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能改变人,环境能影响人,环境能塑造人。生活在富足家庭中的孩子,从来不用为衣食担忧,他们的生活是美好的,平顺的。与他们不同的是,处于贫苦家庭的孩子,往往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命运的多舛。出身贫苦能让他们对美好的生活有更强烈的渴望,更能让他们为走出困境而思索。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是在困境中被激发出来的。
命运掌握自己手中
1917年1月18日,王永庆出生在台湾省台北县新店镇直潭里一个俗称“情人谷”的地方,兄弟排行居长。王永庆的祖父希望长孙日后事业发达,生活美满,而不是像王家的祖祖辈辈一样,穷困潦倒,一事无成。于是,他给孙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永庆。
王家祖籍在福建安溪。那里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很困难。清道光年间,王永庆的老曾祖母许雪娘因新寡,在家乡无法谋生,便带着儿子王天来和儿媳林谨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在此之前,安溪已经有不少同乡来到了台湾。
许雪娘一家落户在台北县新店镇直潭孔子岭上,当地人把这里称作“情人谷”。地名虽浪漫,人们的生活却并不是那么富有诗情画意。这里山多平地少,物产不丰,并不是一个适于安居的好地方。在福建安溪,他们家世世代代都是种茶人。于是,许雪娘和儿子、儿媳三人“重操旧业”,在直潭开荒种茶,定居下来。
此后,王家世代以种茶为业,只出过一位读书人,即王永庆的祖父王添泉。王添泉饱读诗书,深受当地父老乡亲的敬重。他在直潭开了一家私塾,以教书为业。
王永庆的祖母苏好,是一个乐天知命、心地善良的女人。那时候,一些愚昧而贫苦的农民认为养女儿没用,女儿出生后就直接掐死。苏好出生时也差点遭此厄运。她曾对王永庆说:“我在出生的时候,我母亲要掐死我,我父亲说先找个算命的看看再说,还好算命先生说我将来的命运很好,所以才活了下来。”
乡亲们都羡慕苏好嫁给了王添泉,说她找了个知书识礼的好丈夫,苏好自己也暗暗庆幸自己的“命好”。可真正进入了王家门,却发现事实与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王添泉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却家徒四壁,享福是不用想了。苏好是个知足常乐的女人,对此也不十分失望。
当时百姓普遍贫穷,特别是在乡下,能解决温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有几个人会把孩子送去念书呢?私塾里的学生寥寥可数,王添泉的收入非常有限。而他除了教书,什么农活都不会干,随着子女一个个降临人间,日子越来越清贫。望着因操劳过度而风采渐逝的妻子,以及因营养不良而身材瘦小的儿女,王添泉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中。他觉得自己很“无用”,早知孔老夫子的学问这么不值钱,还不如当初跟父兄学种茶呢!痛心疾首之下,他决心不让儿女读书。所以,王永庆的父亲及叔伯们都是些“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睁眼瞎。
如果说王添泉此举也算是一种求变的话,只能算是一次失败的改变,他的儿子们并没有因为不读书而变得富裕起来,反而越来越穷。因为穷根并不在读书识字上。
那么,穷根在哪呢?有些人相信命运。他们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据说,王永庆成名后,一位地理老师认为:“情人谷这片土地连接乌来山岭,整个盘绕北乌来,就像一条巨龙。乌来是龙头,情人谷是龙尾,千里来龙,结穴于此,地灵人杰,所以才出了这位企业巨子。”这位地理老师还指出:“如今,这条龙由于公路的开发已被切成数段,所幸王永庆出生在公路开发之前,若出生在公路开发之后,今天就没有这号人物了。”
地理老师说得头头是道,却经不起推敲:情人谷居民众多,为什么“风水”独独偏爱王永庆呢?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命运,王永庆一生从不信命,也从不算命。他“不信神,不信鬼,只信自己的胳膊腿”。他对命运的解释是:“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悲,成功的关键完全在于一己的努力。” 这才是强者的声音。
苦难生活炼自信
王永庆出生后,原本贫寒的家庭又多了一张嘴,经济更加拮据。“情人谷”的居民多以种茶为生。种茶有季节限制,卖茶叶的收入也不多,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就利用农闲时间到有钱人家做苦工。但农村的工作机会少,也不是想做就有得做。当时的台湾处在日本的铁蹄下,经济命脉被日本人控制着,作为下等人的台湾同胞只能苦苦求活,城里人做生意固然受气,乡下人连一份苦工粗活也难寻到。找活儿的人只好走后门,托人情,倒像要饭似的。
男人出门做工了,女人留守在家,整天为两件事提心吊胆,一是丈夫的安全,二是米缸里还有多少米。男人的薪水总是来得那么慢,米缸里的米却越来越少,终于什么都掏不出来了,只好硬着头皮向邻居借一点,做成一大锅稀稀的粥,供一家人吃上好几顿。
在王永庆童年的记忆中,除了逢年过节能够吃上一点猪肉,平时一天三顿都是喝稀饭。乡下有句俗话:“勤快勤快,没饭有菜。”在南方的农村,只要肯做事,总有填饱肚子的办法。王永庆的母亲詹祥为了“改善”伙食,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上一些青菜、萝卜,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打理菜地。王永庆从小就勤快懂事,他成了母亲种菜的好帮手。除此之外,他还要做其他力所能及的体力活。
艰难的日子里,王家养成了自给自足的习惯,菜是自己种的,柴火是自己捡的,布是自己织的,鞋袜是自己缝的。童年时期,王永庆除了帮母亲种菜外,捡柴火也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王家附近有一条双轨的台车道,每天都有好几趟台车经过,把柴火和煤从狮子山运到直潭镇。王永庆从会走路起,就跟母亲一起到铁路边“捡宝”。他们和一群妇女小孩在路边守候,满载木材和柴火的台车咔嚓咔嚓驶过时,可能会掉下一些木材或煤块,这时,人们便蜂拥上前去捡。好的挑出来拿去卖钱,差一点的带回家里当柴烧。
这项“工作”不但要经受日晒雨淋,还要手脚麻利,反应敏捷,不然就竞争不过别人。王永庆虽然个子不高,但身手还比较灵活。他捡到的木材或煤块总是比别人多。这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收获,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已经足以让他对自己的才能感到自豪了。
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人的自信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成功积累起来的。对青少年来说,要积极行动,并安于做小事,从小事中获得成功的感觉,以增强自信。不做事,只靠自我肯定,只能获得盲目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信。
王永庆六七岁时,已经是家里一个很能干的劳力了。喂猪种菜打柴捡煤块,挑水做饭洗衣服,样样能干,他成了母亲的得力小帮手。
那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还没有自来水,吃用的水都是从水井里打上来的。王永庆从6岁开始就肩负起了挑水的任务。水井离王家不远,但要翻过一个小山岗。每天,他挑着水桶,吃力地上坡下坡,需要来回五六趟才能把家里的大水缸灌满。虽然木桶并不大,但对王永庆瘦小的身子来说,这项挑水的任务未免太重了!
让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动,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对当年的王永庆来说,这种磨练有实质上的好处,不但培养了他勤劳刻苦、坚忍不拔的个性,也使他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日后遇到任何挑战,他从不胆怯;遇到任何难题,他都自信地认为:“我能行”。
荒废学业留缺憾
时间的脚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停下,不会因为生活环境的恶劣而对谁有所眷顾。无论事物如何发展,孩子一天天长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人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总会希望他们快点长大,认为等孩子大一点就不会这么累人了,可是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发现还会有新的麻烦,特别是对那些穷困的人家来说,孩子长大了无疑是增加了生活的负担。
孩子长大了饭量就会增加,这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今天,我们有了孩子总是希望他能多吃一点,而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穷苦人家更是无法满足孩子的这个基本要求,他们往往会因为不能让孩子吃饱饭而发愁。孩子要长身体,需要营养,但是家里没有钱给他们买东西补身子,甚至都不能让他们吃饱饭,这样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是非常残酷的。
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衣服穿呢?孩子多的人家往往一件衣服能穿好多年,老大穿了老二穿,甚至缝缝补补一直穿,大家都不能穿了,即使变成了破布条了也舍不得扔掉,还要留作补衣服用。
更麻烦的事情,就是小孩子大了要上学。
当时的台湾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日本为了达到长期统治台湾的目的,就对台湾地区实行奴化教育,要求台湾人民讲日语,灌输对天皇以及大日本帝国效忠的思想。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面对日本人的这种奴化教育,中国人多数只能忍受,却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日本人的学校。况且,家里把孩子养大了,刚刚能够做个帮手,却要送进学校,生活本来就很艰辛,多了学费先不说,却又少了一个干活的,生活会更加艰辛。
所以,一般的人家都是要孩子帮忙下田或者看牛,不往学校送。当时,一个孩子给别人家看一个月的牛就可以挣到一两块钱,也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了。孩子下田还可以帮着多收点粮食,农闲了还可以上山做点苦工,或就待在家里帮忙干点活,也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让父母腾出手来做点别的事情。
王永庆7岁时祖父就开始念叨着该是上学的年龄了。当年,因为没有让儿子上学,耽误了他,他不想再耽误了孙子,所以,王永庆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就急着让家里人安排孙子去上学。当时虽然是日本人的学校,却有中国教员。这些教员经常挨家挨户地劝说家长送孩子进学校。那些教员给他们讲国际形势,讲怎样才能成为富有的人,怎样才能摆脱贫困的处境,将来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文化的人。对村民们来说,教员们讲的这些都没用,他们并不懂得将来会怎样,他们认为将来就是要娶老婆生孩子,而这一切都是看有没有钱,不是看有没有上过学。
为了一个孩子,教员往往要走上很远的路,反复来好几次。
相对于其他家庭的孩子来说,小永庆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父母比较开明,他们支持孩子去学校上学。当教员第一次路过王永庆家门口时,觉得他虽然小,却看上去很聪明,就走进了他家。恰好王永庆的父母在家,教员便说明了来意,母亲表示要和父亲商量一下,因为大女儿也到了读书的年龄,然而他们之中只能有一个去上学。
母亲和父亲商量了一下,认为还是要送孩子去读书,但是只能让永庆去,他毕竟是个男孩子,将来是家里的顶梁柱。
就这样,小永庆幸运地进入了小学。在穷苦的环境里,男孩子总是要比女孩子幸运一些。
尽管学校为了招收学生已经把学费压得很低了,但家里为他筹措学费还是费了很大的力气。因为每年要多出一笔学费,所以母亲要多养一头猪才能支撑家用。
小永庆知道,那不单单是多出一头猪那么简单,那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要增加更多的劳动。因此,自从父母答应送他上学开始,他就知道要尽量靠自己的劳动为家里减轻负担。
小孩子对学校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父亲把他送到新店国民小学时他还光着脚丫,家里没有钱给他买鞋穿,书包也是一条粗布巾扎成的,雨具是竹叶做成的笠帽,那里的雨下得很频繁,笠帽几乎是每天都要戴的。
父亲把王永庆交给教员的手里,很憨厚地说:“老师,孩子给你们送来了,以后就交给你们了,不听话了该打就打。”然后又嘱咐永庆,“要好好听老师的话。”
父亲与老师寒暄了两句就走了。这里的一切对王永庆来说是陌生而新奇的,特别是多了这么多伙伴,小永庆别提多高兴了。然而,他在班里无论是年龄还是个头都是最小的,因为别的孩子有些已经十几岁。之前,他在家做活已浪费很长时间。
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大家都没有鞋穿,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连小学老师所穿的皮鞋也是一样,补丁是一层又一层。相比之下,小永庆的衣服还算是好的,裤子虽然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有“中美合作”的字样,但总归是一条像样的裤子。
虽然他才7岁,但他要提前起床,因为他是家里的长子,要起到表率作用,他要在去上学之前帮家里做些事情。首先是打水,水井离家虽然不是很远,但是对于一个刚刚7岁的孩子来说,要把水缸打满仍旧会累得满身大汗。
小永庆身体太单薄了,满满的一桶水他是根本拎不动的,只能拎小半桶。但是力气也随着他的个子在长,11岁的时候,他已经能拎动一桶水了。在他的记忆里,那个桶依然沉重。把水缸灌满,这要花去他一个小时的时间,然后还要喂鸡喂鹅,然后才能吃饭去上学。上学要徒步跋涉3公里,再两次渡船过河,穿行近10公里的路才能到达新店国民小学。
王永庆每次来到学校都很高兴,这倒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学习,而是因为这里有许多的同学,跟一群伙伴在一起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那时候,大部分的孩子对学习都没有什么兴趣,他们不知道上学有什么用,就算能把日文前前后后都背下来,算术题都能一个不差地算出来,这又有什么用呢?大家不明白,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每天放学回去面对的是辛苦的父母、粗糙的食物,不仅是穿鞋的愿望无法实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改善,而且还要花学费,所以大家对读书提不起丝毫兴趣。当时教员要用日文讲课,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很没意思的事情。
教员对他们没有办法,只要上课不捣乱,也就放任他们。虽然王永庆在学习上是一知半解,在班里成绩很落后,但是教员并不认为他很笨,相反却认为他很聪明。由于没有人正确地引导,小永庆也没有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有的人自小喜欢读书,看过的书能过目不忘,有的人就对此不感兴趣。而环境引导还是很重要的,从父母到同学都认为读书没有用处,只要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就行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很难让孩子们对读书产生兴趣。
然而,一个人小的时候往往是不懂这些道理的,但真正懂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读书的最好年龄。
王永庆就是这样,他在上学的时候没有对书本产生过兴趣,直到他创业之后才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并不是遗憾没有上大学,而是后悔为什么上学的时候没有用心。这是最令人懊悔的事情,最适合求学的时光而自己却荒废了。
贫苦人家添新丁
王永庆入学那年,母亲又一次怀上了孩子,此时家里的经济状况略微好转了一些,生活也改善了一点,母亲的脸上多了一些笑容。直到那时,王永庆才发觉,母亲笑起来挺好看的。
妹妹恩燕出生时只有王永庆在场。那天,母亲像往常一样挺着肚子辛苦地忙碌着,突然开始肚子疼,她知道自己快要生了,坚持着烧了一些热水,然后把蜡烛点燃,把剪刀放在身边。
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过后,豆大的汗珠从母亲额头上滚落下来。小永庆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傻傻地看着。终于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母亲也已经气喘嘘嘘了,她抬起手在蜡烛上把剪刀前后烧了几遍,直到有些烫手为止,然后剪断脐带,把妹妹包好。母亲用热水洗了一下身子,就开始照料新生的妹妹,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更看不到欣喜。
村里的大多数人家都是这样,每个家庭都有一大堆孩子,生活的重担让母亲有些麻木了,对自己对孩子都少了关照。
小永庆觉得母亲也是很无奈的,她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也想多花点时间悉心照顾他们,可每天还要为了生活奔波,她已经把母爱淹没在了生活的琐碎当中。
生产的疼痛还没有消失,母亲就开始在屋旁的水沟里洗刷一家人的衣物。当然,那天晚上母亲还要像往常一样,不露声色地在厨房里忙活一家人的饭菜。
在没有任何人帮助的情况下,母亲一天也没闲地辛勤劳作着,打点全家人的生活。王永庆觉得母亲太辛劳了,他总想多帮母亲做点事,养鸡、养鹅、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
王永庆每天放学后都要扛一袋50斤的饲料回家喂猪。
50斤的重量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起初,他每走500米就要休息一下,然后换个肩膀,直到两个肩膀都被压红为止。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这么吃力地走回家。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永庆说:“当时感觉最讨厌的,就是每天放学回家还要背上50斤的饲料。”
穷则思变心更坚
穷人为什么穷?是因为出身不好还是被社会所压迫而没有翻身的时机?抑或是努力了仍然一无所获?穷的时候你抱有什么样的理想?有没有深思熟虑过你的梦想是否能够成真?当你暂时生活在穷人堆里却无可奈何时,是否认真地“穷则思变”?
贫穷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改变它的样貌与形体。只有我们想方设法去争取改变现状,那才能给予我们最佳解答。我们都知道“蝉变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也都懂得蝉变之后的生命是如此的倔强与禀性,因为我们经历了痛苦的煎熬之后,会发现人生一定会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其实,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勇气去面对现实的残酷与无情。穷时我们要知道勤奋,因为“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勤天下无难事!勤,是我们获取成功的捷径;是我们获得机会的窍门;是我们拥有鲜花掌声的良机;是我们拥有财富智慧的转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穷人,只有永远不思进取的人,只有永远坐享其成的人,只有永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人!富人也是从穷人走过来的,只不过他们在贫穷的时候懂得比我们更用心地思考如何走出困境。王永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想到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王永庆读到小学三年级时,全家陷入了最艰难的困境。他的父亲病倒在床,一家人的生计完全落在了瘦弱的母亲身上。她不仅要侍奉年迈的公婆,要养育子女,还要照顾病魔缠身的丈夫。她备尝艰辛,却充满乐观,从不叫苦叫累。母亲的吃苦耐劳和乐观精神成为王永庆的榜样。
看到这一切,王永庆再也无心整天上学读书了,他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做工。母亲给他找到了一份看牛的活,每月可以给家里挣五毛钱,尽管这是很少的一点钱,但却是他挣来的。但这钱毕竟太少了,不够去买足够的药,将父亲从病魔中解脱出来。
一天,王永庆放完牛回家,一进门就看见母亲神色慌张,一家人急得团团转。王永庚不见了。
一家人急忙四处寻找。王永庆绕着村子找了一圈,没有发现父亲的踪影。此时天色已近黄昏,他环视四周,都是一些散落的低矮民居,不远处是村里的晒茶场,旁边有棵大榕树,枝繁叶茂,颇为显眼。一种不祥的预感向他袭来。他急忙把母亲喊过来,两人一起向晒茶场跑去。暮色中,有一个人正在往榕树枝上拴绳子,然后把头伸进绳套里。那人正是王长庚。
母子俩吓坏了,尖叫着,飞奔着上前,七手八脚地把他救了下来。
经詹祥母子百般劝慰,王长庚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那天晚上,王永庆却失眠了,眼前老是浮现出父亲那张痛苦的脸和母亲因操劳过度而微驼的背。他心中暗思:父亲为何要走绝路?是没有钱治病,不能上医院就医!如果有一天我有了钱,一定要建座医院,解除人们的病魔与痛苦!他也暗下决心:为了这个家,他要为母亲分忧解愁,改变现在的贫穷生活面貌!
深孚众望闯天下
王永庆10岁那年,祖父告诉他:“茶山将来会变成废山,茶山是无根底的。因为茶树种植于山地,为使茶树发育良好,其周围的杂草都要除掉;由于雨水的冲刷使土壤流失,其斜坡山地有一天会只剩下石头。不但茶树没有前途,连种植其他树木都有问题,所以,靠茶为业是没有出路的,希望你们后代不要靠茶维生,只有山林耕田才有希望。”
当时王永庆很纳闷:“祖父教我们不要靠茶为业,何以他不转行呢?”
这个疑问他没敢问祖父,直到后来他才慢慢了解。当时住在直潭乡下,要到别处谋生谈何容易。在乡下,如果有林地,应该可以从事木材生意吧?其实不然,当时身处殖民地,山林都是官有的,木材由日本人的会社经营,本省人要做是不可能的。能谋得一份苦力的工作,填饱肚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想去做日本人的苦工,还得托人讲情才行。
基于祖父的一番话,再加上在家乡连要做苦工赚钱的机会也没有,所以,在他15岁那年就立志要出去闯天下。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母亲担心他小小年纪经不起外面的风雨。父亲却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很赞成他的主意。
王长庚自那次自杀未遂,病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王永庆小学毕业的时候,王长庚已能活动自如,干一些比较轻的体力活了。为了帮儿子找工作,王长庚请来自己的弟弟王水源帮忙。
王水源是王添泉的第三子,是王长庚惟一的弟弟。他经常在外面做小生意,算得上是见多识广。王水源很欣赏侄儿想去山外闯荡的志向。经熟人介绍,他在嘉义一家米店为王永庆找到一份当学徒的工作。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同年,15岁的王永庆告别了情人谷,告别了父母、家人,来到嘉义,开始了他人生重要的旅程。
走出山外是王永庆人生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很多人为环境所困,难有作为,即便对现状极为不满,却不敢寻求变化以突破重围,即使偶有举动,一遇小小挫折便止步不前,像蜗牛一样缩回自己的壳里。这种人,与其说是没有本事,还不如说是没有胆量。王永庆虽然学历不高,经验全无,但他有胆量,敢想敢干敢闯,这就已经够了!
嘉义,位于台湾岛的中南部,是台湾商业重镇,更是米粮的集散地。嘉南平原以产米著称,所有米粮都集中到嘉义。这里南输北运,贸易发达,一片繁荣景象。
嘉义虽然不是大城市,但跟王永庆的家乡直潭相比,不啻于人间天堂。当米店学徒虽然工作辛苦,但跟平时的家务活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王永庆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白花花堆积如山的大米,就像淘金者发现了金矿一样,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王永庆长期吃糠咽菜,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如今与米为伍,天天有白米饭吃,怎能让他不高兴?
米行在当时算是比较高尚的行业,从穷山沟里出来的王永庆能在此工作,天天吃饱饭,一个月还能领到4块钱工钱,他不仅感到庆幸,也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为此,王永庆工作起来格外细心卖力,颇得老板喜爱。但他并没有忘记,此番出来不是为求温饱,而是为全家找出路。靠打工赚几个辛苦钱怎能解决全家的生活问题?他想,如果自己也有一家米店那该多好啊,父母该有多高兴!
颇有心计的王永庆在送米之余,经常给老板干一些分外的工作,并暗中观察老板如何经营米店,从中琢磨做生意的诀窍。
有人说,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有些年轻人,心怀大志却不去为成功准备条件。他们在学校读书,就好像帮老师、家长读书一样,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为日后的事业打基础;他们在公司工作,就好像帮老板工作一样,抱着“拿一分钱干一分活”的心理,斤斤计较于所谓分内、分外的事,从未想过利用工作机会学习办大事创大业的本领。与这种人相比,王永庆的见识显然高人一筹。
王永庆功成名就后曾说:“年轻人刚踏入社会,不要东挑西挑,任何工作都可以做,都有前途;特别在企业界,只要你努力,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就可以一展雄心大略。”
这确实是他的经验之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