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小知识-胆囊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胆囊炎在临床上分为急性胆囊炎与慢性胆囊炎,前者以胆囊壁的充血、水肿,胆囊扩张,严重时甚至化脓、坏死为其病理特点。而后者则因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及感染,胆固醇的代谢失常及胆囊壁的血管病变,导致胆囊粘膜的损害,造成粘膜扁平、萎缩,胆囊壁增厚并纤维化。两者都以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在70%以上,多见于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1~2:1。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胆囊炎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胆胀”范畴。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胆囊炎的病因,主要是胆总管阻塞,细菌感染和胆汁的化学成分改变。胆囊出口的阻塞,可能因胆囊内结石阻塞胆囊管,也可因胆管系统机能失调,胆囊管括约肌或:Oddi氏括约肌发生痉挛所引起。但结石是引起阻塞的主要原因,约占70%—80%。胆囊结石与胆囊炎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胆囊炎有利于胆结石的形成,而胆囊结石又会造成胆囊管阻塞,引起胆囊炎的发生。由于梗阻,胆汁在胆囊内大量淤积,因部分水分被胆囊壁吸收致胆汁浓缩,胆盐稠度增加,胆盐刺激,缺血,胆汁淤积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使胆囊壁血管受压,供血量减少或断绝,梗阻致使局部抵抗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性感染,梗阻致胰液反流入胆道;胰酶被胆汁激活,侵蚀囊壁,均可以引起胆囊炎性改变。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亦可导致胆囊的炎性改变,其病源大多为肠道寄生菌群,由于肠道细菌自门静脉回流至肝脏,如未能被单核—巨噬细胞消灭,肝内细菌可经淋巴管蔓延至胆囊,或随胆汁排出于胆囊;肠道内细菌也可由蛔虫钻人胆道而带人。亦有随血流进入胆囊,即血源性,如伤寒、副伤寒及大肠杆菌随血流进入胆囊,继而出现全身感染。

    此外,本病还与性激素的影响有关,如妇女在妊娠时,由于性激素的影响,胆囊排空延缓,胆囊扩张,胆汁郁积,而致胆炎症。疼痛、恐惧、焦虑等神经及精神因素,出,血、麻醉、发热、饮食不当以及战伤、车祸等均可以因胆囊排空障碍,而导致胆汁郁积,胆囊壁受到化学性刺激而引起胆囊炎。

    中医学认为胆囊炎是由于肝胆气滞,湿热壅阻,影响肝脏的疏泄和胆腑的通降机能而发病,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等因素有关。急性发作期以实证为主,慢性或缓解期以本虚标实为主。湿可从热化,亦可以从寒化。

    1.饮食偏嗜,多食油腻厚味之物,伤及脾胃,气机壅塞,升降失常,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职,而成胆胀;或酿生湿热,阻于肝胆,使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而成胆胀、胁痛。

    2.忧思暴怒,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胆失通降,久郁蕴热,而成胆胀,甚或黄疸等。

    3.寒温不适,易感外邪,使胆之疏泄通降失常,而致胆胀、胁痛。

    4.素体湿热内蕴,阻于肝胆,使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而致胆胀,胆汁流出不畅,胆道淤塞不通,胆汁外溢,可致黄疸。肝胆之热郁久化火,酿成热毒炽盛,致热深厥深,而危及生命。

    总之,本病病位为肝胆、脾胃、肾,而病理因素是湿、热、气滞、血瘀、气虚、毒盛。

    临床表现

    症状

    (一)急性胆囊炎

    1.腹痛右上腹绞痛,发作时可有剧烈的胆绞痛,绞痛过后呈持续性右上腹痛,体位改变或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向右肩及背部放射,疼痛常发生于夜间,或饱餐及脂肪等诱发,若胆囊管梗阻,则可有间断性胆绞痛发作。老年人因对疼痛敏感降低,有时可无剧烈疼痛。

    2.发热可有发热,胆囊化脓时可有高热和寒战。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

    3.恶心、呕吐呕吐出胃内容物,由于呕吐频繁,可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4.黄疸出现轻度黄疸者约占20%。是由于感染经淋巴管蔓延至肝,造成肝脏损害,或因炎症累及胆总管,造成奥狄氏括约肌痉挛或水肿,导致胆汁排出障碍所致。

    (二)慢性胆囊炎

    大部分患者可持续多年无症状,主要的症状为反复发作性上腹部疼痛或胀闷不适,患者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感,持续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腹胀、胃灼热及嗳气等。症状虽不严重但迁延、顽固,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剧,而当胆囊管或胆总管发生胆石嵌顿时,则可出现胆绞痛。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急性发作者除外)。

    体征

    1.急性胆囊炎右上腹及上腹中部肌紧张及压痛,墨菲征阳性,有时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或炎性包块。

    中医辨证治疗

    肝气郁结型

    (临床见证)多属急性单纯性胆囊炎患者,每见右上腹有轻度或短暂的隐痛或钝痛,常有口苦、咽干、不思饮食,无明显寒热、无黄疸或有轻度黄疸,尿清长或微黄,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治疗法则)疏肝利胆,行气化瘀。

    (代表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茵陈蒿15克,白芍15克,木香12克(后下),槟榔15克,甘草8克,大黄10克,郁金15克,茯苓15克,鸡内金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选柴胡、枳实、郁金、厚朴、木香、青皮疏肝理气,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槟榔行气导滞,茯苓、鸡内金健脾消滞,大黄活血化瘀利胆,茵陈蒿清热利胆。全方合用,共奏疏肝利胆,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加减)若有黄疸,加山栀子12克、车前草20克清热利湿;呕恶加竹茹、法半夏各12克化湿止呕;大便秘结,大黄宜后下通腑泄热;胁痛甚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各15克加强行气止痛之功;瘀血明显,舌有瘀斑者,加三棱12克、莪术12克活血祛瘀。

    (中成药)柴胡疏肝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逍遥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四逆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越鞠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壳10克,甘草6克,丹参20克,素馨花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玄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甘草6克,乌药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

    2.柴胡10克,赤芍10克,陈皮6克,枳壳10克,青皮10克,槟榔10克,川楝子10克,茵陈30克,金钱草20克,乌药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茉莉花茶:茉莉花5克,玫瑰花5克,绿茶5克。上料一起放入茶杯中泡茶,泡15分钟后,当茶饮,每日1—2剂。

    2.素馨花陈皮茶:素馨花5克,陈皮5克,佛手10克,绿茶5克。上料一起放入茶杯中泡15分钟,当茶饮,每日1—2剂。

    3.佛手砂仁粥:佛手10克,砂仁9克,陈皮6克,银花30克,粳米100克。先将上料加水800毫升煎至400毫升,取汁,加粳米再煎粥,粥将成加入调味食,每日1剂。

    4.陈皮佛手粥:陈皮15克,佛手20克,郁金15克,粳米100克。先将上料加水700毫升,煎至400毫升,再加粳米煎粥,粥将成人调味食,每日1剂。

    肝郁脾虚型

    (临床见证)多见于慢性胆囊炎,右上腹隐痛或上腹部胀闷不适,口淡,纳呆,伴嗳气,或伴恶心欲吐,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法则)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代表方药)柴芍六君汤加减。

    柴胡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党参12克,枳实15克,法半夏12克,谷、麦芽各30克,鸡内金15克,陈皮6克,茵陈蒿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选柴胡,白芍疏肝解郁;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运脾化湿;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谷芽、麦芽、鸡内金、枳实消滞和胃;使胃气得降,以助胆气的通降;茵陈蒿清热利胆。全方合用,共奏疏肝利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之功。

    (加减)阳虚者可加吴茱萸1.5克、炮姜8克温运中阳;湿浊内盛,苔白厚腻者,加白蔻仁6克(后下)化湿降浊;右上腹痛甚可加郁金、延胡各15克理气止痛。

    (中成药)逍遥散冲剂,每次一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消炎利胆片,每次2—3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柴胡10克,白芍20克,枳壳10克,丹参20克,素馨花1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麦芽20克,神曲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党参3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赤芍12克,郁金10克,乌药10克,金钱草20克,甘草。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乌药10克,大黄10克(后下),黄柏10克,丹参20克,麦芽20克,神曲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乌骨鸡肉煲党参砂仁汤:乌骨鸡500克,党参2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精盐少许。上料一起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乌骨鸡,每日1剂。

    2.猪瘦肉煲党参枳壳汤:猪瘦肉150克,党参30克,砂仁10克,枳壳10克,陈皮6克,精盐少许。上料一起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剂。

    3.兔肉煲党参砂仁汤:兔肉300克,党参3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枳壳10克。先将兔肉洗净,切小块,同上料一起放入砂煲中煲汤,饮汤食兔肉,每日1剂。

    肝胆湿热型

    (临床见证)多属于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持续上腹部绞痛,阵发性加剧,有压痛及轻度腹肌紧张,伴有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寒战或恶寒,高热,尿少色黄,大便秘结,有时有身目发黄,舌红,苔黄或厚腻,脉弦或滑。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行气利胆。

    (代表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金银花、蒲公英各15克,枳实、厚朴、黄芩、茵陈蒿各15克,大黄12克(后下),白芍15克,栀子12克,金钱草3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选柴胡疏肝解郁;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枳实、厚朴行气导滞;茵陈、金钱草清热利胆;大黄通腑泄热,清热解毒化瘀;黄芩、山栀子清肝泄热;白芍柔肝。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利胆,通里攻下之功。

    (加减)右上腹疼痛甚,加木香12克(后下)、延胡索15克、川楝子15克理气止痛。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牛黄解毒丸,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三黄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20克,甘草6克,银花2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龙胆草10克,金钱章10克,车前草10克,栀子10克,薏苡仁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柴胡10克,川朴10克(后下)茵陈20克,郁金10克黄连10克,银花20克,连翘10克,板蓝根15克,大青叶10克,甘草10克,木通10克,大黄1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

    3.大青叶10克,野菊花10克,青天葵10克,银花20克,郁金10克,枳壳10克,薏苡仁20克,车前草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茵陈煲蚬肉汤:茵陈30克,银花30克,薏苡仁20克,黄柏20克,蚬肉100克,生姜3片,精盐少许。先钭蚬肉洗净,共上料一起放入砂煲中煲汤,汤将成加入精盐调味食,每日1-2剂。连食5—7剂为佳。

    2.鸡骨草茵陈煲红枣:鸡骨草30克,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红枣5枚白糖适量。先将上为放入砂煲中煲汤,去渣取汤,加入白糖调味食,每日1~2剂,连食5—7剂为佳。

    脓毒内蕴型

    (临床见证)多见于胆囊积脓或坏疽性胆囊炎,持续性上腹部剧痛,伴有寒战、高热、神志淡漠,甚至昏迷、谵语,全身晦黄甚至有出血现象,尿色如红茶而量少,大便燥结,腹部拒按或可触及包块(肿大的胆囊),舌质红绛,舌苔干枯或无苔,脉弦数或沉细而弱。

    (治疗法则)凉血活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代表方药)犀角地黄汤、龙胆泻肝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水牛角(先煎)30克,赤芍12克,牡丹皮12克,生地黄30克,龙胆草12克,栀子12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大黄(后下)15克,芒硝(冲服)10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

    (方解)方中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黄、赤芍、丹皮为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泻肝胆火毒;大黄、芒硝、川朴、枳实为大承气汤,通里攻下。三方合用,共奏凉血活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功。

    (加减)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口服清热解毒,涤痰通窍;脉细无力或神志淡漠加用参附汤或独参汤以固脱。

    (中成药)五味消毒合剂,每次1支,每日3次;或三黄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六神丸,每次6粒,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或水牛角浓缩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15克,生地20克,玄参20克,银花30克,连翘15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30克,栀子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后下),枳实10克,厚朴10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羚羊角15克(先煎),生地20克,玄参20克,青天葵10克,野菊花10克,银花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大黄10克,黄柏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加味茵陈蚬肉汤: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20克,银花30克,板蓝根30克,蚬肉100克。精盐少许。先将蚬肉洗干净,同上料一起放入砂煲中煲汤,饮汤食蚬肉,每日1-2剂。

    2.茵田虎汤: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虎杖30克,栀子15克,柴胡10克,茯苓15克,布渣叶15克,甘草6克,山楂10克,白糖适量。上药水煎至300毫升,取汁,加白糖调匀食,每日1剂。

    3.茵陈黄花菜汤:茵陈30克,生地30克,黄花菜30克,栀子15克,白糖适量。先将上药水煎至300毫升,取汁加白糖调匀食,每日1~2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