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是对中国戏曲界的称呼,旧时常将戏曲行当叫作"梨园行",将戏曲艺人称为"梨园子弟",将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一直沿用至今。它的由来呢?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术,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术的代名词。据传说,早年唐玄宗李隆基是个戏曲、音乐的爱好者,他自己不仅爱听、懂欣赏,还能唱上两口,玩玩乐器,指挥排练。他最爱大型歌舞,于是,这位皇帝主持选拔了三千名乐师,常亲自光临指导,将艺人集中于皇宫中的梨园演练。后来,人们用皇上提供的演练场地"梨园"指代戏曲音乐行当。
国粹"京剧"的由来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它以其高超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并有一大批爱好者继续发扬光大。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俗称"皮黄戏"。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他们把汉调、秦腔、昆曲的曲调及表演方式融入徽剧,并将其演变成一种更为美妙的声腔,称为"京调"。清末民初,京班掌控着上海的全部戏院,于是"京调"正式被称为"京戏"。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主,称为"皮黄"。经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程式。京剧在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武术技巧,多用虚拟动作,节奏感强,技艺高超,唱腔悠扬委婉,念白也带有音乐性,形成了中国戏曲"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表演艺术体系。
"舞蹈"的起源
《诗经·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舞蹈是艺术之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记忆范围。
今天的民间仍然流传着许多有关舞蹈起源的传说。景颇族著名的节日祭祀歌舞"目脑纵歌"有一个历代相传的起源传说:
当时只有天上才有歌舞。据说有一年地上的百鸟应太阳公公之邀到天上去做客,参加天上举行的"目脑纵歌",由此百鸟学会了唱歌跳舞。它们很愉快地回到了地上,之后公推学得最好的孔雀做"脑双"(意为领头的),聚在一起跳了起来。正好被景颇族的祖先腊贡扎夫妻看见了,便偷偷默记下来,传给了世人。从此"目脑纵歌"既作为歌舞的节日,也作为祭祀民族祖先的日子流传于世。至今"脑双"仍须戴孔雀羽毛,以纪念孔雀的功劳。
侗族也有一个传说:过去侗家没有歌舞,后来到天上讨来歌舞,但在回人间的路上,又不慎掉进了龙潭。多亏一只水獭下龙潭帮他们取了回来,侗家才有了歌舞,才有了"踩歌堂"这个节日。古老的东巴舞谱《祭什罗法仪跳的规程》中,记下的第一个舞蹈是《舞的起源》。经文上说:"远古的时候,在人类生长的丰饶辽阔的大地上,三百六十个东巴还不会跳舞。这时,米利达吉海(传说是人类最早见到的海)长出一株叶细如发的树苗,叫赫依巴达树。树梢上栖息着大鹏、狮子、飞龙三个胜利神。跳舞的方法和本领首先是由它们三个从住在米利达吉海的金色神蛙那里学来的。至于金色神蛙,它的舞蹈本领又是从住在十八层天上的盘珠萨美女神(纳西族传说中智慧美丽的歌舞女神)那里学来的。三百六十个东巴跳的舞蹈最初就是来源于这里。"类似的传说还有很多,至今依然在流传。
品品"小品"
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各种形式不一的小品总是惹得观众捧腹大笑。那么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小品"一词最早始于晋代,本属于佛教用语。《世语新说·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加重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而受到人们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初喜剧小品这种艺术形式被搬上荧幕,它汲取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等剧目的优点。此外,还有一种专供阅读的文学小品。
起源于清朝末年的"双簧"
在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人在前面表演,另一人躲在椅子后面说,这种形式的艺术就叫"双簧"。"双簧戏"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它起源于清朝末年。据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唱单弦的艺人黄辅臣是众名角之一,慈禧太后很喜欢他演唱的滑稽戏。有一次,慈禧太后传黄辅臣速到内廷,恰逢黄辅臣喉咙痛,本不能去,但又不能抗旨,于是他带了儿子一起进宫。上场时,老黄弹弦子做面,小黄藏在椅子后面演唱做里,谁知给慈禧太后看穿了,黄辅臣父子吓得不敢抬头。不料慈禧太后见他父子俩的配合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开玩笑道:"你俩这叫双黄啊!"
从此"双黄"(以后写成"双簧")就成了一门独立的曲艺形式。
"黄梅戏"的由来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它原名"黄梅调",是18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关于黄梅戏起源何处,目前尚有争议,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传说。传说之一:安徽桐城是黄梅戏的源头。传说之二: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传说之三: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传说之四: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北方曲种--"相声"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在我国广受欢迎。它是一种源于民间的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其他表演艺术的积极因素,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到了明代,隔壁戏与笑话艺术统称为"相声",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普及与发展,为相声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之前。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
历史悠久的"杂技"
"杂技",在我国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就是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
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袭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
经过魏晋南北朝一百六十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北宋的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有了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而元代在元杂剧中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并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研究者认为,"杂剧"所以有此名称。
明清两代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戏曲却勃兴起来,形成以武戏为主的繁荣景象。清代杂技艺人生活凄苦,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系列幻术,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如今,通过影视等媒体,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杂技。在竞技场上,我们可以看到类似汉代百戏的倒立、顶碗、杂耍、驯兽;在歌舞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汉代百戏中舞女们优美的舞姿和小丑诙谐的表演。
民间戏曲--"皮影戏"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盛兴于清代的河北,它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民间戏曲。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灯影戏"或"土影戏",有的地区还叫"皮猴戏""纸影戏"等。它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其剧目、唱腔多汲取地方戏曲营养,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器乐伴奏。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戏的人物也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为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皮影戏的内容,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
起源于汉代的"剪纸"艺术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起源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剪纸又叫"窗花",因劳动人民常把它作为年节装饰贴在纸窗上,故而得名。它由手工制作,再配以明快鲜艳的色彩,所以独具特色,令人爱不释手。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翎羽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些吉祥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深为群众喜闻乐见。剪纸艺术,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艺术家们继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和刀刻刺绣花样等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创造出这样一个艺术品种,后经过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剪纸艺术,植根于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勤劳灵活的双手,把他们的朴实情感、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反映了作者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剪纸艺术获得了永不衰竭的艺术生命。在漫长的年月中,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农民作者的千锤百炼,创造出了大量日臻完美的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民间艺术家。剪纸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以"阴刻"为主和"色彩点染"上,它以其饱满朴实的构图、生动优美的造型以及强烈的色彩对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东北独有的"二人转"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劳动人民中间的一种独具地方风味的综合艺术,它作为东北独有的地方曲艺曲种,已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二人转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其中拉场戏已具成型的戏曲样式,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带。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1934年4月27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如今,二人转已深入东北农民的心里。东北民间有句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当地人也比喻说:"二人转好比车轱辘菜。"形容它长在乡间的泥土里,踩不死,轧不败,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今天,它不但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中流传着,在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也有二人转的演出活动。
民间雕塑艺术--"泥塑"
泥塑,中国民间一种传统的雕塑工艺品,俗称"彩塑"。它的制作方法很有趣:先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再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后,再施彩绘。
泥塑的产生,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策》中在记述苏秦劝阻孟尝君入秦这个故事中,曾有抟泥做土偶的记载。做泥俑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鼎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朝的宫女像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个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其中,"泥人张"指天津捏泥人张长林,他是一位民间捏塑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古筝"的由来
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就已经有筝了。那么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可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时,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爱撒娇的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
父亲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唉声叹气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半边瑟竟发出了更好听的声音。
宛无义早忘了责备女儿,他把半边瑟分别做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比原来好弹,声音也更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作"筝"。从此以后,"筝"就在秦国流传开了。
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乐器,同样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东胡的奚部,因此被叫作"奚琴"或"奚胡"。北宋欧阳修有"奚琴本出奚人乐"的诗句,其中的"奚琴"就是马头琴。清代称之为"潮尔"。
马头琴的由来还有这样一段故事:赛马会上,王爷因嫉恨赛手苏和的小白马赢得了冠军,所以害死了小白马。苏和十分想念心爱的小白马,于是用木头依照小白马的样子雕出了马头琴杆,用马尾作琴弦,制作了马头琴。粗犷深沉的琴声杂糅着他失去小白马后的哀思之情以及对王爷的愤恨。苏和的遭遇得到了牧民们的怜悯,一人唱万人和,马头琴很快就在草原上盛行起来。随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蒙古族同胞对马头琴愈加热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