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十讲-性格中的硬核和力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成功需要很多的东西,但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胆量。有了胆量,没有希望成功的事情也可以成功;没有胆量,本有希望成功的事情也可能因此而失败。刘邦之所以能够斩蛇起义,建立大汉王朝,他的胆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敢想易,敢做难

    后世的人好像对于刘邦能够打下汉室江山有很多诟病,觉得刘邦不过是一个泼皮无赖,哪里有资格坐这个江山。其实,就凭一条,刘邦坐这个江山就有足够的资格。

    这就是刘邦有足够的胆量。

    对于一个想要做成一件事,或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胆量有时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

    人们常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分人事,七分天意”。对于这一点,就是那些天才的谋士、高智商的战略家都是难以逾越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面对要处理的矛盾和要做的事情,我们凭什么来决定行动呢?毫无疑问,这就是胆量。有胆量的人,看准了,就大胆地干,哪怕前面是“地雷阵”,是万丈深渊,也要勇往直前,其结果,也许会是人仰马翻,甚或是头破血流,但也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且是巨大的成功(越是别人不敢做的事,你做了,获得了成功,这样的成功往往都是巨大的);没有胆量的人,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或者事先就为未知的结局而恐惧,惧怕失败,止步不前,畏首畏尾,其结果,也许不会失去什么,不会“亏本”,但他将永远与成功无缘。简单地说就是:大胆地干,失败与成功各占一半;小心谨慎,也许不会失败,但决不会有成功。因此,要成就事业,要追求成功,就必须要有胆量。胆量是成功的前提,胆量是成功的基础,胆量是成功的力量之源。

    刘邦就是一个很有胆量、敢想敢干的人。

    刘邦当年是一个小混混,偷鸡摸狗的事估计没少做。所以也练出了一身的胆量。刘邦的妻子吕雉,历史上评价她“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这个对自己夺取天下有过极大帮助的妻子,就是刘邦凭借自己的胆量才得到手的。

    当年刘邦的岳父,也就是吕后的父亲吕太公,本来是单父人,和沛县的县令关系很好,“素善沛令”,后来由于在家乡得罪了人,无法容身。所以托沛县县令的关系来到了沛县。这时应该是刘邦在家乡做那个小小的亭长的时候。

    中国大概自古以来就有这个规矩,沛县有头有脸的人物眼见顶头上司的客人到来,就纷纷送礼物祝贺,“皆往贺”。吕公托沛令之福,设宴款待这么多有头有脸的人物。刘邦和吕雉的姻缘这时便开始了。

    不过那时的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在那么多的人物中,大概还没有入吕公的“法眼”。不过,刘邦之所以能够和吕雉搭上关系,成为一对“亲密战友”,刘邦的胆量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是县太爷的朋友,所以来的人自然多,所以对于管理后勤有专长的萧何当仁不让地客串了一把主持收红包的账房先生的角色。萧何果然有办法,为了应付这人来人往的局面,萧何定下了一条规矩:送礼金超过一千钱的坐到堂上,礼金不满一千的,不好意思,那就请到堂下就座吧。

    这个一千钱是个什么概念呀?从《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开出的物价表可以看出个大概来:马——每匹四千钱;牛——每头一千一百九十七钱;猪——每只八百钱;鱼——每石二百钱;桑竹——每亩二百钱;酒或酱——每瓮二百钱;谷物——一钟(一钟为六斛四斗)二百钱;奴童——每人二千钱。

    由此可见,当时的一千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呀,能买一头牛或者五亩桑竹了,能拿得出一千钱“红包”的人当然有理由坐到堂上去了,看来人分三六九等,古时亦然呀!

    刘邦当时作为亭长,送红包当然他也跑不了,所以也赶来给吕公祝贺。等进献礼钱的时候,刘邦一摸兜,坏了,一文钱也没有了,不知是忘带了还是存心,反正一文钱没有。但是刘邦仗着脸皮厚,又和大家都混熟了,嬉皮笑脸惯了,就顺手拿起一个刺,叫嚷道:“贺钱一万!”

    什么是刺呀?这个刺又叫做谒,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名片,不过那时是一块竹片,一般长约20多厘米,宽约3、4厘米,厚约1厘米,上面写谒见人的姓氏、官职爵位以及家庭住址,也就是自己所在的郡县乡里,所以叫做“谒”,又叫做“爵里刺”,就是表明官爵和住址的名片的意思。因为这是给吕公祝贺并赠送礼金的名片,所以上面免不了要写上几句祝贺的话。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写上赠送的“红包”数。

    现在刘邦身无分文,愣是拿起这个竹片,就是那个“刺”,刷刷几笔写上“贺钱一万”,往里边一递,便闯了进去。你说这个刘邦是不是胆子大,在县太爷的客人面前也敢玩弄“空手道”。着实胆子不小!

    这一万钱是个什么概念?按照刚才的物价表进行可比计算,这一万钱在当时能够买九头牛或十几头猪,或者五十石鱼了,估计当时算是天文数字了!所以主人吕太公也有些傻眼,不知道这是什么人物,竟然送来这么丰厚的礼物。赶紧把刘邦让上堂来,并且请他坐上了头等席。

    临时的账房先生萧何对于这位的底细真是了如指掌,知道他哪里能够拿得出一万钱呀!他又好气又好笑,还怕自己这位朋友闹出什么乱子,最后不好收场,就提醒吕公说:“这个刘老四呀,一向是爱说大话,你可不要听他的!”但是吕公倒没怎么在意。

    刘邦撒了个大谎,登堂人室之后,就座时,对周围其他客人不管不顾,只顾着自己吃喝,好像自己真的拿出了一万块钱,一点儿看不出有什么心虚的感觉。要说吕公设宴,他的老朋友沛县的那位县令以及本县的头头脑脑大概都应该在座,刘邦尚且如此大胆,足见他的胆量了。

    吕太公以为他真能进礼万贯。没想到等刘邦吃饱喝足,一抹嘴儿就想走,丝毫没提礼钱的事,吕太公又傻眼了,敢情这小子真是忽悠人呢。不过他心里也合计,这小子不光胆子大,脸皮也够厚,并且按面相学看,这小子将来必定大富大贵,连忙叫住了刘邦,一万钱的“红包”也不要了,还非得将自己的女儿许给刘邦。他对刘邦说:“我从年轻时就为人家看相,不知道看过多少人了,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你的,希望你能够珍重自己呀!我有个女儿,想要给你做铺床叠被的奴婢,希望你能够收下!”

    你瞧这老爷子话说得多客气呀,厚脸皮的刘邦估计也是一口答应了。

    就这样刘邦仗着自己的胆子大,不仅白吃白喝,还娶回一位后来名噪天下的夫人——吕后。真是叫做“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出头的机会与创业的动机

    要说刘邦的胆量也真是大,从他放走民工这件事上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也成为了他创业的开始。

    这件事还要从修建始皇陵开始说起。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统一中国的大功告成。

    统一天下的事情做完了,当然要搞些“形象工程”来纪念这些事情,所以,秦始皇开始大规模展开基建工程。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规模浩大的项目就有:筑建长城的国防工程,“决通川防”的水利工程,修驰道直道的国道工程,“堕坏城郭”的城市改造工程,“夷去险阻”的交通工程,这还没把他听信徐福等人建议、不断追加投资的航海工程,以及随兴而起的琅邪台重建等项目包括在内。尤其引人瞩目的,就是对“关中之固,金城千里”的开发经营,且不说气势磅礴的骊山皇陵,且不说把六国景观融为一体的朝宫上林,光是一个同时“可以坐万人”的阿房正殿,不要说在秦以前,即使秦以后两千年间,未见能有与之匹敌的!

    所有这些工程的建设,以及为之配套的原材料运输等,都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的投入。随着秦始皇的建筑工地的遍地开花,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那么这么多劳动力从哪里来呢?这个自然难不住万民之尊的皇帝陛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各地的劳动人民,自然都是免费的民工。这些徭役自然要通过郡县乡里的行政管理制度,直接从基层征调。确保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也就成了地方政府的职责。这也正是刘邦之流的县令、亭长的主要工作内容。

    刘邦在发迹之前曾经做过亭长,这个亭长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完成上级指派的各种公务。所以,根据目前形势,刘邦这个亭长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护送修陵的农民前去骊山工地劳动。在他的秦吏生涯中,这种性质的出差已经习以为常了。

    由于徭役日渐繁重,丝毫没有要减少的迹象,农民的态度逐渐由不满转化为愤慨,由被迫执行转化为抵制,而政府机构的任务也由“遣送”变为“解送”,直至成为“押送”。

    对刘邦而言,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这“送徒”的差事是越来越艰巨了,哪比得上秦朝开国前期,到了咸阳,交接手续办过,还能看看金碧辉煌的京师气象,瞅瞅皇帝威仪的热闹,回乡后向朋友父老吹吹外面的见闻,何等逍遥自在?现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凑足了“徒”数,还要大家自备食物后一起上路。若待之宽厚,则磨磨蹭蹭误了报到期限;若督之苛严,则卧病,逃亡,乃至抗拒,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随着农民的怨气增大,押送工作也越来越不好做了,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刘邦如今也很有些郁闷,不免陷入深深的迷惘之中。这大概也是当时众多秦朝官吏共同的心态变化。早先视做可以趁机游山玩水开开眼界的公差,如今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但是吃的是官家饭,就得为官家办事呀,所以,押送民工的事情还得硬着头皮往下干。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刘邦奉沛令的命令,解送一批农民,以及部分囚徒,去咸阳骊山建筑工地服役。

    大家都知道秦法的苛刻,担心自己的一去不复返,所以,这些人都一步一步往前挪。而且一路上,民夫不断逃亡,每天早晨起来清点人数,都会发现比前一天要少了几位。刘邦心里暗自寻思:人数已然不足,日期也要耽误了,这样的话,即使到了骊山,也交不了差。别说亭长做不成了,就是想当个小老百姓,估计都困难了。秦朝的法律严苛,仅误期一项就可以治罪,不要说还逃跑了这么多的人呀!刘邦心里不由得嘀咕起来。

    当队伍拖拖拉拉地走到丰邑西面的一片湖沼地带时,刘邦越想心里越烦闷,便以酒浇愁,心里想着:去了也是死,不去也是个死,干脆就不去了吧!

    也就是刘邦胆子大,敢作这种决定,他也喝得已经有些醉醺醺了,借助酒胆,借助酒劲,痛下决心,把那些征调来的农民以及囚徒都叫了过来,将他们的绳索统统打开,对他们说:“我知道大家也都不愿去骊山那个鬼地方,现在我就顺了大家的心愿,大家都各自珍重,各自逃命去吧!”

    于是,刘邦与民夫们痛饮一番,将民夫全都放了,让他们连夜各自逃生。当时有十几位壮士,大概就是队伍中的囚徒,他们不比那些农民,自知自己也没有地方可以逃跑,就是逃跑了还是死路一条,还不如跟着刘邦混呢,所以也不愿离去。

    于是刘邦便带领大家前往芒、砀地界。这个地点选择得很好,充分说明了刘邦的反侦察能力:这个地方离沛县不远,方便与家里联络。可这里却属于砀郡。刘邦久在官场浸淫,对于官场扯皮那一套应该知之甚深:泗水郡会以刘邦的藏身之地不在自己的境内而置身事外,砀郡又会以这伙人的籍贯属于泗水郡来搪塞,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是最为安全的地方。

    行走了大半夜,探路的人返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横躺在路中央,没法前行了。”刘邦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也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他听说有这等事,也正是以酒壮胆,便圆睁惺忪的眼睛,随口说道:“大丈夫行路,有什么好害怕的?”随即大步上前,拔出随身佩带的宝剑,将那条白蛇劈为两段,夺路而走,走出好一段路才又醉倒在路旁。

    接着就出现了那个广为流传的离奇故事,落在队伍最后面的人,估计是断后的人,经过这个白蛇分尸两截的地方时,看见有个老婆婆在夜色中哭泣。此人问她为何夜哭?老婆婆道:“有人杀了我的儿子,所以才哭。”此人又问:“您的儿子为什么被人杀害?”老婆婆道:“我的儿子,本是白帝之子,化为一条白蛇,躺在这条道上,现在被赤帝之子斩杀了,所以我要哭泣。”此人认为老婆婆说谎,那老婆婆忽然不见了。等赶到大家休息的地方时,刘邦正好醒来。此人便把刚才的奇遇告诉他,刘邦听了,心里乐滋滋的,以此自负。旁边那些壮士们听了,从此益加敬畏刘邦。

    后来刘邦病危时,曾以“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自豪,说的就是这段拔剑斩蛇的故事,可见此事在他创业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所谓壮士们从此益加敬畏刘邦,其实,与其说是因为那条蛇,不如说是因为大家更加佩服他的胆量。

    就这样,刘邦带着大家,家也不敢回了,只好躲避到芒、砀一带,惶惶不可终日地东躲西藏。

    不久,刘邦的机会就来了。秦二世登基之后,一系列的倒行逆施使秦王朝迅速瓦解。他上台后第二年,陈涉、吴广便在大泽乡举起义旗,各地纷纷响应。当时的形势,贾谊在《过秦论》中有生动的描绘:“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寨,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櫌白铤,望屋而食,横行天下。”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意即陈涉刚一发难,各地立即追随而起,全国陷入动荡之中。

    刘邦也乘机结束芒、砀山区的流亡生涯,成为一方义军首领。这时呢,刘邦的老家沛县的形势同各地一样,当地县令惶惶不安,生怕自己被义军杀掉,打算宣布沛县独立,混迹于起义大潮。

    刘邦的好友萧何、曹参进言说:“您本是秦朝的官员,现在又打算背叛朝廷,率领沛县子弟反秦,恐怕难以服众。不如招回流亡在外的人,大概能有几百人。然后用这些人为骨干,去压服其他人,大家就不敢不听您的了。”县令听了这个建议,便让樊哙去召回刘邦,这时刘邦已有近百名追随者了。可是樊哙等随刘邦返回沛县时,县令大概没有想到刘邦几年不见,竟然有这么多人,觉得刘邦势力太大,怕发生变故,又反悔了。县令下令关闭城门,并打算杀萧、曹二人。萧、曹二人发现不妙,赶紧翻越城墙,投奔刘邦。

    刘邦本来是被请回来的,却又被拒之门外,平白无故被人戏耍,他哪里能够受得了这口窝囊气?于是刘邦将书信写在帛上,用箭射进城去、告知城内的父老们说:“天下受秦朝的迫害已经很久了。如果大家为沛县县令死守此城,起义军过来将屠戮全城;现在只有杀掉县令,从本地人中选择可以信得过的人做统帅,迎合各路起义队伍,才能够保全乡亲们的身家性命。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城中父老响应号召,杀掉县令,打开城门,将刘邦迎进城中。

    经过这样一番波折,刘邦的威信一下子树立起来了。当地父老都推举刘邦任新的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正在动荡之中,各地诸侯并起,如果统帅选择不当,便将一败涂地。我不是舍不得自己,只是怕自己才能不足,无法保全父老乡亲。这是一件大事,希望大家认真抉择,推举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谁都不想出这个头,这时沛县名望最高的是萧何、曹参等人,但他们都是“文吏”,久在官场混迹,大概明哲保身的本领练得特别到家,所以特别珍惜自己,唯恐眼下风起云涌的反秦运动最终归于失败,日后秦朝秋后算账,依法律,领头的人要全族砍头,所以他们也都推让刘邦当头。估计那时他们心里想的就是万一失败了,自然有刘邦在上头顶着,由此可见萧何、曹参之流的小市民习气。

    再加上父老们都说“我们一向听说刘季身上有很多神异,是贵人的征兆。而且我们卜筮过了,天神的意旨,也是任何人都比不上刘季当首领吉利!”刘邦依然数次推辞,但其他人皆不敢做这个向大秦皇帝叫板的沛令,最终还是刘邦接受了众人的推选。当时陈胜自称楚王,官职设置都沿用秦统一前楚国的旧制,县宰都称“公”,于是刘邦便称沛公。对于刘邦来说,能够被推举为沛公,决不是偶然的。他本来在逃亡之中,能有机会公开返回家乡,在他说来已是难得的好事,可是县令的反悔,给他提供了出头的机会。

    使他真正得到推举的原因,并非身上出现龙形、七十二颗黑痣、田间老人的预言等玄妙的东西,而是因为刘邦有着过人的胆量,是胆量成就了刘邦。

    胆量与霸业的比例关系

    刘邦具有他人所不具备的反叛和献身精神,这一条已经被他断然放走所有役人的勇敢行为证明过了。

    紧接着,风起云涌的全民反秦运动,实际上搅乱了法律控制下的社会常态,但保守的观念仍旧存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难以消除,而如萧何、曹参等在沛县民众眼里更具备才智的这些人,都是注重实务的文吏,绝无刘邦那种历史使命感一般的理想主义色彩,动员大家杀了沛令的这种白帛黑字,他们绝对写不出来;闯下大祸后还要充当“叛乱首领”,在他们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对此,易中天先生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不妨一睹为快:

    “在中国历史上,夺帝位者不外两种人。一种是豪族,如杨坚、李世民是。一种是流氓,如刘邦、朱元璋是。文人是没有份的。文人既不敢起这个心,也没那个力。即使参加造反起义,也只能攀龙附凤,跟在豪族或流氓屁股后面,当个军师,做个幕僚,出点儿主意,使点儿计谋,断然是当不了领袖的。所以楚汉双方的首领,只能是豪族项羽和流氓刘邦,不会是萧何、曹参,也不会是范增、张良。

    “文人为什么当不了造反皇帝呢?因为造反起义,争夺帝位,说穿了,是一场豪赌,非有天大的胆子不可。这个胆子,又与本钱有关。本钱特大的敢赌,一无所有的也敢赌。豪族敢赌,是因为本钱大,输得起。流氓敢赌,则是因为没本钱,输不怕。不就是失败了没好果子吃吗?我本来就没吃过好果子。干他一下,没准还能捞他两个吃吃,岂不赚了一票?但凡有此类机会,真正一无所有的流氓无产者都是像干柴一样一点就着的。干吗不去?不去白不去。

    “文人可就要三思而行了。文人都是聪明人,而聪明人从来都成不了大气候。聪明人遇到事情,往往想法比较多,想得也比较细。等他前前后后都想妥帖了,没准机会也过去了。即便机会没过去,他们也多半不会干。因为文人是有本钱的人。这本钱比豪族少,比流氓多,不多不少,很是尴尬。他们多半有些薄产,有些家小,妻温良,子懦弱。熬一熬,也许能混个士绅。再不济,也能混个温饱。要他们拿这点小本钱去豪赌一把,舍不得也豁不出去。

    所以只有吴用这样的光棍才会落草为寇。而吴用辈之所以要“下海”,则又因为他们的本钱之一是知识学问。知识学问是要用的。不用,就等于没有。怎么用呢?一是卖给皇帝,去当国师;二是卖给强盗,去当军师。当然最好是卖给皇帝。如果卖不了,就卖给强盗,反正不能闲着。何况“成者王侯败者寇”,过去的强盗也可能变成皇帝。苟如此,岂非开国之勋?这便是起义军中总有文人掺和的原因。总之,文人总是要“仕”的。治世,则仕于朝;乱世,则仕于野。挑头造反,则不可能。

    “流氓就不会想那么多。流氓什么都没有,却有胆量。而且正因为什么都没有,才只有胆量。他们没有家财,不怕破产;没有职务,不怕罢官;没有地位,不怕丢人;没有知识,不怕说错话。那他们还怕什么?怕死?笑话!谁不会死?不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吗?我本来就买不起棺材。不就是身败名裂吗?我本来就没有什么名。不就是不得好死,要千刀万剐吗?对不起,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只要能把皇帝拉下马,咱就赚了。就算拉不下,能吓他一跳,咱们也算没有白活。”

    所以,浑身是胆的刘邦便脱颖而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日后刘邦得以成就霸业,胆量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是刘邦胆量的一次集中表现。

    公元前206年,刘邦兵进咸阳,在蛲关(今陕西商州市西北)刘邦按照张良的计策大败秦军。秦王子婴只好投降刘邦。按当时诸侯之间“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刘邦欲称霸关中,自封为王,并且派兵紧守函谷关,以抗项羽大军。此举事关天下归谁所有,项羽就率领诸侯联军欲进关中质问刘邦。双方军队一时在霸上展开对峙。此时项羽大军四十余万,而刘邦军队只有十万,胜负原本一战即定,不料项羽的叔父项伯因为曾经被刘邦属下张良救过,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他连夜赶到刘邦大营报信,并且劝刘邦次日去项羽军中谢罪,以避免与楚军交战。

    这时的情况可谓是万分危急,项羽陈兵数十万,准备随时吃掉刘邦,而且磨刀霍霍,随时准备把手中的刀砍向刘邦的脑袋。此时,项羽的兵营无疑就是一座龙潭虎穴,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哪里还敢自投罗网呢?但是刘邦就有这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量,在明知项羽想要加害自己的情况下,还是毅然决然地冒险前往鸿门赴宴。

    第二天,刘邦亲率百余名随从前往项羽军中谢罪。而项羽素来敬重英雄,此时见刘邦敢于孤身涉险,就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以观察刘邦意图。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借机除掉刘邦,以绝后患。无奈项羽却被刘邦温言软语蒙蔽,不肯对之加害。于是,范增只好暗遣武士项庄借舞剑之机刺杀刘邦,却被刘邦部下大将樊哙识破,并借机对项羽多加斥责。这时,刘邦知道虽然项羽对自己没有加害之心,但是范增却是一心要杀死自己,他就借如厕之机退出宴席,脱离鸿门。

    从鸿门宴之前的局势来看,刘弱项强,刘邦知道自己丝毫没有胜算,但是他却能通过对项羽性格的分析以及在项伯的建议下作出了前往项羽军中谢罪这样一个大胆的决策,并且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刘邦以超人的胆识震慑了以霸气闻名天下的项羽,不能不说胆量在这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纵观刘邦打天下的历程,从沛县起家开始,每一次的战斗,刘邦莫不是亲自出马,从西进关中,直到和项羽展开激烈的争夺,他都冒着极大的危险,坚守在第一线。如果不是一位有胆量的人,哪里能够敢于这样做呢?

    在荥阳和成皋和项羽作战时,曾经数次被项羽包围,险些送命,如果不是他有着天大的胆子,估计是不会亲临危险的第一线的。

    就是在登上皇帝宝座之后,陈郗、臧荼、英布谋反,他都是御驾亲征,由此可见刘邦的胆量。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就身负大伤十二次,其中被弓弩贯穿的重伤就有四次之多,在征英布的时候,就被箭弩射中,最终因此送了命,由此可见刘邦的胆量。

    在众多次御驾亲征中,最危险的一次莫过于出征匈奴了,这也是最考验刘邦胆量的一次出征。

    这还得从匈奴的历史说起。匈奴是生活在中国北部蒙古高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当秦始皇建成大秦帝国时,该民族的各个部落,已在其首任单于头曼的统驭下,完成了统一,由于当地环境的影响,匈奴不断往南扩张,逐渐成了内地的安全隐患。在秦朝的时候,大将蒙恬曾经带领大军驱逐匈奴,将现在的河套地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全部收复,并沿黄河构筑县城四十余座,不断移民备边,同时“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筑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用以抵御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对农耕经济的侵扰。

    而此时,匈奴内部也处于分裂的边缘。这还得从匈奴的大头目立太子说起。

    匈奴的大头目单于头曼,单于头曼原已立长子冒顿为继承人,冒顿之母死后,单于头曼更立新的阏氏,“阏氏”是汉代匈奴对君主正妻的称呼,也就相当于当时的皇后。这位匈奴的皇后又生了一位幼子,单于头曼爱屋及乌,就想要废掉冒顿,改立小儿子为继承人。自古就有“废长立幼”,引发动乱之事,匈奴当然也不例外。事故就出在他想要“废长立幼”上。

    那时候,匈奴的南方刘邦和项羽正打得不亦乐乎。而东方有东胡国,西方有大月氏,都非常强大,和匈奴鼎立而三。

    为维持和平共存,共同发展,以增强南侵中国的实力,匈奴、大月氏和东胡间,也建立了一个“统一战线”,签订了一个“共同防御条约”,三方面都以自己的皇子为人质,来表示自己的诚意。在匈奴方面,冒顿作为皇子,就被派往大月氏前去做人质。

    匈奴人对于亲子感情还真不当回事,再加上又有了可爱的小儿子,所以匈奴的大头目头曼根本就没有把冒顿的性命当做一回事,为了一点儿琐事便和大月氏闹翻,撕毁“共同防御条约”,双方拔刀相见,撕破了脸皮。头曼甚至亲自率领骑兵队长途奔袭月氏。

    其实这也说不准正是因为新阏氏的枕边风吹得头曼陶醉了起来,为了使自己的小儿子顺利继承单于的位置,所使出的“借刀杀人”之计,想要借助月氏之手杀掉冒顿。

    果不其然,月氏国王对于自己受到的无理攻击非常愤怒,便想要杀死冒顿,但是这个冒顿很有两下子,他善于交际,建立了广泛的人脉体系,及时获得了要杀掉自己的消息。他便在朋友的帮助下,连夜逃跑,回到了匈奴国。

    头曼大该没有想到自己这个儿子如此机智武勇,心里也感到很是高兴,便任命冒顿为军团的将领,统有万骑的部队。

    这个头曼也是英雄一世,糊涂一时。你都想要自己儿子的命了,还要委他重任,这不明摆着给自己找不愉快吗?

    冒顿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攻打月氏的行动感到非常恼火,他认为这是父亲有意要杀害他,以便自己的弟弟夺走属于他的继承权。冒顿发誓报复,以确保自己的继承权。

    冒顿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要不然他也不能从月氏国逃跑,为了完成自己复仇的心愿,他特别设计了一种射出时会发声的弓箭,叫鸣镝,以此来训练他左右的骑射人员,只要鸣镝射向的地方,不论目标是什么,众骑都要跟着以箭射向那里,违者立即被斩杀。

    冒顿觉得自己的卫队在技巧上已没有任何问题,但是重要的是心态,能否百分之百地执行自己的命令,做到“指哪儿打哪儿”。

    为此冒顿作了无数次的试验,首先他以自己的最心爱的一匹宝马来作试验,果然有部分骑射人员以为冒顿射错了,迟疑不敢出手,立即受到冒顿斩杀。全体骑射人员更坚定了对鸣镝的权威认定。

    接着冒顿又以自己的爱妻作为试验,这是个更严厉的考验,结果又有数位骑射人员不敢出手了。冒顿毫不迟疑地将他们杀了。

    最后,冒顿又将自己的父亲头曼的爱马拿来作试验,在匈奴,射杀自己主人的马,那是最为大不敬的行为,是要被处死的,但是这次已经没有人再敢迟疑了。

    冒顿利用无数次的训练,终于使大家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看到冒顿的鸣镝,立即就向目标射击。

    冒顿确信训练已完全成功,于是开始寻找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

    不久,冒顿陪同头曼单于狩猎。冒顿刻意安排让自己的人马逐渐包围住头曼,瞅准一个机会,冒顿以鸣镝射向自己的父亲——头曼,冒顿的条件反射训练果然立即见到成效,左右骑射人员果然盲目跟随,头曼及其护卫人员全死于乱箭之下。

    一不做二不休,冒顿以直属部队发动政变,尽诛其后母及弟弟,很多不服从的大臣和部落长老也立刻遭到歼灭。

    冒顿以强力领导得到大部分部落军团的支持,乃自立为单于。人都说“父子情深”,可这在头曼父子身上似乎没有一点儿父子隋深的迹象。

    冒顿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他的麻烦也跟着来了。匈奴的邻邦东胡国得到冒顿弑父自立的情报后,欺其内部稳定性不足,想乘机占匈奴国的便宜。于是东胡国遣使者向冒顿要求道:

    “请将头曼单于最喜欢的千里马送给我们吧!”

    冒顿问诸长老意见,大家都认为这是东胡国故意给新单于的侮辱,应拒绝之。但冒顿却表示:“不可为了爱一匹马,而和邻国闹翻。”于是答应将千里马送给东胡国王。不久,东胡国王又向冒顿请求:“请送我一位单于的阏氏吧!”

    冒顿再度召开长老会议。长老们均大怒地表示:“东胡无道,侮辱我君,竟敢要求阏氏,请立刻攻击之。”

    冒顿却又表示:“不可因爱一位女子,而和邻国干戈相见啊!”

    于是又送了东胡国王一位阏氏。

    食髓知味,东胡国王以为冒顿软弱,颇为骄纵,接着又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

    东胡和匈奴的国境间,有一块弃地,没有人居住,广达千余里。依照传统两国各在一边设有嘹望台,作为缓冲地。

    东胡王派使臣向冒顿表示:“干脆将这整块弃地送给我们吧!”

    冒顿再度召开长老会议商讨之。

    见到冒顿一再退让,有部分长老便表示:

    “这只是块弃地,要不要、给不给都没有什么关系。”

    想不到冒顿听了却大发脾气表示:“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便给别人呢?”

    遂下令将主张送土地给东胡国的皆定为叛贼,全处以斩刑。

    接着,冒顿下令全国总动员,各地方部落战士紧急大集结:“有迟到或延缓出兵者,部落首领均处斩刑。”

    大伙儿见了冒顿的决心,也大为振作,很快便集结了数十万部队。

    冒顿下令突击东胡,东胡国王一向不把冒顿当一回事,来不及准备,便被打得大败,东胡国王被杀,东胡成了匈奴的附庸。

    回师时,冒顿又下令西击大月氏,月氏军队不敌,往西退却数百里。

    冒顿又向南并吞楼烦、白羊河南王,并侵入燕国及代国北方。不久,他便完全收复了当年蒙恬所夺取的匈奴故地,与汉军队在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间相对峙。

    这时候,正好是刘邦和项羽对峙荥阳之际,内部疲于内战,根本无暇顾及边防。这种形势,让冒顿的势力得以迅速扩张,掌握的游牧骑兵多达30余万,北方诸国均被纳入其管辖下。

    匈奴的冒顿单于稳定了自己的内部,立即准备开始向汉朝进攻,在他眼里,汉朝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地。

    这时候,韩王信进入晋阳,并在马邑建立防寨的同时,冒顿也率大军南下,包围住马邑的韩王信营寨。

    韩王信大恐,赶紧向长安呼救,据其解释,因为又担忧远水难救近火,所以同时连连遣使向冒顿求和。刘邦对此人本来就不放心,及获知他与匈奴通使来往的情报,不免猜疑其要求迁都马邑是否别有用心,遂派使者前往责问。韩王信对于刘邦将其徙封北地,本来就十分不满,现在听使者口气,大有追究叛逆的意思,联想起燕王臧茶、楚王韩信相继倒台的下场,百感交集,索性公然投降匈奴,献出马邑,相约联合反汉,很快便反戈攻打到晋阳城下。

    刘邦闻报大惊,边令赵王张敖、代王刘喜就近发兵增援晋阳,一边亲自率领大军北征,以樊哙为主将,前去迎击匈奴。

    经过几次激战,汉军取得了一些胜利。冒顿单于马上派左、右贤王率领万余铁骑,屯兵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以南,威慑刘邦驻扎的晋阳。刘邦要求樊哙主动出击,匈奴稍战即败退,然后又扎营,樊哙率军追击,又破营,匈奴有时稍战即退,樊哙再追。适值隆冬,这时,一场特大的寒流袭来,雨雪纷飞,按照现在的说法,估计一夜之间气温下降了数十度。汉军多来自于南方,哪里耐得住着这等严寒,十有二三被冻掉了手指,连兵器都握不住,只得收兵。

    眼看汉军出师以来,接连战胜,刘邦乃生一举歼灭匈奴的雄心——倘能彻底解决这个秦始皇都为之头疼的祸患,确实是不世之功。当时他已获知冒顿单于自率主力,屯兵代谷(今山西代县),遂有轻骑奔袭而先擒贼王的打算。为求稳妥起见,先后派出十多个探子,潜往代谷以探虚实。孰知冒顿正有诱使汉军来袭的计划,故意把精壮的人马都藏匿起来,只留一些老兵瘦马以诱汉军。

    急于建功的刘邦唯恐冒顿闻讯溜走,又嫌大军行动迟缓,结果就上了冒顿的圈套,先自率领前锋部队,径扑平城(今山西大同),驻扎在距平城东南约十余里的白登山上。冒顿旋即调集四十万精兵,将汉军团团围住。六七天后,汉军断粮,形势万分危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皇帝用陈平奇计,派人找冒顿单于的阏氏(相当于汉人的皇后),才得以解围。因为这条计策太诡秘了,所以世人不知其详。元代史学家为《资治通鉴》作注释时,征引汉代应劭的说法:陈平请人画了一幅美女图像,送给冒顿阏氏,诡称汉家有此美女,现在汉皇被困,打算将她献给单于。阏氏怕汉家美女夺去她的宠爱,便劝丈夫解围,放走了刘邦。由于此计有失国家体面,所以秘而不传。

    阏氏劝丈夫解围以及刘邦脱险经过,史传上倒是有详实记载。阏氏说:“两主不相困。现在即使得到汉家疆土,终非单于久居之地。何况我听说汉帝有神灵,请单于谨慎一些。”冒顿单于惯听夫人教唆,又因王黄、赵利的军队迟迟不来,怀疑他们与汉军有勾结,便下令解开围困的一角,绝处逢生的刘邦乃由夏侯婴亲自驾车保护,在漫天迷雾的掩护中下山出围。

    甘冒矢石之危,亲临前线,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何况刘邦这时已是皇帝,还要御驾亲征,这是很要点儿胆量的。

    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成功,就要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要顺其势,地利要适其势,人和呢?人和可以由自己创造。换句话说,他先要有胆量,才能创造人和,加上天时地利,一定会成功。

    刘邦就是这样,胆识气魄是他成就一番帝业所必备的,从沛县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到西汉的开创者,惊人的胆识和常人不具备的思想使他从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成为一代帝王,试想如果当年刘邦不做草寇,老老实实地干好泗水亭长的本职工作,他那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所以说,刘邦成就一番大事业,是因为他有很多的优点,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胆量了,胆量是他释放自己能量的基础。

    胆量成就了刘邦的皇帝梦,这话应该说是有几分道理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