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杂记-杂记清州小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来到清州小城,在那家小旅馆安顿下来之后,我便拉开窗帘,眺望眼前这座陌生的城市。第一感觉是,小城里教堂太多,到处都是闪烁着霓虹灯的天主教堂。

    安重根义士就是天主教教徒。他在17岁的时候,在法国人洪锡九那里接受洗礼,教名叫多吗。安重根在洪锡九那里学习法语和西欧文化的知识,并且跟随洪神父在黄海道那里传授福音。安重根认为,韩国要独立发展,首先就要培养人才。因此,他和洪神父一道去汉城求见天主教最高的负责人,游说设立大学的必要性。但是,那个法国大主教认为,现在在韩国搞大学教育为时还早。这使得安重根非常愤怒。他说,教会的真理可信,但外国人的话不可信。从而一度中断了对法语的学习。

    我在韩国期间曾经去了汉城和济洲岛,一句话,所到之处,目光所及,到处都是天主教堂。在街上走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看见韩国的牧师和嬷嬷。这一点,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在我的习惯认识当中,亚洲人主要信奉的是佛教、道教。但是,韩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信奉天主教呢?看来,这是一个需要我以后专门进行研究和学习才能够解答的疑问。

    我站在窗前,感觉清州市像一座守旧的城市。这座城市里没有太多的摩天大楼。曾经有一个艺总会的成员对我说,他不喜欢摩天大偻。我说,我也不喜欢摩天大楼。但是,人太多了,怎么办?土地又那么紧张。中国有很严格的法律,不能随便侵占农民的耕地,所以,摩天大楼的出现,一方面表达了一件伪现代的欲望,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真实的无奈。而韩国人少,所以,完全不必要追求摩天大楼。

    我眼前的这座清州小城,有点像上世纪60年代的哈尔滨的南岗区,或者道里区。房子的式样、高低、颜色,清净的街道,不多的车辆,恍惚使我进入了那个时代的哈尔滨,回到了那个时代的环境当中去了。或许这是一种出国后的失落吧。说起来,其实我并不知道我出国希望看到什么,法国式的繁华?尼泊尔式的古朴?或者非洲式的神秘?或许是,或许不全是。因为,在我的希望当中,从亚洲的角度看,除了日本之外,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就是韩国。先前,我觉得它至少在高楼方面要多于中国。我的这种愚昧的、错误的认识,在这里得到了纠正。

    我感到,小城市里的人们生活得很平静。

    但是,在平静的接触当中,也发现了其中的不平静。我觉得韩国人没有一整夜,只有半个夜。通常,他们头半夜是不休息的,喝酒、聚餐、卡拉OK等等,一家酒馆没有喝足,再换一家酒馆接着喝。第二天清早,仍然神采奕奕地站在旅馆大厅那里等候着我们——这就是韩国人。

    在小城里,韩国人的见面礼就是鞠躬,不断地鞠躬。所以,我们也学会了鞠躬。人家鞠躬你岂能不鞠?所以也跟着鞠。这头一天鞠下来的躬,够我一生鞠的了。但是,在小城里面仍旧觉得有些该鞠的躬还没有鞠。

    清州这个小城市还有一点像中国,到处都是商家的广告牌,到处都是小商店,也有类似中国式的大市场。大市场里的卫生同样马马虎虎。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没有假冒产品,只有高中低档的区别。在一家大超市里,我因身体不好,坐在一旁休息,在长椅休息的另一位是已在韩国定居了的沈阳人,于是我们聊了起来,他说,韩国的衣服比国内贵十倍,但是,质量确实好。他说,如果要买一个大背心子,在这里差不多要花六七百块人民币,那就不如回国内花十块钱买一件了。由此我想到经济贸易上的不协调,特别是旅游上的不协调。我们要到韩国去旅游,比如说就买一件中档的衬衣。在韩国一件中档的衬衣差不多要十万韩元,而十万韩元相当于八百多人民币。他们到中国来,买一件中档的衬衫,有两百块人民币就可以了。所以,韩国人到中国来旅游,那是占了一个天大的便宜,而中国人到韩国去旅游就吃了一个不小的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另外,在中国吃一顿饭,三四个人,两百块人民币就吃得很不错。同样是三四个人,在韩国,两百块钱人民币每人只能吃一碗面。要知道,旅游不光是走路,还有吃和购物两点。因此,我们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或者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应当对中国有一个极高的评价——这地方简直太便宜了,好像时时刻刻在中大奖一样。

    在清洲小城也有中华料理,是一个华裔的韩国女子开的。但是,她做的炸酱面已经是韩国味的了。我并不是说出国定居不好,我只是说,你为什么要出国定居?在中国也可以活得很好啊。不过,你若是为了给中国政府减少负担,跑到外国生活,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清州小城也有一些让人不解的事情。比如说,银行星期天休息,不开业。所以,我们没法将美元换成韩币。银行星期天休息还算可以,但是有些商店也休息。更令人不解的是,邮局也休息,你邮东西必须过了休息日才能邮。在中国绝无此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