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姚燧(十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醉高歌

    感怀

    【原文】

    十年书剑长吁①,一曲琵琶暗许②。

    月明江上别湓浦③,愁听兰舟夜雨。

    【注释】

    ①书剑:指文士生涯,或指文武双全。②一曲琵琶暗许:指白居易浔阳江头遇老妓赋《琵琶行》事。③湓(pén)浦:地名,九江西面湓水入长江处。

    【赏析】

    此曲借咏白居易故事来抒发自我的失意与郁闷。书剑飘零寄此生,恰逢浔阳江上,想起江州司马泪湿青衫,如为我作,如为我歌,不由得愁如夜雨,绵绵不绝。

    醉高歌

    感怀

    【原文】

    十年燕①月歌声,几点吴霜鬓影②。

    西风吹起鲈鱼兴,已在桑榆晚景③。

    【注释】

    ①燕:指大都。②霜:指白发。③桑榆晚景:比喻人的晚年。

    【赏析】

    此首小曲极写思乡之情:京城十年在赏月听歌中度过,来到吴地,两鬓染霜。西风起。晚年思乡之情更切,小曲生活气息浓厚,感情真挚强烈。

    醉高歌

    【原文】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

    阳关旧曲低低唱①,只恐行人断肠。

    【注释】

    ①阳关旧曲:指王维的《渭城曲》,后人将其谱成送别曲来唱。

    【赏析】

    此曲写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开头两句通过“烟柳”与“寒波”写江边苍茫的景色,衬托与友人难离难舍的悲怆。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境。送人远行本来就心情凄哀,若是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哀愁,出于关心友人的体贴及《渭城曲》的特点,所以送行人只能“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肠断。小曲写得情景交融,含蓄而有韵味,构思精巧。

    阳春曲

    【原文】

    笔头风月时时过①,眼底儿曹渐渐多②。

    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③,无日不风波。

    【注释】

    ①笔头风月:笔下描绘的清风明月。②儿曹:小儿辈,指晚辈的青年。③人海阔:指人事纷纭复杂。

    【赏析】

    此曲是老翁自述,回味平生。一次次描绘良辰美景,时光易过,转瞬已是儿女成群,我也垂垂老矣,有人问我怎得此生平安,他们哪里知道,这些年来,我每天都是在风浪尖上度过。此曲结构严谨,无衬字,语意平和而有深味,是典型的文人曲。

    普天乐

    别友

    【原文】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叠。

    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

    待离别怎忍离别?

    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赏析】

    这首小曲,也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与友人的离愁之情,“愁随潮去”、“恨与山叠”,离愁别恨如海如山,完全囊括了主人公。用语通俗,意境却雅,不失为写愁的上乘之作。

    满庭芳

    【原文】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

    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

    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赏析】

    此首小曲系记游之作,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对前贤的敬仰。气魄豪放,风格阔达,但又表达了功成身退的情感。“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对仗工整,可谓千古绝唱。作者将自己阔大的胸襟融于广阔的水天之中,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但结尾“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又显示出作者的隐逸性情,说明中国传统文人有着入世与出世的复杂心理。从题材内容上看该曲属于抒怀之作,在元代前期散曲多以男女恋情为歌吟对象的情况下,像这种抒情之作确实别具面貌。又由于姚燧出身于官宦之家,本人一生有不少做官的经历,所以就曲词风格而言,除“婉丽”一面,又透露出宏劲、典雅的正统文人作派。故读此曲词,容易令人想起苏辛豪放一路。

    凭阑人

    【原文】

    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

    这些兰叶舟①,怎装如许愁②。

    【注释】

    ①兰叶舟:小船。②如许:这么多。

    【赏析】

    此曲写一个妇女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此女知道别后要两地相思,但又无计留住丈夫。想到江边送行;又怕世人议论,只好“君上孤舟妾倚楼”。从远处眼看着丈夫一点点的远去。“这些兰叶舟”如何能装下这么多愁。最后两句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句,强化了对离妇内心的凄楚的表现力。

    凭阑人

    寄征衣

    【原文】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赏析】

    此曲写妻子想给外出的丈夫寄衣时的复杂心情;不寄衣怕夫挨冷,寄去又怕丈夫不归,以免有“悔叫夫婿觅封侯”之悔。作者以浅白的口语把少妇思念与体贴丈夫的心情表达得极其委曲与深刻。文字直白,感情丰厚,平中见奇,蜞称是大家手笔。

    寿阳曲

    咏李白

    【原文】

    贵妃亲擎砚,力士与脱靴。

    御调羹就飧不谢①。

    醉模糊将吓蛮书便写。

    写着甚“杨柳岸晓风残月”。

    【注释】

    ①飧(sūn):即晚饭。

    【赏析】

    李白曾自称“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调羹、脱靴事在关于李白的碑传中也有迹可寻,捧砚则传说较晚。而为唐玄宗醉草吓蛮书,取得外交胜利的故事,却是附会而来。作者将这四件逸事合写,就突出了李白狂放孤傲的个性。末句尤奇:明明写的是风月旖旎的内容,意被番使惊为示威的天书,为之折服。这里透视出的是被文化落后的征服者所统治的民族,以文化上的优越感来找回自尊的潜在心理。

    寿阳曲

    【原文】

    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

    对樽前尽可开怀抱。

    “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

    【赏析】

    李贺说“天若有情天亦老”,所以作者引这一句意在说明人若无情人不愁。但若非不食人间烟火,谁又能无情不愁?故而就有人造出“忘情水”,让人可以在醉乡中一避千愁,可以“红双颊”而“开怀抱”。但借杯中物消愁忘情似乎“少年”不宜,哪有劝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忘情之理?且要想让他们“知道”情之累人酒可忘情,恐怕也只是徒劳;而老先生们悟出这点,倒也真费心血,自不肯轻易告诉他们。作者“且休教”三字的用意大体如此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