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有民族性,它是各民族人民在解决各自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一经被创造出来,便成为维系民族情感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纽带。每个民族总是在自己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中华文化,是包括海内外华人在内的全球华人共同创造的文化的总称,是全球华人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依凭。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质教育增添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生动教材。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在上古时代是独立发展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一个典型,直到十五世纪,始终居于世界文化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而在中国本土却没有起到变革的作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至十七世纪中叶逐渐形成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则落后了。到十九世纪,中国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表明近代中华文化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中国没有孕育自己的近代实验科学,又没有产生近代民主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与“民主”,揭示了文化改造的主要任务。随着救亡图存问题的解决,中华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培养民族自尊自信,需要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在不是讲得太多,而是没有被充分地发扬。所谓批判继承,当然要有所批判,但主要还是要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同时,素质教育也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借鉴、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方法论。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
一切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传播海外,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力量。马克思曾说:“火药、罗盘、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它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欧洲近代科学启蒙的哲学家培根也认为,这些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一切事物,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事物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思想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至于中国的文学、书画、音乐、园艺、建筑、医药、丝绸、瓷器等,更是通过各种渠道被世界各族人民所吸收,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成份。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不只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少人认为,70年代以来,东亚和东南亚中华文化圈中各国经济的崛起,深层原因在于儒家文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它们摆脱了西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中华民族的愿望,也是人类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只是社会其它系统的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观为素质教育解决高科技与低素质矛盾提供了最佳视角。
现代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失衡日益严重。进入21世纪,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将更加尖锐。这种矛盾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根本解决。西方所奉行的科学主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把一切都物性化,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向他人索取来实现个人的价值。尽管它带来了科技发达、经济富裕,但同时也导致了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人的尊严与自由受到极大伤害,经济的发展也日渐失去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们经过痛苦的思索、反复的求证,弄清了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偏颇。因此,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历史时期,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为了把人类真正解救出来,应该转变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把追寻的视角转向东方,去吸取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取代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观,成为21世纪人类的发展宣言。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建立一种充满人文理性的、真正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文化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如追求道德价值、注重人际和谐、讲求天人合一、主张民胞物与。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等,与可持续发展有着诸多契合之处。不少人认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追求新的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高科技与低素质之间的矛盾的一剂良药,是避免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失衡的思想途径,其人文和社会价值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佳视角。
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通过教育在当代社会得到现代化意义上的彰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文化是一种知识和智慧。又是一种修养、气质和境界。文化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通过民族形式发展、形成。
二、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简言之,中华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格价值思想。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辩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以和为贵”体现了和谐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不仅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也是持续发展的准则。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道德与生命三种关系。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于对人的塑造,在于把普通的人塑造成为有高尚道德的“君子”、“圣贤”。尽管这些文化遗产在历史演变中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借鉴的。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爱国主义、为民奉献的文化遗产。如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顽强精神;厚德载物,“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宏大志向;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克己奉公,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至今仍受到我国人民推崇,激励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国历代有识之士所奉行的“舍身成仁”、“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信条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这些优秀思想成果,是我们今天对广大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从而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凝聚力。
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在不畏强暴、英勇不屈、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气节和凛然正气,更表现在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热爱。历代思想家把刻苦勤奋、博学多思、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作为民族振兴的光荣使命。儒家创始人孔子指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把发现和弘扬真理作为人的价值所在。孔子又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这里所说的“文”,“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他认为只有广泛学习文献知识,再以礼约束自己,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亡食”、“智者不惑”。一个人只有笃信好学,掌握了全面的知识,有了一定文化修养,再加上内在的仁义道德,就能成为一个完满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在湖南的岳麓书院,“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成为其教育传统,其中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人才是其教育的核心。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很难想象一个只懂得专业知识,不懂得祖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祖国产生深厚感情,能够为自己的民族奉献青春。我们不能忽视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变化。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从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英雄史诗中,从那些优秀思想成果中吸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以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国格,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热情。
三、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品
在古代伦理思想中,以孔子为代表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孔子认为,人生来需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方面。他把“文、行、忠、信”四教作为培养仁德的标准,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古代文献知识,从中悟出修养之理,并把它付诸实践,变成道德行为。孔子把诚实守信作为理想的道德境界,把培养“君子”型人格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君子”型理想的人格首先要修身养性,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经世济民、博施济众的志向和抱负。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立志、弘道为人生最高理想的独立人格,把孝、义、礼、中庸等作为调整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一切是他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力图用这些规范来培养一大批道德品质高尚的、具有完善人格的正人“君子”。
宋代的程朱理学也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程朱宣扬“至诚”。提倡“恕道”。特别是他们极力推崇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也”等思想,教育人们看到别人长处就要向别人看齐。看到别人短处,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即改正。程朱提倡“内省”、自律,强调“慎独”。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经过自我反省,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忧虑和畏惧?至于“慎独”,则是“至诚”的一种表现。因为“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人们在事事处处要诚实。不要自欺欺人。“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如果有人说他喜欢令人厌恶的恶臭,讨厌令人喜爱的好色,那一定是不诚实的表现。君子、圣贤者应当在独处无人的时候,自觉自律,慎其言行,克制邪恶念头,这就是慎独。慎独是一种非常高的道德境界,需要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做到。
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立志”,确立远大的道德志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儒家把“立志”、“持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道德修养目标。今天,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引导学生刻苦学习,陶冶情操,为实现志向而努力。其次,要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学生要为人立节,建功立业,就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应该“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就是说,只有自己具备了某种高尚的美德才能要求别人也有这种美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古人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必须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课学习的同时,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提高道德素质。再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转变思想。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话说,就是要“力行”,坚持道德实践。孔子认为“行”比学更重要。宋代理学家也很重视“践行”,朱熹曾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以不学无异。”只有亲身投入到现实中,才能深刻体验、理解书本知识,才能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四、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想境界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教育。当代世界高科技发展迅速,但人的个性畸形发展,精神空虚,思想颓废,人格堕落等精神贫穷症越来越受到当今有识之士们的普遍关注。1988年初,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发表的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到孔子哪里寻找智慧。”这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满足从于康德、牛顿、爱因斯坦那里吸取智慧,而更多的希望从东方、从5000年文明古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中华文明是一部无穷的画卷,伟大的史诗,是人类知识取之不尽的宝库。这些知识和智慧之所以有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根源在于古代的辩证思维方法——中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古代文化的坚实基础。而我们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知之甚少,对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深刻哲理更是了解不多。恩格斯说:“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哲学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和理论思维训练的主要教材。但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中国古典哲学中可以找到许多思想渊源,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既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发展。又是对中国古典哲学遗产改造吸收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学习这些思想,可以从中受到许多启迪。
1962年,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毛泽东用古代文献中这些含有深刻哲理的论述,教育因受挫折或受委屈而降职的干部,正确对待处分,把坏事变成好事,在实践中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取得新成绩。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哲学中吸取智慧,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特别是对那些思想偏激、感情脆弱、道德修养较差以及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贡献与索取、社会公德与个人利益等关系的大学生,更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让他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帮助他们转变思想,健康成长。
五、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修养,陶冶心智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中,有无数风格独特、气派宏大的艺术作品。历代人民创造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曲、舞蹈、书法、篆刻及建筑、工艺、园林等艺术成果,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仍然是我们艺术生活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文学方面,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那样震撼古今文坛的长篇盖世之作外,那脍炙人口的先秦经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优秀作品,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艺术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生活情趣。对于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人类厉史上,许多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思想家,都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家往往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哲学或政治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黑格尔的艺术思想、美学理论在欧洲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除了本人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外,还建立了科学的文学艺术理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在自然科学家中,我国汉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张衡,诗词和绘画颇负盛名。现代科学之父爱因斯坦的音乐造诣,令专业音乐家惊叹。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又不断升华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成果,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几千年来追求、奋斗的产物,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大学生应该继承发扬。我们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不只是进行某几方面艺术技巧的训练,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风度表情、服饰打扮等方面展现自己高尚、美好的心灵和情趣。随着整个人文素质的提高,广大大学生将有一个健康的人格、良好和谐的心理结构,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在未来几十年里,经济建设仍将是我们的工作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也一定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传统,将激励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抓住时机,重振我泱泱大国的雄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献身的传统,将激励我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华民族亲和团结的传统,将激励我们共同把社会主义事业大踏步地推向前进!能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充分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关系到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和未来。这个问题,值得当代大学生思考和认真对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