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老应该认的老子-第4章 2-3这都不懂,你却在谈奥运精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湿才有意思,干才有价值。

    苏老湿讲干货,今天讲的是:《这都不懂,你却在谈奥运精神!》。

    做好事不留名;大家好,我是苏老湿。

    鲁迅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今天我们就要试着把《道德经》真正的给用起来。

    最近里约奥运会要开幕,大家也都比较关注:

    今天要进行什么项目,

    在哪个项目上中国有机会能拿金牌,

    哪个项目有小鲜肉要出场,

    这些都牵动着人们的心。

    此时此刻,可以说奥运氛围正浓。

    苏老湿却忍不住回想到上一个大家集中关注的公园老虎咬人事件好像已经没声了;

    再往前的南海领土纷争,大家好像也没有那么义愤填膺了;

    再再往前杨先生的去世,大家好像也没有那么深的思念了。

    社会道义、爱国主义、文艺情怀在奥运精神面前一下都消失不见了,难道是奥运精神特别的强大?其实不是,只是社会热点的更替罢了。

    有的时候我们没能深入思考问题、缺乏洞见,倒也不能全怪我们,

    因为每当一个新的热点出现,各式各样的热点传播早已经蓄势待发,正如这一轮奥运的到来,营销专家们早已经是十八般武艺都上,马上要万箭齐发了。

    只是有时候静下来不得不想到,这样一轮一轮的热点过后,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

    新的知识?

    新的技能提升?

    思路的开阔?

    精神的安定?

    好像都没有。

    我们总被热点的风吹来吹去,不只是离真相越来越远,更可怕的是逐渐失去判断真相的能力。

    一阵喧嚣过后,生活总还要平淡的继续。

    但如果外界不可改变,我们其实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活法:

    不去当杂乱信息的接收站,不去当热点的跟随者,不去当墙头草;

    我们要去当自己的主宰,去掌握自己的命运,去当一棵苍天大树。

    这就有个问题:

    我们的根从哪里来?

    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思考、获取力量的源泉?

    还是从奥运说起,我们知道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同时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竞技精神。

    这包含了西方的普世价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代表。

    但这毕竟是舶来品,实在很难成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毕竟植入心脏尚且排斥,何况植入灵魂?

    相比较,老子的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郭沫若说:“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更应该把老子的学说研究透了,学习好了,运用熟了,再去考虑中西结合。

    如果连我们自己的《道德经》都只有一知半解,却到处去宣扬奥运精神,这不是本末倒置么?

    学习老子的哲学思想,首先我们要先消除一下对老子和《道德经》的偏见。

    很多人一提老子,一提《道德经》,就想到超然脱俗的生活,与世隔绝的生活,不识烟火的生活,好像书里面全是消极避世的颓废。

    事实上老子的思想是最积极向上的,也是最热心于尘世的花草树木,人鱼鸟兽的。

    老子费半天功夫写的《道德经》,不是让我们逃避世俗,而是要让我们在尘世中强大起来。

    如果大家细心的话,会发现无论是进入中国外资企业的高管,创新的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的领导,以及中小企业的中高层领导都不约而同的对老子的《道德经》情有独钟。

    这我们可以从海尔CEO张瑞敏在2004年创业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窥见一二,他是这么说的:

    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

    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

    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

    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

    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如果能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这种对企业经营的深刻认识,都是从《道德经》里获得的。

    所以如果你想当高管,不读《道德经》一定是万万不行的。

    如果我们再把眼光放远一些,会发现中国历朝历代,莫不是遵循着“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统治思路,而但凡道家思想推行顺畅的时候,国家都是兴盛强大的。

    一句话,不懂老子,无好前途。

    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老子的人生发展之路,学会从一个“好学生”成长为一个“好老师”。

    老子作为学生的时候拜商容为师,这个阶段有两点让他成长很快。

    一个是他自己勤于思考,虽然贵柔的思想传承于商容,但老子思考的更广更远,问的更多更深,爱思考帮助他想问题更深入;

    第二是得到商容赏识后,得以被商容推荐到周朝的国家图书馆发展,迅速成长。

    而老子能成长为一个好导师则是因为不断给自己培养了两种能力,这两种能力其实也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要想走的远必须攻破的两个关键能力:

    会表达,有体系。

    老子的表达能力很强,今天我们看《道德经》仍然会感觉到里面文字的美妙,比喻的巧妙,形容的绝妙,可以说能说能写的人,职业道路都不会太差。

    同时,老子的造诣还在于他的思想是体系化的,有自己思考后得出的一套逻辑,所以他可以自成一派,也可以体系化的面对各种问题、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再站在反方的角度思考老子写的《道德经》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认为至少存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陈述的逻辑不清晰。

    《道德经》虽然主体逻辑清晰,有明确的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政治论和军事论,但全书写作出来的逻辑并不容易理顺,这增加了其传播的难度;

    第二在于书中传播语言的匮乏。

    《道德经》里面很多文字很优美,但是和《圣经》、《古兰经》相比,只有5000字缺乏大量可供普通百姓平时诵读、琢磨的浅显语句以及约定的仪式、功课、义务等,所以难以形成大量的传播和宗教教义,制约了其影响力的扩张;

    第三则在于书中对于人性的的描述不足。

    既然道法自然,而人常有违背道的意志,那么创造人的意义何在?人的本性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喜欢违背道?这都没有说明。

    以上这三点,书中确实着墨不多。

    再者,我们知道中东人人人手持《可兰经》,信仰******教;

    西方人人人手持《圣经》,信仰基督教;

    而说到中国人,好像没有哪一本书和宗教真正的被树立起这样的地位,佛教、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都曾显著的影响过中国,但都不能成为中国人自己的信仰。

    没有信仰也成为外界诟病我们的理由,我们常常被认为是没有信仰、没有底线、只追求物质、开口闭口谈钱的民族。

    而被人看轻其实还是次要的,更为要紧的是在我们遇到人生困苦磨难的时候,中国人却很难获得精神层面的支持,既没有灵魂层面的指导,也没有类似宗教团体的支撑。

    《道德经》作为除了《圣经》外被翻译最多的外国书籍,被西方当作东方世界的万经之王,有东方圣经的美称。

    或许,绕了一圈,在我们在自己的文化里,真可以从中找到我们自己的根。

    RB著名学者卢川芳郎说过:“《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

    在中国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精神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最好的药剂良方或许就是老子《道德经》。(也许正是缺乏这股精神的源泉,陈安之的成功学、刘一秒的思八达、****的气功这类的大师才会流行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期的内容:

    首先我们认识到不应该像墙头草一样被热点带着走,而是要以自己的发展为主;

    这需要我们以文明为根,同时认识到东方文明才应该是我们的根。

    对于老子的无为我们不要误解为消极避世;

    再进一步,我们要知道熟练掌握《道德经》是与企业领导交流的必备技能也是成为高管的必由之路,

    我们还可以借鉴老子从一个好学生成长为一个好导师的路径。

    再进一步,我们认识到《道德经》本可以在陈述逻辑、传播语言、人性描述三点上做的更好;

    而作为一名中国人,《道德经》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形而上的哲学信仰,从中获取力量,成为一个像老子一样外柔内刚的人。

    总之,《道德经》不是一本看过、读懂就好的书,我们应该从中获取更多的力量。

    宋代的宰相赵普曾经说过:“一部《老子》贯世界,半部《论语》治天下”。

    看来除了《道德经》,《论语》也非常的厉害。

    那么,论语真的这么牛吗?

    论语所描述的孔子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一期,苏老湿将和您分享《孔子系列》的第一篇:

    《孙夫子,可惜你还不够“水”》。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这么多,真的非常感谢您的时间。

    湿才有意思,干才有价值。

    苏老湿讲干货,让年轻因“深直”而“升值”。

    做好事不求关注,我们下期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