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迹探索-非洲文化古迹探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非洲是世界上第二大洲,五大文明发源地中的古埃及文明就是在此地,这是一块古老而又年轻的大陆,充满着诱人的神秘魅力;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时间上排在第二位,其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积累了数量丰富的文化古迹,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亚历山大港灯塔、帝王谷……这一切在给人们带来深深震撼的同时,也令人们生发了无数的疑问,于是对其展开了不懈地探索……底比斯的“国王谷”之谜

    古埃及文明的发祥地在尼罗河中游,都城底比斯北距开罗700千米,南距阿斯旺200千米,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底比斯城建于4000多年前,到公元前1555年进入鼎盛期。公元前663年亚述(今伊拉克两河流域)人人侵,城毁。后又经希腊人、罗马人的蹂躏,再加上盗贼的挖掘和敲诈,珍贵文物被抢掠一空,仅剩一些搬不动的建筑物留在地上。从残存的柱、廊、墙基、墓室,也可以看出底比斯显赫的历史。

    底比斯是古代埃及帝国的中王朝和新王朝的国都,历代帝王辛勤经营了1000多年,被称为“生者与死者奇妙结合”的城市。城跨尼罗河两岸,东岸是“生者的乐园”,是法老(国王)生活居住的地方,规模壮阔,拥有200座城门,号称“百门之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城内布满豪华的王宫、阴森的神庙、大臣和奴隶主的府第,西岸则是“死者的天堂”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历代帝王及其亲属、大臣都葬于此。营建了连绵不绝的陵墓群,号称“国王谷”。

    “国王谷”峰峰相连,悬崖相对。从第十八王朝开国国王为自己建造第一座陵墓开始,经过500多年,组成世界上少有的王陵群。墓穴依山开凿,高低错落,布满崖坡。迄今为止,已发现国王墓62座,据史载还应有11座。

    墓道中常见这样的文字“你死之后,必将复生,永不离躯体。你在人世所为,犹如一场梦。”帝王们正是因此将自己的坟墓建得极其豪华、神秘和隐蔽。墓成之日,即将建陵匠人悉数处死。

    1911年发掘出一座从未被人触动过的陵墓,取出国王完好的尸体木乃伊和数目繁多的金银财宝。从出土到运往开罗博物馆,整整花了9年时间,由此可见财宝数量之大,而这位图坦卡芒国王(约公元前1371~前1351年),据考证不过是个毫无作为的傀儡皇帝,20岁便夭折的末代君主,用的竟是黄金棺材、黄金面具、黄金宝座,还有殉葬财宝2000多件。那么大有作为的国王,墓中宝物就可以想像了。但由于千百年来盗墓者长期窃取,“国王谷”珍宝散失殆尽。现在开罗博物馆收藏的王陵文物,只不过是“国王谷”财宝海中的一粟。

    “国王谷”现在巳有好几座陵墓清理出来供人参观。甬道深入地下几十到百余米,两壁凹凸不平,空气稀薄,光线阴暗,令人感到窒闷、恐怖。一抵墓室,突然敞亮,四壁的浮雕和象形文字美不胜收,左右厅室和顶壁的彩绘眩人眼目,石棺精雕细刻,复制的死者雕像栩栩如生,殉葬品比比皆是,再现了几千年前王室的辉煌。

    除去帝王陵外,还有后妃区、大臣贵族区的墓葬群,数量也有四五百座。它的规模不如王陵的大,不似王陵那么阴森僵死,更接近凡人的生活。墓室里的壁画充满生活乐趣,表现了当年吃喝玩乐、舞蹈、谈情说爱、家庭生活和山川田野的情景,是其日常生活、娱乐的场景再现。

    为了管理保护好底比斯遗址,当地政府在遗址南半部建了一座山城卢克索仅有4万人口,它完全是为了底比斯的游览业而兴建的。

    法老墓为何能杀人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法老”

    一词是人们对古代埃及国王的敬称。这些统治者为了使自己死后不受打扰,便不惜人力物力大兴土木,建造这些金字塔来存放自己的尸体。

    在金字塔幽深静谧的墓道里,刻着一句十足威严的咒语:“谁若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的翅膀就必将降临在他头上。”

    人们以前对这种咒语不屑一顾,以为法老在墓道上刻上咒语,只不过是为了吓唬那些盗墓贼罢了,目的无非是想让自己获得永久的安宁。后来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前来埃及,或发掘古迹,或探寻宝物。他们自然也没有对咒语给予关注。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即使最胆大妄为的人和最痴迷于寻宝的人也望而却步了:进入法老墓的人,无论是盗墓者、科学家还是探险者或好奇的游客,绝大多数人或染上不治之症,或发生意外事故,然后莫名其妙地死去。人们直到此时才重新开始审视刻在墓道里的咒语:“……死神的翅膀就必将降临在他头上。”这无疑是法老的咒语显灵了。

    而在这些死亡事件中最为典型的,要算是挖掘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了。图坦卡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9岁即位,不到20岁就去世了。传说中埋葬图坦卡蒙时陪葬了大量的珠宝,于是也吸引了许多探险者前来寻墓掘宝。1922年11月,英国考古学家卡特率领了一支考察队,终于打开了图坦卡蒙的陵墓,之前他们在埃及帝王谷的深山中奔波了整整7年。等他们凿开墓室时,金碧辉煌、满室珍奇异宝的景象让考察队员们欣喜若狂。然而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支探险队的资助者卡纳冯爵士在进入陵墓后不久突然得疾病去世了。卡纳冯爵士时年57岁,身体一直很好。但那天他的左颊突然被蚊子叮了一口,这小小的伤口竟使他感染了急性肺炎,以致要了他的命。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据后来检验法老木乃伊的医生报告说,木乃伊左颊下也有个伤疤,与卡纳冯被蚊子叮咬处疤痕的位置完全相同。更不可思议和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在以后短短几年的时间内,涉及发掘和参观过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中,先后有二十多人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考察队的考古学家莫瑟,因他建议推倒墓内一堵墙壁,从而找到了图坦卡蒙木乃伊。卡纳冯爵士死后不久,他就患了一种神经错乱的怪病,痛苦地死去。

    参加考察队的卡纳冯爵士的兄弟赫伯特,不久死于腹膜炎。协助卡特编制墓中文物目录的理査德·贝特尔,不久之后自杀。次年二月,他的父亲威斯伯里勋爵也在伦敦跳楼身亡,据说后来有人在他的卧室里发现了一只从图坦卡蒙墓中取出的花瓶。

    而发现图坦卡蒙的考古学家卡特,自以为饶幸躲过了劫难,胆战心惊地过着隐居的日子,不料在1939年3月突然死亡,而其家人宣称卡特平时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

    直到后来埃及开罗博物馆馆长米盖尔·梅赫莱尔负责指挥工人从图坦卡蒙墓中运出文物时,他曾无所畏惧地对周围的人说:

    “我这一生与埃及古墓和木乃伊打过无数次交道,我不是还好好的吗·”然而话未超过四个星期,梅赫莱尔就突然去世,时年52岁。

    够了,这些足以让人噤若寒蝉,并且生出这样的疑问:这些人的死去果真和法老的咒语有关吗?很多科学家自然极力否认这种“迷信”的说法。为了解开法老墓杀人之谜,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种种的调查。一些科学家认为,死亡之谜来自于陵墓的结构。其墓道与墓穴的设计,能产生并放射出某种特殊的磁场或能量波,从而置人于死地。但要设计出这样的结构,必然要有比现代人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又怎么可能掌握这种能力呢?

    还有人认为,法老可能使用病毒来对付盗墓者,并且根据医生的报告,许多进入法老陵墓的死亡的人体内都携带有一种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的病毒。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得肺炎而死的原因。但是什么样的病毒能在封闭的环境里生存四千年呢?

    1983年,法国女医生菲利浦提出了一种新见解,她认为死亡的原因都是因为死者生前对墓中霉菌过敏反应造成的。她分析说,在法老的陪葬品中,除了珠宝,还有水果、蔬菜等食品,这些食品天长日久便生出各种各样的霉菌,这些霉菌在空气稀薄的墓穴中,可以生存几千年,无论什么人,只要吸人这些霉菌,肺部便急性发炎,最后导致窒息而死。但是陵墓掘开后那么久,而霉菌微尘怎么不随风消散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神秘死亡呢?显然现有的这些解释都有点牵强附会,难以让人信服,我们期待着科学家早日解开这个难解之谜。

    木乃伊身上的水晶起搏器是怎么回事

    古埃及人在非洲大陆上创造了烂灿的文明,也留给后世许多未解之谜,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外星人传说等。而现在又有人发现了一个新的谜题——古埃及木乃伊身上有水晶起搏器。

    埃及作为考古学家的天堂,有着挖掘不尽的丰富宝藏,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工作者投身其中,揭开一个个谜题。

    世界闻名的古埃及木乃伊不仅数目众多,而且保存完好,这实在让世人为之惊叹。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在埃及这块神秘的土地上挖掘出了多少木乃伊,巳无确切的统计。人们也无法估计在那里究竟还存在多少未被发掘的木乃伊。

    随着一项项工作的展开,一具具木乃伊的出土,一个个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件件令人震惊、难解的蹊跷事也不断涌现出来。在卢索伊城郊外出土的一具木乃伊里装有一个奇特的心脏起搏器,便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在埃及卢索伊城郊外,人们将一具刚出土的木乃伊抬出墓穴,在准备将其交给国家文物部门收藏之前,先对其进行初步处理。这时一名参与处理工作的祭司在整理过程中,似乎觉得这具木乃伊存在某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于是他就仔细地检查眼前的木乃伊。让他大为吃惊的是,他发现从这具木乃伊体内发出了一种奇特的有节律的声音。他循着声音找去,发现声音是从心脏发出来的,仿佛是心脏在跳动时所发出的声音。难道是这个死者的心脏还在跳动吗?人们对此感到难以置信,因为这实在是不可能的。那么会不会是什么东西被藏到了这具木乃伊的心脏里了呢?人们一时无法知道,因为他们还不敢去拆开那缠满白麻布的尸体进而揭开这一谜底。他们立即组织人将其原封不动地送到了地方诊所,地方诊所也不敢贸然处理这具奇特的木乃伊,随后,它被转送到了具有丰富经验的开罗医院。

    接到这具转送来的木乃伊后,开罗医院组织了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其进行检査,然而,他们仍然无法从尸体的表面查清声音存在的原因,于是决定进行解剖检査。医生们将缠满尸体的白麻布拆开,对尸体进行了解剖,这时他们S发现有一具起搏器位于尸体心脏的附近。这个能在2000多年后仍然跳动的黑色起搏器引起了医生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对其进行了测试,发现这个起搏器是用一块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黑色水晶制造的。在世界上现存的水晶中,人们从未见到过黑色的水晶,而只见过白色的和少数浅红色的或紫色的水晶。

    医生们发现,虽然这个2500年前的心脏早已干枯成为肉干,但它还是随着起搏器的韵律而跳动不止。它那“枰评”的跳动很有节奏,每分钟跳动80下,人们可以清楚地听到。

    开罗医院随后将这一重大发现公布于众,并将这个起搏器重新安放到木乃伊体内,让人们前来参观。这一惊人的消息不仅吸引了众多的考古学家,大批电子学家也对其产生了兴趣,他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到开罗医院,对这具身藏心脏起搏器的木乃伊进行参观、探究。大家都对这个神秘的起搏器叹为观止,伙同时,人们也都提出了这个黑色的水晶来自何方的问题。

    在2500多年前能懂得黑水晶含有放射性的物质并可以使心脏保持跳动的是古些什么人呢?另外人们又提出,作为协助心脏工作的心脏起搏器一定是在人活着的时候被安放到人体内的。那么在古埃及的落后的医学条件下,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将如此先进的起搏器放入人的胸腔里去的呢?

    专家们在这一系列难题面前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有人认为,在文化发达的古埃及可能存在过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术士,这一历史奇迹就是这些术士利用条奇异的手段创造出来的。那么,这个黑色的水晶起搏器是由什么人制造并植人人体内,它到底来自何处呢?这个难解之谜只能留待后人来解开了。

    谁能解开狮身人面像之迷

    在今天毗邻埃及哈夫拉金字塔的广场上,巍然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狮身人面像,它高有22米,长约57米,仅耳朵就长有2米,实在是鬼斧神工,使人不由发出赞叹。传说这是古埃及着名法老胡夫的儿子,也就是埃及古王国时代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所建造。据说,哈夫拉在修建他的陵墓金字塔时,不敢逾越他的父亲,但是内心又很不舒服,一天,他在巡视金字塔修建工作时,显得很不高兴,觉得实在显不出自己的威严。正在郁闷之时,一个工匠建议将工地上一块重2000吨的巨石雕刻成一尊象征法老威严的石像,这样既维系了新法老的面子,又不至于伤及已故法老的脸面。于是一座举世无双的狮身人面像就建成了。所谓狮身人面,自然是指身子是狮身,而脖子以上则为人头。那么狮身人面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奇迹又是谁来完成的呢?长期以来人们纷纷猜测,除了认为是法老哈夫拉所修建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看法。有人认为,这与一个民间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着名的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底比斯国王赖亚的儿子俄狄浦斯降生那天,一个巫师赶来说,这个孩子将来要杀父娶母,于是他的父亲就让牧羊人把他扔到山谷里喂狼,可是善良牧羊人不忍心,就把婴儿送给了科林斯王的牧羊人,科林斯王的牧羊人又把他送给自己的主人。科林斯王很喜欢这个孩子,就把他当作亲生儿子抚养长大。俄狄浦斯长大之后,有一天突然听说了关于自己将来会“杀父娶母”的预言。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一直把科林斯王夫妇当自己的亲生父母。他是那样爱着他们,担心预言会变成现实,就偷偷离开了科林斯,决定一个人到底比斯城内默默度过一生。在路上,俄狄浦斯碰到一大群随从簇拥着一个人乘着马车迎面过来,要他让路,可是俄狄浦斯作为一个王子,又血气方刚,就和对方争吵起来。那个人就用马鞭抽打俄狄浦斯,而俄狄浦斯力大无比,一怒之下把那个人打死了——他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赖亚。之后,俄狄浦斯继续上路,在底比斯城外遇到了一个狮身人面的女妖,从脸部和胸部看,她真算得上是个美女,但是却长着狮子的身驱,还有一双大翅膀。她自称名叫“司芬克斯”,天天在这里拦住行人,问他们一个谜语,如果回答不出,就立刻把他撕碎吃进肚子里,结果很多人都回答不出,底比斯城外已是白骨累累。这天,司芬克斯拦住了俄狄浦斯,就对他说:

    “我出一个谜语,如果回答不出,我就杀了你!”

    俄狄浦斯回答说:“如果我答对了呢·”

    “那我就自杀!”女妖很骄傲地说。于是女妖出了一个非常难猜的谜语,从来没有人能够猜得出来,除了智慧女神雅典娜。谜面是这样的:什么动物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马上回答说“这是人。”司芬克斯感到无地自容,就跳悬崖自杀了。底比斯宰相也就是王后的弟弟克瑞翁,就推举俄狄浦斯做了国王,并且把老国王的寡妻也许配给他。后来上天连降灾难到底比斯城,通过神谕俄狄浦斯得知了自己杀父娶母的罪行万分悲痛下他就自毁了双目赎罪。后人为了纪念俄狄浦斯除去妖魔的功绩,就在司芬克斯女妖经常出没的地方,也就是今天哈夫拉金字塔的广场上,塑造了这么一个巨大的雕像。但是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狮身人面像是自然风化而成,并非是有人发明创造。这里面也有个传说。大约3400年前,埃及年轻的王子托莫到一处地方狩猎,晚上在一处沙丘搭了帐篷休息,由于太累了,一躺下就酣然人睡,梦中他见到一个狮身人面的怪物对他说:“我是万能的神,被埋藏于沙石中已经万年,如果你能让我重见天日,我将赐福于你,封你作全埃及的王;然而倘若你不能解除我的烦恼,我将让烦恼伴你一生!”托莫王子惊出了一身冷汗,立刻调集人昼夜挖掘,果然挖出了一个巨大的狮身人面像。这个传说反映了这样一个可能:狮身人面像可能根本就不是有人刻意雕塑的,而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关系,一座山的一角经年累月受风沙打磨,就成了今天这个模样。最近考古学家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考证出,这座人面狮身像,大约已经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而哈夫拉是公元前2500年的帝王,所以不可能是由他建造的。有关狮身人面的修建情况应该是这样的:1万年以前,狮身人面的外形——头部和身体已经建成,5000多年后,法老哈夫拉利用了这座雕塑,将脸部改为自己的面容。

    其实,这种新的说法并没有解决问题的关键,即谁首先发现了“狮身人面”这个造型?这个造型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埃及本来就是个谜团重重的地方,金字塔旧谜未破,又添新谜,关于狮身人面之谜,人们还将长久地谈论下去。

    当美国的宇宙飞船第一次飞入太空,宇航员们回首俯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时候,首先进入他们视线的就是埃及的大金字塔。金字塔是历史的奇迹,也是人类的奇迹。数千年来令每一个见到它的人惊叹不已,感慨万千。然耐喜爱思考的人来说,惊叹之余还有更大的困惑:远古时代的人们如何建造这么庞大的建筑?金字塔的建造,似乎超越了史前人类所能掌握的科学技术。在金字塔那矗立了数千年的身影中,似乎包含着无数的秘密,吸引着历代的人们去提出疑问进行探索……1.数字之谜

    金字塔的高大宏伟早已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但准确地测量金字塔,却是19世纪以来的事。而测量得出的某些数据,却不免令人震惊,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金字塔(指胡夫金字塔即大金字塔)高147.6米,这个数字乘10亿,等于太阳到地球之间的距离。

    金字塔的底部呈正方形,底边长227米,底边周长是塔高的2.5倍,等于人所共知的圆周率冗,即3.1416。

    金字塔的朝向四面为正东、正金字塔的三大奇谜

    2.建造之谜

    数字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答,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大批科学家和建筑师来到埃及,另一个更大的疑问又不禁涌现在人们心头:史前时代的埃及人究竟是怎样建造这座巨大建筑的?

    据测算,大金字塔是由27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的。这些石块每块重2-12吨不等,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经历了4500年的风风雨雨,其缝隙至今仍严密惊人,建筑技术令人大为惊叹,一根针或一根头发都难南、正西、正北,基本方位误差不超过1/11度。

    金字塔坐落的岩石地基经过精心测量,处于准确的水平状态。

    穿过金字塔的子午线将地球上各大洲与大洋的面积分为平均的两半,误差不大于7%。

    金字塔内的法老墓室,其长、高、宽之比为543正好符合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公式。这个定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而毕达哥拉斯诞生时,金字塔已建好两千多年了。

    这些数字,如果是偶然一次两次地出现,那我们可以毫不疑虑认为是巧合。但是如果这样频繁地、反复地、甚至是有意识地出现,那我们就不得不想到是出于某种安排,或事出有因了。或者说,金字塔的设计者不仅有着髙深的数学造诣,而且似乎事先已完全掌握了有关地球和太阳系的天文基本知识。

    那么在遥远的石器时代,人类没有发明阿拉伯数字,也不知道“0”的使用。那时,谁能具有这么高深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呢?

    以插入。那时人类尚不会使用铁器,真不知道当时的埃及人是怎样加工这些巨型石块的,并且如此严密地结合在一起。

    还有,金字塔不是简单的石块堆砌物,它内部有着精心设计,宛如迷宫般的隧道和墓室等房间。建造金字塔的人们是怎样挖掘这些隧道的?现在被称为“大长廊”的隧道位于大金字塔内部深处,全部用大理石砌成,墙壁琢磨光滑、地面铺镶整齐。但无论在这里还是在法老墓室中,都没有留下使用过火炬之类的痕迹,也没有任何被熏黑的顶和墙面。

    最难以想像的是金字塔的工作量。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修建金字塔的,工人为12万名,每三个月轮换一次。这样一年就需要48万人,除了工人,还要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大批的监工以及维护施工治安的军队。而这些人又都要有自己的家属、子女’还有大批的僧侣、祭司、官员和法老家族成员。这样算来,在金字塔工地的有关人员至少保持在几十万人,最多时可达百万人,这些人不能凭空生存,他们还要吃饭。有人统计了一下,要想维持这些人所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生存需求,全国劳动人数须在其20倍上下,再加上家属和子女,全国总人口至少需达到5000万人。但在公元前3000年时,全世界的总人口也只有2000万左右,这又如何解释呢?

    让我们沿着“吃饭”的问题继续,1980年埃及人口在4190万左右,粮食总产量440万吨,仅能自给。而古代埃及仅仅在尼罗河三角洲和河流两岸有较肥沃的农田,他们怎样生产养活5000万人的粮食?这样的结果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金字塔的采石场在施工地点90公里以外,古埃及人是如何把这些石块运来的?由于那时还没有马车,传统的看法认为是用滚木运输的。但滚木需要大树杆,而在尼罗河畔生长较多的只有棕榈树。棕榈树杆质地松软,不可能承担太重的物体,因此无法充当滚木。如从域外进口木材则需要一个庞大的船队,逆尼罗河而上,转运到开罗后用民车运到工地。且不说当时埃及人是否拥有庞大的船队,就是马车还要900年后才出现。

    在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问题上,我们知道得还少得可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金字塔是用一种我们现在还未知晓的技术建造的。没有一位建筑师能够仿造出大金字塔,即使他拥有各大洲所有的技术手段。

    哪一位建筑师敢跟他叫这个板?至今还没有其人。

    3.功能之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金字塔就是法老胡夫的陵墓,其证据是大金字塔的碑文和铭文上刻有胡夫的名字。可是据文献记载,公元810年,阿拉伯人统治埃及期间,年轻的阿拉伯王子阿布杜拉·艾尔马曼为了寻找传说藏在金字塔内的珍宝,带人来到金字塔前,竟无法找到大门。后来他们打破石壁,从北壁闯了进去,沿通道转变向上到达传说中的法老墓室。他们曾认为墓室是胡夫法老及其王后安息的地方,但进去之后却发现,那里不但没有宝藏,甚至法老和王后的遗骸也没有,两处墓室空空荡荡,四壁光滑,可是墓室封印完整无缺表示此前还没有盗墓人闯进去。

    艾尔马曼的发现使世人深感震惊。以前的论断似乎已经站不住脚了,既然金字塔没有尸骸,就无法证明它是法老陵墓。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法老墓室等,都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并没有可靠的依据,至于那两间空室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谁也不知道,也无从知道。

    由于这一发现,又引起了人们对金字塔功能的新揣测。有人认为金字塔是~古代度量标准的记录器。有人说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的宗教标志,有〇人说大金字塔和其他小金字塔都是古代的天文台。法国一些科学家用X光探测认为金字塔中的空间可能占总体积的17%,而现在已知的空间仅占总体积的3%。有些人认为,这些尚未发现的空间内可能蕴藏着金字塔巨大的秘密。但人们虽费尽心机,至今仍未有新的结果。

    1952年,人们在金字塔周围挖出一条雪松木船,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载送法老赴来世的太阳船。但即便如此,金字塔究竟是做什么用的这个棊本问题却依然困扰着人们。而胡夫法老的遗体究竟埋藏在哪里,更没有人知道。

    在非洲马里境内,有一座无名山,山上有一片植被丰富的大森林,林中有各种巨癖、狮子,凶残的鳄鱼、老虎等。然而,在无名山的东麓,却极少有飞禽走兽出没的踪迹,一切都显得焦枯和寂寞,甚至有些死寂,当地的土着居民对这个地方既恐惧、厌恶又敬畏。

    在1966年春天,无名山发生强烈地震。震后的无名山东麓远远望去。总有一种绚丽多彩无法形容的光晕在飘忽不定,久久不散,尤其是雷雨天,更是瑰丽无比。据当地人说,这里藏着历代酋长的无数珍宝,从黄金铸成的神像到各种宝石雕琢的骷髅,简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神秘的光晕就是从震后地缝中透出来的珠光宝气。这个传说究竟是真是假,谁也不能证实,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马里政府为了弄清事实的真相,于是派出了以阿勃为队长的八人探险队,进人无名山东麓进行实地考察。

    在电闪雷鸣中,阿勃清晰地看到不远处那片山野的上空再次冉冉升起一片光晕,光亮炫目,飘忽不定,光晕从金黄色变为红色,最后变成碧蓝色。暴雨穿过光晕,使它更加姹紫嫣红,妩媚动人,雷雨刚停,阿勃不顾道路泥泞,山陡坡滑,马上下令进发。他们发现那里躺着许多死去的人,这些人身躯扭曲口嘴歪斜,表情痛苦。从尸体看这些人巳经死去很长时间,但奇怪的是,在这炎热的地方尸体竟没有一具腐败。这些人可能是不听劝告偷偷进山寻找珍宝的,可是他们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死去呢?死后而尸体为什么不腐烂呢?

    探险队员四处搜寻线索,突然间,一名队员发现从一条地缝里发出一道五颜六色的光芒,而且色彩不断变幻着,这难道真是历代酋长留下的珍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挖掘,终于从泥土中清理出一块重约六吨的椭圆形巨石。半透明‘的巨石上半部透着蓝色,下部泛着金黄色光,通体呈紫红色。探险队员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巨石挪到土坑边上。这时有个队员突然叫道:“不好,我全身无力,四肢发麻!”有的队员说:“我的视线模糊不清!”队员们开始抽搐,相继栽倒,不省人事。此时,只有阿勃还保持清醒,他想这可能与那块巨石有关。他想起那些死因不明的尸体,浑身不禁一颤,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为了救同伴,阿勃强拖着开始麻木的身体,摇摇晃晃地向山下走去,准备叫人来……人们发现了躺在路边的阿勃,把他送进了医院。经抢救阿勃终于清醒了过来,并将所发生的事告诉人们,之后他又闭上了双眼,昏迷过去。医生检查发现,阿勃受到了强烈放射线的剌激。有关部门立即派出救援队赶赴山林抢救其他七名探险队员,但无一生还,全部遇难,而那块使许多人丧命的“杀人石”却从陡坡上滚下了无底深涧。科学家们想解开巨石杀人之谜,但是找不到实物而无法研究。而且一提到“杀人石”的巨大威力,科学家只能望石兴叹,这成了自然界一个不解之谜。

    古非洲谜城之谜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令人难以解释的现象。特别是考古工作中,人们所发现的古代建筑的旧址竟是那么的雄伟壮丽,这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极不协调。人们很难弄清楚当时的人是靠什么创造出这一切。非洲就有这样的两座古城,根据史书记载,公元11世纪,在非洲西部和南部分别建有两座古城“廷巴科”和“森巴维”,都是那么雄伟壮观,可是根据当时的生产力与建筑水平推测,当时的人们不具有那么高的文化智慧建起一座城堡。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公元11世纪,那里的居民依然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在他们的头脑中甚至没有城堡的概念,更不可能具备设计建造城堡的技术。那么这两座古城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又是由谁建造的?

    传说廷巴科城位于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的西南端,那里美女如云,宫殿金碧辉煌,到处都有奇珍异宝。美好的传说和巨大的财富非常诱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像磁石一般吸引了一批批探险家到达那里。19世纪,法国巴黎地理协会拿出1万法郎作为奖金,鼓励人们到廷巴科,去寻找神秘的古城。两个英国人克服万难终于到达了古城。可是在那里他们没有找到任何财宝,只是一些残垣断壁,似乎向人们展示着它当年的风采。后来,法国人占领了廷巴科城,他们对该城进行了研究后确认,这座城始建于11世纪,是由一名叫“廷巴科”的女人建筑的。至于这个叫廷巴科的女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怎样建成这样一座不被当地人认可的城堡就无人知晓了。

    沙漠古城之迷一望无际的沙漠,黄沙满天,流沙遍地。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摄氏度,晚上又一下子跌到零下40多摄氏度。就是这样一个连动物都不愿涉足的地方,又有谁愿意把家安置在这里呢?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奇妙,1862年法国考古学家梅·戴沃盖在叙利亚大沙漠的北部首次发现了几百座沉睡了1000多年的古城。从这些古城里的王塔、宽墙、林立的殿宇以及尚能辨认出本色的铺地的白色石灰岩上,不难看出它当年的繁荣。只是空寂的街道,嚣张的飞沙以及被黄沙埋住一半的民房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座“死城”。

    据史书记载,在6000多年以前,这里是叙利亚通往东西方各国的交通枢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么一个古城重镇,人类为什么会放弃,导致今天留给我们这样一座“死城”。

    有的考古学家猜测可能是经济衰败的原因。他们认为在公元611年,波斯王攻克安蒂奥什,切断了由此通往西方国家的通道,使必经此地的商人们不得不改道,商品不能流通,经济就得不到发展,古城从此就由兴盛走向衰亡。有的考古学家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经济因素对古城衰亡不会产生这样大的影响。古城附近没有河流,这就意味着水乃是最珍贵的财宝。虽然古城里有纵横交错的渠道,许多蓄水池,但如果天上不下雨,水就成了人能否生存的重要问题,加上离此不远的罗马、拜占庭的日益繁荣,人口大量的外流是不可避免的。时间长了,古城也就荒废了。

    是什么原因使人选择在沙漠中安家,面对这座古城周围恶劣的环境,人们的生存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对他们来说,活着已经很不简单,他们又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呢?这些疑问实在是令人费解,只有进一步去论证了。

    奇妙的香塔之谜

    公元195竿,现位于非洲北部的摩洛哥王国建造了一座奇异的清真寺尖塔。

    这座塔位于古城马拉喀什的着名风景区,是按照阿拉伯国王苏丹的旨意建造的。

    在这座塔的墙壁上没有什么奇花异草,却一年四季散发着阵阵清香。由于这一特殊现象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香塔。

    这座香塔高67米,据说建造时砌墙的砂浆中曾混人了900多袋名贵的香料,因此该塔能时时释放出经久不绝的香气,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这座世人皆知的香塔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规定,就是除了负责报祈祷时间的盲人外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许登上该塔,如果一旦有外人登塔,香气就会变得很怪,也很淡。有人猜想,这座塔里也许有世人想像不到的奇珍,也许有不让后人知晓的存香之宝,也许什么也没有。因为古老的阿拉伯是一个让人感到神奇和神秘的国家,它有许多不被人了解的地方。

    看来这座香塔又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需要建筑专家们去研究考证,为我们揭开谜底。

    天狼伴星与多贡人之谜

    马里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在这个国家的尼日尔河畔,居住着一个名叫多贡族的土着民族。

    他们的生活多以耕种和游牧为主,生活艰难贫苦,大多数人还居住在村落或是一些山区的山洞里。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的语言,世世代代以来只能口耳相传、结绳记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与其他西非民族毫无差别的黑人民族,他们所举行的宗教仪式却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类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震惊和关注。

    每隔60年,当天狼星出现在两座山峰之间时,多贡人便举行他们宗教生活中最为隆重、盛大的称之为“锡圭”的宗教仪式。

    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格里奥和狄德伦来到西非,在多贡人中居住了10年之久。长时期的交往,使他们得到了多贡人的信任。从最高级的祭司那里得知,多贡人保存了千百年的宗教中,蕴藏着一种对天文现象的特别的精确知识。在他们神秘的宗教教义中保存着有关一颗遥远星星的详尽资料,而这颗星星在千百年前用人的肉眼是绝对无法看到的,即使在现代社会,不借助于最先进的望远镜也无法观测到。

    这颗星星就是天狼伴星。多贡人把它叫做“朴托鲁”。“朴”指细小的意思,“托鲁”指星。他们还说这是一颗“最重的星”,是白色的。从表层上说,他们已正确地说明了这颗星的三种基本特征:小、重、白。事实上,天狼伴星正是一颗白矮星。

    所谓白矮星,并不是指某一颗星星,而是指某一类星星。“白”和“矮”就是这类星星的特点。“白”说明它温度高,白矮星的表面温度约有10000度,发出白颜色的光。“矮”,说明它的体积小。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大约一二百万颗白矮星加起来才和太阳一样大小,至于更小的白矮星,只有太阳的千万分之一那么大。在每年冬季的东南方天空,我们能看到一颗全天最亮的恒星,它就是天狼星。它的体积等于太阳的两倍,但亮光却是太阳的20倍。在它旁边还有一颗看不见的小星星在旋转,这颗小星星就是天狼伴星。别看这颗星星细小微弱,但它的“体重”却非常大,而这颗天狼伴星正如多贡人所说,是颗白矮星。

    天文学家最早猜测到天狼伴星的存在是在1844年。他们猜测天狼星一定是受到另一颗星的引力影响,从而导致它有不规则的运动。1862年,人们终于发现了这颗星,1930年,借助高倍数望远镜和各种现代天文学仪器,人们才认识到它是一颗体积小而密度极大的伴星。可是,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那颗星星实在是太遥远、太小了,人们又开始怀疑它是否能对天狼星产生影响。

    我们不禁要问,生活在非洲山洞里的多贡人是怎样获得有关这颗星的知识的,是靠灵感吗?不仅如此,多贡人还在沙上准确地画出了天狼伴星绕天狼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与天文学的观测几乎不差毫厘。多贡人说,天狼伴星轨道周期为49.5年(实际正确数字为50.04年);其本身绕自转轴自转(这也被天文学家证实)。多贡人认为,天狼伴星是神所创造的一颗星,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此外他们还早就知道行星绕太阳运行,木星有四个主要卫星等天文知识,他们有四种历法分别以太阳、天狼星、月亮和金星为依据。

    当地祭司说,他们的天文学知识是天狼星系的智慧生物到地球来传授给他们的,他们称这种生物为“娜母”。在多贡人的传说中,“娜母”是从多贡人现今的故乡东方某处来到地球的,“娜母”的外貌像鱼又像人,是一种两栖生物,在水中生活。在多贡人的图画和舞蹈中,都保留着有关“娜母”的传说。多贡人一直认为,他们的民族本来并不住在现在这个地方,他们是北非的古老民族柏柏尔人的后裔。柏柏尔人开始居住在撒哈拉北端,从公元一二世纪才开始向南迁移,到11世纪才在这一带定居。在这期间,他们由于不断同当地人通婚,也逐渐变成了黑色人种。尽管周边伊斯兰教影响很大,但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的宗教。

    多贡人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有关天狼伴星的知识,与现代天文学家了解到的这颗星的知识完全一致。他们这种神奇的天文学知识到底从哪里获得的?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天狼伴星没有望远镜是无法看到的。但是,古代的多贡人肯定不可能有望远镜。那么,他们的知识真的是天狼星系的外星生物所传授的吗?如果不是,那么多贡人关于天狼星的知识又是从什么地方获得的呢?

    津巴布韦遗迹之谜

    非洲以坐落在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而闻名遐迩,但是假如你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古代文明的话,那么请不要忘记坐落在南部的津巴布韦,那里的古代遗址同样也在悠远的古代闪耀着文明的智慧。

    津巴布韦这个名字之所以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原因在于它在当地的班图语中的意思是“可敬的石屋”,另外有些人认为津巴布韦是塞肖纳语“马津布韦”的谐音,它的意思应该是“酋长住宅”。也有的人认为它是恩戈尼语“津比万比韦”的变音,因而它的意思是“富饶的矿山”。如此等等,给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和其中的古代遗迹笼罩了迷人的色彩。

    1868年的一天,欧洲探险家在非洲旅行,他们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堡东南约30公里的密林丛莽中追逐一只野兽,偶然间发现了一座石头的残垣断壁,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大津巴布韦”。

    “大津巴布韦”虽然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但有些地方仍然显示着宏伟的迹象,并且一直保存到了如今。

    作为主体建筑,大津巴布韦最辉煌的一处位于山下的平地上。因为它外围的城墙呈椭圆形,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在东、西、北三面城墙上开有3个门,门顶都有巨大的花岗岩砌成的圆拱形。围墙的顶上,矗立着几根细长的质地坚硬的图案花纹,有的顶端还雕刻着一只形状奇特的石鸟。在围墙的东南部,还有一道同围墙平行的相隔1米左右的石墙,与围墙体形成一条长达百米的狭窄通道,通道尽头是一个类似院子的半封闭区域。围城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城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

    在整个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群中,最神秘莫测的是椭圆形大围墙内的圆锥塔。这是一座下粗上细的实心花岗岩建筑,高约20余米,没有任何文字。它主要是用雕凿成砖块的平整花岗石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图案线条规则地砌起。石砖之间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种类黏合剂接合的痕迹,然而石砖之间的连接极为严密,其缝隙竟连薄刃也难以插进去。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风雨的磨砺,饱尝多少世间的沧桑。

    自从1868年以来,一批批的欧洲探险家和科学家兴趣盎然地来到黑非洲南部,在津巴布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寻踪觅迹,反复考察,为的是想要弄清“大界津巴布韦”的内在奥秘。圆锥塔是他们考察的首选。英格兰考古学家本特曾花费极大的财力和人力在圆锥塔的周围大规模挖掘了一条地道穿过圆锥塔,企图寻找一个入口。但发现塔是实心的,这个入口至今也没有找到——也许它根本就没有人口。这样一来,考古学家们不禁疑窦丛生:这座直刺蓝天的巨塔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人们对此众说纷坛。有人认为塔的外表形状与当地的粮仓相似,也许是个巨大的粮仓。但由于整个塔是个实心的整体,根本就没有用来贮藏粮食的空间。

    也有人认为它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是古代某种宗教仪式所用的,它代表某种蓬勃的部落精神或部落酋长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些说法最终因缺乏有力的证据,加上又没有史料记载而缺乏说服力。

    对于欧洲人来说,大津巴布韦应该是存在于神话中的黄金国度。他们认为它很像欧洲史书上记载的古代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某些圣殿,很可能就是在《圣经·旧约》中提到的所罗门国王的金矿所车地。而卫城就是模仿所罗门王在摩利亚山上修建的耶和华殿建造的。

    这种主观臆测,一度激起了欧洲人寻找黄金的狂热。不少欧洲人来到石头古城后,雇佣当地人,配以舶来的先进机械在宝贵的遗址上四处乱挖,掘地三尺,把珍贵的文物劫掠一空。除了坚硬的花岗岩石块,其他的一切材料能拿的尽被灰拿走,包括那些有可能说明历史真相的历史资料。因此,导致了石头城在还没来得及真正展开研究之前,就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在后来的岁月里,人们在“津巴布韦”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条作战武器、生产工具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阿拉伯地区、波斯以及印度等。从这些出土文物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消失了的石头城曾经与古代的华夏及阿拉伯、波斯和印度有过悠久的文化和贸易往来。而在中国、阿拉伯和波斯历史典籍中有关大津巴布韦的记载却极其鲜见。

    也许,这些舶来品是从第三者手中转手贸易而得,那么这些第三者又是一些什么人呢?我们无从知晓。由壮观的圆锥塔就可以看出,其建筑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也就是说,圆锥塔的建设者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学、建筑学、力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一座座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石头建筑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人们至今也没有弄明白。直到现在所有的只是主观的臆断,一有些人认为这里可能是一个早已消失的古老王国的皇城,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三巨大的宗教场所。令我们更为不解的是,所有这些石头建筑上都没有任何文字也没有图案或壁画,在这方面与美洲的玛雅城或东南亚的吴哥寺上成片的浮雕迥然有异,而流传下来的世界文化中又没有任何记载,真可以说是无从知晓。与此相关的问题只能是:何种人在何时运用何种工具和方法来营造了这座宏大瑰丽的石头城?石头城的建造者与当今生活在津巴布韦的马绍纳人和马塔贝莱人有什么样的关系?如果它的建设者是外来人,为什么他们又在某一天突然遗弃了这个地方呢?

    总之,大津巴布韦可能是世界上除埃及以外的非洲又一文明标志,但真正对它的解读又有多少呢?

    古埃及的钻孔之谜

    位于埃及吉萨金字塔群50公里远的地方,叫阿布西尔,这里从前也有3座金字塔,它们是古埃及历史上第五王朝时期建立的,也就是在法老胡夫时代以后,大约4100年前。在阿布西尔,人们发现这里的闪长岩曾被加工过。在这种比花岗岩还硬的岩石壁上,钻了许多浑圆的钻孔。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

    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应用过钻孔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曾用石杵在花岗岩石块上打磨出孔洞。在骨头和岩壁上,人类同样进行过钻孔。

    阿布西尔的钻孔不是普通的钻孔,而是包心钻孔。它得名于钻孔钻成后,钻孔的中心形成一条香肠状的圆形石芯;钻孔时,钻头不是随随便便拿在手里就能钻进闪长岩中的。无论是石块还是工具,都要牢牢固定住。为了钻出一个笔直的钻孔,还需要一些配套设备,凭借手工是无法钻出这样笔直、均匀的钻孔的。在孔洞里,人们甚至可以分辨出钻头旋转留下来的一毫米一毫米推进的痕迹。同时也证实了,钻孔不是后来用金钢砂磨制出来的。

    很显然,钻孔并不是先用凿子凿出一段孔洞,然后用打磨的方式加工出来的。钻头旋转的痕迹在孔壁和断裂处清晰可辨。

    这个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包心钻孔是现代人们制作的,可能是某些考古学家为了探测石块而打的钻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钻出一个钻眼就足够了,而阿布西尔的钻孔散布在各处的石块上。此外,那些石块的硬度,现在任何一个地理学家都知道,自己再去做钻孔实验毫无必要。早在1000年前,弗德林斯·佩特里先生就对埃及第四王朝时期闪长岩上奇异的包心钻孔进行了描述,所以,现代钻孔实验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古埃及的建筑师们配备了我们至今尚一无所知的加工工具。包心钻孔这样的加工技术并不是偶然能发明的。技术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钻孔的进行,先发明钻机还不够,还需要其他合适的工具,例如金钢石钻头等。为了把金钢石钻头和钻机镶连起来,还要发明合成材料。

    有趣的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有许多疑问无法解决。我们需要对那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经验和不断学习的过程才可能做得到。这难道是在4000年前的事情吗?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7000年前黑非洲的白贵妇画像之谜

    纳米比亚位于非洲大陆西南部,全境从西向东分为三个自然地理区:纳米布沙漠、中部高原和卡拉哈里沙漠。纳米布沙漠为一狭长的沙丘和裸石带,地跨南回归线,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由于这里长年无雨,造成气候异常恶劣。地表荒凉,基岩裸露,许多山区几乎被无边无际的流沙所覆盖。

    些沙丘竟高达250米,长达几十公里,成了不毛之地。布兰德山海拔2610米,是全境最高峰。举世闻名的非洲岩画——布兰德山的“白贵妇”,就是在这样的荒漠深处,吸引了世界上无数困惑不解的目光。

    1927年,一位法国工程师在布兰德山边发现一个绘有岩画的古代人类栖息地。据考证,这些岩画绘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有一幅岩画描绘的是妇女们参加游行的场面。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画面上除了几个土着黑人妇女之外,竟还有一位现代打扮的白人女郎。她肤色白皙,姿态典雅,身穿短袖套衫和紧身裤,发型与现代女郎完全相似。头发上、胳膊上、腿上和腰部还都装饰着耀眼的珍珠。

    当着名考古学家艾贝·希留尔经鉴定宣布它是七千多年前的真晶时,人们都陷入时间和空间的迷茫之中。谁都知道,即使在现在,纳米比亚仍有许多荒凉空旷的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3人。而这一带自古以来便属于人烟稀少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只有黑人,从未有其他种族和肤色的人群在此生活。只是在15世纪后才有葡萄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相继来到纳米比亚北部。传说中的腓尼基人,也只是可能在二千多年前乘船从这里驶过。那么,七千多年前的贵妇人画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考证,人类穿衣服的历史不过4600多年。许多土着黑人的穿着现在也并不是十分精细考究。远古时代的纳米比亚人何以能够超越时空,准确无误地画出几千年后另一种族的人物形象及服饰呢?他们真的有超时空的力量吗?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夕卜。生活在七千多年前的原始人也许会想到树叶和兽皮采集,但绝对不会想到把自己打扮成身穿紧身裤、靴子且全身多处装饰着珍珠的时髦女郎。难道这些真的是奇迹吗?

    撒哈拉沙漠史前壁画谁人为之

    1850年,德国探险家巴尔斯到撒哈拉沙漠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有些岩壁上刻有水牛、鸵鸟及各种各样的人物像。1933年,法国骑兵队又来到这荒漠之地,在中部的塔西利台、恩阿哲尔等地方发现了长达几公里的壁画群——在受水浸蚀而形成的岩壁上绘满了五颜六色的壁画,色彩精致、工艺精良,远古人们的生活在这里栩栩如生。此后不断有考古学家、冒险家到撒哈拉沙漠觅宝寻奇。1956年,法国探险队在亨利·罗特的率领下在撒哈拉沙漠勘探到了1万件壁画,随后他们将总面积约11600平方英尺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带回巴黎,这个事件轰动了整个欧洲,引来无数艺术爱好者前往巴黎参观。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第一大沙漠,气候非常干燥炎热。然而让人们大为不解的是本是寸草不生的地方,竟然有过高度繁荣的远古文明。沙漠中发现的这些绮丽多姿的壁画,就是远古文明的结晶。

    考古学家认真研究了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认为大约在1万年至4000年以前,撒哈拉是一个大草原,是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估计有许多部落和民族生活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所以才能创造这样高度发达的文化。从壁画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些撒哈拉“绿洲文明时期”的人类主要使用磨光的石器,他们已经学会了制造陶器,并且有了自己的文字。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历经几千年的风吹日晒雨蚀,这些壁画的颜色还是相当鲜艳夺目,经过科学家分析,认为主要跟壁画使用的颜料有关。壁画所用的颜料是这样制成的:

    将许多不同的岩石和泥土,例如红色的氧化铁、白色高岭土、赭色或蓝色的页岩磨成粉末,然后用水拌在一起而成。壁画画成之后,在漫长的时间里颜料水分充分地渗入岩壁内,又在长久接触中发生了化学变化从而融为一体,因此画面的鲜明度才能保持这样长的时间。

    壁画中最多的人物形象是武士。他们有的手拿弓箭追赶猎物,有的手持长矛、盾牌冲锋陷阵,大多体格健壮,表现出一种凛然不可冒犯的英武之气。也有不拿武器的,他们或者身缠腰布,头戴小帽;或者敲击乐器;或者作献物状,像是欢迎“天神”降临的样子——这些都是祭神的舞蹈。从画面上看,舞蹈、特猎、祭祀和宗教信仰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生活内容。

    壁画群中动物形象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特别是对动物受惊后到处狂奔的刻画,真可以说逼真之极。这些动物从古老的水牛到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草原动物,基本上按时间先后排列,反映出撒哈拉地区气候越来越干旱的特点。

    在今天巳是“一毛不拔’的沙漠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足以称得上是世界奇观的艺术品呢?科学家利用目前所有挖掘到的材料,进行了种种猜测。

    不少学者提出,要揭开这个谜,必须对撒哈拉的气候变迁作更为细致的考察。

    大约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到处是湖泊和草原,气候高温多雨,各种动植物迅速繁殖生长。到了公元前300~前200年左右,气候变异,湖泊干涸,草原变为沙漠。

    这就意味着,如果这些壁画是撒哈拉文明时代的人们所创造,那么他们至少存在了3000年!可是今天我们面对这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不禁会想:创造了这伟大文化的远古人类到哪里去了呢?

    在这些壁画群中,有这样一幅独特的壁画,画中的人物都戴着圆圆的类似现代宇航员的头盔,并且穿着极为笨重的衣服。而美国宇航局对日本陶古的研究结果,竟然和这些壁画的人物形象不谋而合。日本陶古,是在日本发掘出来的一种陶制小人雕像。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这些陶古是古代日本妇女的雕像。而美国宇航局的这一研究,推翻了这个结论,认为陶古是穿着宇航服的宇航员,因为这些看起来笨重臃肿的服装不仅有呼吸过滤器,而且还有因为充气而膨胀起来的裤子。日本民族的一个神话,也表明了陶古是宇航员的可能。在古老的日本,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关于“天子降临”的传说,接着在这个传说流传一百年后,日本就有了陶古。

    难道二者之间仅仅是巧合?然而这样的“巧合”也未免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巧合,那么这件事只能这样解释了:很古的时候,天外来客乘坐宇宙飞碟来到了地球,他们在日本的国土上着陆。当日本古代人民看到这些穿着“奇装异服”的来客后,便认定他们是天国的特使,因此“天子降临”的神话诞生了。外星人走了之后,出于敬畏,人们塑了他们的形象来膜拜。

    如果说日本陶古真的是宇航员,那么撒哈拉壁画中的与此相似的奇特人物形象,也大可以理解为天外来客留下来的另一遗迹吧?我们是无神论者,我们知道所谓“神”都是超出人们目前认识能力的事物。

    在100年前,如果有人说月球上有人类的踪迹,那么会立刻被人送进精神病院;可是仅仅50多年后人类就在另一个星球上留下了足迹。我们相信,很可能在不远的另一个50年,我们会踏上另一个星球。既然我们地球人可以跑到别的星球,那么外星人(宇宙实在太大,有生命的星球应该不只地球一个)又为什么不可以在地球上留下生命呢?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我们期待着科学早日解开撒哈拉沙漠上的壁画之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