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把农民“增收减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大农村发生的一切,众多农民的生活,是我们中国最基本的“国事”。我们再也不能用老眼光看今天的新农村了。我们的农业文明和农业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但是今天,农村是农耕文化气息、现代城镇工业气息和科技信息杂糅融合阶段,农民艰难地行进在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轨的道路上。现实是我们文学的土壤,文化则是文学的精神。如何把握今天的农村生活?今天的文学,时尚冲乱了规律,思潮压倒了文体,我们的创作若游离于社会潮流之外,其活力和价值就会减少。我想,要把握今天的农村和农民生活,就首先要深入下去但是光有深入和贴近是不够的,走马观花式的贴近,只能使我们茫然。今天的调整和明天的政策,其实都属于“事件”,是瞬息万变的现象,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如果不把它放在历史深层结构中去考察,我们就会被现象所迷惑。所以说,我们还是应该贴近人心,体验农民的心灵,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内核”。今天的农民,心理是多层次的,历史的、文化的东西也必然沉淀到他们的心理中去,传统农民要转变成现代农民,须经过艰难漫长的路程。走进英武山,感觉就像春天的冰河,表面上千里冰封,但深层的坚冰在悄悄地消融,河水变得湍急。所以,我写这个报告文学的时候,试图找到当代农民李家庚和他的乡亲们的精神内核。
记得台湾作家陈映真说过,文学能使绝望丧志的人重新点燃希望的火花,使仆倒的人再起,使受凌辱的人找回尊严。当有人嘲弄、亵渎理想的时候,我们应该弘扬李家庚这样的人物,当然,我们崇尚的理想不是脱离农村实际的“乌托邦”,真正的理想应该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真实的洞察上的理想。村官李家庚身上寄托着我们的这种理想!
我们有理由给这样的人物立传,有理由对这样的创作进行期待。善良的农民具备了土地一样宽容博大的胸怀,他们辛勤地在土地上劳作,像是带着某种神秘的使命感,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不曾失去希望和信心。这是农民内心的勇敢、力量和尊严。我们的文学只有沐浴了生活和人性的苦难,才会有力量,才会有风骨,才会写进人的心灵深处。
首先感谢李家庚同志和英武山的父老乡亲对我创作的大力支持;感谢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生同志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李军同志、出版处张魁星同志;感谢我们作协的铁凝主席、李刚书记、王力平副主席;感谢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邓子平社长、杨才书记、张永生编辑;感谢《长城》杂志社的李延青主编。他们都为此书的创作、出版和发行作出了很大贡献。在此,我真诚地谢谢他们!
关仁山
2004年11月11日于石家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