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往事-柳湾墓葬·冰山一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柳湾墓地,始终上演着这样一幕:柳湾村民的新坟,一座座叠压在遗址上,一如他们的先民。神秘的彩陶之谜依旧困惑着众多的专家学者,久远的悬疑历久弥新。只有躺在墓穴中的先民们默默目睹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封缄了藏在纹饰背后的秘密。

    2005年初秋,彩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正在柳湾村进行抢救性发掘,墓坑中已清晰地呈现出一副人骨架的轮廓——曾因出土几万只精美彩陶而震惊世界的柳湾,再次惊现一座远古墓葬。

    柳湾村位于我国青海省乐都县,青海湖东南方向40公里处,海拔近三千米。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一个如此偏僻且地势高峻的普通

    柳湾墓葬·冰山一角

    导读:

    1974年春天,两位考古队员的出现,给青海省乐都县柳湾村带来了新生。村民们居家的寻常器皿,孩童的粗糙玩物,一夜之间震惊了世界。20世纪七八十年代,柳湾村先后出土近两千座墓葬;2005年,这里再次惊现一座远古墓葬。在柳湾村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彩陶上的图案和符号备受各方关注。神秘的万字纹和宗教中的“ ”(万)字符及德国纳粹的“ ”(万)字符有何关联?彩陶上的裸体人像是男性还是女性?为什么远古先民们要在彩陶上描绘大量的蛙纹?看来,柳湾墓葬的挖掘,仅仅是又一次探险的开始。村庄,竟留下了先民的足迹,以及远古文化的深刻履痕。

    从1974年到1981年,在柳湾村这座寂静的村庄中,已先后出土近两千座墓葬和近四万件文物;其中彩陶两万余件,最多的一座墓葬出土陶器91件,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原始氏族公社公共墓地,这一发现瞬间震惊了世界考古界。部分专家甚至自信地认定,柳湾墓葬的发现绝对可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是前无古人的人间奇迹。

    “斑不喽”传奇

    柳湾村位于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湟水河畔,距青海省省会西宁不到一百公里。

    柳湾墓地的发现充满着传奇色彩。据说,考古队发掘之前,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有彩陶罐,村民们把它叫做“斑不喽”。

    年近古稀的柳湾村村民王廷顺,至今依然津津乐道于自己儿时与“斑不喽”的渊源:“以前,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叫它‘斑不喽’。小的时候,我们都挖过‘斑不喽’,用它给鸡装个食,装个烟叶子。”

    据说,“斑不喽”是来自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很早很早以前的红泥罐子”。王廷顺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他经常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山坡上比赛,看谁能把陶罐滚得更远。懵懂的孩童,蒙昧的年代,价值连城的远古遗物就这样被当做了寻常的玩物。

    柳湾墓地最终进入考古人员的视野,已经是1974年的春天。苟相全和李恒年是最早到达柳湾的两位考古队员。

    苟相全和李恒年二人第一次来到柳湾时,村庄附近山坡上的几条沟都堆积着大量破碎的陶片。大部分陶片是被雨水从山上冲到沟底来的。苟相全和李恒年起初把柳湾一带当做遗址来考察,后来经过周密的现场勘察,又寻访了柳湾的村民,才得知村子里的陶器数量多得超乎想象。一般情况下,遗址不会留存大量的完整陶器。于是,二人推翻了起初的假设,得出了全新的结论——柳湾

    一带应该隐藏着大型墓葬。

    面对散落在村民家中的彩陶,两位考古队员震惊了。凭着职业的敏感,他们马上动员老乡们把彩陶上缴给国家。

    李恒年复述起当年的情景仍然心绪难平:“一听说有人来考察‘斑不喽’,老乡们就都一个个抱着自家的‘存货’来了。抱了有一百多(个)。我们当场就付了现金,每个也就是一两毛钱。因为我们心里面有数,出土的文物是国家财产,不能私自收购、买卖。”

    一个远古彩陶器皿1毛钱——天方夜谭般的一幕,就这样出现在了20世纪70年代的柳湾。

    当时收上来的彩陶装了满满一拖拉机。柳湾的老乡们做梦也想不到,祖上传下来的“斑不喽”——他们用来装鸡食和烟叶的陶罐,竟是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赵生琛是当时的考古队长,柳湾那条通往墓地的小路,他已记不清自己走了多少个来回。

    赵生琛告诉我们,柳湾墓地面积达12万平方米,包容了马家窑文化中的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四种文化类型,距今3600年~4600年。

    20世纪70年代,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柳湾墓地进行了长期发掘,但是由于文化层的叠压关系,部分墓葬难以发掘清理,仍旧遗留在墓地中。

    在已经发掘出土的两万多件彩陶中,专家们发现了319种图案和不同形状的符号。 对于这些千奇百怪的符号到底有没有意义,具有何种意义,专家们始终无法达成共识——柳湾彩陶上的符号,是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吗?神秘的“ ”(“ ”)字纹符号,怎么会出现在柳湾的古墓里?由此引发的争论持续了长达三十年。

    道不尽的万字纹

    柳湾彩陶惊现于世,世界各地的学者蜂拥而至,试图破译这些纹饰与符号的含义。有许多专家认为,柳湾彩陶上的符号就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

    在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彩陶上形状各异的符号已经被专家们描画出来,悬挂在了墙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出现在陶器的下腹部,少数在器物的底部;有的类似于汉字,如“工”、“北”、“中”、“巾”;有的则是简单的几何形状,如“+”、“-”、“×”、“|”等。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但专家认为,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在整理出的四千多字中,被解读的已有一千多字。因此,专家判定,在甲骨文之前肯定还有更早的文字。而柳湾彩陶上的许多符号就具有甲骨文的绝大多数符号出现在柳湾彩陶器皿的下腹部,形状各异,有的类似于汉字,有的则只是简单的几何形状。

    由于甲骨文已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因此部分专家认为在甲骨文之前应该还有更早的文字存在。

    柳湾彩陶上的许多符号具有甲骨文的特征,于是,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了这些彩陶。

    特征,于是,许多学者把目光转向了这些彩陶。不少学者推测,这些相同符号能在彩陶上延续数千年不变,肯定有大致相同的表义,这些符号很可能就是甲骨文的祖先。 但也有许多专家认为,在原始氏族公社阶段,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任晓燕认为,柳湾出土的彩陶上的符号,是当时的工匠留下的一些特殊的标志,而这种标志所代表的意义是值得商榷的。它们可能是陶工作坊的标志,也可能是陶工姓氏的标志。如果真如任晓燕所料,这些符号是陶工作坊的标志,那么它便具有原始商标的意义。

    那么,这些符号到底是记事符号,还是原始文字?如果柳湾彩陶上的符号就是中国汉字的雏型这一想法得到确证,那么,柳湾彩陶将把中国文字的历史再向前推进近一千年!

    就在这众多的符号中,有一个符号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兴趣,这就是“ ”(“ ”)字纹符号。

    万字纹的起源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传统学术观点认为,万字纹是公元4世纪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中国佛教对万字纹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万字纹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右旋顺时针(“ ”),一种是左旋逆时针(“ ”)。

    逆时针的“ ”字成为了多种宗教的吉祥符号。20世纪30年代,顺时针的“ ”字被德国纳粹选用,成了邪恶的标志。那么,柳湾彩陶上这最为原始的万字纹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绘有万字纹符号的柳湾彩陶一共有26件,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 ”字纹符号。它打破了传统学术界认为万字纹是公元4世纪自印度传入中柳春诚认为,柳湾彩陶上万字纹的雏形很可能是十字纹,而符号本身即代表了我国远古先民的太阳崇拜。国的共识。

    任晓燕副所长依然认同万字纹符号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秘符号,认为它应该是具有一定特殊意义的。

    而赵生琛队长则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柳湾彩陶上的万字纹没有规律,且年代久远,宗教在那个年代很可能还没有成型。因此,与佛家中的万字纹不同,柳湾彩陶上的万字符号并不带有宗教色彩。相对于宗教,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太阳崇拜在那个时代应该更为普遍。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柳春诚基本同意赵生琛的观点,他认为柳湾彩陶上的万字纹主要是代表太阳和火的象征符号,是我国远古先民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它很可能是从十字纹演变过来的,代表太阳照射时光线洒向东南西北中各个方位。

    太阳崇拜遍及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角落。而万字纹的确非常像太阳图案的简化和变形形式。

    这个神秘的符号,在世界各地的远古文化遗留物中都曾大量出现过,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

    柳湾彩陶的神秘,不只在于万字纹。同样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原始先民要在彩陶中绘制大量的蛙纹呢?虽然研究始终在不断深入,但柳湾彩陶“疑案”带给人们的,依旧是迷雾重重,众说纷纭。

    踏破铁鞋得觅处

    在柳湾大量出土的蛙纹彩陶,令专家们兴奋不已。在柳湾,蛙纹彩陶有八千多件,而其中蛙纹的变化又有近百种。2005年,专家们在发掘柳湾古墓的过程中再次发现了数量可观的蛙纹彩陶。

    任晓燕副所长认为,彩陶中的蛙纹应该是拟人纹。的确,如果仔细察看,这些蛙纹确实很像抽象化的人体。

    针对这一观点,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柳春诚则给出了一个准确的称谓——“蹲踞式蛙形人纹”。其形象为两手半举,两腿半蹲,所以叫蹲踞式。古代女性在生产婴儿时的姿态,和彩陶上蛙纹的姿态是一致的。因此,蹲踞式蛙形人纹的象征意义即为繁衍后代。

    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国道却另有独到的见解,他相信这些蛙纹表现的就是具象的、现实生活中的青蛙。也就是说,当时绘制彩陶的工匠们,把自己的技艺自然而然转化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众所周知,青蛙的繁殖力很强。因此,原始先民将青蛙图案

    作为装饰绘制在陶罐上,也可以推测为生殖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从专家们的观点中,不难做出推论——蛙纹既表达了先人乞求人丁兴旺的厚望,又是母系社会中女性生殖崇拜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蛙纹是这种生殖崇拜的符号化表现,那么柳湾彩陶中唯一的裸体人像彩陶壶就应当是直接的形象化表现。如今,这件裸体人像彩陶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它的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长期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人像的性别。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全身人体裸体塑像,该人像浮雕头部五官俱全:长眼睛、大嘴、大耳朵、高鼻梁,双臂捧腹,形态可掬。尤其是袒露的乳房和性器官,既有男性的特征,又有女性的特点。

    对于这件彩塑人像壶,青海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国道持“女性说”。他认为它所表现的是女性生殖崇拜的思想。从整个塑像的形象来看,该人像的胸部丰满,腹部凸出,生殖器女性特征明显。以上都是确认其塑造对象为女性的充足证据。

    但持“男性说”的专家也有自己的说法——当时的柳湾已逐渐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女性生殖崇拜已然成为“过去时”。因此,这尊人像所表达的应是父权男性崇拜的思想。

    赵生琛队长站在持“男性说”观点的专家一边。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该人像的两个手指所指的方向,正是其生殖器。而在他眼里,与持“女性说”专家们正相反,该生殖器具有典型的男性特征。

    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过渡时期的男女两性同体生殖崇拜。

    由于年代久远,彩陶上的神秘图案至今仍是一个谜。

    面对柳湾彩陶带来的诸多疑问,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如果能找到先民居处的遗址,当大量原生态情景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彩陶之谜就会迎刃而解。那么,这些葬于柳湾墓地的先民们的居所究竟在何处呢?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长陆晓华说,自从柳湾墓地发现以后,自己与考古界的同仁们一直都没有停止寻找与柳湾墓地相对应的居民遗址村落。遗憾的是,这种执著的寻找始终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后来,当喇家遗址震惊世界考古界的时候,柳湾居民遗址的追寻者们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地处黄河北岸,这里地势开阔,气候湿润,是土族群众的主要聚集地。遗址内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和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

    遗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距今约四千年。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多具非正常死亡的人类遗骸,以成年女性和幼儿为主。喇家遗址与柳湾墓地同属一个时期,但与柳湾相反的是,这里只发现了大规模的村落遗址,却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大规模墓葬区。那么,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喇家遗址就是柳湾墓地先民的聚居地?

    赵生琛队长否定了这一可能性。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民和县与柳湾之间隔着一道峡,名为老鸦峡。老鸦峡虽称不上险要,但地势狭窄,只能容一只牲口通行。原始先民在民和县喇家遗址处烧制彩陶,再跨越老鸦峡到柳湾埋葬,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赵生琛认为柳湾彩陶应为就地取材,就地烧制。

    的确,虽然喇家遗址离柳湾只有40公里,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40公里仍是一个天文数字。柳湾彩陶考古再次陷入了僵局。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2000年,在修建柳湾彩陶博物馆时,专家们居然轻而易举地意外发现了自己为之奔波多年的柳湾远古先民居所遗址!就在今天柳湾彩陶博物馆的馆址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座典型的房址,两座窖穴,11个灰坑,还有一处典型的灶面,并出土了陶器等二百余件文物。据专家考证,确认为柳湾先民的村落遗址。

    柳湾墓地已发掘出一千七百余座墓葬,与之相对应,理应是个巨大的村落。然而,出于稳妥的考虑,考古专家们并没有对墓葬进行完整发掘。博物馆馆长陆晓华动情地说:“我相信,有一天,当它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会比柳湾墓地更令人震撼。”的确,谁也无法想象,当海底的冰山全部浮出水面,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将会是怎样一个遥远的世界。

    行走视点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名“鲜水”或“鲜海”。藏语称之为“错温布”,意为“青色的湖”;蒙古语又名“库库诺尔”,意即“蓝色的海洋”。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难怪青海民间流传着这样的句子:“身背炒面绕大湖,跑垮好马累死鹿。”

    青海湖的西北隅有两座岛屿,一东一西,左右对峙。远远望去,仿佛一对顾盼生姿的姐妹花,相依相偎地远望,等待着各自的心上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鸟岛。

    鸟岛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因岛上栖息着数以万计的候鸟而得名。每年春季,来自我国云贵一带及印度洋岛国的斑头雁、鱼鸥、棕头鸥等十多种候鸟纷纷在此筑巢栖息。届时,岛上鸟巢密布,鸟蛋遍地。一有风吹草动,群鸟翩然飞翔,其情其景蔚为壮观。

    热情好客的青海人最乐于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介绍自家的羊肉,他们说本地的羊都是靠青海的珍贵药材和地下泉水哺育长大的,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全国独一无二。

    手抓羊肉是青海名菜,又叫“白条”,即原汁原味的羊肋条。青海人认为,吃羊肉必须得配蒜,俗话说:“吃肉不吃蒜,营养减一半。”而且,蒜还有减轻羊膻味的作用。西宁的小吃还有很多,如酿皮、糌粑、醪糟等。值得一提的是,西宁的茶叶品种非常丰富,其中,藏民的酥油茶最负盛名,是每个到青海旅游的人都要一饱口福的美食“明星”。

    “海怪”传说在青海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消息不时流传出来。20世纪80年代,有人午后到湖边拍照,发现平静的湖面上冒出一个有两三头牛般身形巨大的怪物,灰褐色背部渐渐顶出水面。突然,那怪物昂起细长的颈项,露出了三角形的头。目击者猛地意识到这怪物可能是蛇颈龙,赶紧抢拍了一张黑白照片。可是等再举起相机时,怪物已沉入水中,不见踪影。

    青海湖“海怪”传说至今还是一个谜,给青海湖蒙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