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天子:乾隆-盛极转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重用和

    珅珅

    和珅是一位侍卫出身的满洲花花公子,因为特殊的机缘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在乾隆统治的后期把帝国的行政大权交给了他,擢升他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首都治安总司令(九门提督)。和珅有着绝顶的小聪明,熟谙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谄媚和恭谨的外貌,把自以为英明盖世的乾隆玩弄于股掌之上。和珅只会贪污和弄权,对乾隆重用他的回报是在全国建立一个史无前例的贪污系统,把清帝国的墙基掏空。全国官员发现,如果不向上级行使巨额贿赂,就要被无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监狱,他们不得不适应这一形式。乾隆死后,和珅也跟着倒台,查抄他的家产折合白银九亿两,相当于全国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如果包括他挥霍掉的和亲人贪污的款项,总数应该不下二十年的财政收入,和珅当权刚好二十年!清朝在他手上由盛转衰。为了冲淡武夫形象,他极力附庸风雅,舞文弄墨,写了几千首诗,收藏历代书法精品,到处题字,仿佛是一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儒雅之士。然而,在这些表象掩盖下,他的另一面却是一个文化专制主义的狂热推行者。帝制时代的独裁君主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而以清朝为最甚,清则以乾隆为最甚。

    乾隆帝之所以如此重用和珅,主要是因为和珅此人确实有才,他从官学毕业后考过一次科举,落第之后就听从其岳父的意见去选了侍从,有一次乾隆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下旨,“虎兕出于匣”,当时在场大臣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启示说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责任,被乾隆赏识。和珅被乾隆重用初期,确实做过几件令乾隆高兴的事情,审判李侍尧时,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而且和珅在官学内苦读,掌握了汉、满、藏、蒙语,在关键时刻总能发挥作用,深得乾隆喜爱。还有一次乾隆在看《孟子》,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书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灯,当时和珅就问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诉他之后,和珅就把书上的注全部背了出来。据传说和珅长相清秀,乾隆觉得其酷似被处死的一个妃子,故而重用和珅。和珅擅长拍马屁,在乾隆日益昏聩的老年,越来越听不进忠言,又好大喜功,自诩“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得上祖父康熙和父亲雍正,而和珅就用此来麻醉乾隆。 而且,和珅知道乾隆深深地爱戴他的母亲,所以和珅就竭尽浑身解数来讨好皇太后,特别是在皇太后归天的时候,和珅不是像其他大臣一样说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而是时刻陪在乾隆身边,痛哭流涕,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赢得了乾隆的好感。和珅的敛财技巧可谓炉火纯青,能为老年乾隆的无限制挥霍提供财源,在乾隆几次下江南的过程中,和珅的捞钱本领给乾隆带来了想不到的好处。

    111

    (二)十全武功

    乾隆帝本身具有优秀的文学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绝世文才”外,还挖空心思渲染他的“盖世武功”。乾隆帝曾得意地自封为“十全老人”,有如下功绩:两次跟蒙古准噶尔部交锋。这虽然捍卫了大清的天威,阻止了准部的分裂活动,但也使蒙古厄鲁特四部的人畜损失极为惨重,有些部落余者竟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 一次平定回部叛乱。此役清军确有上佳表现。而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至此清朝加强了对新疆的统治,并大大巩固了西北局势;剿灭大小金川叛乱两次。这次旷日持久的山地攻坚战,锻造出了清中期一支著名的特种部队——西山健锐营;在另外一次战役中,福康安率军渡海登岛作战,大获全胜。尤其是清军悍将海兰察手下的两千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战斗力极为惊人,当他们遭遇起义军的埋伏时,面对枪林箭雨竟无一人后退,反而拼死向前!起义军从未见过这么不怕死的官兵,于是阵脚大乱;收降缅甸、安南各一次。这是两次清朝对藩属国发起的战争,都吃了不小的亏,人员辎重损失也很惨重,而决定性的胜利却根本没有取得!只是到最后,这些国家感觉惹不起清朝,怕激起中国更凶狠的报复,于是一个个首先服软,上贡品,递顺表。最后还有两次,是对廓尔喀用兵。这两回战争倒还名正言顺,其重大意义也颇值得后人纪念。首先是稳固了我国西南边陲;其次是团结了藏族人民,维护了大一统局面;再次就是狠狠教训了素称强悍的廓尔喀人。

    乾隆帝最大的功绩是征服准噶尔汗国,开辟新疆省。在十全武功中分为三个——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一百九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土的开辟——仅此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但是乾隆帝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威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

    (三)亏空国库

    乾隆帝过着锦衣玉食般的豪华生活,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由俭入奢。满洲亲贵、汉族官僚、大地主、大商人,无不挥金如土,竞相奢靡。封建社会的盛世,必然蕴藏着走向衰落的危机。骄奢淫逸之风正是社会衰败和动荡的反映。

    乾隆帝即位初期,国库丰盈,贮存常达七八千万两白银,甚至超过了康雍两朝。但是长期且巨大的贪污腐败、数次远征、诸多宫廷建造、个人六次南下、历次平叛、缓慢滋生的鸦片以及个人浮华奢侈的生活,消耗了大量白银。1796年乾隆退位时,几乎所有的国库资金被挥霍一空,使盛极一时的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

    (四)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一个民间宗教组织。据传说,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南宋时期,该教因是佛教分支,故影响不大。元朝时期,教内发生分歧,其中一派开始反抗元朝统治。元顺帝十一年,元朝政府强征民夫堵塞黄河决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大起义,红巾军即与白莲教有密切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多次取缔白莲教。清入关后,白莲教徒以反清为己任,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清朝镇压。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白莲教活动频繁。嘉庆年间白莲教与地方人民结合,引发川楚教乱。

    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至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总数不下百万。该地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箱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

    乾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将要“换乾坤,换世界”。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传教时,又提出“弥勒转世,当辅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写,暗指明朝后裔),宣称“黄天将死,苍天将生”,入其教则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这种宣传既符合小生产者平均、平等和互济互助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乾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乾隆六十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让教徒制备刀把火药。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和其反清的思想,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不安,遂下令大规模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则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各地教首遂以“官逼民反”为口号,号召教徒奋起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等因官府查拿紧急,被迫提前举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接踵而起。三月初十,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率领下,按原定日期起义。各路起义军,互不相属,各自为战,所据山寨或县城,多被清军各个击破。唯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在湖北白莲教起义影响下,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也纷纷响应。九月,达州教首徐添德,东乡(今四川宣汉)教首王三槐、冷天禄等皆各率众起义。

    嘉庆二年(1797年)初,襄阳起义军又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作战,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后分为三股力量进入四川。清军尾随其后,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义军被清军围困,襄阳起义军赶到解围,在东乡(今四川宣汉)与四川起义军会师。各路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然而,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与保守性,使起义军并未真正联为一体,各股仍然各自为战,分散行动。

    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起义军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包围,首领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仍继续斗争。四川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但在嘉庆五年三月以前,起义军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起义军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药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且有各地教徒“为之向导负运”,多次重创清军,嘉庆五年四月四川江油马蹄冈战役以后,起义开始转入低潮。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清政府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已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起义军同人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嘉庆六年,起义军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川楚陕边境地区,转战在群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超过三万人,而围剿的清军,则十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至嘉庆九年九月,起义终告失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五)提前退位

    乾隆皇帝在即位时曾焚香高天:“若蒙昊苍垂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圣祖康熙纪元六十一年之数。”他遵照雍正帝胤禛密建储位之法,初以次子永琏为皇位继承人,所书密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两年后,永琏病殇;以后又想传位皇七子永琮,永琮也早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决定以皇十五子为嗣子,因为两次建储遭到挫折,这次他特地郑重其事地祭告上苍,并祭告盛京祖陵。乾隆六十年(1795年),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85岁了,他下诏谕正式册立皇十五子为皇太子,于次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仪式。届时,乾隆皇帝御太和殿宝座,亲自将宝玺授予嗣皇帝,颁发传位诏书,改元嘉庆,自己退位为太上皇。这时嘉庆帝已经37岁了,乾隆皇帝仍然紧紧抓住军国大事和用人行政大权,躬身处理,嗣皇帝只能“朝夕敬聆训谕”。

    乾隆皇帝当了三年的太上皇,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辰刻病卒于养心殿,终年89岁,谥曰“纯皇帝”,庙号高宗。同年九月葬于河北遵化马兰峪。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