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远离心理创伤的童年-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发现家长们竟然最不愿考虑——

    或者说最漠视、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是不是活得幸福……

    1.不幸福的孩子

    妈妈,我现在还小,打不过你,等我长大了我会打你的。我会把你杀了,剁成肉馅,包成包子吃……

    老师,我们不幸福

    有一次上的课名为“我的幸福”,是由一个刚刚培训完的老师上的,她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被家人当作宝贝,每个人周围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着我们。在物质上,我们要什么就有什么,星期天可以游泳,放假了还可以旅游……那么,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我们一定感到很幸福了……

    话音未落,孩子们齐声回答:老师,我们不——幸——福!

    这个回答太让人意外了。那个老师非常尴尬,愣在那儿了。这也不能怪她,因为她过于年轻,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到底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

    她以为孩子没听明白,还想继续引导,她说:老师小时候就不如你们了,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连糖都吃不上。所以,老师那时候所向往的最幸福的事儿就是能够拥有很多很多的糖,一房子糖,甚至一间用糖做成的房子,连书桌、椅子、床、枕头也是用糖做成的,这样,当我想吃糖的时候呢,伸出舌头随便在哪儿舔一下就可以了。

    孩子们一听,全都大笑起来,说:老师你真傻,太傻了,你怎么会喜欢吃糖呢,糖是吃的东西里面最“洼”的,你怎么能喜欢这样的东西?还把拥有糖当作最幸福的事儿?

    这一下,那个老师彻底懵了,她不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是这样。她脸腾地红了,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她就问:那你们向往的幸福是什么呢?

    这一问全班一下子活了,全都举起手来,其中一个十岁的男孩,在文化课学习方面是年级第一,他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幸福是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可以躺在床上睡懒觉。另一个女孩等不及了,抢着喊:我的幸福是放长假,到沙滩上去玩。孩子们渴望的幸福五花八门:买一大堆零嘴坐在床上吃;爸爸妈妈不要老是唠叨;学校老师少留点家庭作业;他们家买的彩票得了大奖;他的床放在百货大楼里,一边是货架,一边是游泳池……孩子们太渴望幸福了,但是这样的幸福多少让我们感到吃惊。

    孩子们是在真真切切地渴望着幸福,他们说的全是真话。孩子的幸福其实就像能够调出所有颜色的三原色,但是成人只给了他们一种或者两种,他们调不出幸福的颜色,他们的幸福被人拿走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那么,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呢?

    成人、教育者、老师、父母……比如有一天,一位妈妈满脸恐慌地来找我,她说:李老师,昨晚上真把我吓坏了。我问怎么回事。她说:昨天晚上,我的儿子对我说:妈妈,我现在还小,打不过你,等我长大了我会打你的。我会把你杀了,剁成肉馅,包成包子吃。

    她说: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话,而是他说话时眼睛里露出的那种光。李老师,我的儿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呢?他怎么对我这么仇恨?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说着,眼泪哗哗直流。

    这个妈妈是属于那种过分注重孩子教育的家长类型,孩子成了她的一切。她要把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人才,容不得有一点点不如人的地方,事事干涉,眼睛老是盯着孩子。但是,她的眼睛里看见的全是孩子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所以孩子不是挨骂就是挨打。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她辞了职,在家专门培养孩子。我跟她不知谈了多少回了,劝她放弃这样的想法,但是……你没有跟家长打过交道,你没有体验过,有些人,你要改变一点点都非常困难。每当遇上这样的家长,我心里绝望得不得了。就像这位家长,每次都说想通了,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

    那次我特别生气。我说:你孩子这样说一点也不奇怪。她急了,说:李老师,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我说:我已经警告过你多少回了,你听没听进去一句?有个中学生用斧头砍死了他的母亲你知不知道?她说知道。我说: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想办法改变一下自己?

    可是过了几天,她又来找我,说:李老师,昨天晚上我把儿子狠狠打了一顿。她说这话时的表情,怎么说呢,就像干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前来请功似的。

    我问她为什么要打儿子,她说:昨天晚上我给他洗脚,我让他把脚踩在盆子的两边,谁知他竟把盆踩翻了,水洒了一地。我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你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洗脚?她说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她给孩子洗脚的。我说:就算你给他洗脚是对的,但是你想过没有,一个10岁的孩子,他完全能够自己洗脚,有很好的平衡能力,他把盆子踩翻,可能是你使他心烦意乱的结果。即便是不小心踩翻了盆,也不能拳脚相加。一分钟前你是一个慈母,为儿子洗脚,一分钟后又变成了一个凶神。爱与恨的瞬间转换肯定会使孩子心理扭曲,孩子的心里怎么能够承受住这些?

    有一些家长,有时候都让你觉得,他们生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折磨的,想起来让人心痛。

    所以,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答案显而易见……

    在错误中成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惧怕错误的观念在我们心中生了根。就像这位母亲,不能允许孩子哪怕犯一点点错,一出错就非打即骂。在学校,也有许多与这位母亲观念相同的老师。

    我想不明白的是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道理太简单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的话我们都说了几千年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失败怎么能成功呢?正确与错误也是这样,它们就像孪生兄弟一样,没有错误也就没有成功。错误是有价值的,学校与家庭应该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你只要考察那些成功者的经历,就知道他们差不多都是在大量的失败、错误当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即使这样,那些所谓的成功者随时都会面临出错、甚至失败的可能。一个人,只要他活在世上,永远都有出错的可能。人们早都忘记这个道理了,许多家长以为孩子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处理就会越积越多,所以当孩子一旦犯了错误的时候,成人总是想让他们刻骨铭心,永不再犯,甚至在孩子出错之前就加以提醒,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失去了认识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成长机会。

    我们大人也会常常出错,为什么要求孩子绝对正确呢?人的优点总是伴随着对于缺点的克服而生长出来的,一个缺点也没有的人是不存在的。

    课堂上,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在家里,父母不允许孩子出错,结果,孩子也就只能尽力不出错了。为了不致出错,他们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绑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成功的机会。当孩子一旦形成这样的人格,父母就不愿意了,就会说:你看你看,你怎么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一点探索精神都没有?为什么胆子这么小?父母不去反思自身,却毫无道理地责怪孩子。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把孩子折磨成了胆小如鼠的人,现在,为了让他们胆大,又开始新一轮折磨。

    关于错误,还有一个儿童心理成长机制与成人对错误的看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就是说,我们成人认为的错误在孩子的精神成长机制中这个观点是不是也是错误?有时候,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在孩子来说是成长中的一种形态。孩子不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而是一个内在机制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人。即便孩子真的错了,最好的办法是先不要剥夺他“错”的机会,而让他亲身感觉到自己的错误,这要比你直接告诉他不能这样做效果更好。当然,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们可以告诉他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给孩子建立一个关于正确和错误的概念。

    孩子的心智需要用“错误”作为养料以促进成长,他们只有在“错误”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确”。这就像粮食是人吃的,但它的生长非得靠粪便喂养一样。

    所以,我们中心的口号是:在错误中成长。不光对孩子,对老师、对管理人员,我都是这样要求的。新来的孩子不敢下笔,我们的老师就会说:某某同学,往错画,给老师犯个错误看看!画成狗屎蛋都行!听了这句话,孩子便一下子轻松起来,对技术的恐惧就烟消云散。孩子的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的结果,而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最有价值,也最能使人幸福。

    现在,凡是来我们中心的家长都对我们的老师的精神面貌啧啧称奇,说:李老师,这里老师的状态太好了,我们在其他地方都没见过。

    为什么呢?除了其他原因之外,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怕出错。我也像鼓励孩子犯错误那样鼓励老师出错,所以我们的老师特别放松,很勇敢,精神气儿特别足,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幸福的。

    种菜的秘密

    常有家长问我:李老师,我的孩子个性太强了,你说该怎么办呢?我说那是因为你盯他盯得太紧了,要求太高了,能不能放松一下呢?她说:我没有像你说的那样盯他呀。我说:如果没有盯你怎么知道他的个性那么强呢?他的个性是针对谁的?是针对你的。是你认为他的个性不合标准,所以个性也就“强”了。

    这种情形非常可怕,家长眼睛一刻不离地盯着孩子,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盯下去,就会发现孩子身上全是毛病,孩子做的全是错事。现在的家长活得真累啊,孩子本来没有那么多的缺点,或者缺点本来很小,天天盯着,天天暗示,那些缺点就像上了化肥,迅速生长,直到缺点大得覆盖了所有的优点。

    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心差不多变成治疗中心了。许多家长送孩子到我这里不是为了学画,而是为了来调整。比如孩子不乖、好动、胆子特大,就把孩子领来,说:李老师,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我的孩子听话?怎么让他变乖一些?如果孩子太乖,大人说话声音稍大一点都要吓得尿裤子,就把孩子领来,说:李老师,我的孩子太胆小了,能不能让他胆大一些?或者孩子不爱学习,把孩子领来,说:李老师,我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有没有改变的办法?差不多全是这样。

    根据我的经验,大人把孩子盯得越紧,越想让他优秀,孩子就会越朝着大人不愿看见的方向发展。

    就像我的老爸种菜,退休了,没事干了,闲得慌,就在院子里开了一块地,种上菜。成天盯着那些菜苗,拨拉来拨拉去的,结果长势很好的菜最后全给拨拉得蔫头蔫脑的。

    这让我想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菜农,首先要给菜苗生长空间,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时候一定要出现在的它的面前。在关注与放手之间把握分寸,这就是种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

    成人误区在于总想把孩子教育成什么什么样,而不考虑他的孩子能够成为什么样。

    2.六重苦难

    你想表示亲近,去摸孩子的头,但他将头摆向一边。你很伤心,就去摸狗的头……

    天才在花丛中颤抖

    我有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能够说明这一问题,同时也能印证我关于“第二类家长”的说法。

    前段时间我到外地讲学,讲到一个城市,有个朋友让我帮她。我问什么事。她说她的侄子要快不行了。我问怎么回事。她说,孩子本是个小天才,现在快被父母折腾坏了。

    她给我看了孩子几年以前画的画,我惊呆了……这个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把人的内在的精神通过线条表达出来,这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奇迹。比如画他爷爷补鞋,扎针时使的那种劲儿,嘴抿起来、目光聚集、眉头狠憋的样子,往鞋里扎针时每一根手指的配合、手指的细节,手与脚的那种协调与呼应,全都画得活灵活现,甚至连比例都画得非常正确。这太让人惊叹了,因为这样大的孩子几乎没有能把比例画正确的。他对空间、体积也能把握,爷爷的衣服里面是鼓鼓的身体,而不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儿童画,衣服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竟然能把人受神经指挥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现在到了什么地步?用这位朋友、孩子的小姑的话说,一走到学校门口就要呕吐。逃学逃得有时候他妈妈好不容易把他领到校门口,一转身他又逃了。他妈妈气得直哭……

    我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结果?朋友说,全家不止一次地分析过这个问题,分析的结果有两条:一是天才儿童太过于敏感,二是孩子性格中有过分追求完美的因素。就拿写字来说,无论是写作业还是打草稿,他的字非要写得像要参加书法展览那样,一笔一画,容不得一点点不好,所以写字的速度就很慢,作业常常完不成。完不成作业就会挨老师的训,挨训多了就反感学校,不愿上学。而家长,不是帮助孩子怎样改进,而是火上浇油。这样恶性循环结果是孩子最终患上了忧郁症。心理医生说孩子得了忧郁症,父母还不相信,于是写信请教在美国的朋友,因为对方也得过这种病。朋友来信说这样的状况就是忧郁症。

    说实话,我对这样的看法、结论还是心存疑问的。为什么呢?我从朋友嘴里听到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一些信息,这些信息让我觉得问题大概不会那样简单。我当时凭直觉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大人身上,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太优秀了,大人心劲也大,就像大多数家长那样非要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为了这个,孩子的妈妈竟然一下给孩子报了四个兴趣班,整个周末,大人与孩子都在疲于奔命,上午这个班、下午那个班,今天这个班、明天那个班,满城奔波。你想想,这样的结果,孩子能不厌烦学习吗?孩子的爸爸呢?他的教育观念是让孩子听话,方式极其粗暴,为了建立父亲的威严,动不动非打即骂,搞得孩子见了他就像看见了一头凶猛的狮子一样。

    最糟的是,孩子的妈妈只要觉得某个兴趣班对孩子将来的发展益处不大了,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不与孩子商量,突然有一天给孩子报上其他班,比如说学游泳。孩子不愿意,一路上放声大哭。你想这样状态能学好游泳吗?你要是事先跟孩子商量一下,孩子不见得不愿去。可是用这样的方式,不要说孩子,就算是成人也逆反是不是?孩子大哭大喊,妈妈死拉硬拖。孩子在游泳池里边哭边游,永远都是最后一个。加上家里其他人对孩子的心疼、对孩子妈妈做法的反感,大家的这种态度又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痛苦感觉。

    后来呢,孩子所有的班都放弃了,画也学不成了,竟然发展到了躺在被窝里发抖、不敢见人的程度,无法上学,只好待在家里。他的妈妈完全绝望了,他的爸爸提都不让提。

    我去的时候,孩子又开始重新试着上学。

    你能说这样的父母不爱孩子吗?那位母亲都累出了心脏病。她完全有资格说:我是爱孩子的,我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愚昧的爱。

    如果把家庭的爱比作花园的话,愚昧的爱就是有毒的花了。可以说,宋子然这个小天才,他是被有毒的花儿伤害,在花丛中颤抖。这样的孩子,不要说幸福感了,就连动物应该拥有的生存权利都成了问题。

    所以,我在家长会上说:有些父母从不把孩子当人看。孩子在他们的眼里介于植物与宠物之间。爱心上来了就使劲宠着,没有爱心了就踢上一脚;让孩子学东西时就像个粗心的农民,根本不去考虑庄稼是否需要。为了表现大人多么会教育,逼着孩子处处比别人优秀,至于这样做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伤害,他们从不考虑。

    都是为了爱

    我去的时候,一进门,孩子正好在家。他看了我一眼,又掉过头去看电视。从他的眼睛里,我大致就明白怎么回事了,这孩子一定受了极大的伤害,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做了一个厚厚硬硬的外套把自己包裹起来。还有,从他故意表现出来的那种不以为然的劲儿,我忽然有了一种感觉:这个孩子今天肯定犯了错误,比如没做完作业之类的。但是我没吭声,也没找茬跟他搭话。

    过了一会儿,他的妈妈下班回来了,我觉得她也不对劲。她见了我虽然笑着,但很勉强,掩饰不住她的苦难——那种苦难的样子给我印象太深刻了!她腰弯着,身子往前拘着,两个肩膀是那样的……我觉得这个女人痛苦得快要不行了,痛苦得就要牺牲了,随时可能倒下,随时就会一个耳光扇到儿子脸上。明显感到她内心有东西要出来,但被肉体压着……见了她你就会知道人的灵魂憋不住是怎么一回事了。

    就在这个时候,朋友悄悄告诉我:宋子然今天又没上学……

    在这个家里,只要这个孩子一天不去上学,他的奶奶背更驼了,小心翼翼、悄声细气地告诉每一个人:宋子然今天又没上学,不要说他了吧?孩子因为没去上学,吓得不得了,怕妈妈发作,怕爸爸动粗。奶奶更怕,既怕儿媳不发作会憋出毛病,又怕发作了孩子受罪。老爷子得了重病,快不行了,在这样的时候家门这样不幸,被孙子搅成了这样,临死的时候也无法得到清静,所以,一见孩子就吼:走开!走得远远的!不要让我看见你!为了躲开孩子,吃饭都要别人端到卧室里去。

    孩子的小姑,就是我那位朋友,生怕家里爆发战争,明里暗里调解……

    一个原本被大家看作极为优秀的孩子,现在就这样过着地狱一样的生活。他的苦难有六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姑、还有他自己。在这个家里,没有一个人不是在地狱里生活,每个人都有苦难的脸、苦难的心。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应该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改成“谁拿走了大家的幸福”才对。是谁拿走了?孩子,还是大人?

    可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家宝贝得不得了……奶奶说:起个什么名字呢?唉呀,就叫“小宝一个乖”吧?奶奶就天天“小宝一个乖”地叫着。小姑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铁哥们”。爷爷、爸爸、妈妈,每个人都给孩子起了一个只能符合自己内心愿望、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名字。这样,一个孩子就有了五个名字。而且,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教育的方法上也有了五种完全不同的形式,每个人都在使用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方法。但是,这五种方法,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而言,从儿童心理学、儿童成长规律而言,每一种方法都是错误的。就像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令狐冲体内的八股真气一样相互冲撞,孩子被折腾得没有片刻的安宁。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都对孩子怀有爱,但是,他们的爱反倒成了孩子的折磨。

    就是说,在这样的家庭里,有没有价值观,或者说价值观正确与否倒成了次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让价值的观念达成统一。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比不好的价值观更能毁了孩子。长此以往,不但孩子被扭曲了,大人也被扭曲了,现在就是这种样子。当时我坐在那里想的就是这个问题。

    坐了一会儿,我发现孩子不看电视了,坐在靠近门口的桌子旁边。桌上放着一盒棋,他把那棋拿起来又放下,拿起来又放下。我注意到,每当有大人从他的旁边经过的时候,他就拿起那盒棋,大人过去之后他便将棋放下。

    没上学使他成了丧家之犬。他由当初五个大人的宠爱、五个大人每人给他起了一个名字的“天堂”堕落到现在这样的“地狱”。但他又不甘心,所以就坐在那儿,摆弄那盘棋,希望借此引起关注,但是每个大人从那儿过的时候谁都没有注意到这点。还有,因为今天又没上学,家里气氛一下子凝重到了硝烟迷漫的程度,孩子的举动中也含有验证的意思:每个人的灵魂都憋不住了、脸上的表情痛苦成那样,这一切是不是因为自己造成的呢?比如你得罪了我,我不理你,你就想方设法找我说话,来验证假得罪了还是真得罪了。

    再一个,他的这种举动还说明他有自闭症,不能主动跟人交流,不能缠着妈妈说:妈妈跟我下盘棋嘛,妈妈跟我下盘棋嘛。因为这样的举动只有具有优越感的孩子才能做得出来。

    围剿与反围剿

    你看,他一个举动里竟然包含这么多内容!一个孩子陷在五个大人的包围圈里!折磨、反折磨、围剿、反围剿、斗智斗勇到了这样的水平,实在让人感叹。

    反围剿,就是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折磨人,比如折磨他的妈妈。用他小姑的话说:我觉得我嫂子都不对劲了,痛苦得眼睛都突起来了。宋子然一会儿让他妈妈为他干这个,一会儿又让干那个,没完没了。要是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折磨妈妈。我跟他妈妈和小姑躲在厨房说他的事儿,他就趴在窗子上偷听。他的妈妈最后被折磨得极为痛苦,我刚才说了她走路时的姿态,腰弯着,肩膀往前扛着,那种姿态,以及由姿态传达出来苦难的信息,真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我想起有部苏联电影,名叫《战地浪漫曲》,里面那个男主角的妻子,那种既要忍受巨大痛苦、又要让人觉得她很坚强的劲儿……当男主角因为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又无法与那个女人结婚时,半夜到街上去踢每栋楼的水管,后来被警察抓住。他的丈夫和警察骑在马上,她在旁边跟着……她走的那个姿态,就跟宋子然妈妈姿态一模一样。孩子明知道他不上学会使自己的妈妈很痛苦,于是,他就用不上学这样的方式折磨她。

    他也很爱他家的狗,但只能在他高兴的时候,要是不高兴了,他就会反复折磨。

    就是奶奶他也折磨,每天早晨,他的自行车在奶奶家走廊里放着,奶奶把车子提到门口,提前开始等,心想今天会不会又不去了呢?奶奶心急如焚地等着,直等到孩子出现了,捏紧的拳头才能松开。要是没有出现,不仅奶奶,整个家庭立刻就会变成地狱。

    这孩子已经被大人折磨出足够的智慧去跟大人较量,他的智慧完全被扭曲了。因为智商很高,却没有正确的引导,所以只能朝着邪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说,和谐家庭的孩子会趋向和谐,暴力的家庭会培养暴力,这话说得很对。

    从心中长出众多的眼睛

    你看,那么多的大人,没有一个看见、想到这样的情况,这种状况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会被塑造成千手千眼:一千只手,每只手心里都有一只眼睛。我想那是象征着观音菩萨对生命的细致关怀!我想所有的人都会渴望这样无所不在的关怀的。一个教育者、老师、家长,太有必要这样做了,太有必要从心里长出众多的眼睛了。怀着慈悲的心眼,每时每刻察看着你的周围,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其实,宋子然已经在一个非常有名心理治疗中心治疗很长一段时间了,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越来越差。那些搞心理治疗的专家都是心理学博士,他们没有爱心,不去感悟孩子的心灵,只用书本上学来的那点东西进行技术操作。他们漠视人心到了这样地步,当着孩子的面大谈如果到日本做心理治疗能赚多少多少钱,在中国太亏。

    如果缺乏爱,就是读了再多的书,掌握再多的知识,有着很高的学历,也不配去做这样的工作。所谓教育、心理等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在爱的驱动下才能产生作用。

    但是知识可以让你辨别事情的真相,比如宋子然,当时全家人没有一个知道他为什么要那样摆弄棋盒,我知道,他盼望有人跟他下盘棋。可是,所有的大人从他眼前走过的时候,没有一个想到这点,也可能他们都害怕与这个孩子较量。小姑过来了,说:噢,买了一盘棋!“唰”的过去了;奶奶过来了,说:今天没上学,就是为了这盘棋!“唰”的又过去了。妈妈过来,一声不吭,也“唰”的过去了,而大人这样对待孩子的原因,竟然都是爱这个孩子。

    当时我甚至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帮人就像安东尼奥尼电影《红色沙漠》中的镜头一样,这帮人过去了,那帮人过来了,重复来重复去,可是没有一个人想起、注意到那个给他们造成痛苦的点,更没有人想办法面对这个点。

    这种情形让人很难受,那孩子用这样的方式想引起人们的注意,想跟人下盘棋,他内心的这种需求,得不到关注,因为这时大人觉得没上学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灾难。于是家人们关注的是他没有上学这件事情,而不去关注孩子需要什么。

    我走了过去说:宋子然,这是盘什么棋呀?孩子显得特别吃惊,也很激动,他说:这是动物棋。

    我说:我从来都没见过动物棋,你打开让我看看。他将棋打开。我说:天呀,这里还有狮子老虎!他说:还有老鼠啦!我说:老鼠怎么走呀?他说:老鼠可以跳河的,下河以后谁都不能吃它,但得拐个弯儿才能跳出来。

    我说:这棋肯定很有意思,能不能教教阿姨?他妈妈一旁立刻说:作业还没做完呢!

    我说:这样吧……在我说的时候赶紧给他的妈妈挤了下眼睛,但是她的心力早已衰竭,没有感觉来感知我给她做的这个小表情了。我说:让宋子然先教我下盘棋,再去做作业。做一段时间作业,再教我下一盘棋,然后再去做作业,怎么样?孩子兴奋得满脸放光,扬起手,在我的手上拍了一下,说:嗨,成交啦!便立刻教我下棋。在孩子教我下棋的时候,他的妈妈、奶奶、小姑非常好奇,她们不明白,这样一个封闭的孩子怎么会跟一个刚到家的陌生人下棋呢?一个个全都围了上来,马上觉得孩子还是很优秀嘛,脸上也在放光,自豪的光。

    这中间我故意悔了一步棋。在我的棋子被他吃了许多之后,我说:不行不行,再下下去我要死定了,我要悔一步棋。马上,一种很优越的神情浮现在孩子的脸上,很得意的样子。我知道我的第一目的达到了——使他找到了自信。

    接下来,我终于抓住他一个破绽,吃掉了一个关键的棋子,他也要悔棋。我不同意,于是两人争执起来。这样,我的第二个目的也达到了——使他有了胆量。

    他要悔什么棋呢?他的猫本来在另一个位置上,被我吃了之后他又说不在那个位置。我说我刚才悔棋是因为我不会下,我是弱者;你现在悔棋不是这样的情形,这是两码事。

    就在我俩争执的时候,奶奶、妈妈、小姑就开始给他帮忙。我们许多人在如何帮孩子这个问题上概念糊涂,他们不明白给孩子帮忙是“帮孩子做事”还是“不帮他做事”。真正的帮助是不帮他做事,是帮他自己做事,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奶奶说:没错,小猫就在那个位置上。另外两人也是这种观点,她们还暗示我,让我放孩子一马。我还在坚持,这时有人用手指捅我的腰,边捅边说:就是在那儿,就是在那儿。我说好吧,看在你妈妈、奶奶和小姑的份儿上,我同意你悔这步棋,但下不为例。

    虽然事情由于大人的干扰没有完全按照我的设计发展,但是后来还是达到了第三个目的——使他进入“忘我”的境界。当他下赢这盘棋时,我装作很丧气的样子说:宋子然,你真厉害!接着,用他家人的话说,简直就是奇迹,因为进行了那么长的心理治疗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小家伙满脸放光,嗨地拍了一下我的手,进去做作业了。这样,我便达到了第四个目的——让他感到自己尽管是个小孩,但在智力上甚至比大人还要聪明。

    这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事。他不是进去做作业了吗?可刚刚进去很快又出来了。我清楚他出来不是因为作业写完了,而是他要知道我已经非常赏识他的聪明与智慧了。我没说“怎么,这么快作业就写完了,你简直太了不起啦!”我没有用这样的方式,而是说:呀,这么快就写完啦?除了让他感到我的赏识之外,我还要试试他是不是能够履行我俩之间的协议,是不是在我这样说的时候也会顺水推舟地过来下棋。

    我说:呀!这么快就写完啦?他说:没那么快!喝了一口水,做出一副大人对小孩、高智商对弱智的神情,喝完水又进去了。然后,他的妈妈也跟着进去了。

    做完作业,孩子出来了。他妈妈也跟着出来了。

    我跟宋子然又下了一盘棋,又拍了一下手,又一次进去做作业。做完作业,临走的时候又跟我拍了一下手,说:阿姨再见!拿着篮球走了。

    孩子刚走,奶奶一脸神秘地凑到我跟前:哟,可了不得。这孩子第一次跟陌生人下了棋,以前可从来没有过。

    我是想用这样的方式看看他是不是真有忧郁症。有忧郁症的孩子一般不会那么大方地主动地跟一个陌生人拍手,要是我主动跟他拍手,得了忧郁症的孩子只会很弱地触一下我的手掌。就像我们常常在生活中遇到的,比如有的男人跟你握手的时候很有力量,而有的只是沾一下而已。

    宋子然不但拍手,而且主动来拍,拍得很重。

    托着狗脸唏嘘感叹

    我心想必须要跟这家人谈一谈了。因为返程的车票都买好了,时间很紧,我只能跟孩子的爸爸妈妈谈。我是分开跟他们谈的。我问孩子爸爸: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他说是妻子和家里人过度溺爱的结果。

    我问:能说说你跟孩子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说:这孩子怕我。我问:为什么怕你?他很自信地讲了一通,归结为一点:只有他怕我,才能让他写作业。孩子跟任何人在一起的时候都不能把作业完成,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把作业完成。而这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完不成作业怕受到老师的批评。

    他边说我边在纸上一条一条记录。说完了,我用笔把他说的那些连起来。我说:你看,你这样的做法已经造成问题。比如说,你想表示自己亲近,去摸孩子的头,但孩子将头摆向一边。你很伤心,就去摸狗的头。你把狗脸托在手掌里,边摸边说:多么漂亮的一张脸啊。在这个家里,你竟然无法托着儿子的脸大加赞扬,只能托着狗脸唏嘘感叹!您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您想过没有,您在事业上面极其成功,但是事业的成功等不等于人的成功?当您老了,挣了几千万甚至几个亿,住的是洋房,开的是洋车,所有朝你投来的目光满含尊敬,可您的儿子不跟你说话,对您冷若冰霜,甚至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甚至因为有了暴力倾向,犯了罪,进了牢房,如果真是这样,您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现在我们看看,您的孩子为什么一进商店就没完没了地要东西?为什么天生懒惰、早晨不愿起床?

    作为孩子的爸爸,您为他花起钱来非常大方,而孩子的妈妈认为您做得不对,就用相反的方式去做,对孩子花钱特别仔细,这是对您的做法的一种反对。或者说,孩子特别不满妈妈的控制,就会在跟你出去时变本加厉地多要东西。

    我们再来分析:一方面,孩子认为家里很有钱,可以让他放开花;另一方面,因为孩子在跟妈妈出去的时候无论要什么都不会得到,更加强了他对物质的贪婪,这是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又因为他在要的时候那样艰难,因而他内心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这样的缘故,即使孩子最终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比如说玩具,也会失掉了初衷,也就是喜爱和玩的欲望,他不喜欢那些玩具了。接下来,他就会很快地将这个玩具破坏,是不是这样?

    更严重的是,您觉得妻子太溺爱孩子,又想用打的方式在孩子心里建立起你的威信,您有没有想过,用这样的方式建立起的威信好比把大楼建在沙滩上一样,能有多少稳固性?

    他说他已经差不多快有一年不打孩子了。我说:尽管孩子一年时间没有挨打,可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虽说不打他了,但影响并没有消逝。尤其是,尽管您不打孩子,但是您的脸色往往比打更能引起孩子的恐惧。

    我问他,假如有人得了阑尾炎,是吃去痛片呢还是打针消炎?去痛片当时可能很管用,但炎症还在,接下来可能要命。打针是慢功,他的肚子还要继续痛上一阵。你要哪个?

    他说:当然要打针了。

    我说:您打骂、给孩子脸色就是去痛片。现在他还小,您可以让他怕您而完成了作业,但是当有一天他不怕您了,或者您不在他跟前了,他还能不能完成作业?

    他说:那可能不会。

    地下党人走进迷宫

    我说:所以你要改造自己,要重新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他说他并不是没有方法。我请他举个例子。他说为了锻炼孩子的毅力,自己看电视时专门让孩子坐在旁边写作业,并说:儿子,这是我的节目,我能看,你不能看。

    我说:这叫精神折磨。如果是个不爱看电视的孩子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关键是宋子然是个爱看电视的孩子。

    我说: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今天谈话这件事不要对你的妻子说。我与当妻子的也是这样说的,我要让他们互相保密。我没有告诉丈夫我也与她的妻子谈了,但我让妻子知道与她丈夫谈话这件事,只是内容有所隐瞒。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做丈夫的尽管事业很成功,但他还没长大、还没有成熟。他身上有一些童年遗留下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让他的妻子非常痛苦。我告诉妻子也与丈夫谈过话,这样妻子就可以暗地里按照我说的方式对丈夫进行调整。要是告诉丈夫我跟妻子谈了,而他的妻子回家与他商量教育孩子的事,他就会认为妻子可能揭了自己的底、使他失了面子,他也就对做这件事从内心深处产生抗拒。我要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男子汉,他有义务、也有能力调整这个家,我要把这种责任感放回到他的肩上。在跟妻子谈的时候,我只是向她暗示,她的丈夫与她的儿子一样也需要调整。其实妻子也得调整。同样的问题我可以对妻子说,却不能对丈夫说,原因是丈夫有一些事情不能承受,说得不好,还会造成不良后果。

    当时我觉得,这简直就像地下党人走进迷宫一样。

    唉,人心这东西解决起来真难啊,世界上最难对付的大概就是人心了,尤其是人心对人心,要不然怎么会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呢?在这个家里,如果丈夫能够承担一部分事务,比如用爱来教育孩子,那么妻子就能分出时间进行自我调整了。如果妻子将自己调整得精神愉快,打扮得也很漂亮,家里搞得也很温馨,丈夫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感到很舒服,就会反过来更加关注妻子与孩子,这样就能进入良性循环。如果家庭的氛围发生了变化,再来调整孩子,就会容易得多。

    这个家庭真到了非得调整的时刻了,不调整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麻烦。就说起床这件事。晚上睡觉,他、老婆、儿子,还有他们家的猫,四个全都挤在一张床上。我说:如果一个12岁的孩子早晨不愿起床,你就要想想原因了。如果只让孩子起床,大人不起,孩子当然要进行这样的抱怨了:为什么叫我起,爸爸不起?

    遗憾的是,这件事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出现我所预想的结果。开始时确实起了作用,那边打来电话,说从孩子到大人都开始改变了。但是,这种问题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太难了,得有这么一个人在他们身边,时时帮助,解决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个孩子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心治了半年时间,毫无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关键是调整孩子先要从调整家长开始,调整孩子的关键是调整成人。在与大量家长打过交道之后,我发现,孩子所有的问题如果追根溯源,几乎都会追到大人那里。要是大人调整过来了,调整孩子才有了可能。许多家长不明白这个事实,比如宋子然家,表面上好像是孩子拿走了大人的幸福,实际正好相反,是大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所以造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

    做这样的事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从改变父母入手。这让我想起了画画,如果你想画出正确的苹果颜色,必须将苹果周围的颜色一同考虑进去。如果不考虑环境色,你永远也画不出正确的苹果颜色。

    像宋子然这样的孩子实在太不幸了,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孩子的父母至今仍然意识不到这个问题,他们关注的重点根本不在这里,这才是最大的悲哀。我们的家长如果不认识幸福,自己也不屑幸福这两个字,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要那样逼着孩子考出好成绩呢?我发现家长们竟然最不愿考虑、或者说最漠视、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是不是活得幸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