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小知识-胆石症(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分为胆固醇结石及胆色素结石两种。胆固醇结石发病部位多在胆囊,胆色素结石发病部位多在肝胆管,以胁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常伴有胆囊炎。严重时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管休克、或胆管出血、急性胰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以发作性胆绞痛、消化不良,易合并黄疸与感染为本病的主要特点。

    在我国,胆石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可达7%—12%,为临床所常见。代谢性结石(胆固醇石)其发病率在西方国家较高,尤好发于多次妊娠或肥胖的中年妇女;在我国胆色素结石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发病年龄与性别差异不大。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胆石症发病率明显增高,这与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本病属中医“胆胀”、“胁痛”、“腹痛”、“黄疸”等病的范畴。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很复杂,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一般认为胆汁的物理化学因素的改变,胆汁的郁积,以及胆道系统的感染是发病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又有内在联系。而结石的形成过程,则基本上以“核心学说”来解释。就是说,胆石症的形成要先有胆汁成分中产生物理和化学的某些变化,使胆汁中的胆固醇等沉淀下来,这种沉淀作为核心物,慢慢形成结石。此外同时又必须有梗阻的条件,使胆汁处于停滞状态,这样才能使核心和刚形成的微小结石,不易被胆汁的流动所冲走。另外病人长期反复的感染(主要指胆系感染),也是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1.胆汁的成分比例失调胆汁内有机物有胆盐占50%~70%,磷脂占25%-30%(主要是卵磷脂),胆固醇和胆色素约占3%-5%,胆固醇不溶于水,能溶解在胆盐中,但其溶解度可大大提高,胆固醇若与胆盐和卵磷脂结成微胶粒则可溶于水,当胆固醇在胆汁中的含量过高时,超过了胆盐和卵磷脂所能溶解的限度,则胆固醇在胆汁中形成饱和状态,胆固醇发生沉淀形成结石。

    2.感染细菌可使胆汁变为酸性,使胆固醇在胆汁中容易沉淀,感染时大肠杆菌可产生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变为不溶于水的非结合胆红素,后者与钙结合成为难溶的胆红素钙而沉淀下来,这是形成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其成分往往是以胆红素钙为主。

    在胆道发生炎症和梗阻时胆汁中钙含量增高,胆汁中胆红素和糖蛋白生成的沉淀也增多,提示胆红素和糖蛋白之所以发生沉淀可能是与钙离子形成了难溶的化合物的结果,糖蛋白可在其糖链的羟基上与钙离子结合,说明金属离子除能与胆红素结合形成难溶的化合物外,还能与胆汁中异常的糖蛋白结合而沉淀,而形成结石。

    急性炎症时胆囊或胆管分泌的粘液和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肠道蛔虫进入胆道,其虫体或虫卵往往是形成结石的核心,蛔虫将肠道的细菌带人胆道又可产生大量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造成胆红素钙石;结石又可使炎症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3.胆管系统的梗阻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胆囊管或肝内外胆管的梗阻(包括结石、先天性畸形或炎症导致疤痕形成,或胆管周围淋巴结肿大),总之胆管系统受到了压迫,均可导致胆汁排空受阻,胆汁郁滞变稠,这也是造成炎症和结石的重要原因。

    4.溶血大量红细胞的破坏,造成胆汁中非结合胆红素的增加,后者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结石。

    5.胆囊本身的因素有的学者认为胆囊有选择性地吸收胆汁酸和卵磷脂,因此胆囊是形成饱和或过饱和胆汁的场所,胆囊在急性炎症时,对胆汁酸和卵磷脂的吸收增加,使胆汁成分比例失调;此外胆囊收缩不良,造成胆汁郁滞,又是形成结石的因素。

    6.神经机能紊乱植物神经的机能紊乱引起奥狄括约肌和胆囊管痉挛,使胆汁不易排出,滞留在胆总管或胆囊的胆汁,浓缩后成分改变,易沉积而形成结石。

    中医学认为胆石症是由于脾胃虚弱,酿生痰湿,壅阻气机,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煎熬胆汁,以致痰浊、瘀血相互交结而成结石。一般认为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邪内侵,中焦湿热,虫积以及瘀血阻滞等因素有关,多因情绪波动、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过食油腻)而诱发。故其病理基础以中焦虚弱为本,痰湿内盛为标。

    1.情志失调,肝郁气滞长期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会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肝胆疏泄不利,导致湿、痰、热、食、血随之而郁,胆腑以通降下行为顺,疏泄失常,则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壅阻,湿热内生,日久结聚而成石。

    2.饮食不节,痰湿困脾暴饮暴食、过食肥甘、酒食无度以及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久居湿地,或涉水冒雨,皆可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积湿成痰,阻于肝胆,肝失疏泄,使胆汁排泄不畅而发病;或湿郁化热,湿热相搏,阻滞中焦,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郁积久而成石。

    3.外邪内侵,寒温失调感受六淫之邪,尤其外感湿热,人里化热,或侵脾胃,或侵肝胆,肝胆为邪热所犯,气机不畅。胆腑之清汁,被邪热侵袭煎灼,日久成石。

    4.虫积肠道蛔虫,进入胆腑,影响胆的“中清”和“通降”,阻碍肝胆气机,使胆汁郁滞,日久而成石。

    5.瘀血阻滞气为血帅,若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血行瘀阻或湿热壅滞肝胆,日久则热与血结,最终可成积或聚;而胆石形成后又可导致瘀血之症,互为因果。

    总之,胆石绝非一种因素所形成,而是多种因素长期反复作用的结果,病情多由气及血,痰瘀交裹难化而缠绵难愈。肝胆气郁与胆汁壅阻、痰浊瘀积之间,病理上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导致结石的不断形成和增大,造成肝胆功能的不断损害和恶化,形成恶性循环,胆腑郁闭,湿热愈炽而变生百症。

    临床表现

    症状

    1.腹痛腹痛是胆石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胆石症发作时多有典型的胆绞痛,为上腹部和右上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持续性加重,常向右肩部或肩中部放射。90%以上的胆绞痛为突然发作,常在饱餐、过劳或剧烈运动之后。除剧烈胆绞痛外,病人常表现坐卧不安,甚至辗转反侧,心烦,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可以数十分钟到数小时。如此发作往往需持续数日才能完全缓解。由于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腹痛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1)胆囊结石:胆囊内结石(尤其是较大结石)不一定均产生绞痛,有的可以终身无症状,称为隐性胆囊结石。胆囊颈部结石极易引起急性梗阻性胆囊炎。除胆绞痛外,还出现恶寒、发热等感染症状,严重病例由于炎性渗出或胆囊穿孔可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因而出现腹膜刺激症状。部分病例可在腹部检查时触及胀大的胆囊。如结石不大或胆囊管直径较粗时,从胆囊排出的结石进入胆总管,但可能嵌顿在壶腹部,引起胆绞痛、梗阻性黄疸、化脓性胆管炎,甚至出现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

    (2)胆总管结石约75%的病人出现黄疸,黄疸的深浅随结石嵌顿的程度而异,且有波动性升降。如胆石阻塞胆道合并感染时,可同时出现腹痛、高热与黄疸三联症。病变在胆总管时,疼痛多局限在剑突下区,如感染已涉及肝内小胆管时,可出现肝区疼痛与叩击痛。

    (3)肝内胆管结石:常缺乏典型的胆绞痛,发作时常有患侧肝区持续性闷胀痛或叩击痛,伴有发热、寒战与黄疸。一侧肝内结石多无黄疸。如结石位于肝右叶疼痛可放散至右肩及背部;左侧肝胆管结石放散至剑突下、下胸部。如结石梗阻于肝左、右胆管或三级胆管,亦可引起高位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表现。

    2.胃肠道症状胆石症急性发作时,继腹痛后常有呕吐、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此后腹痛并不缓解。急性发作后常有厌油腻食物、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3.发热与寒战与胆道感染程度有关。胆囊炎多继发于胆囊结石;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梗阻性坏疽性胆囊炎可有寒战及高热,胆管结石常并发急性胆管炎。

    而出现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三联症。当胆总管或肝内主要胆管由于结石、蛔虫和胆管狭窄造成胆管急性完全梗阻时,胆管扩张,胆管内压升高,管腔内充满脓性胆汁,大量细菌和内毒素滞留于肝内,通过肝窦状隙进入血液循环而导致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此种病变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典型的AOSC除上述三联症外,还可出现血压降低(四联症),如再出现神志障碍则称之为Reynald五联症。

    4.黄疸胆囊结石一般不出现黄疸,但有30%的病人可以出现一过性黄疸。在胆总管结石时,约70%以上的病人可出现黄疸,黄疸呈波动性升降,如不清除结石或解除梗阻,虽经各种药物治疗亦消退很慢,迁延日久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体征

    在发作期呈急性病容,感染严重者有体温升高及感染中毒征象,如伴有呕吐或进食困难可有脱水、酸中毒表现,当引起胆管梗阻时巩膜与皮肤有黄染。胆囊结石的腹部压痛多局限于右上腹胆囊区,胆囊复发性梗阻时可触及胀大的胆囊,随着炎症加重,也可出现腹肌紧张与反跳痛。莫菲征在胆囊结石引起的胆囊炎多呈阳性。胆管结石的腹部压痛多在剑突下偏右侧,位于肝内胆管的结石压痛在右肝区,常有肝肿大;左肝管结石压痛位于剑突或左上腹部。

    常见并发症

    1.胆总管炎这是由于有病的胆汁排出污染胆总管并刺激奥狄括约肌,使之发生痉挛或狭窄,会引起胆总管炎,或由于结石嵌顿使胆总管内膜突然水肿变厚,如炎症加重、上行感染可引起化脓性胆管炎。

    2.胆囊穿孔急性炎症水肿,使胆囊壁的血管受压,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引起胆囊穿孔,若未能被周围包裹,甚至可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3.胆管出血患者有呕血、便血、腹痛,继之黄疸,其腹痛往往是由于出血导致胆内压上升,胆管壁痉挛所致,当血液进入肠道,胆内压下降,疼痛即可缓解。

    4.急性胰腺炎腹痛往往较胆囊炎更为剧烈,伴剧烈呕吐发热,吐后腹痛不减轻为其特点,常由于胰胆管梗阻,主胰管内压上升,胰腺肿胀,胰腺被膜被牵扯所致。查血清及尿淀粉酶均明显上升,一般超过500苏氏(Somogyi)单位。血淀粉酶3—6小时后升高,20~30小时达到高峰,约在3—4天内恢复正常。尿淀粉酶较血清淀粉酶增高得慢,但持续时间长。

    5.肝脓肿由于胆管的炎症更进一步向上蔓延到达肝脏引起脓肿,可有寒战、高热、右上腹疼痛,肝肿大,其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检查时肝胆区有触痛和叩痛,重者有黄疸,X线检查见右侧膈肌升高。

    中医辨证治疗

    肝郁气滞型

    (临床见证)右上腹或剑突下有轻度疼痛,或间歇性隐痛,或绞痛,或钝痛,有时可牵扯至肩背部疼痛或不适,腹胀。可有低热,易疲乏,咽干,口苦,性急易烦,食欲不振,恶心及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疗法则)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代表方药)利胆排石汤。

    柴胡12克,枳壳15克,广木香12克(后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鸡内金15克,青皮8克,白芍15克,川楝子15克,茵陈蒿15克,甘草8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柴胡、枳壳、郁金疏肝理气,以助脾胃通降;木香,青皮行气除满止痛;金钱草、茵陈蒿利胆排石;鸡内金消滞化石;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利胆排石之功。

    (加减)大便秘结可加生大黄10克(后下),厚朴15克清热导滞,泻下通便;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克以行气止痛;腹胀者加厚朴9克,乌药15克理气行滞;脾虚明显,可选加黄芪和白术各15克、党参18克、茯苓15克以健脾益气。

    (中成药)四逆散,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逍遥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或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元胡止痛片,每次4—5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川楝子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青皮10克,玄胡索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柴胡10克,白芍30克,枳壳9克,川楝子10克,陈皮6克,香附10克,丹参20克,素馨花10克,泽泻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柴胡10克,陈皮6克,赤芍10克,川楝子10克,青皮9克,佛手10克,郁金9克,茯苓15克,山楂15克,泽泻10克,麦芽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佛手内金山楂粥:佛手15克,鸡内金12克,山楂15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先将上料入煲中加水先煲,去渣取汁500毫升,再加淮山、粳米共煮成粥,加盐调味食,每日1剂。

    2.二金猪瘦肉汤:郁金15克,猪瘦肉100克,鸡内金15克,玉米须30克,大枣5枚,白茅根30。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上药入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剂,连服5-6剂为佳。

    肝胆湿热型

    (临床见证)右胁或上腹部疼痛拒按,起病急,呈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剧,其痛多向右肩部放射,脘腹胀满,身热口渴或恶寒发热,或恶心呕吐,纳呆,多有目黄、身黄,舌质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化石。

    (代表方药)清胆化石汤(广东省中医院余绍源经验方)。鸡骨草30克,栀子10克,蒲公英30克,金钱草30克,茵陈蒿15克,木香12克(后下),生大黄9克(后下),牛膝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鸡骨草、栀子、蒲公英清热解毒为主药;茵陈蒿、金钱草清热利胆化石;大黄、木香行气排石止痛;牛膝引药下行,以助排石。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化石之功。

    (加减)发热寒战,加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呕吐加法半夏12克、竹茹12克化湿降浊,和胃止呕;夹瘀加丹参18克、赤芍15克活血化瘀;湿重于热者加车前草15克、滑石30克利湿清热。

    (中成药)清热利胆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穿心莲片,每次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牛黄解毒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三黄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五味消毒合剂,每次1支,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柴胡10克,赤芍15克,金钱草20克,枳壳10克,蒲公英20克,茵陈蒿30克,泽泻10克,大黄10克(后下),鸡内金10克,山楂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鸡骨草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赤芍15克,金钱草20克,茵陈蒿30克,白花蛇舌草10克,薏苡仁20克,车前草12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

    (饮食疗法)

    1.消炎利胆茶:玉米须30克,蒲公英30克,绵茵陈30克,白糖少计。上料同入煲中煲汤,取汁300毫升,加白糖调味,代茶频频食,每日1剂。

    2.金钱银花煲瘦肉:金钱草30克,银花15克,猪瘦肉100克。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上料一起放入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剂。

    3.金钱败酱茵陈茶:金钱草30克,败酱草20克,茵陈20克,田基黄20克,枳壳10克,白糖少许。上药入煲中煲汤,去渣取汤300毫升,加白糖调匀,分2次饮,每日1剂。

    毒热内蕴型,

    (临床见证)寒战高热,右胁及脘腹疼痛拒按,黄疸加重,尿短赤,大便秘结,或伴有神昏谵语,呼吸急促,或声音低微,表情淡漠,四肢厥冷,舌质绛红或紫,舌质干燥、苔腻或灰黑无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疗法则)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代表方药)大承气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大黄10克(后下),芒硝8克(烊),厚朴15克,枳实15克,槟榔15克,金银花15克,茵陈篙15克,蒲公英30克,栀子10克,青皮、陈皮各6克。每天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大黄、芒硝清热通里攻下,使邪有出路;厚朴、枳实、槟榔行气导滞以助通下;茵陈蒿,栀子清肝利胆;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青皮、陈皮理气化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功。

    (加减)热极伤阴,口干舌绛者加玄参20克、麦门冬15克、石斛15克养阴清热生津;热深厥深,加知母18克、石膏30克、甘草6克以清热益气生津;若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亡阳者改用人参10克、熟附子12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煎服益气回阳,待阳回后再以上方施治。

    (中成药)五味消毒合剂,每次1支,每日3次;或复方穿心莲片,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或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茵陈蒿30克,大黄9克(后下),厚朴10克,枳壳10克,黄柏10克,青天葵10克,野菊花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茵陈蒿30克,薏苡仁30克,金钱草20克,银花20克,连翘10克,板蓝根20克,丹皮10克,蒲公英15克,川楝子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茵陈大黄茶:茵陈30克,银花30克,黄连10克,板蓝根30克,金钱草15克,白糖适量。上药煎汤取汁300毫升,白糖调匀,分2次服,每日1剂。

    2.茵陈金钱草茶:茵陈30克,金钱草20克,银花30克,青天葵20克,蒲公英30克,白糖适量。上药煎汤取汁300毫升,白糖调匀当茶频频饮,每日2剂。

    肝阴不足型

    (临床见证)两胁隐痛,头目眩晕,目干口干,耳聋耳鸣,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舌质红或有裂纹或见光剥苔,脉弦细。

    (治疗法则)养阴柔肝,酸甘利胆。

    (代表方药)养阴利胆排石汤。

    生地黄30克,麦门冬15克,乌梅10克,白芍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山楂15克,鸡内金15克,茵陈蒿15克,枳实15克,槟榔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门冬、白芍养阴柔肝;乌梅、甘草酸甘利胆;大黄、茵陈蒿清热通下利胆;山楂、鸡内金化滞消石;枳实、槟榔行气除胀。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柔肝,酸甘利胆之功。

    (加减)气虚者加太子参20克以益气,疼痛甚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15克以行气止痛。

    (中成药)麦门冬冲剂,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沙参麦门冬冲剂,每次1包,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生地黄30克,麦冬10克,白芍15克,山楂10克,丹参20克,玄参10克,干地黄10克,陈皮6克,金钱草12克,枳壳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2.生地黄20克,天门冬10克,麦冬10克,沙参2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2克,川楝子20克,丹参20克,素馨花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3.白芍20克,沙参20克,桑椹子10克,首乌15克,杞子10克,鸡内金10克,金钱草20克,枳壳10克,山楂10克,太子参2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沙参麦冬粥:沙参20克,麦冬15克,天门冬15克,玉竹12克,粳米100。冰糖适量。上料一起入煲中煲汤,取汤500毫升,加入粳米煮粥,粥将成人冰糖调匀食,每日1剂。

    2.百合糯米粥:百合30克,龙眼肉15克,糯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百合、龙眼肉、糯米同入砂煲中煲粥,粥将成时加冰糖调味食,每日1剂。

    3.鱼肚猪瘦肉汤:鱼肚30克,龙眼肉15克,杞子10克,猪瘦肉100克。先将猪瘦肉洗净,切薄片,同鱼肚,龙眼肉,杞子入砂煲中煲汤,饮汤食猪瘦肉,每日1剂。

    瘀血阻滞型

    (临床见证)右胁部刺痛,于剧烈绞痛后,出现黑便,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脉弦涩。

    (治疗法则)行气止痛,活血祛瘀,清热凉血止血。

    (代表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五灵脂15克,延胡索15克,牡丹皮15克,枳壳15克,三七末3克(冲服),大黄10克,血余炭12克,牛七15克,赤芍15克,龙胆草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本证为瘀热损伤胆络所致,方中龙胆草清泻肝胆之热,牡丹皮、赤芍、血余炭凉血止血;大黄清热化瘀止血;五灵脂、延胡索、枳壳行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止血,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加减)痛甚加川楝子15克,木香12克(后下)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中成药)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田七片,每次2-3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或田七片,每次2~3片,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血府逐瘀丸,每次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单方验方)

    1.桃仁10克,红花6克,当归10克,亦芍10克,川芎10克,泽兰6克,茜草根10克,山楂10克,鸡内金10克,田七10克,金钱草10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2剂。

    2.红花6克,桃仁10克,王不留行10克,茜草根15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丹参20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饮食疗法)

    1.桃仁煲墨鱼汤:桃仁10克,四七10克,陈皮6克,墨鱼1尾(约500克),生姜三片,精盐少许。先将墨鱼洗净,常规处理,切薄片,同上料一起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墨鱼肉,每日1剂。

    2.仙人掌炒牛肉:鲜仙人掌50克,牛肉100克。将仙人掌切碎,牛肉切片,炒熟调味。吃牛肉片,每日1剂。

    3.田七煲乌骨鸡汤:田七10克,丹参30克,陈皮6克,益母草30克,乌骨鸡500克。先将乌骨鸡洗净,切小块,同上药人砂煲中煲汤,饮汤食乌骨鸡肉,每日1剂。

    4.桃仁粥:桃仁15克,田七10克,粳米100克,红糖少许。桃仁去皮、尖,研碎,田七研碎,与粳米入锅,加水煮粥,粥成加红糖服食,每日1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