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还给孩子-莫格太太的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感性中的理性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提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逻辑思维就是抽象思维。

    说到逻辑思维,也许有人会说:真正的艺术是排斥逻辑的,逻辑是伤害艺术的,艺术的逻辑就是没有逻辑。

    我的理解不是这样。我认为不论是艺术还是科学,其思维既包含形象也包含逻辑,只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运用的形式也不一样。感性与理性健全才是思维的最终完善。没有逻辑思维或者逻辑思维很弱,比如,写一部小说,或者画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你甚至连情节都无法安排。

    再说,我的教育虽然采用艺术这种形式,在本质上却是不以艺术为最终目的的。我是要给孩子的心灵注入艺术素养,但并不是非要让他们成为艺术家。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艺术中的逻辑思维,就是感性中的理性,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把形象及其情节逻辑化了。给孩子因素,使他们能够借助因素进行推理。不是数理逻辑,但要把情节像数理那样排列,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照此推理,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因为每个孩子大脑运算的图式不同,推理出来的结果也会不同。尽管结果不同,但不能说这样的结果就是错的。如果出现反逻辑的结果,我们会用逻辑的结果进行对比,使他认识什么是逻辑。

    理性中的升华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孩子没有找到因素、或者将几个因素联系起来的能力。他们利用一个因素编一个故事讲得头头是道,加上表情、加上动作,简直让评委舍不得给他打低分,但是,所有参赛的孩子没有一个有能力将几个因素联系起来进行使用,甚至不知道寻找因素。也就是说,缺乏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现象在中国的孩子身上非常严重。

    我的培养方式是……比如,用童话故事作为逻辑思维的原料,但要确保所有的孩子事先都没听过。一个故事里有好多使故事得以发展的因素,让孩子寻找,然后利用这些因素发展故事,最后得以升华。

    刚开始肯定不尽如人意,慢慢就能找到感觉。

    莫格太太的猫

    格林有篇童话,叫《莫格太太的猫》。因为看过时间长了,忘了是怎么开头的,一时又找不到那本故事书,所以我讲课时并没有按原故事那样开头。

    我说:莫格太太是个烤面包的,有天早晨,她给和好的面里放了发酵粉,让她心爱的猫在炉边烤火,然后就出去买面包里放的果仁呀、葡萄干呀什么的,好让烤出来的面包更香。

    我告诉孩子:这里有四个因素,第一是放了发酵粉的面;第二是着火的炉子;第三是一只可爱的猫;第四是莫格太太。我让他们利用这四个因素发展故事。

    一开始是采用集体创作的方式,每个孩子只说一句。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每人说一句话能够激起他们的创作热情,二是两个孩子创作思维不一样,前一个的一句话有时候可以启发后一个,有时候可能给后一个造成障碍,后一个就得采取措施排除障碍,使故事符合逻辑。

    第一个孩子为故事起了个头。他说:莫格太太刚出门,猫就跳起来在屋子里乱翻……这个头就没开好。

    第二个说:这时候来了个小偷……你看,这个小偷与因素没有发生关系。第三个说:小偷一看有只猫,他怕乱翻的猫弄出响声,就抓起盆子里的面,把面捂在猫的身上……这个孩子想到面与猫,修复了前面的短路。

    第四个说:小偷刚把猫捂上,突然来了一群大老鼠,就把小偷给吓跑了……到了第五个,编不下去了,因为故事结束了。我说:咱们看看大伙是怎样运用逻辑的?第一,猫是莫格太太所心爱的,从小养到大,已经很有情感了。这样的猫在莫格太太走了以后会不会跳起来翻家里的东西?第二,猫在屋里乱翻的时候,家里会不会有响动?如果有响动,小偷会不会进来?第三,小偷愚蠢地拿起面去捂猫,却没想到把面扔了,用盆子去扣。因为用面捂肯定是捂不住的,猫会打开一个洞钻出来的。第四,莫格太太家里有一只可爱的猫,竟然还有一群大老鼠!如果说猫是可爱的,那它一定忠于职守;如果说猫忠于职守,那哪来这么多老鼠呢?是不是猫怕老鼠?胆子比鼠更小?第五,小偷在猫翻东西的时候胆敢进屋偷窃,却被老鼠吓跑了!所有这些都不符合逻辑,简直破绽百出。

    千难万险

    在另一个班上这课,第一个孩子就说:莫格太太刚一出门,就听见猫在屋里大叫一声。她赶快回屋,发现心爱的猫竟然变成了蓝色。

    第二个说:莫格太太二话不说,提起猫跑到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冲洗。第三个说:洗呀洗呀,怎么也洗不干净,就想:哎?这是不是我的猫呀?第四个说:莫格太太认定这不是她的猫,就把猫提起扔到屋外。第五个说:猫大吃一惊,心想太太平时对我那么好,今天这是怎么啦?

    为什么用冷水激我,还要把我扔到屋外?第六个说:那猫越想越气,返身回到门口,抬起腿,一脚把门踢开。第七个说:太太也很吃惊,心想这只猫实在太过分了,擅自跑到我家不说,还要踢开我的门!她气得不行,拿起一把刀把自己杀了。第八个说:猫觉得终于报了仇,忍不住哈哈大笑,笑过之后又号啕大哭。

    为什么要哭?因为猫想到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养活它了。第九个说:哭呀哭,哭完了,猫只好出去流浪。然后--猫被一个捡破烂的捡到了……猫很高兴,想着总算有了新的主人……还没到家,捡破烂的看见有人拿着废铁,就用猫交换……猫在这家受到了百般虐待……又逃……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又回到莫格太太的家,发现地上的血还没有干……猫不小心踩到血上,又被染成了红色……这时候,猫闻到了香味,跳到炉子上想吃已经烤熟了的面……由于吃面心切,不小心尾巴塞进了炉子里,被点着了……猫大叫一声,跳起来,点着了房子……从此,它就成了一只拖着秃尾巴、可怜的流浪野猫……这个故事编得虽然有些恐怖、不美,但注意到了因素的利用。而且,在莫格太太自杀以后,新的因素又加入进来,并且跟旧的因素发生关联。这种推理思维就很成功。要是孩子能够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就会时时处处注意因素,并且把各种因素利用得很好。

    再一种就是老师把因素说出来之后,由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独立完成。这样更有意思,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这个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与其他人的故事不一样。

    然后是画,把故事画出来,画完之后才揭谜底,与原来的故事进行对照。这样做会使孩子产生比较,才会真正体验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高级的,什么是低级的;什么是逻辑的,什么是反逻辑的。他们就说哇,人家原来是这样编故事的!

    暴雨倾盆

    做完作业,我开始读格林童话:莫格太太出去之后,猫在炉边烤火,烤着烤着,肚子饿了,就吃了正在烤着的放了发酵粉的面。没想到只一会儿,身体开始膨胀。觉得桌子开始变小了,身子,连同爪子一起变大,最后大到房子快要盛不下了。这时它才想起应该离开这所房子,但已经来不及了。没办法,猫就只好将爪子和尾巴伸到窗外,以免把房子撑破。这个姿势让它万分痛苦。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房子还是被撑破了。

    村里人一见,呀,哪来这么大一个怪物?大家拿起铁锹、斧头、木棒,敲上锣、打起鼓,吆喝着,全体出动,把猫赶到村子外面。

    猫特别伤心,只好朝山里走去。到了山里,奇怪的事儿出现了:它发现以前跟莫格太太经常到过的一个坐落在峡谷之间的很深很深的湖,怎么变得又小又浅?湖里有许多鱼,以前怎么也抓不着,每一次都因为湖水太深没能成功,现在竟然走到湖的中间那水才淹到自己的小腿根部。它很高兴,一抓一条,一抓一条,一会儿就吃饱了肚子。

    过了一会儿,下起雨来,简直暴雨倾盆啊。雨水从山上奔涌而下,泻到湖里。全村的人非常惊恐,因为这是场百年不遇的大雨,要是山上的湖被冲垮,村里什么也剩不下了。

    大伙愁得不得了,虽然舍不得房子舍不得财产,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收拾最贵重的东西准备逃命。正当要逃的时候,突然觉得奇怪--为什么只听见洪水轰鸣,却不见水的踪影呢?村长派了个人,让他到山里看个究竟。

    那人回来说:可出怪事了!问什么怪事,他说看见一只特别巨大的猫睡在两山之间,流下来的洪水被它挡在了身后。大伙一听,全都跑到山上去看,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要是那猫站起来,村子也就完了。我问孩子:要是遇到了这样的情形,你们怎么办?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找来下水道用的那种水管,让水顺着水管流走。

    我说这么多的水,需要多少水管啊。情况已是十万火急了,上哪儿去找呢?何况,谁也不知道那只猫到底能躺多长时间,要是一秒之后站起来了怎么办?

    有的说,那就多给它喂些鱼吧,我说猫早吃饱了。有的说,给猫端来蛋糕。我说鱼都吃饱了,还能吃蛋糕?有的说,那就给猫讲故事。我说猫是不听故事的。我说看看格林想了什么办法?原来莫格太太清楚她的猫有一种秉性,就是喜欢让人在它的脖子上面挠痒痒。只要有人挠它的脖子,它就舒服地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而且趴着不再乱动。

    当莫格太太说了这个秘密之后,全村的人都求她赶紧给猫挠痒痒。莫格太太坐在猫的脖子旁边,挠呀挠,挠了好长时间,累得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全村的人,排上队,轮流去挠。这边给猫挠痒,那边找来草袋,装满土,很快垒起一道大坝。

    就这样,这猫不但保住了村子,而且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大伙又惭愧又感激,他们给猫戴上大红花,端上最好吃的食物,迎猫回村。

    还特意盖了一间硕大的房子,让莫格太太和猫住在里面。

    美好的东西

    格林的故事给孩子震动很大,他们这才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高级,什么叫做奇思妙想,什么叫做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推理。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了自己与格林之间的差距。从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发现、幸福、满足以及升华了的情感之中。

    我问孩子:把你们编的故事与格林编的故事比较一下,能够发现什么?孩子说:我们的故事恐怖,不是莫格太太把猫杀了,就是猫被赶出了家门。格林故事中的猫在做好事,人也爱猫。他的猫品格高尚,对主人充满感激之情。莫格太太也不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神经质的怪老太婆,不但因为猫被染成了蓝色认不出来、把它扔到了窗外,还因为猫的不敬竟然拿起刀把自己杀了。

    这样,孩子们发现了一个故事只有逻辑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让人领悟到关爱、友谊以及人与猫之间的情感。猫在往大长时,心里还想着别把太太的屋子撑破,尽量将爪子、尾巴伸向窗外。虽然猫不是有意去做,但它确实救了一村人的性命,所以大家都很感激它。

    我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发现、幸福、满足以及升华了的情感之中。

    人性的光辉

    这时候,孩子才对格林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他创造得真好。用他们的话说,格林童话很有教育意义,教人学好……我问学谁呢?他们说学猫。我说为什么学猫?他们说猫救了一村人的性命。我问猫是不是为了怕村子被淹才去挡水的呢?格林说了,猫是怕鱼跑了,怕吃不着鱼了才挡水的。产生这种意识的是谁?他们说是人。我说既然这样,你们是学人呢还是学猫?他们说不能学人,是人无情无义赶走了猫,直到觉得对人有用了才感激猫。人是不好的,应该学猫,向猫致敬,因为猫为全村人做了好事。

    孩子们对人把猫赶走气得要命,觉得人很坏,不能原谅。善良纯洁是孩子的天性,可往往被家庭、社会、那些不正确的观念催眠了。

    一旦这种品质苏醒过来,就会发出人性的光辉。可是这课上得家长很不理解,他们说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为了让家长明白其中的意义,在“家长沙龙”上,我又给家长们上了这课。

    思维混乱的成人

    形式与孩子上课一样,也是由我开个头,让家长一人一句往下推。第一个家长说:莫格太太刚出门,猫就跳起来把炉子上正在烤着的面包给吃了……你看,不是把面吃了,而是把面包吃了。说把面吃了说明还有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个说:这个时候来了一只大老鼠,猫又在面包上把大老鼠给吃了……前一个刚说完猫把面包吃了,第二个家长却说猫在面包上把老鼠吃了……既然面包已经被吃,怎么又能在面包上吃老鼠呢?有些成人,思维混乱得连起码的逻辑能力也没有,混乱的程度甚至比五岁的小孩还要严重。

    我们五岁班里的小孩编的故事是:猫在烤火,烤着烤着出去尿了一泡尿;回来吃了炉子上的面,吃完面出去拉了一泡屎;回来又烤火,烤暖和了又去尿尿……虽然品味很低,也很无聊,但起码用了我给的因素,家长却连这个都想不到。至于人文情怀,更想不到。成人的这种状态,怎么能指望培养出人格高尚的孩子来呢?

    孩子七八岁时还可以,到十一二岁就完蛋了,逻辑混乱得一塌糊涂。上面那个有小偷的故事就是十一二岁的孩子编的。我把这个故事拿到七八岁的班里,讲给他们听,他们说哇,臭死了!问怎么个臭,一通分析,找出好多毛病。

    七八岁的孩子编的那个猫被染成蓝色的故事,情节离奇又符合逻辑。到了成人更不行了,编成了这种样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