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度”,做事要一流
一个人如何安身处世,自古以来都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做人要聪明,做事要取巧;有人说,做人要糊涂,做事要精明;有人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还有人说,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认真。这些说法都没错,但最适合国人的则莫过于“做人要中庸,做事要一流”了。
做人中庸就是指我们要不偏不倚、不偏激,恰到好处而非过犹不及。与人交往时要能够包容别人的缺点,容忍别人的不足,要有海涵别人的胸怀和气度。中庸是儒家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也就是哲学上讲的那个“度”。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做不到中庸的人很难被别人接纳。关于做事要一流,古代先贤也多有论述。古人说“取乎于上得乎于中,取乎于中得乎于下”,就是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确立高目标,朝着第一去努力,要做就做到最好。
要想做好事,必须会做人。人做好了,才能做事;而事情做好了,做人水平就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周平毕业于某名牌艺术院校,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广告策划公司。由于专业素质较强,他主持策划、拍摄的几个广告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一些中小企业也常常慕名来请他帮忙做宣传广告。这样,没过多久,周平就从一个菜鸟成长为老总的得力干将。虽然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他在为人方面却没能随之进步。在他眼里,公司里除他之外都是一些无能之辈,不是说这个办事效率低下,就是骂那个没有创意,整天一副扬扬得意、高高在上的样子,就连公司老总他也不放在眼里。正因如此,他到如今还是一般职员。领导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能力,几次想提拔他为部门主管,可一到考核时,同事们都说他不好相处,并表示不愿到他所负责的部门做事。而中层领导们一谈到他,也总是无可奈何地摇头说:“他就是太不会做人,个性太强了。”
像周平这样具有很强个人能力的年轻人,如果能好好控制一下自己的个性,讲一点做人之道,一定是大有前途的。他的例子提醒我们做人要恪守中庸之道,说话办事不越雷池半步。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信每个人都喜欢谦谦君子,而不是一个大放厥词的“愤青”。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要想被不同的人接纳或是包容不同的人,那么唯有遵循中庸之道方可做到。中庸之道有时还可能是保命之道。当身处不利情境或者危险中,保持中庸便较容易脱离困境,而且还可能重新占据主动。想想杨修、嵇康,无一不是人杰,却都未能善终,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中庸之道,不知道该退时先退一步,最终才白白丧命。倘若他们早些醒悟,再低调中和些,或许历史上将多两位大有作为之人。
中庸不等于平庸,做人可以中庸,做事不能平庸,要以一流为目标。孔子提倡“事思敬”,即要敬业;荀子提倡要“心不使焉”,做到“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即要专心致志;庄子提倡要“不徐有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即要花心思、用心钻研。方法虽各有千秋,归根结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事做好、做明白。
做人与做事不可分离,中庸与一流也并不矛盾,都是大丈夫安身立命的根本,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生存之道。二者只得其一必不能成事,只有“双剑合璧”,才能独霸天下。在传统逐渐衰落的今天,在普遍缺乏信仰的现代,我们不妨重拾先人经典,分享他们充满智慧的话语,为今人的行事为人找到方向。
心甘情愿当配角
人生舞台上每天都上演着由我们自己出演的戏剧,生旦净末丑,轮流登场,有人做主角,就得有人做配角,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适度隐藏自己的光芒,适时把机会让给别人。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想当主角,当配角是比当主角更难做出的选择,但红花还需绿叶衬,只有主角没有配角的戏是无法唱下去的,甘当配角也是一种境界。任何电影评奖都既有最佳主角奖,也有最佳配角奖,而且,配角演得好,往往比主角更出色。表面上看,配角确实不如主角风光,永远为主角的光芒所笼罩,但实际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失去的便已成为虚无,得到的才实实在在。
一家公司销售部有四名业务员,他们的工作表现和业绩都不错,各自水平比较接近。公司为了加强管理,决定从他们四个人中挑选一位最优秀的作为销售经理。由于四人实力相当,又都极力自荐,总经理难以取舍,于是决定出一道特殊的考题来考验他们四个人。总经理将四个人带到一堵墙面前,这堵墙高三米,仅凭一人是无法翻越的。总经理将四人分成两组,两个人一组,比赛规则就是先翻过墙的那组优胜,然后再对胜出的两人进行最后的选拔。一声令下,两组四人都迅速来到墙下。第一组的甲乙两个人发生了争论,原来是因为甲让身材高大的乙先做人梯,等他翻上去以后再拉乙上去。可乙显然对这个提议颇为不满:“什么?让我当梯子?不行!谁能保证你上去后会伸手拉我呢?为什么不你先当梯子,我上去后拉你呢?”甲乙两人就这样僵持着。谁先当人梯也困扰着第二组的丙和丁,然而很快,丙迅速做出了决定:“快,你踩着我的肩膀爬上墙头,然后再拉我上去。”
“这……”
“还犹豫什么?快上!”于是,丁踩着丙的肩膀迅速爬上了墙头,然后伸手把他拉了上去,接着两人一起跳到对面的垫子上。毫无疑问,销售经理的人选非丙莫属了。
第一组的两个人都不想当配角,结果却双双落败。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够优秀,只不过他们只知主角的风光无限而忽略了主角的高处不胜寒。其实,做不了乔丹可以先做皮蓬,周星驰也演过宋兵甲,大明星都跑过龙套……主角都是从配角走过来的。
新手当配角,并非凡事躲避退让,而是要把握机会充实、磨炼自我,学习相关的知识和处事技巧,而且,处于配角地位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因为人们普遍具有同情“弱者”的心理,这样,身为配角的我们无形之中就具备了硬件和软件双重条件,能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同样,职场的老鸟们更要学会甘当配角,以退为进。退一步,就能让新人得到应有的锻炼,可以让自己休养生息、蓄势待发,为将来的一飞冲天积攒力量,同时也将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配角不是人人都能担当得了的,这需要极具人生智慧,最重要的则是要经得住诱惑。名利是无形的精神鸦片,引得无数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可又有谁注意到利字旁边一把刀呢?对世间万物无法驾驭时就不要过于热衷地追求,否则到头来只会反受其伤。《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就是说,无“器”最难,有“器”何患无时?能够淡泊一时名利者,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为人处世忌讳固执偏激
一个人如果说话办事不够中庸圆润,就必然带有倾向性。倾向得厉害,就变成了偏激。固执和偏激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形影不离。固执的人往往偏激,偏激的人则一定固执。心理学上有一专门的术语称呼这对兄弟的合体:偏执。
偏执的人注定是寂寞的,他们挑剔的眼中没有朋友,同时,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同偏执狂做朋友。人们日常交际中都喜欢选择平易近人的人为伴,纵使满腹才学也谦和有礼。否则,开口就和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发言总是梗着脖子抬杠,任别人怎么劝说也坚持己见,无理也要狡辩三分。这样的人不用说交友,恐怕大家避之都唯恐不及。
偏执的人也注定了难以成功,因为他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一个镜片上写着偏激,一个镜片上写着固执。偏激使他们钻入错误的牛角尖,固执使他们陶醉其中,无法摆脱。在生活中,他们常以这样的面目示人:怨天尤人,牢骚过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对他人善意的规劝和平等的商讨,一概不听不理。难怪古人早有定论: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小朱是管理学专业毕业,有良好的知识背景,毕业后顺理成章地在一个大工厂上班。他是个特别爱提意见的人,只要是不顺眼的事,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对同事,该管的不该管的,他一律都要插上一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眼里揉不得沙子”。恰巧,厂里为了体现人性化管理,也经常搞一些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可以提一些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小朱也就经常向厂领导反映一些他觉得不妥的问题。时间久了,全厂上下都知道这个事事爱较真的“名人”了。而小朱慢慢觉得大家好像都在疏远自己,觉得车间领导开始报复自己反映情况。有一次他不在,车间没有安排他去参加职工座谈会,于是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到领导处大闹,说是不让他去是怕他提意见让领导难堪。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建议不是无关痛痒就是没有实际意义,厂里根本无法实施,而且领导们也并未因此故意刁难他,相反,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他,只是他自己的看法没有转变。直到今天,他还在一个人试图改造全厂人,还在不停地提意见,还在整天担心遭到报复处于惴惴不安、烦躁易怒的状态,当然,他也还在干着一个普通工人的活。
就像小朱这样,偏激的人不是注定不能成功,而是很难成功。像尼采、凡·高都因偏激才取得很高的成就,可这种不世出的才华世上又有几人拥有?况且他们二位也都因偏激的性格而承受了巨大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精神分裂都折磨着他们非凡的头脑。最终,尼采于清苦的漂泊中离世,凡·高饮恨于自己手中的枪弹。
偏激者的失败就在于只按个人好恶去论人论事,缺乏理性的态度和客观的标准,莽撞行事,不顾后果。即使明明知道是错误、是缺点,也不愿意承认。毫无疑问,一个成功的人需要有主见,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但是,自主一定要有个合适的度,不能发展为固执己见、偏激执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要死守自己的一方天地,拿着偏见当真理。这样于己于人都没有任何益处,只会使自己与成功背道而驰。
推功揽过,无招胜有招
中国很多传统谋略是极具智慧的,只不过有些表面看来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行为习惯,难以为人所接受。然而,有些高招自有其高妙的道理,需要不断参悟。就像一句武学口诀一样,如果不深刻领悟其中真谛,是发挥不出其真正作用的。推功揽过就是其中一个绝招。
这招可以说是击中了人性的弱点,因为人们都习惯“揽功推过”,进行自我评价时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水平夸大一点。如果三个人共同完成了一个任务,每个人所作出的贡献肯定有大有小,不可能平均,可是分别让他们估算自己功劳所占的比例,相信最后加起来的总和一定超过100%。假设还是这三个人,要是他们把一件事情办砸了,再分别问问他们每个人应承担责任的比例,最后的总和一定小于100%,甚至还会互相指责,肯定有人认为自己不应当负任何责任,全是别人的错。
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9年灭掉陈国,并重新统一了中国,这其中左仆射高颎居功至伟。在发动大规模军事战争前,杨坚听从了高颎的诸多计策,对陈国实施了一系列的骚扰,大大削弱了对方实力。之后,又听从高颎的建议调兵遣将,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杨坚召见群臣,准备论功行赏。大将军韩擒虎和贺若弼为争功而吵得面红耳赤。于是,杨坚同时给予他们俩上等奖赏,两位大将得到很多宝物,感到很得意。可没想到,杨坚给了高颎更多的赏赐,并封他为齐公。韩贺两位大将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认为胜利是靠自己和将士们浴血拼杀拿命换来的,可是高颎仅靠几个计策就获得了比他们还要丰厚的赏赐,感到不服气。于是杨坚召集他们三个,问到底谁的功劳最大,没想到高颎把功劳推给了两位大将军,使得韩贺两个非常羞愧。
高颎深深懂得,能推功的人最终未必无功,善于揽过的人最终未必有过。如果高颎真的居首功,这莫大的功劳一定会招致其他人的嫉妒和怨恨。论功行赏的时候,我们不妨谦虚一番: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全赖大家的鼎力相助。相信听到这句话的人多少会心理平衡些。当有过时,即使罪不在你,也要主动分担些:“这件事情怪我处理不周!”别人一般也不会眼见你独自承担的:“这事不怪你,谁办都一样。”能做到“推功”的人,或者说具备这样意识和心态的人,组织丝毫不会因为他的谦虚而抹杀他的功绩;不知“揽过”的人,组织也会将责任分配到组织内的每一个人头上,古人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是此理。
聪明的人善于推功揽过,而不是在成功的时候说“要不是我就会如何如何”,在失败的时候说“要不是你就会如何如何”。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很可能惹怒别人,导致离心离德,众叛亲离。如今不再是个人逞英雄的时代,而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论功行赏、按过领罚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推功揽过”这句“警世恒言”。正如培根所说:“谦虚只是一种出风头的诡计!”推功揽过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策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句话叫:浑水摸鱼。可浑水里真的好摸鱼吗?连鱼在哪里都看不清,如何摸?还是清水里好摸鱼。所以又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说。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没有伙伴、没有朋友。
按常理看,水清本来是个好事,但太清了,什么养分都没有,鱼吃什么,如何生存?再者,那么赤裸裸地暴露于天敌眼前,不是自取灭亡吗?同样,挑选朋友的标准严格也无可厚非,毕竟是对自己负责,可要是太严了,还有合格的朋友吗?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达到你的要求,无论想什么都逃不过你的双眼,还有人敢或是愿意做你的朋友吗?这句话由鱼及人,告诫我们:人非圣贤,不可求全责备。
有一座寺庙,庙里的住持每天晚上要巡寺。一天晚上,他发现一面墙的墙角处放着一把椅子,墙上有几个脚印,墙头的几片瓦明显有踩踏的痕迹。他一看便知寺里有人违反寺规,越墙出去了。但是他没有声张,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就走开了。
第二天,住持照例巡寺来到前一天发现椅子的位置,发现椅子又在那,可见,昨天偷跑出去的和尚今天又出去了。住持仍旧没有声张,而是搬开了椅子,就地而蹲。
果然,天快亮的时候,一个小和尚翻墙回来了,神色紧张、动作慌乱,显然是心虚,怕被抓到。他从墙上下来的时候,看都没看,想当然地认为他放的椅子仍在原地,就一下跳了下来,踩着住持的脊背落地后,才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厉惩罚。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住持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从此以后,这个小和尚再也没有偷跑出去过,而是刻苦修行,最后成了庙里的住持。
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活习惯、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不要妄求人人都按你的风格说话、行事。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正所谓“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眼耳鼻舌功能各异,互相辅助、合作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最根本的生存法门,就是学会接受不同的人,尊重别人的习惯,然后再谈个人的发展。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你做不到,也别要求别人做到。
人生的头二十年是朋友相伴,然后的二十年是同事相伴,这是每个年轻人都必须接受并要适应的现实。不要拿朋友的标准要求同事,那样你会发现你与整个办公室格格不入。朋友之间是因为志趣相投走到一起,互相间多有欣赏;而同事间则因共同的利益关系走到一起,二者是不相同的。对于同事,除去工作的方面,你大可不必在乎他的生活方式。他们爱贪小便宜、生活品位不高、卫生习惯不好以至诸如此类的一切,都与你无关。只要对你的事业、前途有帮助,管他是不是也会吹拉弹唱、赋诗作画呢?苛求同事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做人不需要“至察”,相反,我们需要一个豁达、糊涂的人生态度。对于得失与利益,不必太斤斤计较,对别人始终抱有一颗宽容的心,给自己营造一个融洽、和善的人际环境,“举世皆醉,唯我独醒”只能让你成为孤家寡人,不要到“愁苦终穷”的田地再来反思人生。这种人生态度也有助于我们吸取别人身上的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更加顺利。少一分苛求,便增一分收获;少一分至察,则多一分帮助。
诚实不当傻瓜,坦诚而不幼稚
相信每个人小的时候被师长们教育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诚实,对人要坦诚。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和身边的朋友又开始改说做人不能太诚实,不然会被别人当成傻子。我们不由得感慨:不是我们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诚实在今天似乎成了傻瓜的代名词,坦诚也沦为幼稚的牺牲品。
诚然,巨大的生活压力是每个都市人必须面对的事实,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出卖一切可以出卖的朋友、同事,对这种人,我们不得不防。当然,我们不求靠出卖别人升官发财,也不希望被别人出卖。因此,说话、做事有所保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生存智慧。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做人是需要诚实,但做聪明人就需要有所保留,否则就不要疑惑为什么自己勤奋一生却仍不能富有起来。
一家工程公司里,某个部门的项目主管位置出现了空缺,这个部门中张工和王工这两个人最有希望得到这个位子,于是竞争便在这两个人中间展开了。客观地说,两个人条件不相上下,学历、工作时间、工作能力各方面都比较出色,而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张工的人际关系看起来要比王工好得多。张工常和其他同事一起唱歌、吃饭,一直相处得很融洽;王工则很少与其他人交往,整天板着一张脸,大家没事也不往他身边凑。这个部门的员工上上下下都认为主管的位子非张工莫属,就连王工自己也不认为自己能赢,每次和张工寒暄都是满口的提前祝贺,好像张工的正式任命已经提前颁布下来一样。张工虽然嘴上还是保持谦虚,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心里早乐开花了。
可是最后的任命出乎大家的意料,做了部门主管的恰恰是平时不苟言笑的王工,不仅如此,被大家普遍看好的张工竟然还被公司委婉地劝辞走人了。大家都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表面上放弃了竞争的王工暗地里下了很多工夫,平日不请客吃饭的他开始拉着部门里一些男同事喝酒唱歌,称兄道弟。期间,更是多次与单独请张工吃饭,说是提前与领导联络感情,捧得张工心花怒放。张工心里一得意,嘴上也就没把门儿的了,平时不好说的牢骚话统统抖了出来,甚至对总经理的不满也毫不避讳地说了出来。而王工自然跑到经理面前,将这些话添油加醋地汇报了一番。经理听后虽没有全信,却也开始暗地里调查这些话的真实性。如此一来,张工不但没有成为部门主管,反而被劝辞了。
有的人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自己的利益,为了这个目标,他们不惜暗箭伤人。看来,混迹于社会中,适当虚伪还是必需的,对别人过分坦诚,到最后受伤的往往是自己。我们可以和别人说诚实的话,不欺骗愚弄对方,但如果把自己的底牌全部毫无保留地告诉对方,那你就是傻瓜了。这样等于将自己的决定大权交到了别人的手上,无任何安全可言。
诚实不当傻瓜,坦诚但不幼稚,不是教人学坏,而是教世人在为人处世时懂得自我保护。很多人就是因为过于忠厚实诚,轻易交心而泄露底牌,最终惹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不要一味抱怨什么“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是留个心眼,不给他人以可乘之机为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