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衣裳泛指衣服,古时"衣裳"却是独立的两个词,上衣为"衣",下衣为"裳"。《诗经·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人最早下身穿的是一种类似于裙子的"裳"。"裳"字也写作"常"。《说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体字。《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窄,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像腰围。这种古老的服饰,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
"裙子"的由来
说一下裙子的历史。远古时期,人们在冬天用兽皮取暖、保护身体,夏天则用树叶遮羞。最初,人类先用毛皮围于腹、膝部。后来才遮掩后面。骨针发明后,人类将前后两片连接起来,形成了下裳,也就是后来的裙子。
有了布帛之后,形成了上衣下裳、上黑下黄的习惯,这起源于对天地的崇拜。黄帝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成丝织品,服装原料就丰富起来了。
周朝时,妇女礼服上下相连,且颜色相同,表示感情专一。
东汉献帝年间,女子喜爱长裙,而上衣甚短。赵飞燕时,还产生了折出皱纹的"留仙裙"。
唐朝时,裙子更长,"行即裙裾扫落梅"。唐宋时,裙色以红、紫、黄、绿、青为多。红如石榴花者尤为流行,"红裙妒杀石榴花"。杨玉环特别喜爱黄裙,此裙有郁金香味,"折腰多舞郁金香"。青裙为年龄较大或田野农妇所穿。
元末,裙色一概以淡素为主。明朝,大抵雅淡朴素。清朝,穿旗袍,流行连衫裙。
民族服装--"旗袍"
旗袍,是一种内外和谐统一的典型的民族服装,同唐装一起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是怎么得名的呢?顾名思义,旗袍和满族旗人有关。旗袍始于清代,清兵原来设立的红、蓝、黄、白四正旗,又增添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种,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为"八旗"。八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穿长袍,当时只是筒子,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旗袍之名由此得来。后来妇女们缀以绣花、领巾、袖口镶花边,右开大襟,两侧开衩。据说这样便于骑马和劳动。只要把下摆撩起,卷系腰间,便行动自如。平时又可把长列的扣襻扣到腿部当裙子,不减妇女的绰约风姿。
"腰带"的由来
古人也用"腰带"吗?且听慢慢说来。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古人对腰带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腰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不可缺少。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皮革制成,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汉、隋时出现了蝴蝶结,唐代有了玉带,大画家周日方的《仕女图》上的仕女常系着一条腰带,在腰间缠绕数圈,并在前面打个结,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女性的束腰之美。
"牛仔裤"的流行
"牛仔裤"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呢?随着20世纪50年代西部牛仔电影的风行,牛仔装逐渐从工人、学生到富有的商人、好莱坞明星,甚至是皇室成员、总统和第一夫人,都开始穿这种轻松又随意的服装。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时尚产物能够像牛仔一样,跨越年龄、性别、阶级、宗教、国籍等,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钟爱,且经久不衰。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文字见于1567年,是对来自意大利港口城市那亚(Genoa)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裤子的称谓,即"Genoese"或"Genes"。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Jeans"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才被李威公司正式采用,在这之前,人们把它称为"齐腰工装裤""裤子"。
1850年,美国西部出现了淘金热。当时,二十五岁的德国人李威·斯达斯也到旧金山淘金。但当他看到那千千万万寻找金矿的人们以后,却改变了主意,开起商店来,专门销售日常用品,包括露营用的帐篷和做马车篷的帆布。有一次,一个淘金工人对他说:"我看用你的帆布做短裤挺好。矿工们现在穿的短裤都是用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李威·斯达斯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用帆布试缝了一批短裤出售,果然畅销。
接着,李威·斯达斯在旧金山开设了一家服装工厂。他根据矿工们劳动的特点,不断改进裤子的式样,从而形成了牛仔裤独特的样式。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服装中的一个大类。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它的产生与辛亥革命有关,因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做临时大总统时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称中山装。毛泽东也很喜欢"中山装",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据说,孙中山先生于1902年到越南河内筹组兴中会分会时,偶入广东人黄隆生开设的洋服店,为了节省开支,并能体现中国国情而授意黄隆生设计一种美观、简易又实用的中国服装。黄参考了西欧和日本服装式样,并结合当时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和学生装而设计缝制成后来的"中山装"。
起源英国的"燕尾服"
"燕尾服"是怎么来的呢?燕尾服是一种用呢料制成的前襟齐腹、后襟至膝关节的礼服。因后身下端开衩像燕尾而得名。燕尾服起源于英国。18世纪初,英国骑兵骑马时,因长衣不便,于是把长衣下摆向后卷起,并把它别住,露出里面的彩色衬里,没想到这种样式却显得十分美观大方。这样,许多其他兵种相继仿效。到18世纪中叶时,官吏和平民纷纷穿起这种剪短前摆的服装,并成为一种时尚,燕尾服应运而生了,并且很快遍及全英国。到了18世纪末,燕尾服已经在欧美大部分国家风靡起来了。
燕尾服最初是硬翻领,领下是披肩,随着不断的改进,逐渐发展为两种样式。其一为英国式。英国式主要为宽褶高翻领,且是对称的三角形,扣上扣时为对襟形状。它一般与白色的短外裤配套穿,如果穿紧身裤,就应以黑皮靴相配。其二是法国式。法国式的主要特点是带有较长的前摆,若与黑天鹅绒短裤相配,会显得无比英俊潇洒。
后来,燕尾服成为某种高雅的象征。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燕尾服独占欧洲男子时装市场鳌头。它已不再是原来的对襟了,而是时兴单排扣和不剪下摆的样式,也可不必再与靴子配套。在当时,许多典礼或欢庆场合都可见到燕尾服的身影,尤其黑色燕尾服成为众多欧洲男子的宠儿。从20世纪50年代起,燕尾服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为西服所取代,燕尾服则仅在隆重的场合穿着。后来,随着制式燕尾服的兴起,促使燕尾服再次流行。
起源欧洲的"西装"
西装起源于欧洲,它是欧洲人的传统服装。西装的上衣原是渔民的特殊服饰,由于他们终年在海上谋生,穿敞领少扣的衣服在海上捕鱼更加方便。西装硬领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的。西装衣袖沿上的三颗纽扣,传说与拿破仑有关。西装裤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它便于水手将裤腿捋起来干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原始的服饰,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西装。西服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据说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他曾做过一个法国外交官的翻译。光绪以后,出洋留学者越来越多,西服首先在这些人中间盛行,他们回国后继续穿着。1919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才渐渐得以流行。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的热潮。
"拉链"亦有来历
1893年,一个叫贾德森的美国人,研制了一个"滑动锁紧装置",并获得了专利,这是拉链最初的雏形。这个装置的出现,曾对在高筒靴上使用的纽扣造成了影响。但这一发明并没有很快流行起来,其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
1913年,瑞典人桑德巴克改进了这种粗糙的锁紧装置,使其变成一种可靠的商品。他采用的办法是把金属锁齿附在一个灵活的轴上。这种拉链的工作原理是:每一个齿都是一个小型的钩,能与挨着而相对的另一条带子上的一个小齿下面的孔眼匹配。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
拉链最先用于军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首次订购了大批的拉链给士兵做服装。但拉链在民间的推广则比较晚,直到1930年才被妇女们接受,用来代替服装的纽扣。
1926年,一位叫弗朗科的小说家,在推广拉链样品的一次工商界的午餐会上说:"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拉链"这个词由此得名。如今,拉链的品种不断增多,其应用也不仅限于日用品,已进入科研、医疗、军事等诸多领域,被人们誉为20世纪科技界的十大发明之一。
"领带"从何发展而来
据记载,166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克罗特亚雇佣军普遍使用一种红布披肩,这种披肩是今天领带的雏形,其肩幅很宽,有纱织花边,系戴时在胸前打结。最初人们称它为"克罗瓦达"(crovata),后来又叫它"克尔巴达"(corbata)。
当时法国军官看后争相仿效。巴黎街头追求时髦的贵族和公子们也纷纷系起围巾来。一次,一位大臣上朝时,也按流行方式在颈上围了一条白围巾,并在前面打了一个漂亮的结。国王路易十四见了这种新奇饰物,大为赏识。于是宣布以领巾作为高贵的标记,下令凡尔赛的上流人士都这样打扮。领带的前身--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1692年,在比利时的斯腾哥尔克的城郊,英军偷袭了法国兵营。慌乱之中,法军军官无暇按照礼节系扎领带,只是顺手往脖子上一绕。结果,法军击溃了英军。于是贵族时装中又增加了斯腾哥尔克式领带。
进入18世纪50年代,这时"浪漫"式领带出现了:这是一种方形白洋纱,它先对角折,然后再折几下在胸前打结。领带的系法十分讲究,被誉为真正的艺术。1795~1799年在法国又兴起了新的领带浪潮。人们系起白色和黑色的领带,甚至在盥洗时也系着马德拉斯布领带。领结比以前系得更紧了。
19世纪的领带高高地遮掩了脖子。后来出现了"硬胸"式领带,是用大头针别着的。它由各种料子制成,如绸缎、天鹅绒等。五颜六色的领带都时兴起来了。到19世纪70年代,首次推出了自结花结领带。第二帝国时代(1852~1870年)素有领带的发明时代之称。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领带夹子,30年代出现了编结领带,但最主要的变化是领带的大众化,它已成为各种年龄、各行各业的男子服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耳环"的由来
耳环又叫"耳坠",是人们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可用金、银、翡翠、珍珠、玛瑙等多种材料制成或镶嵌而成。"耳环"又有着怎样的来历呢?
佩戴耳环的由来,考证较为困难。有的说耳环的起源是护身符,现在在俄罗斯农村仍有给即将赴前线的士兵戴耳环的习俗,为的是让他们躲过枪弹;在北欧,海盗戴长长的厚重耳环是希望能借此躲避惊涛骇浪,并且每次穿越赤道都要换一副新的耳环,这个风俗现在仍在北欧国家的海员中保留着。
关于耳环的由来,我国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俊俏的姑娘,不幸害了眼病,不久双目失明了。一天,有位名医路过,见美貌的姑娘受着失明之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他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正中各刺了一针,说来也怪,这神奇的银针竟治好了眼病,使姑娘重见了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更显得妩媚动人,她逢人便称颂这位名医。穿耳戴环能明目的说法相继传开以后,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穿耳戴环,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这位名医用的是我国古代医学中的一种"耳针治疗"法,即用小毫针、皮内针或其他方法刺耳穴治病。现代医学证实:耳垂正中有穴位,刺激它对保护视力和防治麦粒肿、急性结膜炎、老年白内障、中心性视网膜炎等各种眼病,特别是对近视眼有良好的疗效。这些医学上的好处,恐怕不是今天戴耳环的女孩子们所能想到的吧!
"项链"的起源
今天,项链作为一种饰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佩戴项链没有性别、年龄的限制,随处可见。它与衣服相互辉映,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审美作用。
最早出现的项链并不是只用于装饰。远古时期的人将自己猎捕的猛兽的牙齿或骨头用皮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用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项链作为配饰源于远古"抢婚"习俗的演化。随着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人类生存逐渐以狩猎和种植为主,男子在经济上已处于支配地位,女子从氏族核心地位退下来,成为男子的附庸。在氏族或部落战争中,男子往往把对方部落的女子当成战利品掳来,作为自己的妻子。为防止她们逃走,男子常用一根链子或绳子捆住她们的脖子和手。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一些地方的习俗,即在男女正式成婚时,以"抢"的方式把女方接到男方处,同时以金属饰物套在女子脖子上或手上,以示束缚。
如今抢婚早已不复存在,但为了防止女人逃跑的链子却演变成了用金、银、珠宝制成的装饰品,成为今天的项链(项圈)和手镯(手链)。今天,男子向他的未婚妻赠送项链和手链时,是为了拴住她的心,使之对己永远忠诚。
"戒指"的历史
"戒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又有何含义?人们自古以来就有戴戒指的习惯,戒指在古代也叫作环或指环。最早的指环是在古埃及的坟墓中发现的,上面用象形文字刻上指环主人的姓名与头衔。古希腊人更喜欢把指环作为装饰品,而在罗马,它是社会地位的重要象征。在罗马共和国最初的几百年间,只有身居高位的人才可戴金指环;公元前3世纪逐渐扩大到骑士阶层。到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时期,除奴隶外人们都可以戴金指环。罗马天主教会授予教皇的指环通常形体较大,可做文件印章。
在我国,戒指即为指环,汉代时已有记载。宫中后妃御幸,则赐银指环,使其数环以计月,故指环又有计月之称。据《五经要义》记载:"古者后君妾进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不仅如此,还规定进者右手戴戒指,已孕而退者戴于左手。可见古代戴戒指是宫中的特殊礼仪,因此,有人认为戒指本为"戒止"。它是后宫男女之事的某种标记。
而在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戒指的用处则和以后民间习俗较一致。《晋书·西戎传》指出,大宛(古国名)的风俗,凡娶妇先以金的同心指环为聘。只是这订婚戒指为女方所戴。
到了清代,王应奎著《柳南随笔》云:"相传古者妇人,月经与娠则戴(戒指),否则去之。"他认为现今妇女常戴在手上,失去了原来"戒止"之意。
关于戒指的由来,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有个皇帝,把一个平民女子选进了宫,当晚就传旨要她伴驾。这女子不愿为妃,又不敢抗拒,只得暗自流泪。幸亏有个宫女献计,给这女子左手指上戴了一只白玉环。皇帝驾到一看忙问,"戴这何用?"这女子边揩泪边奏道:"这是戒旨。因为奴家今日见红,用它作为标记。请皇上戒旨,戒旨!"皇帝听说"戒旨",只好扫兴地走了。后来,为逃避皇帝挑选美女进宫为妃,家家户户在姑娘成人,特别是出嫁时都给戴戒指。这样,戴戒指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