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往事-让帝与惠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李宪将帝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这一让,让出个开元盛世,不失为明智之举。历史上主动让位之人大都会得到后世的褒奖,比如上古的伯夷、叔齐,春秋的吴季子……由此李宪也得到极大荣耀。史书赞曰:“谦而受益,让以成贤。唐属之美,宪得其先。”

    导读:

    陕西省蒲城县西北有一座皇陵,陵前碑曰:唐让帝惠陵。翻开大唐皇帝列表,并没有这位让帝。但是查阅史书,唐朝,被封为“让帝”的只有一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宪。李隆基兄弟,感情至深。常常是李隆基击羯鼓,李宪吹笛,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开元二十九年,李宪病故,李隆基万分悲痛,追封为让皇帝,依帝陵制而葬之,并把自己心爱的羯鼓与大哥的笛子葬于一处,表示兄弟生死不分离。只可惜惠陵后来遭遇盗掘,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洗礼,惠陵地宫如今是什么样子呢?

    让帝与惠陵

    中国人自古就有事死如生的传统。上达帝王,下至百姓,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死后世界的幻想。所以封建皇帝有个传统:一即位就忙着营造自己的陵墓。

    翻开浩瀚的中国历史长卷,当数大唐王朝最为辉煌。这个影响了全世界文明进程的朝代留下了无数精神和物质的遗存,其中唐帝陵可谓历代皇陵中最具代表性的陵寝。“天下唐陵归陕西”,大唐天朝从公元618年至907年,290年间共有21个皇帝在位。除昭宗李晔葬在河南偃师、哀帝李 葬在山东菏泽外,其余19个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一陵)都分布在关中这片土地之下。踏上渭河流域这片土地,就好像是将一部中国历史抵在了脚下,生命也和这历史连成了一个整体。

    在唐代只有帝王墓葬可以称“陵”,其他人的墓葬只能称“墓”。而唐十八陵中,有一座陵寝却十分特殊。它叫做“惠陵”,可是埋葬的却不是皇帝;它的主人被称做“让帝”,可是唐朝历史上却没有记载这样一位皇帝。这位让皇帝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

    独一无二的“让帝”

    这座特殊的陵墓就建在陕西蒲城境内。墓室外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唐让帝惠陵”几个大字。“让帝”是一个听起来让人感到陌生的称谓。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中,“让帝”只有这么一个。他,就是唐睿宗的长子,把江山社稷,权力和荣耀拱手让给弟弟李隆基的李宪。而这个情愿放弃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李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把权力让给自己的弟弟呢?

    唐让帝惠陵

    关于李宪生平,在新、旧《唐书》中均有详细记载。他是睿宗皇帝李旦的长子,生于公元678年,原名李成器。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为避李隆基生母昭成皇后的尊号,才改名叫李宪。

    李宪的生母是睿宗第一个皇后萧明顺治皇后刘氏,所以李宪是睿宗皇帝李旦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也是玄宗皇帝李隆基同父异母的大哥。在睿宗首次即位的文明元年(684年),李宪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只有6岁。后来武则天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大周,降睿宗为皇嗣,李宪为皇孙。长寿三年(694年),16岁的李宪改封寿春郡王,并入朝为官,但所任官职都是没有实权的文职散官。

    武则天时代的大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同时宫闱内的政治斗争也是十分严酷的。

    在武则天执政初期,李氏宗族子弟的反武斗争此起彼伏。其实早在武则天登基称帝之前,这场血腥的宫廷争斗就已经开始了。

    最先是太子李弘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之后是太子李贤因谋逆罪被贬至死。两个优秀的皇储人选都因阻碍武则天称帝而遭遇不测。皇室只好以第三子李显继太子位。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即唐中宗。唐中宗昏庸,竟然戏言要将大唐江山送给岳父韦玄贞,武则天抓住这个把柄借机废了李显。

    中宗被废以后,武则天把生性懦弱的小儿子李旦扶上皇位,这就是李宪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吸取前两位皇帝的教训,对母后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大小事务全由武则天做主,于是武则天加快了自己登基的步伐。

    高宗皇帝死后第七年,武后登基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代李氏而立,引来了李唐宗室的一系列反抗,终被武则天镇压。为巩固手中政权,武则天不惜杀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李贤(章怀太子)、孙子李重润(懿德太子)、孙女李仙蕙(永泰公主)。

    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李宪的众多叔辈兄弟姐妹都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卷入“谋逆”、“叛乱”的旋涡中,身遭不测,唯有李宪能自保平安,并与诸弟搬出宫廷,开府置僚属,赐封郡王,自己独立居住,做一个只拿俸禄、不问实事的悠闲散官。由此可见李宪为人处事的风格木讷之中自有他的精明。

    公元710年,韦后之乱平定,李旦第二次当上皇帝,但是对立太子的事,他却一直很踌躇。在李旦的几个儿子中,李宪是长子,按照封建社会的礼制,长子李宪应立为太子,但是三子李隆基在平定韦皇后之乱中立了大功,又有才干和实力。到底立谁为好呢?睿宗一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在李旦举棋不定之时,李宪主动恳请父皇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不久,睿宗退位,李隆基便当上了皇帝。

    李隆基登基后,李宪一贯的风格还是没有改变,谨慎敬畏,小心从事,从不谈论朝政,不随便结交他人,而且还能给予玄宗中肯的建议。一次,李宪跟从玄宗至万岁楼,皇帝从复道上见到卫士将吃剩的食物残渣扔在洞中。于是发火,命高力士杖杀卫士。李宪说:“从复道上窥探别人的私下行动,恐怕卫士内心不安,并且有失大体,难道人的性命还不比剩余的残羹?”玄宗感到很有道理,于是就收回了成命,对高力士说:“宋王对于我,可谓有急难之助了。不然,将误杀卫士。”还有一次,凉州献新曲,皇帝召诸王一同欣赏。李宪听后说:“曲子虽好,但宫调偏离而没有归属,商调扰乱而且暴强,君王卑而逼于属下,臣子侵犯君上。发之于微小处,形之于音乐声中。从乐曲中能够看出人世间的风气,臣下恐怕哪一天有风波变迁的祸患。”皇帝默然。等到安史之乱爆发,知情者回想李宪当时的预感,无不感慨,李宪是懂得音乐的人啊!玄宗因此更加信任敬重他。

    公元741年,李宪生重病,不久就去世了,享年63岁。李隆基听到消息,在朝堂上失声痛哭,因为感激兄长让位之风,追封李宪为“让皇帝”并要求按照皇帝的待遇下葬。 按照唐代丧葬礼仪规定,帝王死后要停丧7个月才能下葬,这段时间内,宫里有专职机构来操办丧事,包括陵墓的修筑装潢、随葬物品的筹办安排等。“让皇帝”的下葬日期定在农历六月份,正值盛夏季节,天气多变。史书上讲,在下葬这天,灵柩刚刚启运,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送葬的人群颇为狼狈。玄宗便命自己的长子庆王李琮下马,在泥泞中步行数十里,代父为大伯送行。并下诏赐封“让皇帝”李宪墓为惠陵。据唐史中记载:“墓内置膳食百余味,药酒三十余味,其地宫建制与诸皇陵同。”

    壁画,大唐盛世的见证

    2006年4月,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张队长的带领下,考古队员走进了这个颇具特色的墓穴。地宫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坐北朝南,全长59米。与史料记载不同,惠陵的墓室只是一个亲王等级的单墓室,并不是帝王等级的三墓室。这也是有历史原因的。有专家分析,李宪是嫡长子,又有功于社稷安定,死后肯定是要陪葬父亲于桥陵的。因此,在李宪生前,还没有“让皇帝”称号的时候,其墓地位置就已确定。同时,又因他辗转病榻一年之久,病情时好时坏,为防突变,所以地宫的营建在他去世前就已经开工了。

    当时李宪的身份仍是宁王,按唐制,诸王、公主墓葬都只能使用较大的单墓室形式。所以当李宪死后,虽被恩封“让皇帝”号,但其墓葬早已修好,不宜改动,而且他本人生前一贯恭谨而不喜张扬,家人子弟也深受其教诲而颇具遗风,因此李宪地宫只是相当于亲王等级的单墓室地宫。

    虽然如此,李宪毕竟是有皇帝封号的人物,身份的特殊性必然要有所体现。既然地宫内部结构无法改变,那么就在地面陈设上下功夫。惠陵地面设置,使用了内外双城结构,石刻数量和种类也与帝陵一致。其排列顺序是,内陵园南门外侧有石狮1对,石狮南边为翁仲10对,再南为仗马5对,马南为石鸟1双,最南侧置石华表1对。不过,陵园面积、石刻群尺寸都比其他帝陵的小。除此之外,想来在被盗前,地宫的陪葬物品也是颇为丰厚的。按照李宪的身份推测,仅随葬饮食一宗,就要放入牛、马、驴、鹿等飞禽走兽的新鲜肉食和时鲜瓜果等一千多种,及各色药酒三十余味;这些东西都要配备相应的餐具,如:盒、盘、瓶等一一装好,放入陵内。由此推想,光是盛装食品、酒水的各种器皿就应有上千件之多。按皇帝的饮食标准,这些东西必定是金、银、玻璃、玉、瓷器,他们认为用这些金银器作为食具,有利于身体健康。据推测摆放位置就在墓室东部的空地或是专用的几、案上。

    据唐史专家分析,唐代社会繁荣,经济发达,十分富庶。且唐玄宗时期,正值盛唐阶段,经济实力更是雄厚。李宪是唐玄宗嫡亲的长兄,而且又让了皇帝位给唐玄宗,玄宗十分清楚,自己在位期间,能出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局面,不仅在于自己选贤任能,锐意革新,也要感谢长兄李宪,若不是他让位于自己,哪有这太平富足的盛世天下?因此,唐玄宗非常感激他,李宪墓葬里御赐的珍宝一定不少。只可惜,从唐肃宗元年到1999年,长达一千两百余年的时间里,这个墓室曾经多次被盗墓贼光顾,其中的随葬品早已经被盗空,如今考古人员只能凭借蛛丝马迹和一些历史记载来推测它当初的模样。

    盗墓贼唯一不能带走的,就是满墙的巨幅壁画。在长达18.6米的墓道东、西两壁上,两队气势磅礴的帝王出行仪仗队在一千多年后赫然可见。

    这两队喧闹而威严的队伍,披着鲜艳夺目的色彩,带着一千年前大唐帝王的威严和喧闹走进了现代人的视线,向人们展示着大唐盛世的繁华和荣耀。

    墓道内的壁画,幅面宽大,色彩丰富,布局对称,青龙、白虎、朱雀、祥云这些象征帝王威严的图案给考古队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因为壁画的内容和规模颇有帝王威仪,宪陵的发掘对研究唐朝帝陵具有重大意义,迄今为止,唐朝的皇帝陵墓还没有一座真正被打开过,人们都想知道,大唐的地宫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李宪墓墓道东壁正中所画的青龙图案,面向南方,奔腾在五彩祥云之上,乌黑的眼睛神采飞扬,张大的口中吐出鲜红的舌头,全身披满翠蓝色鳞片,脖颈上戴着彩带项饰,背脊两侧点缀红色描黑边朵状花纹,腹下及四个爪心都是金红色,真是色彩斑斓,威风八面。

    与青龙相对的西壁上画着一只奔腾跳跃的猛虎,昂头翘尾,瞠目吐舌,通身黄白相间的条纹,使这只兽中之王与现实形象有所不同。可惜白虎头顶及身体的部分画面因长埋地下,被水浸泡而塌毁,为这幅六米长的艺术巨作留下了不能弥补的缺憾。

    李宪墓壁画的惊人之处还不止于此。墓道内有一幅高大的仕女图,初见仕女图,大家都被惊呆了,没想到惠陵中有这么高大的壁画。虽然人物的下半身被埋在两米厚的淤土层下,但还是能看到她完整的上半身,由此可以推断壁画应该是很高的。如此高大的墓室壁画显示着墓室主人的高贵地位和身份。

    羯鼓伴横笛

    当考古队工作人员探测到第一个过洞时,在西侧的第一个壁龛里发现了两件不寻常的文物。第一件是一对陶鼓,当时它们被埋在淤土下。这一对陶鼓,体长35厘米~40厘米,鼓身束腰,线条精致,两边大,中间小,像喇叭一样张开。鼓身通体描绘了很漂亮的彩绘;金红色的底子上有白色的图案,红底于内,白披于外,似着了一件白色衣裳,考古学称为“白衣”;白衣之上又用橘红、白、黑、绿画出一朵朵美丽团花。鼓的两头原来绷有皮革鼓面,但是现在皮面已经腐朽,只剩下扣压皮面的铁箍在。以两个制作精美的陶鼓为随葬品,这在其他墓葬中是非常少见的。从它们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做工可以推断出,应是实用物品。经查证,这两个陶鼓叫做羯鼓。

    众所周知,陕西人爱打鼓,著名导演张艺谋通过申奥宣传片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世界。如今全世界人都知道,陕西人爱打鼓。今天,在蒲城的大小村落里和庙会上,各种各样的腰鼓和大鼓,依然是乡里的老少爷们儿和姑娘媳妇展示才艺的最佳乐器。这种山野村夫的娱乐,看似难登大雅之堂,其实在一千多年前,打鼓曾经是流行在宫廷中的一项时尚娱乐项目。而它的流行和推广恰恰应该归功于唐玄宗李隆基。

    《旧唐书·中玄宗本纪》记载:“(玄宗皇帝)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史界称他为音乐皇帝。他不但可以填词作曲,还特别擅长打羯鼓。玄宗擅长打羯鼓,这和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玄宗年轻时曾在潞州一带任职,打羯鼓成为他非常喜欢的娱乐活动。羯族源于小月支,曾附属于匈奴,魏晋时这一族人进入中原,定居在上党郡(今山西潞城),与汉人杂居。他们的文化、习俗、音乐和乐器,也随之传入中土。唐代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时代,外来文化在这里与本土文化相融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胡乐就是其中之一。

    后来,李隆基回到长安做起了皇帝,便把这项手艺也带回了长安,因为是皇帝所好,羯鼓便很快在宫廷和贵族间盛行开来。唐玄宗当时是善打羯鼓的高手,他的羯鼓技艺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当时宫廷中有个名叫李龟年的乐师。他有两个兄弟,一个叫李彭年,一个叫李鹤年,二人都以才学名世。三兄弟中,鹤年写得一手好诗,善唱;彭年善舞,而龟年则善打羯鼓。有一次宫廷演奏结束后,玄宗问龟年:“卿打多少杖?”龟年回答:“臣打五千杖。”玄宗说:“你不如我,我可以一口气打完三个竖柜中存放的乐谱。”可见玄宗皇帝是当时打羯鼓的顶尖高手,连乐师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玄宗喜爱的羯鼓为什么会放在李宪的墓室里,这里面究竟隐含着什么深意?清理完壁龛后,堆放在陶鼓旁边的漆皮提醒了考古队,答案就在其中。

    距李宪惠陵大概一千多米的地方有一座荒冢,这座立有大唐长公主碑的荒冢就是李宪的妹妹,代国长公主李华的陵墓。在这块墓碑上记载了李宪、李华兄妹在一次武则天的生日宴会上由大哥李宪领头编创歌舞为武则天祝寿的场景。这祖孙三代看似祥和,但是在大唐历史的映照下却显得格外脆弱,从玄武门事件到他们的奶奶武则天改唐为周,再到韦后杀夫弑君,这些泯灭亲情的事情都是为了争夺王权。这些尚未长大的孩子并不知道,多年以后,当他们面对王权争夺时,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然而,历史的悲剧并没有重演。史书中记载,后来李隆基登上皇位后,记取了前朝宫廷流血争斗的惨痛教训,特别注意兄弟间的团结和感情,再加上对兄长让位之恩的感激,他便在兴庆宫修建了一座花萼相辉楼,意为兄弟间如同花和萼一样不可分离。又特地缝制了长枕大被,经常和兄弟们同床共眠。李氏兄弟五人个个精通音律,唐玄宗喜欢打鼓,他的哥哥李宪擅长吹横笛。兄弟俩是非常默契的搭档。于是玄宗经常召集弟兄,一起歌舞弹奏,增进兄弟间的感情。然而,就在这李隆基精心营造的和谐氛围中,却恰恰因为李宪的笛子掀起了一场危及兄弟感情的风波。

    据说,有一次,唐玄宗李隆基将自己的几个兄弟召集到一起,和往常一样,在一张特大号的床上铺上大被长枕,兄弟五人都在床上同睡同饮。就在这次兄弟聚会时,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喜欢上了精通音律、才艺颇佳的李宪。于是将宁王李宪吹的紫玉笛偷偷藏起拿走,于无人处独自吹弄,以诉衷肠。唐朝诗人张佑曾有诗“梨花静院无人见,闲把宁王玉笛吹”,说的就是这件事。

    没过多久,李隆基就获悉了杨贵妃私藏宁王玉笛一事,不禁醋意大发,但是鉴于大哥让位之贤,李隆基并没有惊动李宪,而是迁怒于杨玉环,盛怒之下,把杨玉环赶回了娘家,后来在高力士的撮合下,杨玉环才得以回宫。

    然而,李宪是敏感的。这一支笛子引起的风波,为李宪敲响了一记警钟,使他更加深居简出,远离朝纲和社稷了。

    无论这个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其中所反映的唐玄宗与李宪的兄弟深情是毋庸置疑的。

    后来李宪因病而亡。李宪死后,玄宗十分怀念大哥。然而,阴阳两隔,丝竹只是昨日欢,容颜依稀在梦中。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自己最心爱的羯鼓陪葬于哥哥,羯鼓伴横笛,就好像自己陪伴在大哥身边,聊以慰藉。兄弟深情昭然可见。

    当年这支横笛被放在漆盒里同羯鼓并排放在龛内。很多年过去了,笛子朽坏了,而羯鼓由于是陶制的,所以保存至今。

    今天,在李宪的墓室里,人们还能从壁画上看到手握横笛的男子形象,这些印证了“让皇帝”喜爱吹笛的史实。

    随葬的跪拜俑

    发掘工作依然在继续,当墓道西侧的第二个壁龛打开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打开一条穿越时空的历史通道。拨开这些尘封了千年的泥土,一个个色彩夺目,神态安详的仕女俑惊现在人们眼前。这些仕女体态丰盈、面目俏丽,出土时服饰色彩清晰可辨。这一件件生动传神的作品裹挟着唐风唐韵,再现出一幅开元盛世的繁华盛景。不同寻常的是,这些陶俑是张队长从事考古工作近三十年来所见到过的最大的唐代陶俑。其中最高的竟然达到170厘米。

    惊喜还不止于此。紧接着,六个壁龛里相继出土了马、骆驼、胡人、骑俑、跪拜俑共870件陶俑作品。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个匍匐在地的人物跪拜俑。此俑全长1米有余,高47厘米,头戴唐朝文官官帽——进贤冠。它面庞清秀丰满,神情谦恭,身穿红色大袖官袍,腰间束带,正五体投地地跪拜于地,双手合于面前,手中原本执有一枚笏板,因年久而朽坏,只留下双手合拢处的长方孔。在古代,赤足进见是一种礼貌、尊敬与真诚的表现。从官袍下,可以清晰看到跪拜俑的两只赤裸的脚底板轮廓,可见这位身穿红袍的文官是虔诚地光着脚跪拜主人的。

    说到跪拜俑的来源,还要追溯至武则天时期。那时,在山西、河北的一些乡绅、财主墓葬中,出现了一种特殊造型的陶俑,它们身形矮小,身穿奴仆服装,匍匐在地,连头都不敢抬起,一副极为顺从谦卑的奴仆形象。那么在皇室,朝廷命官不也相当于皇家的奴仆吗?所以在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一些大型的皇族墓葬里,很可能都有这种跪拜俑随葬。

    然而迄今为止,出土的跪拜俑毕竟很少,像“让皇帝”陵中这样精工细做、如此大气的跪拜俑尚属首例,所以就显得尤为珍贵。

    一千多年过去了,让皇帝惠陵地宫内的金银珠宝、珍稀物品虽被盗墓人抢掠一空,但墙壁上的巨幅图画和壁龛中的大批陶俑,以及散落于土层之下的精美羯鼓,都是岁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

    如今,大唐盛世的光焰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暗夜中,李宪墓里的巨幅壁画、陶俑和羯鼓如一线光亮,照见了那个盛世的一个精彩侧影,由此,后人揭开了“让帝让位”之谜。

    在封建皇室纷繁复杂的争斗中,权力的争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李宪退而守拙,让出王权换取了一生的安宁,这不仅需要审时度势的大智慧,更可贵的是虚怀若谷的大胸襟。他以一己之功成就了天下,也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段辉煌的历史。

    行走视点

    蒲城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北部,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市110 公里;北依白水、铜川,距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陵100公里,南接渭南,距闻名中外的西岳华山120公里。

    蒲城县历史悠久。夏商属雍州,周封贾国,春秋属晋,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称蒲城,唐名奉先,宋后名蒲城至今。境内文物荟萃,城外桥、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为墓,彼此烘托,尤以桥陵石刻最为精美,气势雄伟,为唐十八陵之冠。

    桥陵是睿宗李旦墓,建于蒲城西北15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丰山气势雄伟,诸峰自西向东北方向延伸,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山形凝重,山势巍峨,蔚为壮观。

    蒲城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蒲城酥梨,果大形美,果面金黄,皮薄肉白,酥脆味甜,多汁爽口,含糖量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椽头蒸馍是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制作历史,内酥外光,色味香俱绝,曾作为贡品上贡皇家。

    水盆羊肉以蒲城的最为出名,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味道极其鲜美,被慈禧太后赐名为“美而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