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海洋-认识海洋食肉性鱼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海洋食肉性鱼类是指大多数以鳃呼吸,用鳍运动,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

    现生鱼类共2万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为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海洋食肉性鱼类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促成了海洋食肉性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其生活方式相同,产生一系列共同的特点:海洋食肉性鱼类都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鳃,鳍状的便于水中运动的肢体以及能分泌黏液以减少水中运动阻力的皮肤。此外,在体型结构、繁殖生长、摄食营养和运动等方面都有共同特点。

    海洋食肉性鱼类体型结构

    海洋食肉性鱼类体型一般可分为:

    ①鱼雷型,这类体型的鱼栖息于中层水域中,最善于游泳,如鲐、鲻梭、金枪鱼等。

    ②箭型。与鱼雷型相似,但身体更为延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颌针鱼等。

    ③侧扁型。这种体型的鱼,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又可分为斑鰶鱼型、翻车鱼型和鲆鲽鱼型,分别栖息于近底层和底层。

    ④蛇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

    ⑤带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型,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

    ⑥球型。这种体型的鱼身体几呈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鲀、某些圆鳍鱼等。

    ⑦纵扁型。这种体形的鱼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海洋鱼类主要的运动和平衡器官分为两类:成对的偶鳍,包括胸鳍、腹鳍;不成对的奇鳍,包括背鳍、臀鳍和尾鳍。尾鳍着生于尾部末端,有转向和推动等作用。

    尾鳍可分为3种类型:原形尾,上下叶大小相等,如鲐、金枪鱼;歪形尾,上叶比下叶发达,有助于向上活动,如鲨鱼;正形尾,下叶比上叶发达,有助于向下运动,如飞鱼。

    海洋食肉性鱼类的生长繁殖

    海洋食肉性鱼类的繁殖方式有3种类型:①卵生。

    绝大多数海洋鱼类属于这一类型,其特点是鱼类将成熟的卵直接排放于水中,进行体外受精,并完成全部发育过程。但也有少数鱼类(如一些鲨鱼)是体内受精,受精卵依然在体外发育。②卵胎生。主要特点是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胚体的营养是依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与母体无关系,如白斑星鲨、白斑角鲨、日本偏鲨、许压犁头鳐、海鲫和黑鲪。③胎生。特点是卵在母体内受精发育,受精卵形成的胚体与母体发生血液循环上的联系,其营养不仅来自本体的卵黄,也需母体供给,如灰星鲨。

    海洋鱼类的产卵量比陆生脊椎动物高得多。其产卵数因种类不同相差十分悬殊,从产数粒大型卵(如多种鲨鱼)到产3亿粒浮性卵(如翻车鱼)。一般来说,产卵后不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大,如真鲷产100万粒左右,鳗鲡产700~1500万粒;产卵后进行护卵的鱼,产卵量较少,如海马产卵数十粒到数百粒。

    海洋鱼类的生长和年龄

    海洋鱼类在各阶段的生长速度和个体的大小都极不相同。据目前所知,个体最小的鱼类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鱼类可达20米,如鲸鲨。

    鱼类长度生长的最迅速时期,通常是在性成熟以前;性成熟以后,鱼所摄食的大部分饵料用于性产物的成熟和储备越冬脂肪,只有小部分用于长度的增长,因而生长缓慢下来;到了衰老期,鱼类的长度生长几乎完全停止。

    海洋鱼类各个种的生长速度也不同,有的鱼孵出后一年即可长到与亲体一样大小,有的鱼却要经过许多年。

    海洋鱼类的寿命依种而异。鰕虎鱼科和灯笼鱼科的一些种类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科的鱼可活到100岁。

    产于中国江浙沿海的大黄鱼已发现最高年龄为29岁,大西洋鲱鱼最长寿命为23岁。有一些鱼类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等。

    生活习性

    营养和摄食

    营养是有机体的生活基础。鱼类的繁殖、发育和生长都是依靠摄食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后完成的。在摄食食物的多样性方面,海洋鱼类在脊椎动物中居于首位。

    按所摄食食物的性质,海洋鱼类可分为3类:①植食性鱼,饵料以浮游植物为主,如遮目鱼、梭鱼和蓝子鱼。

    ②肉食性鱼,海洋中大多数鱼类属于此类食性,如带鱼、石斑鱼、大黄鱼、鲸鲨和姥鲨。③杂食性鱼,摄食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食物,有动物,也有植物,并兼食水底腐殖质,如斑、叶鲹。

    按摄食食物种类的多少也可将海洋鱼类分3类:①广食性鱼,以多种饵料为食。②狭食性鱼,以少数几种饵料为食。③单食性鱼,以某种饵料为食。

    海洋鱼类不同的食性直接影响鱼肉的质量。一般肉食性鱼类的肉质较好,而植食性鱼类的肉质则稍差。但亦有例外,如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鲥鱼肉味十分鲜美。

    洄游

    洄游是海洋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一般运动截然不同。一般的运动都是条件反射运动,常是由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运动。洄游则是一些海洋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和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溯河洄游是指在海洋中生活,繁殖期间到江河(包括河口)产卵,它们一生中要经历二次重大变化,一次是其幼鱼从淡水迁入海洋环境,另一次是成年时期又从海洋洄到淡水环境中进行繁殖活动。因之它们在生理方面亦产生了有效的适应,方能克服洄游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溯河鱼类在溯河洄游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渗透压的调节。所有溯河鱼类都具有很好的调节能力,如大鳞大麻哈鱼在海中生活时期血液冰点下降为-0.762℃,在咸淡水中生活一段时期后则为-0.737℃,在到达江河上游产卵场时-0.628℃,血液中的盐分显著减少了,同时它鳃部的分泌细胞功能亦显著加强了。溯河产卵洄游的鱼类也相当普遍,如我们熟知的鲥、鲚、银鱼、鲟鱼、大麻哈鱼等。大麻哈鱼平时生活在海洋之中,到生殖时期,就集群溯河而上,它们逆水上游的能力很强,甚至途中遇到像瀑布那样的障碍,亦会克服重重困难,奋力跃出水面,越过障碍,达到目的地。大麻哈鱼产卵洄游的另一特点是“回归”性特别强,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从海洋再回到它原来出生的淡水河流里来进行产卵繁殖。我国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等淡水鱼,在产卵前由下游及支流洄游到河流的中上游产卵,有的行程达500~1000千米以上,这是产卵洄游的又一种类型。

    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以鳗鲡最明显,它们平时栖息在淡水里,性成熟后开始离开其索饵、生长的水域,向江河下游移动,在河口聚成大群,游向深海。由我国入海的鳗鲡,究竟游往何处?有的说在琉球群岛附近产卵。

    欧洲、美洲大陆入海的鳗鲡,业已证明在大西洋百慕大以南、水深400米左右的海区产卵。鳗鲡性成熟期较长,雄性的8~10年,雌性则更长。鳗鲡的洄游,一般多在夜间进行,开始洄游时身体肥满,但在长距离洄游途中消耗巨大能量,又不摄食,体质极消瘦,到达产卵场产完卵后,亲鱼大部疲惫而死。孵化后,幼鱼逐渐向原来的栖居处所洄游,其时幼鱼白色,头细,形如柳叶状,称为柳叶鳗,它漂泊于水面波涛间,回到欧洲的柳叶鳗须经三年之久,在进入淡水以前,始变为鳗形的线鳗。

    回到美洲的柳叶鳗,行程较短,约需一年时间方可变态进入淡水。

    奇异的海洋鱼类

    会爬树的鱼

    鱼类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鱼儿离开水,鳃丝干燥,彼此粘接,鱼类就会停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生活着一种能够适应两栖生活的弹涂鱼。

    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扁,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能贮存大量空气。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肤亦布满血管,血液通过极薄的皮肤,能够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其尾鳍在水中除起鳍的作用外,还是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这些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们能够离开水,能够较长时间在空气中生活。此外,弹涂鱼的左右两个腹鳍合并成吸盘状,能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弹涂鱼发达的胸鳍呈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附肢。遇到敌害时,它的行动速度比人走路还要快。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更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面捕捉昆虫吃。因此,人们称之为“会爬树的鱼”。

    神奇的“魔鬼鱼”

    “魔鬼鱼”是一种庞大的热带鱼类,学名叫前口蝠鲼。“魔鬼鱼”的个头和力气常使潜水员害怕,因为只要它发起怒来,只需用它那强有力的“双翅”一拍,就会碰断人的骨头,致人于死地,所以人们叫它“魔鬼鱼”。

    有的时候蝠鲼用它的头鳍把自己挂在小船的锚链上,拖着小船飞快地在海上跑来跑去,使渔民误以为这是“魔鬼”在作怪,实际上是蝠鲼的恶作剧。

    “魔鬼鱼”喜欢成群游泳,有时潜栖海底,有时雌雄成双成对升至海面。在繁殖季节,蝠鲼有时用双鳍拍击水面,跃起腾空,它能跃出水面,在离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时,声响犹如打炮,波及数里,非常壮观。

    蝠鲼看上去令人生畏,其实它是很温和的,仅以甲壳动物或成群的小鱼小虾为食。在它的头上长着两只肉足,这是它的头鳍。头鳍翻着向前突出,可以自由转动。

    蝠鲼就是用这对头鳍来驱赶食物,并把食物拨入口内吞食。

    能发电和发射电波的鱼

    在鱼类王国里有一类是会发电和会发射无线电波的鱼,它们猎食和御敌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

    在浩瀚的海洋里生活着会发电的电鳐,它的发电器是由鳃部肌肉变异而来的。在电鳐头部的后部和肩部胸鳍内侧和左右各有一个卵圆形的蜂窝状大发电器。每个发电器官最基本结构是一块块小板——电板(纤维组织),约40个电板上下重叠起来,形成一个个六角形的柱状管,每侧有600个管状物,称为电函管。电函管内充填有胶质物,故肉眼观察为半透明的乳白色,与周围粉红色肌肉显然不同。每块电板具有神经末梢的一面为负极,另一面为正极。电流方向由腹方向背方,放电量70伏特~80伏特,有时能达到100伏特,每秒放电150次。人们解剖电鳐时,发现其胃内有完整的鳗鱼、比目鱼和鲑鱼,这是电鳐放电把活动力强的鱼击昏然后吞食之。因此,电鳐有“海底电击手”之称。

    除电鳐外,刺鳐、星鳐、何氏鳐和中国团扇鳐等均具有较弱的发电器官。

    会发声的鱼

    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例如康吉鳗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箱鲀能发出犬叫声;鲂鮄的叫声有时像猪叫,有时像呻吟,有时像鼾声;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

    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和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方式。有经验的渔民能够根据鱼类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来判断鱼群数量的大小,以便下网捕鱼。

    海中鸳鸯——蝴蝶鱼

    当人们见到陆地上飞舞的蝴蝶时会赞声不绝,而蝴蝶鱼的美名,就是因为这种鱼与美丽的蝴蝶相似。人们若要在珊瑚礁鱼类中选美的话,那么最富绮丽色彩和引人遐思的当首推蝴蝶鱼了。

    蝴蝶鱼俗称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蝴蝶鱼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蝴蝶鱼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色素细胞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要几分钟,而有的仅需几秒钟。

    许多蝴蝶鱼有极巧妙的伪装,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蝴蝶鱼对爱情忠贞专一,大部分都成双成对,好似陆生鸳鸯,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戏耍,总是形影不离。当一尾蝴蝶鱼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蝴蝶鱼由于体色艳丽,深受我国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它们在沿海各地的水族馆中被大量饲养。

    发光的鱼

    在海洋世界里,无论是广袤无际的海面,还是万丈深渊的海底都生活着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发光生物。

    海洋世界宛如一座奇妙的海底龙宫,整夜鱼灯虾火通明。

    正是这些发光生物给没有阳光的深海和黑夜笼罩的海面带来光明。事实上,在黑暗层至少有44%的鱼类具备自身发光的本领,使其在长夜里能够看见其他物体,方便捕食,寻找同伴和配偶。有些鱼类(例如我国东南沿海的带鱼和龙头鱼)发光,是由身上附着的发光细菌所发出的,而更多的鱼类发光则是由鱼本身的发光器官所发出的。

    烛光鱼腹部和腹侧有多行发光器,犹如一排排的蜡烛,故名烛光鱼。深海的光头鱼头部背面扁平,被一对很大的发光器所覆盖,该大型发光器可能就起视觉的作用。

    鱼类发光是由一种特殊酶的催化作用而引起的生化反应。发光的荧光素受到荧光酶的催化作用,荧光素吸收能量变成氧化荧光素,释放出光子而发出光来。这是化学发光的特殊例子,即只发光不发热。有的鱼能发射白光和蓝光,另一些鱼能发射红、黄、绿和鬼火般的微光,还有些鱼能同时发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光,例如深海的一种鱼具有大的发光颊器官,能发出蓝光和淡红光,而遍布全身的其他微小发光点则发出黄光。

    鱼类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有四点:一是诱捕食物,二是吸引异性,三是种群联系,四是迷惑敌人。

    形态奇特的翻车鱼

    翻车鱼长得很离奇,它体短而侧扁,背鳍和臀鳍相对而且很高,尾鳍很短,看上去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一样。

    因此,它的普通名称也叫头鱼。

    翻车鱼游泳速度缓慢。它生活在热带海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它一游动,身上的发光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光,远远看去像一轮明月,故又有“月亮鱼”之美名。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捕捉深海鱼虾为食。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鱼类和海兽吃掉。而它不致灭绝的原因是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三亿个卵,在海洋中堪称是“最会生孩子的鱼妈妈”了。

    翻车鱼遍布世界各大洋,我国沿海有三种翻车鱼,即翻车鱼、黄尾翻车鱼和矛尾翻车鱼。

    鱼类种类的差异及研究

    大多数以鳃呼吸、用鳍运动、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现生鱼类共2万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为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海洋鱼类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万米左右的深渊都有分布。生活环境的多样性,促成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生活方式相同,产生一系列共同的特点: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鳃,鳍状的便于水中运动的肢体,能分泌黏液以减少水中运动阻力的皮肤。此外,在体型结构、繁殖生长、摄食营养、运动等方面都有其特点。

    研究简史一般认为,对海洋鱼类的研究,是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他在《动物志》一书中,记录有爱琴海的鱼类115种,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记述。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西纳发表《鱼类自然史》(1828~1829)开始,以后各国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丹纳”号等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等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发生、组织、生理和生态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人类对海洋鱼类的研究历史溯源久远。公元前4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动物志》一书中记录了生存于爱琴海的115种鱼类,并对鱼类的结构、繁殖和洄游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叙述。我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和研究海洋鱼类最早的国家之一。1975年在山东胶州湾畔发掘的古墓就证实了中国远在新石器时代就能捕捞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多种海洋鱼类。在古代的著述中,不仅有鱼类习性、渔期的详细记述,而且有海鱼的生长、繁殖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近代海洋鱼类的研究,据说是由法国学者G.B.居维叶和A.瓦朗西纳发表的《鱼类自然史》开始的,以后各国学者对海洋鱼类的洄游、繁殖、生长及其资源的分布和开发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战者”号、“信天翁”号和“丹纳”号等海洋调查船的工作成就最为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广泛应用电子显微镜、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对海洋鱼类的组织、生理和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国对中国海洋鱼类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查,出版了一系列鱼类专著,对鱼类的生理、生态和遗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开发。

    海洋鱼类的生存

    海水鱼为了不让体内的水分丧失,不仅泌尿量很少,而且还可以通过饮用海水用肠道吸收的方法来补偿不足的水分。海水鱼在吸收水分的同时,虽然也吸收一些不需要的一价离子,但是这些离子能和从体表渗入的一价离子一起,在鳃中对抗浓度梯度(浓度梯度:如果液相中的两点间有浓度差时,当两点间的距离为ΔX,浓度差别为ΔC,则ΔC /ΔX 为浓度梯度)。在具有浓度梯度的空间里,即按热力学自动进行的方向,在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扩散)的作用下,把Na+和Cl-排到海水中去。吸进体内的两价离子(如Mg2+),大部分从肛门排走,一小部分从尿中排掉。

    同淡水鱼相比,海水鱼鳃具有非常高的透过一价离子的能力。此外,海水鱼鳃中还含有高度发达的称为“盐细胞”的大型分泌细胞。这种细胞中的钠-钾腺苷三磷酸酶的活性很高,主动担负着排除钠离子的作用。

    海洋鱼类与盐度

    广盐性是指生物可耐受外界广阔范围的盐分浓度变化而能生活的性质。具有这种性质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栖息于河口附近淡海水域的生物,干沙滩及大型水库的生物以及往返于江河和海洋的洄游鱼类等,均属于此类生物。动物要耐受外界环境盐分浓度的变化:有两种方法,第一是渗透适应型,常见的有栖于淡水海滨的体表渗透性高的无脊椎动物,例如贻贝、沙蠋属蚕等,它们均能生活于20%~30%至100%的海水水域,体液浓度与外界浓度为等渗的;另外,半陆生性的寄居虫能在50%~200%的海水中生活。第二是渗透调节型,如鲽类、鲻属、虎鱼属、鳉鱼属、大马哈鱼属和鳗鲡属等硬骨鱼类,它们均能生活于淡水或10%至100%~200%的海水中,而其体液浓度维持恒定。在植物方面,芦苇等就是属于广盐性植物。

    与广盐性动物相对的就是狭盐性生物。生物对外界盐度变化的耐受能力不大,往往只能生活于一定盐度的环境中的这种性质称为狭盐性。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和外洋性鱼类均为狭盐性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因为只生活在盐度一定的海水中,其狭盐性更为显著。淡水动物的体液渗透浓度虽然比外界高,但许多淡水动物在比体液浓度高的条件中因缺乏排出浸入体内盐类的能力而不能生存,所以淡水动物也是狭盐性生物。

    引起鱼类洄游的原因很多,外界环境条件是重要的因素,但是鱼类本身生理上的要求则是主要的因素。各种鱼类的生理情况不同,鱼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和新陈代谢,就必须按照本身的生理要求,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作有规律的洄游。洄游一般可以分为生殖洄游,适温洄游,索饵洄游。

    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海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海水的含盐浓度要低得多。根据渗透压原理,海水鱼鱼体组织中的水力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海水鱼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弥补体内的失水。然而,由于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进入鱼体内的盐分也大大增加了。这样,海水鱼除了从肾脏排除掉一部分盐分外,主要还是依靠鳃组织中的泌氯细胞来完成排盐任务。此外,也有一些海水鱼,主要是软骨鱼类,如鲨鱼,则将代谢后的氮化物以尿素形式贮存于血液中,使血液浓度增高,渗透压也变得与海水相当,这样,也就不存在吞水和排盐问题了。

    不同环境下的海洋生物

    由于海洋环境要比陆地上复杂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陆地生物的繁殖力强,它们的求偶方式、繁殖和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这样,在众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数强壮的海洋生物在适应了其生存环境之后才存活下来。这是因为,在海洋里,由于光线、压力、盐度、海流、潮汐、波浪、营养盐以及地质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生存环境。在各种环境中,不管是什么样的生物,只要它活下来,即是它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当然,这种适应能力不是无限的,当环境由于外来因素发生突然变化,超过生物的生理允许限度时,这些生物不逃亡,便会死亡。

    从另一方面看,在众多的海洋生物群体之间,也有一个相互间适应的生存需要。这种互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链关系下生存的。这种关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进化过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保护着生态平衡状态。

    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有着完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潮间带有各种生物组成的潮间带生态系统。这一个个生态系统在它们适应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之后组织起来,这就是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

    海水的性质决定了海洋生物的丰富和特点,而它在海洋中的每个角落是不一样的。海水水平变化要比垂直变化速度快得多。这一特点决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生活环境。海水很快吸附了太阳辐射的光和热,由于海水中含有各种悬浮物质和浮游植物,阳光在开阔的海洋中辐射入海水的深度大于数百米;而在混浊的沿岸水域中,辐射深度只有数十米;在光层下面一直到数千米的海底则漆黑的一片。海水也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温度变低的。

    生物的形态、习性和颜色随深度而变化是很明显的。

    所以,每一水层中的生物有共同的特性。在表层十几厘米的水层里,有食肉的蓝色甲壳纲动物、软体动物和管水母。往下是弱光层,颜色发红和发黑的动物取代了透明的无脊椎动物。再往下,是漆黑的深海区,它的光线来自底栖鱼类如鱿鱼、灯笼鱼的发光器官。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也是随深度变化而变化,从大陆架到大陆坡直到深海底。在泥质海底上以掘穴动物为主,而在深海软泥海底则以鱼、甲壳纲动物和海参为主。对于那些从海水中吸吮悬浮物质为生的鱼类来说,其数量与深度成反比;而对于那些从海底沉积物中觅食为生的鱼来说,则能生活在很深的海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