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故事-“鲍”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天下之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万物相克相生,能征服刚劲之物的,有时就是最柔软的事物。

    北宋年间,一天,济宁府颇有名气的运河客栈来了个小伙子,手里抱着个罐子,说是自己有一手祖传熘活鱼的手艺,想在客栈厨房做个下手。

    运河客栈的老板姓郝,郝老板一听小伙子这话,心想:自己客栈的招牌菜就是熘活鱼,客栈厨房里的厨师个个是熘活鱼的好手,小伙子来,不会是想偷着学艺的吧?

    不过郝老板一向心地善良,正巧客栈也缺个打杂的帮手,他就试探着问小伙子,愿不愿意到客栈来当跑堂。没想小伙子一口就答应了,还倒地就拜,说:“小人名叫海生,从东海府连云县来,小人父母都不在了,流浪到此,身无分文,承蒙郝老板不弃,小人干什么都行。”

    郝老板看这海生像是个实诚的人,心里不由生出几分喜欢,于是便决定第二天先让他下厨,试试手艺再说。郝老板把这意思对海生一说,海生感激不尽。

    第二天一大早,海生就向郝老板借了渔具,到运河捕鱼去了。郝老板心里非常纳闷:客栈里活鱼多的是,为什么海生非要自己去抓呢?

    一晃两个时辰过去了,眼看已日上三竿,海生却没有回来,郝老板认定海生这是骗了渔具一去不来了。谁知他正摇头叹息着,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海生浑身湿漉漉地一路小跑踏进了客栈的门。郝老板一看,海生手里果真提了一条鱼,只是这鱼并不比客栈里的那些活鱼大,只是运河里一条普普通通的鲤鱼而已。

    海生走进厨房,对几个厨师说,他要做一道“醋熘活鱼”。厨师们一听都愣了:活鱼谁不会做呀,这手艺在运河客栈里没什么稀奇。可如果没两下子,这小子刚来又为什么要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呢?于是便都围过来,想看个究竟。

    只见海生很快把鱼洗干净,接着就将它开膛破肚,再拿一块湿布包上鱼头,捏住,在热油里将鱼身滚上两个来回,然后放进盘里,浇上醋汁汤料,端到郝老板面前。

    郝老板刚才一直站在旁边看着,特别留心海生的每一个动作,发觉这小伙子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里的厨师每天不也是这么做活鱼的吗?不过郝老板嘴上却先没急着说什么,拿起筷子夹了一口,一尝,味道虽说鲜嫩无比,相当不错,但也不比平时厨师们做的好吃到哪里去,所以心里就不免有些失望。

    郝老板让大伙都来尝尝,一个小伙计尝了一口,忍不住推推海生,心直口快地说:“我师傅做的,要比你这好吃多了!”

    他这一推不要紧,只见海生一个趔趄,端在手上盘子里的鱼就“呲”地滑落下来掉在了地上,鱼肉被摔碎,只剩一个鱼架子还留着,那根主心骨连着鱼头和鱼尾。

    海生轻轻将鱼架子捡起来,可就在这一瞬间,郝老板发现,鱼头上那嘴巴竟然还在一张一合,鱼眼睛竟然还微微发红地在轻轻转动。他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之前客栈里厨师做的活鱼,再怎么新鲜,顶多吃上两口也就死了,可海生做的这鱼,怎么身上肉都没了,居然还能活着?

    海生给郝老板解释说:“其实活鱼做法是一样的,关键在选鱼。我今天捉来的这条是复仇的鱼,这能从它眼睛里看出来,它活着时一定是历经了磨难和冤屈,所以才会死不瞑目,只要头还在,它就不咽下那口气。我在连云县时是个渔民,常常能看到这种鱼……”说到这里,海生的眼睛也像鱼的眼睛一样,微微发红。

    郝老板看着海生,沉吟地点点头。

    这以后,海生就成了运河客栈里的一名厨师,客栈生意也因为海生的这手绝活更加兴隆。郝老板喜出望外之际,就有意要将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许配给海生,可海生明知郝老板的好意,却总是躲闪着,似乎有什么顾虑。

    俗话说:树大招风。海生这手做活鱼的绝技终于惊动了太白楼,这天,太白楼的李掌柜亲自来运河客栈,请海生去他那儿掌大厨。客栈里的几个厨师都认为海生肯定不会答应李掌柜,他如果去了,怎么对得起郝老板当初对他的提携之恩呢?可谁也没有想到,海生居然非常爽快地一口就答应了李掌柜。

    客栈里的人都说海生没良心,可郝老板却连连摇头,他不相信海生会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不相信海生会如此贪图名利。海生走的这天,郝老板特地为他设宴,席上,郝老板拿出十两黄金给海生,海生拼命摇头,说:“背信弃义实在是有我的苦衷,郝老板的恩情,我海生以后一定会报。”说罢,就抱着来时带的那个罐子,走出了客栈。

    话说自打海生去了太白楼,楼里的生意真是一天好过一天,那些达官贵人吃腻了旧口味,听说来了个新厨师,都纷纷赶来品尝,知府周不群就是其中一位。

    这天,得知周不群要来,李掌柜特意关照海生,让他做鱼时一定要分外上心,周知府是吃的行家,尤其擅吃鲍鱼。李掌柜还关照,菜做好后海生要自己端上桌,周知府要问话的。果然,周不群来酒楼后,点名要吃海生做的活鱼,海生记着李掌柜的话,做好后就自己将鱼盘端了出去。

    可令李掌柜惊讶的是,见了周不群,海生竟跪叩道:“东海连云子民海生叩见恩公大人!”

    这是咋回事?明明这里是济宁,怎么海生说他是连云子民?周知府怎么会和他有情缘?李掌柜觉得十分好奇。

    这时候,别说李掌柜不解,就是周不群自己也很纳闷,他是在连云县当过知县,可是心里清楚自己在当地百姓中没落下什么好名声,怎么就成这小伙子的恩公了?

    只听海生说:“恩公在连云县做父母官时,小人尚且年幼,家中贫寒,常常揭不开锅,是恩公您赏了家父一个饭碗。”

    “噢?他是……”

    “家父就是恩公当年的轿夫老王头。恩公那年到连云县后,新招了二十名轿夫,家父有幸被招,从此吃上皇粮,也因此养活了一家。恩公在上,请受小人一拜!”

    周不群没想到自己当初也是为了享乐,却无意中救活了小伙子一家。他心里一高兴,便笑吟吟地叹道:“哎呀,连云县是个好地方啊,尤其是那里的鲍鱼,一枚何止值千金呀,光是那美丽的色泽就让人垂涎三尺,那扑面而来的鲜香,神仙闻着都坐不住啊!说实话,要不是为了朝廷,本官真想做一辈子连云知县,给个宰相都不换啊!”

    海生一听周不群这么说,连忙接口道:“恩公,今天是初一,待到十五月圆之际,请恩公大人再来,小人专门为您做一席鲍鱼宴。”

    “鲍鱼宴?你能搞到鲍鱼?那太好了,十五晚上我一定来!”

    周不群为啥这么说?因为鲍鱼是一种长在珊瑚礁底下的十分名贵的贝类,有养颜明目等功效,但生长却十分缓慢,在内地是很难吃到新鲜鲍鱼的。而干鲍鱼的晒制又非常复杂,精选后要将它们晒干,然后除壳、盐腌、浸洗,再水煮、炭火焙干,最后还要经过两次吊晒等十几道工序。用干鲍鱼来做菜时是要水发的,先用温水浸泡七天,用小刷刷净,放入竹垫底的砂锅中,用小火煨上六个时辰,然后取出浸泡,去掉牙嘴和裙边,换上铜制鲍鱼鼎,加足佐料,用小火煲上两天两夜,方可用于做菜。这一套准备,至少得十天时间。

    李掌柜也清楚这些,所以他见海生刚才在周知府面前夸海口说要做鲍鱼宴,就不由替他担心:时间只有半个月,一时到哪里去找干鲍鱼?到时候做不出来,岂不给自己惹下麻烦?所以送走周知府后,他就立刻去找海生,想问个明白。

    海生似乎已经料到李掌柜会来找他,没等李掌柜开口,就取出那个他来时随身带的密封罐子,打开封口,捧到李掌柜面前。

    李掌柜探头一看,大吃一惊!原来罐子里装的,竟是用蚝油浸泡的十只价值连城的上等鲍鱼。李掌柜不明白:海生一个穷小子,怎么会有这东西?却又觉得不便多问。好歹十五那天的鲍鱼宴有料下锅了,他总算替海生松了一口气。

    十五月圆之际转眼就到,知府周不群果然没忘海生答应给他做的这顿鲍鱼宴,他在太白楼直吃到三更时分,才开心地坐着八抬大轿回府。这一晚,他不仅吃到了上好的鲍鱼,还和李掌柜说定,让海生去他府里做大厨。

    李掌柜任凭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嘴上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海生是喜形于色地跟着周不群走进知府大宅的,这一来,他便在济宁城里出了名!说起这名声,一是手上有绝活,二是见利忘义。可不管人家怎么说,海生进了济宁府后就一心一意地伺候起周不群来,三天两头地翻着花样给他做菜吃。

    但尽管这样,周不群还是一天比一天恹恹的没胃口。这不是奇了怪了吗?说起来,这跟海生给他做的那顿鲍鱼宴有关。当时海生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每一道菜味儿都做得鲜美无比,周不群吃得又多,所以吃完后一直回味无穷,念念不忘。可周不群不知道,鲍鱼是这样一种东西,你一旦尝了它的美味,时间久了吃不到,就会觉得浑身难受,像丢了魂似的。

    这天,海生看周不群浑身不得劲的样子,就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大人,最近东海正是出鲍鱼的时节,我愿意专程去为大人采买最好的上等鲍鱼,不知可否?”

    这话算是说到周不群的心里去了,周不群哪会不点头?他当即拨给海生银两,还派了两个随从与海生一同前往。

    到了东海,海生先找到同乡老王头,打听到东海现任知府是新科状元,很受当今圣上赏识,此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现在马上就要在东海任职期满,不久就要进京述职,到时候圣上一定会重用他。老王头还说,每月十六是东海鱼市大会,这个状元知府总会亲临鱼市,一来微服私访,探查民意,二来了解市场行情,尤其注意鲍鱼的买卖。因为鲍鱼这种名贵东西,一般只有富商才买得起,若是当官的来买,他就要查个究竟了。

    海生一听,顿时喜出望外,立刻就在鱼市上大张旗鼓地宣传,说十六那天鱼市大会上,他将要购买大量上等鲍鱼,只看质量,不问价钱。于是到了十六那天,渔民们便争先恐后地把鲍鱼拿来让海生挑选。海生呢,故意高门大嗓地挑挑拣拣,动作也十分夸张。

    这时,一位公子打扮的年轻人朝海生缓缓走来,老王头给海生使了个眼色,海生明白是状元知府来了,便故意当着他的面,挥金如土地从渔民们手里买下了大量上好的鲍鱼。

    果然,这位状元知府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立刻让他的随从向海生施了一礼,询问为何买这么多鲍鱼。海生故意态度十分傲慢地说:“我家大人,不,是我家老爷爱吃,你管得着吗?哼,别说是这些玩意儿,就是买下整个东海,也不在我家老爷话下。”说完,扬长而去。

    且不说海生走后,这位状元知府是怎么吩咐随从作进一步打探的。就说海生回到济宁后,周不群见他买来这么多鲍鱼,成色又这么好,开心极了,过后不久,他就把海生聘为自己的大管家。

    一晃过去了几个月,这天,皇上派来的钦差到了济宁,海生一看,此人正是在东海见过的那个状元知府,他立刻断定这位钦差是奉旨来查办周不群的。

    果然不出所料,钦差到济宁后的第十天,就带兵抄了周不群的家,还在城门口贴出告示:

    查原济宁知府周不群贪赃枉法,奢侈成性,祸害百姓,判斩立决。

    罪民周府大管家海生助纣为虐,判斩监候。

    原来,状元知府当时派随从一直跟踪海生到济宁,打听得买鲍鱼的正是济宁知府周不群的管家,而且周不群平时贪赃枉法,生活奢侈至极,当地百姓提起他,无不怨声载道,于是在任职期满、进京述职时,就向皇上奏了一本。皇上得知大怒,即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济宁进一步查办周不群,如果证据确凿,立加严惩。

    周不群被斩那天,济宁府家家放鞭炮庆贺。可郝老板却为海生的安危着急,虽然海生没有答应做他的上门女婿,可在郝老板心里,海生就如同自己儿子一样,他始终相信海生是有自己苦衷的。就像海生会看鱼的眼睛一样,郝老板也会看海生的眼睛。

    郝老板思来想去,便跑到大街上去拦钦差的官轿喊冤。钦差连夜重审海生,海生这才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一一道来。

    原来,海生的父亲以前并没有在衙门里做过事,他只是当地一个普普通通的渔民。当年因为周不群喜欢吃鲍鱼,大厨就逼着渔民们下海去捕捞,不少渔民因此葬身海底,海生的父亲也是因为实在捕捞不到鲍鱼,被周不群关进大牢的。周不群说除非用十只鲍鱼来换,否则就不放人,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海生为了救父亲,只好冒险跟乡亲们下海,所幸没有空手回来,海生就拿着十只鲍鱼去见周不群,谁知他父亲这时候已经在牢里被折磨死了。

    海生流干了泪水之后,便把这十只鲍鱼做成鲍鱼干,装进罐子密封起来。当初是鲍鱼杀死了父亲,海生发誓,他一定要用这十只鲍鱼来杀死周不群,为父亲报仇。

    海生这次千里迢迢离开家乡连云县来到济宁,就是为了找周不群报仇的。可是自古以来官官相护,民告官难于上青天,一个平民百姓要扳倒知府大人是何等的困难,海生绞尽脑汁想啊想,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听罢海生这番述说,钦差当场就把他放了,海生于是又回到了运河客栈。至于和郝老板女儿成亲的事,这是后话,不提。

    (胡纪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