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明十三陵览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神道

    1.简介

    十三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总长约7.3千米。原为长陵而筑,但后来便成了全陵区的主陵道了。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错落有致,蔚为壮观。神道始建于明正统初年,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完成。现除桥涵建筑已残坏外,其他墓仪设施保存较好,其中神功圣德碑亭、大红门和龙凤门于新中国成立后曾进行修缮。明朝时各陵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大量的松柏树,现陵宫内松柏树长势茂盛。神道两侧松柏多于清代被砍伐。各陵陵宫之外,明朝时均设有神宫监、祠祭署、朝房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中,神宫监在清朝时已变成自然村落,但围墙、门楼尚有存者,祠祭署、朝房等毁于清代,已无遗物保存。

    2.主要景点

    (1)石牌坊

    神道上的第一座建筑,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明世宗朱厚熜为旌表其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功德牌楼,也是我国现存最早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楼。

    坊体由白石和青石雕琢组装而成,面阔五间(通阔28.86米),形制为五门六柱十一楼。五门之中,中部明间最宽,左右两侧次间、梢间宽度依次递减。顶部有主楼五座、夹楼四座、边楼两座。明间主楼最高,其正脊顶部至地面高约12米,各楼均作庑殿顶。支撑楼体的六根石柱下端均有夹杆石。夹杆石四面浮雕精美,分别雕刻着“双狮滚绣球”“云龙”和“草龙”图案。夹杆石顶部前后各雕麒麟或卧狮等浮雕,左右两侧均雕宝山。此坊体量宏伟,比例谐调,制作精美,通透空灵,是我国现存石牌坊中少有的上乘之作。整个牌坊结构恢弘,雕刻精美,反映了明代石质建筑工艺的卓越水平。

    过了石牌坊,即可看到在神道左、右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也叫蟒山),形如一条奔越腾挪的苍龙;西为虎山(俗称虎峪),状似一只伏地警觉的猛虎。中国古代道教有“左青龙,右白虎”为祥瑞之兆的传说,“龙”“虎”分列左右,威严地守卫着十三陵的大门。

    (2)大红门

    坐落于陵区的正南面,处于龙山和虎山之间,是陵区的总门户。大红门门分三洞,又名大宫门,墙体为红色,单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下承石刻冰盘檐,辟三券门。这规范了进出陵区人员的礼制观念。中门是已故皇帝、皇后棺椁和神主、神牌、祭品、仪仗通行之门。左门(东门)是皇帝谒陵通行之门。右门(西门)是谒陵官员谒陵进入陵区所经之门。这是古代“居中而尊”和“尚左”礼制观念的具体体现。

    文献记载,大门两侧原设有两个角门,并连接着长达40千米的红色围墙。封闭陵区南端的墙体,从大红门左右两侧延伸至龙山、虎山两山之巅,然后再向东西两侧蜿蜒而去。大红门处于高岗之上,中门正对天寿山主峰,左右又衬以龙山和虎山,气势非凡。凡是前来祭陵的人,都必须从此步入陵园,以显示皇陵的无上尊严。

    (3)下马碑

    立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形制相同,高5.32米。碑的正反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个字。朝廷命官前来谒陵,到此碑前必须下马步行入陵,以示崇敬。明人张循占曾对陵区的神圣威严进行过描绘:“华表双标白玉栏,红门下马驻银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

    (4)神功圣德碑亭

    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碑亭平面为方形,台基边宽23.1米,亭高25.14米,四面各辟券门。碑亭四壁及台基为明朝原物,亭内石条券顶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缮时改建的,现仍完好如初。长陵神功圣德碑恢弘壮观的碑亭、形态优美的华表、雄伟高大的碑石,与鸿篇巨制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碑亭之内树立着“龟趺螭首”式石碑,通高7.9米。碑首有六条高浮雕形式的蛟龙,蛟龙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碑趺是一个昂首远眺的大龟。龟下有一层长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此种碑式自唐代以后遗存较多。《大明会典》中称此种碑式为龟趺螭首,而在一些古代建筑营建的书籍之中又称其为赑屃鳌座碑或屃头龟蝠碑。赑屃或立于碑首,或仆于碑下,都是忠于职守。无论称呼怎样,都显示出此种碑式的高贵等级与神秘色彩。

    神功圣德碑碑首正面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身阳面即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自撰写的长达3500多字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碑文书丹者,为正统初著名书法家、太常卿兼翰林侍书程南云。所书碑文,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是一件难得的书法佳作。该碑碑文作于洪熙元年(1425年),碑石却是宣德十年(1435年)才刻成的。在碑阴面还刻有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哀明陵十三韵》。碑文详细记录了长、永、定、思诸陵的残破情况。碑东侧是清廷修明陵的花费记录,西侧是嘉庆帝论述明代灭亡的原因。

    碑亭四角立有华表,白石雕刻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相同,基座均为平面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上下坊束腰处均雕有精美细致的云龙图案。华表柱为八角形,但棱角处比较浑圆。顶部均蹲有一只异兽,名为望天吼。华表和碑亭相互映衬,显得十分庄重神圣。

    (5)石像生

    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往北的800余米的区域内,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古称石像生(石人又称“翁仲”),雕工精细,造型生动,是珍贵的古代艺术。据史料记载,陵墓石刻在西周时就已出现,但汉之前遗留下的实物不多。汉以后大量出现,盛于唐,清代衰落。这些石兽、石人在古代称作石仪卫,明朝以后称“石像生”。封建帝王崇奉“事死如事生”的礼念,认为人死以后,在阴间仍需要阳间的一切,诸如衣、食、住、行等等。因而在陵园的建置上,必须再现生前的生活场景。所以在陵园的神道两侧树起石人和石兽,展示出帝王驾前的威仪,表示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主宰一切。

    十三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功臣像。十三陵石像生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雕琢之精,保存之好,是古代陵园中罕见的。其排列顺序是石望柱、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和功臣。石兽和石人均相对排列于神道两侧。将它们陈列于此,赋有一定含义。例如,雄狮威武,而且善战;獬豸为传说中的神兽,善辨忠奸,惯用头上的独角去顶触邪恶之人。狮子和獬豸均是象征守陵的卫士。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表示吉祥之意。骆驼和大象,忠实善良,并能负重远行。骏马善于奔跑,可为坐骑。石人分将军、文臣和功臣,各四尊,为皇帝生前的近身侍臣,将军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威风凛凛,一派虎威;文臣和功臣身着朝服,头戴七梁冠,手持朝笏,神态肃穆。

    (6)棂星门

    位于石像生的尽头,又叫龙凤门。它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四根石柱构成三个门洞,门柱类似华表,柱上有云板、异兽。在三个门额枋上的中央部分各饰有宝珠火焰装饰,人们又称之为“火焰牌坊”。

    (二)长陵

    1.简介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陵园始建于建北京皇宫(故宫)的第三年(1409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长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工艺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护最完整。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它早已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人和各界专家学者。

    2.陵主生平

    (1)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余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朱棣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文献记载,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早在当燕王时,就曾屡率诸将出征。明成祖以永乐作为年号,具有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西洋各国,大力开拓海外交流,后世史学家赞为“永乐盛世”。

    (2)仁孝文皇后徐氏

    仁孝文皇后徐氏,明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葬入陵园。

    3.陵宫建筑一览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为“祾恩门”,始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祾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梢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

    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它是十三陵所有建筑中最大的一座殿宇,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本色楠木巨殿,为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内竖六根不加粉饰的楠木巨柱,最高达14米,直径1.17米。殿后穿过内红门便是明楼方城,方城下有甬道可登上明楼。与明楼相连的是宝城城墙,周长1千米左右,中间是宝顶。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又称棂星门。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柱间木构部分仍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仿景陵制增构。其制,单檐一间,黄琉璃瓦顶,两山面各置博缝板,檩枋之下置重翘五踩品字斗拱六攒,其里外拽的拱头、耍头均作三幅云形式。斗拱之下依次安装平板枋、大额枋、花板、小额枋、门框、上槛(安装门簪四枚)、余塞等构件。

    两柱牌楼门后为石几筵。它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组成。石供案,须弥座形制。其上下枋均浮雕串枝花卉,上下枭刻仰俯莲瓣,束腰部分刻椀花结带图案,四角雕刻玛瑙柱之形。案体规整大方,基本完好。案上五供器俱全。中间的石香炉,作三足鼎形,炉身和炉盖各用一整石雕成。炉身部分腹部圆浑,三足外侧各雕云纹饕餮。炉耳、炉沿则分雕回纹图案;炉盖,底径大小同炉沿,顶圆,下雕一周海水江牙图案,上雕云纹及一头部前探的盘龙。烛台,形状略似古祭器中的“豆”,烛盘下雕仰莲瓣一周,下雕云纹。花瓶,小口大腹,两耳各雕衔环。

    陵园的宝城建筑构成了“后圆”部分。其前部与第三进院落相接,形成一个整体。宝城,明代文献中又作“宝山城”,因城内覆盖玄宫(墓室)的封土称为“宝山”而得名。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个封闭的圆形城堡,城高7.3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宽1.9米。宝城周长约1千米。宝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墓室)建筑,上面堆满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称“宝山”。我国古代的陵冢,秦、汉以来,多作覆斗形状,其周围的陵墙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创制为圆形的陵冢,外护以圆形宝城墙。

    宝城的前部,沿轴线方向建有方城和明楼。方城高12.95米,下设平面走向呈“T”形的券洞,该券洞,《大明会典》中又作“灵寝门”,其实际作用相当于进出宝城的城门洞。券洞内原建有随墙式黄琉璃屏和前、左、右三道门扇对开的城门(现黄琉璃屏和门扇均已不存)。从琉璃屏前东西分驶,可出方城而达于宝城内。方城之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明楼。

    4.祾恩殿

    明十三陵的长陵祾恩殿是长陵陵宫地面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上,金砖铺地,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的大型楠木殿宇,宏大的楠木建筑为世间罕见。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象征着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丝楠木为之,古色古香。

    长陵的主要建筑祾恩殿,和故宫中的太和殿一样大,总面积达1956平方米。它有一点比太和殿更突出,那就是它的柱、梁、檩、椽和檐头全部使用楠木,支撑殿宇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壮,特别是林立殿内的32根重檐金柱,都是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的,承托着2300平方米的重檐庑殿顶,雄伟壮观、举世无双。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达到1.124米,为世间罕见佳木。据说,当时这些楠木采自四川、湖广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光是从产地将这些巨大的楠木运到陵园,就用了五六年时间。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记明代运图,自蜀运木有“山川险恶”“跋踄艰危”“蛇虎纵横”“采运困顿”“飞桥度险”“悬木吊崖”“天车越涧”“巨浸飘流”等险恶经历。而结筏水运时,每筏运木604根要用竹4405根,此外,还配有运夫40人,自蜀至京,不下万里,一木至京,费银可达万两。这样粗大的楠木,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全国已是绝无仅有了,所以这个殿就显得特别珍贵。朱棣当了22年皇帝,在他称帝的第6年就开始营建陵墓,共用了5年。

    殿内“金砖”铺地,殿下有3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总高3.215米。台基前出三层月台。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出踏跺,古称“三出陛”。殿中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的永乐皇帝铜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世上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

    祾恩殿的左右两翼,明朝时曾建有左右配殿(又作“廊庑”)各十五间,清代中叶毁坏并拆除。配殿之前各建有神帛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其制均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吊和祝版。

    长陵祾恩殿陈列的“出土文物展览”,是将定陵部分出土文物移到长陵陈列,分为三部分:西半部是出土文物,共22个展柜180余件文物,分别为金器、银器、瓷器、玉器、金锭、银锭、宝花、玉佩饰、玉带、宝带、首饰、袍服、百子衣等,其中有原物也有复制品;东半部是御用织锦陈列,均为复制品,共11个柜子17件展品;中间是十三陵全景模型。其中“金丝翼善冠”十分漂亮,轻巧、华贵,它出自万历帝头侧的一个圆盒内。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此冠虽属于皇帝常服冠戴,但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全系金制。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由于当时的工匠技艺纯熟,所编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到来龙去脉,有如罗纱轻盈透明。后山与折角也全用金丝编成,编织形式同前屋。后山部分组装有二龙戏珠图案的金饰件,其中二龙的头、爪、背鳍和二龙之间的火珠,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然后码焊成形。由于工匠焊接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如此复杂的图案装饰,却不露丝毫焊口痕迹。这样绝妙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5.长陵明楼

    长陵明楼,明朝及清初时曾在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不仅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因此《帝陵图说》有“栋梁楠梗”的记载。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各陵明楼时,一律改为石券门。

    明楼的外观形制基本如旧,其中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亦如明朝旧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6.相关历史典故

    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碑趺碑,即神功圣德碑,碑下以龟为趺(底座)。神话传说中龟是龙的儿子。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负重,就是龟。龟以长寿著称,自古受到人们的器重。皇帝自称真龙天子,龟既是龙的儿子,又有负重本领,故而用以为趺(底座)。

    那么,巨大的石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方法立到龟背上的呢?具体方法尚未见有所记载,却有“龟不见碑”的传说。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当初明成祖为他父亲朱元璋建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一天,施工总管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龟不见碑,碑不见龟。”醒后,他想了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后,他叫人往龟背上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后,再将土去掉。此段史话虽然带有迷信色彩,然而“龟不见碑”的说法是合乎道理的。这种“堆土法”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献陵

    1.简介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死后开始的。仁宗临终曾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遗诏营建献陵,皆从俭制。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九月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此后,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由于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成为此后明陵建筑的楷模。

    2.陵主生平

    (1)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长子,生于安徽凤阳,1395年册立为燕王世子,1404年立为皇太子,142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不久逝于饮安殿。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仁宗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他能够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对百姓的疾苦也比较关心,规定受灾地区的官员如不为受灾百姓申请赈济,就要治罪。由于仁宗在位期间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史书评论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又说,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绩可与汉代的文、景二帝相比。

    (2)诚孝昭皇后张氏

    诚孝昭皇后张氏,仁宗原配,永城人。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谥“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3.陵宫建筑一览

    相比其他陵寝,献陵制度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千米。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明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

    献陵陵宫朝向为南偏西2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

    与长陵不同,明献陵的祾恩殿和方城明楼是彼此不相连属的。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为祾恩门。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

    在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前的两个院落之间,有一座小土山(影壁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属于内明堂格局(内明堂指穴山的前方左龙右虎环抱之内的平夷之地)。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这样的精心设计,不仅解决了献陵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

    4.相关历史典故

    献陵陵寝中间有一道小山梁,使祾恩殿和后面的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为一进院落,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这座小山,正好从正面挡住陵园的明楼和宝城,民间叫它“遮羞山”。传说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误入其父妃子的寝宫,朝野以为失礼。仁宗为保持天子尊严,对天起誓,矢口否认,说如有此事,就让龙把自己吃掉。不料金銮殿上真有一龙飞腾而下,一口将仁宗吞下,大臣们急忙救驾,却只抢下一只靴子。宣宗只好将父亲的靴子葬入陵中。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体安排在这座小山之后。其实,陵园的这座小山,真名叫“玉案山”,与遮羞并无关系。

    (四)景陵

    1.简介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帝宣宗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

    2.陵主生平

    (1)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年),仁宗长子,明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明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明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宣德。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逝于乾清宫,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景陵。

    明宣宗之时,是明朝最富强的时期,称其时为“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史称“仁宣盛世”。可是,明宣宗实在当不起一个贤君的称号,他爱玩蛐蛐,放弃越南,停下西洋、闭关锁国,举办宫内教育、导致太监干政,可谓是遗患后史。

    (2)孝恭章皇后孙氏及诸妃景陵内埋葬的皇后是孝恭章皇后孙氏,她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明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二人都没有生儿育女。孙贵妃暗地里将其他宫女所生的孩子(即英宗)据为己有,伪称是自己所生,自此母以子贵。胡后辞位,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明英宗即位后,孙氏被尊为皇太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太后命郕王监国。景泰帝(郕王)即位,尊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后来,英宗复辟,为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谥“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

    明宣宗去世后,有十妃殉葬。按《明英宗实录》卷三记,分别是:惠妃何氏,赠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恭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

    3.陵宫建筑一览

    景陵制度,一遵献陵俭制。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千米,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

    景陵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其中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米),进深三间(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亲阅长、献、景三陵,见景陵规制狭小,遂加以修缮。据《帝陵图说》记载,修缮后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龙,栋梁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

    (五)裕陵

    1.简介

    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始建于明英宗去世后的明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由当时两位技艺高超的匠师蒯祥和陆祥主持营建,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八万余人。

    陵园从营建到完成,仅用了近四个月的时间。天顺八年(1464年)五月八日,奉英宗皇帝梓宫入葬;六月二十日,陵寝工程全部告竣。《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五、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歇房九、马桩三十二、大小墙门六,白石桥三、砖石桥二、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2.陵主生平

    (1)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宣宗长子,明朝第六位皇帝。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生,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六日立为皇太子,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统。

    明英宗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政治还算清明。后来,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宣德十四年,瓦剌入犯,英宗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明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明景泰八年(1457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废景泰帝为郕王,迁居西内,杀害抗击瓦剌有功的于谦,又用香木刻王振像,招魂以葬。从此,朝政日趋腐败。

    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

    (2)孝庄睿皇后钱氏

    孝庄睿皇后钱氏,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明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英宗被瓦剌部所俘,为迎英宗回朝,她把自己宫中的全部资财输出,每天悲哀地呼天号地,祈求神灵保佑英宗。累了就就地而卧,以致伤残了一条腿。终日哭泣,又哭瞎了一只眼睛。

    明英宗返回北京被囚禁于南宫。其间生活困难,钱皇后用手工针织补贴二人生活。明英宗复位之后,与钱皇后不离不弃,非常尊重感谢她。钱皇后未育有子嗣。英宗另有周贵妃,立周贵妃之子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明宪宗)。英宗死后怕钱皇后会被周贵妃欺负,特命钱皇后过世后“与朕同葬”。因为皇帝和皇后要葬一起,这就是说钱皇后不能被废。

    明宪宗即位,尊钱皇后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明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皇后病故。谥“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九月四日葬裕陵。

    (3)孝肃后周氏

    孝肃后周氏,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加尊号“圣慈仁寿”。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谥“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承圣太皇太后”。四月十八日葬裕陵。

    (六)茂陵

    1.简介

    明茂陵,位于天寿山麓聚宝山下,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皇后孝贞王氏、孝穆纪氏、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

    茂陵的陵名定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十五日。同日,嗣皇帝孝宗朱祐樘下旨建陵。陵址由礼部右侍郎倪岳及钦天监监正李华等人卜定。内官监太监黄顺、御马监太监李良、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工部左侍郎陈政奉命提督军士工匠营造。九月十九日,山陵启土动工,所役京营军将达4万之众。十二月十七日,葬宪宗及孝穆太后。明弘治元年(1488年)四月竣工,历时七个多月,占地约2.56万平方米。

    陵寝制度大体如裕陵,但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又与其他各陵均不相同。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

    茂陵的建筑在清初时保存尚好,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载,顺治、康熙年间茂陵的情况是:“十二陵惟茂陵独完,他陵或仅存御榻,茂陵则簨虡之属犹有存者。”

    2.陵主生平

    (1)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明英宗长子,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明景泰三年(1452年)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宪宗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登基,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政局基本上比较平稳,清朝人修《明史》,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在位末年,失政之处颇多,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倡行皇庄、传奉官、西厂,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政日趋腐败。1465年改元成化,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去世,八月,宪宗过于悲痛而驾崩,时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2)孝贞皇后王氏

    孝贞皇后王氏,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国公王镇之女,明天顺八年(1464年)十月因吴后被废而被立为皇后,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去世,谥“孝贞庄懿恭靖仁慈钦天辅圣纯皇后”,六月合葬茂陵。

    (3)孝穆后纪氏

    孝穆后纪氏,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成化时南征,被俘入宫,后因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被宪宗私幸后怀孕,生下孝宗,六年后突然去世,谥为“恭恪庄僖淑妃”葬京西金山。孝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追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迁葬茂陵。

    (4)孝惠后邵氏

    孝惠后邵氏,昌化人,邵林之女。初为宸妃,后进贵妃,生有兴献王朱祐杬(世宗之父)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将她尊为皇太后。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次年二月葬茂陵。

    3.相关历史典故

    (1)明宪宗口吃

    据说,明宪宗说话有严重的口吃,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说,宪宗每次上朝,如果准许大臣所奏之事,只说一个“是”字,以免出丑。因此影响了与大臣面对面地交流,也使他不愿意上朝理政。这样,很多事情需要通过身边宠幸的人传达旨意,也使他们有了干预朝政的可能。总而言之,明宪宗时期朝政的混乱,多半是因为宪宗对贵妃万氏、宦官汪直和梁芳的宠信所致。

    (2)一帝三后

    茂陵为什么会葬有三位皇后呢?第一位皇后王氏,是明宪宗在位时的正宫皇后,祔葬茂陵应无异议,第二位纪氏,由于是孝宗朱祐樘的生母,母以子贵也应该祔葬茂陵。

    邵氏之尊为皇后,在明史上有些奇特。众所周知,明宪宗皇帝的太子即孝宗只有一个儿子,因此孝宗死后,这个儿子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武宗朱厚照,武宗一生无子,又没有兄弟,因此武宗死后,按辈分排序,应该由孝宗的弟弟的儿子即位,这样朱厚熜就从藩王一下子变成了一国之君,年号嘉靖。而邵氏是嘉靖皇帝的亲祖母,嘉靖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将邵氏以皇后礼葬入了茂陵,就这样,茂陵地宫内就有了三位祔葬的皇后。

    (七)泰陵

    1.简介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陵宫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五日,定陵名为泰陵,由太监李兴、新宁伯谭祐、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明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整个陵寝用时10个月,占地约2.6万平方米。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全陵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泰陵陵宫建筑基本仿茂陵建造,平面布局亦呈前方后圆形状。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

    2.陵主生平

    (1)明孝宗朱祐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宪宗第三子,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三日生,明成化十一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抑宦官及佞幸之人,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并采取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逝于乾清宫,谥“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十月十九日葬泰陵。在位18年,享年36岁。

    (2)孝康敬皇后张氏

    孝康皇后张氏,明孝宗原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之女。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明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谥“孝康端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十月九日祔葬泰陵。

    (八)康陵

    1.简介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陵园建成,占地2.7万平方米。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

    2.陵主生平

    (1)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孝宗长子,明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生,弘治五年(1492年)三月八日立为皇太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八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正德。明武宗是明代最昏庸荒淫的皇帝。武宗一生,贪杯、好色、尚兵、无赖,极具个性色彩,所行之事多荒谬不经,为世人所诟病。初期宠信太监刘瑾,使司礼监之权渐重于内阁。后宠信佞臣江彬等人,皆赐其朱姓;喜好声色,建豹房以享乐;狂放不羁,喜弄兵,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数至宣府(今河北宣化)、塞北、江南等地巡游,致民间怨声载道。因过度荒淫,无子嗣。后溺水得病而亡,享年31岁,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2)孝静皇后夏氏

    皇后夏氏,武宗原配,庆阳伯夏儒之女。明正德元年(1506年)册立为皇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合葬康陵,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3.陵宫建筑一览

    陵寝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五空桥、三空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树碑,无字。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有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

    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形制一如明泰陵,方城比较矮小。楼内树圣号碑,上刻“大明”“武宗毅皇帝之陵”。明楼后宝城内从排水沟里侧开始向中心部位起冢,冢形呈自然隆起状。冢前及稍前两侧分别砌有高不及胸的冢墙,墙前正对宝城瓮道处建琉璃照壁一座。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等。

    (九)永陵

    1.简介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的营建在世宗皇帝登基后的第十五年,系其在位时营建的“寿宫”。但其卜选陵址却是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皇后陈氏去世之时,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

    与前七陵相较,永陵规模宏大。据《大明会典》载,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祾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而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其祾恩门面阔五间则与长陵相等,其后仅定陵与之同制。另外,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祾恩殿、祾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做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目前,明代门、殿的柱础石保留不多,但可以看出其体量明显大于改建后的柱础石。其中,祾恩殿现存明代重檐金柱柱础石鼓镜部分直径达1.2米,仅比长陵的少2厘米。可以想象明朝时永陵祾恩殿的楠木柱也是十分粗壮的。

    2.陵主生平

    (1)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年),正德二年八月十日生于兴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嘉靖皇帝御极之后,面对“正德危权”,励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做一位后世称颂的明主圣君。他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朝纲;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勘查皇庄和勋戚庄园,还地于民,鼓励耕织;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一意玄修,崇奉道教,无心理政,特别是后来严嵩专权,朝纲日非。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逝于乾清宫,享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2)孝洁肃皇后陈氏

    孝洁肃皇后陈氏,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世宗下令丧礼降等,谥“悼灵”,葬天寿山袄儿峪。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谥为“孝洁”。穆宗登基后,上尊谥“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迁葬永陵。

    (3)孝烈皇后方氏

    孝烈皇后方氏,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明嘉靖十年(1531年),封为嫔。后来,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嘉靖二十六年(1549年)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1544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恭诚祗天卫圣皇后”。

    (4)孝恪后杜氏

    孝恪后杜氏,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明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上尊谥“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迁葬永陵。

    (十)昭陵

    1.简介

    昭陵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个皇后的合葬墓。昭陵的建筑有其独特的地方,是明十三陵中地面建筑最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建筑。

    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松柏参天,殿宇辉煌,气势恢弘。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昭陵神道的设置,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千米。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8°,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祾恩殿、配殿为五间,祾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

    2.陵主生平

    (1)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年),明世宗第三子,嘉靖十六年(1537年)正月生于皇宫,十八年(1539年)二月封裕王,四十五年(1568年)十二月继皇帝位,次年改元“隆庆”。穆宗即位之初,颇有节俭之行。在朝政的处理上,穆宗初登政坛,也不乏振兴之举,但登基6个月便不愿过问政务。穆宗虽不关心政务,但对于大臣们的建议与做法也不反对,例如历史上著名的“隆庆议和”,就是在大臣们的支持下促成的。隆庆六年(1574年)五月二十六日于乾清宫病故,享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

    (2)孝懿庄皇后李氏

    孝懿庄皇后李氏,北京昌平人,锦衣卫百户李铭之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被选为裕王(即穆宗)妃。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世宗皇帝为其亲定丧仪规制。同年七月葬于京西金山丰裕口。穆宗即位后,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二月追谥为孝懿皇后。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神宗又上尊谥为“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迁葬昭陵。

    (3)孝安皇后陈氏

    孝安皇后陈氏,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之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明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神宗即位,尊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明万历六年(1578年)加尊号“贞懿”,十年加“康静”。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七月十三日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4)孝定后李氏

    孝定后李氏,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谥“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圣皇太后”,享年70岁,葬昭陵。

    (十一)定陵

    1.简介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两个皇后的陵墓。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1584—1590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万平方米,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2.陵主生平

    (1)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十七日生,隆庆二年(1568年)三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日即位,次年改元万历。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驾崩,享年58岁。九月上尊谥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十月三日葬定陵,庙号“神宗”。神宗是明朝享国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

    (2)孝端显皇后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明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王皇后万历四十八年四月病故,谥孝端。光宗即位后,上尊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

    (3)孝靖皇后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王朝寀之女。初为宫人,后被神宗私幸有孕册封为恭妃,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九月病故,上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熹宗即位后,尊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

    3.陵宫建筑一览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宇——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

    富丽堂皇的定陵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总面积为1195平方米,5个高大宽敞的殿堂全部是石结构,拱券式顶,没有一根梁柱。放置明神宗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的后殿,高9.5米,长30.1米,宽9.1米,是最大的一个殿堂。在这里发掘出了30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金冠、金壶、金爵、凤冠等极其珍贵的文物。金冠是用金丝编制成的,冠顶盘有一对金龙。凤冠上镶有宝石100多块,珍珠5000多颗。游人们可以在定陵博物馆内看到这些珍宝。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才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牲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

    (十二)庆陵

    1.简介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工程质量精细,除玄宫全部用石料外,其“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到天启六年(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共用时六年,占地约2.76万平方米。

    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两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明楼,楼内树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为宝顶,底部直径约28米。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等。

    2.陵主生平

    (1)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神宗长子,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十一日生,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十五日立为皇太子,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初一即皇帝位。逝于乾清宫,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四日葬庆陵。光宗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光宗即位后,恣意淫乐,不久患病,服了鸿胪寺丞李可灼给的红丸后,于次日死去,史称“红丸案”。光宗在位仅29天,是明代享国最短的一个皇帝。

    (2)皇后郭氏、王氏、刘氏

    郭氏,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停尸宫中两年后在天寿山泰陵园后长岭之前建坟葬之。熹宗即位,尊谥“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庆陵。

    王氏,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去世。熹宗即位,尊谥“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祔葬庆陵。

    刘氏,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光宗即位后,尊谥“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毗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庆陵。

    3.相关历史典故

    庆陵原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英宗经“夺门之变”后,废朱祁钰为王,同时将景泰帝在天寿山已经开始施工的陵寝废弃,把景泰帝按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未入十三陵。一百多年后,在这块陵寝的遗址上修建了庆陵。当时由于光宗死得突然,加之国力空虚,明光宗的父亲明神宗尚未下葬,更无暇来为自己建陵。于是,建陵的时候也来不及选吉壤、卜寿陵,只得采用了景泰帝的寿陵陵址,加以重新改建,即今天的庆陵。

    (十三)德陵

    1.简介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帝熹宗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德陵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基本仿庆陵,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和神帛炉。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外还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德陵圣号碑碑趺所饰图案独特,与其他陵不同。其他各陵圣号碑碑趺一般以云龙图案为主,而德陵明楼内圣号碑碑趺则上枋雕饰二龙戏珠,下枋雕饰“螺、轮、伞、盖、花、罐、鱼、长”及杂宝等佛、道两家吉祥宝物。

    2.陵主生平

    (1)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光宗长子,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生。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启。熹宗最擅长的是木工器作,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熹宗最宠信的是乳母客氏和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以致魏党势倾朝野,朝政黑暗。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

    (2)懿安皇后张氏

    熹宗元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入京时自缢。南明弘光朝为她上尊谥“孝哀悊皇后”。顺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将她葬入德陵。

    (十四)思陵

    1.简介

    明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朱由检(年号崇祯)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在改葬崇祯帝后,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时在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

    明思陵,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特别是残存下来的石雕艺术品,构思奇妙,雕工精细。石五供,分为前后两套。前一套,是五个相互独立的供器,正中为香炉,雕为四足两耳的方鼎形,上面浮雕饕餮纹。左右为烛台,台腹四面雕刻人物故事;两边是花瓶,瓶腹、瓶项略呈圆形,亦浮雕饕餮纹。五供器各施以石座,与明代其他各陵共用一祭台不同。后面的一套,祭案的案端作翘头式,案面浮雕绳纹,下作闷户橱形状,四腿因项部内收而随势弯曲,足部外翻,还保留着明式家具线脚优美、雄浑大方的特色。案上放有石雕供果五盘,一盘为橘,一盘为柿,一盘为石榴,另外两盘分别为寿桃和佛手,形象十分逼真。碑石雕刻也别有风趣。碑首作“四螭下垂”式,碑身左右雕升龙,碑座前雕五龙,后雕五麒麟,左右雕母狮背负小狮图案,母狮前还有小狮或作戏球状,或伏于母狮身下作哺乳状,形态极为生动。

    明楼内的圣号碑碑阳篆额“大明”“庄烈愍皇帝之陵”。前面的神道碑碑阳篆额“欶建”,下刻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碑文,碑文全系楷书,残坏极少。

    2.陵主生平

    (1)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0—1644年),光宗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二十二日封信王,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皇位于中极殿,次年改元崇祯。崇祯皇帝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他痛扫阉患,剪除魏忠贤及其羽翼,批阅章奏,议论时政常至深夜,但崇祯帝为扭转危局过于急躁,又心胸狭窄,喜奉迎,多猜疑,最终使他励精图治,中兴明室的愿望彻底破灭。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自缢身亡。同年四月四日入葬。南明弘光政权(福王),为他定庙号为“思宗”,谥“烈皇帝”,清改谥为“庄烈愍皇帝”。

    (2)庄烈愍皇后周氏

    皇后周氏,崇祯帝元配,大兴县人,嘉定伯周奎女。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三月二十八日子时生。明天启七年(1627年)二月初三日卯时迎娶,册立为信王妃。崇祯帝即位,册立为皇后。南明弘光朝曾为她上尊谥为“孝节烈皇后”,清朝入定中原后。为她上谥号为“大明孝敬贞烈慈惠庄敏承元配圣端皇后”,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改谥为“庄烈愍皇后”。

    (3)皇贵妃田氏

    皇贵妃田氏,陕西人,左都督田弘遇女。明崇祯元年(1628年)封礼妃,进皇贵妃。田氏“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尤善抚琴,生皇子五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去世,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入坟园内。

    3.相关历史典故

    (1)攒宫

    思陵,虽为崇祯皇帝的陵名,但清初,明朝遗老称其为“攒宫”。如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弑,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帝陵图说》亦云:“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不可也!”显然,他们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却不能称“葬”,思陵也不能称“陵”。他们拒不接受清朝为崇祯帝墓所定的陵名,反映了对明朝的怀念。

    (2)太监墓

    在崇祯皇帝的思陵旁,有一座太监墓,曾令考古学家一头雾水。按照明代礼制,太监根本没有资格入葬皇帝陵区。后来发现太监墓的墓主人为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他在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后与崇祯一起在煤山(景山)自缢身亡。清朝取代明朝后,康熙皇帝为表彰他“殉难从死”的忠君行为,将其葬于思陵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