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不取邪财,正视名利——淡泊人生无欲无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人说:“金钱是一种祝福,不过只有在离开它之后我们才能受益。”其实金钱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全在人们如何使用。以一颗平淡、不争的心去接近它,它便会展露善的一面。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内心,不取邪财,方得智者之心。

    1.灵魂至上,淡泊名利

    看淡钱财,灵魂会变得空明;清除杂念,心境自然淡泊。

    钱,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为什么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难道得到了金钱,就等于拥有了幸福吗?难道为了得到金钱,就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牺牲自己的品德吗?

    安布鲁斯·比尔斯编撰的《魔鬼辞典》中对金钱做出了这样一种诠释:“金钱是有文化修养的标志,也是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金钱是一种祝福,不过只有在离开它之后我们才能受益。”

    有时,金钱是能够让人赢取幸福和快乐的,但追逐金钱的路绝不简单。除了极个别富翁外,大多数人也都喜好钱财,甚至为钱财迷失了双眼,出卖了心灵。钱能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幸福感,还有贪婪和罪恶。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有一部著名的悲剧叫《雅典的泰门》。这个故事说的是,雅典贵族子弟泰门坐拥财富而且慷慨好施,于是身边聚集了很多阿谀奉承的“朋友”。这些人有的是贫苦穷人,有的是达官贵族,他们为了骗取泰门的钱财,甚至愿意为他当牛做马。

    于是,泰门很快家产荡尽,负债累累。那些曾经依附于他的所谓的“朋友们”马上与他断绝了来往,而那些债主们则无情地逼他还债。经过这次世事变迁,泰门看尽了人类的贪婪和忘恩负义,变成了一个愤世者。

    出于报复,泰门再次举行宴会,向曾经的门客发了请帖,那些人一见宴会如此奢华,以为泰门是在装穷考验自己,于是又蜂拥而至,虚情假意地向泰门解释。泰门气急败坏,揭开食盒盖子,把盘子里的热水泼在客人的脸上和身上,把他们痛骂了一顿。

    从此,泰门离家出走,宁可躲进荒凉的洞穴,过着野兽般的生活,也不愿意回到富丽堂皇的城市。然而,上帝十分眷顾他,泰门居然在挖树根时发现了一堆金子。看透人世冷暖的泰门把金子分发给过路的穷人、妓女和窃贼,最终自己在绝望和孤独中悲愤而死。

    这是一部悲剧,莎士比亚借泰门之口大发感慨,以揭露在金钱的诱惑下人心的丑恶。听一听泰门的心声: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呵,你是可爱的凶手,帝王逃不过你的掌握,亲生的父子会被你离间……

    哲学家史威夫特说:“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如果我们把金钱当作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我们的身心。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智地对待金钱。金钱本身并不邪恶,只不过人的内心会因为它而变得邪恶。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内心,看淡金钱,看淡一切邪财而不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你能保证自己的内心洁净澄明,金钱依然是可爱的。

    一个贫穷的农夫生性老实,经常做一些善事。后来他的名声传到了上帝的耳朵里,上帝就偷偷在他家的鸡窝里放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第二天,农夫在他家的鸡窝里发现了一只金蛋,农夫喜出望外,但转念一想,觉得一定是有人在跟他开玩笑。农夫是个谨慎的人,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带着金蛋去了金匠那里,一经检测,发现它果然是纯金的。

    后来,农夫把金蛋卖了,得到很多钱。那天晚上,他为此同家人大大庆贺了一番。

    第二天早上,农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看鸡还会不会下金蛋,于是在鸡窝里一摸,果然又有一枚金蛋,一连好几天都是如此。

    开始,农夫一家人喜出望外,但金蛋越多,人就变得越贪婪,很快他就对每天才得到一枚金蛋感到不满足了。于是,他心生邪念,要将鸡杀死,从而一次性取出所有的金蛋。然而,等杀死鸡后他才发现所有的蛋都还是小小的正在长着的蛋,而他一枚金蛋也没有得到。

    农夫本来因为他的慈善心肠得到一只会下金蛋的鸡,但他为了得到更多的金蛋而迷失了本性、抛弃了灵魂,结果杀死了鸡,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其实,一些人每天都在重复着杀鸡取卵的勾当,结果钱不但没有得到,反而丢失了本来的人性。取有道之财、合法之财,人方能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心地无私地活着。一个正直的人不会拒绝接受财富,但对不合法之财却从不沾惹。因为不合法之财会让自己受到欲望的牵制,最后受到精神和良心的折磨,落得一生不得自由的悲惨下场。如果我们能够将钱财看淡一点儿,心胸宽广一点儿,当你能容得下万事万物之时,就不会为一点儿钱财动心而生邪念。

    2.清心寡欲,回归本真

    少一些欲望,少一些羁绊;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成长。

    如今在很多国家都流行一种简朴甚至清贫的生活方式。比如追求奢华浪漫的法国人像是改变性格一样,再不会选择那些更现代、更时尚、更奢华的生活方式了,相反,他们越来越趋向“清贫”地生活。这点从着装上就能得到验证,那些白领阶层,穿着都十分随意,衣料大都是棉布或化纤的,很少有羊毛、羊绒织品。这与法国人历来的追求时尚大相径庭。

    在德国人眼中,他们的奔驰轿车跟他们的国家一样值得骄傲,但要是谁开着奔驰私家车招摇过市,一定会遭到鄙视的目光,因为德国人现在都普遍选择小排量的轿车作为家用车。

    这种突如其来的节俭之风之所以吹向那些经济社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其中一点原因就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在尝尽奢华之后一种返璞归真的愿望。

    当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而开始追求小康甚至更富裕的生活时,财富反而成为一些人走向幸福的绊脚石。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追求财富、满足欲望的过程中迷失了淳朴的本性。当人们认为有钱就能买到一切的时候,会发现钱唯独不能买到最简单的幸福。

    当你的财富越来越多、欲望越来越大时,十分容易丢弃了最初的愿望,迷失了自己。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靠的是勤劳肯干,那时人人都夸他是个好青年。然而随着财富的累积,他变得越来越贪婪,当他富甲一方之后,就更加冷酷残忍了。那时,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甚至还有人制作他的木偶像,然后将那木偶像处以绞刑,以解心头之恨。诅咒和谩骂几乎每天充斥着他的耳朵,就连他的兄弟也对他十分厌恶,可以说洛克菲勒的前半生都在众叛亲离中度过。

    53岁的洛克菲勒在享尽人世繁华后,被疾病缠身,人瘦得不成样子。医生向他宣告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中选择一样。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时的他终于领悟到,是贪婪的欲望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了家,每日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戏剧,还常常跟邻居打成一片。他开始过上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洛克菲勒发现当他逐渐放下那些华而不实的欲望后,烦恼少了,身体也健康了不少。后来,他甚至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社会。但因为他臭名昭著,起初人们并不接受,说那是肮脏的金钱,可是他没有放弃,他通过努力,使人们慢慢相信了他的诚意。

    那时,密歇根湖畔一家学校因资不抵债行将倒闭,他听说之后马上捐出数百万美元,从而促成了如今的芝加哥大学的诞生。他甚至将慈善活动投放至全世界,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便是靠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而建成的;1932年中国发生疫病灾害,洛克菲勒动用基金会资金进行资助,有了足够的疫苗预防而不致成灾;此外,洛克菲勒还为黑人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从这以后,人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为金钱迷失了方向,后半生散尽千金,才重返生命的正道。据统计,他一生赚进了10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5亿美元。他用前半生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用后半生的岁月找回了因为财富而丢失的世界,那就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

    做完这些事情后,享年98岁的洛克菲勒觉得了无遗憾了。

    人的幸福感是很奇怪、很微妙的。当有了钱以后,我们未必会感到幸福,甚至有可能很不幸福;而贫穷是不幸的,但当事人如果能够接受现状,安贫乐道,并从生活中找到快乐因子,充分享受每一个细小的快乐,则未必感觉不到幸福。

    在满足欲望的征程上,我们的幸福变得越来越单调、脆弱、不堪一击,当财富蒙蔽双眼,我们最原始、最朴素、最简单的幸福也就迷失了。清心寡欲,才能保留住本性的淳朴。在生活中,只要我们不远离真善美,不被金钱欲望所奴役,那么幸福就会主动来敲门。

    3.明眼看世界,淡泊是关键

    淡泊,不仅是一朝一夕的停留,也是一生一世的明志。

    “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这是庄子在《徐无鬼》中所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追求钱财的人往往会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而贪心者是永不满足的;那些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不够高而暗自悲伤;迷恋权势的人,特别喜欢社会动荡,以求在动乱之中借机扩张大自己的权势。

    人生自有其乐趣,并不需要一味地依靠物质,将财富看得过于重要,不停地追逐,即使财富到手,也会失去生活的乐趣,这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

    无可否认,财富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人们追求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美色也同样具有无可企及的诱惑,人们追求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欲望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倾其一生对其穷追不舍,不仅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会跌入欲望的深渊。

    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同时欣赏着夕阳西下的美景。这时,有个小和尚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便拉住小和尚问:“小和尚,出了什么事?为何如此惊慌?”

    小和尚上气不接下气,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林子那头移栽一棵小树,却忽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两人听后哈哈大笑,说:“挖出金子来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接着,他们贪婪地问道:“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

    小和尚极力劝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吧,那东西会吃人的!”

    两人自觉好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告诉我们它在哪里吧。”

    于是,小和尚只好告诉他们金子的具体地点,两个人飞快地跑进树林,果然找到了那坛金子。

    其中一个人说:“如果我们现在就把金子运回去就太过张扬了,还是等到天黑再运吧!这样,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回去拿点儿饭菜,我们在这里吃过饭,等半夜的时候再动手。”于是,另一个人照做了。

    谁料想,留下来的这个人竟心生歹意,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等他回来,我一棒子把他打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不料,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死了,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过了没多久,回去的人提着饭菜来到树林,结果他刚进树林,就被他的朋友用棍子一棒子打死了。然后,那人得意扬扬地拾起饭菜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疼痛起来,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不免后悔万分。临死前,他才想起小和尚的话,自言自语道:“和尚的话真对啊,我当初怎么就不明白呢?”

    本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却因为一坛金子,就在瞬间心生歹意变成了仇人。直到临死,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是财迷心窍,被贪婪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可见,钱财有时不但不能给人带来幸福,甚至还会夺人性命。一旦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人心便彻底迷失了。

    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意,结果得到的财富越多,失去的幸福也越多。

    在很久以前,人们还靠捕猎来维持生活,可是又没有很好的猎捕工具,因此生活极其艰苦,有个人苦思冥想琢磨出了一个捕捉火鸡的方法,他把箱子制作成一个有进无出的牢笼,一旦火鸡钻了进去,只要把进口堵上,火鸡就插翅难飞了。

    第二天,他就来树林里验证这个方法。他抓来一把玉米,从箱子外面一路撒下去,一直撒到箱子里面,然后他在箱子盖上系了一根绳子,自己攥着绳子的一端,远远地躲在一边,等着火鸡的到来。不一会儿,一群火鸡果然看到了玉米粒,便沿着玉米的路线欢快地啄食起来。很快,领头的有3只火鸡钻进了箱子里,随后又接连钻进去5只,只有外面两只肥大的火鸡还没有钻进去。那人耐心地等着,心想一共有10只火鸡,如果这下都抓到了,一个礼拜都不用出来觅食了。

    当这人正异想天开的时候,率先进去的一只火鸡已经吃饱了,并且大摇大摆地从里面钻了出来。这人一看着急了,懊悔刚才就应该拉下绳子,可他想外面还有两只呢,如果这两只都进去了,丢了那一只也就丢了,正想着,又有两只火鸡跑了出来,他还在犹豫着,又有两只跑了出来。

    最后,这个人眼睁睁地看着那群火鸡心满意足地离去了,箱子里竟什么都没留下,包括他的玉米粒。

    很多人都希望从越来越富足的物质中得到安逸快活的闲暇时光,但很多人却因此而偏离了最终的目的,最后,只是为了钱、权、欲望而去追求,就像那个发明了捕捉火鸡工具的人,他本来想活捉一只火鸡,但一见火鸡成群结队地接近自己的圈套,便心生贪欲,结果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

    贪欲犹如一只拦路虎,让许多人烦躁不安,不能静心,如果懂得满足,让自己远离贪欲这只拦路虎,就能给自己的心灵一片轻松,在宁静中自由地驰骋。

    4.财富的意义

    人生的精彩程度,并不以财富的多寡来判断,因为精神的匮乏,更易让人崩溃。

    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知识也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变化很大,于是有的时候前进的脚步跟不上思想的步伐了。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越来越多的人把目标定位在追求财富上,一旦不能实现就觉得备受打击,恨不得为此去作奸犯科,只要能成为比尔·盖茨或巴菲特。

    财富真的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财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如果人们能够从某种意义上来解释何谓财富的话,那么财富这种东西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得到的。

    我们不要再让自己生活在富有者的阴影中,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你看到了他们外在的风光,却不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当你能够这样想的时候,就会觉得如释重负,像得到了解放一样,感到非常轻松、非常愉快。

    据说,在发现新大陆后,第一批欧洲人到达美洲并且试图同当地人做生意时,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当时的欧洲人为当地印第安人提供的是他们所不认同的商品。比如,欧洲人的长靴、高级天鹅绒洋裙、带着孔雀翎毛的洋帽、高级雪茄烟等。但欧洲人必须要让印第安人接受这些文明东西,因为他们需要从印第安人手中得到动物的皮毛。

    于是,欧洲人开始说服并影响印第安人,他们把玻璃球的作用夸张、美化,把酒之类的商品说得神乎其神。当印第安人的富者终于接受他们的商品并开始效仿英国文明时,欧洲人便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兽皮等物品。

    到17世纪末,一个叫作约翰·巴尼斯特的英国殖民主义者说:“欧洲人已经成功地使印第安人去喜欢那些他们原来根本就没有见过的欧洲商品,以及他们过去根本就不曾有过的这些商品,现在通过通商,他们就可以获得。而且,他们非常喜欢这些商品,已经到了根本就不能够离开它们的地步。”

    由此看来,改变人类的财富观就是这么简单。其实,你真的对这些商品感兴趣吗?它们对你来说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吗?如果是,为什么在得到之前,你依然过得好好的?如果不是,那为什么还需要靠别人的劝说才能意识到你对它们的需要呢?

    答案是,通过这种形式对某种东西表达出来的需求并非是真正的需求,而是出于一种虚荣心理。那么去掉虚荣心,这种可有可无的需求愿望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把心放宽,让自己与更加广博的世界连接,这样才有机会发现究竟什么才是你不可或缺的,而不会轻而易举地被金钱诱惑,从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当鲁滨逊漂流到一个孤岛上时,他身上所有的财物只有一支笔和一张纸。然而他觉得这已经很富有了,他在纸上画了两张表,将于自身不利的情况写了下来:我一个人在一个孤岛上,根本就不用指望有谁会来救我;我没有衣服穿,连护身遮羞的东西都没有等。然后,他在另一张表上写下对自己有利的情况:我还活着,没有被淹死,而其他的同伴都已经葬身鱼腹了;这是一个热带地区的孤岛,根本就用不着穿衣服,即便有衣服也未必会穿,如此等等。

    然后,他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加以比较之后,作出一个决定,把那些不利的且又无法改变的情况从头脑中划掉,集中考虑那些对自己在孤岛生存的有利的条件和情况。于是,他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从现在起,我即使只身在孤岛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很富有;如果不是在这样一个热带孤岛上,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的孤岛上,也许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幸运了。”

    鲁滨逊身无分文,孤身一人流落到荒岛上,这样的人居然觉得自己很富有、很幸福。看来,人们要想生活得幸福愉快,就要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然后发现自己切实所需是什么。

    你只要明白,钱财不是你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你就有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那些为了钱财而不顾身体健康、不顾天伦之乐的人,就算拥有再多的钱财,也注定不是富有的人。是否富有不是取决于外界情况。有的人穷得像鲁滨逊一样,身体不健康、身无分文,甚至孤苦伶仃地生活,但只要他们活得开心、自在,他们就是富有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