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性格内向的孩子烦恼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表现为自我封闭,他们很少与人接触、交流。如此离群索居、耳目闭塞的结果往往是孤陋寡闻,相应地,由于对周围的世界缺乏了解,对生活的社会不适应,以至处处碰壁,从而滋长诸多的烦恼。可以说,性格内向的孩子要比性格外向的孩子有着更多的烦恼。

    不知该如何说才好

    冯保印是个害羞、内向的孩子,从小就不太爱说话。通常都是爸爸妈妈问一句才答一句,也从来不会主动跟爸爸妈妈说话。在学校里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同学们在一起,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讨论问题,而他却是保持沉默,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他总是说:“我想说的,你们不是都说了么?”有时候,老师甚至都忘了班上还有一个叫冯保印的学生。为此,冯保印的爸爸妈妈很是着急。

    心理学家分析,许多内向型的孩子之所以不善言语、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即便说话了也可能词不达意或者说得断断续续,这与孩子的性格是大有关系的。因为,一般内向的孩子都害羞、胆怯、自卑、缺乏自信心,这些因素导致孩子不爱说话,也不敢说话。事实上,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训练出来的,不管是内向型还是外向型的孩子,都具有语言表达的潜质,就在于家长怎么去挖掘了。只要引导得当、训练有素,即便是内向型孩子也同样能够变得开朗、健谈起来。

    说起犹太民族,世人无不惊叹其智商之高,能力之强。在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然而,大家可能并不知道,犹太人在家庭教育中,还非常重视语言教育。可以说,良好的语言能力是犹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所以犹太人家庭从孩子幼年开始就注重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语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和最有利的工具,语言能力的高低与智力测验的成绩关系极为密切,语言能力越强的人将来大都能够学得更多、更快,而且不管做什么事都比较容易成功。

    弗莱明一家是典型的犹太家庭。在他们家里经常召开“家庭会议”。按照犹太教的规定,父亲应该是“家庭会议”中的“主席”。家庭会议要讨论家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和重要事务。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并可以发表意见或举手表决。

    弗莱明今年不满10岁,但家里人总喜欢让他发表议论,谈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观点。别看弗莱明小小年纪,可他说的话往往令家长都刮目相看。

    有一次,家庭会议研究给弗莱明的小弟弟取什么名字的问题。弗莱明主张给这位比他小8岁的弟弟取名亚历山大。他解释说,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他还向大家滔滔不绝地引述了与此有关的一段关于马其顿凯旋进军的故事。

    家里人听了弗莱明的故事,都非常赞同他的意见,因此把弗莱明的小弟弟取名为亚历山大。

    瞧,这个小男孩表现出的口才、渊博的知识与智慧是多么令人骄傲呀!类似的家庭会议在犹太家庭中比比皆是。正因为亲子之间这种平等、民主、理解以及宽容的情感,使许多犹太孩子从小就能言善辩。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训练内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第一,家长要多与孩子说话。只要家长在家,就应该主动与孩子交谈。在此过程中,家长要保持冷静的心态,不要受其他事情的影响,也不要显出不耐烦的样子,要让孩子感觉到轻松自在,而不是拘束。

    第二,激发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当孩子讲话遇到困难的时候,请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当孩子的口才锻炼遭遇“瓶颈”时,请相信他依然有潜力;当孩子失败的时候,请相信他会用加倍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家长的信任更能鼓舞他的勇气、保持自信了。家长不要因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烦恼迁怒于孩子。要知道,孩子幼小的心灵脆弱得不行,家长一句不经意的否定就有可能击毁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信。

    第三,家长不要满足于孩子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而要引导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实物和词语对照的方法,便于孩子记忆;让孩子经常重复发音;当孩子有需求时,鼓励他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四,家长要多给孩子讲故事。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很明显的,故事中所描述的对象,大都是有生命的,尤其是‘拟人’或‘拟儿童’的方式最为普遍。人性的表现,往往使故事中的人物与读者、听者或讲者之间发生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情感的接近与交流,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他的奇遇、他的危险、他的成功与他的失败,所有这一切,都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奇遇、自己的危险、自己的成功与自己的失败,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故事之中,便是儿童乃至成人所以爱好故事的原因之一。”讲故事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想把故事讲完,而是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和反映,跟着孩子的反映来调整讲故事的语言和速度。

    第五,鼓励孩子做游戏或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引导孩子观察周围不同的事物,认识一些新的事物,丰富家长与孩子彼此谈话的内容,孩子才会有兴趣。在游戏中,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引发孩子说话的兴趣。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语言游戏。家庭当中的语言游戏很多,比如绕口令、学儿歌、看谁说得快、你说我猜等。这些语言游戏对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六,通过音乐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音乐的强烈感染力可以帮助孩子丰富词汇,学会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或者童谣,让孩子在音乐的帮助下学习语言。可以让孩子一边听,一边跟着唱,从而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语言训练法以外,家长还应注意尊重孩子的表达习惯。因为,内向型的孩子总是出言谨慎,他们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开口表达。因此,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言语习惯,不要心急地去打断他的话,也不要一下子提很多的问题,这会使他紧张而语无伦次。试着跟孩子聊一聊你一天的生活,如果你表现出轻松随意,那么他也会比较自信,并且乐于与你交流。

    难以适应新环境

    在父母眼里,11岁的曹杰是个听话、上进的乖孩子,可同时,他又是个性格十分内向的孩子。去年9月份,因为搬新家,曹杰转到了离新家不远的一所学校上学。可才过了不多久,父母发现,曹杰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闷闷不乐,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动辄就和父母发脾气,为一点小事情就大哭不止。近来更是演变到哭着闹着不肯去上学的地步。任凭父母怎么劝说都不管用。

    原来,换了新学校后,曹杰对新的环境很不适应。任课老师比较严格,授课风格与以前的老师也大不相同,因为对课堂内容难以消化,曹杰的学习一落千丈。曹杰为此一直耿耿于怀,感觉很没面子,再加上身边没有熟悉的朋友,他又因自卑没有主动去结交新朋友,以至感到很孤独。

    一般来说,孩子生活的环境在他们各个年龄阶段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这相对稳定的阶段,他们的衣、食、住、行、游戏、求知和社交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需要,形成相应的习惯。然而,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从家庭进入到学校,生活环境越来越广阔、越来越复杂,而新的环境必然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原来的需要和习惯与新的环境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反映在心理上,必然会使孩子感到不习惯、不适应、不愉快。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而言,他们甚至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引起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反应。

    心理专家认为,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保护其身心健康的关键。孩子有了良好的适应能力,不管社会怎样变迁,或是个人遭遇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拥有快乐的生活。

    那么,面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该如何培养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呢?

    第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考虑一下怎样做会更好,然后再开始动手。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要鼓励他自己去做,尽量避免大包大揽。对于孩子自己能做决定的事情,可放权给孩子,让他自己做决定。

    第二,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交往机会。孩子只有在集体环境中,在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才能锻炼自己的性格和品质。家长应积极主动引导孩子与人交往,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良的人际环境。家长也可以提供一定的情景,加强对孩子的训练,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如谦让、友好、协商、分享等。

    第三,不要过分干涉孩子间的交往。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接纳,可能会表现出迁就、顺从的行为,家长为此却很不高兴,觉得孩子受委屈、受欺负了,于是出面干涉或阻止他们继续交往。家长的这种行为常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找不到适合的交往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与人交往的热情和自信。所以,家长不要过分干涉孩子间的交往。

    第四,让孩子感觉足够安全。多关注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需要,经常拥抱和抚摸孩子,告诉孩子你爱他,让孩子能真切感受到你无条件的爱。这样孩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感觉安全。

    第五,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要让孩子快速地适应新环境,需要家长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多下功夫,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心态。但每一个新环境的情况都不同,需要即时准备的东西也不同。所以要求家长根据新环境的情况为孩子做好准备,比如上幼儿园,在入园前夕,要根据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培养与之适应的生活习惯,要告诉孩子在幼儿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只有让孩子对新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它。

    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强弱程度,特此列举以下测试题,以供参考:

    1、孩子的身体健康,很少生病。

    A、是B、否

    2、孩子周围很少有年龄相仿的朋友跟他一起玩。

    A、否B、是

    3、孩子很善于动手解决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难题。

    A、是B、否

    4、如果能跟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会很开心。

    A、是B、否

    5、与其和大家去玩新的游戏,孩子宁愿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

    A、否B、是

    6、孩子尝试着开始交新的朋友。

    A、是B、否

    7、孩子跟父母待在一起,感觉很安全。

    A、是B、否

    8、孩子不能离开父母,哪怕一小段时间。

    A、否B、是

    9、孩子喜欢给别人讲自己有趣的故事。

    A、是B、否

    10、孩子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

    A、是B、否

    11、孩子宁愿待在家里,也不太愿意和小朋友们玩。

    A、否B、是

    12、除了父母,孩子很少跟其他成年人交谈。

    A、否B、是

    13、玩游戏时孩子从来只是参与者,而不是发起者。

    A、否B、是

    14、孩子很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A、是B、否

    15、孩子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

    A、是B、否

    16、在家里,父母事事都顺从孩子的意见。

    A、否B、是

    17、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经常独立做一些家务。

    A、是B、否

    18、孩子对任何新鲜事情都好奇。

    A、是B、否

    19、孩子见到陌生人时,通常不好意思说话。

    A、否B、是

    20、在家里吃饭时,孩子总是等大家都坐齐了才开始吃。

    A、是B、否

    计分方法及测评标准

    选A得1分;选B得0分,然后计算总分。

    0-5分:显示孩子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对差异较大的环境的适应尤其困难。

    6-15分:显示孩子的新环境适应能力一般,对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差异较大的环境具有一定困难。

    16-20分:显示孩子的新环境适应能力较好,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即使面对差异较大的环境也能很快地适应。

    总感觉矮人一截

    庞程对自己的长相很不满意,因为她长得又黑又瘦,还长着两颗大虎牙。为此,班上的同学经常笑话她,还给她起了个绰号——“大龅牙”。为了隐藏自己的“不足”,庞程在人前总是装着一副刻板、拘谨、不苟言笑的样子,即便其他同学围在一起讲笑话,她也总是一个人默默无语地躲在角落里看自己的书。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

    有一次,学校举行知识竞赛,一个班级需选3名学生参赛,庞程幸运地被选中了,可她说什么也不想去。老师没办法,只好动员庞程的妈妈做庞程的思想工作。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庞程这才吞吞吐吐地告诉妈妈:“我害怕他们取笑我的相貌,再说了,如果比赛输了,同学们一定会更瞧看不起我。”妈妈一时间手足无措起来。

    显然,像庞程这样因为自己的某种不足而消极地逃避竞赛的行为是一种自卑的表现。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具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对自己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一般都偏低,他们常常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灰心失望的情感和体验。对孩子来说,自卑是一种致命的缺陷病,它能埋没一个孩子的才能,导致孩子自暴自弃。

    1951年,英国有一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生性自卑的他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年,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人分子结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带领人类进入生物时代。两人因此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如果弗兰克林不因自卑放弃,而是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要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不仅需要社会和学校教育,更需要父母的努力。

    他45岁就当上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自创立以来最年轻的一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也被誉为全球第一的CEO,当代最成功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杰克·韦尔奇。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在小学时候不但没有那么出色,而且还是个口吃的人。因为口吃他时常被同学嘲笑。

    一天,他又因为上课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的,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一番。他非常沮丧。

    他回家跟妈妈说:“他们都嘲笑我,我是不是很糟糕?”

    妈妈当然更难过,但是他妈妈不是一个寻常的妈妈,她想,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情况下好像安慰并不会起很大的作用。

    妈妈一脸欢笑对他说:“哦!原来你是为这个伤心的?”

    “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没有办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啊!难道你不知道你远比其他孩子聪明吗?”妈妈十分自信地看着孩子。

    杰克·韦尔奇顿时心里一亮,他从此不再为口吃而自卑了。也正如此,他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很快就摆脱了口吃的毛病。

    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基石。”在整个学生时代,杰克·韦尔奇的母亲都始终是他最热情的拉拉队长。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几乎都听过杰克·韦尔奇的母亲告诉他们的一个关于她儿子的故事。而且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她都会说,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正是这么一位伟大的母亲,铸就了杰克·韦尔奇自信的性格。

    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性格的铸造师,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深深地烙刻着家长教育的印记。那么,当孩子被自卑感所困扰时,作为家长,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尊重与理解。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每一项决定,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使他们在一种没有等级的氛围里消除自卑心理。

    第二,增加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关键,父母应给孩子创造条件,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第三,步步为营。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

    第四、发挥长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第五、自我暗示。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在孩子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孩子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感到信心不足时,孩子应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总之,自卑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克服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父母要有信心、耐心、恒心,坚信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一定会逐渐克服自卑,建立自信,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个人的日子好孤单

    这是一位小学班主任的教育札记:

    班里有个学生叫靳继成,在上小学以前,他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上过幼儿园。上了小学以后,同学们下了课在一起玩,可靳继成总是孤零零地在旁边站着,加入不进去。同学们都说靳继成“古怪”,靳继成很苦恼,向爸爸、妈妈哭诉。爸爸、妈妈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家乖乖的靳继成与小伙伴玩不到一块儿呢?

    通过家访与分析,我发现,靳继成的“古怪”其实就是孤僻。其形成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有学会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技能——生活中,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分保护,总是担心出事,不让他与“坏孩子”交往,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等,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集体游戏时往往无视公共规则,不顾及别人;要么呆板、不爱活动,内心封闭,不能自如地与别人交往。这样很易遭到同伴的冷遇,时间一久会形成恶性循环,更加逃避与人交往。

    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高楼里、被溺爱浸泡的孩子来说,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有位儿童心理学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孤僻、内向的孩子不合群,甚至还有攻击行为,即便长大了也很难与人合作。”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往往表现得十分焦虑,不知如何是好。事实上,孩子的不合群是完全可以纠正的。特别是学龄前幼儿正处于个性萌芽和初步形成期,应该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开朗乐观、主动交往的性格雏形。

    孩子性情孤僻表现十分明显:

    他们不懂得如何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孩子虽然不拒绝别人,但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很少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他们的不合群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他们的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言语很少,声音很小,有时甚至不愿说话而宁可用手势代替;

    他们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件事,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兴趣狭窄,难以适应新环境;他们很少关心别人,更无视别人的关心。

    在医学界,严重孤僻甚至可以视为是一种病态,即常人所说的孤独症。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在全球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据有关机构研究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孤独症的出现机率高了近10倍。在美国,每千名儿童中有3人在不同程度上患有孤独症,这些患孤独症的孩子年龄一般在5岁至17岁之间。而在中国,孤独症患儿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五,而且每年以10%到17%的比例增长。

    石东从小就比同龄的小朋友显得特别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老师经常投诉他上课不专心,经常离开座位,没有一个好朋友,不能和班级同学交往和友好相处,不懂得与人相处,有些言行别人难以接受,经常与别人冲突,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刚开始,母亲还以为石东只是性格内向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问题越发严重,就带他到医院检查。石东与医生交谈时不敢直视对方,只是低头看着地板,他告诉医生自己每天的生活都在“熬”,睡眠不好。医生经过一翻诊断后,肯定地告诉孩子的母亲,孩子患了孤独症。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母亲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走出孤单……一年多后,石东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给人沉默不语的形象被活泼好动所替代。

    对孩子孤独症的治疗,大多采用药物治疗和教育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不过药物并非是治疗的根本,治疗孤独症应主要采用教育训练。而要根治孩子的孤独症,要培养一个合群、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孩子,必须从消除那些造成孩子孤僻的原因入手。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交往环境。尽量不在孩子跟前过多地暴露父母双方的分歧甚至争执,避免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除此外,父母还要积极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不要用伤害的语言或消极语言批评孩子。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每天抽时间与孩子游戏、散步、交谈,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爱的满足,建立安全感。

    第二,创造机会,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会交往。比如,让孩子多参加幼儿园和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从小生活在同龄人的群体中,孩子会逐步学会如何生活、如何相处。

    第三,尊重孩子作为主体的人格和权利,避免包办代替。父母应注重培养孩子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摆脱依赖思想,引导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自我中心”。父母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第四,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孩子孤僻、不合群,有时是由于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造成的。因此,要帮助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学会听取小朋友的意见,分清是非。如:父母可经常询问孩子是否玩得开心,了解他们游戏的情况,肯定孩子的正确做法,提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小伙伴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

    胆小怕事,缩手缩脚

    6岁的华孟春非常胆小,一只毛绒绒的宠物狗,就能把他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天黑后,他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非得有人陪着才肯去洗手间;家里来了客人,他不是躲到爷爷奶奶的身后,一副怯生生、不敢见人的模样,就是索性躲到客厅的角落里,自己玩拼图;在小区里玩被人欺负了,华孟春也从来不敢大声争辩,只会回到家里哭泣……为此,华孟春的妈妈忧心忡忡:“孩子胆子这么小,长大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华孟春的爸爸更是恼火,训斥华孟春:“男孩怎么可以这样胆小?真是窝囊废!”为了让华孟春变得勇敢起来,爸爸每晚都给他讲人类战妖魔的童话,可华孟春非但没变得勇敢,反而越来越胆小。

    华孟春的这种表现正是性格内向、怯懦的反应。一般来说,性格内向、怯懦的孩子除了胆小怕事,做事情畏手畏脚以外,还有以下这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经常不敢独自出门……现实中,孩子怯懦会丢失很多表现的机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极其不利。

    苏联作家、诗人帕斯捷尔纳克说过:“勇敢能扫除一切障碍。”面对现今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孩子要想轻松应付,在竞争中取胜,就更需要有坚定的勇气作伴。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培养他们勇敢的性格意义重大:首先,勇敢能让孩子摆脱“害怕”的心理长久困扰,使他们能够大胆积极地投入生活,与人交往;其次,勇敢的孩子不怕失败,更不怕嘲笑。他们能积极踊跃地在班上发言,即使错了,也全然没有负担;再则,勇敢的孩子独立性强,能承担起许多责任。他们不依赖大人,遇到事情更不会畏畏缩缩。此外,勇敢的孩子喜欢据理力争,只要是认为自己对的,便会遵循原则,毫不退让。

    一位年轻人在一家全球知名的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半年后,他很想了解公司总裁对自己的评价,虽然他觉得事务繁忙的总裁可能不会理睬,但这位年轻人还是决定给总裁写一封信。他在信中向总裁问了几个问题,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能否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干更重要的工作?”

    没想到总裁回信了,他没有回答这位年轻人的其它问题,只对他最后的问题作了批示:“刚好公司决定建一个新厂,你去负责监督新厂的机器安装吧。但你要有不升迁也不加薪的准备。”随同那封回信,还有总裁给他的一张施工图纸。

    年轻人没有经过这方面工作的任何训练,却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非常困难的。那年轻人也深知这一点,但他更清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自己因为困难而退缩,那么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幸运垂青于他。于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图纸,向有关人员虚心请教,并和他们一起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且提前完成了总裁交给他的任务。

    当这位年轻人向总裁汇报这项工作的进展时,意外的是,他没有见到总裁。一位工作人员交给他一封信,总裁在信中说:“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也是我祝贺你升任新厂总经理的时候。同时,你的年薪比原来提高10倍。据我所知你是不能看懂这图纸的,但是我想看看你会怎样处理,是临阵退缩还是迎难而上。结果我发现,你不仅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还有出色的领导才能。当你在信中向我要求更重要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时,我便发现你与众不同,这点颇令我欣赏。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想都不会想这样的事,或者只是想想,但没有勇气去做,而你做了。新公司建成了,我想物色一个总经理。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人选,祝你好运。”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缺乏的不是才能和机遇,而是那种大胆尝试的勇气。事例中的这位年轻人拿出了勇气主动出击,终于使那些“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的大无畏精神值得每一位家长、孩子学习。

    如果家里有胆子小的孩子,家长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引导:

    第一、家长做好表率。可以想象,家长如果在日常交际中也畏首畏尾,比较怯弱的话,孩子胆子大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们会仿效家长的做法,以至在与人交往中表现被动。所以,要想孩子摆脱怯弱,家长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好表率。

    第二、创造畅所欲言的环境。家长应制造活跃、融洽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家里畅所欲言,培养快乐、活泼的性情。

    第三、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及时引导。孩子一般都有表现欲,在兴奋的时候胆子最大,表现欲也最强,这时家长及时引导、督促,孩子就会勇敢地表现。

    第四、多给予鼓励。即使家长批评害羞的孩子时,也一定要注意措辞,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平时,不要在别人面前给孩子戴上“这孩子就是胆小”之类的帽子,这种定性的话只会起到负面的强化作用。时间长了,孩子会以为自己天生就是胆小的人。

    第五、多带孩子外出,开阔眼界。创设外出活动和与人交往的条件,使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扩大认识及交往范围,使他在接触陌生人的交往中,不断地增强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

    第六、让孩子经历磨难。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制造一些障碍,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克服;或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意识地袖手旁观,让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在独立克服困难后,会更有成就感,而成就感是激起一个人勇气和信心的力量。当然,当孩子的力量实在单薄无法与困难抗衡时,家长再适时地伸出手。在恰到好处的时候再帮助孩子,这比一味溺爱更能教育孩子,更能鼓励孩子。

    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蔡晶晶已经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了,可她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看法。在家里,她经常问妈妈:“妈,我明天是穿裤子,还是穿裙子呢?”在学校里,她经常问老师:“老师,你说我是参加活动好,还是不参加活动好?”在生活中也是一样,蔡晶晶看到别的同学穿背带裤,她也要求妈妈给她买,但背带裤买回来后,她才发现,由于她个子矮,根本不适合穿,最后只得送人。

    很多内向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遇到事情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不果断,更有甚者,喜欢人云亦云,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一味无原则地迎合和迁就别人。这样的孩子往往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常常成为受人欺负的对象,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与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孩子的言语中表示出“但愿”、“我做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时,就表明孩子的心态是消极的,做事是被动的,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应给予关注并努力去改变孩子这种不良的心态。相反,如果孩子习惯于说“我选择……”、“我要……”、“我认为……”等句子时,这就表明孩子拥有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这种心态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家长应给予及时鼓励。

    小红从幼儿园一直到上小学,她的事情都是由妈妈包办的,她则乐得逍遥自在。可是,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孩子的弱点很快就显现出来了,老师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同学讲什么,她也就信什么。

    为了让女儿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妈妈为她提供了许多实习的机会。买衣服时,让她自己选择款式、颜色;买书包时,无论是米奇卡通公主系列的,还是史努比减负系列,都由她自己决定;买文具、课外书等都是如此。

    开始时,小红动不动就问妈妈哪一种更好,妈妈会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喜欢哪一种就要哪一种。”

    就这样从买东西开始,小红渐渐有了自己的主意。每当她们母女俩的眼光出现差异时,小红都会对妈妈说:“妈妈,我认为我选的这个样式比较好。”而且还会像个小专家似的说得头头是道。

    如果想让孩子做一个积极主动、对自己负责的人,就要让孩子立即行动起来,严格要求自己。当然,家长也要做好孩子的监督工作。

    要培养孩子果敢、决断的性格,家长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好动的,一般都愿意参加一些活动。成人要尽早让孩子练习一些基本生活技能,如穿衣、穿鞋、擦桌子,独立完成简单的委托任务。凡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成人尽量不插手,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尝试,发现自己的能力。孩子感觉自己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就会果断地去做。

    第二,创造机会,鼓励孩子下决心。一个人在做出一个决定之前,需要考虑利弊得失后,再做出最佳选择。成人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充分自主的机会,让孩子有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利,凭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决定做什么事、如何做,如去商店给孩子选购衣服,价钱由家长选定后,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与花色。

    第三,从意识上真正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家长不妨回忆或反思一下:在关系到孩子个人生活和学习的事情方面,自己是否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是否尊重了孩子的意见?是否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如果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就从这些方面入手吧。

    第四,帮孩子摆脱依赖心理。遇事能够征询他人意见,借助他人智慧自己做出正确决策,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缺乏主见的孩子不是这样。他们遇到一点事就问别人怎么办,完全等着别人拿主意,这是孩子的依赖心理在作怪,必须想方设法帮他拿掉这个“拐杖”,他的自主意识才能成长起来。如当孩子遇事向家长讨主意时,家长不要马上说三道四,而是要引导和鼓励他拿出自己的意见,哪怕孩子说出的意见没有多少价值,也要先予以鼓励的语言,后再帮其完善,最后要让孩子感到,这个决定是自己做出的,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强、自立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果敢性格就会逐渐形成。

    第五,家长不要过分严格要求孩子。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对待孩子往往期望过高,总是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赞许少、批评多。有的爸爸、妈妈还让孩子做力不能及的事,又不帮助他,结果,孩子常常感到失败的痛苦,不自信,害怕做错事,更拿不定主意。孩子做事不会天生就果断,家长应注意教育孩子,并让孩子在自我锻炼中培养果断的意志品质。

    第六,鼓励孩子当断则断,勿求“万全之策”。有些孩子遇事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怕自己考虑的不周全。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周全与否是相对的。万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多人就在追求完美中犹犹豫豫,甚至坐失良机。让孩子懂得,凡事能有七、八分的把握,就应该下决心了,这对于孩子形成果断性格会大有裨益。

    总之,一个人遇事反反复复、犹豫不决、总拿不定主意的现象,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选择能力的形成,而选择能力的强弱又对人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是在各种各样的选择中度过人生的每一步的。其中,有些选择会直接影响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命运,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正是选择的大敌。

    孩子将来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局面,身边再没有大人的话可听,而自己又拿不定主意,那可能要误事吃亏的。因此,做家长的要尽早教会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教会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锻炼他们“拍板”的能力。

    心胸狭窄喜欢计较

    于平今年读五年级,他做事认真,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性格内向,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对自己“使坏”。有时,在达不到自己的愿望时,他会乱发脾气。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后,他也常常怀恨在心,还会把一些陈年旧账翻出来,诋毁、威胁同学。

    有一次,班长在管理班级事务时没有处理好而冤枉了于平,于平由此和班长发生矛盾冲突,产生报复心理,对班长大打出手,幸亏班主任及时赶到解了围。于平觉得非常委屈,明明是自己有理,为什么老师还批评自己呢?从此以后,他对班主任非常不满,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了很多。

    生活中,不少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封闭自我、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以至心胸越来越狭窄,不能包容别人的哪怕一点点过失。在这些孩子看来,别人对自己的“不敬”,其实就是别人在与自己作对。常有家长为此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这么锱铢必较呢?为什么孩子老觉得别人对不住自己呢?为什么孩子不能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呢?其实,这都是孩子不懂宽容惹的祸。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在儿子出生时,给他写了一封信,作为儿子人生之始的礼物。他以自己的方式,把这封信投进了未来岁月的信箱。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所有的美德可以自选,那么孩子,就先把宽容挑出来吧!在马上到来的世纪里,也许和平和安静很昂贵,不过,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它会让你把爱放在首位;宽容会使你随和,让你把一些看得很重的事情看得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致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

    是呀,如果一个人总为一件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是不会开心起来的。家长应开导孩子做一个胸襟豁达的人。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力大无穷的英雄叫海格力斯。有一天,海格力斯在山路上行走时,发现路中间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便踢了它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有被踢开反而膨胀起来。海格力斯有点生气,便狠狠踩了一脚想把它踩破,哪知那东西不但没踩破反而又膨胀了许多。海格力斯恼羞成怒,*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狠砸起来,那东西竟然加倍地膨胀,最后大到把路堵死了。

    一位圣人路过,连忙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忽略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的心里老记着它,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前进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那个袋子,开始很小,如果你忽略它,它就会自行消亡;如果你老是想着它,它就会在你心里不断膨胀。人的心中一旦充满了仇恨,就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这种状态下,人最容易失去理智,在仇恨的指引下干出后悔莫及甚至葬送自己前程的事情。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人处世,当以宽大为怀。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生活之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一句善意的道歉,一个真诚的笑脸,就足以让矛盾冰消云散,就足以让不快随风而去。从历代的帝王将相,到民间的凡夫俗子,从一个大国,到普通的小家庭,之所以能够和睦相处,就因为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盛开着一朵宽容之花,那是天底下最美的花朵。

    作为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教育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抛弃狭窄的胸怀。

    第一,教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抛弃积怨。家长要告诉孩子,不念旧恶,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和心态,对孩子循循善诱,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唤醒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化“敌”为友,抛弃积怨。尤其要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反思原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别人的缺点与失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有利于增进友谊。

    第二,让孩子不苛求别人,不斤斤计较小事。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磨擦的事情产生,只要有忍耐、包容、体谅的心态,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要将心比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度量放宽、眼界放远,化解矛盾。

    第三,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学会感谢、感恩。家长应从两方面做起:首先,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宽容他人;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相互宽容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宽容友爱的家庭环境中,受潜移默化影响,将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再次,让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互换角度,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理解父母,让孩子感到对父母的回报也是应该的。

    第四,让孩子乐观向上,争取优秀。宽容别人首先要自己乐观。悲观之人总是心情压抑、郁闷,容易想到人或事物不利的一面,所以常常对别人不满或者发脾气。乐观之人总是心态宁静,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成就自己。另外,宽容大度之人一般做得比较优秀。真正优秀的人,容易坦然的接受他人的过失,与人为友。

    阿诺德说过,“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宽容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使人明辨是非,同时,不计个人得失,可以让人着眼于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时一事。家长要时刻告诫孩子宽容待人: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宽待,多一份善意,我们身边就会更加和谐,人生也就会变得更加精彩。

    只顾自己,我行我素

    高兵兵在家里是独生子,深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疼爱。从小时候起,家里所有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好吃的、好玩的留给高兵兵,高兵兵逐渐地变得很“独”。曾经有一次,爸爸下班晚了,实在太饿了,进家坐下后,顺手拿起高兵兵的饼干就吃起来了。这些饼干已经买回来好久了,高兵兵根本不喜欢吃。然而,高兵兵看到后不愿意了,让爸爸把饼干还给他,甚至伸手要到爸爸嘴里去抢,尽管妈妈一再表示第二天一定给他买来更多的饼干,但还是不能说服高兵兵,他不仅哭闹,而且还躺在地上打滚,不依不饶。最后,还是爸爸说带他去吃西餐,才阻止了高兵兵的哭闹。

    高兵兵对于他的玩具更是丝毫不让别人碰,邻居家的小朋友金玲来玩耍,看见高兵兵的电动火车非常好玩,便忍不住用手去摸摸,并且对高兵兵说:“你的火车好神气呀!”说话的过程中,她的眼神中无不流露着对小火车的喜爱,谁都能看出金玲是多么希望能玩一会儿。可是高兵兵却很小气地将电动火车藏起来了,并且对金玲说:“这个是我爸爸买来让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以自我为中心”是很多内向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会让孩子落入孤独无援的处境里。这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孩子往往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凡事只关心自己,对于别人的付出丝毫没有感激之情。同时,自私自利的孩子很难交到知心朋友,很可能会离群索居。因为他们缺乏爱心,不仅不愿意帮助别人,不善于与人合作,还总喜欢斤斤计较,担心自己吃亏。或者在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自己的东西不愿与人分享,而别人的东西却拿得越多越好。这样的人,最终只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成为一个没有人爱护、不受欢迎的人。

    要想改变孩子自私自利的缺憾,家长需要学习并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在正确认知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改变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家长应该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自我中心的心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自我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第二,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观察孩子时,不能只看自己的孩子是否精神饱满、是否能融入社会,一定要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来观察。如有可能,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捐款、帮助邻居倒垃圾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第三,教孩子运用“角色互换”,弱化“自我中心”心理。“角色互换”就是转换与他人的位置,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感受与悲欢苦愁。如孩子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家长应要求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就会使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不安、羞愧。“角色互换”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帮助孩子从自己角度出发转为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制定规矩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可以制定一些规矩,并耐心、详细地向孩子讲解这些规矩,让孩子在遵守这些规矩的过程中明白,他是家庭与社会的一员,遵守一定的规矩是必须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闹,一旦规矩设立,家长就一定要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他必须遵守这些规矩。如果家长轻易地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将规矩抛到一边,那么,这些规矩就会形同虚设,同时家长的威信也会在孩子的眼里大打折扣。

    第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共同协作的意识。对于入学了的孩子来说,集体就是小组、班级、学校等。孩子在这些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与其他同学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从而逐渐形成共同协作的集体意识。一般情况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集体中,往往与他人格格不入,做事斤斤计较,影响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因此,父母应与学校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耐心倾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感受,支持孩子踊跃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人服务,培养孩子谦让、守礼、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

    第六,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长不要掺和进去,即使小朋友之间发生问题也要叫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学会理性地处理和伙伴之问的矛盾——哭是不能解决伙伴之间的问题的,只有充分对话才能成为朋友;在与小朋友交往的社会生活中,孩子会逐步认识到凡事都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样,而是与自己对立存在的。在对立存在的认识过程中,孩子才能逐渐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

    第七,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意见。家长要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等等,这样可以制止孩子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为。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邓晓娟是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子。在邓晓娟上幼儿园的时候,她每天回家跟爸爸妈妈投诉:今天哪个小朋友打她了,哪个小朋友推她了,哪个小朋友扯她辫子了。刚开始的时候爸爸妈妈将信将疑,后来,妈妈特意到幼儿园去了一趟,看见邓晓娟一个人嘟着嘴,一声不响抱着一个玩具,别的小朋友却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游戏。不一会儿,一个壮实的男孩子向邓晓娟走过去,妈妈起初以为他要和女儿子一起玩,然而,紧接着的一幕却让邓晓娟的妈妈非常揪心:那男孩也不知跟邓晓娟说了什么,邓晓娟一言不发,低着头,默默地把手里的玩具送到对方手里。看着邓晓娟软弱的表现,妈妈心中有些着急了。

    妈妈跟邓晓娟谈了几次,要求邓晓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被小朋友欺负了要及时告诉老师,还特点嘱咐老师,要求老师多关照邓晓娟,可邓晓娟软弱的个性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

    邓晓娟的这种行为是性格软弱的具体表现。生活中,像邓晓娟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因为性格软弱,神经受不了太激烈的刺激,因此在遇到竞争和压力大的情况时,孩子往往会采取退缩的方式,保护脆弱的神经系统。这导致他们做起事来畏首畏尾,被欺负或者遇到不公平的待遇不敢声张,有道理不敢与人争辩。这样的孩子,就像邓晓娟一样,是不会被他人尊重的。

    有两个农夫在各自的田地里许着愿。

    一个农夫说要他的地里不要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冰雹、不要虫害。

    另一个农夫说,这些都没事,只要我能看着我的麦子还存在、还活着就行。

    结果,那一年,天气都随了他们的愿,那个什么都不要的农夫,麦穗果然结得很大很多,但是麦穗里面却没有一粒麦子,全部是空的。而另一个农夫,看上去只是短短的麦穗,但是里面却是丰满的果实。

    第一个农夫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般“呵护”麦子,反倒没有让麦子生出“感激”之情,结出丰硕的果实,而另一个农夫的那些饱受风雨侵袭过的麦子,却能够无怨无悔地献上丰硕的果实?这是多么不公平呀!其实,道理很简单,温室里的鲜花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没有经历过风雨的麦苗决然不会为了生存努力寻求发展。只有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起来的麦苗,才能在挫折与磨难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收获秋日的丰盈。同样,家长要改变孩子软弱的性格,就必须要让孩子经受一些磨砺。

    改变孩子软弱的性格,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家长不要对孩子表现出失望的情绪。面对软弱的孩子,家长千万不能流露出沮丧和恼怒,这样会令孩子更加难过。

    第二,家长要经常关心鼓励孩子。家长每天要抽出一些时间,在轻松自如的气氛中,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谈谈学习、生活,鼓励孩子不加掩饰地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遭受的挫折;同时,家长也应该谈谈自己平时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是如何对待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千万不能大声呵斥或粗暴责问,而应施以更多的关爱,如给孩子安慰,使他紧张的情绪得以松弛;或与孩子坐在一起,若无其事地跟他谈心,让孩子主动诉说自己的不幸与委屈,只要家长能认真地听其倾诉,家长充满爱的信任和鼓励,就一定会鼓起孩子的勇气,激发他的自尊,使其尽快摆脱不良的情绪,高兴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第三,让孩子多接触同伴,锻炼自己。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家长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孩子跟着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并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第四,家长要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感情较脆弱,家长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让他觉得无地自容,脸上无光而羞于见人,无形中不良刺激强化了孩子的弱点。如果确实需要指出孩子的缺点,应在肯定孩子成绩的前提下,用提建议和希望的口吻指出孩子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会乐意接受的。

    第五,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孩子就像树木,会越长越大,所需要的空间就会越大。书本和讲堂只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不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空间,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由地呼吸,那他就会茁壮成长。

    第六,给孩子以自信。自信是一份沉甸甸的厚礼,无论赠予谁,都会成为成长的动机。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走远,但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必能走遍天涯和海角。自信的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自己给自己打气。自信心是建立在自我肯定的基础上,否定的教育绝不可能培养出有自信心的孩子。做家长的谁不望子成龙?激励孩子成材的方法很多,但给孩子一份自信确实很重要,教给孩子别用仰视的眼光看自己的同时,指导孩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自己非常重要,千万别让孩子在你俯视的目光下失去自信啊。

    第七,鼓励孩子迎上前去。生活中,有很多软弱的孩子一遇到困难、挫折就开始退缩,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困难,不必去面对。实际上,孩子一旦产生了退缩的心理,就永远不可能变得坚强、勇敢起来,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懦夫,就应该鼓励孩子,直面困难,迎上前去,不管是“刀山”还是“火海”自己都应该试一试。孩子一旦初试成功,以后他们遇到同样的难题时,也能够很好地去解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