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为岁首,春是四季的开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天万物复苏,到处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而没有春的蓬勃律动,也就没有秋的丰富收获,下面让我们走进春的黄金时节,来揭开岁时文化的第一页。

    1.立春,万物苏醒之始。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作为传统节日,立春古称立春节。《礼记·月令》中说:“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可见古礼中立春的隆重,这与古人强烈的敬天保民意识有关。在这个十分重要的节日里,皇帝需要率领百官到东郊迎接春天的到来,期盼五谷丰登。

    唐代皇帝还有在立春日率领群臣游园的习俗。诗人沈佺期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写有“东郊暂转迎春仗,上苑初飞行庆杯……林中觅草才生蕙,殿里争花并是梅。”可见,春日饮春酒、赏春光已成上下皆好的雅事。

    还有两项有趣的立春活动,一是剪彩胜,一是吃春盘。彩胜,又名踩胜、金胜等,彩胜插于鬓发间,男女皆宜,使人增添了青春的风采。追慕青春人人皆爱,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苏颋在《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中写道:“晓入宜春苑,秾芳吐禁中。剪刀因裂素,妆粉为开红。彩异惊流雪,香饶点便风。裁成识天意,万物与花同。”宋之问也有《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将剪彩胜与剪春相提并论,玲珑有趣,妙笔天成,由此可想大诗人贺知章能写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妙句也不难理解了。

    吃春盘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晋代,因用五种辛味菜配成,故又称“五辛盘”。杜甫的《立春》很有名:“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春丝。”白居易有“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乡园节岁应堪重,……何由得见洛阳春?”春日吃春盘却勾起了诗人的乡思,可谓别有滋味在心头。如今在北方,立春这一天,还流行着打“春饼”、吃“春饼”的习俗,所以立春也被称为“打春”。

    古人认为立春时节一旦到来,就意味着水暖三分,阳气上浮,草木开始萌动。所谓:“春饮一杯酒,便吟春日诗。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唐·曹松)大诗人白居易也有“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的妙句,春为岁首,开门见春,人们重视立春更多是因为对春天的期盼,对生命的热爱。

    2.春节,年末相聚之时。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具有广泛的共通性。古时我国的春节相当于“元日”,《礼记·月令》讲:“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古时的节日大都跟农耕有关,春节也不例外,尤其皇帝还要亲耕示范。这种春节的隆重仪礼历代不衰,唐代诗人张祜《元日仗》写道:“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虽然到了唐代皇帝不再示耕,但重视农耕的仪式仍在。后来,我们国家推行了西历,便有了“元旦”。春节也成了农历正月初一的专指。

    现在把春节也称做“过年”,这也是农事活动的一个遗留。“年”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在甲骨文、金文里,“年”字都是果实丰收的样子。可见“过年”原是丰收喜庆的意思,后来就与岁并称了。

    春节发展到现代文明的今天,农耕意味已经减少,随着人们的活动由安土重迁发展到四海为家,“春节”逐渐演变成难得的团圆假日。千里万里,回家过年,于是便有了浩浩荡荡的春运风景。父母儿女一顿年夜饭,杯盘共笑语,畅饮在樽前,春节潜移默化成了现代人心中“家”和“根”

    岁时文化的象征,其情感维系的意味得到了强化。而春节的含义也包括了大年三十,即“除夕”,甚至包括从腊月二十三(俗称:祭灶、小年)到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的一段假日,繁忙的现代生活,春节成了人们团聚、放松的美好时光。

    3.元宵,全家团圆之时。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俗称“灯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朝。据史载汉高祖刘邦驾崩,吕后篡权。而吕后亡故后,周勃等人扫除了吕后的党羽,拥刘恒(即汉文帝)为帝。因为扫除吕后党羽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与民同乐来纪念这一天。在古代,夜的意思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这些传统的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元宵节也成为最丰富热闹的节日。元宵在文人笔下更是多彩多情。南北朝时的大诗人庾信有《步虚词十首》,两次写到元宵:“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枣花。上元应送酒,来向蔡经家。”“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虚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唐代诗人韩偓有:“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雨中的元夜情景独特。而诗人羊士谔的“山郭通衢隘,瑶坛紫府深。灯花助春意,舞绶织欢心”,就是一派欢腾热闹、歌舞升平的景象了。

    描写元宵最脍炙人口的词,要算大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了: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佳节一派风光旖旎的胜景,而且情韵流转,别有风情。元宵故事多,还记得那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这是怎样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人们尽可展开想象的翅膀。

    古时候,有些地方还盛行牵钩(拔河)的竞技活动。老北京有妇女“走桥”的习俗。其他诸如盘杠子、跑竹马等,元宵的活动丰富多彩,看者赏心悦目,演者强身健体。像踩高跷一直流传到今天,清代以来,高跷又分文、武两类,文跷以走唱为主,表演者扮成樵夫、村姑、和桑、媒婆、老汉、书生等角色,手执扁担、手帕、折扇等道具,边走边唱,形体动作不多;而武跷则能做倒立、劈叉、跳高桌、叠罗汉等惊险表演,直到今天高跷依然是我们元宵节民间活动的保留节目,很受人们喜爱。

    4.人日,聚友共饮之时。

    与当今文化风俗不同,“人日”这个节日在古代备受重视,其原因跟古时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有关。人日(又叫七元),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汉朝有“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汉·东方朔《占书》),故正月七日可以称之为“人日”,这有点像《圣经》里上帝制造世界的意味,人日后来居上,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主宰着世界。而古人认为人是诞生在群畜之后的,故更高贵,更值得珍惜。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正月初七晴,则预示着人丁兴旺。

    古代人日时,人们会将芹菜、荠菜、菠菜、青葱、大蒜等七种菜煮成羹,吃这种七菜羹可以祛病辟邪,全家平安。孟浩然《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写道:“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戴叔伦《和汴州李相公勉人日喜春》有:“独献菜羹怜应节,遍传金胜喜逢人。”韩愈《人日城南登高》有:“盘蔬冬春杂,尊酒清浊共。”可见唐朝时人们就有登高望春、吃菜羹、传金胜的习俗。宋之问《军中人日登高赠房明府》:“泾水桥南柳欲黄,杜陵城北花应满。长安昨夜寄春衣,短翮登兹一望归。”高适有:“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诗人远望当归,尤见佳节思人思乡的深切情怀。剪彩胜是古人春日里的颇有兴致的活动,而人日要剪人胜,李商隐《人日即事》里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用五彩绢绸或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上或插戴在鬓发上,并且到处张贴以表示庆贺,为家人祈福。唐高宗李治有一次在人日这天于大明宫里宴会群臣并赐彩缕人胜。李适写道:“宝帐金屏人已帖,图花学鸟胜初裁。”苏颋有:“初年竞贴宜春胜,长命先浮献寿杯。”人们庆祝人日目的是祈求长寿。现在老一辈们还流传着正月初七管小孩儿,正月十七管中年,正月二十七管老年的说法,因此正月初七家家户户会做各种各样的面食,以祈求小孩子健康平安。

    5.社日,祭祀社神之日。

    也叫春社,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社神,即土地神,古人在春天里祭祀以祈求丰收,希望一年顺利。

    关于社日的来历,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礼记·祭法》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相传社神原名叫勾龙,是水神共工的儿子。共工脾气暴烈。和天神打仗,弄得天崩地裂。最后女娲炼了五色石来补天。勾龙见父亲共工撞塌了天,造成洪水泛滥,心里非常难过。当女娲将天补好之后,他就把九州的大裂缝填平。黄帝便由此选中了他,封他一个官叫后土,让他拿着丈量土地的绳子,专门管理四面八方的土地,也就成了人们所称的社神。而土地从古到今都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民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在古时候人们就要进行祭祀社神的活动,代代相沿,成为习俗。

    汉代《白虎通义·社稷》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君王自立的社称“王社”,君王为百姓立的社称“大社”。王社是依据古代盖天说的理论“天圆地方”而设置的,呈方形,坛顶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铺着青、红、白、黑、黄五色泥土,象征着五方的土地。而百姓的社坛,则只用当地的土。社祭很隆重严肃,体现出我国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和依赖。“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杜甫《社日两篇》)如今北京仍然保存的“社稷坛”,就是明清皇帝祭祀社神和稷神的场所。其实,现代人们称的农村公社,也是这个社祭意思的演化。

    社祭的时候一般会有精彩热闹的社戏活动,这在娱乐业、传媒业不发达的时代无疑是很大的精神享受。鲁迅先生在《社戏》里谈到这种戏剧节目:“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地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并津津乐道地写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想想在田野里在河中泊船远远看戏的感觉,真是别有一番“风致”的。其实这种社戏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唐宋时“社日”这天就有类似的民间表演,刘禹锡有:“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范成大有:“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陆游有:“深林闻社鼓,落日照渔家。”《石湖诗钞》记载:“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这种社火就是民间的集会、娱乐甚至是狂欢活动。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每逢社日,人们都要在大树下临时搭起席棚,用牲口和酒来祭拜社神,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聚餐,吃不完的还要均分带回家。“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今年社日分余肉,不值陈平又不均。”“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梅尧臣的《春社》诗写得很生动细致:“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鸭;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可见社日的喜庆欢腾气氛。到了清代人们把这种社祭活动称为“祈年”,而把吃“馂余”、分肉,群饮为欢,称作“打社”“饮福”“散福”。

    6.花朝,百花共生之日。

    花朝亦称“百花生日”。晋代时是农历二月十五,宋以后渐改为农历二月十二。这一天,宫廷民间都要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人们还会相携外出看花游春,非常富有诗意。宋朝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记录了杭州一带花朝节的景象:“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钱塘门外……玩赏奇花异木……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天庆观递年设老君诞会……为民祈福。”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清代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记载:“《诚斋诗话》:‘南京亦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宣府志》:‘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在民间,花朝节还有庙会、游春、晒种祈丰等很多风俗。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不仅有花农,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花神庙,旧时吴越一带花农家都供奉花神。像苏州古时以种植业为主,尤以茉莉花最盛,人们为感谢茉莉花神,在虎丘山旁建造了一座“花神”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人们在茉莉花树上遍插红纸小旗,以抑制风雨,祈求晴朗的天气,期望丰收。旧时的花朝节,许多地方的农人还会聚集在花神庙设供,以祝神禧。有的还演戏娱神,由十二名演员扮演十二月的花神。这样的庙会活动通常很热闹,夜里还会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巡游。古时花朝,文人雅士还有邀知己赏春吟诗的习惯。孔尚任的《竹枝词》描写了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唐代花朝还要制作花糕。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这一天,都会命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蒸制成糕,并赏赐群臣。现在洛阳一带还有传统食品——牡丹饼,就是由花朝流传下来的。

    7.上巳,祓灾祈福之日。

    “上巳”这个节日乍一听来似乎有些陌生,但是提起三月三,大家都会觉得很熟悉。因为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所以叫上巳。上巳这个节日出现在周朝之前。据《风俗通》记载:“郑国之俗,三月三日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简招魂,祓出不祥。”这种三月份上旬第一个巳日在水边举行招魂禳灾的仪式一直为人们重视。汉代上巳节这天,从皇宫到民间,都会举行“祓禊”活动,比如:乘华车、洗素手、蹚春水、钓鱼、射雁、饮酒、吃素等。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就再现了汉景帝与儿女、宫人共度上巳的场景。三国时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风俗依然是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包括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等项目。水边饮宴,就是“曲水流觞”。所谓“流觞”,就是“流杯”,投杯于水的上游,任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文人雅集,常于此时吟歌作赋。最著名的曲水雅宴要数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之集了,王羲之为此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辞之美,可见当日盛况。曲水宴集之风到唐代尤盛。大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正是描绘的上巳节贵族妇女在曲江池游赏的情景。到了宋代,三月三作为北极佑圣真君的诞辰,各地盛行迎神赛会。《梦粱录》记载:“土庶烧香,分集殿庭。诸宫道宇,俱设醮事,上祈国泰,下保民安……迎列于道,观睹纷纷。”

    上巳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佩兰或杜若。相传周昭王在位二十年时,东瓯越族献来两位女子,一个叫延娟,一个叫延娱,皆美丽纤巧,能言善辩,而且会唱会笑。她们走路不留脚印,太阳下没有影子。一次,她们陪昭王游览长江和汉水,不幸全都随昭王落水而死。江汉一带的人们很怀念她们,就在江边修立了祠堂。十年后,人们经常看到两位女子陪伴昭王泛舟江上,在水边嬉戏。到了上巳节这天,人们都纷纷到祠堂祭祀:有的拿来又甜又新鲜的水果,用杜兰叶包好扔到水中;有的用五彩线包,并把金属系在上面。这样是为了防止蛟龙侵害她们的仙体。后来这个风俗就演变为上巳节这天妇女们佩戴兰花等香草,还有带荠菜花的,宋代赞宁《物类相感志》有:“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颈上,则飞蛾蚊虫不投。”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有:“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可见带花都是为了驱除虫邪,祈求吉祥的。

    8.清明、寒食,追远游春之日。

    关于寒食,《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说寒食是从冬至之时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一般人们认为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寒食禁火,旧时官府管制十分严格,如果某家炉中有温度,便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羽毛变焦了,便犯了死罪,因此寒食前一日,各家便将炉火泼灭。人们也往往在寒食前几日制作更多的熟食,以备过节时用。寒食这天,即使皇帝赐宴,也只是冷食。唐代韩翃有著名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见寒食这天不仅不能生活煮饭,连点个蜡烛也不可轻易为之。

    下面说说大家熟悉的清明,由于与寒食踵接,两个节日的风俗早已融合在了一起,比如扫墓追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深入人心,清明为何断魂,不外乎是一腔对先人的忆念,而那迫不及待的酒虫,全然不是游赏的杏花春意,含有借酒寄怀的意味,千载而下,读来仍让人黯然生叹。宋代高翥的《清明》诗虽调侃又不失深刻:“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富有放旷豁达的味道。祭祖扫墓是中华文化慎终追远思想的体现,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于唐,至今已成为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而忙碌的现代人也利用难得的假日与亲人团聚。

    古时清明还有折柳戴柳的习俗。妇女和小孩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祭拜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将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取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插柳的风俗传说很多,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种说法是,唐末黄巢起义时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插柳所取代。“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还有种说法: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中国文化中的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受佛教影响,人们称柳为“鬼怖木”,认为可以驱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辟邪的功用。于是在柳条发芽的清明,人们自然要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古谚还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有的地方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令,一般在阳历的四月五日前后。“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是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为气候的春和景明,古往今来,清明的习俗还很多。古代有蹴鞠、打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百草等活动。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是用来训练武士的。“鞠”指的是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因此有人说最早的足球运动在中国。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为了避忌讳而改称秋千。古时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成为妇女、儿童非常喜欢的娱乐健身活动。苏轼的《蝶恋花》写得意趣盎然:“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古时逢清明,人们无论白天或夜间都会放风筝。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人们把风筝放飞之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如今,清明节依然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之一,祭扫、踏青、放风筝、插柳植树都被很好地继承下来。

    (二)夏:

    夏季枝繁叶茂,团花似锦,生机盎然。这个季节主要的节气、节日有端午、夏至、伏日等。

    1.端午,祭龙品粽之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就是“午”月,因此“端五”就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民间称端午为“一年三节”之一。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一个节日。如端阳、重五、重午、天中、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五蛋节等,每个名称后面差不多都有一个风俗或传说。端阳,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五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五月初五又有“端阳”之称。重午,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又称端午为“天中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需要驱邪避毒,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有“菖蒲节”之称。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故又称端午为“浴兰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五种说法:一是纪念屈原,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此日投江,人们为其悲愤不已,遂在江中投粽并划船搭救,这就留下了端午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二是纪念春秋时晋国功臣介子推,这主要流行在山西一带;三是纪念春秋时吴国功臣伍子胥,这是古时吴楚两地的习俗;四是纪念曹娥,流传于浙江一带,据东汉《曹娥碑》记载,曹娥是当时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五是祭“地腊”,属道教风俗。据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研究,端午节原本是祭祀龙的节日,原因有三:一是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有“五彩丝系臂”的风俗,这当是“像龙子”纹身习俗的遗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以龙为图腾,而五月初五就是祭龙圣典最隆重的一天。2011年,国家首次举办“中华龙舟大赛”也是对端午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2.夏至,白日最长之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一般为每年的6月

    21日或22日,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礼记》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阴气生而阳气始衰,属于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感到阴气之生而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木槿此时也开始欣欣向荣,这都说明夏至时阳气至盛阴气始生的特点。农谚说“夏种不让晌”,夏至时节庄稼等生长最快,所以农事要紧跟农时。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人们会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在宋朝时会为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更有节日氛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朝风俗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冬至馄饨夏至面”,在饮食上,北方夏至讲究吃面。从养生角度讲,夏至阳气最旺,宜保护阳气,着眼一个“长”字。因此夏至吃一碗过水的凉面条,既可口消暑也有益健康。

    3.伏日,炎热酷暑之日。

    伏日就是平时所说的三伏天,即头伏、二伏、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人们为避暑,通常会饮茶、吃瓜果、冰汁等,还会将绿豆和大米放在一起熬成绿豆粥,以防暑祛病。伏日里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平时消瘦,所以俗称“苦夏”,北方有些地方以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度“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三伏天人们身体免疫力会变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益健康,这也是“夏练三伏”的道理。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从农时上讲,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

    (三)秋:

    秋季是个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秋高气爽,人们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同时,秋季也是一年中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时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日又会让人感到低沉和伤感,这也是秋日气质在人类生命情感中丰富多彩的体现。

    1.七夕,牛女相会之日。

    七夕,即农历的七月七日,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传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她下凡时与朴实的牛郎相恋,并生下两个可爱的孩子。王母娘娘知道后,大发雷霆,责令织女回天,永不得与牛郎相见。可牛郎锲而不舍,王母娘娘就划出银河为界,将两人阻绝在了河的两岸。这也是晴朗的秋夜,我们看到白茫茫的银河两边,隔河相望、遥遥相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后来王母娘娘为牛郎和织女的坚贞所动,就允许二人每年在七夕相见一次。据说这一夜人间看不到喜鹊,它们都飞往银河去为牛郎和织女搭造相见的鹊桥了。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荆楚岁时记》说:“是夕(指七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小蜘蛛。《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东京梦华录》说,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所以七月初七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这一天人们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通过穿针、看小蜘蛛结网等习俗来向织女乞巧,因为按照传说,织女是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妇女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祈祷福禄寿,并期盼美满的姻缘,都是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愿望表达。“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如今七夕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另外,七夕还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古时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也把七夕叫“魁星节”和“晒书节”。

    还有一种说法,七夕源于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称“七曜”,又以“七曜”来计算“星期”。七夕这一天月和日均为“七”,是“双七”,在时间上有特殊意义。“七”又与“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2.中元,祭祀祖辈之日。

    中元,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降临定人间善恶。“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期间要请道士日夜诵经,祝福先人能在阴间过上太平的日子,因此中元节又是鬼节。古人认为冤鬼脱离地狱、苦海需要得到阳间人的帮助。

    传说观世音菩萨居住在南海,南海盛开荷花,用荷花瓣做成船,船上点着灯,冤鬼们乘上点着灯的船登上彼岸,这就叫做“慈航普度”。这就形成了中元节一个重要的节目即“放水灯”,传说这水灯是为鬼魂引路的。老北京有举行制法船、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都与送鬼的说法有关。

    据说,清代皇宫很重视中元节,年年给过世皇帝、嫔妃做法事祈祝其在阴间安乐或能到达彼岸。慈禧太后最怕鬼,每逢中元祭鬼的日子都做好事,特别是晚年,中元节的前后几天,她对下人特别和善,并且还摆法坛,设水陆道场祭拜亡灵。慈禧死后,宫里为她烧了一次全国最大的法船。这船长十八丈,宽二丈,上有楼殿亭阁,陈设、侍从、篙工数十人形同真人,皆着真衣。并且殿陛阴森,神佛危坐,旁立鬼判,状极狰狞,中立十丈高桅,悬一黄缎巨帆,上书“普度中元”。法船于东华门外沙滩焚烧,烈焰冲天,光照数里。

    3.中秋,赏月拜月之日。

    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古代帝王祭月的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又因在秋季八月,且有月圆人圆之意,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中秋节的习俗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中秋祭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正是指在夜晚祭祀月亮。也是从周朝开始,中秋时节祭月的传统便延续下来,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这种风俗也逐渐影响到民间,老百姓拜月也蔚成风俗,中秋也逐渐成为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关于拜月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于是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也寄托着一颗纯洁的爱美之心。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便摆上香案,准备好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按照家中人口均分成数份。如今中秋的习俗虽然不这么细致,但月饼、西瓜、葡萄等却是常有的,这也是一份团圆的喜悦。

    这里尤其要说的是月饼。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圆圆的月饼逐渐成为亲人团圆的一个象征,成了中秋的必备食品。其实月饼的起源相当早,它是黄河文明面食文化中的一道奇葩。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民间就有了为纪念太师文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这算是中秋节食月饼的开始。明代《西湖游览志会》记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确提到月饼的团圆寓意。

    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袁枚《随园食单》介绍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发展到今日,已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多种口味,广受南北各地人们的喜爱。

    4.重阳,登高赏菊之日。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又有“登高节”“老人节”之说。《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恰好是双九相重,因此称为“重九”“重阳”。重阳的源头,远至先秦以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说明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还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可见此时已有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宴饮,祈求长寿的习俗。“重阳节”的名称始见于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可见重阳节宴饮在魏晋时期已广为流行。唐代大诗人王维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足见重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它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意味。九月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有赏菊花、簪菊花的习俗。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着长寿。九月份秋菊盛开,人们徜徉在菊花丛中,心旷神怡,是有益健康长寿的,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自古人们都喜欢在重阳赏菊赋诗。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是爱菊的瘾君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代才女李清照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可见文人对菊花吟赏的独特偏好。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茱萸可入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认为九月九也是逢凶之日,所以应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也因此被人们称作“辟邪翁”。

    (四)冬:

    冬季是四季中最后一季,也是最寒冷的季节。在物候上,冬季没有春季的温暖,夏季的繁盛,秋季的宜人。但在岁时文化中,冬季是在丰收之后,有着最隆重的喜悦,最集中的庆典和火一般的热情。

    1.下元,解除灾难之日。

    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就是“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旸谷帝君为人解厄的日子。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着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另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天工匠有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这也与道教有关。

    下元时,人们还要祭祀祖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在祭拜时焚化,据说这样可以把这些送给祖先亡灵,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宽裕。现在通常用金粉、银粉的锡纸代替,折成“金元宝”“银元宝”,然后在祭拜时焚烧。

    古时下元节很热闹,有赛神会,有戏曲表演。清代诗人洪亮吉有《南楼忆旧》诗:“才过中元又下元,赛神萧鼓巷头喧。年来台阁多新鲜,都插宫花粉杏园。”描写的就是清代常州地区下元节的热闹和丰富多彩。

    此外,下元节人们还有做糍粑、蒸麻腐包子的食俗。在民间也认为下元节是水官大帝禹的诞辰,因此这一天各地禹庙也会有相关的祭祀活动。

    2.冬至,黑夜最长之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北半球这一日昼最短,夜最长。同时这一天也是寒冷天气的极点。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则慢慢变短。“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之后气候也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数九”,所以冬至又称“冬节”“ 交冬”。“冬至一阳生”,“冬至阳生春又来”,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从周代起冬至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祭祀旨在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易》上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可见冬至节的重要有着古老的传统,《后汉书·礼仪》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同时,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晋代冬至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到了唐宋,冬至与岁首已经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冬至几乎成了过年的先声,这一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非常隆重,乃至古谚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所以冬至又有“亚岁”“如正(新正)”的说法。古时,这一天也是签约和履行各种契约之日。

    冬至食俗主要有饺子、馄饨、狗肉等。江浙一带,也会在冬至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其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曾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冻伤的耳朵就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就做成了“饺子”或“扁食”。至今北方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馄饨则寓意钱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古时还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的俗语。因为有钱的人都过着富足的冬至,而贫苦大众则只能清贫地过夜,如今人们生活富足,再无“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情况发生了。

    3.腊日,五谷丰登之日。

    腊八节是由古代腊祭逐步演化而来的。五谷丰登之际,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以及祖先佑护的结果,他们拿出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祭祀结束后,人们还要进行乡宴活动,用刚丰收的五谷杂粮制作成粥(逐渐演变成腊八粥),召集四方亲友一起聚餐,犒劳自己,共享果实,庆贺丰收,欢度佳节。“腊八”的重要还在于它在春节之前。“腊八”是春节的序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

    “腊八”历史悠久,相传起于秦朝,最初没有固定的日期,直至南北朝时才将“腊八”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除了熬腊八粥,还有做腊八面、泡腊八蒜等。腊八节的风俗非常丰富,在古代中原地区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他们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喂枣树。这样等到第二年枣树就可以结丰厚的果实了。民间百姓还自行编了一套谚语:“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4.元旦,新年之始之日。

    “元”是开始之意,“旦”是天明,元旦,顾名思义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古时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又称“元日”。自从实行了西历,中国节日就有了“元旦”和“春节”之别。现在的元旦指的是公元纪年的一月一日,而春节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元旦”。

    关于元旦还有个传说。上古时候,尧勤政爱民,深受爱戴,可是他的儿子丹朱无才不太成器,最后尧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又禅位给治洪水有功的禹。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做一年的开始之日,即“元旦”或“元正”。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等娱乐欢庆活动。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写出了元旦这天鞭炮齐鸣、欢天喜地的热闹场景。

    “元旦”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唐朝时房玄龄等撰《晋书》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称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其实在时间上,古代的元旦也经历了一些变化。上古三代的元旦,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朝代的更迭就会涉及到改正朔,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就定下十月初一为元旦。后来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制一样,故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历,定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称“新年”,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但在老百姓心目中,这个新“元旦”一直无法和春节相提并论,直到今天,人们说到过年指的仍是农历的春节,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性。

    5.除夕,辞旧迎新之时。

    除夕,即农历腊月三十日,俗称的“年三十儿”。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除夕是包括在春节过年的长假之中的。从文化心理讲,人们都有怀旧、恋旧的情结,在过年的意识里,除夕承载着辞旧迎新和亲情团聚的双重意味,无疑是过年中最隆重的时刻,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正月初一的春节。可以说,除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在除夕到来之前,人们要为迎接春节做好各种准备。做新衣、备佳肴、扫房舍、贴对联、敬门神、贴年画、剪窗花、挂灯笼等等。各地流传着各种过年的民谚,可以说,一进腊月忙忙活活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豫北一带这样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饺子。”在忙碌的准备中人们享受着年的滋味,那是亲人团聚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除夕之夜,最重要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这顿“团圆饭”对于四处奔忙的现代人尤其珍贵。按照传统,这“团圆饭”也有讲究,桌上必须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表达着对来年吉祥如意的期盼。

    除夕的灯火通宵不息,鞭炮此起彼伏。苏轼《守岁》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除夕守岁的习俗绵延至今。和古时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更为丰富,人们会看春晚。当电视上钟声敲响的时候,忙碌、充实、快活的一年就这样被送走了,一元复始,人们的生活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