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中国古城-宋城与地下迷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座海拔不高而且被三条大江环抱的城市,宋代时很少发生水患,而明代却年年被淹。有人说,这与一条拥有900年历史且被延用至今的下水道——福寿沟有关;也有人发现,这座城的外形酷似一只乌龟,因此它能与洪水同起伏。传说,这只“龟”的四只脚曾被钉住……种种说法使真相变得扑朔迷离。为了揭开千年古城神秘的面纱,探险者深入到古老的地沟中,在那里大家被新的发现惊呆了。

    宋城与地下迷宫

    导读:

    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位于江西南部,是江西第二大城市。它四周依山,三面临水,洋溢着浓郁的南国风情,古有“富丽江城”之称。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汉代,高祖就在赣江上游设立赣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令人称奇的是,赣州城内的宋代古城墙、街道、浮桥和福寿沟(城市下水道)仍保存完好,并沿用至今。尤其是那条具有900年历史的福寿沟,它有效地保障了这个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昌盛,然而,它的构造和原理却是一个千古之谜。

    若不是那几场全国性的暴雨侵袭,恐怕人们早已经忘记了赣州这座古城的特别。

    2004年7月,北京突降暴雨,一些现代化的街道被浸泡在深达两米的积水中,在另一些南方城市也发生了同样的内涝。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设施要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暴雨,这成了城市规划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专家们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在此过程中,专家们发现,有一座被暴雨频繁光顾的古城,宋代时却很少被淹,这座城就是处在江西南部闽粤湘三省交界处,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

    赣州是一座海拔不高而且被三条大江环抱的城市。按照常理,它应该是水患最严重的城市,然而,它却书写了一个数百年不积水的神话。

    更奇特的是这个城市今天使用的排水设施竟是900年前的古董——一条名叫福寿沟的下水道, 这条福寿沟历经900年岁月,如今是什么样子呢?它何以在今天仍能创造出奇迹呢?

    赣州的居民一辈一辈享受着福寿沟带给他们的福荫,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天天使用的水沟竟是稀世珍宝。是时候了!必须深入这个城市最阴暗的地方把这个稀世珍宝呈现给世人。

    从花纹砖到宋代浮桥

    进入900年前修建的下水管道还真需要一些勇气。虽然进入过下水道的人不多,但大多数人都知道那里的气味不同寻常,至于其他不可知的因素就更难以预料了。

    刚一进入下水道人们就发现这里面的空气异常, 潮湿无比,气压特别低,呼吸很快变得困难,身体很好的人都吃不消了。活动小组临时决定取消原计划。

    大家爬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之后,一个环卫工人告诉大家,每天有10万人往这里倾倒废水,进入下水道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避开毒害。在夏季十分闷热的天气,即使穿皮裤下去也会被打得透湿,毒素会随着水气进入体内。看来,这天的天气是不适合的,应该选择比较清爽的天气下去,而且最好佩戴防毒面罩。

    适合的天气终于等到了。

    当人们摆脱了地沟中雾气的缠绕,宋代奇观终于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是900年前的下水道吗?即使是岔道也建得如此整齐而精美, 下水道中间位置的宽度是60公分,最高点的高度是1.3米。900年前的下水道为何要建得如此宽敞?难道福寿沟不仅仅是下水道?正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专家又有了新的发现。

    地沟墙壁上的花纹砖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这是一个带有同心圆和井字型图案的花纹砖,带有明显的唐宋风格。无独有偶,在赣州的宋代城墙上人们也看到过类似的花纹砖。那个时代的砖与我们今天的砖可大不相同。

    在现代化的今天,用砖建造墙壁没有什么稀奇,而900年前却恰恰相反,砖是一种高质量的昂贵建材。宋代的赣州不仅用砖来建筑城墙,还用同样品质的昂贵建材修建地下排水设施,这表明这座城市在当年是十分富庶的。

    为什么这个偏远城市的建筑如此奢侈,它的财富究竟源于哪里?这要从赣州的历史说起。

    赣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高祖就在赣江上游设立赣县,又名赣州(在今蟠龙镇一带),从此成为赣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宋代,古代赣州迎来了它最繁荣的时期。当时,在宋与辽、金的对抗过程中,西域丝绸之路严重受阻,中国对外贸易的通商渠道只好改走水上丝绸之路,即通过大运河,进入长江,然后经赣州至大余,越梅关古驿道,过广东南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赣州就成了“水上丝绸之路”的重镇,一时间出现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成为长江、珠江、闽江三大流域的交通枢纽,被列入全国三十大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的一个经济、文化重镇。赣州的规模和格局,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其中古城墙、古浮桥、古瓷窑、古街道和福寿沟成为今天宋城文化的代表。

    赣州的砖城墙是中国唯一一处保留完好的宋代城墙,其他城市如西安、南京、平遥、荆州等地的城墙都是在明代朱元璋采纳他人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后才开始改用砖石修筑的。与明代城墙不同的是,赣州城墙上有数以万计的“铭文城砖”,有记事的、记人的、状物的……多达五百多种,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它如同一部史书,记载着古城的历史兴衰。

    阅读这些城砖上面的铭文,触摸砖墙的质地,你就可以感受到宋代朝廷对这一方土地的重视程度。海上丝绸之路带给朝廷源源不断的财富,同时朝廷也要不遗余力地保障这座城池交通的畅通。于是就有了浮桥,有了福寿沟。

    宋代时,赣州一共修建了三座浮桥,分别是北宋熙宁年间建造的西津桥;南宋乾道年间架设的东津桥,也就是现在的建春门浮桥;还有南宋淳熙年间架设的南河浮桥。这三座浮桥一直被延用到现代,它们不仅在便利交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还起到了“锁江”的作用。古时,浮桥定时开启,就像关卡一样,对过往商船查验税票后放行,既保障了交通的秩序,也有效保障了政府的税收。如今,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已经不再,然而,脚下潺潺的江水和吱吱作响的木板仍旧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喜怒哀乐的故事。

    七里镇与赣州古街

    财富固然是保障,但有时它也是负担。

    一方福地造就了无数财主富商。他们在拥有财富的同时也在为保护财富大伤脑筋,为此他们修建了坚固的炮台。赣州的城池武装到了牙齿,可是富商们仍旧不能安心,他们要寻找地下的避难所。终于有一天他们把眼光盯在了将要兴建的下水道上。这就是福寿沟何以如此奢侈宽敞的答案,也许还是它名字的由来。

    财主们把自己的金银藏进下水道的机关中,再把它封死,用以确保财产的安全。曾经有一位环卫工人在清理福寿沟时捡到了一枚古代的戒指。当然,不是每一个下到阴沟里的人都能捡到戒指。当年富人为躲避战乱而把金银藏到沟里是逼不得已,他们在藏匿之前都要巧设机关,当险情过后再取走财宝。几百年过去了,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再发现当年藏宝的蛛丝马迹。

    真是很幸运,虽然没有发现戒指,但队员们发现了一块深深嵌入砖缝且已经与砖头牢牢长在了一起的瓷片。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瓷片。它来自于赣州小镇七里镇。

    七里镇,赣州城外的一个小镇,离城仅七里之遥。与城市近在咫尺的距离和运输便利的浩浩贡江,决定了小镇不平凡的历史。小镇里有一座七里窑,是赣南最大的一处古代窑场,属于宋代江西的四大民窑之一。七里窑始烧于唐末,兴盛于两宋,终烧于明代早期,续烧时间约为五百年。据说七里镇古窑场是今天景德镇瓷厂的先祖,“先有七里镇,后有景德镇”,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足以印证当年赣州七里镇瓷器的辉煌。

    然而,在世人的眼中,七里镇却没有景德镇著名,七里镇瓷成了一个陌生的字眼。 直到1992年,一支考古队的意外发现,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七里镇瓷。当时,一支中日联合考古队正在中国南海外海考察,无意间发现了一批烧制时间比景德镇瓷器更早的出口瓷器。这些瓷器有可能是外国人最早接触到的中国瓷器中的一部分,它们的研究价值引起了考古人员的高度重视。追根溯源,它们竟然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七里镇。从此,七里镇瓷器再度为世人所关注。

    在福寿沟内人们又发现了几处这样的瓷片。瓷片上的一些特殊印记让人们疑惑不解。

    这些瓷片上面布满了粗糙的猫爪痕,它的样子让人实在难以将它与出口瓷器联系在一起。这是曾经出口到日本、朝鲜等地的七里镇瓷器吗?出口的瓷器不应该是细致精美的吗?这些瓷片顶多只是家居常用的粗瓷。大家猜想也许当年出口的瓷器不包括这些粗瓷。可是,专家却告诉人们,当年出口的瓷器中这样的家居粗瓷也占了不小的比重。那么,这些瓷器为什么带有猫爪痕呢?难道其中隐藏着宋城的古老习俗?答案也许隐藏在市井人家的杯盏里。

    为了节省时间,队长决定一部分人员去调查猫爪痕瓷片的来历,另一部分留下来继续探查福寿沟。于是,队员们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赣县白鹭村。

    时间刚好是傍晚时分,家家炊烟袅袅,一派安适祥和的景象。饭桌上除了饭菜还摆放了芝麻、花生、黄豆、茶叶、生姜、茴香、八角、茶油、食盐、薄荷等十几种材料,这是要做菜吗?正疑虑间,带有猫爪痕的瓷器出现了。主人告诉大家这是擂钵,马上要制作的叫做“擂茶”。擂茶是赣南客家人常常饮用的一种饮品,它能解渴又可以提神,还能驱除暑气,有效预防感冒,客家人常年离不开它。

    之后,屋主人为远方来的客人上演了一场古老的茶道表演。主人将食材放在擂茶钵子中,然后用山苍子木做成的擂棒将其捣碎。这擂棒也是很讲究的,必须用山苍子木制成。因山苍子树味辛香,有顺气、驱寒、发散之功效,是治疗感冒的良药,也是擂茶的好作料。不多久,在擂棒和猫爪痕纹路的双重作用下,食材早已经被擂成茶泥。擂好的茶泥盛放在擂钵里,用滚烫的开水一冲,再用擂棍搅匀,香气扑鼻的擂茶就做好了。一缕清香随着袅袅升腾的热气充满屋宇。此时,不用喝,单是闻就足以让人神闲气定了。队员们已经等不急要呷上一口。味道里有茶叶的甘味,有芝麻、花生、豆子的混合香味,也有生姜的辛味,细细回味,还会感觉到茴香、八角、薄荷的芳香。擂茶称得上是一种复合香型的多味茶,900年前,喝擂茶是宋代赣州百姓最普遍的饮茶习俗,而今天只有少数客家人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习惯。

    下水道中瓷片的发现让人们不虚此行,意外地了解了赣州古老的茶文化。据说,擂茶的技艺可算作茶道的鼻祖,看来,900年前的赣州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那边队员的口中还留有擂茶的余香,这边队员又有了新的发现。

    队员进入到了福寿沟的支岔,它深入到古城中心繁华的街巷。支岔越来越窄,越来越低,最高点只有1米左右,大部分地方都不足80公分。最棘手的问题来了,大家似乎开始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大家在努力寻找着通气口,再往前走还能挺多久呢?终于看到了天窗, 这个平时肮脏而不愿接近的地方此时变得如此可爱。队员们迫不及待地奔向天窗,深深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他们发现头顶上,正是赣州城最古老繁华的街区。

    这是一条典型的古城街——灶儿巷,位于赣州市老城区的东部,是宋代赣州六街之一的阴街的一段。长巷还保留着当年的青砖黛瓦,也许其中就有宋代的石,明朝的砖,在幽幽古巷中一块块叠起逝去的岁月。飞檐、花楣、雕窗依旧妩媚而娴雅,那倚窗独坐的倩影还是当年那个弹箜篌的女子吗?鹅卵石铺就的巷路带着唐时风、宋时雨一直延伸到悠长的古巷尽头。如果逢着一个细雨蒙蒙的天气,你来到这古街,大概会分辨不清今夕是何夕。

    只有一样,可以将你瞬时从追忆中拉回到现实。那就是布满了整条古巷的小胡同。铺满鹅卵石的小胡同如今还保留一个过街门洞,这个过街门洞其实就是唐宋时期里坊制度的遗留。唐宋时期将城市规划成不同街区,再将街区划分成不同的坊和里,每一个坊都有独立的院墙和大门。把大门一关,这个坊就成了独立的小区。眼前的长巷就是古代的一个坊,它让人们联想到现代化的居民小区。这并不是巧 合,而是古人别致的设计。

    由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宋代将赣州作为重点规划城市。当时,这个城市的营建十分注重功能的分区布局:城市北部是官署衙门风景区,城市东部是商业区,除此之外还有东南部的宗教文化区以及南部的军事防御区。经济区、政治区、居民区合理布局,赣州的百姓在古城安居乐业。

    古老的豪宅里如今生活着最普通的居民,富商的后代与挑夫的子孙同在一个屋檐下,他们承袭着赣州的传统,传递着赣州的文化。900年来他们用宽阔

    古城不淹之谜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赣州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然而却不可避免地会遇上灾害年景。修建城墙抵御人祸,建造福寿沟抵御天灾,成了当务之急。

    北宋著名的水利专家刘彝在赣州城主持修筑了罕见的城内排水系统——福寿沟,这条水沟设计精巧,其高超的技术至今仍旧是不解之谜。

    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如果下水道坡度不够的话,还需要抽水机协助提升水位,之后才能靠自然流速排水。然而在900年前的宋代,福寿沟在没有任何机械动力的情况下就能顺利排水,而且没发生过一次淤堵,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难道他们掌握着一种我们不知道的技术?

    为了破解“福寿沟”这一千古之谜,队员们作了一次实地漂流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投放的物体4分钟流动了50米,这个速度恰好能冲走日常的垃圾。在一个地形复杂的城市里,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古人如何进行如此精确的设计呢?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六百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了。

    元末明初,一个神秘人物悄悄潜入赣州城,来刺探这座城市的奥秘。他就是朱元璋的军师,号称能呼风唤雨的刘伯温。

    明朝初年,群雄并起。赣州首先被一支起义军——陈友谅的部队占领。朱元璋为了统一天下决定把陈友谅的城池夺过来纳入自己的版图范围内。于是,他派自己的军师刘伯温带领军队前来攻打赣州城。开始,刘伯温轻敌思想比较严重,他以为赣州可以很轻易地拿下,但是赣州城防守严密、城池坚固,庞大的军队竟无从下手。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刘伯温在全面分析形势之后决定采取水攻。

    他命人在赣州城的下游也就是现在赣州白塔这个位置筑起拦河大坝。胜券在握的刘伯温永远无法料到,这个拦河大坝筑起以后赣州城也跟着江水一起上涨起来。 这下刘伯温可慌了手脚,他忙找来赣州的老人了解情况。

    老人们告诉刘伯温,要想知道赣州城的奥秘必须上峰山。峰山海拔一千两百多米,是赣州第一高峰,据说在上面可以通览赣州城的地貌。

    刘伯温费尽周折来到峰山,之后又费尽力气爬上峰山,然而,他却什么都没有看到。山下晴好,可山上却被一片阴霾笼罩。前前后后,刘伯温爬了三次峰山,每次都是一到山顶就狂风大作,雾气弥漫,赣州城始终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赣州到底什么样?奇怪的经历进一步加深了赣州城在刘伯温心目中留下的诡异印象。

    刘伯温对赣州更加感兴趣了。他调来了解赣州的学者,开始深入研究赣州的方方面面。一张赣州城地图引起了他的兴趣。地图上的赣州,西面是章江,东面是贡江,两江在城北汇合成赣江,三江环绕一城。地图上城墙的轮廓线就像一只乌龟。“乌龟”的头在南门,尾巴在八境台。刘伯温终于看到了赣州城的真面目,他找到了让这个城市一触即溃的玄机。

    据说他最后用四根重达千斤的铁钉钉住了这个龟城的四只脚, 淹没了赣州。

    六百多年前的传说,即使有历史依据,也难免夸张。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从刘伯温攻打下赣州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开始,赣州城便一改数百年无水患的历史,历年都水患不断,这难道真的与这只被钉住的大“乌龟”有关吗?

    队员们对这个传说是早已熟知的了,然而,他们对其中的说法却不尽相信。他们一定要在福寿沟中找到真正的答案。

    沟中有一处最窄、坍塌最严重的区域。其中有些坍塌是由于数百年的风化造成的,但有些坍塌却另有原因。这些特别的塌陷处没有任何明清瓦片的痕迹,这一细节给人们以启示,如果刘伯温当

    年派人毁坏了福寿沟,不就可以达到他利用暴雨季节淹没赣州城的目的吗?

    就在队员们寻找答案的关键时刻,照明用电耗尽了。与外界的联络也完全中断。大家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地上的接应人员也焦急万分,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状况。

    “喂、喂 。你们到什么地方啦?”听到呼唤,地下的队员向着亮光处齐声应和,可是没有回音。而清代的福寿沟示意图中并没有精确的标识,此时无法精确定位,那么要如何营救?地面的人员焦急万分,不知该如何接应;地下的人员进退两难,辨不清方向。

    此时有人想到了传说中提到的“乌龟”。在龟背上能找到线索吗?

    令人称奇的是,经过专家测算,龟背复杂的花纹恰恰符合下水道设计的要求——充分利用合适的坡降排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龟背”就是最精确的地沟地图了。得到灵感,行动开始了,人们将用这次营救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营救顺利,专家的推测完全正确。

    终于又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思绪也终于从900年前回到了今天,脱离险境的队员们表现出对地上生活的无比眷恋。

    虽然宋城探险的活动险情重重,而且还有许多谜团没能解开,但是宋城和它的地下迷宫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跨越古今的桥梁,在这里人们还将得到更多的启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