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战役-德国农民战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德国在16世纪初期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国家。名义上全国是统一的,叫做“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由一个皇帝管辖,皇帝享有最高的权力。实际上皇帝只是一个傀儡,根本不能过问各地的事情。全德国分别由许多大小封建主统治着,他们是:七个选侯(有权选举皇帝的诸侯)、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帝国骑士。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内,有自己的军队和警察,设置监狱和法院,像一个个独立的王国。

    这些各霸一方的封建主,仗着自己的权势,横行霸道。他们强占了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不断增加地租;任意设立关卡,征收高额的赋税;随便铸造劣质货币,骗取金银。有时他们相互混战,或是公开行抢劫,掳掠民财。

    由于封建割据,当时德国流通的货币就有上千种。从美因茨到科布伦茨一共不到200公里,沿途的税卡就有13处之多。人民既要交纳皇帝的帝国税,负担皇帝军队的费用和官员的开支;又要交纳本地诸侯的本邦税,负担诸侯军队的费用和官员的开支。平时既要遭受官吏和军队的掠夺,战时又要承受封建主混战所带来的破坏和灾祸。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都被逼得难以生活下去,其中以农民的受害为最深,负担也最重。

    当时,德国总人口是1500万,其中农民占80%到85%。

    在15世纪以前,农民交租服役还比较固定。因为那时德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也很少,封建主的活动范围限制在自己的庄园里,他们的挥霍和享受有一定限度。但是,到了十五、十六世纪,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德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很大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开始出现。各个地区之间以及德国同别的国家之间的联系密切起来了。世界各地的商品开始运到德国来。在德国市场上,不仅可以买到各式漂亮的呢绒、天鹅绒、法兰绒、混纺绒等,还可以买到漂亮的玻璃器皿,法国的香槟酒,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和摩鹿加群岛的香料……

    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新奇商品,封建主眼花缭乱,享受的欲望增强了。他们对原来的庄园生活感到枯燥无味,希望得到更多的钱,满足更高的享受。

    于是封建主不断增加地租,租额高达农民收获量的40%。他们还巧立名目,征收各式各样的捐税。

    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粮食,也需要大量的亚麻、大麻、羊毛以及其他手工业原料。种植这些作物和培育羊群就成为最有利可图的事情。因此,封建主霸占了农民的公用地,缩短了农民租种土地的年限;扩大自己经营的土地面积,用来放牧羊群,或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封建主使用的全部劳动力是农民的无偿劳动。

    封建主为了进一步支配农民的劳动力和财产,在增加租税和徭役的同时,强迫农民固定在租地上,要使他们重新变成农奴。农民一旦变成农奴,封建主就更可以任意侵占他们的财产,任意支配他们的劳动力,任意污辱他们的妻女。

    农民第二次变成农奴的现象,在当时德国非常流行,成为德国农民的一个大灾难。摆脱农奴身份成了起义者最普遍的要求。

    农民除了受皇帝和封建贵族的压榨外,还要受天主教会的剥削和压迫。

    教会搜刮人民的方式,除了同世俗封建主一样,增加地租,增加徭役,侵占公地外,他们还有自己的一套,即利用宗教欺骗和宗教迷信。例如,不断扩大什一税的范围,由原来的谷物扩大到蔬菜、牲畜、葡萄酒、牧草、开垦等,都收什一税。教会派出成千上万的僧侣,到德国各地游逛,兜售赦罪符、假圣骨(伪造的耶稣及其他圣者的尸骨),兜售各种奇珍异物(伪造的基督诞生在上面的草褥、天使翅膀的羽毛)等等。公开出卖宗教官职,组织超度礼拜场……总之,想方设法,刻意敲诈民财。结果,贫穷的农民因感到今世的疾苦,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为了求得死后升入天堂,被迫交出身上的最后一文钱,拿出家中的最后一颗粮。

    此外还有第三种剥削者——商业和高利贷资本家。日趋破产的农民为了交税出卖谷物和牲畜的时候,商人贱买贵卖从中剥削。当农民急需金钱,又没有东西出卖的时候被迫高利借债,他们又陷入了高利贷的罗网。据统计,当时农民的平均负债额达到农民动产和不动产价值的50%到60%,大部分农民债务累累,濒于破产。

    破产的农民实在没有什么可卖的了,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工人的主要来源就是这些破产农民。

    德国统治者对待农民是极为残酷的,农民稍有反抗,就要遭到酷刑:割耳、割鼻、挖眼、断指、断手、斩首、车裂、火焚、夹火钳、四马分尸等等。

    在1476年,巴伐利亚的维尔茨堡地区,有位牧人兼吹鼓手汉斯向农民说:“按照圣母的指示,世界上的一切人都是手足兄弟,不应该有什么富人和穷人,人人都应该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维持生活。必须没收领主和僧侣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他的宣传深得人心,吸引了德国南部广大群众。数万农民响应他的号召,拿起武器,准备起义。但是当地主教哄回农民,烧死了汉斯。

    在1491~1492年之间,中部的萨克森地区,西南部的士瓦本地区接连爆发了农民起义。

    1493年,西南部亚尔萨斯地区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组织了秘密同盟。在旗上画了一只农民的鞋子,表示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同盟因此得名“鞋会”。鞋会提出了取消债务、取消封建赋税和取消教会法庭等要求。正当密谋起义的时候,因叛徒泄露了计划而事情败露。一部分人被逮捕,遭到断手或砍头。大部分人则逃往邻近的巴登、士瓦本、瑞士等地区继续组织起义。

    1502年,鞋会在巴登北部地区重新组织起义,有7000人参加。他们的斗争纲领有了发展,要求取消一切捐税,废除农奴制,没收教会财产,分给人民,不承认皇帝以外的任何君主。当他们计划进攻布鲁赫萨尔的时候,有一个起义者作秘密忏悔把计划告诉了忏悔牧师。这个牧师向政府告发,起义遭到镇压。

    1517年,教皇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又发售赦罪符。教皇特使特兹尔负责在德国推销。他规定杀人犯、抢劫犯、谋杀父兄犯都可以购买赦罪符。他宣布说:只要购买赦罪符的钱币投进他的箱子,“铛啷”一声响,罪人的灵魂就可以升入天堂。

    教会这种公开掠夺,激起了德国各阶层人民的普遍愤慨。维滕贝格大学的神学教授路德在1517年10月31日发表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严正驳斥这种欺骗罪行。《论纲》的主要内容有:基督徒的忏悔和认罪不应当成为满足僧侣私欲的手段;基督徒只要真诚忏悔,不购买赦罪符也可以免罪;基督徒除非有多余的钱,否则不应该将钱财浪费在赦罪符上面。

    《论纲》的发表,震动了全国,整个德意志民族都投入了起义运动,纷纷起来揭露教会利用神的名义所进行的欺骗勒索。

    闵采尔(不迟于1490~1525)出身于农家。父亲死在伯爵的断头台上。他15岁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组织秘密团体反对天主教会。莱比锡大学1506年学生名册上有闵采尔之名;1512年入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学,后在该校获文学硕士和神学学士学位。1518年认识路德,成为他的拥护者。1520年担任茨维考城的牧师。茨维考是德国银矿业和纺织业的中心之一,闵采尔到茨维考以后,受到矿工和纺织工的革命影响。他积极参加再洗礼派的活动,和他们一起组织起义。1521年,他被迫离开茨维考。几经周折到缪尔豪森组织劳动人民,成立“上帝永约会”。他创建了吸收革命的农民、矿工和城市平民的盟会,把被压迫阶级组织起来,共同进行斗争。

    从1518~1523年,每一年都有农民起义发生。到1524年,起义更是频繁,声势也更为浩大。各地的农民起义,汇合在几个主要地区:士瓦本、法兰克尼亚、图林根和萨克森。

    1524年6月14日,士瓦本的施图林根伯爵领地的农民,拒绝纳税服役,组织了武装起义。邻近的农民和平民纷纷响应,其中不少是闵采尔的门徒。他们公推当过雇佣兵、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汉斯·弥勒做首领。农民长期积聚起来的力量,这时已锐不可挡,德国农民战争打响了。

    弥勒首先占领施图林根城堡,接着率领起义队伍攻占邻近的瓦尔茨胡特市。他立即联合市民,成立了“新教兄弟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核心。兄弟会的宗旨是“消除封建统治,破坏所有城堡寺院,消灭除皇帝一人之外的一切统治者”。会旗是象征德意志统一的黑红黄三色旗。到1524年底,弥勒领导的军队发展到3500人。

    1525年2月,起义队伍密布整个士瓦本地区。起义人数达四五万人,组成六支农民军:黑森一赫部农民军,由弥勒领导,有3500人,根据地在埃瓦廷根;巴伊特林根农民军,领导人是乌尔利希·施米特,有1万到1.2万人,根据地在巴伊特林根;博登湖农民军,由艾特尔·汉斯领导,指挥部在伯马廷根;上阿尔部农民军,有7000人,起义中心在肯普腾;下阿尔部农民军,有7000人,起义中心在乌尔察赫;来普海姆农民军,领导人是乌尔利希·雪恩,有15000人,起义中心在来普海姆。

    这时候,贵族的士瓦本联盟,委派特鲁赫泽斯公爵负责镇压起义。特鲁赫泽斯是个老奸巨猾的家伙,他假意同农民军协议停战,商定在1525年4月2日谈判解决农民的要求。

    为了准备谈判,3月6日至7日,六支农民军的领导人在梅明根集会,草拟农民的要求《十二条款》。主要内容有:废除什一税,农民自己选举本区的牧师;解除农奴对主人的人身依附关系;封建主侵占的草地、森林和牧场归还农民;减轻租税和徭役等等。

    正当农民军严格遵守停战协议,等待4月2日的谈判时,刚拼凑起一支军队的贵族立刻扯下了假面具,宣称“决心依靠武器和上帝的帮助来对付农民无法无天的举动”。特鲁赫泽斯率领1万雇佣军向农民军进攻。消息传来,人民气愤万分,全德意志有2/3地区的农民举行起义。

    但是,各地起义的农民,相互之间缺乏联系,都是孤军奋战。特鲁赫泽斯利用农民军的这些弱点,于3月末集中兵力进攻斗争最坚决的巴伊特林根农民军。巴伊特林根农民军绕过沼泽进入森林,使得那些用骑兵和大炮作主力的特鲁赫泽斯军队束手无策。

    特鲁赫泽斯立即转攻来普海姆农民军,并于4月4日进攻农民军的主力,农民军的领导人雪恩和韦埃被俘。这时候,特鲁赫泽斯的领地瓦伊德堡被巴伊特林根农民军围困。特鲁赫泽斯在4月11日和12日集中全力进攻巴伊特林根农民军。但是,休整后的巴伊特林根农民军联合博登湖农民军一致对敌。4月15日在加斯伯伦一役,打败了特鲁赫泽斯,开始转败为胜。

    农民认为自己的利益有了保障,参加起义的目的达到了。他们害怕战争持久下去有些厌战,希望早日回乡重整家业过太平日子。农民为了狭隘的利益竟同意特鲁赫泽斯的要求,在4月17日签订了协定。结果,农民轻易地让特鲁赫泽斯逃出农民军的重围,这好比放虎归山祸患无穷。

    逃脱士瓦本农民军围困的特鲁赫泽斯立刻向北进军,前往镇压力量较弱的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起义。到1525年7月,特鲁赫泽斯的力量扩大以后,又调转头来镇压了士瓦本的农民军。

    法兰克尼亚在士瓦本北部,包括莱茵河支流美因河和尼喀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这里的农民早在1525年3月下旬就陆续举行起义。到4月初,起义烽火遍及全区。起义农民占领了几百个城堡,组成了许多支农民军。其中,最大的一支是华美农民军,意思是服装整齐、器械完备的队伍。

    华美军由雪恩塔尔城附近的起义队伍组成,有8000人,3000支枪和不少大炮,领导人是希普勒、罗尔巴赫和盖尔等人。

    他们首先活捉了当地政府的长官黑尔芬施太因伯爵。

    特鲁赫泽斯在4月初进入法兰克尼亚,首先在伯勃林根遇到华美基督教农民军。这支农民军是以弗伦施坦山为根据地建立起来的。领袖是波特瓦市政官费尔巴哈尔。他们在4月初,转战方圆二三百里的地区,占领了许多城市和城堡,起义队伍壮大得很快。邻近的农民军都同他们一道战斗。其中,包括从华美军中分裂出来的罗尔巴赫和他率领的200名英勇战士。他们在攻打斯图加特市的时候,有6000人之众,并且配有大炮。在他们附近还有一支赫部农民军。

    特鲁赫泽斯遇到这样强大的农民军,十分震惊。于是他重施故伎,一面假意谈判,削弱农民军的斗志一面收买叛徒,从内部进行破坏,乘农民军放松警惕时,在5月12日发动突然袭击。罗尔巴赫身先士卒,率领他的士兵顽强抵抗。农民军内部的中产阶级公开叛变投靠敌人。邻近的赫部农民军,以华美基督教农民军曾经拒绝援助他们为借口,在这危急关头也坐视不救。特鲁赫泽斯乘机用骑兵冲杀,消灭了这支农民军。在混战之中,罗尔巴赫不幸被俘,特鲁赫泽斯把他捆在柱子上用火慢慢烧死。

    特鲁赫泽斯镇压华美基督教农民军以后,联合当地贵族军队进攻海尔布朗城。农民军中的富裕市民相继叛变。这些人早在参加起义的初期,就同贵族保持秘密的联系,随时准备妥协投降。当特鲁赫泽斯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们勾结城内贵族开城迎接。

    在6月2日的科尼斯霍芬战役中,以及在6月4日的祖尔茨多夫战役中,特鲁赫泽斯集中主力攻击农民军中坚部分。这些战士虽然顽强抗击,还是抵挡不住贵族的骑兵。到7月初,法兰克尼亚的起义基本失败了。特鲁赫泽斯回到士瓦本,又去镇压那里的起义。1525年3月17日,萨克森地区缪尔豪森城的平民,在全国农民起义的影响下,也起来推翻城市贵族的统治,组织了人民政权“上帝永约会”,公推闵采尔为主席。

    闵采尔担任主席以后,在缪尔豪森城宣布:废除特权,消灭领主,财产公有,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幻想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起义的迅速扩展,使得贵族惊恐万分。他们直到4月底才拼凑起一支军队,配备了武器,建立了炮兵和骑兵,由黑森伯爵腓力和萨克森公爵约翰亲自率领。他们采用突然袭击和残酷屠杀的办法,首先镇压了周围的起义军。最后,围攻闵采尔领导的革命中心——缪尔豪森。

    5月16日,双方在缪尔豪森相遇。闵采尔率领了8000农民军,拥有几门大炮,并且还在城里继续铸造大炮,训练军队准备迎击敌人。狡猾的腓力和约翰,同特鲁赫泽斯一样,也施展诡计假意谈判,缔结停战协定。可是,停战期限未满,他们又突然打进来。

    什利亚赫特堡失守后,闵采尔率领剩下的起义部队退进缪尔豪森城内。敌人的骑兵紧紧追来,也同时进了城。在激战中,闵采尔头部负伤,被敌人俘虏拷打致死。

    德国封建主到处进行疯狂的报复,成千座村庄被焚毁;数万名农民受到审讯、拷打和判处死刑。即使侥幸活命的农民,也必须交纳很重的罚金,担负很重的徭役和租金。许多已经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重新变成农奴。十六世纪以后,西欧大多数国家的农奴制在逐渐废除,而德国的农奴制却到处死灰复燃起来了。与此同时,德国的地方封建主势力也不断增强,封建割据局面更加发展,国家更趋于分裂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