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乐:对症治疗足部按摩保健图典-足部如何按摩能提高保健效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按摩前的准备事项

    操作前的准备

    操作前,应清洁双脚(用中药浸泡效果最好)和手,剪短指甲,以防刺伤皮肤。室内较冷时,应准备好毛毯之类,以免受凉。

    治疗时,为了使手指润滑和保护皮肤,预先轻擦简便易得的乳液类,如天然植物油、凡士林、椰子油、橄榄油和乳液等均可。

    为了防止过度用手而导致疲劳,或是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力度时,可事先准备好按摩棒。没有按摩棒时,用干净的圆形棒或竹板代替亦可。

    另外,若能播放古典或轻松欢快的音乐,放松心情,效果会更好。

    常用姿势

    足部自我按摩姿势很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的姿势按摩就无法进行。特别是对那些肥胖弯腰不便,或关节痛而不易屈膝者,采用一些适宜的按摩姿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足底和足内侧常用坐式

    1.盘腿式。

    坐在沙发或床上,双腿屈曲盘腿,需要按摩的足放在另一条屈腿的内侧膝关节和大腿上,上身自然前倾。用同侧手握住需要按摩的足背,暴露出足底或足内侧,用对侧手进行按摩。

    2.单伸腿式。

    坐在沙发或床上,一腿伸直,需要按摩的足放在伸直腿的膝关节和大腿上,上身前倾,同侧手固定需按摩足的足背,用对侧手按摩。

    3.叉腿叠足式。

    坐在沙发或床上,双腿屈曲,需要按摩的足放在另一足上,上身前倾,同侧手固定,对侧手按摩。

    4.坐椅盘腿式。

    坐在沙发上、床旁或椅子上,有靠背的最好,一腿自然屈膝下垂,需要按摩的足放在自然屈膝的大腿上,同侧手握住其足背并固定之,用对侧手进行按摩。

    足外侧

    多采用双腿侧屈式。即采用侧位坐式坐于床上,双腿屈曲重叠于身体的一侧(被按摩侧),对侧手支撑于床上固定体位,用同侧手按摩足外侧的反射区。

    足背部

    多采用垂直屈腿式。即需按摩侧的膝关节屈曲呈直角位,足底平放,足背朝上,另一腿可伸直于床上,也可垂于沙发或床旁等,按需要一手固定,一手按摩。

    足部按摩的手法与技巧

    足部反射区按摩的基本手法是以手部特定的技巧动作,在足部特定的反射区上进行按摩操作。具体手法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点法

    点法又称单食指扣拳法,是用拇指指端或屈指骨突部着力于足部穴位或病理反射区,逐渐用力下按。

    点法接触面积小,刺激量大,是一种较强的手法,用力要均匀,渗透,逐渐加重,使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的深层,被按摩者有酸、麻、重、胀、走串等感觉,持续数秒钟,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

    按法

    按法是指用拇指的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足部穴位或病理反射区,逐渐用力下按。

    使用此法时,用力应平稳,逐渐加重,使刺激充分到达肌肉组织的深层,被按摩者有酸、麻、重、胀、走串等感觉,持续数秒钟,渐渐放松,如此反复操作。

    但需注意,久用此法,拇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患腱鞘炎,可与其他手法交替使用。

    揉法

    揉法分指揉法和掌揉法。

    指揉法是用手指螺纹面吸定于足部穴位或反射区,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掌揉法是以手掌大、小鱼际或掌根吸定于穴位或反射区上,操作方法同指揉法。

    由于足对应区面积不大,只能适合于手指揉法。使用此法时,腕部应灵活自如地旋动,动作要连续、协调,压力要轻柔。

    推法

    本法用于足部线状反射区,常和按法结合使用,称为推按法。如用双手拇指从某线状反射区的中点向两侧分推,称为分推法。

    推法是用单指、多指及掌根、大小鱼际侧等,着力于一定部位行单向直线移动。一般多采用拇指推法,即用拇指指端或指腹着力,紧贴体表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操作时,指掌应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均匀。

    擦法

    用单指或手掌大小鱼际及掌根部附着于足部,紧贴皮肤进行往复、快速直线运动,使之产生热量并向机体深部透入。

    使用此法时,掌面仅贴在皮肤上,一般不用力下压,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指掌作往返直线移动,迅速往复,不能停顿,且用力平稳,以出现温热感为佳。另外,可在皮肤上涂上润肤乳等,以免损伤皮肤。

    叩法

    叩法常用的有中指叩法和撮指叩法。

    中指叩法是用中指指端叩打足部穴位,如雨点下落;撮指叩法是手指微屈,五指端捏在一起,形如梅花状,用腕部弹力上下动作行点叩法。

    叩法用力要快而短暂,垂直叩击体表,干脆利索,不能有拖抽动作,速度均匀而有节奏。

    掐法

    将力量灌注于拇指端,用拇指指甲重掐穴位或反射区。也有以拇指与其余各指顶端甲缘相对夹持穴位和反射区施力,或用双手拇指顶端对应夹持穴位和反射区施力。

    掐法刺激最强,掐前要取准部位,为了避免刺破皮肤,可在重掐部位上覆盖一层薄布,掐时要逐渐加力,至引起强反应停止,一般为半分钟,掐后可轻揉局部以缓解疼痛。掐法多用于急症、重症。

    捏法

    用拇、食二指分别捏压在两个对应的穴位和反射区上压揉,或者拇指在一个反射区和穴位上点压,而食指在另一面起固定作用。

    手法强度可轻可重,适合于相对的穴位和反射区,如足反射区淋巴(腹部)和淋巴(上身)即可用此法。

    钳法

    一手握住足部以保持固定,另一手将食指、中指弯曲成直角,形似钳状,夹住脚趾做加压、旋转和牵拉的手法。

    使用此法时,食指、中指近节指骨同时相对用力加压,或以食指或中指近节指骨加压为主,具体操作视需要而定。

    摇法

    踝关节摇法有主动和被动两种。

    患者自己进行足部按摩时可做踝关节主动摇法,按顺、逆时针摇动。被动摇法要求操作者一手托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握住患者大拇趾趾部,做踝关节的环旋摇动。

    摇法动作要和缓,用力要稳,摇动方向和幅度须在患者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由小到大。切忌突然单向加力,以防止损伤关节。为保护关节,需在施术前先行放松调节。

    空手切法

    像空手切刀一般,用手的侧面打击,可用于脚底全部。运用空手切法时,尽可能横着叩打,因为这种方式效果较佳。

    使用空手切法时,以接近手腕处打击形成的刺激较强,手端打击则刺激较弱。如采用轻而短的叩打,则使神经兴奋,具有治疗神经麻痹的功能。

    含气拍打法

    手成碗状,使手掌形成空心状,对脚拍击。拍击时,若轻而短,则能振奋身体和神经;强而长的拍打,则可松弛肌肉,镇静神经。

    正确选配足部反射区

    基本反射区——排泄系统

    肾、输尿管和膀胱三个反射区被称为基本反射区。因为它们代表排泄系统,负担排出体内有毒物质和代谢废物的重任,对其进行按摩是防治一切疾病和调整全身各器官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步骤。

    足部按摩时,首先应检查心脏反射区,了解心脏功能的状态和承受刺激的能力,它是足部按摩的“安全门”。在检查心脏以后,常规先按摩基本反射区,并且一只脚按摩结束时,还要重复按摩基本反射区,以加强排泄系统功能,这是配区的一个重要步骤。

    病症部位(直接)反射区

    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与疾病的症状有直接关联的反射区,称之为病症部位反射区,也叫直接反射区。这是配区的第二个步骤。

    比如:

    胃部疾患——胃反射区;

    胆囊不适——肝、胆反射区;

    头痛——额窦、三叉神经、大脑和小脑反射区;

    耳病——耳、内耳迷路反射区;

    咽喉痛——咽喉、扁桃腺反射区;

    痔疮——肛门反射区。

    病症相关反射区

    足疗时,除对症反射区有压痛外,往往其他组织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也会有压痛和组织变异,这些反射区称为关联反射区。

    比如,胃反射区是胃痛症状的“对症反射区”,如果按摩胃反射区时发现胰、十二指肠、肝、胆等反射区也有压痛,虽然它们与胃痛症状无直接关系,但若不加以按摩治疗,只能缓解胃痛而不能根治。

    因为,疾病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且常常与其他器官和系统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选择与病症器官和系统相关的反射区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这是配区的第三个步骤。

    如何选择和组合这类反射区,与疾病的治疗关系密切,配组合理准确,其治疗效果就好。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联反射区配组方法。

    病症关联性选择

    1.疼痛。

    比如牙痛,对症反射区是牙区、上颌和下颌。关联反射区可选择小脑、脑干和大脑。因为小脑、脑干中的网状结构能感知疼痛的传入,按摩刺激能阻断痛觉的传入。按摩大脑反射区,可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2.神经症状。

    比如失眠、神经衰弱,其对症反射区是大脑、垂体。关联反射区可选择腹腔神经丛,因为腹腔神经丛是副交感神经激活阀,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人心平气和,神经症状易于消除。

    病理关联性选择

    1.感染性疾病。

    应着重刺激与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关的免疫系统反射区,如脾、上下身淋巴腺、胸部淋巴腺、扁桃腺、阑尾等。

    2.癌症和慢性消耗性疾病。

    选配反射区时,应突出免疫系统反射区,还应加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反射区。

    3.过敏性疾病。

    应加强对肾上腺和甲状旁腺反射区的按摩,以加强抗过敏的能力,减轻过敏症状。

    4.内分泌疾病。

    如糖尿病、月经不调、生长发育迟缓等,应加强内分泌系统各反射区的按摩治疗,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生理解剖关联性选择

    根据人体解剖学原理,选择与对症反射区关系密切的反射区作为关联反射区进行按摩。如:

    胃病——选择上消化系统、小肠、横膈膜、腹腔神经丛反射区;

    胆囊炎——选择肝、十二指肠反射区;

    肝病——选择胆、胰、眼反射区;

    耳病——选择扁桃腺反射区;

    鼻病——选择上呼吸系统对应的反射区;

    心脏病——选择肺、甲状腺、胸椎、横膈膜等反射区;

    肾病——选择输尿管、膀胱反射区;

    甲状腺病——选择垂体、肾上腺反射区;

    子宫疾病——选择生殖腺、盆腔、尾骨、骶骨、输卵管、下腹部等反射区。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按西医基础知识和足部反射区作用原理为依据,进一步拓宽思路选择相关反射区,在实践中一定会摸索出更佳的方案。

    因此,足部按摩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症状选配好上述三种反射区,并加以按摩,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脏腑辨证选配法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用来判断病位、病因、病性及正邪盛衰等情况的辨证方法,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中医学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按中医学辨证论治方法,确定病变的脏腑后,即可选取该脏腑在足部的反射区(穴)作为治疗用区。

    心病辨证

    心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主血脉与神明两方面。心主血脉,即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不息的作用;心主神明,即心为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者。

    因此,心病常见的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嬉笑无常、谵语发狂、表情淡漠、昏迷、面色苍白无华、唇甲紫暗。当辨证为心病时,可选用足部“心”区和“心”穴。

    肝病辨证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即肝具有调畅全身气机、调节情志及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情志异常和气机不畅。

    因此,当出现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胁疼痛胀满、眩晕、头痛眼花、肢体震颤、关节不利、痉挛拘急、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睾丸疼痛等症状时,应辨为肝病,可选用足部“肝”区。

    脾病辨证

    脾主运化水谷(即消化吸收),输布精微至全身,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另外,脾还能统摄血液,升清阳,以防血液溢出血管外,并使内脏维持在一定的空间位置。

    如果出现腹满或胀痛、食少便溏、黄疸、四肢倦怠、水肿乏力,或见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或有便血、崩漏、紫癜等病症时,当辨为脾病,可选用足部“脾”区。

    肺病辨证

    肺主气、司呼吸,故称肺为“气之主”。肺又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参与津液在人体内的输布。其病变主要表现为呼吸功能活动减退与水液代谢输布失常等。

    当出现咳嗽、喘促、胸闷、胸痛、咯血、音哑、自汗等症状时,应辨为肺病,可选用足部“肺”区和“肺”穴。

    肾病辨证

    肾主骨、生髓,主藏精与生殖,为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有“先天之本”之称。肾病主要表现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常等方面。

    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女子经少、经闭不孕、耳鸣耳聋、齿摇发脱、健忘、头晕、水肿、小便不利、尿频、尿急、遗尿等。

    小肠病辨证

    小肠主要生理功能为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与吸收功能的异常。常见症状为腹痛腹泻或呕吐(受盛失常)、食后腹胀(化物不能)、上吐下泻(泌别清浊失司)等。当辨为小肠病时,可选用足部“小肠”区和“小肠”穴。

    胆病辨证

    胆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与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胆汁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若胆汁分泌排泄受阻,则会导致消化功能障碍,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

    胆主决断,在判断事物、做出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因素的不良刺激有重要意义。故而胆气虚怯之人,易出现胆怯易惊、失眠多梦等症状。

    胃病辨证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胃病多以胃失和降等消化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

    大肠病辨证

    大肠有传化糟粕与主津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对食物残渣中的水液进行吸收,形成粪块并排出体外。其病变主要表现为排便的异常,如大便干结,排出不畅,或大便次数增多,泻如水样,甚至下痢脓血,并伴有里急后重等。

    膀胱病辨证

    膀胱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故而膀胱的功能失常主要表现在尿液的排泄异常,如尿频、尿急、尿痛、尿浊、遗尿、小便失禁等。

    脏腑表里病辨证

    中医学认为,脏腑之间有相互表里、相互络属关系,脏属里(如心、脾、肺、肝、肾),腑属表(如胃、大小肠等)。其具体的表里关系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相表里的脏腑之间有经气相通,可互相影响。因而在治疗时亦可选取相表里的脏腑反射区。如辨证为肺病,可选取足部“大肠”区。若辨证为大肠病,可选取足部“肺”区。

    操作中的要求

    手法的基本要求

    虽然,不论采用哪种手法,只要能够刺激双足对应反射区,都能够调节人体生理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但是,只有正确的自我按摩手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位要准确

    选准反射区位置,是保证疗效的起码要求。偏离正确位置并无害处,但做的是无用功。

    施力要适当

    因各个反射区的位置、局部的解剖结构不同,对施力强度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施术时的力度一般以达到酸胀、稍痛但又能忍受为度。用力太小,达不到保健目的;用力太大,又容易造成损伤。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虚者,用力宜轻;体质壮实者,用力宜重。

    施力要均匀

    每个反射区一般要做4~6次,施力可由小逐次增大,亦可以基本保持一致,但在每次推按动作中,用力必须保持均匀。

    也就是说,每做一次推按,先决定这次推按的力度,自始至终保持这一力度,不要忽轻忽重,头轻尾重或头重尾轻。

    施术时要有节奏感

    动作要有节奏,使被按摩的反射区受到有规律的刺激。而且施术者有节奏地用力与放松,也不易感到疲劳。其节律的快慢,应根据情况来定,病人体质虚者,节奏要慢;实者节奏要快。

    姿势要正确

    掌握正确姿势,既是为了自我按摩的方便,也是为了按摩时轻松自如,更是有利于找准相应的足部反射区。

    按摩时,体位应能自由转动,但不要歪身斜体,以免引起腰部劳累酸痛。要灵活运用按摩手法,防止手指受伤。

    把握好按摩时间

    足部按摩时,应根据疾病以及体质等情况,掌握好具体的按摩时间。

    一般来说,每只脚的基本穴位或反射区,按摩2~3分钟;肾脏、输尿管、膀胱反射区的按摩必须达5分钟,以促进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主要足穴按摩应在5~8分钟之内;相关足穴治疗约需3~5分钟。

    按摩肝脏反射区时应注意,只有肾脏功能良好时,才可以在肝脏反射区按摩5分钟以上,否则会使大量有毒物质进入循环系统,而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脊椎的反射区不可按摩太久,一般维持在3分钟以内,以免血流加强而产生暂时性的不良反应。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如确实需要进行足部按摩,则不应超过1分钟。

    足部按摩应在饭后1小时进行,每次按摩保持在30分钟左右。但对于重病患者,可减为15分钟左右,如严重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每次按摩时间不应超过10分钟。

    一般每日按摩1~3次。若长期坚持,每天按摩1次,效果亦很好。重病急症患者,每天按摩一次,慢性病或康复期可隔日按摩一次或每周两次,7~10次为一个疗程。

    掌握按摩的强度

    据德国艾伦特·休尔的刺激理论认为,弱刺激能使机能活泼化,强刺激则具有抑制机能的作用。

    因此,各种按摩手法,其强力实施和弱实施时,反应会有所不同。而确实有效的力度是保证获得最好效果的关键,所以按摩时要根据受术者的个体情况及不同部位,及时调整手法力度,达到酸胀稍痛但能忍受为度。

    为了掌握好按摩强度,就必须了解哪些因素能够影响按摩的强度。常见的因素有:按摩力度、作用时间和频率。

    按摩时手法用力大,受术者局部受到的刺激就强,反之则弱。

    按摩力度大小不变时,刺激的作用时间长,刺激量就大,反之则小。但这种延长是相对的,若延长时间过长,反而会使刺激量减小。

    刺激量与动作的间隔时间成反比,动作的间隔时间短,则刺激频率相对就快,刺激作用就较强。

    按摩顺序和方向

    按摩顺序

    足部按摩要有顺序,以免在进行全足按摩时出现遗漏,而且要突出重点反射区。为了方便实际操作,通常采用先左后右、自上而下、先内后外、先底后背的按摩顺序。

    因为左足上有心、脾等重要的器官。按摩前,在左足的心脏反射区处,由轻而重,慢慢增加按摩力度,了解心脏的承受能力,以免发生意外。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如果按摩脾反射区时,发现病理体征,往往提示身体其他部位存在着某种问题,按摩时需加留意。

    另外,肾、输尿管、膀胱三个排泄器官的反射区,在按摩开始时和结束时都要反复按摩,至少三遍,以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致的顺序,只要不漏掉重要的反射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习惯顺序,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按摩方向

    足部按摩的方向,应尽可能采取“向心方向”,即静脉血流向心脏回流的方向,以便于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足部按摩应注意的事项

    足部按摩时,需要注意下列事项:

    按摩前要用温水洗脚,手指甲要保持清洁,全身放松。

    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及空腹时,均不宜进行按摩。

    进行足部反射区按摩期间,需保证一定的饮水量,一般每次饮300~500毫升温开水。严重肾脏病、水肿、心衰患者例外。

    应避开骨骼突起部位,以免损伤骨膜,导致溢血肿胀等现象。老人的骨骼变脆、关节僵硬,儿童皮薄肉嫩,在按摩时不可用力过大。

    足部有外伤、脓肿时,应避开患处,可在另一只脚的相同部位进行按摩。如因治疗不慎,造成皮肤红肿淤血者,可在患处涂上红花油,并暂停治疗。

    妇女月经和妊娠期间、各种严重出血症、活动性结核病、梅毒和脑血管病的昏迷期,以及长时间服用激素和极度疲劳者,都不宜进行足部反射区的按摩。

    必须全面按摩,突出重点。每次按摩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不宜过久。

    运动后、大量饮酒或高烧者,不可贸然刺激穴道,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