烧焦的现象。因此,在中世纪,松露一度被人们看做是魔鬼的化身,长达千年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4世纪法国教皇才又开启吃黑松露的风潮。曾经,松露的产量并不低,但后来因为环境的改变,黑松露的产量迅速减少。现在松露已经成了一种奢靡的食材,它的价格比黄金还要贵。
采松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要猎松露,也就是带着经过专门训练的松露猎狗,去橡树林去寻找生长在地底下的松露。据说,古时候,人们也用过母猪找松露。母猪总能很容易找到松露,因为松露中含有让母猪兴奋的物质。不过,当母猪闻到松露气味时,会发狂似的将土里的松露挖出来一口吃掉。因此现在猎人大都训练母狗来猎松露。有趣的是,松露猎犬还会把这看家本领传承给它的孩子。
法国普罗旺斯的松露交易市场也颇有意思。交易市场里通常充斥着一种诡异的气氛,满街的人神秘地交头接耳,所有的松露交易都隐蔽地进行。
调出来的咖喱美味
咖喱不仅能调出美味佳肴,还能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体内毒素。咖喱还是种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呢!
咖喱其实是一种调出来的香料结晶体。印度是咖喱的来源国,印度之所以能在香料方面有如此大的成就,与它那潮热的天气有一定的关系。天气炎热,不仅让人的食欲大减,也让食物更容易变质。以香料配入食物,既能增加食物色香味,又能促进胃液分秘,令人食欲大增,还可以延长食物的保存期,于是适合印度天气的咖喱应运而生了。
印度人用香料组成咖喱的灵感,恐怕是源于印度最初的肉食——以膻味极浓的羊肉为主,只用一种香料并不能去其膻味,因此便用多种干香料粉末组合而成的浓汁来烹调,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便是坦米尔“卡利”(Curry)咖喱的来源。“卡利”的意思是“以不同香辛料制成的酱汁”,但音译过来后,我们习惯上称其为“咖喱”。
历史久远的面包
千万不要以为面包是近代才出现的,如果你看过很多古埃及壁画的话,你就会发现,在遥远的古埃及时代,聪明的人们已经会做面包了!
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埃及人将面粉用水和盐混合在一起做面团,并不是发酵面包。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人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太阳下忘了拿回来。当他回去取时,面团已经发起来了。由此人们受到启发便在炉子上烘烤出松软的面食,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面包。古埃及的面包师最初是用酸面团发酵,后来改进为使用经过培养的酵母。
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摩西带领希伯来人大迁徙,并将制作面包的技术传到了其他国家。后来,犹太人每逢“逾越节”时,便会制作出一种叫做“马佐(matzo)”的膨胀饼状面包,以纪念犹太人从埃及出走。
在一段非常漫长的岁月里,白面包是上层权贵们的奢侈品,普通大众只能吃黑面包。直到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小麦品种的改良,人们才得以吃上白面包。
意大利餐桌上的珍宝“比萨饼”
比萨是一种混合不同香料、番茄及芝士烘焙而成的美味食品。它是意大利人最爱吃的食物,还被称为“意大利餐桌上的珍宝”。这么美味的食物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关于比萨的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说比萨饼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早在公元997年,古罗马帝国一位女王来到那波里,当地人为了表示欢迎,将掺有番茄酱和菠菜的面团,置于火上烘焙至金黄,味道甚美,就有了比萨。
还有一种说法,比萨是借鉴了中国一种馅饼的做法。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对一种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十分中意,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再次品尝。某天,他与朋友们在家中聚会。他向其中一位厨师朋友“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北方的葱油馅饼来。那位厨师立刻按马可?波罗当时所说的方法做了起来,但忙了半天,却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马可?波罗便提议将馅料放在面饼上吃。这位厨师回到那不勒斯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那不勒斯的乳酪和佐料,大受食客欢迎。从此“比萨”流传开来,并成为意大利人最喜爱的食物,且被称为意大利餐桌上的珍宝。
神赐之物——巧克力
巧克力以其甜美、滑腻的特点触动我们的味蕾,使我们久久沉浸于那种优雅的滋味之中,难以自拔,甚至有吃了想再吃的冲动。那么巧克力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呢?
巧克力又叫朱古力,它是由可可制成的。可可最早产于美洲的尼加拉瓜,后来传入墨西哥。墨西哥人把可可树称为“可可阿杜尔”,意为“神赐之物”。墨西哥阿兹泰克人还将可可树的种子——可可豆碾碎,煮成汁,待它冷却后加入各种香料,再用胡椒调味后饮用。当地人称之为“巧克拉尔”,意为“苦水”。阿兹泰克人认为,饮用这种用“神赐之物”制成的“苦水”,会使人身体健壮,远离灾病。
后来,西班牙的一些探险家来到墨西哥,他们由于讨厌胡椒味,就在煮“苦水”时,将可可豆粉与砂糖各放一半,制成一种新饮料,并称之为“巧克拉特”,在英语中又变为“巧克力突”。我们使用的“巧克力”三字,就是由英文音译过来的。也是自那时起,美味的巧克力出现了。
麦当劳和肯德基——快餐文化的“传声筒”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追求有品质并且简单的生活。与此相适应的“快餐文化”应运而生。其中我们都爱吃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是这种“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
肯德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它的标记为KFC,即英文Kentucky Fried Chicken(肯德基炸鸡)的缩写。
肯德基的创始人哈兰.山德士于1930年在他的家乡美国肯塔基州开了一家餐厅。在此期间,他一门心思研究炸鸡的新方法,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由十一种香料和特有烹调技术合成的秘方,当即在他的餐厅里做炸鸡,其独特的口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餐厅生意日趋兴隆。肯塔基州为了表彰他为家乡作出的贡献,授予他“山德士上校”的荣誉称号。于是他一身西装、满头白发及山羊胡子的形象,成了肯德基形象的代表与品牌的象征。
麦当劳也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麦当劳兄弟麦克.麦当劳和戴克.麦当劳起初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条国道旁开了一家很普通的小吃店。当时美国正步入汽车时代,因此店里的生意出奇的好。经过十年的经营,他们决定引进自助服务和快速提供食品的方式,并以加盟的方式进行推广。但这兄弟俩并不擅长管理和完善加盟制度,真正使麦当劳在市场上快速发展起来的是麦当劳的一个加盟商——莱?克罗克先生。1961年,他买入麦当劳商标权,开始全力以赴投入到麦当劳的经营中。从此麦当劳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