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孟子:重塑中国人的阳刚精神-只报恩,不报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我之间的是非,绝不会大到像地球要爆炸那么恐怖。只要大家冷静一点,换一个角度看对方,就会回到以前和好之状。请你学会放弃“以牙还牙”的交际之道,不知可否?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大丈夫只报恩,不报仇。报仇让人陷入暴力与邪恶的深渊,世上没有公平的报仇雪恨者,都会伤及无辜。仇不可报,应化解它,忘记它。这是需要勇气的,但所有放眼未来的人都会做出这一明智选择。

    耶稣基督因为到处宣讲神的旨意,动摇了旧的世界,因此被门徒卖给祭司,被祭司卖给希律王,被希律王卖给当时罗马皇帝的犹太总督。

    如此转卖三次,最后被一致同意处以极刑,被钉上了十字架。

    耶稣在死时说:“主啊,原谅他们吧,因为他们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

    耶稣在死时原谅了杀害自己的刽子手,在复活后也没有复仇,而是嘱命忠于他的门徒们继续宣讲“爱”的教义。

    记住,复活不是复仇。

    复活是复兴。

    苏格拉底因为渎神之罪被处以死刑,正当他准备饮鸩自尽时,他的门徒阿希罗多悲伤地走到他身边说:

    “夫子啊,你被这样不公正地处死,真让我太难受了。”

    苏格拉底平静地说:“亲爱的阿希罗多,难道你希望看到我的被公正地处死吗?”

    于是从容赴死。

    苏格拉底没有复仇思想,他看到了自己必死的悖论,因此就无所谓公正与否了。在这时,被不公正地处死比被公正地处死有价值,可以从对方的谬误证明自己的无误。

    千古伟男嵇康被杀时只是长叹“广陵散绝矣!”他关心的是身外之物,视自己为鸿毛,因此死得轻松。

    嵇康生时激烈反叛暴政,但他也并无复仇思想,甚至并无遗憾。这是为什么?

    一次喝酒,我曾对熊晋仁兄说“生命是一场误会”,并以我的孩子为例。

    我说我的孩子的出生表面上可以冠之以“爱情的结晶”、“新生命的诞生”等冠冕堂皇的话,但真实原因是因为避孕失败。我的孩子是因为一场失误来到这个世界的,就这么回事。当然她一旦生下就不是失误,而是必然了。一切都不会影响我对她的爱。

    我这番惊世骇俗的大实话马上赢得了熊晋仁的由衷赞同,席上某君甚至当场说“我的孩子也是这么来的”。恐怕这种例子带有普遍的经典意义。

    既然生命是一场误会,那么我们怎么做都是错,区别仅仅是小错与大错,错一些与全部错而已。而已而已,生命不过是被生下来的一条命而已。

    被生下来,说明人是被动的,谁也无法自己把自己生下来。

    一条命,说明人是单数,是残缺的,当然容易死亡。

    大自然限定我们的生命长短,我们只能有限。但正好是这种限定,我们得以自由。正因为有限,所以能把握住,有意义。

    无限是无意义的。

    无限是无效的。

    世间一切,有限才有效。

    就这样,种种失误与限定成全了我们,我们的一生因此精彩,尽可能地成功并快乐。

    但也正因为如此,利用大自然的种种失误与限定反而成功的人必会因为有违天道而遭惩罚,所以圣贤智者多半不得意,甚至暴死。

    如果说小一点,圣贤智者因为说了真话、实话而为社会不喜、不容,这就更必然了。

    人一说真话就是圣贤。

    人一说实话就是智者。

    但是,人一旦为圣贤智者就会死。因为人类社会是靠虚伪运转的,一旦被揭穿,必会遭到群起而攻之。鲁迅当年说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吃人”二字,已使舆论大哗,如今假如有人说人类历史不过是“做爱”,世人又将何论?

    当然这也是一个方面。

    从前有个人小时候爱吃肉,但家里没有钱,于是他一直心里怀着一个美梦长大,那就是美美地吃上一顿肉。

    转眼他长大成人,终于有了自己的钱,他马上买来很多肉做熟,准备大吃。

    但就在他把肉从锅里倒出来的那一刻,他不想吃了,因为这么多的肉一看就饱了。

    他想起没肉吃的痛苦往事,报仇似的还是大吃起来,然而吃不到两块,他终于放弃了,不禁一声长叹:“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今天的他不再是过去的他。就这么简单。

    一切都在变。

    一切都回不去了。

    因此复仇是可笑的。某人追杀大仇人,一直追了二十年,终于追到手,于是举刀相向,这时那个将要被杀的人大喊:“你为什么杀我?”

    这人咬牙切齿地说:“你是我的仇人,某年某月某天,你杀了某人,他就是我的父亲。父仇不共戴天,我一定要杀死你。”

    但那个将要被杀的人怎么也想不起来有这回事。报仇的人不断启发他,并含痛说出一些本来自己不愿披露的残忍细节,但遗憾的是,他的大仇人根本想不起有这回事。

    这样以来,这人的报仇行为就丧失了意义,他本来以为手刃仇人一定很痛快,但事实全然不是那么加事!

    我们走路都可能杀死蚂蚁,假如有一天那只死去的蚂蚁的家人朋友倾巢而出,攻击我们,必会使我们死得很难看,因为我们身上命案太多!

    不但杀过蚂蚁,还经常吃猪、牛、羊、鸡、鸭、鹅等等,如果动物都向人类复仇,那我们会死得很难看。

    但动物绝对不会,因为它们的智力没有发达到“复仇”的地步。当群体中的一员被外界攻击或杀死时,它们也会做出“复仇”的行动,但事情一旦过去就将在记忆中永久消失。

    动物是健忘的,因此快乐。

    人记性太好,因此不快乐。

    这个世界是群生的,各种物质、各种生命都为自己的存在争空间,因此各种摩擦与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应以平常心看待,不必复仇。越复仇仇越多,越报仇仇越深。

    孟子说“人有不可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正是此意。所谓不可为,指不可报仇。可为,指以爱心待人待己。

    快意恩仇好听,但并非大丈夫所为。大丈夫只报恩,不报仇。如此大事不可不知!

    报仇让人太累,此其一。报仇是一件高消耗的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全力以赴也很难奏效。

    报仇没有任何意义,此其二。伤害已造成,用伤害对方来回敬对方的伤害,最后只能两败俱伤。世上没有杀人不沾手的事。

    报仇会让人陷入暴力与邪恶的深渊,世上没有公平的报仇雪恨者,报仇者都会造成连带伤害,报仇让人从善到恶,不划算。此其三。

    由此可见,仇不可报,应化解它,忘记它。这需要勇气,但所有放眼未来的人都会做出这一明智选择。

    大丈夫当如是。

    说得更明白一些,谁也不是无辜的、纯洁的。我们每天都在伤害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在人背后说人长短。当我们听人说自己不好时,火冒三丈,但我们说别人时大概以上帝自居,认为有理吧!

    孟子说:

    “不仁者不必与他说仁。身处危亡而不知灾,是他致亡之道,不与他说仁,不给予忠告,是他亡国败家。人们不是这么唱吗:沧浪之水清澈,可以洗头,水混浊,便用来洗脚。孔子说:洗头因为水清,洗脚因为水混浊,皆因为自己所取。先是自己辱没自己,别人才辱没他。家庭是自己毁掉,别人才毁它。一国必是自己有过失,别人才伐它,这叫自作孽。”

    我们所有被受的伤害大部分都是“自作孽”,很少有所谓的“意外伤害”。

    从前有个人想报父仇,最后他不断深入父亲被杀的前因后果,却“意外发现”原来从小在自己心目中是个大好人的父亲竟是个做了不少不齿行径的人。即使不能说是坏人,至少也不是那么无辜吧。更要命的是,这个人发现自己的父亲的死就是因为被人复仇所致。

    看到这一切,这个人毅然放弃报仇的想法,忘掉了父亲,过自己的生活。

    这种人会被世俗骂为“不孝”,但真正的人应该这样做。

    孟子说我们要“乐其道而忘人之事”,也正是此意。人生要欢乐才好,种种不快我们要让它消失!大丈夫不计前嫌,这才是长远的活法。

    孟子格言

    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孟子梦见柏拉图

    大街上人潮汹涌。

    柏拉图:“革命!革命!”

    孟子上前阻止:“为什么革命?”

    柏拉图:“从大处讲,民不聊生。从小处讲,他们杀死了我的老师苏格拉底。我曾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但老师死后,我发觉所有的真理也没我老师好。因此我要报仇、革命。”

    孟子:“原来你把革命当报仇。梁惠王杀人无数,我见他时当面斥他为暴君。但不久后他被推翻了,梁国也灭亡了。”

    柏拉图:“所以我要倾一生之力创造我的理想国。”

    孟子:“对于地狱统治者来说,地狱就是理想国。”

    柏拉图:“我并非要做地狱统治者,一切为了众人。”

    孟子:“耶稣为众人上了十字架,三天后才复活。这三天之内他代表人类与上帝谈判去了。耶稣并非死于魔鬼之手,而是死于上帝之手。因为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就是神,魔鬼根本不是耶稣的对手,在耶路撒冷时魔鬼对耶稣的三闪试探就已经很明白这一点了。魔鬼杀不了耶稣,上帝才能杀耶稣。但上帝为什么要杀自己的独生子?因为他怕一代比一代强,被生下的要超过生下的。耶稣死后质问上帝:为什么要这样?上帝良心发现,十分后悔,因此与耶稣达成妥协,从此以后不再杀任何人,人都应该在自然规律下死亡,不被审判。耶稣复活一次就不再复活。而上帝将永远不死,也就是说永远无变化,永远无聊。上帝连死都不会,连死都做汪以,可见耶稣真正万能、全能的主。苏格拉底的死是正义的,你又怎能不懂他的苦心?”

    柏拉图低头而去。

    他身后人群作鸟兽散。

    失去的东西,总有它应该失去的道理,如果你硬要用尽浑身的精力把它琢磨得清澈如水,到头来充其量只能是“唤,原来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大用呢?最好的办法是推开它,去集中精力做你愿意做的事!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耶稣上了十字架,门徒中信心不足的以为他死了,但耶稣的复活明确告诉他们:罪消灭了,爱还在。我必复活,爱必重来。并且这次复活后将永远不走,这次爱重来后将永远不失去。

    前段时间走在大街上,老是听见迪克牛仔在用他沙哑的声音反反复复吼一首歌: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愿意等待……”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听着听着就让人陷入深深的绝望,好像一生只能爱一次,过期作废。爱是不能重来的,爱是不能重来的,失去了就永远失去。

    但这只是一首歌罢了,实际上远不是那么回事。

    爱会来。

    爱会重来。

    爱永远可以重来。

    你想让它来它就会来,你想重来就可以重来,重要的是你敢想敢做,并且要痴心不改,这样才不会“终于到手”或“重新到手”后丧失意义。

    从前有个人爱一个小妹妹,但他比她大好几岁,开不了口,只好默默等待。那个小妹妹渐渐长大,很快中学毕业上大学,大学毕业了又工作了,转眼就谈了男朋友,嫁人,生子,如此就到三十岁了。

    爱她的这个人一直痴心不改,等待着她,但他绝不破坏人家的家庭,十多年中从未主动上前,一直单身。

    不久,那个女人的男人与人打架,结果被打死了。一下子这个女人生活无着落,前途无依靠,想起她昔日的旧情人一直对她这么好,就去找他。这个男人抓住了这个机会,把朝思暮想的她娶到了手。

    由此可见爱是可以重来的,关键在于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或对方。

    只要你等待就有。

    关键在于把自己做好。

    孟子说:“其身正则天下归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把自己的位置心态都摆正了,自然会有很多人归向你。那时就不仅仅是重来,更多的是新来。

    《圣经》上说:

    “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那人便为有福。”

    当然,我们不一定要等那么久(也可能会等更久),就会等到自己心中的事情。这种等不是坐着等,而是在做事中等待。只有一边做事一边等待,等待才是可能的,可以预见的,可以收获的。

    耶稣基督上了十字架后,他的门徒与信徒的陷入了低谷,但仍有人坚信耶稣会再次降临。他们的信心拯救了他,耶稣复活。

    《圣经》记载: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

    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

    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了一口气,说:‘你们爱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就留下了。’”

    门徒们信心不足的一部分原以为耶稣死了,他们的爱就被毁灭了。但耶稣的复活明确告诉他们罪消灭了,爱还在。

    我必复活,爱必重来。

    并且这次复活后将永远不老。

    并且这次爱重来后将永远不失去。

    孟子梦见耶稣复活

    孟子远行,走到一座山上,看见一个大坟墓,空空的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就走了进去。

    他看见一个白衣人坐在石头上,他认出来了,这是耶稣。

    孟子:“拿撒勒人耶稣,原来你在这里。”

    耶稣看上去很平静:“我一直在这里。”

    孟子:“为什么复活?”

    耶稣:“我一直在这里。”

    孟子:“为什么在这里?”

    耶稣:“我一直在这里。”

    耶稣的脸上似有喜乐。

    孟子点了点头,下山而去。

    我们总希望看到身边多几个善良之人,大家没有提防,畅所欲言,简单又快乐。但你是否想过:“怎样才能让善良之人来到你的身边呢?”请你认真思考一下。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的精华为“养浩然之气为大丈夫”。善者必胜,因为他来头大。什么来头?人性就是我们的大来头。只要我们终于人性,就会快乐一生,不畏万难。梁漱溟讲孔孟快乐主要为自省得来,我讲无须自省,即插即用,当下就快乐。快乐是简单的、本能的、无原则、无条件。我为快乐搞掉了诸多沉重外衣,原本可以轻松拥有。

    孟子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就是说人的天性善良,就像水的天性是往下流动的一样。水往下流是因为地心引力,人心向善是因为爱的引力。

    那一年我到青海,看到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望去碧波万顷,幽蓝幽蓝,寒气逼人。湖心有雪峰万仞,可以挂剑南天。青海湖的水很有意思,像杯子里的牛奶一样,一旦静下来就凝成一块,绝不流淌。我又去黄河源头玩,看见河水汹涌而下,始知河与湖不同。河被海召唤,日夜前往。湖则无人召唤,自己吐纳元气,气守丹田。

    江河如侠客,丹心跃动。

    湖海如圣人,藏拙守静,抱残自赏。

    湖海也要流动,但那是内流,不是外泻,因此不会损失什么,所以能为大。

    一样的流动,不一样的境界。孟子说“水无有不下”,说水都会流,同时也在说流法不一样。孟子说“观于海者难为水”,即是指出海是水的最高境界,不为别的,就因为它的博大。

    孟子以水比人,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指出人性如流水,是善流而不变的。比如长江在开始不叫长江,叫金沙江,流到四川叫川江,流到湖北叫荆江,名字变了,性质不变。就这一点而言,水是流而不变的。

    人生如水,流而不变。正因为有了这一点,人生才是可贵的。我们才会成功快乐,因此孟子命之曰“善”。人性是善的,人生是善的。

    孟子说“性善”并不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善,而是说可以为善。

    比如婴儿不但要吃人奶,还有可能吃牛奶,这就叫人与牛争奶。人喝了牛奶,小牛就喝得少,甚至没得喝,因此婴儿在美滋滋地喝牛奶时已经对牛妈妈、牛娃娃造成了伤害,尽管她并不知道。

    世上万物各有所属,风云雷电归天空,花草树木归大地,五谷杂粮归人类。但人类什么都要,因此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这就叫为恶。当然这是人类整体为恶,整体为恶即为善。比如一人为盗,那就是盗。举国为盗,那就不是盗了。

    孟子说的“性善”指改恶为善。

    什么是恶呢?即指掠夺心。什么是善呢?即指恻隐心,拯救心,给予心。

    苏东坡问佛印和尚:“我跟你学佛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不快乐?”

    佛印和尚:“这关我什么事!”

    苏东坡一愣,一笑:“当然关你的事,因为你是我师父。”

    佛印和尚“哎呀”一声跳起来:“你看你笑了!这不是很快乐吗?”

    苏东坡也“哎呀”一声:“是啊,我很快乐啊。”

    为什么苏东坡会快乐?因为他敢直言犯上,说“当然关你的事,因为你是我的师父”。有话就说,一说就说心里话,所以没遮拦,见本心。

    见了本心当然快乐!

    快乐就是孔子说的仁,快乐就是孟子说的善。

    为什么我们要为善,因为助人助己真的很快乐!

    今年夏天的时候,净土宗的慈法师从东北来到香山,一时佛徒云集,来听慈法师讲法。我也从众前往。

    我问慈法师:“我搞写作,你搞佛法,我们虽然搞的不是一样东西,但都是从事灵魂方面的工作。我不能避免由此带来的空虚,不知法师如何?”

    慈法师沉默。

    我又问:“我虚心学佛,为什么还是不快乐?”

    慈法师说:“你再虚心点就快乐了。”

    我觉得他这话很搞笑,这一笑之下就快乐了。

    细想慈法师没有说错,虚心能把人空起来,把心灵交出去,当然能因随缘而得缘,因随便而得便,快乐起来。

    从前有个大财主,钱多得用不完,为此他日益烦恼。

    他老婆说:“官人,既然钱用不完,何不送给大家?”

    大财主说:“好啊!”

    于是夫妻二人各自提了一包钱站在大路边,见人就发钱。

    路人被他们的这一举动吓坏了,竟然没人敢要。夫妻二人耐心等待,他们彻底兴奋起来,决定说什么也要把钱白送出去。

    终于等来了一个乞丐,他们马上给他钱,乞丐当然不拒绝,接过钱扬长而去。

    这个头一开,什么人都来了,大财主夫妻俩忙得不亦乐乎,见者有份,皆大欢喜。

    从那以后,他们两口子一旦有不开心的事,马上就到大路边发钱,马上烦恼不见了,非常快乐。人们对他们这一善举交口称赞,称他们是“义人”,连路都成了“义路”。这个故事虽然夸张,但也形象地说明了两个道理:

    一是给予别人,自己会快乐。其原理是掏空了淤泥,水塘里的水流才畅通。当然淤泥对水塘来说是淤泥,对水田来说就是肥料,就是宝。

    二是要给就痛快点,要给就自给,这样才快乐。有人给了别人东西还恋恋不舍,这种人太搞笑了。有人给别人东西,马上又夺回来,甚至把别人的也夺去了,这种人功利心太重,非君子也。

    我们都是君子,君子要把自己的东西白给人。不白给不能叫善,只能叫伪善。

    那么,君子又不是大财主,他能给人什么呢?

    财主给人以钱财,君子给人以仁义。

    财主的钱财是外在的,君子的仁义是内在的,因此它具有源源不断之势,越给越生长,当然越给越多。

    它是内在的,具有变通性,当然整体不变,这也是人性善合于水的地方。黄河源头是清的,黄河中下游是浊的,但都是黄河。

    孟季子问公都子:“为什么说仁义是人的本性?”

    公都子说:“我发自内心以敬重他人,他人多么好,他人即天堂,我永远向往别人,这就说明仁义是本性。”

    孟季子说:“乡人比伯兄年长一岁,该先敬谁?”

    公都子说:“先敬兄。”

    孟季说:“该谁先喝?”

    公都子说:“乡人先喝。”

    孟季子说:“所敬的在此,该喝的又在彼,说明仁义果然在外,而非内呀。”

    公都子不能答,来告诉孟子。

    孟子说:“你就对他说:‘叔父和弟弟先敬谁?’他必然答:‘先敬叔父。’你就说:‘要是弟弟已死了呢?’他必然说:‘先敬弟。’你就问他为什么不敬叔父,他必然回答因为弟弟已经过逝了,你就说:‘这正可以说平时情况下应先敬兄,特殊情况下先敬乡人。’”

    孟季子听到这话后,说:“该敬叔父的时候先敬叔父,该敬弟的时候敬弟,这更说明仁义不是出自本性,而是需要。”

    公都子回答:“冬天饮汤,夏天喝水,那么饮食都是在外在吗?”

    饮食当然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需求。仁义如饮食,乃是人之天性。冬天和夏天的饮食不同,仁义也因人因事而异。

    杀善人为恶,杀恶人为善,同样一件事,性质不同。西施照的也是镜子,东施照的也是镜子,同样的一面镜子,照出一美一丑两张脸。你爱看哪张脸?当然是美女西施。

    中国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传说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神奇功效。落雁者为王昭君,昭君出塞,见大雁南飞,思恋故国,因此泪下,大雁也为她的凄美倾倒,此为“落雁”。

    杨玉环赏牡丹比花还美,因此“羞花”。

    貂蝉善歌舞,在月下翩翩一曲,裸舞芬芳,月亮因此隐人云中,此为“闭月”。

    “沉鱼”指西施綄纱,鱼见之而倾倒,因此下沉一大片。

    四大美女的美都是内在的美,因此如此神奇。

    我们的善也必须是内在的善,才会具有各种神奇功效,包治百病,长生不老。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孟子说:“我听了以后高兴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高强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说:“他足智多谋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他见闻广博吗?”

    孟子:“不。”

    公孙丑:“那你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

    孟子:“他为人好善。”

    公孙丑:“他好善就够了吗?”

    孟子:“好善足以统治天下,何况是鲁国呢?只要好善,四海之内就将有人不远千里而来告之善良贤才,若不好善,便拒人于千里之外。贤才远拒千里,而谗谄面腴之人却在身边,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国家能治好吗?”

    人一善天下可治!何止治一人一身。

    梁漱溟老先生在他的名著《孔孟的人生哲学》上讲了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说他十七八岁时学佛苦极了,遭到层层挫折,弄得来神经衰弱,心中苦痛。但有一天——

    “我见我家的女仆在晒衣,用手去打绳子,仿佛心里一点事没有,很快乐。我甚怪异。”

    然后梁漱溟就思考:

    “回想我的境遇与她的境遇大相径庭,彼境遇坏而反大乐,我境遇好而反大苦,从此想去,再看旁人,而旁人皆乐,我自己则种种事情皆不如意。”

    这是为什么呢?梁漱溟因此发现:

    “看到平常对苦乐之观察大谬,就是平常都把苦乐认在境遇上,实则苦乐是在主观方面,而不在客观方面。”

    这话等于说,无论境遇如何,你认为自己是快乐的那么就是快乐的。个中原理请细参拙著《孔子说仁义》中的几章。

    当然,快乐不是认为出来的,而是内在的,本来的。也就是要养浩然之气才能做到,这一点孟子比孔子讲得又要深入细致了。

    我昨天对司马烈人先生讲:

    孟子的学问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块就是“养浩然之气”。养成了浩然之气做什么呢?这就是第二块“做大丈夫”。做了大丈夫又做什么呢?那就是第三块“平治天下”。孟子的学问就是这三大块,用一句话说就是“养浩然之气而为大丈夫,为大丈夫而平治天下”。

    司马烈人先生对我这个观点无反对意见,于是我很欣慰。

    司马烈人先生大隐隐于市,他的房子装修得很古典,我与他对坐于灯下清谈文化,彼此大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快乐主义,主张人生为善为乐为美,这是一种很享受的人生观。比如男人知道人生为美,就会懂得欣赏美女,而不会在美女面前白痴一样。孔子爱见南子,孟子爱谈西施,梁漱溟爱谈他家的女仆,其理同也。

    现代新儒家里我最喜欢梁漱溟,主要原因是当然是他的学说与我相近。我原来不读梁漱溟,后来偶然翻开他的书,赫然看见这老先生居然也讲“孔子为人生”、“孔子主张快乐”、“孔子的学问为自己,就是‘自己学’”,看得我高兴得跳起来,太好了!

    不过我与梁漱溟讲的孔孟快乐主义有根本不同。

    梁漱溟讲的快乐是由自省得来。

    我讲的快乐无须自省,即插即用,当下就快乐。快乐是简单的、本能的、无原则、无条件,就跟吃喝拉撒一样,我为快乐搞掉了诸多沉重外衣,因此快乐可以轻松拥有。

    我有个好朋友一天到晚搞哲学,弄得自己死气沉沉,自己不爽,别人见了他更不爽。看见他这个样子下去大势不好,一定会被毁掉,我就强行拉他到大街上开导他。

    我说:“对面走来一个女孩子,你看到没有?”

    他再也不能视而不见,只好点头说:“看到了。”

    我说:“做你的女朋友怎么样?”

    他吓了一大跳:“开什么玩笑。”

    我说:“并非开玩笑,你能不能承认:假如你有这样一个花枝招展的女孩做女朋友,会开心一些。”

    书呆子默认了。

    说着说着,女孩子从我们身边袅袅而过,我立即向她行注目礼,而我身边的仁兄则有垂涎之势。

    有了这场大街一悟,我这位朋友立即焚书坑儒(当然他焚的是自己的书,坑的是自己这个儒,把过去的旧我活埋了),改换门面,打扮得青春活泼,进入泡妞一族的浩荡队伍,一个月后,他带一个小妹妹来见我,我们一起去玩,开心得要死。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人要为卑下之事,才能享受高尚之心。孟子说“水无有不下,人无有不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向街上的小青年学习,不要向书斋里的老先生学习,这样才会快乐。

    告子与孟子争论人性善恶。

    告子说:“人性犹如柳树,仁义犹如木篓。引人性走向仁义,如同把柳条编木篓。”

    孟子说:“你能把柳树编成木篓吗?还是将柳枝砍下编木篓呢?砍柳枝来编木篓犹如伤害人性以求仁义。天下之人如果都因为要讲仁义而伤害了人性,都是你这番话害的。”

    告子说:“人性犹如湍急的水,在东方开个缺口它便往东方流,在西方开个缺口便往西边流。人性不分善恶如同水不分东西。”

    孟子说:“水是不分东西,但水分上下,水总往下流,这就像人性为善一样。人性如不善,水就如不往下流,那么随你在哪儿开缺口都不会流,水往哪个方向流不是水之本性决定,而是势态决定。人也可能不善,也是由其势所决定的。”

    孟子这段话很重要,它揭示了:

    第一,善是先天,毁坏先天将就后天,这不是善。

    第二,善是泥沙俱下的,一切俱为善。恶使人向善,恶即为善。

    第三,善是善变的,一变为恶,再变又为善。人类的起源为善,中间为恶,最后又为善。

    孟子“性善”的第三条教义合于耶稣之言。耶稣说:“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

    善人心里存的善因为是先天的,源源不断,所以永不枯竭,永远为善。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伊壁鸠鲁:“人生为什么要选择快乐?”

    伊壁鸠鲁回答说:“快乐是生活的开始,也是生活的目的。一切取舍都应从快乐出发,因为它是最高的善,是至善。”

    这话太好了,快乐都不是至善,难道痛苦才是至善吗?当然不是,痛苦让人讨厌!

    告子说:“人生下来本性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不善不恶。就是人性的本来模样。”

    孟子说:“生下来的人性模样,就像白是白色的本性一样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如白玉的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如牛的本性,牛的本性如人的本性吗?”

    孟子在此揭示了人的天性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指“共有天性”,即自然属性,在这一层面讲牛与狗,狗与人全都一样。

    第二个层面指“独有天性”,即万物属性,在这一层面讲人与狗与牛有别。

    我们谈天性不宜太过于高远,那样就空洞了,智者谈天都只谈头上的天,绝不谈天外之天。到了天外之天,那就一切免谈了。

    孟子对宋句践说:“你不是喜欢游说吗?我来给你讲游说,人们理解你,你要做出嚣嚣然自得无欲之状,人们不能理解,你也要做出嚣嚣然自得无欲之状。”

    宋句践说:“怎么能做到自得无欲之状呢?”

    孟子说:“推崇德性,乐善仁义便可做到嚣嚣然。高士应该即使贫穷而不失仁义,富达而不偏离大道。穷不失义,则能独善其身,达不离道则能泽加于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这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很有名。无论“独善”还是“兼善”都是善。

    人永远不会“达”,人永远都是“穷”的。达一时,穷一世。穷比达好,因为这是人的本来面貌,穷则为真人。

    当然这个“穷”不是指贫穿,而是指不得志。不得志好!

    得志丧人。不得志得人。

    人一旦满足一种欲望,就会去掉一种功能,比如纵欲者必会最终无欲。

    人生好就好在一个“穷”字。永远吊胃口,永远不满足,所以永远向前。偶有小满足。就会开心无比。因为任何小钱也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

    孟子思想的第三大板块“平治天下”是失败的,孟子周游列国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无所获,他永远不会有“平治天下”的机会,他的最高理论失败了。但正因为这次失败,使孟子回了,悟了,不再痴心梦想治别人,还是养吾浩然之气吧!

    回归的人是真正的人,回归的善是真善。

    孟子前期也像孔子前期一样主张杀人,如孟子就曾唆使齐王伐燕,造成燕国人的大面积痛苦。孟子求官失败后,知“王道”不可行,于是独善其身,终成大道。

    《孟子》一书中的孟子是非常矛盾的,又主张杀人,又主张不杀人,救人。这是因为里面杂编了两个时期的孟子言行,就像《论语》里面杂编了两个时期的孔子言行一样,当然很矛盾。

    我们看孔子就要看归鲁后的孔子。

    看孟子就要看不得志的孟子。

    孟子的精华为“养浩然之气而为大丈夫”。大丈夫孟子高于甘为诸王出力的游说之士孟子,高于雄辩家孟子,这是我们学孟子的要义。

    既善良又刚强,这就是大丈夫。

    善者必胜,因为他的来头大。什么来头?人性就是我们的大来头。只要我们忠于人性,就会快乐一生。成功一世,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可以保证。

    孟子格言

    孟子曰:“荀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梁漱溟梦见孟子

    梁漱溟因直言时蔽,遭受打击。晚上睡不着,梦见孟子。

    梁漱溟:“我不甘。”

    孟子:“何必。你的刚强是对的,然而心却错了。”

    梁漱溟:“我观生民甚苦,不忍坐视。”

    孟子:“隔岸观火,才有灭火之计。如果火灾一爆发就扑上去,必被大火吞噬。”

    梁漱溟悟:“我明白了。请问至善为何物?”

    孟子:“为浩气。”

    梁漱溟:“什么是浩气?”

    孟子:“浩气就是大雪无痕,就是大爱无主。”

    梁漱溟:“大爱怎么会无主呢?无主之爱不是爱。”

    孟子:“并非无主,而是不为某一人、某一国而爱。”

    梁漱溟:“是否即‘随便爱’?”

    孟子:“正是随便爱。见人爱人,见狗爱狗。”

    梁漱溟:“我明白了。一切无用,唯有善待自身是真修。感谢您前来,否则我又要像王国维一样沉湖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