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而喜:我的人生哲学-思维的乐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

    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

    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1995 年

    我们应多学习外国语言

    (在欧洲许多国家,一个大学生懂五六国文字是颇为平常的事情。)

    对世界上任何国家,尤其是对我们中国,学习外国语言的重要似乎用不着我们再来讨论,这已经是不成问题的了。我想,我们现在恐怕都羡慕五六十年前中国学者的福气。他们当时只须背过四书五经,加上注疏,学着写几篇八股文,运气一到,立刻可以考上举人进士,做起大官来。即便有些特别有天才有本领的,能把四书五经的本文和注疏正背倒背,甚至另外还弄点“杂学”,但也总脱不出中国书的范围。他们只须学会一种语言就够了。

    但欧美的洋人偏要带了他们的学问挤进来。他们学些问题又真有些不可及的地方,连最顽固的中国文化本位派也不能不承认他们的优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在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解嘲的口号,用来安慰自己的。现在我们看了,固然有啼笑皆非之感,这种感觉恐怕当时有许多人已经有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祖先们,其中比较开明的,都热心研究过“洋务”,在读四书五经之余也只好尖起舌头来念哀比西的衣。

    念的成绩怎样呢?这话也不好说。从那时候到现在,中国隔了五六十年。穿西服的,吃西餐的(以前叫做番菜),的确是一天比一天多了。哀比西的衣当然仍旧念下去。但有的人也就仅只念到哀比西的衣,这些哀比西的衣连在一起写成的书他们看着便有点不顺眼,不大高兴同它们发生关系。在大学里的情形比较好一点。在这里,在学习外国语言,尤其是英文方面,已经有了颇明显的进步。有些大学除了中国语文学系的课本外,多半都用英文课本。甚至有些教授简直就用英文讲,请来的外国教授当然更不必说了。

    这似乎应该很让我们满意。但倘若我们计算一下时间,我们很有理由觉得我们的进步还太慢。五六十年是一段颇长的时间,尤其是在现代。我们想一想,五六十年前有汽车么?有飞机么?

    但现在天空里飞的、街上跑的,却就是这些五六十年前没有的东西。同这一比,我们在学习哀比西的衣方面的进步真未免太小了。

    而且,倘若我们仔细推究,连以使用英文课本,用英文来讲授自诩的大学里出身的大学生,有几个能够拿起笔来就写一篇英文论文?只有在不懂英文的小姐面前,他们的英文才说得起劲,见了外国人就难免要红脸的。

    我们倘再看一看我们国家以外别的国家学习外国语言的情形,这些国家学术水准比我们高到不知多少倍,然而人家却仍然在努力学习外国语言,读外国书籍,我们真不得不悲观了。在欧洲许多国家,一个大学生懂五六国文字是颇为平常的事情。比如说在德国的中学里,一个学生除了学八年拉丁文六年希腊文以外,一定要学英文和法文。有不少的学生还在课外请教师学俄文或意大利文。他们进了大学,看外国文参考书绝对不会再有什么困难。

    倘说他们要念语言学的话,当然还要另外学许多新的语言。比如说,要念斯拉夫语言学,他们至少要学俄文、波兰文或捷克文、南斯拉夫文,要念比较语言学,学的语言当然更加多了。虽然不一定每一种都能精通,但只就数目说,也就够我们吃惊的了。

    在另外几个国度里,比如说丹麦、荷兰、挪威,他们的学术水准也非常高,甚至有些地方还胜过那几个大国,但因为国家小,在世界政治上占的地位不重要,他们的语言没能像现在事实上已经成了国际语言的英文、德文、法文那样流行世界。他们的学者写专门论文的时候,便利用英文、德文或法文。有的人用一种两种,也有不少人能用三种。有些人或者认为这些学者是可有可无的。

    但其实不然。这些国家虽小,但也产生了不少的世界权威。瑞典中国音韵学专家高本汉就是一个例子。高本汉在中国也不是生疏的名字。他的论文早年用法文写,现在用英文。还有丹麦语言学家Otto Jespersen 也是语言学界的权威之一,他能用英、德、法三种文字写论文。只有这样,他们的论文才能让世界各国的学者都能读到,他们苦心研究的结果才不致因了文字的障碍而被埋没。

    回头看我们中国怎样呢?我们的学术水准不但比不了英、德、法,也比不了瑞典、丹麦那些小国。我们学习英文的情形上面已经谈过了。但那还是战前的情形。复员以后大学里的同学据说英文程度不很好,我们这里不谈原因,只谈事实。事实是很多的大学生不但不能看英文参考书,而且连念英文课本都不知费多大力量。这样毕业后再做研究工作就会处处感到困难。再说到德文法文,情形就更惨。现在德文同法文只算作第二第三外国语。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最多也不过能念三年。实际上念到三年的非常少,即便念到,真正不用字典而能看书的更加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形下,外国学者研究的结果我们当然就很难利用了。在另一方面,我们一般的学术水准虽然不太高,但有不少的学者也有时有非常有价值的发现,值得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学者看到。除了不少的学者自己能用外国文写论文以外,用中文写成的论文便都因为文字的问题湮而不彰,这对世界学术有一个莫大的损失。

    我上面说过,英、德、法三种语言事实上已经成了现在的国际语言。一直到现在我谈的也就是这三种。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只是这三种就够了。另外还有几种语言可以加入到里面来。我现在只谈其中的一种,就是俄文。有些人或者会说,我有点势利眼。看到俄国这次打了胜仗,成了大强国之一,所以我才这样说。而且目前中国以谈俄国为时髦,我现在也不过就是投合这种心理。其实我并没有这意思。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也不是我现在才有的意见。十几年前我就有过这种意见,而且多少也实行过了。俄国在现在和将来世界政局上的重要,尤其是对我们中国的重要,没有一个人会否认的,不管他是不是共产主义的信徒。现在再列举理由说明俄文的重要,真可以说是蛇足了。至于我现在在这里提出俄文,还另外有一个理由,我曾遇到种种不同的专家,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有,他们都承认俄国在许多学科的研究上有很大的贡献,值得外国学者的注意。

    并且这不限定革命以后,在沙皇时代已经开始了,虽然还不能同现在比。就我自己研究的这一行说,俄国学者写过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关于梵文和佛学的书,从沙皇时代起一直到现在,这传统没有断过。有名的佛学丛书就是个好例了。谈世界上的蒙文文法和字典就是用俄文写的,倘不会俄文,蒙文几乎是不能研究的。我说这许多话,用意却很简单,我只是希望中国的青年或非青年在英德法文以外还要注意到俄文,不然最好是有勇气去学,真正学成一个俄文专家,把上海滩上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英雄们赶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去。

    我想现在一定有人抗议了。我上面说到,我们连只学一种文字成绩都不十分亮眼,但现在我却一口气介绍了四种,英德法文以外,还加了俄文,这不是闭了眼睛在做梦,我的话都出自清明的理智,我觉得外国学生不比中国学生聪明,在中学里学外国文只是一个教授法,教本和教师的问题,这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这个问题能解决,多学一种外国语言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困难事情,即便再退一步,我承认我在做梦,梦也有时候可以做的,只要它美丽。

    1947 年5 月6 日 北平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 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道德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这话完全正确。因为从世界各国来看,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什么叫中国传统道德?或者说中国传统道德有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每个人的回答都可能不一样。我讲讲自己的看法,我想这里面起码应包括这么几部分内容。

    第一,正如我的老师——清华大学陈寅恪教授曾经说过的,《白虎通》当中的“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什么叫“三纲”呢?就是君臣、父子、夫妇。他讲的当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里边有糟粕,如夫妻应该是平等的,怎么男人成了女人的纲了呢?这个我们先不讲它。“六纪”,一是诸父,就是父亲的兄弟姊妹;二是兄弟;三是族人;四是诸舅,就是母亲家的人;五是师长;六是朋友。他说,这“三纲六纪”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看他的话很有道理。因为人类自有社会以来,必然要有一种规则来维系,不然的话社会就会乱七八糟。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有交通警?为什么要有红绿灯?这就是一种规则,一种规章制度,要求大家都来遵守,这样社会生活才能进行。要是没有这些规则,社会生活就不能进行。《白虎通》的“三纲六纪”,把当时社会所有的人际关系都规定了。

    第二,我们的文化还有一个提法,是我们的特点,就是“格、致、正、诚、修、齐、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先从自己开始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了解以后致知,把规律找出来,正心、诚意就不用讲了,修身就是修自己,然后齐家,把家治好,然后再治国,治国以后是平天下,就是从个人内心一直到天下。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日本叫国,天下就是世界。

    个人要从内心出发,正心、诚意,一直推到治国、平天下。这套系统的步骤,属于伦理道德范畴,也属于政治范畴,是其他任何国家所没有的。

    第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就是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支柱。除了这个提法外,古人还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说法,意思都差不多。

    上述三个方面是古代伦理道德最先最主要的内容。懂得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大体就了解了中国伦理道德最基本的内容。我们的道德伦理又全面又有体系,其他的内容当然就多了,需要写一部中国伦理学史来阐述。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它在世界人类文明遗产中的特殊性非常之明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从古希腊一直到古印度,尽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可是内容这么全面、年代这么久远、涉及面这么广泛的道德规范,在全世界来看,中国是唯一的。现在中国周围这些国家,像日本、韩国、越南等,有一个名词叫汉文化圈,属于汉文化圈的国家基本上都受我国的影响。

    我们一向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在我们的考古发现越多,就越证明我们的历史长久。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步,我估计将来考古发现不但有夏、有禹,一定还会有更古的尧、舜,还要往上发展。总而言之,我的看法是考古发现越多,我们的历史越长。这是从形成的历史时间看。

    那么从具体内容上看,我们民族的特点就更明显了。

    比如“孝”这个概念,“三纲五常”里面都有。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各国都没有这么具体。何以证之呢?可以看一看欧洲现在社会的情况跟我们作比较。当然现在青年人也不像以前那样愚忠愚孝,“割肉疗母”我们也不提倡,可是就拿眼前来讲,我们中国的青年人还比世界各国的要孝得多,虽然程度不如以前了。

    我是研究语言的,有件事很有意思:把“孝”这个词翻译为英语,用一个词翻译不出来,得用两个词。什么原因呢?因为虽然不能说外国没有孝,但是孝并非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所以译过去就得用两个词。英文里面两个什么词呢?就是儿女的“虔诚”与“尊敬”,而在中文中光一个“孝”就够了。这就说明“孝”这个词有中国的特点。

    我认为中国伦理道德中有两点值得提倡,第一点是讲气节、骨气。一个人要有骨头。我们现在不是还讲解放军硬骨头六连吗?

    文章也讲风骨。骨头本来是讲一种生理的东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讲气节。孟子就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我们也不怕,贫贱我们也不怕,威武我们也不怕,这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就是说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例子很多。《三国演义》里有个祢衡敢骂曹操,不怕他能杀人。近代的章太炎,他就敢在袁世凯住进中南海称帝时,到中南海新华门前骂袁称帝。这种骨气别的国家也不提倡。“骨气”这个词也不好译,翻成英文也得用两个词:道德的“反抗的力量”或者“不屈不挠的力量”,我们用一个“气节”、“骨气”,多么简洁明了。我们中国的小说中,随便看看,都有像祢衡这样的人。我们为什么崇拜包公?就是因为他威武不能屈。皇帝掌握生杀大权,但皇帝做错了包公照样不买账;达官显贵虽然有钱有势,但包公也照样不买账。这种品行外国是不提倡的。

    我常对年轻人讲,不仅在国内要有人格,不能一见钱就什么都不讲了,出国也要有国格,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能忘记国格。

    第二点是爱国主义。世界上真正提倡爱国主义的是中国。比如苏武北海牧羊而气节不改的故事,连小孩都知道。写《满江红》的抗金英雄岳飞,他的爱国精神更是历代传诵,后人在杭州西湖边专给他盖了一座庙。又如文天祥,谁都知道他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国都有他的祠堂。近代、现代的爱国英雄也多得很,如抗日战争中的张自忠、佟麟阁,等等。

    当然,我们讲爱国主义要分场合,例如抗日战争里,我们中国喊爱国主义是好词,因为我们是正义的,是被侵略、被压迫的。

    压迫别人、侵略别人、屠杀别人的“爱国主义”是假的,是军国主义、法西斯。所以我们讲爱国主义要讲两点:一是我们决不侵略别人,二是我们决不让别人侵略。这样爱国主义就与国际主义、与气节联系上了。

    关于中国传统道德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问题,我想最好先举例来说明。大家都知道《歌德谈话录》这本书,在1827 年1月30 日歌德与埃克曼的谈话录中,歌德说,我今天看了一本中国的书:《好逑传》。中国人了不起,在中国人眼中,人跟宇宙合二为一(这是我这几年宣传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男女谈情说爱,相互彬彬有礼,那么和谐、和睦,这个境界我们西方没有。可以说,《好逑传》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多与《今古奇观》处在一个水平上,甚至中国文学史也不会写它。可是传到欧洲,当时欧洲文化的第一代表人歌德却大加赞美。但他是有根据的。虽然我国这类才子佳人题材的小说有些理想化,像《西厢记》。但是在当时的西方文化泰斗看来,起码中国作者心中的境界是很高的。歌德指出的这一点不是很值得我们回味吗?

    我认为,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向看,中国文化包括中国道德的精华,在21 世纪的将来,会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我所期望的。

    1990 年

    青年的使命

    (青年人一定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中国有两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又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话都是总结了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也包括学术研究的历史在内而得出来的结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有光辉灿烂的前途。

    如果像九斤老太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那么我们人类再过一些年就会退回到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再退恐怕就要退到猿猴阶段。这是完全不能够想象的。

    但是,是不是年青的一代,新的一代,只要有年轻这一个条件作为靠山,把枕头垫得高高的,大睡其觉,一点努力也不需要,只要守株待兔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当然不是。需要的正是它的反面。青年人一定要加倍努力,刻苦学习,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攀登高峰,才能达到出蓝的境界。这里面,没有什么捷径,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切懒惰的念头,一切取巧的办法,都要彻底丢掉。

    中国的学术研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了不知多少代师生衣钵相传的关系,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都有自己的贡献,每一代人都是踏在前一代人的肩头上向上攀登的,今天我们学术研究的光辉成就就是这一代人接力赛似的创造出来的。其中也包括向外国的借鉴。

    今后怎样呢?今后也决不会另外换一个样子。今天的青年人,今天的研究生,要从老师手里接过学术研究的火把,把它点得更亮,让它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要知道,将来还会有比你们更年轻的人出来接你们手中的火把,如此绵延不断,直到永恒。

    我同你们年龄悬殊,任务也不尽相同,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前进吧,年轻人!

    1983 年9 月21 日开卷有益(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这是一句老生常谈。如果要追溯起源的话,那就要追到一位皇帝身上。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

    (宋)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一段话说不定也是“颂圣”之辞,不尽可信。然而我宁愿信其有,因为它真说到点子上了。

    鲁迅先生有时候说:“随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样。他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与“随便翻翻”是有密切联系的。

    “卷”指的是书,“随便翻翻”也指的是书。书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威力呢?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书,书就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及时得到信息。只有这样,人才能潇洒地生活下去,否则将适得其反。信息怎样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听也能得到信息,而读书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读书不可。

    什么人需要读书呢?在将来人类共同进入大同之域时,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读书的,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在眼前,我们还做不到这一步。“四人帮”说:读书越多越反动。此“四人帮”之所以为“四人帮”也。我们可以置之不理。如今有个别的“大款”,也同刘邦和项羽一样,是不读书的。不读书照样能够发大财。然而,我认为,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相信不久就会改变。传承文化不能寄希望于这些人身上,而只能寄托在已毕业或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身上。他们是我们的希望,他们代表着我们的未来。大学生们肩上的担子重啊!他们是任重而道远。为了人类的继续生存,为了前对得起祖先,后对得起子孙,大学生们(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必须读书。这已是天经地义,无须争辩。

    根据我同北京大学学生的接触和我对他们的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肯读书的。他们有的说,自己感到迷惘,不知所从。

    他们成立了一些社团,共同探讨问题,研究人生,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感兴趣。他们甚至想探究宇宙的奥秘。他们是肯思索的一代人,是可以信赖的极为可爱的一代年轻人。同他们在一起,我这个望九之年的老人也仿佛返老还童,心里溢满了青春活力。说这些青年不肯读书,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

    因此,我奉献给今天的大学生们一句话:开卷有益。

    1994 年4 月5 日

    藏书与读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什么叫书?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下定义。我们姑且从孔老夫子谈起吧。他老人家读《易》,至于韦编三绝,可见用力之勤。当时还没有纸,文章是用漆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用皮条拴起来,就成了书。翻起来很不方便,读起来也有困难。

    我国古时有一句话,叫做“学富五车”,说一个人肚子里有五车书,可见学问之大。这指的是用纸作成的书,如果是竹简,则五车也装不了多少部书。

    后来发明了纸。这一来写书方便多了;但是还没有发明印刷术,藏书和读书都要用手抄,这当然也不容易。如果一个人抄的话,一辈子也抄不了多少书。可是这丝毫也阻挡不住藏书和读书者的热情。我们古籍中不知有多少藏书和读书的故事,也可以叫做佳话。我们浩如烟海的古籍,以及古籍中所寄托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历千年而不衰,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些爱藏书和读书的先民。

    后来我们又发明了印刷术。有了纸,又能印刷,书籍流传方便多了。从这时起,古籍中关于藏书和读书的佳话,更多了起来。

    宋版、元版、明版的书籍被视为珍品。历年都有一些藏书家,什么绛云楼、天一阁、铁琴铜剑楼、海源阁等等,说也说不完。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至今仍在,为我们新社会的建设服务。我们不能不感激这些藏书的祖先。

    至于专门读书的人,历代记载更多。也还有一些关于读书的佳话,什么“囊萤映雪”之类。有人作过试验,无论萤和雪都不能亮到让人能读书的程度,然而在这一则佳话中所蕴含的鼓励人们读书的热情则是大家都能感觉到的。还有一些鼓励人读书的话和描绘读书乐趣的诗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是大家都熟悉的,说这种话的人的“活思想”是非常不高明的,不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关于“四时读书乐”一类的诗,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惜我童而习之,至今老朽昏聩,只记住了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这样的读书情趣也是颇能令人向往的,此外如“红袖添香夜读书”之类的读书情趣,代表另一种趣味。据鲁迅先生说,连大学问家刘半农也向往,可见确有动人之处了。“雪夜闭门读禁书”代表的情趣又自不同,又是“雪夜”,又是“闭门”,又是“禁书”,不是也颇有人向往吗?

    这样藏书和读书的风气,其他国家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是据浅见所及,实在是远远不能同我国相比。因此我才悟出了“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藏书和读书的国家”这一条简明而意义深远的真理,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有极大一部分是通过书籍传流下来的。

    到了今天,我们全体炎黄子孙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实际上每个人都回避不掉的。我们必须认真继承这个在世界上比较突出的优秀传统,要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无愧于先民,下造福于子孙万代。

    1991 年7 月5 日

    三思而行

    (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历代都得到了几乎全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

    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一个是“君子之谋也,始衷(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这话虽为文子自己所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1997 年5 月11 日

    一寸光阴不可轻

    (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

    中华乃文章大国,北大为人文渊薮,二者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倘机缘巧遇,则北大必能成为产生文学家的摇篮。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个具体的例证,最近几十年又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在这两个时期的中国文坛上,北大人灿若列星。这一个事实我想人们都会承认的。

    最近若干年来,我实在忙得厉害,像50 年代那样在教书和搞行政工作之余还能有余裕的时间读点当时的文学作品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幸而我还不能算是一个懒汉,在“内忧”、“外患”的罅隙里,我总要挤出点时间来,读一点北大青年学生的作品。《校刊》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我几乎都看。前不久我读到《北大往事》,这是北大70、80、90 三个年代的青年回忆和写北大的文章。其中有些篇思想新鲜活泼,文笔清新隽逸真使我耳目为之一新。中国古人说:“雏凤清于老凤声。”我——如果大家允许我也在其中滥竽一席的话——和我们这些“老凤”,真不能不向你们这一批“雏凤”投过去羡慕和敬佩的眼光了。

    但是,中国古人又说:“满招损,谦受益。”我希望你们能够认真体会这两句话的含义。“倚老卖老”固不足取,“倚少卖少”也同样是值得青年人警惕的。

    天下万事万物,发展永无穷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老子天下第一”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你们对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必须有深刻的了解。最好能背诵几百首旧诗词和几十篇古文,让它们随时含蕴于你们心中,低吟于你们口头。这对于你们的文学创作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都会有极大的好处。不管你们现在或将来是教书、研究、经商、从政,或者是专业作家,都是如此,概莫能外。对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必实下一番工夫,简练揣摩。这对你们的文学修养是绝不可少的。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则你们必然能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作品。

    宋代大儒朱子有一首诗,我觉得很有针对性,很有意义,我现在抄给大家:

    少小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一首诗,不但对青年有教育意义,对我们老年人也同样有教育意义。文字明白如画,用不着过多的解释。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即逝,必须爱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我们古人留给我们的两句意义深刻的话。

    你们现在是处在“燕园幽梦”中,你们面前是一条阳关大道,是一条铺满了鲜花的阳关大道。你们要在这条大道上走上六十年,七十年,八十年,或者更多的年,为人民,为人类做出出类拔萃的贡献。但愿你们永不忘记这一场燕园梦,永远记住自己是一个北大人,一个值得骄傲的北大人,这个名称会带给你们美丽的回忆,带给你们无量的勇气,带给你们奇妙的智慧,带给你们悠远的憧憬。有了这些东西,你们就会自强不息,无往不利,不会虚度此生。这是我的希望,也是我的信念。

    1998 年5 月3 日哲学的用处(哲学就应当在某种方式上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我曾在很多文章中说到过自己的一个偏见:我最害怕哲学和哲学家,有一千个哲学家,就有一千种哲学,有的哲学家竟沦为修辞学家。我怀疑,这样的哲学究竟有什么用处。

    高明的人士教导说:哲学的用处大着哩,上可以阐释宇宙,下能够指导人生;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靠哲学来总结,世界人民前进的道路靠哲学来指明;人文素质用哲学来提高,个人修养用哲学来加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话都说得很高,也可能很正确。但是,我总觉得有些地方对不上号。我也曾读过西洋哲学史,看过一些中国哲学史。无奈自己禀性庸劣,缺少慧根,读起来总感到有点格格难入。这就好像夏虫不足与语冬,河鳅不足与语海,天资所限,实在是无可奈何。

    今天看《参考消息》,读了一篇“英国大学生缘何喜爱古典哲学”,喜其文简意深,不妨抄上几段,公诸同好。文章说:“尽管现代哲学有着迷人的外表,但是那些深一步研究它的人却往往感到失望。”现在英国大学生报名参加古典哲学的人远远超过现代哲学,原因就在这里。文章接着说:“古代哲学远比现代哲学更符合多数人对哲学的概念。古代哲学家很单纯地认为,哲学就应当在某种方式上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个美丽的理想在现代哲学中几乎根本找不到。”作者引用了公元前341 年出生的伊壁鸠鲁的话说:“如果不关怀人类的痛苦,无论哪一位哲学家的论点都毫无价值。因为,就像医学不能祛除身体的疾病就没有益处一样,哲学不祛除精神上的痛苦也毫无益处。”在这里,文章的作者指出,这些话恰好反映出准备在大学里学习哲学的学生们的愿望。但可惜的是,多数授课者却没有这种愿望。

    文章作者指出的这种现象,是非常有意义的,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我不知道,这种现象在英国,在其他欧美国家,涵盖面有多大。我也不知道,在中国是否也有同样的现象。这里表现出来的新老哲学家或哲学爱好者对哲学本身要求的矛盾,是颇为值得研究的。我个人的想法是,伊壁鸠鲁属于西方哲学发展的早期,哲学家都比较淳朴,讲出来的道德也比较明白易懂。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变化越来越复杂,人们,特别是哲学家们的分析概念的能力也越来越细致,分析越来越艰深,玄之又玄,众妙无门,最后达到了让平常人望而却步的程度。但因此也就越来越脱离平常人的要求,哲学家们躲入象牙塔中,孤芳自赏。但是物极必反,世界通例。英国年轻学子对哲学的要求,正反映了这个规律。

    我自己对哲学的要求或者期望,有点像英国的大学生。但我决不敢高攀。我的哲学水平大概只有小学水平,因此才对最早期的西方哲学感兴趣。然而,我并不愧疚,我还是要求哲学要有用处。

    1998 年12 月23 日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人的降生,都是被动的,并非出于个人愿望。既然来到人间,就必须活下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