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残酷待你,你要温柔待自己-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恐惧降临,生活并没有变得最糟

    伯特兰·罗素说:“在一个充满威胁、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也许是人类最大的骄傲。”诚然,这世界上有那样多的让人烦恼的糟糕事,大多数人都会遇到恐惧和焦虑的时刻,这些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所必定会遇到的。学会怎样控制我们的情感,坦然地去面对那些不可预知的事情,远比让自己生活在恐惧中要来得有用得多。

    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并不代表甘于平庸、随波逐流。乐观的情绪能让我们更加积极地在困境中找到目标,找到应对困难的方法。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这句话是说,不管我们的处境多么糟糕,它并没有达到不可逆转的地步,只要我们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希望,就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者。

    是什么让我们大家遇到困难时总是学着逃避?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完全受控于社会环境或者其他人?看一下你周围的一切,你就会发现,即使你认为很多已经存在的很糟糕的事情,并不是让人丝毫看不到希望。

    更多时候,我们心灵中那些恐惧的心理,都是来自于我们的自身,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比如某人在一段时间经常看那些悬疑恐怖片,于是每到晚上,面对那些黑暗的地方,他就会生出恐惧感,会想到黑暗中会不会突然伸出一只形状奇怪的手;或者露出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头像;或者去游泳时,他会想到在那不可窥视的水底,会不会有什么可怕的秘密和东西存在着。

    另一方面,恐惧心理也会让我们预测到危机的来临,比如我们看到地震、海啸前的一些奇怪的现象,会感到恐惧,让我们提前预防和避开种种灾难。

    所以,过度的、盲目的恐惧是不可取的,它只会扰乱我们的心灵。而那些真实存在的,能够直面的恐惧则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方法。

    可是,另一些人却告诉我们,他们经常会面对那些现实的、无可避免的恐惧。财政危机、失业来临、亲人或者朋友的背弃、交通事故、生病受伤、感情危机等等类似的问题的降临。正如一个正在平地上行走的人,突然掉进一个深渊中一样。这类事件通常不只是影响我们的心灵,而且经常是直接给我们身心带来双重的折磨。

    当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开始晃动,以往平静的生活被一些突发事件打破时,我们的第一想法是孤独和无助,紧接着会想到求助。为什么最开始我们想到的是孤独和无助呢?是否人们遇到危机时首先想到的都是逃避,而快乐时首先想到的都是分享?

    快乐可以分享,痛苦同样可以。我们这里所说的分享痛苦并不是指那种面对别人的痛苦而黯然伤神,用一些并不一定有实际作用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当一个人在危机时刻,当他一个人面对孤独时,他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种感觉对他更有帮助。

    当困难来临时,应该学会分享。去找一个人,告诉他,你遇到了困难,告诉他你现在的想法和感受。除了设法和别人交谈之外,你还要试着让自己从发生的事情中抬起头来。一头埋进自己的故事中,自怨自艾,只会让你在里面越陷越深,让那些悲惨的事情在你身上疯狂地生长,甚至生根发芽。

    有一个女孩,她告诉我关于她以前的事情,在她十七岁那年,她遇到了她的初恋。这本来是一个美好的开头,但是后来的故事很不美好,当她不小心怀上了宝宝之后,那个所谓的男朋友不知所措,决定离她而去。当她独自一人面对了这些麻烦后,她开始回忆她前面所经过的这些事情。因为有了后来的悲剧的结尾,所以这个事件无论哪一段让她想起,都会让她的心深深地刺痛。

    后来的结果更加悲剧,这个女孩在她遇到那个男孩的城市开了一个小店。除了经营这个店之外,她把其余的时间都花在对那些悲伤往事的回忆之中。

    整整三年时间,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关于这件事情,她只是把事情埋在心里。这期间,她拒绝了很多试图走进她内心的男孩。

    当她终于肯把这些事讲给我听时,我问她:“当初你为什么不试着去找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告诉他们关于你的这些事情?”她回答,她担心家人的责备和朋友的嘲笑。

    是的,很多人不愿意告诉别人关于自己的一些事情,主要是出于这种心理,他们担心来自别人的嘲讽,他们认为自己所遇到的这些事情,都是自己所犯的错误造成的。

    除了责备自己,他们还责备别人。就像前面那个女孩,在那个男人离开她后,她一直在深深地自责,责怪自己不听父母的话,责怪自己不会识人,责怪自己对人过于轻信。当然,自责的同时,她也责怪那个男人。

    诚然,她有足够的理由去责怪那个不负责任、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弃她离去的那个男人。但是我们这时要说的是,她的这些责备,并不能让事情能变得更好。

    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就必须学会遗忘,学会让哀伤、痛苦和不幸的事情远离你。记忆就像一面放大镜,它会把各种情绪无限地放大。如果你想要快乐,就把那些快乐的事留在你的记忆之中;但是当你不幸的在记忆中存留住那些让你一直不能忘怀的抱怨之情时,它们也会紧紧地追随着你。

    我有个朋友,她经常向人抱怨她的丈夫。她说,她觉得自己身材太瘦小,他在街上看到别的女人就会眼睛发光。她还抱怨他收入太低,挣不到足够的钱来满足家庭的花销。她抱怨他对他妈妈太好,所以她经常会问他那个自己和他妈妈掉水里先救谁的问题,当然,每次他回答的结果都不能令她满意。她还抱怨丈夫家的房子太小,因为她们是和公婆住在一起。总之,所有关于他的事情都不能让她满意。听她抱怨的朋友们虽然对她的抱怨很反感,但是没有一个人有勇气问她:“既然他是一个这样差劲的男人,那么你当初为什么还要嫁给他?”

    这个朋友恼怒地说:“是啊,我为什么要嫁给他,总有一天我要和他离婚。”

    结果不到半年,她真的和她丈夫离婚了。

    有些人之所以总是抱怨,是因为现实让他们不满意,但他们又无力去对现实做出改变,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心态。

    不好的心态总是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过多的抱怨总是会让自己心情越来越坏,让周围的人对你敬而远之。

    不抱怨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事实,但是它最起码能让你有一份好的心情。必须承认,人生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是一味地抱怨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让我们失去平静的心情,失去改正的机会。

    抱怨无处不在,由抱怨引起的各种负面心理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约束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必要的抱怨会让我们的生活陷入一种混乱状态,不仅破坏我们和外界的关系,也让我们自身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

    仔细想想想就会发现,那些我们抱怨的,一直放在心里的事情,往往都是一些小事。

    在抱怨中,我们总是刻意放大一些事情的负面效果,然后在心里没完没了地重复这些事情,直至它们真的变成最糟。

    听一位朋友讲过他的一位台湾朋友的夫人。这位女士脾气很好,她丈夫做什么她都会支持,从来都是笑笑的。但是有一次,她丈夫向朋友埋怨,说你看我太太啊,一点脾气也没有,我说什么她都只会说好,也不能给我点什么意见。

    这位女士开始还笑笑地和朋友一起听她丈夫说,后来她慢慢脸色有些变了,就说了下面一些话。

    她说:“其实我也不是没有脾气没有性格,只是有些事情我觉得不能过于苛求。当初他说要到大陆投资做生意,我明知道他不是做生意的料,但是他一定要做,我也没说什么,就依他的。结果后来做生意失败,他又要把家里的房子拿出来卖掉,这次我又不想同意,因为那时候台湾的房价正是低迷的时候。可是他一定要坚持,我也没说什么。结果房子卖掉不到半年,台湾房价开始上涨,短短时间,那房价上涨了近一倍价格。”

    这位女士缓了缓,接着说:“你说这样多的事情,我怎么可能看不明白,只是我抱怨他也没有用啊。我小的时候,外婆给我讲过一件事。外婆说她小时候,日本人打过来了,她跟着大人逃难。那时一船人在湘江上,船上有一对年轻夫妇,看得出来是刚结婚时间不长的,家境比较好的那种。那女的一直埋怨她丈夫,说他没本事,什么什么不好的。后来说久了,那男的说:‘你别说了,你再说我跳江里去了。’那女的说:‘你跳啊,你要有志气你跳啊!’结果那男的真的扑通一下就跳到江里去了。当时江水湍急,人跳到水里以后,一下子就不见了。这下那女人慌了,开始大哭起来,央求船工下去救人。可是当时天上日本人飞机在飞,满船的人都急,下去也不一定救得上来,最后船开了,那女人一直在船上哭,后悔不该埋怨自己的丈夫。可是后悔也没有用了,人去了,什么也没有了。”

    “外婆讲这件事给我们听后又告诉我们,做人千万要宽容些。有些时候,太钻牛角尖,会失去更多。”

    这位女士讲完,她丈夫在一边脸红了,他终于明白,自己找了个怎样的好太太。

    其实,不只女人,也不只在家庭生活中,习惯性的抱怨都是不可取的。仔细想想,我们抱怨的事情大多数是一些小事,有些甚至在别人眼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曾看到一位妻子总是埋怨丈夫睡觉时会占用太多的床,还有一个女孩总是抱怨自己鼻子不够高,一位司机埋怨前面的车开得太慢……种种习惯性的抱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多数这类的抱怨除了让我们心情更糟外,不能对现状做出任何的改变。

    对一些人来说,抱怨似乎成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只要他们睁开眼睛,他们就能发现这个世界充满着让他们不满意的地方。人们通过夸大对现实的不满意和抱怨来逃避责任,来为自己开脱。观察周围的人我们就会发现,通常那些爱抱怨者,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他们把抱怨别人来作为一种原谅自己的手段,通过别人和外在环境的错误,来避开自己的责任。

    不管是抱怨别人,还是责备自己,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换个心态想问题的话,就会发现,事情原本没有那样糟,除了我们抱怨的东西以外,还有更多的美好的东西存在着。抱怨和责备就像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享受生活中美好之处的机会。

    一个小孩子晚上向他的妈妈抱怨,他昨天为她修整了门前的草坪,她还欠他五美分没有给他。第二天早晨,他在他窗边的桌上看到了五美分的硬币,随着这个硬币一起的,还有一张纸条。

    纸条是一张账单,上面写着:帮妈妈剪草坪,五美分,已付。应付:妈妈每天做早餐,零美分。妈妈每天帮忙洗澡,零美分。妈妈每天接送上学放学,零美分。生病了,妈妈带着去看医生,零美分。在妈妈家幸福地生活了十年,零美分。

    看了这张账单,这小孩子的脸变得通红,他走到妈妈身边,把头埋进妈妈怀里,不好意思抬起来。

    我们每个人的抱怨都像这张账单一样,只看到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少的一部分。抱怨让我们忘记了感恩,忘记了那些爱我们的人,那些人们所给予我们的快乐和幸福。

    对大多数的抱怨者来说,他们所抱怨的对象都是离他们比较亲近的人。世界上有六十多亿人口,中国也有十三亿多,就算我们生活的城市,也会有几百万人口,但是真正能够让我们抱怨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和我们有某种关系的人。而且这些人中间,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我们比较亲近的人,比如我们的父母、亲人、朋友、同事……正因为他们和我们关系亲近,所以我们才有机会抱怨他们。

    因为我们抱怨的对象多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人,所以抱怨的情绪会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心理学家指出,幸福的夫妻和不幸的夫妻最大的区别是:不幸的夫妻更爱抱怨,他们互相之间总是会认为对方缺少宽容。

    不只夫妻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抱怨的存在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会说:我心直口快,烦恼的事情放在心里,如果不说出来,会让我很难受。是的,把愤怒释放出来表面上好像会让我们平静,但是在多数时候,那种随意埋怨、释放情绪的做法,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地得到解脱。

    有个笑话:一个人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的妻子问他:“你是怎么了?”他回答说:“我欠对面鲍比的五千块钱,答应好了明天还给他的,可是我明天没有钱能够还给他,所以我担心得睡不着。”他的妻子听了,说这好办。她打开窗户,对着对面喊道:“鲍比,我老公说了,他欠你的钱明天不能还给你了。”然后她回来对她老公说:“你睡吧,现在该鲍比睡不着了。”

    抱怨经常就是这样,总能成功地把烦恼由自己身上转移到别人身上,但是并不能真正地让自己轻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抱怨完全是一种高成本低效果的情绪释放法。这种方法会不断向别人传播苦恼,也会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试问,有谁愿意和一个整天总是唠唠叨叨的人打交道呢?这样的人最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即使他们在抱怨中加上若干的解释来为自己辩护。

    国外曾有一家比较开明的公司,为了安抚员工对于公司高层和管理人员的怨气,设立了一个房间,里面放着一些写着公司高层和管理人员名字的沙袋。当员工对哪个管理人员不满意时,就可以去找写着这个管理人员名字的沙袋,对着沙袋痛击。

    这家公司的原意是想员工通过打沙袋,发泄心中的怨气,从而能达到心境平和,不至于让工作中的矛盾持续下去。结果公司施行了这种方法后,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减,反而快速增长。很多员工和管理层产生矛盾之后,并没有通过打沙袋释放掉他们的不良情绪,相反,这种行为还让矛盾更加激化。公司的这种举措给了员工一种公司提倡员工的负面情绪的印象。另一方面,管理层的员工因为他们的名字被写在沙袋上而觉得受了委屈,认为公司不顾事实地把矛盾的责任全部归于管理层一方的错误是不对的。最后,吊沙袋的做法终于被迫取消。

    抱怨者除了会放大不好的事件外,还会自己虚构一些别人对自己不利的故事,并且努力在意识中把这些故事变成正确的。如果一个人对我们不好,或者我们在潜意识中觉得他们对我们不好,我们就会把这些故事放到他们身上。就如那个古老的丢斧头的故事一样。

    某人丢了斧头,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于是每天偷偷地观察邻居。结果他发现邻居不管是走路,还是看东西,种种行为都表现出偷了他斧头的紧张。过了几天,他的斧头找到了,这时候看邻居,怎么看怎么像是个好人。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怀着不好的想法时,你就会总是希望避开他们?

    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时,如果我喜欢哪个老师,我就喜欢上他的课,同时,他所教的那门功课成绩就特别好。和同学聊天时,很多同学也有类似的想法和经历。这种凭个人感觉的喜好来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好坏的情形,常常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失误。

    避免我们的情绪影响到我们的判断,避免过分的抱怨让我们周围的人际环境变坏。

    一个人没有完全的好坏之分,不好的只是我们的习惯和判断标准,也就是说,我们在思想上把一些人和事变成了好事坏事,或者好人和坏人。

    试着用旁观者的心态来观察那些你所抱怨的事,你会发现,那些让你一直抱怨的事,也许根本就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

    改变对他人的成见,慢慢你就会发现,相处原来并没有那样难,只要双方稍微做出些改变就行。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失败

    在被问及是否对自己的现状满意时,很多人都会回答“不满意”。甚至那些在大多数人眼中看来特别成功的人,他们在回答别人这个问题时,也会认为自己的状况离自己内心的希望有很大的差距。

    一些人坦诚,自己是失败者,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总是觉得无所适从。

    日新月异发展的科技,并没有如我们期待的那样让我们获得更多更自由的生存空间。诚然,技术的进步让人们过着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让我们感到自己步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要稍稍地停顿,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落伍了。

    发展的社会并没有让人们从种种劳累中解脱出来,虽然科学家们发明和制造了无数可以代替我们工作的工具,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变短,也没有让我们能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享受悠闲富足的生活。

    这也是一个矛盾的社会,一方面,交通工具和通迅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人口之间的流动,人们也许早晨还在东半球喝着早茶,晚上就到了西半球去迎接新升的太阳了。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交通和科技上的便利并没有让我们完全敞开我们的内心,我们心中的失败感也没有因为文明的进步而稍有减退。事实和我们想象的刚好相反,我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地变大,我们身体的劳累度比以往更为增加。即便是那种种的“拓展”、“减压”方法,也没法让我们从中解脱出来。

    你是否想过,面对这个让人目不暇接的世界,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各种随时可能遇到的危机?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马路时,你对工作的信心,你对人生的安全感,为什么却越来越低?

    各种竞争和生存压力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一位职场人士对一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说:“你们马上要毕业了,在走向社会时我对你们有一句忠告:你们马上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找一份事业,只是一份工作,一份能让你们养家糊口,赖以生存的工作。”话虽残酷,但是道出了这个社会的现实,曾经的挥斥方遒的大学生们,早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有一位学者说得一针见血:“现在高考录取率是百分之七十,哪有一个社会的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天之骄子的事情?”对学生们来说,竞争从他们开始上学时就开始了,但是并没有向以往那样,考进大学就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次胜利。

    不只学生,就连以前偏僻农村的农民们,也能够体会到这个社会的生存压力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说过:“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民的影响是最小的,因为中国农村和城市一直是两个独立的实体。”但是在现在,没有人敢再这样说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让现代中国的农民,必须面对来自世界另一处的农产品的竞争,对几乎全部的中国农民来说,虽然除了自己活的地方以外,这个世界别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是那样陌生。

    曾几何时,我们所拥有的安稳生活被完全打破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纷纷开始转变。一切都变得不可琢磨,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的失败会来自何方,当然,更不清楚我们的自我价值会在怎样一种情况下实现。大家都努力地寻找着机会,却没有一个共同和明确的方向。

    伴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而来的是人们对于工作或者是公司的忠诚度的改变,以往那种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归属感早已不存在了,人们高速地在各个公司之间流动着。当然,选择机会的增多带给我们的也是危机感和失败感增多,即使你努力地工作,你也不能保证,你手上的工作能够一直存在。也许明天早晨起来,你为之服务的公司就会突然倒闭,让你在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失业的困境。

    千万别以为那种随时随地面临失业的问题只是身处职场低位的人才会遇到的问题,对很多公司的高层人员来说,他们一样会面临同样的困扰。

    这是一个充满失败感的时代,时代的变化让我们没有安全感,更可怕的是,你得一直面对一些和你同样没有安全感的人的竞争。看过纪录片《动物世界》的人,都会记得那些弱肉强食的镜头,同样激烈的生存竞争现在也在人类之间展开着。不能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人,几分钟可能就成为被淘汰出局的失败者。

    古时候有所谓的“隐者”一说,那些有本事却又怀才不遇的人,大可以归隐山林,或隐于林泉之中,或耕读于山野之间,超然物外,不问世事。但是现代社会,就算你厌倦了这个时代,你也是避无可避。

    既然无可逃避,那只能永远面对。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失败者,就算这个时代让我们生存如此艰难,我们也总得找出一条能够让自己行走的路。

    直面失败,不是承认我们的失败,是让我们找出一条自己独立的路。这条路也许不一定正确,但是它可以让你从那些禁锢你思想的樊篱中解脱出来。

    大家知道,绵羊在思维上有一种从众性,有人做过一个试验,用一头山羊带着一群绵羊往前走,前面是悬崖,如果走在最前面的山羊掉下去了,后面的绵羊也不会停止,会一头一头地跟着掉下去。在人类的思维上,大多数的人也都有一种从众性。虽然我们很多人不承认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是受制于别人或者外界的环境或团体,但是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过着一种由别人安排好的生活。虽然我们感觉到,所有的决定都是我们自己做出的,但是仔细想想,我们所做的这些决定,不过是由我们对外界信息的分析来决定的,而且,我们所掌握的这些外界信息,只是这个世界庞大信息群体中的一粒微尘。

    正是在这种从众性的盲从之下,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的现在,但是却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悲观厌世者说,谁知道明天会怎样,努力也不一定有结果;积极向上者说,就算明天是一片黑暗,我也要努力向前。

    把思维变成行为,这是避免陷入失败陷阱的关键一步。

    我们这里所说的思维变成行为,不是说的想到就去做,不是这样的,没有人能想到什么就做到什么。就像有些富人讲到他们成功经验时所说的,他们来到一个城市,发现这个城市里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于是他盖了一座很大很大的房子,然后卖掉它,再接着盖第二座,接着卖掉……房子越盖越多,他就发财了,成了富人,成了成功者。不是这样的,成功没有这样容易,也没有穷人或一文不名的创业者能够这样成为富人。

    思维变成行动,是让你认真审视你周围的事物,了解你所处的环境。我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怎样才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你才能找到一条实现自己的想法的途径,顺着这条道路去努力,你也许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除非你能够找出和认识到自己真正的价值,否则你不可能树立起完全的自信心,只要了解到自己独特之处,你就能从禁锢你的未来的环境中得到解放。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改变,你有能力做到这些,不要总是指望别人来帮助你。

    有一种失败的心态就是,总是把自己的生活交给别人——上司、同事、朋友、父母,由他们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并且为我们承担那些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世界不会因你而改变,但是它至少会因为你而有所不同。改变我们人生的方法,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接受现实,是因为他们认为现实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的。但是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

    一件事情,你永远没有办法让它成为最好,你只能在自己的能力内,做到你所能做到的最好。就像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实对每个人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接受这种客观,我们才能够根据它们对我们自己做出改变。

    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和现实格格不入者,是一种悲剧,这种悲剧里面产生的,往往也是悲剧的英雄。对于你个人来说,成为这种人,就是人生的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并没有所谓完全的失败和成功,做好你自己,做到你自己能做的,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别人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失败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无论你做到多好,总会有人比你做得更好。

    找到你内心的真实,为了自己的生活和需求去努力,你的人生会因为这种努力而做出改变。好的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坏的习惯能够毁掉一个人。当我们乐意通过那些好的习惯来进行自我约束时,生活就会走向积极一面。

    平平淡淡不是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如果你想做到最优秀,就得承受最优秀者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除了你到达那一步所必须的努力和挫折之外,还有你身在高处所必须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半是因为不愿承受努力所要付出的辛苦,一半是因为惧怕成就太高所要面对的压力,很多人选择了中庸之道。他们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做着平常人所做的事,“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他们的座右铭,在生活中他们故意为自己设限,绕开那些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挑战的事情。

    忧郁王子姜育恒在《再回首》中唱道:“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句话遂成经典,也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 “平平淡淡才是真”,不光成了一个堂而皇之的拖延的借口、不作为的理由。

    也许生活真的是平淡的,但是平淡的生活,不应该成为我们甘于平庸、不努力上进的理由。再普通的生活,再普通的人,也会心怀理想。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鹰有时候也许飞得比鸡还低,可是鸡啊,永远也飞不了鹰那样高。”但是就算是鸡,也会有飞翔的愿望。

    有个美国人,有一次,他去买了十几个氢气球。回到家中,他把一把椅子固定在院子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然后他把氢气球系在了椅靠的四周。做好这一切后,他带着一把气枪坐到椅子上。他决定,松开固定椅子的绳子,然后让氢气球把自己带到空中,等想要降落时,用气枪打破几个气球就可以了。

    可是等他松开绳子时,那些氢气球就像一颗子弹一样,“刷”的一下子就把他连着椅子一块带到了一千五百米的高空。这下他不敢贸然开枪打破气球了,只好让自己任由气球带着在空中慢慢地飘。

    一个小时后,当他终于被人发现时,他已经飘到了离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不远的空中。警察用一架直升机试图去接近并救下他,但是直升机接近他时,螺旋浆卷起的气流马上就把气球推开。后来,警察在他的上方放下一条绳子,让他抓住绳子,才慢慢地把他吊到了飞机上。

    当他终于回到地面上时,等待他的是一大群围观的人群,还有无数的摄像机和警察。在警察把他带上警车的时候,一个记者问他:“请问,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他停下来站住,面对记者和摄像机说:“作为一个男人,你不能一直待在地上。”

    之所以把这个故事放到这本书里,是因为这个人最后这句话给人太多的震撼。是的,作为一个男人,或者作为一个有着生活追求的人,就不该满足于平淡的生活。虽然造物主没有给我们一双能够飞翔的翅膀,但是我们一样有飞上天空的愿望。风筝、热气球、飞机、火箭、航天器等等,无一不是带着人类飞翔的愿望被发明的。所有的一切告诉人们,即便没有翅膀,我们也一样能找到机会飞上天空。

    生在这个时代,平淡不能成为一种避世的理由,很多事情,也不是你想要逃避就能够避开的。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你要么努力地奋斗,去争取改变现状;要么被淘汰,成为那种也许你一直都不希望成为的人。

    2008年2月26日夜,《赢在中国》第二赛季三十六强进十二强的比赛已经进入了最牵动人心的时刻。评委俞敏洪此时开始对今天的一位参赛选手进行点评,当时,他也许还并没有想到,不久之后,他的这段点评将会激起多少人内心的狂澜:“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 都应该像树一样地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都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片刻的寂静后,响起近乎狂热的掌声。

    一直以教师自居的俞敏洪,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位江湖豪士,他有一个理论叫蜗牛与雄鹰。俞敏洪说,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上到高峰去看风景,就是说,人生就是为了活得更精彩,不管你是雄鹰,快快地飞翔在蓝天;还是蜗牛,慢慢地在大地爬行,都是为了活的更精彩,只不过二者经过的是不同的途径。

    不错,人生就是为了活得更精彩,而不是甘于平平庸庸过一生。实现自我的需要,才是人们内心能够坚持面对各种艰难困苦的真正理由。

    当然,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平平淡淡”也没有错。但是作为我们大多数一事无成的普通人来说,想要平平淡淡太容易了,只要你自甘平庸,什么都不做就行了。还有一种,如果你曾经有过精彩的人生,是那种绚烂过后的平淡。如果一个人,本身就生活平淡如水,没有取得任何成就,没去见过世界,只是坐在家里说,“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的平淡只会让人嘲笑,让人觉得自欺欺人。

    平淡是真,应该是绚烂过后的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才可以淡如秋叶之静美。或者说,平平淡淡必须有个前提,平淡不是指平庸,不是指不思进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因为他能够写出这样流传百世的词篇。一无所有者,没有资格说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这样的话来,毫言壮语固然容易出口,但之后生活的煎熬有几个人能够承受?

    不烦恼,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很少,但是不懂得工作的乐趣,总认为自己做着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的人很多。

    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他们的工作,太累、工资太低、老板和同事不好相处、工作环境差、没有前途……这个时候,我总会问他们,既然这份工作有这样多的不适合你,你所处的环境这样不能让你满意,你为什么不离开它呢?

    喜欢一件事才能做好它,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你的潜力。我们不是说所有的工作都一定是快乐的,是让人享受的,但是就算是辛苦的工作,如果你喜欢,你也能从中找到快乐的感受。

    生活在极寒之地南极大陆的企鹅,到了日本北海道旭川市旭山动物园后,会感觉到那里的气候不太适合,虽然北海道气温也低,但是相对于来自南极的企鹅来说,就显得有些炎热了。到了夏天,动物园里在企鹅园里放了冰块,当给这些可爱的企鹅喂食小鱼的时候,聪明的企鹅会先叼起小鱼,在冰上刷一遍,然后再享受这美味,就像人们涮火锅一样。

    就算环境不能改变,你也可以从中间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自己变得快乐。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如果你能够看到中间的机会,找到其中的乐趣,都能让你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致。

    所有人都认为工作应该是辛苦的,于是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更多的接受到的是工作是一种辛苦,而不是享受的教育。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闻鸡起舞”,从“勤勤恳恳”到“废寝忘食”,直到最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从课本上和大多数的教育中所得到关于工作的印象都给我们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工作必须是辛苦的。

    既然工作是辛苦的,那上学呢,读书呢?在大人眼里,相对于劳作来说,读书是很好的享受了。但是小孩子想起来却不然,因为在他们眼中,读书就是一种任务,是一种工作。既然读书是工作,是任务,那么它也一定是枯燥无味的。

    于是,就像大人不喜欢工作一样,孩子们也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却非得去读,为什么呢?因为读书能学到知识,虽然这些知识将来不一定有用,但是大人们会告诉他们,读了书,有了知识,将来就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有能力做好任何事情。

    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吗?真的能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想做飞行员、想做科学家、想做外交官、想做画家、做诗人、做解放军……凭着一个孩子的想象,我们能做一切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慢慢长大了,我们所受的限制越来越多。开始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再后来,有人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到了最后,就成了我们只能做什么了。这时候,我们才发现,离现实越近,我们选择的机会越少。

    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做的,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们会用一种很怪异的眼神看着你,仿佛你是天外来客一样。他们的眼神很明确地告诉你,他们之所以做他们现在的工作,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事实上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就算是他们自己选择的工作,他们也一样会觉得工作不是一件开心的事。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与自己想要做的事是两码事。一些人拼命地换工作,希望能够在这些不断调整的工作中,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无论他们怎样换,做哪种类型的工作,他们总是不能让自己满意。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虽然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满意,但是他们尽量表现得很开心。有些人说,那些成功人士就是因为能够做好自己手上的工作,才走向成功的。一些人说,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够成功。于是人们出于对成功的渴望,会尽量地勉励自己去开开心心地工作。

    和工作只是为了生存者不同,勉励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内心很不想做的事的人,他们多数会对工作怀有更大的期望。在他们的想法中,努力开心地工作,是一种成功的方法,自己只要按这种方法去做,也一定能够成功。因为对工作有着过多的期待,所以,一旦工作不能给他们所想要的,或者是他们明白他们的努力带来的收获和旁人没有什么区别时,他们的怨恨就会爆发出来。

    那些鼓励人们努力工作者总是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总之,按他们的说法,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受很大的苦。但是事实上,工作和生活中的磨难只会让人消磨锐气,让理想和豪气被现实的生活所粉碎。

    事实上,大家都是普通人,所做的也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如果一定要给工作装上一个伟大的意义,那样似乎显得很遥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做事,记者去采访他们,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说:我在赚钱养家糊口;第二个说:我在建房子;第三个说:我在做一项伟大的事业。这个故事的作者最后告诉读者说,第一个人最后平平庸庸地度过了一生,第二个人做了包工头,而第三个,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作者写这个故事是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有理想就一定能有很大的成就吗?

    我们可以做个不可能的假设,如果一个工地上,所有的建筑工人都认为自己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且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去努力,那么若干年后,是不是他们中间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建筑师?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就算每个人都有成为建筑师的资质,每个人都勤奋努力,但是最后做建筑工人的必定是大多数,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成为建筑师,而且还不一定是出自这些建筑工人之中。所以,试图通过热爱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而成为另一种和自己现在工作全然不同类型的人,是一种过度的奢望。

    热爱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并尽力去做好它,可能让你成为你所在行业的皎皎者,但是一定不会让你成为另一种人。

    有多少的人有过各种让自己心潮澎湃的理想,但是最后它们都消失无踪了?就像你自己,敢说过你没有对你的未来做过各样的设想?但是现在那些设想都到哪里去了?那些曾经豪情万丈的雄心,是不是依然执着?一个人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到底能喜欢到什么程度,这要视人而定。确实,有些人很幸运地做着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中,他们永远心情愉快。但是另外一些人,职业自豪感让他们不至于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埋怨,但是他们仍然会注意到一些做着比自己更轻松,拿钱更多,或者更体面的工作者,就如上面的故事讲的那样。

    想做更体面的事,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要放弃现在正在做的事,同样,想做更体面的工作,也不意味着让你就必须对现在的工作充满怨言。用不快乐的心情去工作,最后受到损失的不会是工作本身,而会是你自己。我曾经在工厂看到有些实行计件工资的人,因为对工作不满意,而在上班时想尽方法拖延时间,到了最后,他们总是做出比别人少的事,拿着比别人少的钱。

    诚然,一些工厂主是靠着剥削工人的劳动来赚取利润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怠工的理由。如果不喜欢一样工作,你可以离开它。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你没有能力去找到别的工作,而是说,你没有必要拿自己的时间和心情去待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工厂里面。如果你一边抱怨着工作累工资低,一边还会继续纠缠在工作里,只会让靠你的剩余劳动价值发财的人暗暗欣喜:看,这些人并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就算他们生气成这样,他们仍然必须待在我这里!

    有些人不喜欢自己所在进行的事情,是因为他们对另外一些他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太了解。比如做一个明星,在一般人看来,做明星就是对着闪光灯摆出各种姿势,或者唱几句动听的歌,或者说一些“我爱你们”之类的话就够了。但是确实这些只是表面,做一个明星一样需要面对普通工作所要面对的一些职业上的难题。比如你必须经过专业的技能学习,掌握很多表演方面的技术,你必须学会表演。同样,在你努力的过程中你需要有人赏识你,需要运气,还需要面对来自同行的竞争,需要忍受种种的不公平。唯一不同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明星的工作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机会多很多,但是这种机会往往只属于这个行业中极少数的人。

    不管怎样丰富的人生,始终也只能是一种人生,对别的工作满心向往,而厌倦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很多人都会犯的一种错误。

    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人们都会喜欢那些看上去很好、很悠闲的事情,比如,背着一个包去旅行,到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进行飘流,或者躺在某处海滩上晒太阳。这类事情总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如果让你持续地做这类事情,每天不断地重复,我敢保证,你很快就会厌倦它们,比厌倦你的工作还快。

    为什么这些事情只能偶尔为之,不能一直进行呢?原因很简单,在这类事情中,你找不到任何成就感。没有成果的快乐,终究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工作会让我们疲劳,但是它会给我们带来成就感。

    是的,成就感才是我们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最好的方法之一。除了能够让我们挣到生活所必须的钱外,工作能让我们快乐的原因就是它能让我们从中找到一种生活的归宿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为金钱而工作,只是一种奢望,找出你所做的事情中的成就感,并从中得到快乐,应该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不一定是高难度的工作才能给人带来成就感,普普通通的小事,也会让人感到快乐。记得小时候帮大人剥毛豆,一大堆毛豆,当看着它们一粒粒被剥完时,总是会有种“终于完成”的兴奋感。虽然一开始做事,多半会是让大人强迫从游戏中拉过去的,但是做到后来,那种成就感会让人觉得自己是自愿的,而不是被强迫的。

    做好你正在做的事,抓住现在的快乐。大多数人所进行的工作都是琐碎的,从琐碎的工作中寻找快乐,远比到处没有目标地到处追寻更为现实。

    就算你从十七层的楼顶掉下

    很多年前曾看过一首小诗:那个老头从十七层的窗口落下,每掉到下一层,他就对着窗子里惊慌失措的人们得意洋洋地大叫:瞧,我到现在不还是没事吗?

    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一些重大改变,会让很多人感到沮丧和不知所措就如同一个从高楼跌落下来的人一样,前面是未知的危险,身边是惊慌失措、但是却对你毫无帮助的人们。 这种时候,你突然发现,你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很小的一点改变。

    生活中最糟糕的事是什么?是没赚到足够的钱?是在精心准备的比赛中输掉了?是让心爱的人拒绝了?还是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你?每一种糟糕的事情都会让我们觉得难以面对,但是到最后我们总会发现,事情并没有变得最糟。

    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那时候人们还很贫穷,小孩子玩的玩具大都是自制的一些玩具。孩子们从野地里捉来昆虫和蝴蝶,从地里面找来沙子,用一些砖块建房子,在小河沟里捉鱼……种种游戏充斥着我们的童年。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向往城里孩子所有的食物和玩具。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告诉我们,他家的亲戚从城里给他带来一个棒子,是一个能够闪出各种光的金箍棒,这让大家羡慕不已。在他最后终于把那个金箍棒拿出来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大家才发现,那不过是一根普通的木头棒子,但是他的想象力仍然让大家非常快乐。

    就因为这样,当我拥有一支旧的橡胶玩具手枪时,你可以想象我的那份兴奋心情。我在我家的阁楼上(那布满灰尘的地方是小孩子玩藏猫猫最喜欢光顾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支旧的橡胶枪。我拿着这支枪出去给所有的伙伴们看,只有最好的伙伴,才能从我手中小心翼翼地接过它,然后在手中拿上一阵子。当然,和我们分享别的玩具一样,最后所有的伙伴都有过拿着这支枪耍一会儿的经历。那一天似乎成了我们的节日,直到下午的时候,那支枪从我手中失去为止。

    当天下午,我和伙伴们去村边的桥上玩耍。我就像当时电影上常见的儿童团一样,用一根树皮缠在腰间,然后把那把橡胶枪插在腰上,俨然我就成了伙伴们中的队长一般。

    不幸的是,当我伏在桥边,用枪指着河里的小鱼做出射击状时,一不小心,那枪直掉进河里去了。

    你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心情,我恨不得从桥上直接跳到河里去把它捞上来。所有的伙伴们都停住了,他们也呆呆地看着我的那支枪在河面上迅速地漂远。因为枪管可以进水,枪是空心的,那枪漂着漂着就慢慢地沉到远处的河底中去了。

    桥离水面大概有五六米高,这个高度不是我们那个年纪的小孩子敢尝试跳下去的高度。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马上跑到河边去,到那枪沉下去的岸边,想把那枪捞上来。

    我们一大群人费了很大的力,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没能从那深深的河底找到什么,倒是用树枝拉上来很多水草之类的东西。天黑了,我仍然不愿意回家,小伙伴们也不好意思先走,大家都在河边陪着我,直到家里的大人们找过来。

    让我们觉得意外的是,大人们听到我们的叙述时,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意外,他们全都哈哈大笑起来。在大人看来,相对于找到晚上不回家的小孩来说,丢掉一支玩具枪实在不算什么事情。

    那个晚上,父亲把我领回家,他没有骂我,也没有像别的大人那样笑话我。他只是告诉我说,那枪丢了不算什么,遇到再糟糕的事情,也不能不回家。

    过了两天,父亲专程去城里,是找人借的一辆旧自行车去的。回来时,他给了我一把和我掉进河里的玩具枪一模一样的新玩具枪。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总会遇到一些机遇,遇到很多幸运的事,这值得我们高兴。但是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糟糕的事情,让我们觉得沮丧,觉得失去了希望。但是幸运的是,我们还能感觉到快乐和忧伤,我们知道,那些不幸终究会过去。一切都不是终点,我们还有未来,还能一直向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