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喜或忧都只当风飘过
福将至,不要喜不自胜;祸将至,不要悲痛欲绝。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自会赢得一个广阔的心灵空间,过一个快乐的人生。
有个商人发了一笔小财,他高兴得不得了,于是逢人便说起自己赚了多少的钱,可是后来他又十分后悔,怕自己把这件事说出去后,有人去偷他的钱,所以他每日担心,每夜难以入睡。于是他就在墙角处挖了一个洞把金子放在那里,而且每天都要看一次。由于他总要去那里,渐渐地引起了别人的注意,终于趁他不备偷走了金子。发现金子被人偷光了,于是他放声大哭起来。邻居见他如此难过,就纷纷地安慰他说:“金子埋在那里不用,和石头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吧,你再埋一块石头在那里,拿它当金子不就行了吗?”
听了邻居的开导,这位商人坐下来仔细想了想,终于想开了,金子丢了,人家也不会送回来的,与其坐着痛哭,不如重新再赚。于是,这位商人才停住了哭声。
面对得失就应当有一个正常、豁达的态度,既不要在得到时喜不自胜,也不能在失去时悲痛欲绝。能够正视得失,对你的人生幸福很有帮助。
人的一生,失去了金钱,会有再来的时候;而失去了人格与道德,却极不容易恢复。
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与酸甜苦辣是相依相随的,无须过于在意。重要的是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得与失在我们的心中,其实只有一丝之隔,我们意以为得,就是得意;意以为失,就是失意。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其实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的。
得与失是天平的两端,要想有好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就看我们如何往上放砝码了。
能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宽心自如地对待周遭的人与事,时时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才是聪明的选择。
我们要尽可能做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得与失,都付笑谈中。有了如此轻盈的心态,我们就不会为人生的得失而苦恼,这才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有专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假如你生命只剩下七天,那么你将如何安排?和谁共度?多半的回答是:
“如果我只剩七天,我会告诉我心爱的人我对他的爱。”
“如果我只能活七天,我要坐在海边,欣赏夕阳……”
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做些使生命更完整的事,而且也都意识到这件事的迫切。那么,还等什么呢?为什么要等到只剩下“最后”七天才愿意去做这些事?为什么不现在就去做呢?
得与失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得即是失,失即是得,面对得失,我们要以“得而不喜,失之不忧”的精神来对待,凡事想开些,想得豁达些,我们生活的就会更宽舒一些。
无所谓其出身,有才则用
要做到用贤不避仇,必须要有广阔的胸怀,要有容人之量。晋代人陈寿说“苟得其人,虽仇必举。”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称霸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拉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时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孔子对管仲的事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在孔子看来,管仲的功劳是很大的,假使没有管仲,恐怕我们还处在落后民族的阶段。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主要用了管仲之谋的缘故。如果齐桓公当时没有容人的气度,把管仲杀了,就可能没有后来齐桓公的雄伟事业。
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你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齐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徵,这些优秀的领导者大胆起用“仇人”,结果“仇人”帮他们缔造了盛世江山。
人与人相处,都难免有冲撞、过节、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记过去,不计前嫌。如果老板与下属闹了点别扭,就寻机报仇,给下属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下属,那么老板不是在给下属难堪,而是在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打击了下属,最终受伤害的是企业。
一个企业领导,能做到像齐桓公这般不计个人恩怨,是企业发展的又一个契机。在今天,像桓公用管仲那样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对自己有意见的人,或与自己意见不和的人,甚至反对过自己的人怎么用?对这样的人,只要他有德,又有真正的本事和能力,也愿意为企业效劳,就应该大胆地任用。
只要对方理解别的无所谓
一个人大度与否,与他的气量有关。那么,气度意味着什么呢?其表现为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恶意、敌视、阴谋、侮辱,甚至各种各样的负面感情和讨人厌的行为的包容程度的大小。
瑞士的哲学家阿波雷博士即以不曾生气闻名。服侍他十年的女佣说,她从未见过博士发怒。所以,博士的朋友有次暗中讨好女佣,叫她设法触怒博士,并答应事成后大大奖赏她。
博士总喜欢床铺整整齐齐的,女佣以为故意不整理博士的床铺肯定会激怒博士。可是,翌日,博士只对她说了一句话:
“昨晚床铺好像没整理喔!”
期待落空的女佣,那晚还是没把床铺整理好。她以为这次博士定会生气。但博士仍只告诉她:“昨晚的床铺也没整理,你可能很忙吧!今天晚上就要多多拜托你了。”
但是,女佣那晚还是没有去整理床铺。第三天早上,博士传唤女佣。女佣心想博士这回定要发怒了,但博士却说:
“昨晚你还没有整理床铺,那大概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吧!整理床铺,我也会,以后我就自己整理好了。”
女佣一听,禁不住哭了起来,并把原因一一告诉了博士。而博士还是没有生气,依旧面露微笑。
作为领导者都应有这样宽宏的气度,对下属的失礼、失言以及所犯的细小过失,宽容待之,正确处理。
有人说,宽容大度是先天造就的,是无法学习的,实际并非如此。一个人度量的大小,主要是社会经历、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理想抱负的产物,度量是可变的。
领导者应该自觉培养锻炼大度待人的能力。一要凡事学会推己及人,善于同下属进行心理位置交换,站在下属的角度上想问题,这样就可能解怨释嫌,宽容对方。楚庄王之所以能够宽容唐狡,是他想到“牵袂”者酒喝多了,难免失态,此为人之常情。假如他不这样想,只想到自己是一国之主,王后的威严不可侵犯,那肯定拔刀问罪了,怎么能宽容呢?
二要做到大度待人,必须去除“自我中心”感,去除私心。
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不是一切为自己打算,不是一切着眼于自己的“官架子”,不是惟我独尊,那么就自然能够宽容待人。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有名的将军,可他有件不光彩的事。在他免官家居的时候,夜里饮酒回家,经过灞陵亭,亭尉按章办事,不让他通行。
李广记恨在心。等到李广重握兵权时,便利用职权,将这个亭尉弄到军中,砍了他的头。李广从私怨出发,连一个亭尉也容不下。如果李广能从国家大业考虑,人家亭尉不让通行,是为了执行命令,是为了公事,这还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有些领导者,“自我中心”极其严重。惟恐下属看不起自己。就像阿Q听不得“光”、“亮”等一样,对下属的“不恭敬”行为特别敏感,在他们那里宽容根本谈不到,打击报复、抓辫子、穿小鞋,倒是司空见惯,这怎么能获得下属的归属和认同呢?
宽以待人,容人小过,别人就会宽以待我,容我之过。结果,双方就会互谦互让,互敬互帮,形成团结和谐的局面。
有一个人,在他跳槽到另一个单位时,原单位领导找他谈了一次话,请他谈调走的原因,他提了三条,都是关于企业用人方面的问题。结果领导奖励了他3000元。这个人个性极强,不好相处,但他在工作上却是个“拼命三郎”,他调走多半是他个人的原因,但其所在单位的领导却能够躬身请教“用人之道”,令人钦佩。
这使人想起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那种求贤若渴的精神。然而求贤是一回事,有贤能否发挥作用却又是一回事。
要想发挥人才的作用,各级领导必须要有容人的雅量。
俗话说:“将军肩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容人的最高境界。作为领导者有必要引以为鉴。
只要悔悟了则无须把错误当压力
古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实际上非但是常人,即圣贤亦不能无过。尧推荐了舜,而舜曾杀尧之子丹朱。至圣至贤如孔子者,出有“子见南子”的绯闻。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改过迁善,因此他显得比常人伟大而英明。清人陈宏谋说:“过则勿惮改。过者,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真的足以使他在几十年的君主统治期内让唐王朝达到繁荣,他最突出的品德,就在于知人而善于纳谏,集众人的智慧而修其政举,所以能善始而善终。魏征对他的协助那是不用说了,除魏征而外,劝李世民为善的官员,以及李世民从善如流的事例,史不绝书。比如侍御史柳范不但弹劾李世民的爱子吴王恪畋猎伤民,而且弹劾李世民本人也爱无度地出猎,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入”,但想想毕竟这是实情,所以还是出来对柳范的批评表示接受。又如李世民刚即位,就下令建造洛阳行宫,准备行幸。给事中张玄素对他说,十年以前,是你平定了洛阳后将隋朝的宫殿付之一炬,现在唐朝的财力还比不上隋代,你却取法隋代大建宫殿,这样看来,你竟连隋炀帝也比不上了!面对如此尖锐的指责,李世民却也能点头叹息说:“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这是多么难能可贵。正是这样,李世民才博得了一个“明君”的青史之名,成为历史上可数的皇帝之一。他一生的成就,是建筑在改过迁善基础上的一个典范。古人有“日知其非”,以“新我”胜“故我”之说,韩愈所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应该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改过迁善的能力,他才能够算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在完整意义上精神健全的人。就像一个人的肌体如果是健康而正常的话,也一定会具备吐故纳新、自我调节的功能一样。例如,有的人患了肺部感染症后并不自知,到检查身体时,医生告诉了他曾患过肺病,已经自愈,肺部的钙化点证实了这部分肌体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力量奋力防御,保护了自己不受侵蚀。而人体各部分小伤的康复完全依靠肌肉组织自行愈合的例证,那更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了。改过迁善,正是与此有同等意义的人的精神上的自我调节功能。一个精神、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自我调节行为的人。圣人是由不惮改过而造出来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一个真理。
因此,人们不要怕自己犯错误,也不要为自己老是后悔而烦恼。当一个人感觉到有愧于心时,其实他应该是绝对无愧的,因为他精神上的“自愈组织”正在战胜“病毒”而获取优势。因此,怕就怕一个人不肯运用这种调节功能,不肯作自我谴责。古人云,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改过迁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而且必须遵守和施行的原则。特别是对于那些所谓“浪子”,意义更为重大。古人云: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民谚更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说法。这均是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的。
中国古代有一则著名的故事,事出《晋书》,记载在东晋时的江苏宜兴,有一个著名的强横少年,名叫周处。由于他凶横无比,人们既恨又怕,将他与当地山上吃人的猛虎与河里凶残的恶蛟相提并论,称为“三害”。周处知道后,想更改自己的形象,主动去与乡老讨论,要杀猛虎和恶蛟。杀死了猛虎以后,他又下河去杀蛟,徒手与蛟龙搏斗,沿江沉浮而下,三天三夜之后,血水把河面都染红了。人们以为周处死了,欢呼雀跃,哪知道周处此时却杀了蛟龙回到乡里。他满怀高兴,却看到的是人们为他死而庆贺的场面。真是难过至极。于是他走到当时有名的文人陆机、陆云兄弟家中,倾诉了他的苦闷,说:“我现在十分痛悔以前所作所为,只怕是自己年事蹉跎,改也来不及了!”陆云就对他说:“古训有言,早晨能认识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没什么遗憾。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没有早晚的区别。一个人只怕不立志,哪里有发奋做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更何况你年华正茂,前途还极其远大!”周处听了以后回去潜心习武,刻苦读书,各地聘书于月雪片般飞来。周处官至御史中丞,成为国家的大将,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中,以身殉国,成为一名英雄。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有许多人有自识的能力,但是倘若只是停留在自识阶段而不落实于行动,那只能是自我作茧式地品味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貌似不起眼的小事,在破坏着一个人的形象。例如一位老师当众斥责了一位学生,事后知道搞错了,却又羞于当众承认,结果时间越久,他在学生中的威信就日降。因此,如果做错了一件事,说错了一句话,最好的补偿方法,就是尽快地说一声“对不起”,想一种弥补的方式。做焦了一锅饭,最好马上倒掉重烧,不要僵立而等家人回来笨嘴拙舌地阐释;雨天拿错了别人的伞,必须立刻归还。所有自己做错的事,要有勇气算在自己的账上,要有勇气不找任何的借口而马上改正。古时的皇帝曾经以下“罪己诏”的方式,笼络民心,重振自己的形象,且不说它权术的成分,的确,堂堂正正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自己悔改的意向,非但不会因暴露丑恶而使自己失面子,反而会因为你的坦率、诚实而引起人们对你的敬佩和尊重。
凡事争锋算不上是真好汉
因为自己有资历、有权力,就凡事要与人争个你长我短的是狭隘之人,而真正的大者即使自己位高权重也宽厚待人。我国著名的元帅聂荣臻的女儿聂力著的回忆录《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解放初期,父亲代理总参谋长时,有一天,毛泽东把他叫了去,一见面就猛批,原因是毛泽东认为一封比较重要的电报,没经他看,总参就以军委名义批发了。毛泽东严厉地说:“以后不能越权,凡是以军委名义发的电报,一律先送给我看以后再发。”
父亲当时就知道,毛主席批错人了,但他却没有吭声。
后来,工作人员在翻查前一阶段的电报时,发现毛泽东批评的那封电报是军委办公厅主任张经武以军委名义下发的,而不是父亲批发的。也就是说,父亲替张经武挨了批。有人怪父亲,为什么不和毛主席讲清楚,背了黑锅。父亲说,讲什么呀?以后都注意点,不再出现这种事就是了。
张经武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大为感动,说:“聂总这个人,真好。”
范济生秘书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一天,几位老总在中南海居仁堂开会,开着开着,彭德怀、陈毅突然拍了桌子,大发雷霆,批评总参的某些问题。事实证明,那不能算是总参的问题,都怪到总参头上,是不对的。可是,我的父亲却一声不吭。
散会了,雷英夫、安东、范济生等人围着父亲,怪他为何不声辩一下。父亲说,彭总、陈总都在气头上,没必要顶牛嘛。再说,我们的工作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听听人家的不同意见,有好处嘛。
个人受点批评误解,算不了什么。
1967年初,“大闹怀仁堂”时,父亲对林彪、江青一伙不分青红皂白,打击迫害干部子弟,表示十分愤慨,他说:“你们纵容一些不明真相的青年人批斗他们,这种‘不教而诛’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你们不能为了要打倒老子,就揪斗孩子,株连家属,残酷迫害老干部,搞落井下石,这就是不安好心!”
不久,康生却指责叶剑英,说叶曾经讲过,中央文革对高干子弟不教而诛。叶剑英感到奇怪,闲聊中说,他不记得自己讲过这句话。父亲对他说:“这句话是我说的,怎么扣到你的头上啦?”
父亲后来专门给毛泽东、林彪写了一封信,澄清这句话是他说的,与叶剑英没有关系。这让叶帅很受感动。
一些“文革”期间曾经整过父亲的人,父亲后来也没有为难他们。他说,事情过去就算了,当时情况复杂,黑白颠倒,做错点事,有时难免。
毫无疑问,聂帅是真正的大者,大者把委屈和误解看得无所谓,因为大者的心胸足够的博大。
不与无知之人论短长
有时候,我们受到人的误解,心理还可以承受,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的觉悟,真相总会大白的。但如果受到明目张胆的打击、迫害则是不能接受的。可是如果打击伤害我们的人是一些无知或是受蛊惑的人所为,我们也不妨不与他们做计较。
赵部长是某市的组织部长,在“文革”时受过冲击,这并不奇怪。那时,当干部的人人自危。不过,赵部长挨斗,被斗得很惨,尝足了苦头。这对他来说,可以说是刻骨铭心,谁斗他斗得最凶,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四人帮”倒了,赵部长也得到平反,官复原职。那些以前批斗过赵部长的人,一个个都提心吊胆。所以,赵部长复职后,谁也不敢在他面前走过,看见他就远远地躲开,免得被赵部长看到了,找自己的麻烦。
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赵部长发觉问题严重了,似乎脱离了群众,于是他很为这件事伤脑筋。
赵部长的家附近有一个农贸市场。每天天不亮,就嘈嘈嚷嚷的。来接赵部长上班的小车,常常被堵。
司机小李嘟囔道:“唉,真没办法,怎么人人都一早赶市场?”
“这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赵部长想。
下了班,司机小李照常开着车送赵部长回家。不过,这时市场已经散了,路也不堵了,小李开起车来顺利多了,一直可以把车子开到赵部长家的楼下。
“奇怪,怎么这时候这么空,人人都不来市场了?”小李又嘟囔着。
赵部长这时把事想透了,他对小李说:“大概是市场喜欢早上开,而不喜欢晚上开。人人都为了生存,都要争着比人家先到市场。你早,他比你更早,这样久而久之,市场非得要一早开了。”
小李这时说:“部长真是高见,人人为了生存就会争着来,为了避免危险就会四散而逃,这是人之常情。”
赵部长一听,心里震动很大。当时,迫于“四人帮”的淫威,有谁不想生存下去呀?他自己何尝不想生存下去……这一想,就想通了。他拿出一个小本子,对小李说:“你把这小本子拿去烧了,这里面记着批斗过我的人的名单。过去大家是迫于无奈,做错了事。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应该既往不咎。大家尽弃前嫌,从此安下心来,努力工作吧!”自此后,赵部长过得非常快乐。
风过竹林时,敲竹之声十分清雅;风定了,竹林再无声音,依然归于宁静。一个有品德的人,当事情加于头上,才会显出他的本性;事后,他的本性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空虚平静。
人生充满着悲欢离合,成败得失,我们应当在面临困苦之时能坦然无怨,有勇气承担这一切的痛苦。帮助过别人就不要常常挂在嘴上,生怕别人不记得;假如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就应该忘掉,以使自己走上快乐幸福之道。
人生往往有事事通达的顺境,也有贫无立锥的困境,这就是变幻的人生。我们拥有了觉悟的人生,就不会有愁眉苦脸的日子。
你越无所谓对方会越敬重你
量小非君子,无容不男人。为人处世,不如意的事常有,是好男人当宽以待人,大度容人;人生之中,烦恼之事常有,是真汉子当心胸宽广,有容乃大。须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男人是否理智,是否成熟,能否做到大度就是最好的试金石。
圆的特性是包容,因此,圆的第一要义便在于气势恢弘上,也就是有能够囊括天下的大气度和大气量。没有气度和气量的男人,很难在为人处世中真正达到圆的境界。
大凡善于培养自己浩然之气的男人,自然有他浩然之气的气质、气度、气魄、气节、气象。气象大,气度自然大;气度大,气魄自然恢弘。凡是具备天地气象的男人,就是圣人的气象;一个男人如果容不得人,容不得物,容不得世,就无法开物成务,创业立功。有容量,便是有气度。气度盖人,才能容人;气度盖物,才能容物;气度盖世,才能容世;气度盖天地,才能容天地。与人为善,取人为善,用人成事,用世立功,有容方乃有济。这个容量就在于气度,气度大则容量大,成就也就大;气度小则容量小,成就也就小。
有圣人的气象,便能容纳天地;有领袖的气象,便能容纳天下。不管是亲疏好恶敌我,不管是智愚、贤能、不肖,都能以大度来容纳他们,使他们就像鱼忘记了自己在江湖之中一样。
一个优秀的男人,怎么能缺乏豁达、浩然无比的气象呢?这是凡人都能做到的。而天下的学问,不是以一人的智慧所能知晓的;天下的事业,不是凭一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海洋之大,不是一川之水所能汇成的;山岳之高,不是一丘之土所能堆积的。
天地有容纳之量,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男人,必然要有大度量。
虽然项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白手起家破秦朝,而与刘邦争雄逐鹿,终究还是免不了失败。他不但无容人之量,就连范增这样的奇才都容不下。与之相比较,刘邦就能容纳无数个范增式的人才。
大度能盖及天下而后能容纳天下;大量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指挥天下;智慧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扭转天下;勇气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托举天下。一个人怀有这样的气度,就堪称与天地同大了。
人们所说的气度,包括了大量、雅量、容量与气量。而它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能戒除忌妒、怨恨,尤其要能宽恕和容忍。这样则自然能包涵宽容,而不计较得失。
唐书中有“唾面自干”的教训,佛家有“忍辱”的义举,耶稣有“人打了我的左脸,再以右脸相迎于他”的告诫,这都是培养大度的最好例子。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男人,那么就应当具备“唾面自干”和“忍辱负重”的大度胸怀。
在待人处事中,度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造成的。如果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结果只会伤害感情,影响友谊。
褚衰是东晋时有名的大将。有一次,他乘船送客往浙江,夜晚投宿在钱塘县的驿亭中。当时钱塘县令也正送客过江,来到驿亭。
亭吏因不知道褚衰是何等样人,为了接待县令,就把褚衰赶了出来。褚衰觉得犯不着跟亭吏过不去,于是悄悄卷起行李到江边的牛屋住下。
不久,钱塘潮水涨起,县令沈充观潮来到此处,远远望见牛屋下竟住着人,感到非常惊奇,忙问下属是谁。亭吏不敢隐瞒,回答说:“昨天有一个北方人来投宿,因为你们这些贵宾驾到,所以把他暂时安置在那儿住。”
沈充当时微微有些醉意,所以想开个玩笑,他叫道:“嘿,北方佬,过来吧!快快报上你的姓名,我可以给你一些饼子吃呢!”
褚衰地位虽不高,大小也算个人物,受人的轻视嘲弄,心里老大不高兴。他心里想: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上司,就有什么样的下属。瞧他沈县令那个粗鲁样子,也难怪会有亭吏这样的恶吏了。
他心里骂着,嘴上还是彬彬有礼地回答:“我是河南的褚衰。”
根本不提起被驱赶的事情。即使介绍自己,也只是冰冷的几个字。
话的效果往往跟它的长短成反比,褚衰一下子把沈充镇住了。
沈充早就知道褚衰的大名,现在把褚衰得罪了,很希望对方能责备那个该死的亭吏和自己一顿,自己才好趁机下那难堪的台阶。
但褚衰站在一旁不开口,沈充要鞭笞亭吏也被他制止了。于是沈充只好吩咐手下杀鸡宰羊,备妥丰盛的酒宴款待褚衰,请褚衰赏脸。
褚衰毫不迟疑地答应下来。沈充知道他对自己一定有看法,但不好直接问他,所以只有更加小心地赔不是、劝酒了。
有人把褚衰的做法叫做“皮里春秋”。意思是:尽管心里对别人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却从不肯轻易谈出,心存泾渭,也从不随意褒贬别人。褚衰深深懂得,跟别人过不去,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穿了看透了之后,何须把褒贬溢于言表,喜怒形于声色呢?
人在受到外来的羞辱时,需要心胸宽广,否则,羞耻心过重,受到一点刺激就受不了,承担不了委屈,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这样的人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像挤车踩脚的事无所谓
人与人之间会有许多小矛盾产生,诸如你碰我一下,我撞你一下等等,这些小矛盾如果你不在意的话,本来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但如果你在意就会使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因此,我们主张在生活中要把小矛盾看成是无所谓的。
公交车上一般是易于引发小矛盾的地方。一天季红下班回家,在公司门前的那个站牌等公车。千等万等,终于来了一趟。
季红努力地向上挤,终于挤上了车。但挤车时一不小心,踩了旁边胖大嫂一脚。胖大嫂的大嗓门叫开了:“踩什么踩,你瞎了眼了?”季红原本还想道歉,但一听这话,面子上挂不住了,“就踩你了,怎么着?”
于是,两个女人的好戏开演了。双方互相谩骂,恶语相加。随着火力的升级,两人竟然动起了手,胖大嫂先给了季红一下,季红也立即以牙还牙,两手都上去了,在胖大嫂脸上乱抓一通。还是边上的人好心,才把两人拉开了。季红的指甲长,抓破了胖大嫂的脸,而她却没怎么受伤。想到这里,季红不禁得意起来。
终于回到了家,一进家门季红便向老公倒起了苦水。不过她倒认为自己没吃亏,反倒把那恶妇抓破了脸,讲到这里一脸的灿烂,这时老公看了她一眼,惊奇地问道,你右耳朵上的那个金耳坠呢?
季红一摸耳朵,耳坠早已不见了……
我们经常以为“以牙还牙”就是让自己不吃亏的最大原则,总以为别人占自己一分便宜,自己就要想尽办法占三分回来,否则自己就是吃了大亏,但是事实真的像我们想像的那么单纯吗?
其实不然,因为,当你得意洋洋地以为自己什么亏都没吃到,实际上,可能反而是吃了大大的亏。
别人无意中踩了你一脚,实属无心无意之举,何必吹胡子瞪眼,弄得鸡飞狗跳,不欢而散?况且,局面越是混乱就越容易出意外。与其给人以可乘之机,倒不如心平气和相互道一声“对不起”,不就什么事都解决了吗?
有一位先生到一家保龄球馆打保龄球。
相邻球道一位小姐提起一个10磅球,碎跑几步,朝球瓶奋力掷去,哪知道她那无缚鸡之力的纤纤玉指没把球抓稳,球就朝旁边飞去,只听“哎哟”一声尖叫,球重重地砸在了旁边一位先生的脚上,痛得他嗷嗷直叫,血浸透袜子,左脚大拇指的指甲已经脱落。
小姐吓得面色发紫,惊惶失措,一个劲地说:“对不起,请原谅,我该死,我第一次打保龄球,请多多包涵。”那位先生并未恼怒,而是忍痛笑道:“小姐,你再练一定能次次击中,我的脚指头那么小都能打中,球瓶那么大还能打不中?”小姐忍不住扑哧一声笑红了脸:“十指连心,可你忍着不喊疼,真是男子汉。”先生又歪咧着嘴说:“我不是女人,也不是太监,只能是男子汉了!”
小姐执意要送这位先生去医院。后来,这个意外事故的结尾却成就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开端,他们谈起了恋爱,并终成眷属。妻子夸丈夫:“他坚强勇敢,胸襟宽广,为人和气,机智幽默,懂得体贴,谅解他人过失,是值得终生依靠的男人。”丈夫也说:“当初我要骂一顿,吵一通,既不解痛,也不解气,何苦来着?丢了个指甲盖,却捡来个好妻子,真是吃亏是福啊!”
心胸宽广一点吧,吃点小亏并不会给你带来太大损失,反而会让你赢得更多的敬意和人缘,这样看来吃亏又何尝不是在占便宜呢。
没必要事事都要弄个水落石出
我们常常被别人误会和指责,如果你去解释或还击,往往会越描越黑,事情会越闹越大。不妨把心胸放宽一些,不去理会,装装糊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往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有一位女同事,她的丈夫是一位麻坛高手,他非常喜欢下班后邀朋友摆“小长城”。因此,每天他都很晚才回来。
第一次,丈夫玩牌晚归说:“单位开会了!”第二次,他说:
“厂里加班了!”第三次,他又说:“陪客人吃饭了!”心如明镜的妻子却任由他把这个美丽的谎言编撰下去。这种糊涂反倒使丈夫深感理亏,撒谎到第八次,他竟红着脸,向妻子都坦白了,至此“金盆洗手”再也不干了。他说,他对不起如此胸怀大度的爱妻。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是啊,在一些小是小非面前,在一些鸡毛蒜皮事儿面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较真儿,才不会因小失大。
婚恋问题也是一样。在夫妻相处中,只要不是方向问题、原则问题或伤筋动骨的本质问题,糊涂地去面对岂不更好?这不仅是婚姻的一门艺术,而且还能使夫妻间的感情在平淡中得到升华。
同在一个屋檐下,朝相见,晚相伴,长年厮守在一起,再和睦、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会有摩擦、有矛盾,有“舌头碰到牙”的时候。在这种“家常便饭”面前,太认真了,非得咄咄逼人地辩出个你对我错,争出个你高我低来不可,只会破坏你们的感情,使小事变大。而且,夫妻间相互了解的程度比谁都深,在争吵时如果总是攻击对方的弱点和致命的伤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
很多事情,只要忍一忍,就能过去。妻子发火了,丈夫嬉皮笑脸地装“糊涂虫”,绝不与她争辩,妻子则会很快地冷静下来,甚或理智地反思自己;丈夫做错了一件小事,妻子胸怀大度地装糊涂根本没有当回事,丈夫则会很感动……这种糊涂,是对夫妻情感的一种真心呵护,是对提升婚姻质量的一种保证,也是心与心的一种相互融合的过程。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天看到两个猎人在指手画脚,好像为了一件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孔子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为了一道算术题。矮个说三八等于二十四,高个坚持说三八等于二十三,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以至于几乎动起手来。最后,二人打赌请一个圣贤作裁定,如果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这时,孔子来了。
二人请圣人裁定,孔子竟然叫认为三八等于二十四的人将猎物交给说三八等于二十三的猎人。这个人拿着猎物走了。这种裁判,矮个子不答应了,他气愤地说:“三八二十四,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真理,你是圣人,却认为三八等于二十三,看样子也是徒有虚名呀!”
孔子笑道:“你说的没错,三八等于二十四是小孩子都懂的真理,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吗还要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也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猎人似有所悟,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猎物,但他却得到一生的糊涂,你是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