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邵力子-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本文所述史料,部分承朱仲华、陈德和两先生核实,特致谢忱。——作者

    [2]参见蔡元培《杜业泉传》。

    [3]《向导周报》系一九二二年七月,中共“二大”决定创办的党中央第一份机关报,由陈独秀、蔡和森主编,向警予、振宇参加编辑,当年九月十三日在上海创刊。后迁武汉,到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八日停刊,共出二〇一期。

    [4]初步估计,可能是李达,因为他字“鹤鸣”,确否,待考。

    [5]《新青年》月刊最早译载经典原著,是一九二〇年十一月一日发刊的八卷三号上发表的震瀛译列宁原著《民族自决》。

    [6]即柯柏年(见许德良《关于早期上海地方党内部的一些情况》,载一九八二年十月《党史资料通讯》第二十期)。

    [7]这篇文章是中共“一大”开罢,于一九二一年八月八日署名发表的。

    [8]邵力子一九六一年九月《党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一大”前后》第二册第61-75页)。

    [9]分别刊于一九二〇年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二日《觉悟》副刊。

    [10]《星期评论》是在孙中山支持下于一九一九年六月九日在六三运动高潮中在上海创办的。

    [11]邵力子一九六一年九月《党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一大”前后》第二册第61-75页)。

    [12]从一九二〇年下半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邵力子是国民党跨党参加共产党的早期党员,直到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会议前,一九二六年八月按照党中央指示,因工作需要退党(见《“一大”前后》第二册第63页)。

    [13]邵力子一九六一年九月《党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一大”前后》第二册第61-75页)。

    [14]《陈望道同志关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的回忆》(《复旦学报》一九八〇年第三期)。

    [15]邵力子一九六一年九月《党成立前后的一些情况》(见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一大”前后》第二册第61-75页)。

    [16]这四大副刊是:一、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张东荪主编,一九一八年三月四日创刊;二、北京《晨报》新副刊,一九一九年二月七日改刊,李大钊等参加编辑;三、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四、北京“京报”副刊,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五日创刊,孙伏园主编,以文学为主。

    [17]傅学文《邵力子生平简史》(见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七辑第103、104页,着重号引者所加)。

    [18]见一九二五年九月十九、二十三、二十六日北京《世界日报》第三版。

    [19]《民立晚报》和民立通讯社的社长兼经理为成济安,作者任总编辑,贺子远任采访主任。一九二六年三月出刊,同年五月七日被奉系军阀封闭。

    [20]一说另一监委高语罕也是中共党员。

    [21]邵老的经历,大都于一九五二年八月十五日由他口述,我作重点的记录。

    [22]台湾经过“二二八”事件之后,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将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改组为台湾省政府。魏道明任省主席,代替原长官陈仪。我在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去美国学习和工作过十年,攻读水利及运输工程。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返回祖国。由邵力子先生介绍给陈仪和魏道明,去台湾,先后担任过高雄港和台湾林业的领导工作。

    [23]在我离开唐山调来北京以后,研究所也迁来北京。今天已发展成拥有十个专业研究所、两个实验工厂、一个环行铁道试验段和六千名职工的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眉,改称西南交通大学。在党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员工为把唐院办成第一流重点大学而努力奋斗。邵先生殷切期望这所学校能“保存下来”、“发展下去”的愿望实现了。这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告慰邵老的一件喜事。

    [24]见蒋经国《风雨中的宁静》。

    [25]见蒋经国《风雨中的宁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